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MS320C54X DSP引导过程加密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耀森[1](2020)在《基于嵌入式的流媒体加密传输与存储平台设计》文中认为随着5G与AI的落地,新型通信时代下的流媒体技术对于嵌入式运算平台的需求急剧的增加,在硬件性能和软件版本提升的同时,随着保密意识的增强,安全性也成为了平台发展的重要关注点。因此,本文将围绕视频会议这一流媒体应用点,构建一种流媒体传输存储的专用嵌入式平台并为其设计加密方案,致力于为新型智能的流媒体发展提供一种可观的硬件选择。本文首先从新视频时代下流媒体数据的传输、存储以及加密三个方向切入,对硬件选择和软件设计展开叙述。硬件设计方面采用DSP+ARM的嵌入式SOC架构,选用TI公司生产的基于Davinci技术的TMS320DM8148芯片作为CPU,搭建外围附属电路,完成硬件设计;软件方面首先搭建开发环境,移植linux操作系统,做好初期的准备工作,接着设计基于McFW视频框架的流媒体软件架构,插入同步音频数据的采集并进行压缩编码、媒体封装,最后移植流媒体开源服务器live555对封装包进行传输和存储,其中网络传输的接口为千兆RMGII模式,支持RJ45接口,存储设备则支持可插拔的USB便携存储器。流媒体平台设计完毕后接着进行加密模块的设计,本文选用一种新型的隐写加密技术(将要加密的数据通过相关的算法嵌入到压缩的视频数据中),首先在传统的隐写算法上引入最小化失真框架,接着构造出基于边缘特征的代价函数,并设计隐写规则进行数据的隐写,最后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平台的隐写流程,提供出隐写算法的伪代码。文章最后对流媒体平台进行独立硬件性能测试和完整系统运行测试,并给出实验结论,证明该流媒体平台不仅在硬件配置上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作为视频会议等流媒体应用的平台选择,而且高性能DSP核支持音视频算法的植入,系统拥有一定算力,相信在新的智能信息时代中也可以作基础硬件平台使用。
宋超[2](2019)在《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算法优化与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战场环境日益复杂,为雷达精确制导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从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准确提取出目标,并对其进行打击,必须使用合成孔径雷达获取疑似目标的高分辨图像并进行目标识别。一方面,由于弹载平台机动性较强,且无法配备高精度惯导系统,回波数据中会存在大量运动误差,从而导致弹载SAR成像算法复杂度高,另一方面,弹载应用的特殊性要求成像算法必须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完成处理,这种情况下,弹载SAR实时成像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克服弹载SAR实时成像的瓶颈,本文对弹载SAR实时成像算法优化与系统开发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研究了弹载SAR成像算法和惯导数据运动补偿原理,为后续算法实现打下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研究了TMS320C6678多核DSP芯片的架构、裸机与BIOS操作系统两种编程方法和裸机编程优化方法,并基于多核DSP平台实现了弹载SAR成像算法,构建了一套弹载SAR信号处理系统。然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弹载SAR成像算法的实时性,本文研究了嵌入式GPU的硬件架构和编程方法,又基于嵌入式GPU平台对弹载SAR成像算法进行了实现与优化,并与多核DSP实现作对比,获得了近9倍的加速比,这表明GPU在运算加速方面的优势明显。为了促进嵌入式GPU在弹载平台的应用,本文又设计了基于嵌入式GPU的弹载SAR信号处理系统软硬件架构。最后,为了对基于多核DSP的弹载SAR成像算法实现进行验证,设计并开发了一套数字仿真测试系统软件,该软件系统使用Qt GUI库实现,与弹载SAR信号处理系统共同构成半实物仿真测试系统,半实物仿真系统的运行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述的弹载SAR实时成像算法成像质量较好,且满足实时性要求。
罗浩[3](2019)在《宽带集群通信系统上行物理信道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时代,万物互联交织成一张巨大的通信网络,庞大的数据量对这张巨网的通信速率和通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清语音通话、实时视频监测等公共服务迫切需要新一代的集群通信技术支撑,宽带集群通信(Broadband Trunking Communication,B-TrunC)应运而生。本文主要研究了B-TrunC上行物理信道的链路组成和通信同步问题分析,基于TMS320C6670多核DSP平台实现了上行链路的功能,测试了样机系统内串行高速接口(Serial Rapid Input/Output,SRIO)和以太网口两个重要接口,完成了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子层与物理层间的初步整体联调测试。论文首先分析了B-TrunC物理层相关协议,研究了上行物理信道的数据处理流程以及关键模块,基于MATLAB平台搭建了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的仿真链路并仿真得到了其在高斯信道和瑞利信道下的性能曲线,分析了通信过程中的同步问题对链路的性能影响并分别在同步时延残差和频偏残差存在的情况下仿真验证了要维持系统性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对系统中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精度的要求。论文研究了基于TMS320C6670多核DSP平台的上行物理信道在20MHz带宽下的系统流程和实现,并针对警务系统的特殊要求,设计并实现了8MHz带宽下的流程并加以实现,从分核时序流程的探索深入到其中关键模块的设计和协处理器的配置,统计了两个带宽下典型参数条件的时间/计算复杂度,通过定点实现与浮点仿真性能的对比,仿真验证了实现系统引入的性能损失在0.5dB以内,仿真得到了相同条件下不同平台的性能曲线,验证了B-TrunC实现系统对时延残差和频偏残差宽容度的可靠性。论文研究了B-TrunC专网系统的硬件结构与组成框架,介绍了SRIO接口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通道不同配置的速率测试、与FPGA之间的连通性测试、对使用交换机组网通信的功能测试以及对接收机制的分析,验证了B-TrunC专网系统中SRIO接口交互逻辑的可行性并测试证明了该接口可以支持系统要求的速率1966Mbps;介绍了以太网口通信的相关原理,通过DSP端TCP/IP协议栈的添加、对上位机与DSP间以太网通信的连通性和吞吐量测试,验证了B-TrunC专网系统中以太网口交互逻辑的合理性并测试证明了该接口可以支持系统要求的满载速率100Mbps,优化了DSP在以太网口接收中的任务处理模型;完成了BTrunC专网系统MAC层与物理层的初步系统级联调测试,验证了整个专网样机物理层软件设计的正确性。
李赫[4](2019)在《基于TMS320C6678多核DSP的LTE无线网络系统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LTE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网络提出了更高传输速率,更低传输延时,更稳定传输效果等要求。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作为软件无线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LTE无线网络系统的实现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为了提高系统性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网络体验,必须对DSP处理过程进行优化。为此,本文将以LTE无线网络系统为背景,研究TMS320C6678多核DSP的优化方法,针对不同功能模块设计具体的优化方案,使得系统性能明显提升。全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DSP软件优化方法,包括编译器优化,C语言优化和汇编优化等方法,以LTE发射机中的调制模块为例,首先分析该模块存在的问题,然后设计了详细的软件优化方案,包括采用了编译控制指令,添加内联函数,特殊关键字等C语言优化方法,最后进行程序运行时间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程序运行效率显着提升。(2)研究了LTE接收机中解调模块的算法特点,从该模块数据处理复杂度高的特点出发,设计了C语言优化和汇编优化两种方案,针对汇编优化方案的实现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给出了该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针对两种方案分别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采用编写汇编语言的优化方案明显优于C语言优化的方案。(3)研究了TMS320C6678多核DSP芯片的架构和多核编程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中断处理的多核并行数据处理方案。然后将该方案应用于本文系统的解调模块中,基于该模块进行了多核的任务划分和数据分割,最后进行了多核并行实验,验证该模块进行多核并行加速的效果。从测试结果看,进行多核并行计算可以进一步提升程序运行效率。
陈立[5](2011)在《基于DSP与USB的混沌序列发生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沌信号具有类随机性、遍历性、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等特点,这些使得混沌序列用于加密时能取得较好的混淆和扩散效果。理论上,混沌序列加密特别适用于数据加密、保密通信等领域。但由于实现时存在有限精度效应、短周期响应等因素影响,制约了数字化混沌序列密码的应用。由于混沌对初值的敏感性,用软件方法产生混沌序列,迭代误差累积使产生的混沌序列偏离真正的混沌信号轨道,而采集模拟混沌信号来产生混沌序列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常规加密安全性能稳定,且易评估其安全性能;混沌序列密码产生容易、速度快,安全性好。将混沌序列密码与RC4、AES等流行常规密码相接合,可以在不降低常规密码速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常规密码的安全性能。本论文旨在设计一混沌序列发生器系统来完成模拟混沌信号的采集、处理与传输,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并加以实现,并对混沌序列密码做一些应用研究。本论文用DSP芯片做为系统核心来设计系统,采集模拟混沌振荡器信号来产生混沌序列,并将混沌序列发生器采集数据通过USB接口完成与计算机数据传输。本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该论文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DSP芯片TMS320C6713内部结构和外围接口,介绍了整个系统总体设计框架。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USB体系结构,USB芯片CY7C68001使用方法,DSP与PC之间的USB通信实现原理。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整个系统软件DSP程序的实现过程。第五部分介绍了USB驱动的具体实现过程,以及USB上位机应用程序的具体实现过程。第六部分测试和分析了整个系统,对A/D转换采集后产生的混沌序列进行性能评估,以及与混沌方程迭代产生的混沌序列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介绍了混沌序列密码与RC4序列密码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混沌序列密码改造RC4的S盒,评估改造后的新密码的安全性能。通过对系统分析和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混沌序列的性能和一些常规密码的安全性。
佟吉钢[6](2010)在《高性能嵌入式系统技术及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嵌入式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面向特定的应用目标和环境,同时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由于它是以软硬件可裁的“量体裁衣”方式把所需的功能嵌入到各种应用系统中,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因此特别适合于要求实时和多任务处理的场合。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到航天飞机的实时控制子系统都能见到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而且其应用范围领域日趋广博、普遍深入到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必要工具。针对目前在嵌入式系统方而应用热点的一些领域,本文主要围绕着高性能DSP、FPGA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设计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及方法重点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当前DSP的使用非常普及,针对迟滞系统的高精度实时控制的实现及语音信号的有效处理,本文选取一款典型的高性能代表性芯片TMS320C6713(225MHz)专门进行了相关的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研究。围绕该芯片设计实现了满足上述目的要求的系统硬件平台,并按照系统中不同的功能模块,设计成各自独立的电路,极大的简化了电路设计及系统调试,并为系统后续功能扩展提供了可能。在软件设计上,深入其应用的核心——实时操作系统(RTOS),研究了可提供底层应用函数接口的RTOS/BIOS主要功能模块构成及应用。为后续DSP芯片内部资源优化配置,更方便灵活地使用DSP芯片打下基础。创新点为设计实现了高性能DSP系统硬件平台,同时将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为可自由组装的独立电路模块;并深入研究DSP实时操作系统RTOS及BIOS主要模块的功能与应用。(2)图像及视频加密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但传统加密算法的设计实现多是以计算机为平台去实现的,很少考虑网络实时环境下的情况。对此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款网络环境下即插即用型的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实时加密系统,即基于FPGA的网络视频流混沌加密系统。充分利用FPGA的并行处理与使用灵活的优势,对网络视频流进行混沌实时加密,实现了基于Baker映射、Cat映射,Logistic映射和超混沌映射的单一加密、双重加密和随机选择加密多种加密方式。进行超混沌视频加密时,使用VHDL语言编制特定的IP核实现硬件加密。整个系统通过局域网环境下的实际运行测试,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得到了检验。创新点为设计实现了基于FPGA的网络视频流混沌实时加密系统,利用FPGA的优势实现了使用多种混沌加密方式对网络视频流的实时加密。(3)目前无线传感网络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其节点核心处理器的数据处理能力却相对较弱,为此提出了基于FPGA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方法。利用FPGA应用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并行处理能力,针对不同的开发板分别研究了在其中嵌入单核、双核及多核处理器的实现过程及资源耗用情况。创新点为设计实现了基于FPGA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并研究了在三种不同FPGA开发板中嵌入单核、双核、多核处理器的具体实现方式。
张苹[7](2010)在《基于TMS320VC5509A的语音加解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利用混沌算法设计了一个基于TMS320VC5509A的语音加解密系统,它可实现语音信号的加密、解密及语音的录音、放音,可用于实时语音通信场合(如电话、手机通信)和非实时语音通信场合(如电话录音,语音信箱)。以TMS320VC5509A DSP芯片为核心,以高保真语音编解码芯片TLV320AIC23,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SDRAM和异步存储器FLASH为主要外设完成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具体硬件设计电路包括:电源模块、时钟模块、外扩存储器模块、音频编解码器模块、JTAG接口、上电自举模式和语音处理方式设定部分。根据系统实现的功能要求,本论文软件部分主要编写了两个工程:用户应用程序语音工程和实现DSP自举的烧写工程。混沌系统具有对初始值的极端敏感性,白噪声的统计特性以及伪随机性等,使其难以被分析和预测,通过比较各种加密算法的优缺点,采用Logistic映射和约瑟夫变换相结合的混沌算法。用约瑟夫变换来扰乱明文、增大密钥空间,提高了加密的安全性。本论文基于CCS开发环境,程序在线仿真通过后,采用并行EMIF引导方式,实现了TMS320VC5509A DSP扩展FLASH的烧写,在脱离计算机和仿真器的情况下,自启动程序正常工作,证明此系统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黄益盛[8](2008)在《嵌入软件无线电台中的AES加密模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数据的加密处理无疑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必要环节。本论文介绍的嵌入软件无线电台的加密模块基于TI公司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TMS320VC5416,加密模块通过专门的PCI接口芯片PCI9054与软件无线电台兼容PCI总线进行数据传输。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软件实现了高级加密标准算法,并采取了汇编语言编程、查表实现S盒运算和列混合运算等优化方法使算法加密速率大于3Mb/s,并为高级加密标准算法模块设计了C语言调用接口支持在C语言环境的调用。通过IC卡保存重要的算法代码和重要参数,加密模块加电后数字信号处理器从IC卡加载算法和参数,提高了安全性,并支持算法未来升级的需要。加密模块在CPLD器件中通过VHDL语言编程实现了数字信号处理器对FLASH随机存储器和IC等的读写访问控制。通过在选取元器件时对器件功耗和工作温度严格控制,加密模块的功耗指标小于3W,工作温度指标达到-25℃至+55℃。以CCS集成环境为开发调试工具,用C和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方法实现了高级加密标准算法、IC卡读写、CPCI通信等的软件,并对高级加密标准算法在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中的运行进行软件模拟、在片运行测试评估以及正确性验证,同时还给出了加密模块的加密速率、功耗和工作温度的测试方法及结果,另外详细描述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TMS320VC5416为处理器的硬件系统平台,完成了部分主要器件在具体接口上的电路连接与信号控制。本论文设计的嵌入软件无线电台的加密模块设计为标准CPCI板卡,可嵌入到软件无线电台中,支持热插拔,携带方便,便于管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TMS320VC5416硬件平台,使用高级加密标准算法加密速度可达3Mb/s以上;通过IC卡支持算法升级,并有较好的安全性,可以满足很多普通用户的需求,甚至通过完善改进还可满足一些特殊用户的需求;工作环境可以满足工业级工作温度-25℃至+55℃;功耗低,整机工作时功耗小于3W;另外实现的高级加密标准算法软件模块可以在其他TMS320VC5416硬件平台场合应用。因此本论文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一定的研究价值,并为今后研究和完善基于软件无线电台的加密系统奠定了基础。
刘华彬[9](2008)在《自适应小波变换的图像扩频数字水印DSP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作品的信息安全和版权保护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对数字作品提供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数字水印技术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而第一个通用DSP芯片出现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它具有一个硬件乘法器而不同于通用的微处理器,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如今DSP作为一种专用的数字信号处理器而被广泛的应用在多媒体、通信的各个领域。DSP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运算速度快和价格便宜等许多优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将数字水印算法应用在以DSP为核心器件的硬件平台上。数字水印算法的DSP实现是水印技术走向应用的一个方向,也将促进数字水印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数字水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接着,介绍基本小波分析理论和扩频理论基础上,给出一种自适应小波变换的图像扩频数字水印算法。其次,针对数字水印算法的DSP实现,研究了相关的DSP芯片结构特点以及水印实现的软硬件开发环境。并描述了DSP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再次,论文总结前面讨论的理论算法和系统结构,实现了一个基于DSP平台的图像水印处理系统。在DSP的系统开发工具CCS中完成了DSP的程序编写,并对程序进行C语言级、汇编级优化。最后,对用DSP实现的数字水印系统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DSP平台上初步实现的水印系统的可行性,数字水印系统能够实现水印的嵌入和检测。另外,列举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基本的解决方法。
张健[10](2006)在《基于TMS320VC5402 DSP的信息加密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传输的开放性环境下,对数据的加密处理无疑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必要环节。但在以往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中,加密体制的应用大多都由纯软件来实现,其速度和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它在实际应用和发展中的一大瓶颈。论文以数字签名主要算法为依据,重点研究了TMS320VC5402 DSP芯片的工作原理和科学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算法研究及选型,合理运用了RSA和DES算法的优势互补,从而为整个应用系统提供了可靠的安全性保障。论文完成了信息加密系统的软件算法的详细设计和硬件电路的搭建。以CCS集成环境为开发调试工具,用C+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方法实现了DES算法和RSA算法的具体流程,试验仿真了算法在DSP芯片中的运行情况,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同时还给出了以C5402 DSP为中央处理器的硬件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完成了相关器件在具体接口上的电路连接与信号控制。整个系统以C5402 DSP为处理内核,在增加一定硬件开销的前提下,结合数字签名核心算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硬件加密方案。该系统充分利用了DSP芯片特别适合科学计算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应用中复杂加密算法用软件实现带来的缺陷,可以兼顾数据加密的实时性与安全性,从而实现了传统软件加密向低成本高性能专用加密硬件的转变,同时也拓展了数字签名算法在现场数据加密等方面的应用范围,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二、TMS320C54X DSP引导过程加密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MS320C54X DSP引导过程加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嵌入式的流媒体加密传输与存储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流媒体发展现状 |
1.2.2 视频加密发展现状 |
1.2.3 嵌入式平台发展现状 |
1.3 章节安排 |
2.流媒体相关技术选择 |
2.1 编码技术选择 |
2.2 封装格式选择 |
2.3 传输协议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基于TMS320DM8148 的平台硬件设计 |
3.1 硬件平台整体设计方案 |
3.2 CPU芯片介绍 |
3.3 平台电源设计 |
3.3.1 电源转换设计 |
3.3.2 处理器上电设计 |
3.3.3 复位时钟管理 |
3.4 视频输入模块设计 |
3.5 音频输入模块设计 |
3.6 网卡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与搭建 |
4.1.1 交叉开发环境 |
4.1.2 交叉编译工具链 |
4.1.3 流媒体软件框架 |
4.1.4 传输协议 |
4.2 软件系统搭建 |
4.2.1 Uboot移植 |
4.2.2 内核移植 |
4.2.3 文件系统移植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4.3.1 视频框架设计 |
4.3.2 音频框架设计 |
4.3.3 存储与传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视频加密设计 |
5.1 隐写算法设计 |
5.1.1 最小化失真框架引入 |
5.1.2 代价函数构造 |
5.1.3 映射规则选取 |
5.2 隐写方案实现 |
5.2.1 消息嵌入 |
5.2.2 消息提取 |
5.3 隐写加密测试 |
5.3.1 安全性分析 |
5.3.2 编码效率分析 |
5.3.3 信噪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系统测试与功能验证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2 硬件性能测试 |
6.2.1 FLASH速率测试 |
6.2.2 USB存储模块测试 |
6.2.3 千兆网口模块测试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算法优化与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弹载SAR实时成像算法 |
2.1 引言 |
2.2 成像算法原理 |
2.3 基于惯导数据的运动补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核DSP的信号处理设计 |
3.1 引言 |
3.2 信号处理平台简介 |
3.2.1 DSP芯片简介 |
3.2.2 硬件平台简介 |
3.2.3 DSP编程方式 |
3.3 基于DSP的实时成像算法软件设计与优化 |
3.3.1 概述 |
3.3.2 弹载SAR成像算法实现 |
3.3.3 弹载SAR成像算法优化 |
3.3.4 弹载SAR成像算法验证 |
3.3.5 程序烧写与自启动 |
3.4 基于多核DSP的弹载SAR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嵌入式GPU的信号处理设计 |
4.1 引言 |
4.2 Jetson TX2平台简介 |
4.2.1 芯片与平台简介 |
4.2.2 GPU编程模型与编程方法 |
4.3 基于嵌入式GPU的实时成像算法优化与验证 |
4.3.1 实时成像算法实现与优化 |
4.3.2 实时成像算法验证 |
4.4 基于嵌入式GPU的弹载SAR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
4.4.1 硬件架构设计 |
4.4.2 软件架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仿真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软件架构设计 |
5.2.1 设计需求分析 |
5.2.2 GUI框架选择与设计思想 |
5.2.3 软件架构实现 |
5.3 软件功能与实现 |
5.3.1 Qt编程概述 |
5.3.2 登录模块 |
5.3.3 主界面 |
5.3.4 通信协议与网络编程 |
5.4 半实物仿真系统测试 |
5.4.1 基于仿真数据的系统测试 |
5.4.2 基于回波模拟器的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宽带集群通信系统上行物理信道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宽带集群通信系统技术概述 |
1.2.1 宽带集群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 |
1.2.2 宽带集群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1.3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宽带集群通信上行链路传输设计与仿真 |
2.1 宽带集群通信系统物理层协议概述 |
2.1.1 宽带集群通信系统的帧结构 |
2.1.2 宽带集群通信系统的上行物理信道 |
2.2 宽带集群通信系统上行物理信道的总体结构与功能概述 |
2.2.1 宽带集群通信系统上行线路业务信道工作流程 |
2.2.2 宽带集群通信系统上行链路业务信道关键模块研究 |
2.2.3 宽带集群通信系统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研究 |
2.3 宽带集群通信系统上行物理信道仿真分析 |
2.3.1 理想同步条件下性能仿真 |
2.3.2 同步存在时延残差时的性能仿真及分析 |
2.3.3 同步存在频偏残差时的性能仿真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宽带集群通信上行物理信道处理研究与实现 |
3.1 基于单DSP板的8MHz带宽试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1 用户侧的设计与实现 |
3.1.2 基站侧的设计与实现 |
3.2 基于双DSP板的20MHz带宽试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2.1 用户侧的设计与实现 |
3.2.2 基站侧的设计与实现 |
3.3 DSP试验系统的性能测试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宽带集群通信专网上行系统测试 |
4.1 宽带集群通信专网的硬件结构及上行框架概述 |
4.1.1 系统样机的硬件组成 |
4.1.2 系统上行框架概述 |
4.2 宽带集群通信专网上行的接口交互设计与测试 |
4.2.1 宽带集群通信专网上行的SRIO接口设计与测试 |
4.2.2 集群通信专网上行的以太网接口设计与测试 |
4.3 宽带集群通信专网上行链路的系统级联调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工作及贡献 |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及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学位论文答辩后勘误修订说明表 |
(4)基于TMS320C6678多核DSP的LTE无线网络系统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DSP优化技术研究 |
1.2.1 发展现状 |
1.2.2 DSP优化技术研究 |
1.3 基于DSP处理器的项目开发流程 |
1.4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基于DSP处理器的LTE系统架构 |
2.1 系统架构 |
2.2 LTE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层 |
2.2.1 LTE数据传输的无线帧结构 |
2.2.2 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 |
2.3 系统关键模块介绍 |
2.4 系统性能测试及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TE系统发射机调制模块的优化 |
3.1 DSP软件开发优化方法 |
3.1.1 编译器优化 |
3.1.2 C语言优化 |
3.2 调制模块实现及问题分析 |
3.3 模块优化方案设计及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TE系统接收机解调模块的优化 |
4.1 汇编优化方法 |
4.2 解调模块实现及问题分析 |
4.3 基于C语言的优化方案设计及性能测试 |
4.4 基于汇编语言的优化方案设计及性能测试 |
4.4.1 优化方案设计及编程实现 |
4.4.2 模块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TMS320C6678多核DSP并行计算实现 |
5.1 TMS320C6678多核DSP平台 |
5.1.1 TMS320C6678DSP芯片架构 |
5.1.2 TMS320C6678内核结构 |
5.2 基于TMS320C6678的多核编程实现 |
5.2.1 多核编程的难点 |
5.2.2 多核同步技术 |
5.2.3 Chip Support Library编程接口 |
5.2.4 中断处理流程及实现方案 |
5.3 LTE系统接收机解调模块的多核并行计算实验 |
5.3.1 多核并行计算方案 |
5.3.2 多核编程环境配置 |
5.3.3 优化性能测试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5)基于DSP与USB的混沌序列发生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要求与框架 |
2.2 数字信号处理器介绍 |
2.3 各模块介绍 |
2.3.1 蔡氏振荡电路模块 |
2.3.2 数据采集模块 |
2.3.3 DSP 最小系统 |
2.3.4 USB 模块 |
2.3.5 上位机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SB 通信与USB 模块 |
3.1 USB 通信 |
3.1.1 总线构成 |
3.1.2 物理连接和电源管理 |
3.1.3 USB 事务处理 |
3.1.4 USB 数据传输类型 |
3.1.5 USB 系统的分层 |
3.1.6 USB 系统的特点 |
3.2 USB 模块 |
3.2.1 USB 芯片介绍 |
3.2.2 USB 芯片的配置 |
3.2.3 USB 芯片的初始化和编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数据采集 |
4.1.1 ADS5422 模拟信号输入 |
4.1.2 DSP 与 ADS5422 硬件接口 |
4.2 DSP 与USB 芯片接口 |
4.2.1 DSP 与USB 芯片硬件连接 |
4.2.2 USB 芯片工作流程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4.3.1 CCS 开发环境 |
4.3.2 DSP 软件工作流程 |
4.3.3 主程序循环流程 |
4.3.4 采集数据读取流程 |
4.3.5 采集数据处理流程 |
4.3.6 中断流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设计 |
5.1 USB 驱动设计与实现 |
5.1.1 WDM 驱动程序介绍 |
5.1.2 USB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5.2 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5.2.1 应用程序的开发流程 |
5.2.2 LED 指示灯 |
5.2.3 USB 工作状态 |
5.2.4 采集数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性能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
6.1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2 序列性能分析 |
6.3 混沌序列应用研究 |
6.3.1 应用概述 |
6.3.2 RC4 算法 |
6.3.3 RC4 的混沌改进加密算法 |
6.3.4 改进加密算法性能分析 |
6.3.5 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6)高性能嵌入式系统技术及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DSP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三节 FPGA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四节 无线传感网络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五节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1.5.1 主要工作 |
1.5.2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高性能DSP系统的设计与软件实现技术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TMS320C6713系统原理设计 |
2.2.1 数据处理模块 |
2.2.2 电源供电模块设计 |
2.2.3 音频处理模块设计 |
2.2.4 AD/DA模块设计 |
第三节 TMS320C6713系统硬件PCB设计 |
2.3.1 数据处理模块PCB设计 |
2.3.2 电源供电模块PCB设计 |
2.3.3 音频模块PCB设计 |
2.3.4 AD/DA模块PCB设计 |
2.3.5 完整的TMS320C6713系统 |
第四节 TI C6000 DSP/BIOS的软件技术研究 |
2.4.1 DSP/BIOS各个模块原理与应用 |
2.4.2 系统设定类模块 |
2.4.3 系统检测类模块 |
2.4.4 线程管理类模块 |
2.4.5 协调同步类模块 |
2.4.6 输入输出类模块 |
2.4.7 小结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PGA的网络视频流混沌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系统总体方案规划 |
第三节 系统硬件扩展设计与实现 |
3.3.1 网卡方案设计 |
3.3.2 扩展网卡的电路设计与实现 |
第四节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基于FPGA的硬件系统结构设计 |
3.4.2 Petalinux下网卡的驱动结构 |
3.4.3 Petalinux系统下的双网卡配置 |
3.4.4 Petalinux系统下的双网卡设计调试 |
3.4.5 系统平台下的通讯机制 |
第五节 混沌加密算法 |
3.5.1 一般加密算法 |
3.5.2 基于FPGA的视频加密算法设计 |
3.5.3 超混沌加密算法的VHDL设计实现 |
第六节 完整的解密系统平台搭建及实验效果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PGA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基于FPGA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 |
4.2.1 传感器节点的组成 |
4.2.2 无线射频收发模块 |
4.2.3 用作数据处理模块的FPGA开发板 |
4.2.4 结论 |
第三节 基于FPGA的双核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 |
4.3.1 传感器节点的组成 |
4.3.2 系统硬件设计 |
4.3.3 FPGA的软件开发 |
4.3.4 结论 |
第四节 基于MPSOC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 |
4.4.1 传感器节点的组成 |
4.4.2 MPSoC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4.4.3 MPSOC的软件开发 |
4.4.4 结论 |
第五节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本文的总结与创新 |
第二节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基于TMS320VC5509A的语音加解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语音加密技术概述 |
1.2 混沌在语音通信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数字信号处理器 |
2.1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概念、发展及应用 |
2.2 TMS320VC55x的硬件结构 |
2.2.1 C55x的CPU体系结构 |
2.2.2 存储器映射 |
2.2.3 DSP的片内外设 |
2.3 C55x的指令流水线和并行性 |
2.4 TMS320VC5509A的主要特性 |
3 系统硬件设计及实现 |
3.1 系统硬件结构 |
3.2 各单元电路 |
3.2.1 电源电路 |
3.2.2 时钟电路 |
3.2.3 音频编解码模块 |
3.2.4 接收、发送部分 |
3.2.5 上电自举模式和语音处理方式的设定 |
3.2.6 JTAG接口电路 |
3.2.7 外扩存储电路 |
3.3 硬件电路板抗干扰设计 |
4 语音信号的加解密算法 |
4.1 加密原理 |
4.1.1 Logistic映射 |
4.1.2 约瑟夫变换 |
4.2 算法的实现 |
4.2.1 加密算法 |
4.2.2 解密算法 |
4.3 算法性能分析 |
5 系统的软件设计及实现 |
5.1 DSP软件开发概述 |
5.1.1 软件开发流程 |
5.1.2 软件开发环境 |
5.2 应用软件设计 |
5.2.1 系统软件总体框架 |
5.2.2 系统初始化程序设计 |
5.3 McBSP的配置 |
5.4 BOOTLOADER程序设计 |
5.5 非易失存储器FLASH在线编程 |
5.5.1 Flash存储器的操作命令 |
5.5.2 Flash存储器的烧写方法 |
6 系统联调及结果分析 |
6.1 硬件电路板调试 |
6.2 软件调试 |
6.3 系统测试 |
6.3.1 系统测试设备 |
6.3.2 测试步骤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6.4.1 密钥分析 |
6.4.2 明文与密文分析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嵌入软件无线电台中的AES加密模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二章 论文相关基础知识 |
2.1 软件无线电技术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基本结构 |
2.1.3 一般软件无线电台系统结构 |
2.2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技术 |
2.2.1 数字信号处理器概述 |
2.2.2 芯片选择 |
2.2.3 开发环境 |
2.3 AES 算法介绍 |
2.3.1 状态、密钥种子和轮数 |
2.3.2 基本运算单元 |
2.3.3 加密算法 |
2.3.4 密钥扩展 |
2.4 CPCI 接口以及智能IC 卡技术 |
2.4.1 CPCI 接口介绍 |
2.4.2 智能IC 卡技术介绍 |
第三章 加密模块硬件系统介绍及实验结果 |
3.1 总体结构框图 |
3.2 各硬件功能模块的介绍 |
3.2.1 主控制运算模块 |
3.2.2 CPCI 接口模块的设计 |
3.2.3 译码控制逻辑 |
3.2.4 智能IC 卡及接口 |
3.2.5 存储单元模块 |
3.3 硬件平台联试及实验结果 |
3.3.1 通过CPCI 总线与系统通信测试 |
3.3.2 加密模块功耗测试 |
3.3.3 加密模块工作温度试验 |
第四章 加密模块软件设计 |
4.1 DSP 软件的设计 |
4.1.1 DSP 软件开发流程 |
4.1.2 DSP 存储空间配置 |
4.1.3 AES 算法的实现 |
4.1.4 AES 算法的测试及结果 |
4.1.5 与智能IC 卡通信软件 |
4.1.6 DSP 程序自举设计 |
4.2 加密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本论文总结 |
5.2 与其它同类产品的比较 |
5.3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9)自适应小波变换的图像扩频数字水印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当前国内外研究应用情况 |
1.3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字图像水印技术 |
2.1 数字水印的概念及其分类 |
2.1.1 数字水印的概念 |
2.1.2 数字水印的分类 |
2.2 数字图像水印系统基本要求 |
2.3 数字图像水印系统基本模型 |
2.4 小波变换基本理论 |
2.4.1 连续小波变换(CWT) |
2.4.2 离散小波变换(DWT) |
2.4.3 图像的二维离散小波变换 |
2.4.4 小波变换在图像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
2.5 扩频技术 |
2.5.1 扩频的定义 |
2.5.2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
2.5.3 扩频技术的分类 |
2.5.4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理论 |
2.5.5 扩频技术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
2.6 自适应小波变换扩频数字水印算法 |
2.6.1 扩频水印的生成 |
2.6.2 自适应小波变换 |
2.6.3 水印的嵌入算法 |
2.6.4 水印检测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SP概述 |
3.1 概论 |
3.2 TMS320C5416的硬件资源 |
3.2.1 TMS320C5416结构 |
3.2.2 TMS320C5416片内存储器 |
3.2.3 TMS320C5416片内外部设备 |
3.3 DSP芯片的软件编程 |
3.3.1 DSP芯片的开发工具 |
3.3.2 TI的DSP集成开发环境CCS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印算法DSP实现 |
4.1 软件设计 |
4.1.1 存储器资源分配 |
4.1.2 DSP系统的初始化 |
4.1.3 数字水印算法的软件结构 |
4.2 程序加载 |
4.3 DSP芯片的软件开发方式 |
4.3.1 软件编程方式选择 |
4.3.2 TMS320C54X的C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研究 |
4.4 水印算法优化 |
4.4.1 水印算法优化的步骤 |
4.4.2 水印算法的C语言级优化 |
4.4.3 水印算法的汇编语言级优化 |
4.4.4 其他优化方法 |
4.4.5 水印算法汇编代码的直接编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调试与实验 |
5.1 系统调试 |
5.1.1 调试过程 |
5.1.2 调试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5.1.3 Flash的烧写 |
5.2 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TMS320VC5402 DSP的信息加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发展现状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DSP 芯片介绍 |
1.3.1 数字信号处理器概述 |
1.3.2 对DSP 芯片的选择 |
1.3.3 开发工具CCS 简介 |
1.4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DSP 信息加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信息安全加密算法简介 |
2.1.1 对称密钥密码系统 |
2.1.2 公开密钥密码系统 |
2.2 总体设计流程 |
第三章 系统软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3.1 DSP 软件的C 语言开发流程 |
3.2 DES 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3.2.1 加密前的数据处理 |
3.2.2 DES 主程序与RSA 主程序间的接口 |
3.2.3 加密算法主程序的设计 |
3.2.4 CCS 中的模拟实现 |
3.2.5 DES 解密算法设计 |
3.3 RSA 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3.3.1 大数运算问题 |
3.3.2 公私密钥对的生成 |
3.3.3 RSA 加密算法设计 |
3.3.4 CCS 中的模拟实现 |
3.3.5 RSA 解密算法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4.1 DSP 最小硬件系统的设计 |
4.1.1 时钟电路设计 |
4.1.2 电源设计 |
4.1.3 复位电路设计 |
4.1.4 存储器接口设计 |
4.1.5 JTAG 口设计 |
4.2 外围接口电路的设计 |
4.2.1 数据采集与传送模块 |
4.2.2 主机接口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TMS320C54X DSP引导过程加密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嵌入式的流媒体加密传输与存储平台设计[D]. 杨耀森. 中北大学, 2020(11)
- [2]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算法优化与系统开发[D]. 宋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宽带集群通信系统上行物理信道研究及实现[D]. 罗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TMS320C6678多核DSP的LTE无线网络系统优化技术研究[D]. 李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基于DSP与USB的混沌序列发生器及其应用研究[D]. 陈立.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高性能嵌入式系统技术及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D]. 佟吉钢. 南开大学, 2010(07)
- [7]基于TMS320VC5509A的语音加解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D]. 张苹.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8]嵌入软件无线电台中的AES加密模块研究[D]. 黄益盛.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9]自适应小波变换的图像扩频数字水印DSP实现[D]. 刘华彬. 山东理工大学, 2008(02)
- [10]基于TMS320VC5402 DSP的信息加密系统的研究[D]. 张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