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铃薯加工型品种的要求及其主要性状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靓[1](2021)在《6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系的细胞学、重要性状及SSR遗传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马铃薯主产国之一,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全面实施与深入推进,马铃薯育种目标在要求优质高产抗病的同时,急待培育加工专用型新品种。本试验以课题组前期杂交育成的6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系NNS-P11、NNS-H6、NNS-H4、NNS-C10、NNS-L9和NNS-Y40为材料,以品种‘MIN-021’作对照,重点对各新品系的细胞学、重要性状及SSR的遗传差异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6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系NNS-P11、NNS-H6、NNS-H4、NNS-C10、NNS-L9和NNS-Y40的花粉育性变动在39.95%~81.12%之间,以新品系NNS-P11的花粉育性最高,NNS-Y40最低。各品系染色体配对构型依次分别为2n=4x=48=1.08Ⅰ+14.89Ⅱ+1.18Ⅲ+3.40Ⅳ、2n=4x=48=2.35Ⅰ+11.96Ⅱ+3.59Ⅲ+2.74Ⅳ、2n=4x=48=2.10Ⅰ+14.21Ⅱ+1.35Ⅲ+3.02Ⅳ、2n=4x=48=3.31Ⅰ+13.98Ⅱ+2.99Ⅲ+1.94Ⅳ、2n=4x=48=3.45Ⅰ+12.94Ⅱ+2.81Ⅲ+2.56Ⅳ和2n=4x=48=8.23Ⅰ+6.92Ⅱ+6.07Ⅲ+1.93Ⅳ。2.各新品系结薯集中、整齐、芽眼浅,薯形、薯肉薯皮颜色和薯皮光滑度存在一定差异。其生育期变幅在85~110 d之间,新品系NNS-P11和NNS-C10属于中早熟型,其余4个新品系属于中熟型。3.各新品系的单株结薯数在4.5~7.1个之间,单株产量在0.86~1.24 kg之间,平均薯重在160.73~213.19 g之间,商品薯率在74.32%~94.07%之间。4.各新品系的干物质含量在20.19%~24.45%之间,淀粉含量在15.15%~18.58%之间,还原糖含量在0.051%~0.177%之间,花青素含量在117.07mg/kg.FW~628.91mg/kg.FW之间。NNS-P 11适宜于提取花青素用,其余5个新品系适宜于鲜食用。5.筛选出10对SSR适宜引物,经扩增获得82个SSR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78.10%。用引物S153扩增建立了7个马铃薯材料的SSR指纹图。聚类分析将7个材料划分成3类:第一类为新品系NNS-P11、NNS-L9、NNS-Y40和对照‘MIN-021’,第二类为新品系NNS-H6和NNS-H4,新品系NNS-C10单独列为一类。
刘宇飞[2](2021)在《5个马铃薯新品系的主要性状、染色体构型及SSR遗传差异分析》文中认为本试验以我们课题组前期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5个马铃薯新品系NNS-01、NNS-02、NNS-03、NNS-04和NNS-05为材料,用品种‘MIN-021’作对照,重点对各新品系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细胞学及SSR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5个马铃薯新品系结薯集中整齐,芽眼浅,薯形美观,单株结薯数适中,单株产量和商品薯率较高;生育期变幅为90~105 d,新品系NNS-01和NNS-02为中熟型,新品系NNS-03、NNS-04和NNS-05为中早熟型。2.NNS-01为高淀粉新品系,NNS-05为全粉新品系,NNS-02、NNS-03和NNS-04均为鲜食型新品系。3.明确了5个马铃薯新品系NNS-01、NNS-02、NNS-03、NNS-04和NNS-05的花粉育性情况及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新品系间鉴定及作为中间材料进一步杂交改良利用提供了细胞遗传学依据。4.试验筛选出SSR适宜引物10对,经扩增获得多态性位点94个,多态性比率为72.23%。建立了能清晰区分6个供试材料的SSR指纹图。5.5个新品系及对照材料的遗传距离在0.2883~0.6995之间,以GD值0.39为基准,6个材料划分为四类:新品系NNS-01和NNS-02为一类,新品系NNS-03和对照‘MIN-021’为一类,新品系NNS-04和NNS-05各单独为一类。
李鑫[3](2021)在《马铃薯优良种质资源品质性状评价及SSR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马铃薯生产中优良种质资源缺乏,品质育种水平滞后的问题,本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为对照,通过对44份四倍体马铃薯无性系的块茎品质性状测定、各性状频数和相关性分析,鉴定参试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进一步筛选适于淀粉加工、炸片加工和鲜食等不同类型的优良新种质,为马铃薯品质育种和加工型品种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及蒸食品质综合评价,筛选出高营养成分材料10份,高淀粉含量与高蛋白质含量的无性系为ND17-9-3、ND17-26-6,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C含量的无性系为ND17-115-4,高钾元素、镁元素、钙元素及铁元素含量的品系为ND17-24-23、ND17-153-3;适合蒸食材料8份,其中ND17-49-5蒸食品质最好,ND17-85-20香味值最高;适合淀粉加工材料7份,其中ND17-140-11淀粉加工品质最佳,适合炸片加工材料8份,其中ND17-26-6炸片加工品质最好。2.产量分析,ND17-25-3等8份材料产量高于50000 kg/hm2,ND17-106-16、ND17-33-27等8份材料淀粉产量高于8000 kg/hm2。3.利用10对筛选出的SSR引物对44份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128个多态性条带,每个引物平均扩增出12.8个,其中多态性比率占94.33%,并构建SSR指纹图谱。4.对参试无性系进行亲缘关系鉴定,相似系数介于(0.4545-0.9394)之间,以相似系数0.708为基准,将参试无性系分为Ⅳ类。第Ⅰ类:ND17-6-42、ND17-132-3等21份无性系,该类资源糖甘碱、铁元素含量高;第Ⅱ类:无性系ND17-9-3、ND17-49-5,该类资源还原糖、维生素C及氨基酸含量低;第Ⅲ类:ND17-6-25、ND17-9-24等12份无性系,该类资源钾元素、锌元素含量高;第Ⅳ类:ND17-140-11、ND17-10-14等8份无性系,该类资源蛋白质、维生素C、绿原酸含量、镁元素含量高,氨基酸、钙元素含量低。5.高营养成份材料ND17-9-3、ND17-33-2-1、ND17-6-25、ND17-143-10;蒸食品质优良ND17-85-20、ND17-106-16、ND17-115-12,适合淀粉加工的ND17-16-10、ND17-140-11,适合炸片加工的ND17-48-26、ND17-26-6,高产的ND17-153-8、ND17-150-18、ND17-9-3、ND17-48-26亲缘关系远,可作为品质育种的杂交亲本。
李文龙[4](2020)在《施氮量对海拉尔地区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加工型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已成为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关注重点之一。氮肥作为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最重要的肥料之一,其合理及高效的施用是马铃薯高产、稳产、优质的先决条件。本试验选取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东山种植,设置7个施氮处理,对不同施氮量与形态指标、加工品质、产量和库存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素与品种的互作对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形态指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株株高和主茎数上,对茎粗无互作影响。在纯氮用量475kg/hm2条件下,4个供试品种的株高和茎粗达到最大值,但最高产量、最佳炸条颜色并未出现在该处理下。(2)单株结薯数和商品薯率在品种与施氮互作条件下无显着差异;产量在品种与施氮互作条件下表现出极显着差异。氮素与品种的互作对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影响较大,对单株结薯数和商品薯率影响效果不明显。不同施氮处理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C1、MC4在纯氮用量325kg/hm2条件下,产量达到最大值;MC2在纯氮用量350kg/hm2条件下,产量达到最大值;MC3在纯氮用量400kg/hm2条件下,产量达到最大值。(3)块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和炸条颜色评分在品种与施氮互作条件下表现出极显着差异。氮素与品种的互作对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品质影响较大。不同施氮处理下块茎的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施氮处理下块茎的还原糖含量、炸条颜色评分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MC1在纯氮用量300kg/hm2条件下,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还原糖含量和炸条颜色评分达到最小值,品质最优;MC2在纯氮用量300kg/hm2条件下,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炸条颜色评分达到最小值;在纯氮用量325kg/hm2条件下还原糖含量达到最小值,品质最优;MC3在纯氮用量250kg/hm2条件下,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还原糖含量和炸条颜色评分为最小值,品质最优;MC4在纯氮用量325kg/hm2条件下,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还原糖含量达到最小值;在纯氮用量250kg/hm2条件下炸条颜色评分达到最小值,品质最优。(4)随着贮藏天数增加,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腐烂率逐渐升高,且腐烂速度逐渐变快。贮藏末期品种间的炸条颜色评分差异显着,在相同条贮藏条件下,MC1和MC2颜色变化受时间影响更小,更耐储存。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在纯氮用量201.46kg/hm2处理下贮藏腐烂率和炸条颜色评分达到最低,最利于贮藏。
包丽仙,蒋伟,卢丽丽,刘凌云,李先平[5](2020)在《美国薯条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原原种繁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对23个引自美国的薯条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原原种繁育方面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云薯401相比,适应性方面, M 1、M 12、M 14、M 15、M 16、M 17、M 22、M 25、M 34和M 4等10个材料与云薯401表现相当甚至更好;结薯性方面,超过半数材料的单株结薯个数及单株合格薯数超过云薯401,以M 21表现最优。综上所述, M 21、M 8和M 1等表现好的品种或品系可作为候选薯条加工型品种或优良亲本,下一步将关注引进材料的田间种植表现,选择合适的品种加以推广。
王颖[6](2020)在《5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细胞学、主要性状及SSR分析》文中认为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战略的深入实施,市场对加工专用型马铃薯优良新品种的需求增大。本试验以我们课题组前期杂交育成的内农薯2号、内农薯3号、内农薯4号、内农薯5号、内农薯6号这5个马铃薯新品种为材料,用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作对照,重点对新品种的细胞学、产量品质等主要性状及其SSR指纹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表明,5个马铃薯新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且各有特点。新品种内农薯2号为薯条加工型、内农薯3号为全粉加工型、内农薯4号为高淀粉加工型、内农薯5号和内农薯6号皆为鲜食型。2.5个新品种的生育期变幅在85~105 d之间,其中内农薯2号、内农薯3号和内农薯5号为中早熟型,内农薯4号和内农薯6号为中熟型。各新品种无薯裂和二次生长,结薯集中整齐、芽眼浅,平均单株产量和商品薯率均较高,分别在1.0 kg和86%以上。3.5个新品种花粉可育率变幅在21.86%~88.39%之间,内农薯5号可育率最低,内农薯6号最高。试验明确了新品种内农薯2号、内农薯3号、内农薯4号、内农薯5号和内农薯6号的染色体配对构型,依次分别为2n=4x=48=3.96 Ⅰ+12.31 Ⅱ+2.26Ⅲ+3.16Ⅳ、2n=4x=48=7.72 Ⅰ+7.85 Ⅱ+4.78Ⅲ+2.56Ⅳ、2n=4x=48=4.48 Ⅰ+11.98Ⅱ+2.44Ⅲ+3.05Ⅳ、2n=4x=48=8.84 Ⅰ+6.72ⅢⅡ+5.64Ⅲ+2.20Ⅳ、2n=4x=48=1.93 Ⅰ+14.02Ⅱ+2.09Ⅲ+2.94Ⅳ。4.试验筛选出SSR适宜引物10对,PCR扩增得到清晰稳定的SSR多态性条带位点111个,多态性比率占84.09%。利用筛选出的特异性引物STM1016构建了能清晰区分各新品种及对照的SSR指纹图。
田欢[7](2020)在《9个食用型甘薯品种块根农艺性状鉴定及其品质关键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甘薯块根除了多种营养物质外,更由于富含具有抗氧化生理作用的多酚、黄酮、绿原酸、胡萝卜素等活性成分,其鲜食和加工的市场前景广阔。本文以种植在重庆市彭水县郁山、绍庆和石柳3个种植点的忠薯1号、商薯19、龙薯9号、万薯10号、秦薯5号、广薯87、济薯26、烟薯25和万薯7号食用型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栽后65 d、95d、125 d和155 d 4个时期块根的长度、宽度、重量,鲜薯肉色值,干物质、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以及155 d时块根10种矿质元素和粗蛋白含量和鉴定4个时期块根的蒸煮熟食口感,分析块根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和熟食口感的生长期间与种植点间变化特点在品种间的差异,并运用主成分、相关性的分析方法对155 d块根的熟食口感品质和营养品质中的关键因子和9个品种的关键因子隶属函数值进行解析,以期判别食用型品种类型及其品质特点,为今后优质食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品种、种植点和生长时期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品种、种植点和生长期三因素对各性状的影响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三因素之间和绝大多数的两两因素之间互作效应显着或极显着。单株结薯数、鲜薯肉色值、熟食口感的肉色与水分受品种的影响大,块根的宽度及长宽比、单株鲜薯重、单薯块重、单株商品薯重及商品薯百分率、单株鲜食薯重、熟食口感的香味和甜度、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受生长期的影响大,干物质含量、熟食口感的面度和粘度受品种与生长期的影响大,块根的长度、单株鲜食薯百分率受种植点和生长期的影响大。2、生长期间,块根的宽度显着长粗,长宽比值显着下降,单株鲜薯重、单薯块重与单株商品薯重显着增加,单株结薯数稳定。忠薯1号、秦薯5号、广薯87和烟薯25块根长度95 d时达到稳定,其余5个品种在125 d达到稳定。忠薯1号、龙薯9号和济薯26以外的6个品种单株商品薯百分率125 d以后不再提高。龙薯9号、万薯7号单株鲜食薯百分率65 d时超过45%以上,95 d达到最高,其后显着下降,忠薯1号、商薯19单株鲜食百分率95 d以后达到稳定,其余5个品种的单株鲜食薯百分率在125 d以后不再显着增加。忠薯1号、秦薯5号、广薯87和烟薯25的单株鲜食薯重在生长期一直显着增加,而其余5个品种则在125 d以后不再显着增加。龙薯9号和万薯7号在95 d以后,忠薯1号、商薯19、万薯10号和济薯26在125 d以后单株加工薯重量及加工薯百分率显着增加,而秦薯5号、广薯87和烟薯25的单株加工薯重量及加工薯率生长期间一直较低。品种尺度上的块根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哪个生长时期,块根宽度与单株商品薯重和单株商品薯百分率显着正相关。在生长前期,块根宽度与单株鲜食薯重显着正相关,在生长后期,宽度与单株加工薯重极显着正相关,与单株鲜食薯百分率极显着负相关。3、鲜薯肉色值分析表明a*在品种之间和生长时期之间变化较其他色度指标大,万薯7号、烟薯25、万薯10号的熟食口感隶属函数评价较优。每个生长时期,忠薯1号和秦薯5号块根干物质含量均相对较高,龙薯9号均为最低。所有品种块根干物质含量均表现为65d-95 d上升、95d-125 d下降和125d-155 d再上升的变化趋势,95 d的干物质含量最高。4、9个品种3个种植点4个生长时期块根多酚含量为66.17-256.32 mg/100gFW,总黄酮含量为72.44-538.58 mg/100gFW,绿原酸含量为33.04-178.87 mg/100gFW,其中万薯10号、秦薯5号和广薯87的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较其它品种相对较高。块根多酚含量随生长期变化上下波动(除龙薯9号话剧界和秦薯5号表现为持续增加外),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则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总趋势。生长期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95 d-125 d是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积累的关键时期。5、155 d时块根矿质元素和粗蛋白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忠薯1号块根的粗蛋白、Ca、Fe、Cu和Zn含量最高,秦薯5号块根的P、K、Mg和B元素含量最高,商薯19块根Se元素含量最高。龙薯9号块根多数矿物元素和粗蛋白的含量最低或较低。6、155 d时各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表明鲜薯肉色值简化为1个独立主成分,a*值和C值为重要的特征向量。熟食口感简化为2个主成分,面度和水分指标、香味和甜度为重要的特征向量。营养成分简化为4个独立主成分,干物质、Fe、B、Ca、Zn、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和a*和b*值(代表胡萝卜素含量的相对高低)为重要的特征向量。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薯肉色度值a*、b*,熟食口感面度与甜味,营养成分的干物质、总黄酮、绿原酸、Fe和B、Ca和Zn元素的含量是9个食用型甘薯品种块根品质的11项关键因子。9个品种的11项关键因子的隶属函数平均值排序为秦薯5号>忠薯1号>万薯10号>广薯87>烟薯25>商薯19>万薯7号>济薯26>龙薯9号。结论:食用型甘薯可以分为鲜食和加工两用的特早熟(龙薯9号、万薯7号)、鲜食和加工两用的早熟型(忠薯1号、商薯19、万薯10号和济薯26)和普通型(秦薯5号、广薯87、烟薯25)3类品种,前两种类型品种是今后食用型甘薯的育种方向。鲜薯薯肉色值a*和b*,熟食口感的面度与甜味,营养成分中的干物质、总黄酮、绿原酸、Fe和B、Ca和Zn元素的含量11项块根品质关键因子可作为食用型甘薯育种的重要指标。综合9个品种的食用型类别和关键因子的得分表明优质特早熟鲜食和加工两用型品种育种仍需继续努力,推荐忠薯1号、万薯10号在鲜食和食品加工甘薯产业中应用。
李景伟[8](2019)在《马铃薯优良杂种株系分子细胞学与主要性状比较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决策的深入实施,培育生育期较短、高产优质、商品性能突出的加工专用型马铃薯优良新品种倍受重视。我们课题组前期用干物质和淀粉含量较高的亲本’早MH’与’♂MINⅡ’杂交得到了 F1代群体,并从中选育出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8个杂种株系。本试验用亲本对照,重点对杂种株系的分子细胞学及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8个马铃薯杂种株系间的花粉可育率存在一定差异,变幅为48.1%~77.3%。株系MH×MⅡ-77的花粉育性低于50%,其余株系均在50%以上。2.试验查明了 8 个杂种株系 MH×M Ⅱ-01、MH×M Ⅱ-23、MH×M Ⅱ-39、MH×MⅡ-45、MH×M Ⅱ-56、MH×M Ⅱ-77、MH×MⅡ-98 和 MH×M Ⅱ-110 的 PMCMⅠ 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是:3.82Ⅰ+13.05Ⅱ+2.31Ⅲ+2.79Ⅳ、6.52Ⅰ+13.04Ⅱ+2.24Ⅲ+2.17Ⅳ、4.37 Ⅰ+9.97 Ⅱ+3.19Ⅲ+3.53Ⅳ、4.05 Ⅰ+15.54Ⅱ+2.12Ⅲ+1.63Ⅳ、2.71 Ⅰ+13.85 Ⅱ+2.35Ⅲ+2.64Ⅳ、8.44 Ⅰ+7.08Ⅱ+5.92Ⅲ+1.91Ⅳ、5.20 Ⅰ+8.61 Ⅱ+6.76Ⅲ+1.33Ⅳ和 1.13 Ⅰ+11.69Ⅱ+1.04Ⅱ+5.09Ⅳ。3.MH×M Ⅱ-01为中早熟型株系,其余均为中熟型株系。各株系的薯形有明显差异,块茎表皮光滑、芽眼浅、结薯集中。4.各杂种株系的单株结薯数在4.29~6.57个之间。单株产量变幅为978~1150g,均显着超过双亲。单株平均薯重变幅为185.25~235.43g,商品薯率变幅为80.0%~92.0%。5.各株系块茎营养成分有一定差异。MH×M Ⅱ-98和MH×M Ⅱ-23为全粉加工型株系,MH×M Ⅱ-77和MH×M Ⅱ-45为高蛋白株系,MH×M Ⅱ-23为高花青素含量株系。6.利用筛选出的10对SRAP适宜引物,对10个材料扩增得到152个多态性位点条带,多态性为78.76%。试验建立了能区分10个供试材料的SRAP指纹图。7.各株系及亲本的遗传距离(GD)在0.290~0.640之间。用0.40作基准,将供试材料划分成5类:株系MH×MⅡ-01、MH×M Ⅱ-98和母本’MH’为一类;株系MH×MⅡ-39、MH×MⅡ-56、MH×MⅡ-110 和父本 ’MⅡ’ 为一类;株系 MH×M Ⅱ-23、MH×MⅡ-45 和 MH×MⅡ-77 分别为一类。
余斌[9](2018)在《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在中国属于外来作物,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缺乏,现有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从国外引进种质资源并进行综合评价,是丰富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119份从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马铃薯种质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该批种质材料的植株株型与块茎产量形成间的关系以及冠层温差变化特性与植株耐旱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马铃薯块茎的色泽和质地品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对引进马铃薯种质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批引进种质资源在不同性状间的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所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在10.52-69.91之间,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56-4.37之间,生育期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2、对引进种质资源进行了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表明该批引进种质材料中CIP393228.67和CIP 385561.124在干旱区,CIP 304350.95、CIP392797.22、CIP388615.22在半干旱区分别表现出较好的丰产和稳产特性。3、在引进种质材料株型与产量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马铃薯种质材料的植株生长习性与块茎产量无直接相关,块茎高产的形成是各株型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株型性状中自然株高、直立性系数、垂角与单株平均块茎重呈显着相关。高产种质类型的植株直立性系数显着高于其它产量类型14.10%-22.47%;在主茎节间距性状中,高产种质类型的主茎基部第4、第5、第6节间距均高于其它产量类型;植株茎叶夹角呈主茎基部向顶端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基部第5茎叶夹角相比基部第4茎叶夹角平均减小5.56°,基部第6茎叶夹角相比基部第5茎叶夹角平均减小6.01°;高产种质类型的平均垂角最大且显着高于中低产和低产类型8.26%和7.40%,此类株型结构有利于避免植株自身或植株间叶片相互遮蔽,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获得高产。4、对引进种质材料的植株表型性状和光合生理指标以及冠气温差进行测定和耐旱性评价分析,发现所测性状指标中冠气温差、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对干旱胁迫最为敏感。冠气温差在不同引进种质材料间及半干旱和半湿润两种环境间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性,其耐旱系数与植株表型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耐旱系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冠气温差可作为马铃薯的耐旱性鉴定指标进行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准确便捷的监测马铃薯冠气温差,此技术是进行马铃薯耐旱性评价的有效手段,可为马铃薯耐旱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持。5、引进种质材料在25℃贮藏120d时块茎和全粉的色泽变化最大。短时期内60d 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影响的程度明显大于25℃贮藏环境,而在长时间120d 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的变化具有抑制效益。在贮藏过程中,种质材料块茎色泽的变化与块茎内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显着相关,块茎内可溶性糖含量越高,其全粉的光泽度越暗。6、引进种质材料块茎内淀粉含量与薯泥挤压力及粘着力存在显着相关性。此批引进的马铃薯种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块茎和薯泥质地特征,可针对不同加工用途进行评价筛选。
苏娜[10](2017)在《马铃薯优异新品系选育及SSR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本研究主要针对我国目前马铃薯加工专用型品种短缺的现状,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工作。依据亲本间优缺点互补的原则进行组配,用生育期短的彩色马铃薯’四彩’和’彩异’作母本,以抗晚疫病能力强、干物质和淀粉含量较高的’民Ⅱ’和’陇薯7号’作父本,通过人工授粉杂交,得到’四彩×民Ⅱ’、’彩异×民Ⅱ’和’四彩×陇薯7号’ 3个组合的杂种F1代分离群体,并采用F1块茎无性繁殖方法保留群体单株,结合形态、单株产量、品质等农艺性状测定和评价,选育出综合性状优异的5个马铃薯新品系A6、A10、A11、B2和C2。本论文对各优异新品系的产量、品质、花粉育性、染色体配对构型和SSR指纹等特性进行测定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从’四彩×民Ⅱ’组合中选育出3个新品系A6、A10、A11,从’彩异×民Ⅱ’和’四彩×陇薯7号’ 2个组合中分别选育出新品系B2和C2。B2为高淀粉型新品系,A11和C2为全粉加工型新品系,A6、A10为鲜食型新品系。2.各新品系的生育期在85d~113d之间,A6、A10、A11和B2均为中早熟型新品系,C2为中晚熟型新品系。5个新品系结薯集中整齐、芽眼浅,平均单株产量较高(>1.0kg/单株),商品薯率均在85%以上。3.查明了 5个新品系A6、A10、A11、B2和C2的染色体配对构型,其分别为5.66Ⅰ +11.47Ⅱ+3.6Ⅲ+2.15Ⅳ、2.98Ⅰ+13.54Ⅱ+2.2Ⅲ+2.83Ⅳ、3.47Ⅰ +12.13Ⅱ+3.21Ⅲ+2.66Ⅳ、8.27Ⅰ+9.26Ⅱ+4.43Ⅲ+1.98Ⅳ,和1.95Ⅰ+15.46Ⅱ+1.35Ⅲ+2.77Ⅳ。4.5个杂种新品系间的花粉育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品系A6、A10、A11、C2的花粉可育率均大于50%,而B2的花粉可育率小于50%,可作中间材料进一步杂交利用。5.利用筛选出10对SSR特异性引物,对5个优异新品系及其亲本的基因组DNA扩增出106个多态性条带,占82.81%。采用S189、S25和STM0030这3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新品系间的SSR指纹图。
二、马铃薯加工型品种的要求及其主要性状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加工型品种的要求及其主要性状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6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系的细胞学、重要性状及SSR遗传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马铃薯概况 |
1.2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
1.3 彩色马铃薯的研究进展 |
1.4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 |
1.4.1 国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 |
1.4.2 国内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 |
1.5 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的营养品质要求 |
1.6 我国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
1.6.1 优质马铃薯种质资源匮乏 |
1.6.2 种薯繁殖能力差,退化严重 |
1.6.3 缺乏加工型马铃薯品种 |
1.6.4 育种方法单一,准确率低 |
1.6.5 机械化程度低 |
1.7 本试验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
2.2.3 马铃薯新品系的细胞学特性观察 |
2.2.4 马铃薯新品系的重要性状观测 |
2.2.5 马铃薯新品系的SSR分析 |
2.2.6 数据处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各新品系及对照间的花粉育性比较 |
3.2 新品系及对照间的PMCM I染色体配对构型比较 |
3.3 新品系植株的形态特征及其生育期比较 |
3.4 新品系及对照间块茎的表型特征比较 |
3.5 新品系及对照间的产量及品质性状比较 |
3.5.1 产量性状表现 |
3.5.2 营养品质性状比较 |
3.6 新品系及对照的SSR分析 |
3.6.1 供试材料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 |
3.6.2 供试材料基因组DNA的SSR指纹特征 |
3.6.3 供试材料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与花粉育性 |
4.2 马铃薯块茎花青素种类与含量 |
4.3 加工型马铃薯营养品质性状的变化特点 |
4.4 各新品系间SSR遗传差异比较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2)5个马铃薯新品系的主要性状、染色体构型及SSR遗传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马铃薯简述 |
1.2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
1.3 我国马铃薯育种现状 |
1.4 我国的加工型马铃薯发展及现状 |
1.5 马铃薯育种方法 |
1.5.1 马铃薯杂交育种 |
1.5.2 马铃薯诱变育种 |
1.5.3 马铃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1.6 马铃薯杂种株系的鉴定 |
1.7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及目的与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
2.2.2 试验种植方案及田间栽培管理 |
2.2.3 马铃薯新品系主要性状的观测 |
2.2.4 马铃薯新品系的细胞学特性观察 |
2.2.5 马铃薯新品系的SSR检测 |
2.2.6 数据的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品系及对照间农艺性状与形态特征比较 |
3.2 新品系及对照间的块茎特征比较 |
3.3 新品系及对照间的产量性状比较 |
3.4 新品系及对照间的品质性状比较 |
3.5 新品系及对照间的花粉育性比较 |
3.6 新品系及对照间的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比较 |
3.7 新品系及对照间的SSR分析 |
3.7.1 供试材料基因组DNA的纯度检测 |
3.7.2 供试材料的SSR多态性分析 |
3.7.3 供试材料的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马铃薯花粉可育率与染色体配对构型的关系 |
4.2 新品系还原糖含量变化 |
4.3 SSR标记的多态性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马铃薯优良种质资源品质性状评价及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马铃薯品种营养品质研究进展 |
1.1.1 淀粉营养 |
1.1.2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 |
1.1.3 矿质元素营养 |
1.1.4 维生素C营养 |
1.2 马铃薯品种加工品质研究及利用方向 |
1.2.1 蒸食品质 |
1.2.2 淀粉加工品质 |
1.2.3 炸片加工品质 |
1.3 马铃薯产量性状研究 |
1.4 马铃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1.5.2 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田间试验设计 |
2.4 主要性状测定 |
2.4.1 营养品质性状的测定 |
2.4.2 淀粉品质性状的测定 |
2.4.3 炸片品质测定 |
2.4.4 蒸食品质测定 |
2.4.5 产量性状测定 |
2.4.6 优良种质分类标准 |
2.4.7 优良种质SSR分析 |
2.5 数据处理 |
2.5.1 基本数据分析 |
2.5.2 SSR多态性位点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优良种质品质性状评价 |
3.1.1 营养品质 |
3.1.2 矿质元素 |
3.2 优良种质品质性状分析 |
3.2.1 蒸食品质鉴定 |
3.2.2 块茎外观性状评价 |
3.2.3 淀粉加工品质 |
3.2.4 炸片加工品质 |
3.3 优良种质产量性状特征值测定 |
3.3.1 产量性状特征值分析 |
3.3.2 产量频数分布与比较 |
3.3.3 淀粉产量频数分析与比较 |
3.3.4 商品薯频数分布与比较 |
3.4 相关性分析 |
3.4.1 营养品质相关性分析 |
3.4.2 淀粉特性相关性分析 |
3.4.3 蒸食品质相关性分析 |
3.4.4 产量相关性分析 |
3.5 优良种质SSR分析 |
3.5.1 DNA质量检测 |
3.5.2 SSR适宜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
3.5.3 遗传距离分析 |
3.5.4 亲缘关系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马铃薯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
4.2 马铃薯淀粉加工品质鉴定 |
4.3 马铃薯炸片加工品质特性分析 |
4.4 马铃薯蒸食品质差异性评价 |
4.5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施氮量对海拉尔地区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马铃薯概述 |
1.2 中国马铃薯发展现状 |
1.3 中国加工马铃薯发展现状 |
1.4 马铃薯氮肥的使用现状 |
1.5 氮素施用量对加工型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1.6 氮素施用量对加工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1.7 氮素施用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4 主要性状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1 形态指标测定 |
2.4.2 产量测定 |
2.4.3 加工品质测定 |
2.4.4 库存品质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的影响 |
3.3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加工品质的影响 |
3.3.1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淀粉含量的影响 |
3.3.3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4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炸条颜色评分的影响 |
3.4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库存品质的影响 |
3.4.1 库存后腐烂率变化 |
3.4.2 库存后还原糖含量变化 |
3.4.3 库存后炸条颜色评分的变化 |
4 讨论 |
4.1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生长的影响 |
4.2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的影响 |
4.3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加工品质的影响 |
4.4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库存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美国薯条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原原种繁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苗期长势观察及原原种收获分级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材料的株高和长势 |
2.2 材料内不同大小级别原原种单株结薯个数比较 |
2.3 材料间原原种结薯性比较 |
3 讨 论 |
4 结 论 |
(6)5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细胞学、主要性状及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马铃薯概述 |
1.2 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 |
1.2.1 国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1.3 加工型马铃薯发展现状 |
1.4 不同加工用途马铃薯的营养品质要求 |
1.5 我国马铃薯产业现存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
1.5.1 马铃薯种薯面临问题 |
1.5.2 缺乏加工型马铃薯品种 |
1.5.3 我国马铃薯标准体系不完备 |
1.5.4 大田利用机械化水平低 |
1.6 马铃薯品种、品系鉴定方法 |
1.6.1 形态标记鉴定法 |
1.6.2 细胞学标记鉴定法 |
1.6.3 同工酶鉴定法 |
1.6.4 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法 |
1.7 本试验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研究方法 |
2.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
2.2.3 细胞学特性观察 |
2.2.4 马铃薯新品种的主要特性观察 |
2.2.5 马铃薯新品种的SSR测定 |
2.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品种间花粉育性差异性比较 |
3.2 新品种间PMCM I染色体配对行为比较 |
3.3 新品种植株的表型特征及生育期比较 |
3.4 新品种的薯块特征比较 |
3.5 新品种的产量及品质性状比较 |
3.5.1 马铃薯新品种的产量性状表现 |
3.5.2 马铃薯新品种的品质性状表现 |
3.6 新品种的SSR遗传差异性分析 |
3.6.1 供试马铃薯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3.6.2 供试马铃薯的SSR扩增 |
4 讨论 |
4.1 马铃薯染色体配对构型与花粉育性的关系 |
4.2 马铃薯块茎品质性状的变化 |
4.3 新品种间SSR分子标记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7)9个食用型甘薯品种块根农艺性状鉴定及其品质关键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食用型甘薯育种及其产业化趋势 |
1.2 甘薯块根主要农艺性状 |
1.2.1 块根的形状 |
1.2.2 块根的皮色和肉色 |
1.2.3 块根重量与单株结薯数 |
1.2.4 块根的商品率 |
1.3 甘薯块根品质 |
1.3.1 感官品质 |
1.3.2 营养品质 |
1.3.3 多酚、黄酮和绿原酸活性成分 |
1.4 作物品质综合评价 |
1.4.1 主成分分析 |
1.4.2 隶属函数分析 |
1.4.3 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的品质综合评价 |
第2章 绪论 |
2.1 本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和仪器试剂 |
3.1.1 供试材料 |
3.1.2 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田间设计 |
3.2.2 生长期间块根的田间取样 |
3.2.3 块根农艺性状、鲜薯肉色值、干物质含量测定及干粉样品制备 |
3.2.4 块根蒸煮熟食口感鉴定评分 |
3.2.5 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样液制备 |
3.2.6 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测定 |
3.2.7 块根矿物元素和粗蛋白含量测定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1 块根农艺性状 |
3.3.2 块根干物质含量 |
3.3.3 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 |
3.3.4 变化程度和变化速率 |
3.3.5 隶属函数与主成分分析方法 |
3.3.6 数据的分析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软件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块根主要农艺性状生长期间、种植点间的变化特点及其品种间差异 |
4.1.1 块根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值 |
4.1.2 单株鲜薯重、单株结薯数和单薯块重 |
4.1.3 单株商品薯、鲜食薯和加工薯的重量和百分率 |
4.1.4 块根长、宽及单株结薯数与块根其他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4.2 鲜薯肉色值生长期间、种植点间变化特点及其品种间差异 |
4.2.1 鲜薯肉色值的方差分析 |
4.2.2 鲜薯肉色值的生长期间、种植点间比较 |
4.2.3 鲜薯肉色值的品种间比较 |
4.3 块根蒸煮熟食口感生长期间、种植点间变化特点及其品种间差异 |
4.3.1 块根蒸煮熟食口感的方差分析 |
4.3.2 各生长期块根蒸煮熟食口感的品种间比较 |
4.3.3 块根蒸煮熟食口感隶属函数分析 |
4.4 块根干物质含量生长期间、种植点间变化特点及其品种间差异 |
4.4.1 块根干物质含量的方差分析 |
4.4.2 块根干物质含量的种植点间比较 |
4.4.3 块根干物质含量的生长期间比较 |
4.4.4 块根干物质含量的品种间比较 |
4.5 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生长期间、种植点间变化特点及其品种间差异 |
4.5.1 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
4.5.2 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的方差分析 |
4.5.3 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的种植点间比较 |
4.5.4 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的生长期间比较 |
4.5.5 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品种间比较 |
4.5.6 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在生长期间的变化程度和变化速率 |
4.5.7 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在生长期之间的相关性 |
4.6 155d时块根矿物质和粗蛋白含量的品种间、种植点间变化 |
4.7 155d时块根营养品质的隶属函数分析 |
4.8 155d时鲜薯肉色值、蒸煮熟食口感和块根营养品质之间的相关性 |
4.9 155d时鲜薯肉色值、蒸煮熟食口感和块根营养品质主成分分析与品种得分 |
4.9.1 鲜薯肉色值主成分分析及品种得分 |
4.9.2 块根蒸煮熟食口感主成分分析及品种得分 |
4.9.3 块根营养品质主成分分析及品种得分 |
4.10 155d时块根品质关键因子分析及各品种综合评价 |
4.10.1 块根品质关键因子 |
4.10.2 9个品种在块根品质关键因子上的综合评价 |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
5.1 块根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5.2 块根色度值和熟食口感的品种间变化 |
5.3 块根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在种植点、生长期和品种间变化 |
5.4 155d时块根矿物质和粗蛋白含量的品种间、种植点间变化 |
5.5 块根肉色值、蒸煮食用口感和营养品质的关键因子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取得科学成果 |
致谢 |
(8)马铃薯优良杂种株系分子细胞学与主要性状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马铃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
1.2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
1.3 马铃薯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状况 |
1.4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及商业前景 |
1.5 马铃薯育种技术及鉴定方法 |
1.6 马铃薯育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
1.6.1 马铃薯育种工作体系尚不完善 |
1.6.2 种质资源的创新不足 |
1.6.3 专用型马铃薯种质资源匮乏 |
1.6.4 机械化推广程度较低 |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地的概况 |
2.2.2 试验方案及田间管理 |
2.2.3 优良杂种株系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 Ⅰ)细胞学特性观测 |
2.2.4 杂种株系表型特征的观察 |
2.2.5 杂种株系块茎产量性状的测定 |
2.2.6 块茎的品质性状测定 |
2.2.7 供试材料的DNA提取与纯度检测 |
2.2.8 SRAP-PCR的扩增 |
2.2.9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2.2.10 SRAP适宜引物的筛选 |
2.2.11 SRAP多态性统计方法 |
2.2.12 数据的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杂种株系间花粉育性差异比较 |
3.2 杂种株系间PMCM Ⅰ染色体配对行为比较 |
3.3 株系的生育期及植株表型特征比较 |
3.4 杂种株系与其亲本薯块性状的比较 |
3.5 优良株系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比较 |
3.5.1 产量性状的表现 |
3.5.2 品质性状的表现 |
3.6 优良杂种株系的SRAP遗传差异分析 |
3.6.1 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3.6.2 供试材料及亲本的SRAP扩增 |
3.6.3 供试材料及亲本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彩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的变化 |
4.2 马铃薯染色体配对行为与花粉育性 |
4.3 SRAP分子标记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9)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马铃薯概述 |
1.2 马铃薯起源与分布 |
1.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概述 |
1.4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现状 |
1.4.1 我国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现状 |
1.4.2 我国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进展 |
1.4.3 我国对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 |
1.5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5.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1.5.2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6 马铃薯植株株型研究 |
1.6.1 株型的概念 |
1.6.2 株型研究进展 |
1.6.3 马铃薯植株株型研究进展 |
1.7 马铃薯抗旱评价 |
1.7.1 马铃薯耐旱评价研究方法 |
1.7.2 马铃薯冠气温差变化特性与耐旱性关系的研究 |
1.8 马铃薯加工品质研究进展 |
1.8.1 马铃薯全粉品质研究进展 |
1.8.2 马铃薯色泽品质研究进展 |
1.8.3 马铃薯质地品质研究进展 |
1.9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区平均降水量和气温状况 |
2.1.4 指标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2.3 表型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异 |
2.2.4 表型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年际间的互作效益分析 |
2.2.5 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
2.2.6 种质材料的聚类分析 |
2.2.7 种质材料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 |
2.3 讨论 |
2.3.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的方法 |
2.3.2 119份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 |
2.3.3 参试材料综合评价 |
2.4 结论 |
第三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植株株型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株型划分方法 |
3.1.3 田间试验方法 |
3.1.4 植株性状测定方法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植株生长习性与产量的比较分析 |
3.2.2 株型直立性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
3.2.3 节间距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
3.2.4 茎叶夹角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
3.2.5 叶片形态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
3.2.6 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2.7 株型性状对产量关联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冠层温度变化特性与耐旱性关系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方法 |
4.1.2 试验区平均降水量和气温状况 |
4.1.3 光合指标测定 |
4.1.4 叶绿素测定 |
4.1.5 植被覆盖指数测定 |
4.1.6 冠气温差的测定 |
4.1.7 耐旱系数DTC值计算 |
4.1.8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环境下植株表型性状的耐旱性分析 |
4.2.2 不同环境下冠气温差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耐旱性分析 |
4.2.3 各性状在基因型与环境、年际间的互作效益分析 |
4.2.4 各性状耐旱系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马铃薯耐旱性评价指标 |
4.3.2 冠气温差与马铃薯耐旱性的关系 |
4.3.3 冠气温差在马铃薯耐旱性鉴定中的应用 |
4.4 结论 |
第五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块茎色泽质地品质性状的评价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测定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还原糖含量变化 |
5.2.2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5.2.3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淀粉含量变化 |
5.2.4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色泽?E分析 |
5.2.5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全粉色泽?E分析 |
5.2.6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亮度L值分析 |
5.2.7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全粉亮度L值分析 |
5.2.8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鲜薯块茎硬度变化 |
5.2.9 不同复水量下马铃薯薯泥挤压力的变化 |
5.2.10 不同复水量下马铃薯薯泥粘着力的变化 |
5.2.11 马铃薯块茎成分与色泽、质构品质的相关性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马铃薯优异新品系选育及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马铃薯概述 |
1.2 国内外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现状 |
1.3 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状况 |
1.4 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品质性状要求 |
1.5 马铃薯育种技术 |
1.5.1 引种鉴定 |
1.5.2 杂交育种 |
1.5.3 诱变育种 |
1.5.4 生物技术育种 |
1.6 杂种后代鉴定方法 |
1.6.1 形态标记鉴定 |
1.6.2 细胞学标记鉴定 |
1.6.3 同工酶鉴定 |
1.6.4 分子标记技术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选育过程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地的概况及试验方案 |
2.2.2 植株的形态性状及生育期观察 |
2.2.3 PMCMⅠ染色体配对行为观察 |
2.2.4 花粉育性观测 |
2.2.5 供试材料的薯块及产量性状测定 |
2.2.6 供试材料的品质性状测定 |
2.2.7 供试材料的DNA提取与纯度检测 |
2.2.8 SSR-PCR扩增 |
2.2.9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
2.2.10 SSR适宜引物筛选 |
2.2.11 SSR多态性统计及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品系生育期和表型特征比较 |
3.2 新品系的块茎特征表现 |
3.3 新品系的产量性状比较 |
3.4 各品系的品质性状比较 |
3.5 新品系的花粉育性和染色体配对构型 |
3.5.1 各品系间的花粉育性比较 |
3.5.2 各品系间PMCMⅠ染色体配对构型差异 |
3.6 马铃薯优异新品系的SSR分析 |
3.6.1 各供试材料的DNA质量检测 |
3.6.2 新品系及其亲本的SSR扩增 |
4 讨论 |
4.1 马铃薯块茎的营养品质变化 |
4.2 马铃薯染色体构型与花粉育性 |
4.3 SSR分子标记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四、马铃薯加工型品种的要求及其主要性状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6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系的细胞学、重要性状及SSR遗传差异分析[D]. 李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5个马铃薯新品系的主要性状、染色体构型及SSR遗传差异分析[D]. 刘宇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马铃薯优良种质资源品质性状评价及SSR分析[D]. 李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4]施氮量对海拉尔地区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D]. 李文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5]美国薯条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原原种繁育研究[J]. 包丽仙,蒋伟,卢丽丽,刘凌云,李先平. 种子, 2020(09)
- [6]5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细胞学、主要性状及SSR分析[D]. 王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9个食用型甘薯品种块根农艺性状鉴定及其品质关键因子分析[D]. 田欢. 西南大学, 2020
- [8]马铃薯优良杂种株系分子细胞学与主要性状比较分析[D]. 李景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9]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D]. 余斌.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1)
- [10]马铃薯优异新品系选育及SSR分析[D]. 苏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