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立枯病的症状、病情及防治方法

冬瓜立枯病的症状、病情及防治方法

一、冬瓜猝倒病的症状 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朝明[1](2018)在《黑皮冬瓜“桂蔬5号”区域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地区,气候非常适宜黑皮冬瓜生长。具不完全统计,广西的黑皮冬瓜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每年往区外输出黑皮冬瓜达120万吨,产值超过1.2亿元。但在黑皮冬瓜生产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广西的黑皮冬瓜生产上存在着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土传病害发生日趋严重和频繁,已经成为制约黑皮冬瓜产业发展的瓶颈;缺乏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广西黑皮冬瓜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通过研究“桂蔬5号”黑皮冬瓜在广西不同黑皮冬瓜产区的适应性和最佳播种期,从种植密度、肥水施放、抗病性、砧木嫁接及黑皮冬瓜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等一系列措施开展黑皮冬瓜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开展黑皮冬瓜高产栽培的技术培训、完善熟化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成果的转化能力和普及面。研究结果表明:桂蔬5号黑皮冬瓜在广西适合栽培季节为春季2月上中旬至3月下旬播种,秋季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播种;栽培密度以每亩666株为宜;栽培上采用白籽南瓜作为嫁接砧木的黑皮冬瓜嫁接苗进行栽培;按照(N:350 kg/h m2,P205:300 kg/h m2,K20:750 kg/h m2)的用量进行施肥;病虫害防治以提前预防为主,重点防治猝倒病、疫病、枯萎病和病毒病;虫害主要防治蓟马、瓜绢螟和蚜虫。

范世超,车江旅,康德贤,吴永官[2](2012)在《广西玉林地区冬瓜病害种类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于2009-2010年对广西玉林地区冬瓜种植病害种类和发生时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有8种病害在该地区发生,其中冬瓜疫病、枯萎病、病毒病和褐斑病普遍发生,冬瓜疫病和枯萎病是影响冬瓜产量最严重的病害。同时指出了现阶段玉林地区冬瓜生产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和防治对策。

沈瑞清[3](2007)在《宁夏植物病原真菌区系研究》文中提出省域植物病原真菌区系研究在我国尚待系统开展,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模式进行了探讨。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总面积为5.18万平方公里,在生物地理区上跨华北区、黄河草原区、蒙新区、东北草原亚区和西部荒漠亚区,生态环境极为复杂,分布着荒漠、草原、森林、农田等多种代表性植被类型,有微管植物1839种,隶属128科609属。复杂的生境和丰富而独特的植物资源为植物病原真菌的生存提供了特殊的环境。4年来我们对宁夏植物病原真菌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考察、标本采集和鉴定。结果从18个县(市、区)和3个自然保护区365种植物上共采集标本4452份,整理贮存的腊叶标本1706份。对这些标本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的结果。1.鉴定出植物病原真菌98属391种(含变种),其中子囊菌门34属94种,担子菌门14属86种,壶菌门1属1种,接合菌门1属1种,无性态真菌38属163种,卵菌门10属46种。2.发现新种7个,即沙冬青链格孢、沙棘链格孢、宁夏生链格孢、四合木链格孢、沙枣假尾孢、白刺假尾孢和甘蒙怪柳假尾孢。3.发现中国新寄主植物16种,即铁杆蒿、贺兰韭、旱榆、白缘蒲公英、白刺、沙冬青、醉马草、芨芨草、宁夏党参、蒙古鸦葱、贺兰山南芥、小白藜、茴香、宁新蒿、沙芦草、细弱隐子草。4.发现葡萄座腔菌属等宁夏新记录属44个,猪毛菜内丝白粉菌等宁夏新记录种195个。5.对前人已发表的宁夏真菌属种进行了复核、订正和统计,共整理出159属470种真菌,结合本次鉴定结果,迄今宁夏已知真菌203属665种。6.将宁夏植物病原真菌区系划分为贺兰山区、黄河灌溉区、盐同香山荒漠区、固原黄土高原区和六盘山区等5个分布区。7.贺兰山区,地理上包括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辖区,以林木病原真菌为主,优势种为短柄锈菌、梨胶锈菌、珊瑚胶锈菌、松柳栅锈菌、三指叉丝单囊壳、污黑腐皮壳、叉丝单囊壳属和菊科白粉菌等,少有病害大流行。8.黄河灌溉区,地理上位于宁夏北部,北起惠农县、南到中卫市,西起贺兰山东部、东到原州区北部,包括宁夏各引黄和扬黄灌溉区。优势种有条形柄锈菌、禾柄锈菌、寄生霜霉、瓜类单丝壳、芸苔链格孢、灰葡萄孢、立枯丝核菌、粉霜霉、终极腐霉和瓜果腐霉等。本区真菌种类多,数量多,以卵菌门分布最为集中,引起成灾性病害的真菌种类多。9.盐同香山荒漠区,包括盐池县大部,同心县、海原县北部、灵武市东部和中卫市香山地区,即宁夏中部干旱带。优势种有蒿白粉菌、豆科内丝白粉菌、锦鸡尔叉丝壳、岩黄芪束丝壳、反卷钩丝壳、蒿柄锈菌、獐茅柄锈菌、蔬食蛇床柄锈菌、甘草柄锈菌和隐匿柄锈菌等。真菌分布特征是数量少,种类单一,适应荒漠生态的真菌多,且几乎没有灾害性病原真菌。10.固原黄土高原区,包括海原县、同心县部分县域、固原市大部(除泾源县、隆德县以外)辖区。优势种是条形柄锈菌、致病疫霉、终极腐霉、禾柄锈菌、茄链格孢、戴维斯尾孢、冰草条黒粉菌、核果假尾孢、禾黑痣菌和双叉旋花白粉菌等。其分布特征是:种类多,优势种明显,特有种类多,灾害性植物病原菌种类虽少,但流行频度高。11.六盘山区,包括六盘山及六盘山主脉两侧的隆德县、泾源县和西吉、原州、海原等县区的部分地区。优势种(含变种)为隐匿柄锈菌、短柄草柄锈菌林地早熟禾变种、条形黒粉菌、禾柄锈菌、松杨栅锈菌、禾本科布氏白粉菌、松针散斑壳、核桃日规壳、致病疫霉和粉状叉丝壳等。本区真菌种类少但数量多,植物叶面生真菌较多,特有种类较多,成灾性植物病原真菌少。12.对侵染豆科植物的链格孢菌进行了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寄生于豆科植物上的链格孢属真菌大孢子种与小孢子种的同源性有一定的差异,但小孢子种之间同源性没有差异。本研究基本摸清了宁夏植物病原真菌区系及其分布规律,可为我国其它省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并为宁夏真菌多样性的成因和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真菌鉴定结果尚为《宁夏真菌病害志》的编写,为有害生物检疫和主要病害防治策略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徐爱东[4](2001)在《冬瓜猝倒病的症状 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文中指出 猝倒病是冬瓜苗期的常见病害,在早春育苗中,常引起大片的幼苗死亡,导致毁苗重播。 1 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幼苗。种子出土前发病,造成烂种;幼苗期发病,主要是茎基部产生水渍状暗色病斑,绕茎发展1周时,茎细胞组织腐烂,缢缩成为线状,迅速倒伏。由于病害发展迅速,幼苗叶片仍为绿色时,病苗即可猝倒。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往往引起成片幼苗倒伏。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苗表面及附近床土生有稀疏的白色菌丝。 2 发病条件 猝倒病为真菌病害,由鞭毛菌亚门腐霉属真菌侵染致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中越冬,可在土中长期

二、冬瓜猝倒病的症状 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瓜猝倒病的症状 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黑皮冬瓜“桂蔬5号”区域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黑皮冬瓜栽培概况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遗传性状研究
        1.4.3 黑皮冬瓜育种研究领域的不足
    1.5 黑皮冬瓜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1.5.1 品种单一
        1.5.2 枯萎病发生严重
        1.5.3 配套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缺乏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2.1 品种产量及商品性试验
        2.1.1 品种产量及商品性试验材料
        2.1.2 品种产量及商品性试验方法
    2.2 抗病性试验
        2.2.1 抗病性试验材料
        2.2.2 抗病性试验方法
    2.3 种植密度试验
        2.3.1 种植密度试验材料
        2.3.2 种植密度试验方法
    2.4 施肥试验
        2.4.1 施肥试验材料
        2.4.2 施肥试验方法
    2.5 播种期试验
        2.5.1 播种期试验材料
        2.5.2 播种期试验方法
    2.6 打破种子休眠试验
        2.6.1 打破种子休眠试验材料
        2.6.2 打破种子休眠试验方法
    2.7 嫁接砧木试验
        2.7.1 嫁接砧木试验材料
        2.7.2 嫁接砧木试验方法
    2.8 研究区域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桂蔬5号的产量及商品性
    3.2 桂蔬5号的抗病性
    3.3 不同种植密度对黑皮冬瓜产量的影响
    3.4 不同施肥水平对黑皮冬瓜产量的影响
    3.5 各区域适宜播种期
    3.6 打破黑皮冬瓜新种子休眠方法
    3.7 黑皮冬瓜嫁接栽培研究
        3.7.1 黑皮冬瓜嫁接砧木选择
        3.7.2 黑皮冬瓜嫁接技术
    3.8 黑皮冬瓜疫病综合防治
    3.9 新品种的特征特性
    3.10 桂蔬5号栽培技术
        3.10.1 丰产性
        3.10.2 栽培技术要点
        3.10.3 病虫害防治
    3.11 及时采收
第四章 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广西玉林地区冬瓜病害种类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播种时期及种植方式
2 病害发生情况
    2.1 冬瓜疫病
    2.2 冬瓜枯萎病
    2.3 冬瓜白粉病
    2.4 冬瓜炭疽病
    2.5 冬瓜褐斑病
    2.6 冬瓜蔓枯病
    2.7 冬瓜猝倒病
    2.8 冬瓜病毒病
3 病害发生原因分析
    3.1 育苗移栽技术没能得到推广和应用
    3.2 地膜覆盖技术没能及时有效地推广和普及
    3.3 轮作时间太短
    3.4 不合理用药和管理粗放
4 主要对策
    4.1 科学布局, 合理轮作
    4.2 尽快落实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4.3 加强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
    4.4 加强田间管理
    4.5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4.6 加强气象预报

(3)宁夏植物病原真菌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病原真菌范畴及重要性
        1.1.1 植物病原真菌的界定
        1.1.2 植物病原真菌的重要性
    1.2 植物病原真菌研究概况
        1.2.1 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简史
        1.2.2 真菌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2.3 卵菌的分类地位
        1.2.3.1 卵菌与真菌的差异
        1.2.3.2 卵菌分类地位的演变
        1.2.4 现代真菌分类学系统
        1.2.5 世界真菌分类的历史
        1.2.5.1 真菌分类学诞生阶段
        1.2.5.2 真菌分类学成熟阶段
        1.2.5.3 真菌分类学发展阶段
        1.2.5.4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方法回顾
        1.2.6 我国真菌分类的历史
        1.2.6.1 我国真菌分类的起步阶段
        1.2.6.2 我国真菌分类的快速发展阶段
        1.2.6.3 我国真菌分类的全面发展阶段
    1.3 宁夏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1.3.1 宁夏的自然状况
        1.3.2 宁夏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起步阶段
        1.3.3 宁夏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发展阶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宁夏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标本的采集
        2.1.1.2 腊叶标本来源
        2.1.2 方法
        2.1.2.1 菌种的鉴定
        2.1.2.2 培养基
        2.1.2.3 促进产孢的方法
    2.2 植物病原真菌鉴定结果
        2.2.1 子囊菌门Ascomycota
        1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Ces.& De Not 1863
        2 球座菌属(黑腐菌属)Guignardia Viala & Ravaz 1892
        3 囊膜菌属Saccothecium Fr.1836
        4 亚球壳属Sphaerulina Sacc.1878
        5 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 Ces. & de Not.1863
        6 黑星菌属Venturia de Not.1882
        7 节丝壳属Arthrocladiella Vassilk.1960
        8 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 Golov.ex Speer 1974
        9 白粉菌属Erysiphe DC.:Fr. 1805
        10 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 Arn.1921
        11 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Lév.1851
        12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Lév.1851
        13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Kunze 1823
        14 叉钩丝壳属Sawadaia Miyabe 1914
        15 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Lév.1851
        16 束丝壳属Trichocladia Neger 1805
        17 钩丝壳属Uncinula Lév.1851
        18 双壳属Diplocarpon Wolf.1912
        19 假盘菌属Pseudopeziza Fuckel 1870
        20 核盘菌属Sclerotinia Fuckel 1870
        21 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1826
        22 斑痣菌属Rhytisma Fr.1818
        23 顶囊壳属Gaeumannomyces Arx et Olivier 1952
        24 绒座壳属Gibellina Pass.1886
        25 日规壳属Gnomonia Ces.& De Not.1863
        26 黒腐皮壳属Valsa Fr.1849
        27 小丛壳菌属Glomerella Schrenk & Spaulding 1903
        28 麦角菌属Claviceps Tul.1853
        29 丛赤壳属Nectria (Fr.) Fr.1849
        30 小赤壳属(石榴干腐菌属)Nectriella Nitschke ex Fuckel 1870
        31 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Ell.& Halst.1890
        32 黒痣菌属Phyllachora Nitschke ex Fuckel 1870
        33 疔座霉属Polystigma DC.1815
        34 黑孢壳属Melanospora Corda 1837
        2.2.2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35 春孢锈属Aecidium Persoon 1796
        36 栅锈菌属Melampsora Cast.1843
        37 瘤双孢锈菌属Tranzschelia Arthur 1906
        38 鞘锈菌属Coleosporium Lév.1847
        39 多孢锈菌属Phragmidium Link 1816
        40 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 Hedw.ex DC.1805
        41 柄锈菌属Puccinia Persoon 1801
        42 单孢锈菌属Uromyces (Link) Unger 1833
        43 轴黒粉菌属Sphacelotheca de Bary 1884
        44 粘双孢黑粉菌属(裂孢黑粉菌属)Schizonella Schroeter 1977
        45 孢堆黑粉菌属Sporisorium Ehrenberg ex Link 1825
        46 散黒粉菌属Ustilago (Persoon) Roussel 1806
        47 腥黑粉菌属Tilletia Tul.& C.Tul.1847
        48 条黒粉菌属(杆黒粉菌属)Urocystis Rabenh.ex Fuckel 1870
        2.2.3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49 节壶菌属Physoderma Wallr.1833
        2.2.4 接合菌门Zygomycota
        50 笄霉属Choanephora Curr.1873
        2.2.5 无性态真菌Anamorphic fungi
        51 丝核菌属Rhizoctonia DC.1816
        52 小菌核属Sclerotium Tode 1790
        53 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eli.ex Link 1809
        54 葡萄孢属Botrytis P. Micheli.ex Persoon 1794
        55 小白尾孢属Cercosporella Sacc.1880
        56 聚端孢属(单端孢属)Trichothecium Link 1809
        57 柱隔孢属(白霉菌属)Ramularia Unger 1833
        58 轮枝菌属Verticillium Nees 1816
        59 链格孢属Alternaria Nees 1817
        60 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hoem.1959
        61 尾孢属Cercospora Fres.1863
        62 枝孢属(芽枝霉属)Cladosporium Link 1821
        63 刀孢霉属(穿孔霉属)Clasterosporium Schwein.1832
        64 德氏霉属Drechslera Ito. 1930
        65 突脐孢属Exserohilum Leonard & Suggs 1974
        66 黒星孢属Fusicladium Bonorden 1851
        67 短梗霉属Napicladium Thum.1875
        68 梨孢属Pyricularia Sacc.1886
        69 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 Speg. 1910
        70 环黑星孢属Spilocaea Fri.1819
        71 匍柄霉属Stemphylium Wallr.1833
        72 附球菌属Epicoccum Link 1815
        73 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 1809
        74 毛盘孢属(刺盘孢属、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Corda 1831
        75 柱孢霉属Cylindrosporium Grev.1822
        76 盘长孢属Gloeosporium Desm.& Mont.1849
        77 盘二孢属Marssonina Magnus 1906
        78 黒盘孢属Melanconium Link 1809
        79 粘隔孢属Septogloeum Sacc.1880
        80 痂圆孢属Sphaceloma de Bary 1874
        81 壳二胞属Ascochyta Lib. 1830
        82 盾壳霉属Coniothyrium Corda 1840
        83 壳细孢属Cytospora Ehrenb.1818
        84 双极毛孢属Dilophospora Desm.1840
        85 茎点霉属Phoma Sacc.1880
        86 拟茎点属Phomopsis (Sacc.)Bubák 1905
        87 叶点属Phyllosticta Pers. 1818
        88 壳针孢属Septoria Sacc.1884
        2.2.6 卵菌门Oomycota
        89 丝囊霉属Aphanomyces de Bary 1860
        90 白锈菌属Albugo (Persoon) Roussel 1806
        91 盘霜霉属Bremia Regel 1843
        92 霜霉属Peronospora Corda 1837
        93 轴霜霉属Plasmopara Schroter 1886
        94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Rostovtsev 1903
        95 疫霉属Phytophthora de Bary 1876
        96 腐霉属Pythium Pringsheim 1858
        97 指梗霜霉属Sclerospora Schroeter 1879
        98 指疫霉属Sclerophthora Thir.,Shaw & Nar. 1953
    2.3 结论与讨论
        2.3.1 宁夏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
        2.3.2 发现的新种
        2.3.3 发现的中国新寄主植物
        2.3.4 发现的宁夏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
        2.3.5 宁夏植物病原真菌区系分区及其特征
        2.3.5.1 贺兰山区
        2.3.5.2 黄河灌溉区
        2.3.5.3 盐同香山荒漠区
        2.3.5.4 固原黄土高原区
        2.3.5.5 六盘山区
        2.3.6 种级分类标准方面的认识
        2.3.6.1 寄主的作用
        2.3.6.2 植物病害症状的作用
        2.3.6.3 病原真菌致病性的作用
        2.3.6.4 基质的作用
        2.3.7 宁夏真菌的总属种
        2.3.8 一些标本尚待研究
        2.3.9 研究结果与甘肃和内蒙古的比较
        2.3.10 今后工作展望
        2.3.11 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三章 宁夏侵染豆科植物链格孢菌的ITS 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供试菌丝体的培养与收集
        3.1.4 供试菌株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纯化
        3.1.5 基因组DNA 纯度与浓度的测定
        3.1.6 供试菌株rDNA-ITS 序列的测定
        3.1.7 PCR 扩增产物检测和rDNA-ITS 序列测定
        3.1.8 链格孢菌rDNA 的ITS 序列同源性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试菌株基因组DNA 提取
        3.2.2 供试菌株rDNA-ITS 区PCR 扩增结果
        3.2.3 供试菌株rDNA-ITS 区序列同源性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rDNA-ITS 区序列同源性分析对链格孢菌的鉴定
        3.3.2 rDNA-ITS 区序列同源性分析在链格孢菌鉴定中的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宁夏已发表真菌(属)种名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冬瓜猝倒病的症状 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黑皮冬瓜“桂蔬5号”区域适应性研究[D]. 张朝明. 广西大学, 2018(06)
  • [2]广西玉林地区冬瓜病害种类及防治对策[J]. 范世超,车江旅,康德贤,吴永官. 长江蔬菜, 2012(14)
  • [3]宁夏植物病原真菌区系研究[D]. 沈瑞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4]冬瓜猝倒病的症状 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J]. 徐爱东. 河北农业科技, 2001(01)

标签:;  ;  

冬瓜立枯病的症状、病情及防治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