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射流管阀压力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郎成震[1](2021)在《射流管斜摆状态下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射流管伺服阀是由射流喷嘴喷出油液,通过接收器来分配两接收孔的流量以获得压强差从而驱动阀芯运动的元件。因为抗污染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轮机和核电等领域。而射流管放大器作为射流管伺服阀的前置级,其流场特性直接影响整个伺服阀的性能。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为射流管伺服阀的设计与性能分析提供了更多更高效的方法,大大缩减了研究成本,提高了研究效率。本论文借助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PIV粒子成像测速技术和测压系统对射流管在斜摆(相对于沿固定基准面(垂向)摆动的偏离)状态下伺服阀的流场及压力场进行研究分析。以CSDY型射流管伺服阀为例,对射流管斜摆状态下伺服阀接收孔面积分配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改变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左右接收孔的间距距离、接收孔直径和喷嘴直径,获得了射流管斜摆状态下各结构参数对覆盖面积变化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左右接收孔接收面积变化对压力特性的影响。建立射流管斜摆状态下伺服阀前置级仿真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定及网格质量检查,研究了不同斜摆角度下伺服阀前置级流场及压力场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射流管斜摆对于伺服阀前置级工作性能的影响。利用雷诺相似原理设计射流管斜摆状态下的伺服阀前置级实验模型,使用测压管技术及PIV技术对射流冲击间隙流场进行压力测量及流场测量,分析了不同斜摆角度下伺服阀流场特性,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涡量分析和POD(本征正交分解)分析探讨了流动涡系演化及流体能量分布与斜摆角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本文研究,明确了射流管在斜摆状态下对伺服阀前置级流场及压力特性所产生的影响,为射流管伺服阀的设计、加工及装配工艺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指导。
张琦玮[2](2020)在《飞机刹车液压系统动态特性及振动抑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轮刹车装置是现代飞机应用最广泛的着陆减速装置之一。对于大型飞机,通常采用多阀并联刹车系统,多套机轮刹车装置并联使用会造成系统强非线性、参数时变性和负载复杂随机性等问题得到几何倍数的放大,极易引发大型飞机机轮刹车系统振动失稳,造成系统控制难度加大、可靠性降低。这样的问题在业内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因而,多阀并联刹车系统特性及振动与抑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型飞机多阀并联刹车液压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本文由单套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入手,沿着动力学模型建立、振动机理分析及模型优化、参数灵敏度分析、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的主线,剖析了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的振动现象、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阀并联刹车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系统的振动特性,提出了振动抑制方法。围绕本文的总体思路,重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分析刹车压力伺服阀的特殊工作原理,建立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数学模型,涵盖刹车压力伺服阀动力学模型,以及负载特性模型;搭建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负载模拟性能测试实验平台,在多种工况下实验测试系统性能,验证仿真分析结果的正确性。(2)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振动机理分析及动力学模型优化。分析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振动机理,在此基础上,考虑原动力学模型未涵盖的本质非线性因素、回油通道动态变化因素,优化完善了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实验平台验证了模型优化后仿真分析精度的提升效果。(3)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建立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在典型工况下分析系统中41个参数的一阶轨迹灵敏度;在此基础上,用两种灵敏度量化评价指标,明确各参数对系统刹车压力输出的影响程度;利用已搭建的实验平台,验证灵敏度分析结论。(4)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系统稳定性研究。对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状态空间模型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相图分析与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直接求解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参数变化对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进而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利用已搭建的实验平台,验证理论分析结果。(5)多阀并联刹车系统振动特性及振动抑制方法研究。分析了系统中液压管路的固有频率、流固耦合共振和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回油正反馈效应,提出了新型刹车压力伺服阀方案。利用已搭建的实验平台,验证新型刹车压力伺服阀的振动抑制效果。
支强,康晓妮,马建峰,何永乐[3](2020)在《基于压力偏差的射流管航空刹车伺服阀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某射流管航空刹车伺服阀生产交付和使用中遇到的额定输出刹车压力偏低等技术问题,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推导刹车压力方程,同时采用某飞机刹车系统附件,模拟管路长度,搭建系统模型试验台架,进行试验验证和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型阀输出刹车压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且受试验检验条件的影响很大;供油和回油压力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分析有效性;采取增加在公差边界测试,严格试验操作等措施,可有效降低产品故障和返厂率。
毛麒源[4](2020)在《温度冲击下偏导射流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电液伺服阀作为一种精密的控制元件,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中,其中偏导射流伺服阀以其转动惯量小、动态性能好、抗污染能力强的优点被广泛使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燃料的燃烧导致了系统内部存在剧烈的温度冲击;而作为偏导射流伺服阀的核心部分,前置级在受到温度冲击的影响下控制精度会大幅下降。目前对于温度冲击下流场形态的演变仍十分匮乏,因此为了提高偏导阀的控制性能并对其设计进行指导,对前置级在温度冲击下内部流场的分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基于偏导射流伺服阀前置级的实际结构及前期数值模拟结果,把前置级内部流场划分为四部分。结合相关射流理论和热力学知识对流场分布根据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做出了修正,建立温度冲击下前置级内部流场分布的理论模型,分析了流场的速度和压力特性。然后,基于实际偏导阀前置级结构参数建立前置级流域的结构化三维数值模型,调用瞬态大涡模型(LES)对前置级流场进行模拟,根据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对比,验证了两种研究方式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为了获得温度冲击下流场的分布情况,本文又重新建立了前置级流场的结构化二维数值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的用户自定义功能和动网格功能重新定义了数值模拟的参数以及模型的边界条件,以三维数值模拟的结果为基础对前置级流场再次进行瞬态模拟。通过不同偏移量下的动态仿真得到流场的压力与速度分布,对比理论模型分析了前置级在温度冲击下的工作特性变化。最后,搭建温度冲击下前置级工作特性试验台,设计测试装置,通过改变油液温度模拟温度冲击环境,测定前置级的工作压力变化。通过理论、模拟、试验相互验证,证明了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对于前置级研究的可行性。本论文完善了温度变化对偏导阀前置级流场造成影响的理论体系,对偏导阀在温度冲击下控制精度大幅下降做出合理解释,同时也为偏导阀在温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方法,对于提升伺服阀性能和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石卓立[5](2020)在《电液伺服阀的高温特性及其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液伺服阀是电液伺服系统的核心元件,它能将微弱的电信号转换成大功率的液压信号,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电液伺服系统具有灵活、快速、方便的特点,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时,往往要求伺服阀适应一定的高温工作,电液伺服阀又具有结构复杂、制造要求高的特点,其性能关乎航天任务的成败。因此需要对喷嘴挡板阀的高温特性进行研究,并搭建与之配套的电液伺服阀高温试验系统。本文首先阐述了电液伺服阀的高温特性及其试验系统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伺服阀高温下性能的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内容及意义,提出了研究伺服阀高温特性的技术路线和搭建高温试验台的具体方案。以中航工业609所研制的电液伺服阀为基础,利用传热学理论,对伺服阀喷嘴挡板组件高温下的形变进行分析,推导了阀体在稳态温升下的温度模型,同时探究了高温下滑阀内泄漏的变化。然后,本文依据Ansys平台对喷嘴挡板阀阀体进行温升冲击下的热固耦合分析和基于Fluent的稳态温度下热流固耦合仿真,经迭代计算后,得到伺服阀的温度场云图,又根据两次仿真,研究了伺服阀各固体的温度场差异和腔内流体的温度场变化,对前文的理论分析进行了仿真验证和补充。最后,搭建了电液伺服阀高温试验台,本试验台包括电液伺服阀的静态特性测试和高温下电液伺服阀阀体的温度分布。首先,结合航空工业行业标准和实际情况设计了电液伺服阀高温试验台的测试油路图,并完成液压元件选型。然后,设计了液压泵站油箱的加热方案,完成了硬件系统设计及选型,最后利用Labview软件,开发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电液伺服阀高温测控系统,为电液伺服阀高温试验台的搭建拓宽了思路。
陈旋[6](2020)在《二维(2D)压力阀及其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航空航天领域,目前应用于机载刹车系统的主流刹车阀是喷嘴—挡板式压力阀和射流管式压力阀,但这两种阀均存在着体积大、抗污染能力差、结构复杂等缺点。为了提高电液压力阀的性能,本文设计了二维(2D)压力阀,此阀的质量和体积仅为传统电液压力阀的三分之一,且抗污染能力有很大提高。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LVDT位移传感器在恶劣的环境仍能保持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可靠性,所以二维(2D)压力阀采用此传感器进行位置闭环控制。二维(2D)压力阀的先导级采用二维(2D)伺服斜槽机构的工作原理而设计,而主阀采用滑阀结构,通过滑阀的移动而输出不同的工作压力。对二维(2D)伺服斜槽机构进行了数学模型的构建,并使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其频宽约为120 Hz,阶跃响应时间约为2.5 ms。(2)对二维(2D)压力阀的电—机械转换器进行了研究,在传统力矩马达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轴向移动的力矩马达,以实现二维(2D)压力阀的插装化,且LVDT位移传感器安装在力矩马达上。同时对力矩马达静、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且使用Maxwell软件对力矩马达的扭矩进行仿真。(3)为了实现对二维(2D)压力阀的控制,设计了模拟式控制器和数字式控制器,这两种控制器均采用PID算法进行位置闭环控制。LVDT位移传感器反馈出阀芯实际位移信号,与输入信号求偏差后进行PID运算,运算的结果影响着控制力矩马达的PWM波占空比。即通过输入控制信号精准地控制阀芯的位移,从而控制其输出压力。(4)搭建了二维(2D)压力阀的实验平台,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了实验流程,用控制器控制二维(2D)压力阀做了静态特性实验和动态特性实验。通过静态特性实验结果可知,其滞环和非线性度均小于2%,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动态特性实验结果可知,在21 Mpa的供油压力下,其阶跃响应时间为20 ms,频宽可达40 Hz,动态特性良好。本文研究的二维(2D)压力伺服阀具有体积小、可靠性高、抗污染能力强和集成度高等优点,适用于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
吴凛[7](2019)在《伺服阀射流管前置级瞬态空化与流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液伺服阀作为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关键元件,其性能影响整个系统的控制精度以及响应速度。其中,射流管伺服阀具有抗污染能力强、低压工作性能稳定等优点。但是由于前置级结构的特殊性,前置级流场内存在自由紊动射流、冲击射流、分离流、流量饱和等,它们本身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和瞬时性,对射流管伺服阀的工作性能影响较大,因此,深入展开前置级流场特性、涡致现象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射流管伺服阀的前置级流场特性、空化现象、拟序结构和结构优化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喷嘴射流及接收区域的结构,将大涡模拟方法与雷诺平均RNG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对,得出了大涡模拟更能有效描述前置级流场的整体宏观流动以及局部小尺度涡团的随机脉动;基于大涡模拟和多相流相结合的方法对前置级三维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对不同工况和不同喷嘴结构下流场中的空化分布及其形态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进而定量分析了流场局部空化分数脉动、面平均空化分数脉动,研究了二者均值、幅值、峰值频率等参数随入口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瞬态空化现象对其谐振频率的影响;通过研究前置级流场出入口压力和劈尖对空化的影响,提出了抑制空化现象的有效措施。(2)基于大涡模拟仿真结果,利用本征正交分解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前置级流场进行了模态分析,提出了模态截断方法将流场分解为平均流场、拟序流场和湍流流场。基于前置级流场的各模态信息,有效地捕捉了流场中的拟序结构,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拟序结构的特性;通过分析接收器入口处漩涡的速度场分布,得出此漩涡为Lamb-Oseen涡,且存在于第一模态;探讨分析了特征模态及其系数,进一步揭示了边界条件对大尺度漩涡结构时空特性的影响;通过模态能量分析,提出了提高前置级流场稳定性的方法。(3)基于三维紊动射流的理论,得出不同喷嘴形状下射流核心区和混合区特性,建立射流与接收孔的重叠面积公式。然后根据能量守恒定理和动量守恒定理建立了前置级流场的数学模型,对其压力特性和流量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前置级流场进行结构优化。以恢复压力和恢复流量为目标函数,结合NSGA-Ⅱ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寻优,在此基础上,对多目标遗传算法得到的Pareto最优解集进行方案比选,得到了前置级流场的最优结构。(4)结合电液伺服阀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射流管伺服阀特性试验。基于射流管伺服阀特性试验系统,采用高频动态压力传感器对前置级流场内的压力进行监测,并对其进行了时域和频域分析,验证了仿真分析结果。
訚耀保,王玉[8](2017)在《3维离心环境下射流管伺服阀的零偏特性》文中提出针对射流管伺服阀在离心环境下的零偏问题,建立了3维离心环境下射流管伺服阀零偏特性的数学模型,分析衔铁组件偏心距、电磁力矩系数、反馈杆刚度、运动部件质量等结构参数对射流管伺服阀零偏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减小3维离心环境下射流管伺服阀零偏值的措施.结果表明:射流管伺服阀离心零偏值与离心加速度值呈线性关系;衔铁组件偏心距、电磁力矩系数与运动部件质量是影响射流管伺服阀离心零偏的主要因素,反馈杆刚度对零偏影响不大;采用合适的衔铁组件偏心距或者滑阀质量与衔铁组件质量之比可实现各加速度值下的离心零偏均为零.采用某型射流管伺服阀进行了实验验证,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陈佳[9](2018)在《射流管伺服阀的动态仿真与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液伺服阀是电液伺服系统中的核心元件,由结构特点而分为挡板式电液伺服阀、射流式电液伺服阀,其中的射流管伺服阀因其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而在航空、航天及船舶的电液伺服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射流管伺服阀上接电气控制系统,下连机械液压系统,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液伺服系统的动态特性。因此,研制高宽频、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的射流管伺服阀对提高整个电液伺服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智能优化算法的发展,出现了智能优化在液压元件优化上的应用,但未应用于射流管伺服阀的优化,已有的应用也只是单一地借用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与智能优化算法结合迭代,或者是单一地推导液压元件的一维物理模型,并结合智能优化算法进行优化。前者的方法会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与时间,后者的方法虽然节省计算时间,但一维物理模型不能完全体现液压元件的物理特性。在两种方法的结合下,本文通过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来修正射流管伺服阀的物理模型,使该物理模型能较充分地体现射流管伺服阀的物理特性,并借用该模型分析了阀的静态、动态特性。结合修正后的物理模型和智能优化算法,以提高射流管伺服阀的动、静态特性为目标,对伺服阀的部分、整体的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射流管伺服阀包括力矩马达、射流液压放大器及滑阀三部分,根据这三部分的结构原理,建立了伺服阀的整体物理模型,该模型中包含了磁滞、射流、摩擦等非线性特性,并分析了伺服阀的静态、动态特性。其中,在对力矩马达建立模型时,还考虑到了衔铁-反馈组件的二自由度和接收孔中反向液流对反馈组件的作用。(2)构建了力矩马达的三维数值模型,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力矩马达的磁场特性,并利用数值分析结果修正了力矩马达的物理模型。根据修正后的物理模型,以输出力矩大、调节时间短、超调小为目标,采用基于遗传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力矩马达的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最优前沿集进行二维可视化处理,选取了最优的结构参数。(3)射流管伺服阀的前置级承接了力矩马达和滑阀,其作用是将力矩马达电磁能转换成阀芯的机械能,通过阀芯的运动实现射流管伺服阀的压力与流量的输出。动态下,前置级的内部流场十分复杂,存在着流固耦合、淹没射流。采用FLUENT软件中的动网格技术和用户自定义函数,并结合阀芯和反馈组件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前置级动态下的瞬态流场,分析了接收孔夹角、喷嘴与接收孔的距离及接收孔的半径对阀芯位移阶跃响应的影响。最后,利用数值分析的数据对射流液压放大器的物理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基于此模型和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前置级的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目标优化。(4)在对滑阀“液压卡紧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圆柱坐标系下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建立了带有矩形槽的阀芯台肩与阀套间隙无因次侧压力分布的数学模型,利用三维数值分析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分析了矩形槽参数对侧压力分布的影响。随后,推导了整个滑阀间隙侧压力分布随阀芯位移变化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实验测试了模型的准确性。(5)结合力矩马达、射流液压放大器及滑阀优化后的物理模型,分析了射流管伺服阀在结构参数优化后的静态、动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伺服阀的滞环减少了50%,不同输入电流下的平均超调量减少了56%,平均调节时间提高了30%。但射流管伺服阀的体积增加了10%,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安装空间。由此,综合考虑射流管伺服阀的动态参数及体积参数,提出了基于等级激励制度的粒子群遗传混合多目标优化算法,该算法可充分发挥粒子群算法与遗传算法的优势,在保证全局搜索能力的同时提高收敛速度与精度。优化后的结果分析表明:采用所提出的优化算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射流管伺服阀的动态特性,同时将阀的体积增加量控制在了5%以内。
周骞[10](2017)在《偏导式射流阀性能关键影响参数及气穴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偏导式射流阀是利用左右两腔恢复压力之差来驱动下一级滑阀运动进行功率放大的执行机构,因其动静态性能好、抗污染能力强和零漂小,在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偏导式射流阀在压力筛选过程中,容易出现负载两腔压力不稳、压力不对称和超差现象,调试过程中压力增益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整阀的合格率低,限制了偏导式射流伺服阀在伺服阀领域的推广。本文从偏导式射流阀关键影响参数出发,分析其对偏导式射流阀性能的影响。找出阀体失效的原因,并研究确定射流组件关键影响参数筛选范围,保证阀性能,并通过多组实验验证仿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首先,根据偏导式射流阀的射流特点和几何结构,得出线性过流面积。基于节流理论,建立偏导式射流阀的数学模型。求得偏导式射流阀无因次压力流量特性方程、压力特性、流量特性、零位特性和泄漏特性公式。找出影响阀性能的关键参数,揭示关键参数对阀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不同压力下,偏导式射流阀理想几何尺寸下的压力增益和流量增益,并对偏导式射流阀内部射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合实际加工和装配给出了偏导式射流阀关键影响参数的变化范围,进行仿真分析,对比性能指标,给出这些关键影响参数需要保证的取值范围。建立偏导式射流阀内部流体腔的气穴模型,观察偏导式射流阀内部气穴的成型过程,分析气穴对阀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射流组件表面加工和装配不能保证,会导致端面之间存在空腔,仿真观察了端面空腔内气穴的形成情况,并分析空腔引起的气穴对该阀稳定性的影响。最后,设计了筛选实验。通过实验筛选出10组合格的偏导式射流阀进行压力特性测试,验证仿真计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对合格阀和不合格阀进行持续的高压工作,对比观察阀上下端面气穴引起的气蚀情况,验证了气穴仿真的正确性,找出阀体失效的原因。
二、射流管阀压力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流管阀压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射流管斜摆状态下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射流管伺服阀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1.3 数值模拟技术在伺服阀研究中的应用 |
1.4 现代流动测量与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射流管斜摆覆盖面积的理论分析 |
2.1 接收孔覆盖面积公式 |
2.2 射流管斜摆角度对覆盖面积的影响 |
2.3 结构参数对于覆盖面积的影响 |
2.3.1 喷嘴孔直径对覆盖面积的影响 |
2.3.2 接收孔直径对覆盖面积的影响 |
2.3.3 接收孔间距对覆盖面积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射流管斜摆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 控制方程及其离散化 |
3.1.1 控制方程 |
3.1.2 方程的离散及求解 |
3.2 数值模拟 |
3.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2.2 网格划分及质量检查 |
3.2.3 湍流模型的选择及边界条件设定 |
3.3 射流管斜摆对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的影响 |
3.3.1 射流管斜摆状态下伺服阀前置级流场变化 |
3.3.2 射流管斜摆状态下伺服阀前置级恢复压力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射流管斜摆的PIV流场测量研究 |
4.1 PIV流场测量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4.2 相似原理及实验模型设计 |
4.2.1 相似原理 |
4.2.2 实验模型设计 |
4.3 实验系统布置及工况设计 |
4.3.1 实验系统布置 |
4.3.2 实验工况设计 |
4.4 射流管斜摆状态下间隙流场特性 |
4.4.1 间隙流场分析 |
4.4.2 间隙涡量分析 |
4.4.3 间隙POD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射流管斜摆的压力测量实验研究 |
5.1 测压系统的设计及其实现 |
5.2 射流管斜摆状态下压力分布特征 |
5.2.1 远离测压孔正交面内压力分布特征 |
5.2.2 测压孔正交面内压力分布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飞机刹车液压系统动态特性及振动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飞机刹车控制系统振动 |
1.2.2 射流管电液伺服阀研究 |
1.2.3 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 |
1.2.4 液压控制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
1.2.5 伺服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1.2.6 液压系统管路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
2.1 引言 |
2.2 刹车压力伺服阀工作原理 |
2.3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动力学模型 |
2.3.1 刹车压力伺服阀关键部件数学模型 |
2.3.2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负载特性数学模型 |
2.3.3 回油通道数学模型 |
2.4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
2.4.1 阶跃响应分析 |
2.4.2 斜坡响应分析 |
2.5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压力波动机理分析 |
2.5.1 刹车压力波动原因分析 |
2.5.2 刹车压力振荡定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 |
3.1 引言 |
3.2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状态空间模型 |
3.2.1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动力学模型简化 |
3.2.2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状态空间模型 |
3.3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一阶轨迹灵敏度理论 |
3.3.1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的一阶轨迹灵敏度方程 |
3.3.2 一阶轨迹灵敏度方程组参数求解 |
3.4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一阶轨迹灵敏度分析 |
3.4.1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一阶轨迹灵敏度求解 |
3.4.2 一阶轨迹灵敏度量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相图分析 |
4.2.1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动力学模型无量纲化处理 |
4.2.2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相图分析 |
4.3 关键参数对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非线性自激振荡的影响 |
4.3.1 刹车容腔体积 |
4.3.2 回油容腔体积 |
4.4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稳定性分析 |
4.4.1 刹车压力伺服阀前置级稳定性分析 |
4.4.2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功率级稳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阀并联刹车系统振动与抑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多阀并联刹车系统液压管路分析 |
5.2.1 液压管路系统流固耦合基本方程 |
5.2.2 液压管路模态求解 |
5.3 多阀并联刹车系统分析 |
5.3.1 多阀并联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
5.3.2 各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结构差异性的影响 |
5.3.3 供/回油压力变化对多阀并联刹车系统振动的影响 |
5.4 多阀并联刹车系统振动抑制 |
5.4.1 新型刹车压力伺服阀结构原理 |
5.4.2 原刹车压力伺服阀反馈级作用 |
5.4.3 新型刹车压力伺服阀动力学模型 |
5.4.4 新型刹车压力伺服阀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飞机刹车系统动态特性及振动抑制实验分析 |
6.1 引言 |
6.2 原刹车压力伺服阀实验 |
6.2.1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负载模拟性能测试实验平台 |
6.2.2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实验测试 |
6.2.3 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灵敏度实验 |
6.2.4 回油容腔对系统非线性自激振荡的影响实验 |
6.3 多阀并联刹车系统液压管路固有频率测试实验 |
6.4 多阀并联刹车系统振动抑制措施有效性实验 |
6.4.1 单套新型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系统实验 |
6.4.2 多套新型刹车压力伺服阀控缸并联系统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基于压力偏差的射流管航空刹车伺服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因素分析 |
(1)制造方面。 |
(2)试验方面。 |
(3)使用方面。 |
2 组成及操作原理 |
3 刹车压力方程 |
4 试验验证 |
4.1 进油压力试验 |
4.1.1 产品级试验 |
4.1.2 系统级试验 |
4.2 回油压力试验 |
4.2.1 产品级试验 |
4.2.2 系统级试验 |
4.3 供油/回油压力同时变化试验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5 改进措施 |
6 结论 |
(4)温度冲击下偏导射流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偏导射流伺服阀概述 |
1.3 偏导射流伺服阀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温度冲击下偏导阀前置级流场理论建模 |
2.1 流体力学数学建模方法 |
2.2 偏导射流阀前置级流场分布 |
2.2.1 初始射流 |
2.2.2 偏转板压力恢复区 |
2.2.3 偏转板射流 |
2.2.4 接受腔压力恢复区 |
2.3 温度冲击的影响 |
2.3.1 油液物理参数在温度冲击下的变化 |
2.3.2 前置级几何参数在温度冲击下的变化 |
2.4 温度冲击下前置级流场分布建模 |
2.4.1 初始射流 |
2.4.2 偏转板压力恢复 |
2.4.3 偏转板射流 |
2.4.4 接受腔压力恢复 |
2.5 本章小结 |
3 偏导阀前置级三维瞬态数值模拟 |
3.1 理论依据 |
3.1.1 计算流体力学 |
3.1.2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
3.2 数值模拟计算前处理 |
3.2.1 偏导阀前置级几何模型建立 |
3.2.2 偏导阀前置级网格模型建立 |
3.3 常温下前置级流场瞬态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4 偏导阀前置级温度冲击瞬态数值模拟 |
4.1 理论依据 |
4.1.1 FLUENT用户自定义功能 |
4.1.2 FLUENT动网格技术 |
4.2 前置级温度冲击瞬态模拟前处理 |
4.2.1 网格模型处理 |
4.2.2 UDF程序编译 |
4.3 前置级流场温度冲击数值模拟 |
4.3.1 二维瞬态模拟流场分布 |
4.3.2 二维瞬态模拟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温度冲击下偏导阀前置级性能试验分析 |
5.1 实验背景简介 |
5.2 温度冲击下偏导阀前置级特性试验台原理 |
5.3 温度冲击下偏导阀前置级特性试验台搭建 |
5.3.1 油液温度控制系统 |
5.3.2 伺服阀液压系统 |
5.3.3 测控系统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电液伺服阀的高温特性及其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 |
1.2 课题背景意义 |
1.3 电液伺服阀的高温特性及试验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液伺服阀的高温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电液伺服阀的高温试验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2 高温下喷嘴挡板阀的结构变化及传热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液伺服阀的分类及特点 |
2.3 喷嘴挡板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4 高温下前置级喷嘴挡板元件的结构变化 |
2.5 高温对功率级滑阀内泄漏的影响 |
2.6 喷嘴挡板阀阀体的温升分析 |
2.6.1 传热学基本方程 |
2.6.2 喷嘴挡板阀模型简化 |
2.6.3 稳态温升下伺服阀阀体的温升方程 |
2.6.4 Matlab仿真预测 |
2.7 本章小结 |
3 高温下喷嘴挡板阀简化模型的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于Ansys的喷嘴挡板阀模型网格划分 |
3.2.1 网格划分 |
3.2.2 Workbench下的喷嘴挡板阀模型网格划分 |
3.3 喷嘴挡板阀的仿真研究 |
3.3.1 计算流体力学三大方程 |
3.3.2 喷嘴挡板阀热固耦合仿真 |
3.3.3 热流固耦合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电液伺服阀高温试验台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高温试验台原理 |
4.3 高温试验台的规格参数 |
4.4 高温试验台的液压系统设计 |
4.5 油液温升系统设计 |
4.6 高温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 |
4.6.1 高温试验台硬件系统设计 |
4.6.2 高温试验台软件系统设计 |
4.7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二维(2D)压力阀及其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电液压力阀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电液压力阀研究概述 |
1.2.2 电—机械转换器研究概述 |
1.3 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研究概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案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二维(2D)压力阀的工作原理及建模仿真 |
2.1 引言 |
2.2 二维(2D)压力阀工作原理及结构分析 |
2.2.1 二维(2D)伺服斜槽机构 |
2.2.2 二维(2D)压力阀的工作原理 |
2.2.3 二维(2D)压力阀的结构分析 |
2.3 二维(2D)伺服斜槽机构数学建模及仿真分析 |
2.3.1 二维(2D)伺服斜槽机构的数学模型 |
2.3.2 二维(2D)伺服斜槽机构的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维(2D)压力阀电—机械转换器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力矩马达工作原理及结构分析 |
3.2.1 力矩马达工作原理 |
3.2.2 力矩马达结构分析 |
3.3 力矩马达特性分析及仿真研究 |
3.3.1 力矩马达静态特性分析 |
3.3.2 力矩马达动态特性分析 |
3.3.3 力矩马达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维(2D)压力阀的控制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模拟式控制器的设计 |
4.2.1 电源模块的设计 |
4.2.2 偏差计算模块的设计 |
4.2.3 PID运算模块的设计 |
4.2.4 驱动模块的设计 |
4.2.5 调偏调幅模块的设计 |
4.2.6 模拟式控制器实物图 |
4.3 数字式控制器的设计 |
4.3.1 电源模块的设计 |
4.3.2 STM32F405 控制模块的设计 |
4.3.3 隔离模块的设计 |
4.3.4 驱动模块的设计 |
4.3.5 LVDT解调模块的设计 |
4.3.6 软件模块的设计 |
4.3.7 数字式控制器实物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维(2D)压力阀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二维(2D)压力阀的实验系统 |
5.2.1 实验系统平台的搭建 |
5.2.2 实验条件及参数 |
5.3 二维(2D)压力阀的实验研究 |
5.3.1静态特性实验 |
5.3.2动态特性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伺服阀射流管前置级瞬态空化与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射流管阀结构研究现状 |
1.2.2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研究现状 |
1.2.3 伺服阀空化现象研究现状 |
1.2.4 自激振荡研究现状 |
1.2.5 射流管伺服阀的动态响应与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章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特性 |
2.1 射流管伺服阀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2 射流管前置级流场的流动特征分析 |
2.3 前置级流场研究方法 |
2.3.1 前置级流场数值模拟方法 |
2.3.2 基于大涡模拟的多相流控制方程 |
2.4 空化现象 |
2.5 拟序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瞬态空化仿真研究 |
3.1 前置级流场特性研究 |
3.1.1 流场三维模型的建立 |
3.1.2 求解方法和收敛 |
3.1.3 计算模型验证 |
3.1.4 不同入口压力下前置级空化现象特性 |
3.2 前置级流场空化现象的动态特性研究 |
3.2.1 空化的类别及其瞬态发展规律 |
3.2.2 瞬态空化监测点 |
3.2.3 局部空化脉动压力分析 |
3.3 面空化动态特性的频域分析 |
3.4 考虑空化效应的前置级流场谐振频率研究 |
3.4.1 前置级流场谐振频率计算 |
3.4.2 瞬态空化作用下射流管前置级流场谐振频率研究 |
3.5 前置级内空化现象影响因素研究 |
3.5.1 出口压力的影响 |
3.5.2 劈尖长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的拟序结构研究 |
4.1 接收器入口LAMB-OSEEN涡分析 |
4.2 拟序结构识别方法 |
4.3 本征正交分解数学模型 |
4.3.1 直接POD法 |
4.3.2 快照POD法 |
4.4 前置级流场快照本征正交分解 |
4.4.1 快照数无关性分析 |
4.4.2 快照POD流场三分解 |
4.4.3 入口压力对拟序结构的影响 |
4.4.4 射流管偏转角对拟序结构的影响 |
4.4.5 速度场第一阶模态分析 |
4.5 快照POD模态系数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前置级数学建模及结构优化 |
5.1 射流管伺服比例阀前置级流场数学模型 |
5.1.1 射流管入口至喷嘴出口数学建模 |
5.1.2 中间流场内淹没射流 |
5.1.3 接收器流场数学建模 |
5.1.3.1 能量守恒分析 |
5.1.3.2 动量守恒分析 |
5.2 前置级结构优化 |
5.2.1 NSGA-Ⅱ算法 |
5.2.1.1 快速非支配排序方法 |
5.2.1.2 拥挤系数和拥挤比较算子 |
5.2.1.3 精英策略 |
5.2.1.4 基因操作 |
5.2.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5.3 NSGA-Ⅱ优化结果 |
5.4 决策变量对目标函数影响的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射流管伺服阀特性试验系统与前置级压力脉动测试 |
6.1 电液伺服阀的特性和性能指标 |
6.2 射流管伺服阀特性及测试原理 |
6.2.1 负载流量特性 |
6.2.2 压力特性 |
6.2.3 内泄漏特性 |
6.3 射流管伺服阀特性试验系统 |
6.3.1 液压泵电机组及调压部分 |
6.3.2 伺服阀测试系统 |
6.3.3 CAT测试系统 |
6.4 射流管伺服阀特性试验过程及结果 |
6.4.1 伺服阀特性试验步骤 |
6.4.2 射流管伺服阀特性试验结果 |
6.5 前置级流场瞬态压力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3维离心环境下射流管伺服阀的零偏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射流管伺服阀工作原理 |
2 3维离心环境下射流管伺服阀力学模型及零偏值 |
2.1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基本方程 |
2.2 3维离心环境下射流管伺服阀的零偏值 |
2.2.1 射流管伺服阀运动分析坐标系 |
2.2.2 射流管伺服阀绕n轴旋转时的零偏 |
2.2.3 射流管伺服阀绕w轴旋转时的零偏 |
2.2.4 射流管伺服阀绕m轴旋转时的零偏 |
2.2.5射流管伺服阀绕任意轴旋转时的零偏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理论计算 |
3.1.1 衔铁组件偏心距离的影响 |
3.1.2 电磁力矩系数Kt的影响 |
3.1.3 反馈杆刚度Kf的影响 |
3.1.4 运动部件质量的影响 |
3.2 试验验证 |
4 结论 |
(9)射流管伺服阀的动态仿真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目录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射流管伺服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历程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2.3 射流管伺服阀的发展趋势 |
1.3 数值模拟技术在伺服阀中的应用 |
1.4 多目标优化算法 |
1.4.1 多目标古典优化算法 |
1.4.2 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 |
1.4.3 多目标优化粒子群算法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射流管伺服阀的数学模型 |
2.1 射流管伺服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力矩马达的数学模型与动态分析 |
2.3 射流放大器的数学模型及动态分析 |
2.3.1 射流管喷嘴的自由紊动射流 |
2.3.2 射流液压放大器通流面积的模型 |
2.3.3 射流液压放大器接收孔中的流体动量分析 |
2.3.4 接收孔反向流液力矩分析 |
2.4 滑阀动态分析 |
2.4.1 阀套中各窗口的流量分析 |
2.4.2 阀芯动态分析 |
2.5 射流管伺服阀的理论模型及仿真分析 |
2.5.1 射流管伺服阀的非线性数学模型 |
2.5.2 射流管伺服阀的磁滞特性 |
2.5.3 射流管伺服阀的动态特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力矩马达的动态分析及参数优化 |
3.1 力矩马达的动、静态特性 |
3.1.1 力矩马达的静态特性 |
3.1.2 力矩马达的动态特性 |
3.2 力矩马达的数值模拟 |
3.2.1 电磁场的边值问题 |
3.2.2 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法 |
3.2.3 力矩马达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法 |
3.2.4 力矩马达模型的修正 |
3.3 力矩马达的参数优化 |
3.3.1 力矩马达的结构参数影响 |
3.3.2 多目标遗传算法 |
3.3.3 结构参数优化 |
3.3.4 优化结果的可视化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瞬态流场分析及参数优化 |
4.1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的数值模拟前处理 |
4.1.1 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选择 |
4.1.2 动网格技术 |
4.1.3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的模型描述 |
4.1.4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的运动分析 |
4.1.5 用户定义函数 |
4.1.6 网格生成与边界条件 |
4.2 射流管伺服阀前置级的CFD仿真结果分析 |
4.2.1 速度矢量和压力分布 |
4.2.2 前置级的运动分析 |
4.3 前置级参数对其动态响应的影响 |
4.3.1 接收孔夹角的影响 |
4.3.2 喷嘴与接收孔的距离 |
4.3.3 接收孔的半径 |
4.4 射流液压放大器数学模型的修正 |
4.5 射流液压放大器的参数优化 |
4.5.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
4.5.2 参数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带有矩形槽的滑阀数学模型及参数优化 |
5.1 滑阀的模型结构 |
5.2 滑阀的数学模型 |
5.3 滑阀间隙压力分布数值模拟 |
5.3.1 数值模拟的数学方程 |
5.3.2 有限体积法 |
5.3.3 滑阀间隙压力分布的数值模拟 |
5.3.4 滑阀间隙侧压力分布的数学模型修正 |
5.4 滑阀矩形槽的参数优化 |
5.4.1 矩形槽布局 |
5.4.2 矩形槽宽度 |
5.4.3 矩形槽深度 |
5.5 整阀芯的侧压摩擦力 |
5.5.1 台肩S_1、S_4 处的间隙侧压摩擦力 |
5.5.2 台肩S_2、S_3 处的间隙侧压摩擦力 |
5.5.3 阀芯台肩间隙侧压摩擦力的仿真计算 |
5.6 实验验证 |
5.6.1 实验硬件设备 |
5.6.2 实验软件设计 |
5.6.3 实验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射流管伺服阀的优化模型 |
6.1 射流管伺服阀的初始优化模型 |
6.1.1 初始优化模型的静态特性 |
6.1.2 初始优化模型的动态特性 |
6.2 等级激励制度的粒子群遗传混合优化算法 |
6.2.1 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的分类 |
6.2.2 改进的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 |
6.2.3 改进混合算法的验证 |
6.3 基于HEPG的射流管伺服阀优化设计 |
6.3.1 优化参数及目标函数 |
6.3.2 优化流程 |
6.3.3 优化结果与分析 |
6.4 HEPG优化后的射流管伺服阀特性分析 |
6.4.1 HEPG优化后的射流管伺服阀静态特性 |
6.4.2 HEPG优化后的射流管伺服阀动态特性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偏导式射流阀性能关键影响参数及气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偏导式射流阀的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气穴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偏导式射流阀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偏导式射流阀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1 偏导式射流阀的结构 |
2.1.2 偏导式射流阀的工作原理 |
2.2 基于节流理论建立偏导式射流阀数学模型 |
2.2.1 偏导式射流阀可变节流口面积模型的建立 |
2.2.2 偏导式射流阀静态特性方程的推导 |
2.3 关键参数对偏导式射流阀静态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 |
2.3.1 两负载腔进油口尺寸对阀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
2.3.2 两负载腔出油口尺寸对阀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
2.3.3 两负载腔进油口不对称度对阀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偏导式射流阀流场及特性的仿真研究 |
3.1 流场基本控制方程 |
3.1.1 流场连续性方程 |
3.1.2 流场动量守恒方程 |
3.1.3 运输方程 |
3.2 偏导式射流阀压力特性仿真研究 |
3.2.1 理想阀压力特性几何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3.2.2 计算边界条件条件设定及运输方程的选择 |
3.2.3 偏导式射流阀压力特性分析 |
3.3 射流腔射流理论分析 |
3.4 偏导式射流阀流量特性仿真研究 |
3.4.1 理想阀流量特性几何模型的构建及网格的划分 |
3.4.2 流量特性模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偏导式射流阀关键影响参数对阀性能的影响 |
3.5.1 分流劈尖宽度对阀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
3.5.2 分流劈尖不对称度对阀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
3.5.3 导流槽出口尺寸对阀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
3.5.4 导流槽出口偏角对阀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
3.5.5 负载腔不对称度对阀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气穴理论对偏导式射流阀稳定性分析 |
4.1 气穴理论 |
4.2 气穴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1 多相流模型 |
4.2.2 气穴模型 |
4.3 偏导式射流阀气穴仿真分析 |
4.3.1 气穴流体计算参数设置 |
4.3.2 气穴仿真结果分析 |
4.4 射流组件端面存在空腔的气穴分析 |
4.4.1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偏导式射流阀实验研究 |
5.1 射流盘尺寸及形位检测 |
5.1.1 射流盘检测系统 |
5.1.2 射流盘主要流道尺寸及形位检测 |
5.2 射流盘组件压力筛选 |
5.3 偏导式射流阀压力特性测试 |
5.4 偏导式射流阀气穴作用观测实验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四、射流管阀压力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射流管斜摆状态下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特性研究[D]. 郎成震. 燕山大学, 2021(01)
- [2]飞机刹车液压系统动态特性及振动抑制研究[D]. 张琦玮. 燕山大学, 2020
- [3]基于压力偏差的射流管航空刹车伺服阀研究[J]. 支强,康晓妮,马建峰,何永乐. 测控技术, 2020(09)
- [4]温度冲击下偏导射流伺服阀前置级流场特性研究[D]. 毛麒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电液伺服阀的高温特性及其测试系统研究[D]. 石卓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二维(2D)压力阀及其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D]. 陈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伺服阀射流管前置级瞬态空化与流场特性研究[D]. 吴凛. 武汉科技大学, 2019(08)
- [8]3维离心环境下射流管伺服阀的零偏特性[J]. 訚耀保,王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7(08)
- [9]射流管伺服阀的动态仿真与优化设计[D]. 陈佳.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10]偏导式射流阀性能关键影响参数及气穴效应研究[D]. 周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