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控制措施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孙志远[1](2021)在《大股东权力、利益侵占与内控风险 ——基于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经济进步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三千余家上市公司走上资本舞台,然而蓬勃发展之下财务造假事件频频发生,给资本市场各主体带来严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普遍存在集中度过高的情况,极有可能引发内部控制失效和利益侵占等问题,进而导致财务造假事件发生。康得新作为一家材料高科技企业,短短七年的发展就达近千亿市值,之后大股东操纵百亿巨额造假导致退市,教训深刻。康得投资集团作为康得新控股股东,为满足自身资金需求而利用大股东权力侵占康得新利益,在此过程并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中小股东权益遭受损害,为维持康得新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康得新实控人钟玉及其管理层实施财务造假行为,在此过程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为之造假提供了机会,增加了发现难度,资本市场的不完备也削弱了对财务造假该有的威慑力,使广大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给资本市场造成恶劣影响。康得新造假金额大且影响深,是资本市场众多造假事件的典型缩影,本文对康得新造假案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及财务指标分析,结合大股东控制、利益侵占及财务造假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研究大股东权力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影响。首先介绍康得新造假案例背景,梳理出康得新财务造假的过程和后果;其次从财务和经营信息角度对其造假进行识别,用财务和大股东特征识别其不实表现;再次深入分析造假手段及成因,探究大股东控制导致财务造假的传导机制;最后结合康得新财务造假成因提出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建议对策。分析康得新造假链式传导机制发现,其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及资金链紧张成为链源因子导致利益侵占及内部控制失效,然后催生财务造假,同时外部监管不足为其提供了造假机会,资本市场不完善也进一步削弱了对造假的威慑力。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结构较为集中现象,康得新造假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教训和经验,本文对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大股东权力制约,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降低大股东操纵风险,防范大股东利益侵占;二是加强审计等中介机构监督,增强其独立性;三是增强资本市场威慑,提高违法成本,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通过这些对策以期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规范上市公司财务行为,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姚鹭[2](2020)在《交易所问询函与审计风险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文中提出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发放问询函的方式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以期发现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从2014年开始,交易所在其官网公开披露问询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师关注风险。交易所出具的问询函可能提示了哪些审计风险?审计师如何利用问询函来识别与评估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审计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本文运用规范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问询函以及审计风险的相关研究文献,并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阐述问询函及其现状,明确本文研究中对交易所问询函的界定和分类。其次,进行理论分析,构建本文理论框架。进一步运用规范研究法分析交易所问询函对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阐述在审计风险评估中利用交易所问询函的基本思路。最后,将内容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相结合,以康得新为案例阐述审计中对交易所问询函的具体利用。了解交易所对康得新的问询函及回复基本情况,运用内容分析法总结问询及回复内容,具体阐述利用交易所问询函识别与评估康得新审计风险,针对康得新案例提出可采取的措施。本文结合理论与案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交易所问询函通过问询问题能够提示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交易所问询函信息含量丰富,能够作为审计师风险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审计师可以利用交易所问询函来识别、评估审计风险,判断高风险领域;审计师也可以利用问询函的回复内容进一步识别与评估审计风险,且回复内容的可靠性也是审计师需要验证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的贡献在于,将交易所问询函与审计风险相联系,既丰富了两个领域的研究,也为审计师识别、评估上市公司审计风险提供新的思路,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张琳[3](2020)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以美盛文化公司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财务舞弊事件和各种财务造假手段被频繁揭露,也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暴露诸多缺陷。不仅安然事件和世通事件,我国的公司也相继爆发类似事件,削弱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降低了公司的信誉度,同时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不少缺陷。公司开始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其中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2008年我国制定并出台的《企业内部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的主要标志,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论文主要以上述内容为背景,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进行研究,并选取美盛文化公司作为论文案例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美盛文化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给出具体的防范措施,为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并且增强管理层的管控意识,增加投资者投资,提高公司竞争力。美盛文化公司是一家经营动漫衍生品文化的上市公司,美盛文化公司聘请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2018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并且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和一般缺陷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论文根据以上审计报告和美盛文化公司关于2018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别从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方面借鉴国内外研究文献;结合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基础和控制论等基础理论;依据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划分美盛文化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一般缺陷,探讨分析产生缺陷的具体原因,并给出防范建议。最后通过美盛文化公司的案例分析,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给出防范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利于公司的正确决策。
韩雪[4](2020)在《上市公司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T康美财务舞弊案为例》文中指出财务报告是通过企业财务信息反映企业营运状况的重要载体,是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管理人员做出投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今天的证券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行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发布。涉及的行业范围广泛,调整的科目众多,金额较大。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进行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行为频频发生,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报告的“牛皮癣”,逐步引起了市场参与者的关注。从理论上讲,前期会计差错更正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双刃剑”,怎样使用好这把“双刃剑”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更正已发布财务报告中的错误来补充披露或纠正漏报以及错报;但另一方面,纠错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利润操纵寻求个人利益的隐蔽手段。总之,上市公司进行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行为经济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近三年的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发布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50%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披露前后一两天或者同一天进行了更正,这被怀疑是管理者恶意利用会计差错更正准则来达到某些目的,频繁利用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准则进行财务报告重新表述的上市公司可能存在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也可能为了进行盈余管理、或者存在财务造假,无论上市公司出于何种原因更正会计差错,都会影响财务报表的质量,也会影响相关投资者的利益。为了保证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稳定,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良好发展,对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动因以及经济后果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运用规范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上市公司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动因和经济后果,首先,在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明相关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环境和相关监管制度,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内部动机是大股东的自利,外部诱因是外在的市场压力、进行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暴露风险低以及暴露处罚不够严厉等因素;其次,以医药行业典型代表企业*ST康美公司为例,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总结*ST康美公司恶意更正前期会计差错的经济后果:该企业由此造成股价下跌、经营风险上升、受到行政处罚、信用等级下降以及法律诉讼风险增加等严重经济后果;最后,针对性企业自身风险控制、投资者自身风险识别、审计机构风险控制以及监管部门提出一些防范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措施建议。本文的贡献在于:首先,对近三年上市公司发布的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进行收集整理,以了解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概况,并将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与财务造假结合进行分析,以期了解上市公司如何利用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作为掩饰财务造假的手段,进而提高证券市场中利益相关者对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警惕性。其次,对*ST康美进行动态跟踪,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以及时效性,对案例进行的动态跟踪可以获得较为充分以及及时的信息。再者,对*ST康美进行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真实原因以及经济后果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投资者的防范意识以及上市公司本身对于法律以及证券市场规则的敬畏,利用合法的途径提升公司的企业价值。最后,基于理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从上市公司、投资者、审计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等不同角度提出对上市公司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进行防范和监管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够起到防范和监管作用。
卢蓉[5](2020)在《TT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财务内控能够更有效的执行组织战略、实现组织目标,并逐渐成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团体信赖的管理工具。因此,财务内控的广泛应用使得内控管理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TT公司作为新成立的国有企业,要积极吸取同行业企业的经验和教训,防微杜渐,从开始就把好财务内控风险的关,为以后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财务内控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起点,首先系统的分析了财务内控的含义、发展历程。由于TT公司的是国有企业,所以又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组织架构。其次对TT公司经营状况和内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控制环境评估、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管五个方面分析了TT公司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成因。再次通过COSO内控的五要素对TT公司的财务内控体系进行了构建。然后分两步推行了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实施。从实施步骤、组织机构、运行阶段及防控措施来推进方案的实施。最后从开展培训、理念宣传、完善奖惩措施、营造良好企业文化和建立信息系统的角度对TT公司的财务内控体系的实施提供保障。
王蕾[6](2019)在《IPO审计失败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市,为了保证上市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好投资者的资金来更好地经营和发展,以及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IPO审计监管是必不可少和必须的,IPO审计在拟上市公司IPO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能否成功上市,而负责IPO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承担着更为重大的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特殊的盈利性服务机构,它既要满足被审计客户的需求,使企业成功上市,还要接受政府的监管和公众的审视,以规避审计失败和诉讼风险,会计师事务所的双重性特征,使其无时无刻都潜伏着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在此情况下事务所如何搞好IPO审计、完善审计策略以此减少审计失败成为理论和实践中值得关注的重点。近几年来,部分拟上市公司在IPO审计环节出现财务造假的现象,有的在IPO审计环节被发现而终止上市,更多地没有发现而被顺利通过上市,但上市以后的1-3年之内暴露出在上市之前的财务造假,这样对整个资本市场的环境形成污染,对现有投资者造成难以弥补的投资损失,对潜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造成打击,对监管环境带来监管难度,对审计市场的诚信带来质疑。为了减少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的不断发生,应该从上市公司的IPO审计环节进一步加强重视,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的发生,有必要对近年来发生的特定案例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分析财务造假的原因、具体操作,同时应该深入分析审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所在。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对我国在2012年-2018年7年IPO企业上市的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IPO审计失败案例以及被证监会下发行政处罚决定的相关案例。针对10起具有代表性的IPO审计失败案例进一步总结出我国在IPO审计方面还存在风险程序评估不当、内部控制测试不够以及函证程序缺失等审计策略设计及应用等问题,同时对审计失败案例中的财务造假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利润、收入核算过程不明、关联方交易信息不充分等是造成财务造假的主要途径和原因。最后借助怀集登云典型案例进行针对性详细分析,提出治理财务造假、减少审计失败的对策建议。
于诗卉[7](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以欣泰电气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交易秩序,国际上财务造假案件屡见不鲜,国内近几年也陆续披露不少上市公司造假案件,例如康美药业、长虹公司、康华农业等等,这些案件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给公司的声誉造成不利影响,更使广大投资者蒙受巨大的财务损失。财务报表成为造假重灾区,许多公司或是为了大股东的私利,或是为了上市集资,不择手段,无视法律,发布载有虚假信息的财务报表,堂而之的公开发行股票进行上市交易。欣泰电气在其上市过程中就采取了财务造假手段实现了上市目的,从整个造假案件中,可以看出无论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或是监管机构等角度,都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反思。本文以欣泰电气财务造假退市为例,运用了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多种方法,并结合各种理论知识分析了欣泰电气上市过程中的财务造假行为,在分析过程中,不仅详细分析了财务造假手段,找出财务造假原因,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针对财务造假的防范对策。全文写作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介绍了国内外财务造假研究现状,以及相关主要理论;第三章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概述,主要介绍财务造假概念、特点以及财务造假动机等等;第四章运用GONE理论来具体分析欣泰电气财务造假案例;第五章则根据上一章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六章对本文进行总结。本文运用GONE理论对欣泰电气财务造假进行案例分析,本文发现GONE理论能够较好的反映企业财务造假原因,要从根源对财务造假进行预防和治理,从GONE理论的贪婪(G)、机会(O)、需求(N)、暴露(E)四个不同因子入手,来排除公司或者高管进行财务造假的隐患因素。
李少珊[8](2019)在《B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提升的内部控制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安然和中航油违规交易等事件的发生,让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学者们对于内部控制更加重视,相关部门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加强。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在2008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2010年颁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并且在2014年,证监会第1号公告也进行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在我国的上市企业中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一,通过内部控制改进,可以促进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湖南B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公司主要从事航空航天领域和硬质合金领域的材料研究、开发与生产。笔者在内部控制相关文献学习后,以B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描述性研究法,对其财务报告质量的内部控制进行改进研究,分析企业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中有待改进的方面,并给出建议。文章首先对研究背景、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动态及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说明。然后梳理了内部控制理论,并介绍了当前B公司概况、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现状。接着论文详细地结合财务报告关注较多的内容,以企业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为主线,分析了企业有待改进的问题,而后综合给出对应建议。以期通过改进B公司年报中受到较多关注项目的内部控制,来增进企业对于资产安全的管理,提升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提升财务报告质量。
万娜[9](2019)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岳阳林纸公司财务治理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6月《造纸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对造纸行业提出了规模总量、纸浆结构、产品及企业结构、技术装备以及污染物减排的四个方面的新目标。为了应对新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相关者为主导的财务共同治理,将企业财务治理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者联系在一起,深层次的了解公司财务治理,便提上了日程。在促进股东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做出战略选择,保护债权人的资金安全、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保障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也有利于向政府按时纳税,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岳阳林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如下:(1)对利益相关者及财务治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2)对岳阳林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构建利益相关者财务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岳阳林纸财务治理的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出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着中小股东丧失控制权、债权人参与程度低、职工财务治理地位低、客户和供应商未参与治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未完善等问题。(3)基于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在了解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前提下,提出五个方面的改进建议: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务治理参与程度、增强债权人的财务监督权限、优化客户和供应商的财务治理效果、提高员工在财务治理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等,使公司的财务治理进行一步优化。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企业财务治理不仅要考虑股东最大化,还应当考虑各利益相关者财务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将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应用在岳阳林纸公司,有效解决股东治理下的财务治理问题,以期为企业提高财务绩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
葛其明[10](2018)在《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证券市场正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18年工作会议中亦已明确要“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2决策层的发声和执行层的尝试均已明确,“包容性”与“适应性”是未来证券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证券市场建设的关键在于基础性制度的完善,因而,“包容性”与“适应性”的改革一定意义上是扩大制度的应用情景,赋予制度以“差异化”的品性。而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亦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及披露内容的增加,所披露信息的同质化和形式化时有发生,呈现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的情形。因此,为了突出信息披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必要实施差异化的信息披露。本文旨在系统论述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内涵与规则,并总结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理念的现有实践,分析境外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对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和建议。以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本文由绪论、正文六个章节,以及结论等内容构成。各部分的核心内容简述如下:绪论部分分别梳理了选题背景、文献分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不足。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国内外对信息披露有效性的研究大多落入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领域,针对差异化披露的研究相对不足,我国学界提出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构想,但研究局限于方式的呼吁而缺乏体系的深度,在方法上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籍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填补相关空白,提出了一个更全面的信息披露观察视角。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正文部分拟分别问答以下问题:差异化信息披露是什么?具有哪些法律特征与法律价值?境外法域下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与局限性是什么?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有规则及问题有哪些?我国证券市场推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是否可以做,是否应该做,以及具体怎么做?这些问题的提出紧密围绕本文的研究目标,始终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逻辑。不仅如此,上述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分析由表及里。同理,建立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本文选择的研究方法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正文第一章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理解析。本章旨在厘清差异化信息披露是什么?一方面,本章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出发,梳理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定义和特征,另一方面,本章还透过差异化信息披露定义之乱,从不同的逻辑理路探寻了其内因。为此,本章对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各种定义进行了提炼总结,对其共性进行了甄别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差异化信息披露的一般法律定义。本文认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可以定义为:在一国或地区内,根据上市公司所在市场、所处行业及自身规模等属性的差异,就信息披露的标准做出不同规定,使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进而促进信息披露有效性的一项制度。紧随其后,本章论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内涵特征,并将差异化信息披露与选择性信息披露及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梳理差异,并通过差异性的展现,进一步澄清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概念的认识。围绕差异化信息披露作为一项证券法律制度应有的法学理论之义,本章论述了差异化信息披露与公平原则及效率原则的竞合关系,呈现差异化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公平原则的维护和对于效率原则的提升。在分析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则时,本章的讨论以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为脉络展开,构成前述内容的外延和深化,同时也与前文的特征论述形成呼应。本章还梳理重述了证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背景,从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结构划分、及质量衡量与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加以梳理阐述,力求展现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解构,以历史发展与价值评价的视角,强调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意义,这既点题了本章叙述的目的,也是对全文论述的开启。正文第二章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模式的国际比较。本章的宗旨是呈现差异化信息披露有何种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展开逻辑及实际效果。考虑到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模式各异,侧重点不一,本章依据差异化的标准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具体的类别包括区分行业、区分企业规模、区分流动性、区分发行规模及区分重要性水平。为了更好地展示不同法域内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制度细节,本章的几个小节又以法域元素展开排比论证。除了必要的差异化信息披露文本阐述,本文侧重于探析各种差异化披露模式的适用情景,以及结合有关披露情景证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实然影响力。本章在全文体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差异化信息披露规则细节的分析叙述,旨在进一步厘清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方向,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通过综合比较境内外各主要证券市场关于差异化信息披露在立法起源,基本法律理念,具体法律规定等诸方面的异同,为后续中国证券市场的个体讨论建立一个比较法的基础。正文第三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在第一章的理论铺陈与第二章的实务阐述的基础之上,本章提炼、总结了我国证券市场对于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有实践,按证券发行市场(一级市场)与证券交易市场(二级市场)的逻辑划分方式分别展开分析。本章一方面基于法条研究,分析了持续信息披露阶段定期报告及临时报告中的个性化披露的法律要求,及并购交易中权益变动报告的差异化对待,并以主板和创业板招股说明书为例,阐述了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现有的差异化披露的法律思想,紧接着,本章对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指出存在法律规范的制度有效性不足、法律法规和披露规章过于碎片化,及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执行和操作难以把握等缺陷;另一方面,本章也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了几例因不重视差异化信息披露而导致信息披露失效的案例,如重庆啤酒信息披露失效事件和獐子岛信息披露失效事件。从理论联系实际,再从实际升华到理论,这一章的讨论,旨在全面展现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现状,讨论其不足,并以此为基础,为我国证券市场最终形成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成熟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章始终不欲夸大制度的现实缺陷,而是希望客观、全面地认知问题,并引发学界与监管层面的思索。本章的写作安排同样是为后文的展开做铺垫,特别是为下文分析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改进和完善进路埋下伏笔。正文第四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章既是对前文分析论证的呼应,也是后文得以展开的前提基础。本章指出,随着市场的迭代演进,现行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多年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适用性狭窄的缺陷:从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功能角度而言,无法解决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能低下的困境,从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价值角度而言,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及证券市场营利属性的驱使,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也存在局部改造的必要。本章的分析既是站在现实角度的思索,也是站在理性立场的审视。正文第五章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是在法经济学的语境下进行的分析。从法律的价值看,法律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3这种利益关系影响着立法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促使着立法动机的产生,并引导着立法行为的价值目标。具体到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其调整的主要对象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及监管机构之间的三角关系,其中尤以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因此,对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利益关系的解构与分析,成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设计的有益视角,也是本章数理分析研究手段的应用基础。本章运用了博弈理论与实物期权两项法经济学的工具:其一,从探讨信息披露利益攸关方的角色定位出发,建立了博弈均衡模型,并以有限理性为假设,进行动态演化推演,获得了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设计受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成本、处罚强度、监管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的结论;其二,将上市公司实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视为是在常规信息披露基础上的一项追加投资,进而将扩张期权与延迟期权的方法引入到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决策过程,得到的结论是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构建也受制度实施选择期,及企业的期望收益率两个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运用法经济学的工具分析获得的结论是:降低差异化信息披露成本、增加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加强监管并使监管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压缩制度实施的选择期、增大上市公司的期望收益率,这五项措施有利于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对这些细节的把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成法并有效执行之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解。本章最后将法经济学的研究结论与目前我国现有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中的差异化元素及片段结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将理论的发现回归到对实践的指导。正文第六章为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之构建。本章是基于前面诸章节的分析,提出对于我国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分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本章阐述了有效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差异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原则既是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发挥其应然作用的总体要求,亦是对其在我国实然境遇的应对建议。结合前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本章余下部分阐述了对于我国构建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首先是进一步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范畴,本章围绕差异化的区分标准及差异化的形式与内容展开论述;其次是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本章从信息披露的内生机制,归责机制,属性认定机制,反馈机制及指引机制的健全完善五个层面提出建议;再次是建立健全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监管,本章围绕风险导向型监管与监管沙箱制度分别论述;最后本章提出了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完全港”制度作为制度构建的突破点之一,以平衡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权利与义务,鼓励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特征性信息,激发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在“强制性”与“自愿性”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完善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以差异化披露为切入点,它将为我们打开一扇研究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新窗口。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日新月异,证券发行模式注册制的改革亦箭在弦上,这些都为信息披露的改进提供了制度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时代呼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注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内容与形式,思考推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改善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实施之进路,无疑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作为总结,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是助力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引擎。欲发动该引擎,在理念与制度设计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不可或缺。
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控制措施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控制措施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股东权力、利益侵占与内控风险 ——基于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大股东侵占研究 |
1.2.2 关于财务造假动因研究 |
1.2.3 关于财务造假识别预防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大股东侵占相关概念 |
2.1.2 财务造假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大股东控制相关理论 |
2.2.2 利益侵占相关理论 |
2.2.3 财务造假相关理论 |
3 康得新造假案例背景 |
3.1 康得新介绍 |
3.1.1 康得新基本情况 |
3.1.2 康得新股权结构 |
3.2 康得新财务造假过程 |
3.3 康得新财务造假后果 |
3.3.1 公司困境重重 |
3.3.2 投资者损失巨大 |
3.3.3 资本市场受冲击 |
4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
4.1 康得新财务造假的识别 |
4.1.1 财务指标异常 |
4.1.2 大股东股权质押 |
4.2 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手段 |
4.2.1 虚增利润 |
4.2.2 隐瞒大股东占用资金 |
4.2.3 隐瞒关联担保 |
4.2.4 隐瞒募集资金使用 |
4.3 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成因 |
4.3.1 大股东侵占催生造假 |
4.3.2 内控失效加剧风险 |
4.3.3 监管不足提供机会 |
4.3.4 市场不完善削弱威慑 |
4.4 康得新财务造假因子链式传导机制 |
4.4.1 基于权力-侵占-内控的因子体系 |
4.4.2 基于权力-侵占-内控的链式传导 |
5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对策 |
5.1 加强大股东权力制约 |
5.1.1 建立股权制衡机制 |
5.1.2 增强董事会监事会独立性 |
5.1.3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
5.2 加强审计银行监管 |
5.2.1 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 |
5.2.2 规范银行资金业务 |
5.3 增强资本市场威慑 |
5.3.1 提高造假责任主体惩罚 |
5.3.2 完善退市及投资者保护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交易所问询函与审计风险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贡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问询函研究 |
二、关于审计风险研究 |
三、关于问询函与审计风险关系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信号传递理论 |
三、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第三章 交易所问询函相关概述及现状 |
第一节 交易所问询函相关概述 |
一、交易所问询函的定义及构成 |
二、交易所问询函的发展 |
三、交易所问询函的类别 |
第二节 交易所问询函现状 |
一、交易所问询函的发函现状 |
二、交易所问询函的行业分布现状 |
三、交易所问询函要求审计师回复的现状 |
第四章 审计风险评估中利用交易所问询函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交易所问询函对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 |
一、审计风险评估相关理论 |
二、交易所问询函影响审计风险评估路径 |
三、交易所问询函在审计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审计风险评估中利用交易所问询函的基本思路 |
一、了解交易所问询函及回复情况 |
二、利用交易所问询函识别与评估审计风险 |
三、针对交易所问询函识别与评估审计风险的措施 |
第五章 审计风险评估中对交易所问询函的具体利用:康得新案例 |
第一节 康得新案例介绍 |
一、康得新简介 |
二、康得新年报审计意见情况 |
三、康得新事件回顾 |
第二节 交易所对康得新的问询函及回复 |
一、交易所对康得新的问询函情况 |
二、康得新对交易所问询函的回复情况 |
第三节 在康得新审计风险评估中利用交易所问询函 |
一、利用交易所问询函识别与评估康得新审计风险 |
二、针对交易所问询函识别与评估康得新审计风险的措施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
二、审计师层面 |
三、监管机构层面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以美盛文化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图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内部控制涵义 |
2.2.2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定义 |
2.2.3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关系 |
2.2.4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目标 |
2.2.5 内部控制缺陷含义 |
2.2.6 内部控制缺陷分类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控制论 |
2.3.2 组织行为理论 |
2.3.3 风险管理理论 |
3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理论分析 |
3.1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现状 |
3.2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
3.2.1 基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
3.2.2 基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
3.3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风险识别 |
3.3.1 测试识别 |
3.3.2 迹象识别 |
3.4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 |
3.5 内部控制缺陷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
3.5.1 降低财务报告质量 |
3.5.2 降低财务报告风险预警作用 |
4 美盛文化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案例分析 |
4.1 公司基本情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4.2 美盛文化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 |
4.2.1 控股公司违规占用专项资金 |
4.2.2 未经审议决策执行关联方交易 |
4.2.3 违规使用募集资金 |
4.2.4 经营业绩预算与实际利润重大差异 |
4.3 美盛文化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的一般缺陷 |
4.3.1 实物资产管理反映不及时 |
4.3.2 实际业绩与计划工作不深入 |
4.3.3 销售折扣实施控制不足 |
4.4 美盛文化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
4.4.1 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
4.4.2 投资与经营预算控制活动力度弱 |
4.4.3 资金风险管控能力低与程序不当 |
4.4.4 信息系统运行不畅和内部沟通缺乏有效性 |
4.4.5 内部监督建设不完善以及执行不严格 |
4.5 美盛文化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解决对策 |
4.5.1 完善公司财务治理制度 |
4.5.2 建立关联方投资防火墙并加强经营预算内部控制活动 |
4.5.3 提升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并加强风险防控 |
4.5.4 完善信息系统和沟通机制 |
4.5.5 增强内部审计稽核力度和治理层的监督跟踪力度 |
5 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措施 |
5.1 完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
5.1.1 制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指南 |
5.1.2 健全财务报告管理制度 |
5.2 严格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
5.2.1 采用定量方法定量缺陷 |
5.2.2 采用定性方法界定缺陷 |
5.3 健全财务报告缺陷防范机制 |
5.3.1 增强基层人员缺陷识别意识 |
5.3.2 提高管理层缺陷应对能力 |
5.4 建立有效的报告缺陷渠道 |
5.4.1 制定分层级的报告缺陷渠道 |
5.4.2 建立替代渠道报告缺陷 |
5.4.3 识别缺陷并及时与部门沟通报告 |
5.4.4 及时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
5.5 内外合力监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
5.5.1 加强内部审计对缺陷的有效性监督 |
5.5.2 提高外部监督对缺陷的监督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上市公司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T康美财务舞弊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动因 |
二、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特征研究 |
三、会计差错更正的经济后果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前期会计差错更正 |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舞弊相关理论 |
三、控股股东掏空理论 |
第三章 *ST康美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案例分析 |
第一节 *ST康美案例的代表性分析及基本情况简介 |
一、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现状 |
二、*ST康美案例的代表性分析 |
三、*ST康美案例简介 |
第二节 *ST康美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动因分析 |
一、动机或压力因素 |
二、机会因素 |
三、暴露与态度因素 |
第三节 *ST康美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经济后果分析 |
一、股价下跌 |
二、经营风险上升 |
三、行政处罚 |
四、诉讼增加 |
第四章 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防范与监管 |
第一节 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防范 |
一、企业自身防范 |
二、投资者防范 |
三、审计机构防范 |
第二节 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监管 |
一、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
二、完善财务信息监管机制 |
三、完善违规惩罚机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性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TT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TT公司财务内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1 财务内控的概念及发展 |
2.1.1 财务内控的含义 |
2.1.2 财务内控的发展历程 |
2.1.3 国有企财务内控的发展历程 |
2.1.4 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的特点 |
2.1.5 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组织架构 |
2.2 TT公司概况 |
2.2.1 TT公司简介 |
2.2.2 TT公司经营状况 |
2.3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4 TT公司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
2.4.1 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 |
2.4.2 风险评估方面的问题 |
2.4.3 控制活动方面的问题 |
2.4.4 信息与沟通方面的问题 |
2.4.5 监督方面的问题 |
2.5 TT公司财务内控问题的成因 |
2.5.1 公司对财务内控环境重视程度不足 |
2.5.2 财务内控体系缺乏对风险控制及内控活动的管控 |
2.5.3 没有建立公司数据中心导致信息和沟通不畅 |
2.5.4 内部监控考评机制不完善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构建 |
3.1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
3.1.1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构建的目标 |
3.1.2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内控体系构成 |
3.3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内控环境 |
3.3.1 公司治理结构 |
3.3.2 职责权限划分 |
3.3.3 人力资源管理 |
3.4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风险评估 |
3.4.1 采购与付款风险评估 |
3.4.2 交付起租与营收风险评估 |
3.4.3 资产风险评估 |
3.4.4 全面预算风险评估 |
3.4.5 其他领域风险评估 |
3.5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控制活动 |
3.5.1 总部集中支付核算控制活动 |
3.5.2 出账收入控制活动 |
3.5.3 购入固定资产控制活动 |
3.5.4 设备租赁控制活动 |
3.6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信息与沟通 |
3.6.1 构建TT公司内部信息沟通渠道 |
3.6.2 构建TT公司外部信息沟通渠道 |
3.7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内部监督 |
3.7.1 TT公司的日常监督 |
3.7.2 TT公司的专项监督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实施 |
4.1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实施步骤 |
4.2 TT公司成立财务内控组织机构 |
4.2.1 TT公司成立工作小组 |
4.2.2 TT公司实现领导负责制并落实责任人 |
4.2.3 TT公司明确不相容岗位职责 |
4.3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运行阶段 |
4.3.1 试点运行阶段 |
4.3.2 全面推广阶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TT公司财务内控体系实施的保障 |
5.1 积极开展TT公司培训 |
5.1.1 TT公司组织企业内部培训 |
5.1.2 TT公司外聘专业讲师专项培训 |
5.2 积极宣传和营造优秀的运营理念和文化 |
5.2.1 宣传公司优秀的运营理念 |
5.2.2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
5.3 完善TT公司考核及奖励惩罚的措施 |
5.3.1 完善TT公司考核制度 |
5.3.2 完善TT公司奖惩的具体措施 |
5.4 实施财务内控风险的防范措施 |
5.4.1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
5.4.2 强化公司内审督导 |
5.4.3 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IPO审计失败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IPO审计相关研究 |
1.2.2 审计失败相关研究 |
1.2.3 审计财务造假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理性经济人理论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4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2.2 相关概述 |
2.2.1 财务造假相关概述 |
2.2.2 财务造假与盈余管理 |
第3章 我国IPO发展及其审计状况 |
3.1 我国IPO及审计发展 |
3.1.1 我国IPO产生及相关规定 |
3.1.2 我国IPO审计相关概述 |
3.2 我国IPO审计总体状况 |
3.2.1 获得通过IPO审核数据 |
3.2.2 未通过IPO审核数据 |
3.2.3 暂缓表决IPO审核数据 |
3.3 我国IPO审计失败状况 |
3.3.1 IPO审计失败含义 |
3.3.2 IPO审计失败总体状况 |
3.3.3 IPO审计失败具体体现 |
第4章 我国IPO审计失败中的财务造假分析 |
4.1 总体状况 |
4.2 具体状况 |
4.2.1 利润或收入核算过程不明 |
4.2.2 关联方交易信息不充分 |
4.2.3 成本或费用核算过程不充分 |
4.2.4 内部控制制度未说明 |
4.2.5 资产计提减值不充分 |
4.2.6 职工薪酬核算不充分 |
第5章 怀集登云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1.1 公司基本情况 |
5.1.2 整体经营与融资历史 |
5.1.3 组织机构 |
5.2 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
5.3 案例公司IPO过程中的财务造假 |
5.3.1 财务舞弊分析 |
5.3.2 舞弊成因分析 |
第6章 IPO审计财务造假的治理策略 |
6.1 加强外部监控力度 |
6.1.1 加强外部监督机构的监管 |
6.1.2 加强对IPO公司的审核 |
6.1.3 审慎审计证据的评价 |
6.1.4 加大从严处罚的力度 |
6.1.5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
6.2 加强IPO公司管理 |
6.2.1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 |
6.2.2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
6.2.3 优化股权结构 |
6.2.4 加强会计人员道德教育 |
6.3 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管理 |
6.3.1 加强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
6.3.2 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
6.3.3 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以欣泰电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主要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外财务造假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国内财务造假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国内外财务造假研究比较 |
第四节 主要理论基础 |
一、冰山理论 |
二、财务舞弊三角理论 |
三、GONE理论 |
四、企业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第三章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概述 |
第一节 财务造假及相关概念 |
一、财务造假 |
二、会计造假 |
三、财务舞弊 |
四、报表粉饰 |
五、盈余管理 |
六、会计信息失真 |
第二节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特点 |
一、财务造假通常是由企业管理层主导的集体行为 |
二、财务造假通常是连续的行为 |
第三节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
一、贪婪因素(G) |
二、机会因素(O) |
三、需要因素(N) |
四、暴露因素(E) |
第四章 欣泰电气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第二节 欣泰电气财务造假案始末 |
一、事件经过 |
二、事件结果 |
第三节 造假手法及动因剖析 |
一、造假手段 |
二、基于GONE理论的造假原因分析 |
第四节 财务造假特点总结 |
第五章 基于GONE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治理对策 |
第一节 基于“贪婪”因子(G)分析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监管 |
二、加大对中介机构的处罚力度 |
第二节 基于“机会”因子(O)分析的对策建议 |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
二、完善监事会制度 |
三、提高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 |
四、弱化地方政府的参与 |
第三节 基于“需求”因子(N)分析的对策建议 |
一、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二、树立融资成本观念 |
第四节 基于“暴露”因子(E)分析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对责任人的惩罚力度 |
二、完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 |
三、建立中介机构诚信监督机制 |
四、推行先行赔付机制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B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提升的内部控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内部控制框架研究文献 |
1.3.2 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文献 |
1.3.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文献 |
1.3.4 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文献 |
1.3.5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研究文献 |
1.3.6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章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
2.1 内部控制概述 |
2.1.1 内部控制定义 |
2.1.2 内部控制目标 |
2.1.3 内部控制遵循原则 |
2.2 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
2.2.1 系统论 |
2.2.2 控制论 |
2.2.3 信息理论 |
2.3 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理论 |
2.3.1 内部环境 |
2.3.2 风险评估 |
2.3.3 控制活动 |
2.3.4 信息与沟通 |
2.3.5 内部监督 |
2.4 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关系 |
第3章 B公司财务报告现状及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湖南B公司料有限公司概况 |
3.1.1 公司基本简介 |
3.1.2 公司主要经营业务 |
3.2 B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3.2.1 组织结构 |
3.2.2 内部控制制度 |
3.2.3 公司财务报告现状 |
3.3 B公司财务报告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
3.3.2 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
3.3.3 控制活动落实不到位 |
3.3.4 内部信息管理与传递效率低下 |
3.3.5 内部监督不完善 |
第4章 B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提升的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
4.1 加强内部控制环境 |
4.1.1 加强公司管理人员重视内部控制 |
4.1.2 改善人力资源结构 |
4.1.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4.2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改进 |
4.2.1 应收账款授信与逾期控制 |
4.2.2 对外担保加强风险控制 |
4.3 内部控制活动的改进 |
4.3.1 优化存货内部控制程序 |
4.3.2 完善研发资金使用的授权审批制度 |
4.4 改善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 |
4.4.1 提高内部信息沟通效率 |
4.4.2 规范外部信息披露 |
4.5 内部监督的改进 |
4.5.1 落实日常监督 |
4.5.2 落实专项监督 |
4.5.3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岳阳林纸公司财务治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财务治理理论概述 |
2.1.1 财务治理理论的涵义及内容 |
2.1.2 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1 理论概述 |
2.2.2 利益相关者界定 |
2.3 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岳阳林纸财务治理现状 |
3.1 岳阳林纸公司背景概况 |
3.1.1 岳阳林纸背景 |
3.1.2 组织结构 |
3.2 岳阳林纸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实施情况 |
3.2.1 内部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实施情况 |
3.2.2 外部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实施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岳阳林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评价及问题分析 |
4.1 财务治理指标选取原则 |
4.2 财务治理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 指标量化方法及权重的确定 |
4.3.1 定性指标的量化 |
4.3.2 定量指标的计算 |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问题分析 |
4.4.1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4.5 岳阳林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
4.5.1 中小股东丧失控制权 |
4.5.2 债权人参与程度低 |
4.5.3 员工财务治理地位低 |
4.5.4 客户和供应商未参与治理 |
4.5.5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未完善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岳阳林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改进对策 |
5.1 岳阳林纸公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要求 |
5.1.1 内部利益相关者要求 |
5.1.2 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求 |
5.2 岳阳林纸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改进对策 |
5.2.1 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务治理参与程度 |
5.2.2 增强债权人的财务监督权限 |
5.2.3 提高员工在财务治理的地位和作用 |
5.2.4 优化客户和供应商的财务治理效果 |
5.2.5 完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分析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
六、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理解析 |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基本内涵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界定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特征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内涵的辨析 |
第二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理基础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主体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内容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关系的客体 |
四、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价值 |
第三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则与规则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原则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则 |
第四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特征 |
一、发展历程上经历了从账簿、报表、报告到多层次信息披露 |
二、结构上划分为发行市场信息披露与交易市场信息披露 |
三、法律规则上受制于披露质量与评价体系的检验 |
第二章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模式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行业属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S-K规章、S-X规章、行业指引、监管备忘录 |
二、香港:周年报告的参考披露材料、证券上市规则 |
三、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二十四条之四之七 |
第二节 企业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S-B规章、过渡性披露格式、小型报告公司披露规则、新兴成长公司的信息披露 |
二、英国:主板市场与AIM市场的披露差异 |
第三节 流动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第二条、第三条 |
二、适用性分析——尊重产品间的差异 |
第四节 发行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A规章的小额发行豁免、JOBs法案的众筹豁免 |
二、适用性分析——豁免与强制的平衡 |
第五节 重要性为标准的差异化披露模式 |
一、美国:兼顾证券价格与投资者决策的二元重要性标准 |
二、日本:投资者决策角度的重要性标准 |
三、适用性分析——原则化规定的合理把握 |
第六节 域外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评析 |
第三章 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证券发行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及评析 |
一、不同市场板块之间的制度现状及评析 |
二、同一市场板块下的制度现状及评析 |
第二节 证券交易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状及评析 |
一、定期报告中的差异化披露 |
二、临时报告中的差异化披露 |
三、并购交易中的差异化披露 |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
一、信息披露法律制度自身的有效性不足 |
二、差异化制度呈现碎片化,缺乏体系的构建 |
三、差异化披露缺乏鼓励自愿披露的制度保障 |
第四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缺位的案例分析 |
一、重庆啤酒疫苗事件——形式化信息披露的危害 |
二、獐子岛事件——特征性信息被故意隐瞒 |
第四章 我国差异化披露法律制度构建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尊重市场主体属性 |
四、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
第二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一、国内已有碎片化的差异化信息披露经验 |
二、国外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可供借鉴 |
三、理论上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符合多方主体的价值需求 |
四、实践中显示各方主体认同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
第五章 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法经济学与差异化信息披露 |
一、法经济学的定义 |
二、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
三、法经济学在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二节 基于博弈理论的影响因素确认 |
一、博弈理论应用于信息披露研究的适用性 |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收益分析 |
三、博弈模型的动态演化分析 |
第三节 基于期权理论的影响因素确认 |
一、期权理论应用于信息披露研究的适用性 |
二、应用扩张期权理论的因素确认 |
三、应用延迟期权理论的因素确认 |
第四节 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信息披露成本 |
二、违规处罚力度 |
三、监管强度 |
四、制度实施的决策选择期 |
五、企业的期望收益率 |
第六章 我国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之构建 |
第一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构建原则 |
一、有效性原则 |
二、重要性原则 |
三、成本效益原则 |
四、差异性原则 |
五、自愿性原则 |
第二节 进一步明确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范畴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区分标准之评析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之分析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机制 |
一、强化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内生机制 |
二、建立权责匹配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归责机制 |
三、规范上市公司差异化属性的认定机制 |
四、建立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反馈机制 |
五、完善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指引机制 |
第四节 建立健全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 |
一、建立风险导向型的监管模式 |
二、探索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监管沙箱制度 |
第五节 探索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安全港”制度 |
一、“安全港”制度的法律概念与法律特征 |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与安全港制度的法律契合 |
三、差异化信息披露中的安全港规则设计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作 |
附录 |
四、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控制措施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股东权力、利益侵占与内控风险 ——基于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案例分析[D]. 孙志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交易所问询函与审计风险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D]. 姚鹭.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以美盛文化公司为例[D]. 张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4]上市公司恶意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T康美财务舞弊案为例[D]. 韩雪.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TT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研究[D]. 卢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IPO审计失败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研究[D]. 王蕾.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7]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以欣泰电气为例[D]. 于诗卉. 厦门大学, 2019(12)
- [8]B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提升的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 李少珊. 湖南大学, 2019(07)
- [9]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岳阳林纸公司财务治理评价研究[D]. 万娜. 南华大学, 2019(01)
- [10]证券市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 葛其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标签:财务报告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内控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