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滕州市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宇翔[1](2012)在《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由单一基于生物技术领域扩延至生物武器、生物入侵、疫病、遗传资源等涉及生物体的多个领域,并上升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林业生物安全作为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己引起了科研界和管理部门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的定义和管理状况为起点,在界定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基础上,将林业生物安全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开展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状况,从狭义和广义2个方而界定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其中,狭义定义指基于生物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通过防范和管理措施,达到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广义定义指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保持和控制其本身不受损害或者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分析林业生物安全安全定义的结构,确定了其定义由主体、客体、目标和评价系统4个基本要素构成,并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归纳和分析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得出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体现林业特性,具有极端性、相对性、复杂性和管理性,表现出涵盖领域多、生命性强、潜伏性突出和区域性显着的特征。(2)基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和提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定义、特征和管理过程,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构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开展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范围、时限和日标,并将达到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作为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3)识别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源,确定了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生物风险因子和非生物风险因子,其中,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等,非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森林火灾、污染等,并就各主要风险因子对林业生物安全的影响及主要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4)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引入森林保护专业领域中,建立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灰色评价模型。以评价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状况为例,对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综合评价值为3.4810,处于较高风险等级,评价结果符合当前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的实际状况。(5)以林业生物安全涉及的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4个主要生物风险因子为对象,定性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所处的风险态势,探究了林业入侵生物的传播途径、林业遗传资源的丧失途径、林业转基因生物的来源途径、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得出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得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值为3.8858,处于高风险等级,风险状况严峻,应加以足够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等级。(6)在全面梳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体制、制度和机构队伍等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当前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特点、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趋势,并在借鉴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状况和管理现状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思路、实现途径,并从建立健全法律法制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培训与应急演练、加大宣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刘宁[2](2010)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林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经过建国6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林业成为弱质产业,林农成为弱势群体。如何尽快摆脱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以及林农贫穷的局面,如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辽阔,有61.2万个行政村,2859个县级单位,各地自然禀赋差别很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不够协调,全国采用一刀切的林业政策显然不科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地区差异性体现的不够突出,亟待提出差别性的林业政策,以便指导各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本文的理论框架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区域差异论研究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点,进而初步确定区域差异调控的途径,即重点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支持发达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增强经济联系,发挥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然后根据林业经济区划的理论,对全国县级单位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理论设计了不同地区的林业生产布局。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布局:林业生态体系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布局、林业生态文化布局;最后给出每个地区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林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还有区域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本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县域林业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全国的县级单位划分为五类地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和滞后地区,通过剖析五类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林业建设取得的经验、今后现代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等,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政策。本论文研究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现代林业的特点调整宏观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科学配置给不同地区,为国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可行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点采取可操作性的林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出了五类地区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不同布局,还提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应的保障措施,现列举几个重要结论。主要结论之一:从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该地区多地处沿海地带,其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第二,相对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建设和谐林业。第三,中等发展地区。该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相对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第五,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库区,尤其以水源区居多。其主要任务是: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主要结论之二:从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林业产业格局。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主要结论之三: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其思路是: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主要结论之四:从公共财政政策和政府林业投入的角度看总体上说,我国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林业的投资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基于地区的不同区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应对各个地区实行差别性的公共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滞后地区、相对滞后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五类地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建议:第一,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按照“放活”的原则,对该地区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本级财政相适应的,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支持林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国家要按照“放活”和“少取”的原则,对该地区城乡统筹建设现代林业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持城乡一体化林业发展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国家要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逐步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国家应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国家应当按照“多予”的原则,结合扶贫工程,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助推林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林业投入体系。本文的创新点:1)林业经济区划创新。本文没有沿袭传统的自然区划或林业区划,创造性地按照农民收入对全国县级单位分类,这样有利于研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林农增收问题。2)林业生产布局创新。有别于传统地按照林种来布局林业生产的方式,本文按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行布局。3)林业区域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林业政策,尤其是指出中央政府对各类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不同支持力度和支持重点,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牛广瀑[3](2008)在《双条杉天牛空间分布规律及防治技术》文中指出双条杉天牛主要危害10 a生以上树势衰弱的侧柏,在侧柏树上主要分布高度为02 m,在侧柏林内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其发生与坡向、坡位有明显关系,阳坡>阴坡,中坡>下坡>上坡。人为活动影响双条杉天牛的发生,天敌对双条杉天牛有明显控制作用。提出了检疫、营林、饵木诱杀、干基打孔、保护天敌等防治技术措施。
黄道银,李泽民,满昌华,孔青,金延文[4](2001)在《滕州市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研究》文中认为
二、滕州市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滕州市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
1.1.1.1 国外概览 |
1.1.1.2 国内简述 |
1.1.2 林业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
1.1.3 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概况 |
1.1.3.1 国际社会方而 |
1.1.3.2 典型国家方面 |
1.1.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概况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预期目标 |
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内涵 |
2.1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 |
2.1.1 有关概念 |
2.1.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 |
2.1.3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特点 |
2.1.4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结构 |
2.2 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 |
2.2.1 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 |
2.2.2 林业生物安全体现林业特性 |
2.2.3 林业生物安全复杂性强 |
2.2.4 林业生物安全突出极端性 |
2.2.5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相对性 |
2.2.6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管理性 |
2.3 林业生物安全的特征 |
2.3.1 涵盖领域多 |
2.3.2 生命特征强 |
2.3.3 潜伏性突出 |
2.3.4 区域性显着 |
2.4 本章小结 |
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目标设定 |
3.1 风险管理理论 |
3.1.1 有关概念 |
3.1.2 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回顾 |
3.1.3 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
3.1.4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由来 |
3.1.5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丛本特征 |
3.1.6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 |
3.1.6.1 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
3.1.6.2 风险识别 |
3.1.6.3 风险分析与评价 |
3.1.6.4 风险控制 |
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 |
3.2.1 有关概念 |
3.2.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特征 |
3.2.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
3.2.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
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
3.3.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 |
3.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范围 |
3.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时限 |
3.3.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
3.4 本章小结 |
4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识别 |
4.1 生物风险因子 |
4.1.1 林业入侵生物 |
4.1.2 林业遗传资源 |
4.1.3 林业转基因生物 |
41.4 野生动物疫病 |
4.2 非生物风险因子 |
4.2.1 气候变化 |
4.2.2 森林火灾 |
4.2.3 污染 |
4.2.4 其他因子 |
4.3 风险因子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辩证关系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5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5.1 有关概念 |
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森林健康评价的区别 |
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
5.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
5.4.1 层次分析法 |
5.4.2 灰色系统理论 |
5.4.3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 |
5.4.4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林业生物安全领域中的适用性分析 |
5.5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5.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丛本原则 |
5.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
5.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5.5.3.2 指标层次结构的构建 |
5.6 林业生物安全多层次灰色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5.6.1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
5.6.2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
5.6.3 建立风险评价样本矩阵 |
5.6.4 建立风险评价灰类和风险等级标准 |
5.6.5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5.6.6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构建权矩阵 |
5.6.7 综合评价风险评价指标 |
5.6.8 计算综合评价值 |
5.7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应用实例 |
5.7.1 采集评价样本并建立样本矩阵 |
5.7.2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5.7.3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 |
5.7.4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
5.7.5 综合评价准则层指标 |
5.7.6 综合评价目标层指标 |
5.7.7 计算综合评价值 |
5.7.8 结论分析 |
5.8 本章小结与讨论 |
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
6.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历史沿革 |
6.1.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1949年) |
6.1.2 起步阶段(1949-1978年) |
6.1.3 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 |
6.1.4 全面提高阶段(2001年至今) |
6.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现状 |
6.2.1 立法背景 |
6.2.2 法律法规现状 |
6.2.2.1 法律法规方面 |
6.2.2.2 技术法规方面 |
6.2.2.3 国际法规方面 |
6.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现状 |
6.3.1 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 |
6.3.1.1 损害管理阶段 |
6.3.1.2 损害预防阶段 |
6.3.1.3 风险管理阶段 |
6.3.2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 |
6.3.3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分析 |
6.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能力现状 |
6.4.1 管理体制 |
6.4.2 管理机构 |
6.4.3 管理制度 |
6.5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科研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
6.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现状分析 |
6.6.1 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6.6.2 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
6.6.3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
6.6.4 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
6.6.5 管理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 |
6.7 本章小结 |
7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
7.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形势分析 |
7.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危害不断加剧 |
7.1.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日趋严重 |
7.1.3 林业转基因生物问题将日渐显现 |
7.1.4 野生动物疫病发生频次加快 |
7.1.5 气候变化等非生物风险因子影响日益明显 |
7.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
7.2.1 林业入侵生物的入侵传播途径 |
7.2.1.1 自然入侵 |
7.2.1.2 人为入侵 |
7.2.1.3 天敌释放导致生物入侵分析 |
7.2.1.4 林业入侵生物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分析 |
7.2.1.5 林业入侵生物在国内的传播途径(方式)分析 |
7.2.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途径 |
7.2.3 林业转基因生物来源途径 |
7.2.4 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 |
7.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 |
7.3.1 采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评价样本 |
7.3.2 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
7.3.3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
7.3.4 综合评价准则层和目标层指标 |
7.3.5 计算综合评价值 |
7.3.6 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
8.1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思路 |
8.2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途径 |
8.3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措施 |
8.3.1 建立林业生物安全法制体系 |
8.3.1.1 地方性法律法规 |
8.3.1.2 国家法律法规 |
8.3.1.3 技术性法规 |
8.3.1.4 法律法规的实施 |
8.3.2 构建林业生物安全政策体系 |
8.3.2.1 多元化投入政策 |
8.3.2.2 科技支撑政策 |
8.3.2.3 多部门协作政策 |
8.3.2.4 分类管理政策 |
8.3.2.5 政策的制汀与执行 |
8.3.3 健全林业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
8.3.3.1 组织保障 |
8.3.3.2 制度保障 |
8.3.3.3 信息保障 |
8.3.3.4 能力保障 |
8.3.4 加强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培训与应急演练 |
8.3.5 扩大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2)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
1.2.2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
1.2.3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
1.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
1.2.5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1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
1.3.2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现代林业 |
2.1.2 政策 |
2.1.3 林业投入 |
2.1.4 公共财政 |
2.1.5 林业生产布局 |
2.1.6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
2.2 区域差异论 |
2.2.1 区域差异概述 |
2.2.2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
2.2.3 区域差异调控 |
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2.3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
2.3.1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
2.3.2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
2.3.3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
2.4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
2.4.1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
2.4.2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2.5 公共财政理论 |
2.5.1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
2.5.2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
2.6 区域政策 |
2.6.1 区域经济政策 |
2.6.2 区域产业政策 |
2.7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
2.8 小结 |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
3.1 地区分类 |
3.1.1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
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
3.1.3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
3.1.4 地区分类的思路 |
3.1.5 地区分类的结果 |
3.2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
3.2.1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
3.2.2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
3.2.3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
3.2.4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
3.2.5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
3.2.6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
3.2.7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
3.2.8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
3.3 小结 |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
4.1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
4.1.1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
4.1.2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
4.1.3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
4.1.4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
4.1.5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
4.1.6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
4.1.7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
4.1.8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
4.1.9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
4.2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1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
4.2.2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
4.2.3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
4.2.4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
4.2.5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
4.2.6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
4.2.7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
4.2.8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
4.3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
4.3.1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
4.3.2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
4.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
4.4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
4.4.1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
4.4.2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
4.4.3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
4.4.4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
4.4.5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
4.4.6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
4.5 小结 |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
5.1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
5.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
5.1.2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
5.1.3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
5.1.4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
5.1.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
5.1.6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
5.1.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
5.2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5.2.1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
5.2.2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
5.2.3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
5.2.4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
5.2.5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
5.2.6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
5.2.8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
5.2.9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
5.3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
5.3.1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
5.3.2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
5.3.3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
5.4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
5.4.1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
5.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
5.4.3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
5.4.4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
5.4.5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
5.4.6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5.4.7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
6.1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
6.1.1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
6.1.2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
6.1.3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着,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6.1.4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6.1.5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
6.1.6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
6.1.7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
6.2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6.2.1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
6.2.2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
6.2.3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6.2.4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
6.2.5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
6.2.6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
6.2.7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
6.2.8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
6.3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
6.3.1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
6.3.2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
6.3.3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
6.4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
6.4.1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
6.4.2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
6.4.3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
6.4.4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
6.5 小结 |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
7.1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
7.1.1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着,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
7.1.2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
7.1.3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
7.1.4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
7.1.5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
7.2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
7.2.1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
7.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
7.2.3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
7.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
7.2.5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
7.2.6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
7.2.7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
7.2.8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
7.2.9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
7.2.10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
7.3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
7.3.1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
7.3.2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
7.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
7.4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
7.4.1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
7.4.2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
7.4.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
7.4.4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
7.4.5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
7.5 小结 |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
8.1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
8.1.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
8.1.2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
8.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
8.1.4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
8.1.5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
8.1.6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
8.1.7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
8.1.8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
8.2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
8.2.1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
8.2.2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
8.2.3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
8.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
8.2.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
8.2.6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
8.2.7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
8.2.8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
8.2.9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
8.3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
8.3.1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
8.3.2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
8.3.3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
8.4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
8.4.1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
8.4.2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
8.4.3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
8.4.4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
8.4.5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
8.4.6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8.5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 |
9.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
9.1.2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
9.1.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
9.1.4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3)双条杉天牛空间分布规律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双条杉天牛与寄主的关系 |
2.1.1 寄主树势对双条杉天牛的影响 |
2.1.2 寄主树龄对双条杉天牛的影响 |
2.2 双条杉天牛与林地坡向坡位的关系 |
2.3 双条杉天牛发生与人为活动的关系 |
2.4 天敌对双条杉天牛的控制作用 |
2.5 温度对双条杉天牛的影响 |
2.6 双条杉天牛空间分布规律 |
3 防治技术 |
3.1 加强检疫 |
3.2 造林营林技术 |
3.3 成虫期饵木诱杀技术 |
3.4 幼虫期防治技术 |
3.5 保护利用天敌 |
(4)滕州市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与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调查与研究内容 |
1.2 调查与研究方法 |
2 调查与研究结果 |
2.1 森检对象的分布及危害情况 |
2.1.1 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 (Hopc) |
2.1.2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 |
2.1.3 梨园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 |
2.1.4 冠瘿病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mith and Townsend) Conn |
2.1.5 板栗疫病Cryhonectria parasitica (Murr.) Barr. |
2.1.6 柳瘿蚊Rhabdophaga saliperda Duf. |
2.1.7 紫薇绒蚧Eyiococcus lagerstroemiae Kuwana |
2.1.8 葡萄蔓割病Cryptosporella viticola (Redick) Sheav |
2.2 主要森检对象的生物学特性 |
2.2.1 锈色粒肩天牛 |
2.2.2 双条杉天牛 |
3 今后开展森检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
3.1 健全检疫网络 |
3.2 认真学习森检法规和技术, 普及检疫知识 |
3.3 加强检疫哨卡和木材检查站的工作管理 |
3.4 开展森检对象的检疫防治技术研究 |
3.5 加强营林措施 |
四、滕州市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 赵宇翔.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2]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3]双条杉天牛空间分布规律及防治技术[J]. 牛广瀑. 中国森林病虫, 2008(04)
- [4]滕州市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研究[J]. 黄道银,李泽民,满昌华,孔青,金延文. 山东林业科技,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