一、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动脉端顺穿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加君[1](2021)在《经远端桡动脉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状态越来越严重,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我国中青年群体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生活作息紊乱的环境中,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脏病发病风险增高,使其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维持性血液透析需要建立动静脉内瘘,而成功完成血液透析的重要前提是保证动静脉内瘘通畅。由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可重复穿刺,自主愈合,使用周期长等优点,目前已成为长期性血管通路的首选。但是随着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感染、内膜增生、血栓等并发症,最终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透析血流量减少,是成为血液透析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使自体动静脉内瘘避免狭窄,始终维持血管通路通畅,成为维持血液透析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关于对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主要选择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运用延长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周期,减少了再次行动静脉内瘘重建的几率。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有多种入路方式,本论文的主要阐述方向是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治疗的新型治疗技术、补充手段,具有安全性、可行性的特点。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介入操作可重复性强,能及时检测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术后可即刻使用,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从而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周期。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经头静脉、桡动脉、远端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比较研究。方法:我们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肾病内科收治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35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纳入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均位于前臂,其吻合方式均为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纳入患者均为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纳入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3组,按不同的穿刺路径,分组为头静脉组、桡动脉组、远端桡动脉组,比较3组患者手术的置管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狭窄处即刻血流量。结果:1.共入选需要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介入治疗的患者135例,其中男性共73例,女性共62例,年龄在40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8±1.8)岁。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炎有67例、糖尿病肾病有39例、高血压肾病有29例。纳入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位置均位于前臂,其吻合方式均为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纳入患者都是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2.头静脉组、桡动脉组、远端桡动脉组,3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置管成功率:头静脉组为95.56%,桡动脉组为93.33%,远端桡动脉组为88.8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为33.33%,头静脉组为17.78%,远端桡动脉组为11.11%;术后狭窄处即刻血流量:桡动脉组为(525.22±15.76)ml/min,头静脉组为(553.89±10.13)ml/min,远端桡动脉组为(553.56±15.18)ml/min。4.头静脉组、桡动脉组、远端桡动脉组三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静脉组、桡动脉组、远端桡动脉组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桡动脉组术后手臂疼痛发生率较头静脉组、桡动脉组少,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桡动脉组术后血管闭塞、手臂肿胀、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头静脉组、桡动脉组少,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静脉组、桡动脉组、远端桡动脉组术后狭窄处即刻血流量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远端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置管成功的概率高,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低,术后即刻可恢复血流量,与经头静脉、桡动脉路径一样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介入手段。
魏宇,宋雅丽,袁丽莎,尹迪,王欢,张云凤[2](2020)在《活血化瘀中药外用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活血化瘀中药外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关于活血化瘀中药外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2月。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随机对照试验,涉及患者2 0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活血化瘀中药外用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治疗有效率[RR=1.25,95%CI(1.19,1.32),P<0.000 01]、血管硬结改善率[RR=1.44,95%CI(1.18,1.75),P=0.000 3]和血管杂音增强率[RR=1.55,95%CI (1.31,1.83),P<0.000 01],降低血管硬结发生率[RR=0.11,95%CI(0.06,0.22),P<0.000 01]、血管狭窄发生率[RR=0.32,95%CI(0.20,0.49),P<0.000 01]、内瘘闭塞发生率[RR=0.15,95%CI(0.07,0.33),P<0.000 01]和假性动脉瘤发生率[RR=0.51,95%CI(0.35,0.75),P=0.000 6]。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外用能够有效保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许明杰[3](2020)在《比较高、低剂量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一项随机、交叉、对照临床试验》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越来越多应用于活动性出血的普通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但临床上因其临床操作繁琐,限制了其推广。目前含钙透析液的透析中使用枸橼酸抗凝的方案并不统一,国内外有学者提出了较低剂量的枸橼酸抗凝方案在良好的抗凝效果上可减少甚至取消血气测量,也有学者采取较高剂量的枸橼酸抗凝方案,但需要进行频繁血气监测。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两种不同剂量枸橼酸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我院血透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活动性出血或高危出血风险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研究,用随机编码表,由系统自动随机进入A组或B组。A组先接受低剂量RCA(Low dose-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L-RCA)进行3次血液透析,然后再进行高剂量RCA(High dose-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H-RCA)进行3次血液透析,B组先进行H-RCA进行3次血液透析,然后再进行L-RCA进行3次血液透析。观察完成预设时间比率、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抗凝效果以及透析过程中血气变化。研究结果:目前完整完成方案共14人,共84例次,两组方案各42例次。1、L-RCA组枸橼酸速度为[200.00(196.98,205.64)]ml/h,H-RCA组为[260.00(258.92,261.79)]ml/h(P<0.01);L-RCA组枸橼酸使用总量为[780.00(761.81,803.19)]ml,H-RCA组枸橼酸使用总量为[1040.00(974.70,1031.97)]ml,P<0.01;L-RCA、H-RCA完成预定透析时间的比例分别为(90.48%vs.88.10%,P=0.72)。L-RCA、H-RCA组透析时间为(3.86±0.24 vs.3.79±0.44h,P=0.22)。2、不良反应:H-RCA出现心慌3例次,透析后低钙3例次,但无肌肉痉挛等低钙症状;两组均无溶血、过敏、低血压、肌肉痉挛、通路功能不良等症状。3、抗凝效果:将滤器及静脉壶凝血程度分为0-3级,2级及以下为有效率,L-RCA组与H-RCA组透析器抗凝有效率分别为(97.62%vs.95.24%,P=1.00)。L-RCA、H-RCA透析器寿命分别为(3.86±0.24 vs.3.82±0.41h,P=0.57)。两组静脉壶抗凝有效率均为83.33%(P=1.00)。4、体内血气和电解质水平变化:LRCA组透析后p H较透析前轻度升高(7.434±0.047 vs.7.490±0.054,P=1.21×e-7);LRCA组体内钙离子较透析前下降(1.16±0.12 vs.1.09±0.09mmol/L,P=2.2×10-5),体内钠离子轻度升高(137.70±2.43 vs.138.89±1.41mmol/L,P=1.16×10-3)。H-RCA组p H升高(7.429±0.054 vs.7.488±0.053,P=3×10-6);钙离子下降(1.15±0.12 vs.1.06±0.08mmol/L,P=4.9×10-5);钠离子升高138.50(137.00,140.00)vs.139.00(138.00,141.00),P=4.82×10-4。低剂量、高剂量RCA组透析前后钙离子变化均值(-0.09±0.10 vs.-0.08±0.10mmol/L,P=0.896),钠离子变化均值(1.19±2.03 vs.1.14±1.75mmol/L,P=0.909),透析2h滤器后Ca2+浓度(1.00±0.10 vs.0.96±0.09mmol/L,P=0.046)。结论:1、L-RCA方案与H-RCA方案完成预设时间比率无明显差异。2、L-RCA方案抗凝效果不劣于H-RCA方案,两者不良反应均较低。3、RCA透析后均有p H、Na+上升,游离Ca2+较前降低,建议行枸橼酸透析时可适当降低碳酸氢根浓度以避免碱中毒。透析后钠离子浓度有明显升高,考虑与输注枸橼酸钠量大相关,建议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如血压),调整透析液钠离子浓度。
刘伟[4](2020)在《静脉端静态压力比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静脉端静态压力比(static intra-access pressure ratio,SIAPR)和内瘘血流量(blood flow,Qa)在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狭窄中的预测性能,为血液透析患者AVG狭窄的监测提供可靠、全面的医学依据。方法:选取142例行AVG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在正常使用该通路进行血液透析开始,在每周最后一次透析时测量患者SIAPR值,每月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一次Qa值,两次测量时间间隔不少于20天,并不多于30天。持续监测直至患者出现AVG狭窄或12个月观察期结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12个月观察期内,共计51名患者出现AVG狭窄,发生率35.92%(51/142),狭窄形成平均时长为215±106天,以贵要静脉狭窄数量居多(28例);狭窄发生比例肱静脉最高(60.00%)。2随着狭窄发生临近,患者SIAPR值明显增加,Qa值显着降低;3狭窄发生前1个月,SIAPR和Qa的AUC分别为0.71和0.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05),狭窄发生前2个月,SIAPR和Qa的AUC分别为0.62和0.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5),狭窄发生前3个月,SIAPR和Qa的AUC分别为0.59和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0.05);4比较SIAPR和Qa一系列阈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显示SIAPR>0.6和Qa<600ml/min为最佳预测阈值;5 SIAPR值和Qa值呈强相关性(r=-0.791,P<0.001)。结论:1 Qa和SIAPR监测均对AVG狭窄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Qa整体预测性能优于SIAPR;2 Qa和SIAPR联合监测AVG狭窄相比单独指标监测可能临床获益更多。
戴兵,曾力,张雷,朱有华[5](2020)在《器官移植相关的血液净化技术规范(2019版)》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相关血液净化的临床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和肾内科专家从血管通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的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李秋[6](2020)在《不同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感染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目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经成为了让全世界公共健康受到威胁的主要疾患之一。每年至少240万人因CKD致死亡,是目前全球死亡率中排第11位的疾病。大部分患者CKD患者最终会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进而需要接受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其中血液透析是全球应用最为普遍的肾脏替代治疗手段之一,极大地提高了ESRD患者的生存率,但长期透析患者也会存在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可促使血管钙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增加贫血和营养不良发生。大多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治疗期间其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普遍上升,而C反应蛋白与矿物质一骨代谢、营养不良、心脑血管疾病及贫血密切相关。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血管通路并发症导可增加MHD患者感染风险等,从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死亡风险。而同时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也可能会导致内瘘血管狭窄、导管血栓形成,进而增加血管通路失功,两者可相相互影响。目前关于不同的血管通路类型对血液透析患者炎症状态影响的关系仍有争论。因此,评价不同血管通路类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水平变化和是否增加其感染风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通路类型(自体动静脉内瘘与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患者微炎症状态和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的25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76例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0例来自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按照患者所使用的血管通路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内瘘组(自体动静脉内瘘),另一组为导管组(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其中内瘘组204例,其中男129人,女75人,平均年龄53.56±13.13岁;导管组52例,其中男26人,女26人,平均年龄59.55±11.97岁。留取患者血标本,采用血球分析仪检测人血红蛋白,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尿素、尿酸、肌酐、血清白蛋白、磷、钙,电化学分析仪检测全段甲状旁腺激素(PTH),计算患者尿素清除分数(KT/V)及尿素清除指数(URR),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IL-6。同时记录3个月内患者发生感染事件的情况。采用倾向性匹配分析法,探讨内瘘组与导管组两组间血红蛋白、常规生化指标、炎症标志物和感染事件发生的差异,并分析各炎症因子与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对内瘘组与导管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年龄无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在血常规方面,与导管组相比,内瘘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化指标方面,与导管组相比,内瘘组血尿素、尿酸、血清白蛋白、尿素下降率、KTV和尿素清除指数明显更高,内瘘组总钙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磷及PTH无显着差异(p>0.05)。在炎症指标方面,与导管组相比,内瘘组血清CRP和IL-1明显更低,而血清TNF-α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L-6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感染事件方面,两组感染发生率无差异(p=0.841)。秩相关分析发现:尿素氮与血清CRP呈负相关,血清白蛋白与IL-1呈正相关,尿素氮与IL-1呈负相关;TNF-α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知:血管通路类型是血清CRP及IL-1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导管组患者的CRP比内瘘组平均高7.632mg/ml,导管组患者的IL-1比内瘘组平均高10.877ng/ml;血管通路类型对患者的血清IL-6及TNF-α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1)不同血管通路可以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RP、IL-1及TNF-α水平。(2)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可能是导致炎症指标进一步升高的原因。(3)内瘘组和导管组患者发生临床显性感染的无差异。
刘丽,骆俊秀,金怀芝[7](2019)在《及时应用型人造血管内瘘的早期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时应用型人造血管内瘘的早期护理效果。方法 对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接受及时应用型(ACUSEAL)人造血管移植内瘘术,而后在我院进行早期穿刺透析的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早期使用护理及注意事项等。结果 8例患者人造血管早期均使用良好,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内瘘通畅率100%;血流量均达220 ml/min以上;早期无1例发生感染、出血及栓塞等并发症。随访观察至今(随访时间1.5个月至15.5个月)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前内瘘使用良好;1例患者使用人造血管半年后发生内瘘狭窄,球囊扩张后狭窄得到改善,内瘘使用至今,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及时应用型人造血管内瘘可以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充足的血流量,开展及时应用型人造血管内瘘的早期护理对于控制和预防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时间尤为重要。
郑永基[8](2019)在《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CTA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总结不同扫描技术方案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的CTA表现及其鉴别要点。(2)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CTA检查技术可能存在的现实问题,归纳检查技术要点。材料与方法:运用信息化系统收集本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8月26例35人次透析患者上肢内瘘CT血管成像(CTA)及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内瘘使用时间等)、其他检查结果(体格检查、B超、DSA等)、CTA扫描技术参数(扫描体位、方式等)及原始图像。由影像分析小组评估图像质量,运用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常用测量工具分析血管变异、吻合口显示及狭窄分度、吻合口两端CT差值比、静脉流出道及动脉流入道情况、远端小分支显示、上肢不同群组肌肉CT值等内容后,综合临床体格检查及其他检查结果给出一致性意见。按照检查技术、影像表现,分类汇总、分析上述各项观测指标,对其中吻合口两端CT差值比与狭窄分度、上肢不同群组肌肉CT强化值分别行相关性分析、配对T检验。在总结内瘘血管通路并发症CTA表现及鉴别要点基础上,比较不同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结果:(1)35例次CTA检查表现出体位和范围不同、打药位置不定、阈值设定及触发扫描CT值不一、有无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期多样化等特点。全组病例无运动伪影。2例见外物伪影,14例造影剂充盈不均。2例图像质量不合格。(2)26例患者中发现血管变异5例(19.23%),主要为腋静脉分支变异(4/5例)。(3)内瘘并发症CTA表现因扫描方案不同而各异,表现包括:(1)吻合口显示效果与狭窄分度方面,剔除CTV和未扫及内瘘者后的26人次31个内瘘中,0级、1级、2级显示效果者分别占19.35%、19.35%、61.29%;2级显示者中,CTA诊断中度狭窄3个,轻度狭窄5个。(2)静脉流出道病变方面,剔除图像不全及静脉显影模糊者后的31例次中,前臂及肘部引流静脉增粗、瘤样扩张、狭窄、血栓、钙化及侧枝循环等常以不同组合的形式出现,另外发现8例上臂头静脉假性狭窄,5例锁骨下静脉假性狭窄,3例左头臂静脉假性狭窄。(3)动脉流出道病变方面,全组35人次中,显影模糊诊断困难4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4)颈内静脉病变以狭窄多见(82.35%,14/17例),可累及头臂或锁骨下静脉,亦可伴发血栓、侧枝循环及局部扩张等。(5)2例患者血管通路显影模糊,内瘘侧远端显示多发分支;4例上肢软组织肿胀。(6)与扫描技术相关的静脉充盈不均、显影模糊,血管纤细、显影浅淡,静脉侧枝循环表现及血管结节样高密度等4类表现需细致鉴别。(4)吻合口两端CT差值比越高,瘘口狭窄程度越重(r值=0.51,P值<0.05);按照CTA狭窄程度分正常、轻度、中度组,中度组中1例CT差值比=0.07,透析效果理想,与CTA表现不一致。统计不同肌群CT平均值,可见内瘘侧前臂肌群CT强化值均低于健侧,外侧肌群更明显;上臂外侧肌群CT强化值高于健侧,内侧肌群CT强化值低于健侧;但不同组群肌肉CT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血液透析内瘘CTA检查技术方案不统一导致其影像学表现复杂,检查技术有待规范。双上肢伸直上举、掌心相对、对侧注射造影剂、控制造影剂总量和扫描速度,有利于内瘘血管的清晰显影。(2)血液透析内瘘并发症CTA表现复杂,狭窄、血栓、增粗、瘤样扩张、侧枝循环等并发症常发生于多根血管、多个部位,需系统、整体分析,否则有些征象不易鉴别。(3)吻合口两端CT值差值比和区域性肌肉CT强化值测量分析对于揭示吻合口两端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和AVF后局部肌肉灌注情况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邱承高,张雷,李先华[9](2018)在《经导管碎栓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用经导管碎栓溶栓疗法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梧州市工人医院肾内科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患者。为治疗组患者应用经导管碎栓溶栓疗法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应用局部动脉侧直接穿刺后溶栓疗法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治疗期间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其进行血液透析的有效血流量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3个月内,治疗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P>0.05。结论:用经导管碎栓溶栓疗法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效果较好。
曾志力[10](2018)在《指尖血氧饱和度与内瘘相关盗血综合征(DASS)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内瘘患者指尖血氧饱和度与内瘘相关盗血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寻找一种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无创、绿色低碳且被医护人员所接受的初步筛选方法、协助诊断或是早期监测的手段,降低患者的疾病负担,使更多患者受益,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系统抽样法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血液净化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480例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横断面调查,且对有症状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检查。收集患者的指尖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脉搏、透析充分性、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PTH、磷、钙、C反应蛋白、尿酸等资料,并根据内瘘相关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内瘘手指尖血氧饱和度是否异常进行分层比较分析。多因素采用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内瘘手指尖血氧饱和度在不同级别症状组间中比较,差异存均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ASS的症状级别的递增,内瘘手指尖血氧饱和度在无症状组(97.12±2.26)%、一级症状组(93.54±1.92)%、二级三级症状组(89.23±3.17)%不断下降,且三组间的对比及组间的两两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秩相关分析中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0.4,内瘘手指尖血氧饱和度(Y)与DASS症状病情级别(X)之间有直线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中,DASS症状级别每升高一个级别,内瘘手指尖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值(94%)的可能性是其低一级别的20.865倍;有收缩压下降的DASS患者的内瘘手指尖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值(94%)的可能性是有收缩压升高的DASS患者的4.236倍。结论对侧手指尖氧饱和度与DASS的症状级别无明显差异和相关性(p>0.05);内瘘手指尖氧饱和度在不同级别DASS症状组之间存在差异,且伴随着症状级别的递增,内瘘手指尖血氧饱和度值不断下降,两者间存在直线相关;内瘘手指尖氧饱和度Logistic逐步回归法方程为:Logit(p)=-6.083+3.038X4+1.444X5-1.299X9(X4为DASS病情症状级别赋值:无症状组=1,一级症状组=2,二级三级症状组=3;X5为收缩压赋值:<140mmHg=1,≥140mmHg=2,X9为PTH赋值:≤71pmol/L=1,>71pmol/L=2)。
二、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动脉端顺穿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动脉端顺穿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经远端桡动脉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和排除标准 |
3.仪器与方法 |
4.评价方法 |
5.统计学方法 |
6.质量控制 |
三、结果 |
1.三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狭窄处即刻血流量比较 |
2.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介入治疗入路途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及展望 |
2.参考文献 |
致谢 |
(2)活血化瘀中药外用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 |
2.4 活血化瘀中药外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 |
2.4.1 皮下血肿治疗有效率 |
2.4.2 血管硬结改善率 |
2.4.3 血管杂音增强率 |
2.4.4血管硬结发生率 |
2.4.5血管狭窄发生率 |
2.4.6 内瘘闭塞发生率 |
2.4.7 假性动脉瘤发生率 |
3 讨论 |
3.1 动静脉内瘘功能维护的重要性及现状 |
3.2 活血化瘀中药外用的效果分析 |
3.3 研究的局限性 |
4 小结 |
(3)比较高、低剂量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一项随机、交叉、对照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静脉端静态压力比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监测 |
2.3 静脉端静态压力比监测 |
2.4 内瘘血流量监测 |
2.5 PTA指征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临床特征 |
3.2 AVG狭窄事件 |
3.3 AVG狭窄患者SIAPR和Qa值比较 |
3.4 SIAPR和Qa对AVG狭窄预测性能比较 |
3.5 SIAPR和Qa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器官移植相关的血液净化技术规范(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操作规范 |
1.1 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时机 |
1.2 建立动静脉内瘘的选择次序 |
1.3 常见内瘘及吻合术式 |
1.3.1 自体动静脉内瘘 |
1.3.2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 |
1.3.3 移植血管术式 |
1.4 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使用 |
1.4.1 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定义 |
1.4.2 动静脉内瘘成熟判断 |
1.5 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 |
1.5.1 出血 |
1.5.2 血栓形成 |
1.5.3 感染 |
1.5.4 窃血综合征 |
1.5.5 血管狭窄 |
1.5.6 血管瘤 |
1.5.7 肿胀手 |
1.5.8心力衰竭 |
1.6 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
1.7 带隧道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
2 血液透析技术操作规范 |
2.1 血液透析概述 |
2.2 血液透析抗凝 |
2.2.1 全身肝素化法 |
2.2.2 小剂量肝素化法 |
2.2.3 低分子肝素化法 |
2.2.4 体外肝素化法 |
2.2.5 枸橼酸钠 |
2.2.6 阿加曲班 |
2.2.7 无抗凝透析 |
2.3 血液透析操作规程 |
2.4 并发症及处理 |
2.4.1 低血压 |
2.4.1. 1 原因 |
2.4.1. 2 处理 |
2.4.1. 3 预防 |
2.4.2 肌肉痉挛 |
2.4.2. 1 原因 |
2.4.2. 2 处理 |
2.4.2. 3 预防 |
2.4.3 恶心、呕吐 |
2.4.4 头痛 |
2.4.5 胸痛 |
2.4.6 皮肤瘙痒 |
2.4.7 发热 |
2.4.8失衡综合征 |
2.4.9 溶血 |
3 腹膜透析技术操作规范 |
3.1 适应证 |
3.1.2 急性肾衰竭或急性肾损伤 |
3.1.3 中毒性疾病 |
3.1.4 其他 |
3.2 禁忌证 |
3.2.1 绝对禁忌证 |
3.2.2 相对禁忌证 |
3.3 腹膜透析模式 |
3.3.1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
3.3.2 自动化腹膜透析 |
3.4 腹膜透析操作方法 |
4 血液滤过技术操作规范 |
4.1 设备及材料 |
4.1.1 血液滤过机 |
4.1.2 血液滤过器 |
4.1.3 置换液 |
4.1.3. 1 置换液的组成 |
4.1.3. 2 置换液的制备 |
4.2 适应证 |
4.3 禁忌证 |
4.4 治疗方式和剂量 |
4.5 抗凝方法 |
4.5.1 普通肝素 |
4.5.2 低分子肝素 |
4.5.3 局部枸橼酸 |
4.5.4 阿加曲班 |
4.5.5 无抗凝血药 |
4.6 操作方法 |
4.6.1 操作流程 |
4.6.2 操作步骤 |
4.7 并发症及处理 |
4.7.1 致热原反应和败血症 |
4.7.2 氨基酸与蛋白质丢失 |
5 血浆置换技术操作规范 |
5.1 适应证 |
5.2 禁忌证 |
5.3 操作流程 |
5.4 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
6 免疫吸附技术操作规范 |
6.1 免疫吸附装置 |
6.1.1 动力系统 |
6.1.2 血浆分离器 |
6.1.3 吸附柱 |
6.2 适应证 |
6.3 操作步骤 |
6.4 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
6.5 治疗频率 |
(6)不同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感染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应用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CTA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设备、试剂及后处理软件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收集 |
3.2 技术方案及图像质量分析 |
3.3 内瘘CTA图像分析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扫描技术分析 |
2.1 扫描体位 |
2.2 扫描范围 |
2.3 打药速率及位置 |
2.4 扫描方式 |
2.5 阈值设定位置及触发扫描CT值 |
2.6 增强图像质量评价 |
2.7 运动、伪影及造影剂充盈不均情况 |
3 影像表现 |
3.1 血管变异情况 |
3.2 血流动力学情况 |
3.3 吻合口病变 |
3.4 静脉流出道病变 |
3.5 动脉流入道病变 |
3.6 血管通路外其他血管病变 |
3.7 上肢软组织情况 |
4 影像征象的鉴别诊断 |
4.1 静脉充盈不均,显影模糊 |
4.2 血管纤细,显影浅淡 |
4.3 静脉侧枝循环表现 |
4.4 血管结节样高密度 |
讨论 |
1 血透患者内瘘CTA的检查方案 |
2 血透患者内瘘的影像诊断 |
3 血透患者内瘘CTA其他问题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经导管碎栓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
2.2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
3 讨论 |
(10)指尖血氧饱和度与内瘘相关盗血综合征(DASS)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DASS的定义 |
1.2.2 DASS的发生机制 |
1.2.3 DASS的检查与诊断手段 |
1.2.4 DASS与其他类似症状疾病鉴别 |
1.2.5 国内外对指尖血氧饱和度与DASS的研究动态 |
1.3 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1.3.1 创新与特色 |
1.3.2 本研究的意义 |
2、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纳入标准 |
2.1.2 病例排除标准 |
2.1.3 病例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抽样方法 |
2.2.2 样本统计量的计算 |
2.2.3 研究工具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统计学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研究设计阶段 |
2.3.2 研究实施阶段 |
2.3.3 研究数据分析和整理阶段 |
2.4 伦理学原则 |
2.5 技术路线图 |
3、结果 |
3.1 患者结构数据及基线数据特征 |
3.1.1 患者结构数据特征 |
3.1.2 患者基线数据特征 |
3.2 指尖血氧饱和度的比较 |
3.2.1 同一级别症状组中DASS患者的两侧指尖血氧饱和度的比较 |
3.2.2 内瘘手/对侧手指尖SPO2在不同症状级别组间的比较 |
3.2.3 以内瘘手指尖血氧饱和度分组的主要临床指标比较 |
3.2.4 内瘘手指尖血氧饱和度与DASS症状病情级别相关性检验 |
3.2.5 内瘘手指尖血氧饱和度与可能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讨论 |
4.1 患者的一般情况与主要临床指标比较 |
4.1.1 性别 |
4.1.2 内瘘龄 |
4.1.3 PTH |
4.1.4 尿酸 |
4.2 指尖血氧饱和度比较 |
4.2.1 DASS与对侧手指尖血氧饱和度相关性 |
4.2.2 DASS与内瘘手指尖血氧饱和度的关系 |
4.3 局限性和展望 |
4.3.1 局限性 |
4.3.2 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研究报告 |
附录二 :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申请表 |
附录三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四 :一般资料登记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动脉端顺穿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远端桡动脉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应用[D]. 黄加君.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2]活血化瘀中药外用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J]. 魏宇,宋雅丽,袁丽莎,尹迪,王欢,张云凤. 上海护理, 2020(11)
- [3]比较高、低剂量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一项随机、交叉、对照临床试验[D]. 许明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静脉端静态压力比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预测价值研究[D]. 刘伟. 南昌大学, 2020(08)
- [5]器官移植相关的血液净化技术规范(2019版)[J]. 戴兵,曾力,张雷,朱有华. 器官移植, 2020(02)
- [6]不同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感染影响的研究[D]. 李秋.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7]及时应用型人造血管内瘘的早期护理[J]. 刘丽,骆俊秀,金怀芝.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2019(03)
- [8]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CTA应用研究[D]. 郑永基. 成都医学院, 2019(08)
- [9]经导管碎栓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 邱承高,张雷,李先华. 当代医药论丛, 2018(11)
- [10]指尖血氧饱和度与内瘘相关盗血综合征(DASS)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曾志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