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1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蜀1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一、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宝华[1](2017)在《曙光地区开发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曙光油田是开采50年的老油田,从1983年6月曙1-7-5块曙1-3532井稠油蒸汽吞吐实验获得成功开始,在曙1-7-5块、杜80块、杜84块陆续扩大稠油蒸汽热采规模,目前多数已进入高轮次吞吐阶段,产量递减大,周期油汽比低,有效期短,为了提高现开采方式下挖掘油藏动用程度的潜力,合理配置注汽量、提高吞吐开发经济效益,对该地区开发地质特征、目前吞吐阶段的热采规律、吸汽状况以及地层压力变化等开展了研究。储集层的单层厚度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依据储集层单层厚度将曙光地区稠油油藏类型划分为块状底(顶)水油藏、多油组厚互层油藏、多油组薄互层油藏、薄-厚互层油藏、潜山底水油藏,并结合地层构造特点、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油层分布、流体性质、渗流特征、储层分布等特征对各类油藏进行了综合研究,筛选出普通稠油油藏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油藏为研究对象,对其吞吐生产特征、吞吐规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对比分析现有开采模式下的阶段产油、稳产期年限、递减速度、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现阶段标定采收率等多种指标,运用指数递减法、周期生产规律法、递减模型三种产量预测方法,对普通稠油的杜66块等、特稠油的曙1-7-5块、超稠油的杜84等区块的周期生产规律、阶段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储量动用状况、油藏地层压力变化规律、采收率评价等指标进行研究,并客观的进行开发效果评价和开发趋势预测。

王兴伟[2](2014)在《辽河油田杜84区块SAGD开发中硫化氢成因探究与防治》文中指出辽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稠油、超稠油生产基地,曙一区杜84区块开展的SAGD开发技术大大的提高了超稠油的开发效果,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但是同其他热采工艺一样也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次生型硫化氢气体,给现场人员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开展对SAGD开发中产生高浓度硫化氢的成因的研究,明确硫化氢的成因,对后期的生产工艺与硫化氢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大量油、气、水、岩、添加剂等样品的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结合的技术路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比分析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河油田SAGD开发中的硫化氢主要来源于储层砂岩中次生黄铁矿的分解,含硫有机质热裂解(TDS)及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反应也是硫化氢的来源之一,硫化氢的多种成因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复杂统一体。通过调研分析查明了硫化氢的浓度分布既受油藏地质条件影响,也受开发方式、开发时间、受热温度等因素影响,其中温度和时间是主要的控制因素。SAGD开发过程中的硫化氢气体将会长期存在,但总体上产出浓度和规模随温度和开发时间会不会有较大改变,需要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分析论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还表明稠油热采过程中次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除了有硫化氢以外,还有硫醚、硫醇、胺类等复杂组分,其中胺类组分是以前未被人们所认知的,其含量可能也很高,潜在危害可能更大。在查明硫化氢成因来源的基础上,还对其毒性和危害进行了研究分析,明确了硫化氢对人体危害的毒性分级和对金属管柱、设备的腐蚀危害,对比分析了硫化氢气体传统的治理方法以及最新的治理方法,结合油田现场的生产工艺和条件,最终提出了六点适用辽河油田的合理的治理方案建议,为辽河油田SAGD开发中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治和后续开展的生产工艺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田野[3](2014)在《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动态调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曙一区超稠油油藏是“十二五”期间辽河油田保持产量稳定的主力区块。该油藏于九十年代初期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进行工业化开采,经过十年的开发生产规模超过了100万吨,目前生产规模达到290万吨。然而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超稠油蒸汽吞吐的开发矛盾日益凸显。首先,超稠油蒸汽吞吐进入高周期后,地层压力下降,开发效果变差,因此油田缺乏稳产基础。另外,蒸汽吞吐的油井在3-5周期产量达到高峰期后逐渐递减,年综合递减率平均在25%左右,并且蒸汽吞吐的最终采收率不高于24%。同时区块的剩余部署井位不足,储层条件逐年变差。为此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认为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英文简称SAGD)在开发超稠油油藏上可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国内关于SAGD开发过程中的动态跟踪、预测,以及调控措施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合理的标准及规范,影响了SAGD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此开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对实施SAGD技术工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宗生[4](2013)在《高干度注汽技术在SAGD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馆陶油层为超稠油油藏。1997年采用蒸汽吞吐方式投入开发,目前产量规模保持在120万吨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超稠油生产基地。由于受蒸汽吞吐开采方式和原油性质的制约,油井进入高周期吞吐以后,周期产油量逐渐下降,吞吐效果明显变差,吨油成本不断上升。自2006年起在杜84块馆陶油层陆续转换开采方式,规模实施SAGD开发,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单井产量可达100-120吨/天。本文先是对曙一区油藏地质特征、杜84块滚动开发历程进行分析入手,运用油藏工程方法,结合超稠油生产实际,研究了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特点和规律,得出对于高轮次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的杜84块馆陶油层来说陆续转换开发模式势在必行,再结合目前国内外超稠油开发的不同方式,认为SAGD开发模式是最适合的,也是最有效的。针对SAGD开发方式的原理和特点,在正常开发中过程需要通过向上部的直井注入大量蒸汽,使蒸汽在油层中形成连续的蒸汽腔,蒸汽冷凝放出热量加热地下原油,而后被加热的原油与冷凝水一同依靠重力作用流入下部水平生产井被大排量采出。注入油层蒸汽中的热能只有汽化潜热被有效利用,饱和水的热焓不仅对采油毫无贡献,而且影响油井的采油效果,因此向油层注入蒸汽的干度越高,释放的汽化潜热就越多,进而可大大提高采收效果。目前油田所使用注汽设备为注汽锅炉(也称湿蒸汽发生器),它是采用高压直流自控的方式,以油或天然气为燃料加热冷水产生高温高压湿蒸汽。但由于受供水水质和自身设计的影响,锅炉出口蒸汽干度一般控制在75-80%。为了提高在SAGD开发中注入蒸汽的干度,在注汽锅炉出口安装使用了球型汽水分离器,通过汽水分离可以使蒸汽干度提高95%以上。随着曙一区SAGD开发中已逐步推行集中注汽的方式,蒸汽的单井等干度分配和计量则是关键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根据汽、水两相流通过标准孔板、文丘里管的压降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设计开发了等干度蒸汽分配计量装置,使用该装置后可以实现对每口注汽井进行等干度蒸汽分配和计量,从而实现对注汽干度在线监测及有效控制单井注汽速度的目的。

马洪伟[5](2012)在《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综合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馆陶油层为超稠油油藏。1997年采用蒸汽吞吐方式投入开发,目前产量规模保持在120万吨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超稠油生产基地。由于受蒸汽吞吐开采方式和原油性质的制约,油井进入高周期吞吐以后,周期产油量逐渐下降,吞吐效果明显变差,吨油成本不断上升。在超稠油热采下步转换开发方式前景不是很明朗的背景下,寻求改善稠油蒸汽吞吐中后期开发效果、提高吞吐阶段采出程度的技术手段势在必行。本文从油藏地质条件和超稠油开采机理入手,运用油藏工程方法,结合超稠油生产实际,研究了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特点和规律,总结出“采出程度高、近井含油饱和度低;地下存水多、热利用率低;地下亏空大、地层压力下降;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加剧”是影响超稠油高轮蒸汽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理论研究和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创造性地提出多井整体蒸汽吞吐、间歇蒸汽吞吐和一注多采等三种开采方式及高温调剖、三元复合吞吐等工艺技术措施,这些方法的原理都是通过相对集中的注汽,建立集中温场,提高了油层注入蒸汽的热利用率,从而达到改善超稠油高轮蒸汽吞吐效果,提高了吞吐阶段采收率,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些技术措施对其它超稠油和稠油油藏开发都具有借鉴作用。本文还从实际出发,以现场实例兴H66-68井组开发效果为实例,有力的说明了该井组历史上同注期间,每次同注参与的井数,注汽的顺序都不相同,都会对吞吐效果差异很大。井组整体吞吐过程中,参与注汽的井数少,注汽井网不完善,总注汽量不够,虽然周边油井都实施了关井防窜,但整齐外溢现象依然严重,蒸汽的热效率低,都会造成吞吐效果不好。另外,辅助的措施选择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井组立体加热的效果,都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只有选择合适的辅助措施,才能更大的发挥蒸汽吞吐的热效率,才能进一步加热井间剩余油,提高周期生产效果,形成更有效的连通,为下步转换开发方式奠定基础。

孙绍彬[6](2012)在《超稠油油层深部复合封堵调刨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自超稠油投入开发以来,井间汽窜问题就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的主要矛盾,随着开发规模的扩大,油井吞吐轮次的增加,以及边部、难动用区块油井的投产,汽窜矛盾更为突出,对产量的影响日趋严重,汽窜会导致注汽井能量外溢,蒸汽热利用率降低。汽窜会引起油藏加热严重不均匀现象,导致蒸汽波及体积小、热效率低、吞吐效果差;形成汽窜通道进一步加剧动用不均的矛盾;轻微受窜井有效生产时率下降,影响产量。汽窜造成被窜井产液量大幅增加,产油量大幅波动,产量运行不平稳。严重受窜井发生套坏,造成油井报废。严重汽窜可能导致受扰井井喷污染事故的发生,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更为严重的是汽窜会导致被窜井套坏关井。本文从曙一区超稠油区块储层特征、油品性质、生产情况等方面入手,通过汽窜规律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确定下步措施方向,最终达到优化选井范围和技术参数的目的,以此来指导现场应用,提高措施效果。该项研究的成功,将为曙光油田其他超稠油区块的开发提供科学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对国内外其他油田超稠油的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文峰[7](2012)在《曙一区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辽河稠油主要的开采方式为蒸汽吞吐。目前,大多数蒸汽吞吐稠油油藏已步入了蒸汽吞吐中后期,注入蒸汽的热量和井下地层消耗的能量达到动态平衡,加热半径不再扩大,周期产量越来越低,吞吐效果越来越差,生产成本越来越接近经济极限。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稠油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辽河油田曙一区的地质状况和地下流体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分析了曙一区的开发历程、开发部署情况,对开发状况和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开发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另外,还研究了组合式整齐吞吐技术的基础理论,分别对井对同注同采、多井整体吞吐、一注多采、少注多采、水平井组同注同采等方式的组合式蒸汽吞吐进行了原理分析和特点介绍,介绍了蒸汽吞吐经济极限条件和蒸汽吞吐油藏极限条件,指出了组合式蒸汽吞吐在现场应用的注意问题。在曙一区通过理论研究与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结合油藏地质特点,通过油藏工程计算法、数值模拟研究、现场试验研究对蒸汽吞吐极限条件、不同类型稠油递减规律、典型区块数值模拟、组合式吞吐油藏技术界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组合式吞吐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界限,为下步开发指明方向。

臧克一[8](2012)在《曙光油田杜80块兴隆台油层油藏描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辽河盆地曙光油田的主力区块-杜80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油藏描述研究。杜80块地处辽宁省盘锦市境内,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部斜坡带中段。开发目的层为兴隆台油层,1998年上报探明含油面积1.6km2,石油地质储量927×104t。该区块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平均油层有效厚度33.6m,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平均为84551mPa.s,为边底水互层状超稠油油藏。目前该块主体部位已进入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开发矛盾突出,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为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油藏高效开发,有必要开展油藏描述研究。本次研究以地质研究为基础,从地质、地震、测井、油藏工程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精细地层对比、地震精细解释、沉积微相研究、储层地质建模、开发效果分析、数值模拟、剩余油研究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杜80块兴隆台油层开展了油藏描述。依据对比与层组的划分原则,在标志层的控制下,按沉积旋回的组合及储层砂体的厚度、产状进行层组划分;运用钻井及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成果,研究断裂特征和构造特征,解决了复杂油水关系的问题;以岩石学、沉积学、岩心资料为基础,确定沉积相模式,划分测井相,研究沉积微相的纵向演化及平面展布规律;开展储层特征研究,包括岩石学、物性、四性关系、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通过对油藏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弄清了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现场生产测试资料、动态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研究确定剩余油的分布,制定有效的下步开发对策,并进行开发井位部署。为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实现高效、科学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辽河盆地同类型油藏进行油藏描述研究提供了技术借鉴。

杨德卿[9](2011)在《署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动态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曙一区超稠油是辽河油田“九五”以来的重要产能建设区块,曙一区超稠油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308万吨,其中杜84块地质储量3361万吨,1996年采用蒸汽吞吐开采方式投入工业性开采,2000年起生产规模突破128万吨,现年产量为97万吨。然而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超稠油蒸汽吞吐的开发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首先,由于吞吐轮次的不断增加,吞吐效果逐渐变差,故此油田稳产基础薄弱。其次,蒸汽吞吐的油井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预计蒸汽吞吐阶段采收率不高于25%。为此,通过与国内外合作研究认为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简称SAGD)开采方法开采超稠油具备可行性和较大的经济效益。2006年9月在曙一区杜84块开展了SAGD先导试验并获得成功,通过了股份公司的验收。但是目前关于SAGD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跟踪和动态预测,国内还没有成熟的SAGD开发动态跟踪、动态调控(注采参数等)技术界限,影响了SAGD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通过对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转入SAGD开发几年来的现场试验,开展动态调控的研究,对吞吐降压后SAGD生产阶段科学的划分了四个阶段;总结出SAGD动态调控的主要参数界限;同时针对对夹层发育的兴Ⅵ组编制了调整方案,创新开展了重力泄油与蒸汽驱联合开采试验,极大改善了SAGD试验区开发效果,达到了方案设计指标。

田文杰[10](2011)在《双水平井蒸气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杜84馆陶西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馆陶区块超稠油,由于其特殊的油品性质,造成常规蒸汽吞吐开发产量递减很快,年递减率在20%左右。针对曙一区杜84馆陶区块超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出现的吞吐轮次高、开发效果逐渐变差等问题,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对该区块的开发特征、水平井吞吐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从油藏地质参数、注汽工艺参数、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油井吞吐效果的制约因素,为后续油井的吞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研制了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工艺技术,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工艺技术在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区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措施效果显着。但在双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理论研究方面还较为欠缺,结合区块开发特点,对选井范围及施工参数进行优化,用理论指导现场实施,以进一步提高措施效果。本文从曙一区杜84超稠油区块储层特征、油品性质、生产情况等方面入手,通过室内模拟研究,最终达到优化选井范围、优化技术参数的目的,以此来指导现场应用,提高措施效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项研究对曙光油田超稠油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双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适合杜84馆陶油层开发的需要。

二、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曙光地区开发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曙光地区油藏类型与地质特征
    1.1 稠油分类
        1.1.1 稠油的分类原则
        1.1.2 稠油的分类标准
    1.2 油藏类型
        1.2.1 块状底(顶)水油藏
        1.2.2 多油组厚互层油藏
        1.2.3 多油组薄互层油藏
        1.2.4 薄-厚互层油藏
        1.2.5 潜山底水油藏
    1.3 地质特征
        1.3.1 地层划分
        1.3.2 构造特点
        1.3.3 沉积特征
        1.3.4 储层特征
        1.3.5 油层分布
        1.3.6 流体性质
        1.3.7 渗流特征
        1.3.8 层系划分
第二章 曙光地区热采开发规律研究
    2.1 周期生产规律
        2.1.1 周期产量变化规律
        2.1.2 周期油汽比变化规律
        2.1.3 不同油藏条件下加密井产油量、油汽比变化规律
        2.1.4 水平井蒸汽吞吐特点
    2.2 阶段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2.2.1 曙光热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产量变化模式
        2.2.2 曙光热采稠油老井产量递减规律
    2.3 储量动用状况
        2.3.1 平面动用程度研究
        2.3.2 纵向动用程度研究
    2.4 油藏地层压力变化规律
    2.5 采收率评价
        2.5.1 采收率标定方法
        2.5.2 标定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 曙光地区稠油开发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3.1 套管损坏问题
        3.1.1 套管损坏的影响
        3.1.2 套管损坏的预防措施
    3.2 出砂问题
        3.2.1 出砂的影响
        3.2.2 出砂的预防措施
    3.3 出水问题
        3.3.1 出水的影响
        3.3.2 出水的预防措施
    3.4 汽窜问题
        3.4.1 汽窜的影响
        3.4.2 汽窜的预防措施
第四章 曙光地区热采开发效果评价
    4.1 油藏开发水平
    4.2 与开发方案对比
    4.4 开发趋势预测
        4.4.1 目前方式下继续吞吐潜力
        4.4.2 产量预测方法的确定
        4.4.3 蒸汽吞吐产量变化趋势预测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2)辽河油田杜84区块SAGD开发中硫化氢成因探究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3.4 完成工作量
        1.3.5 创新成果
2 研究区块勘探开发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2.2 区域勘探开发概况
        2.2.1 区域地质概况
        2.2.2 区域勘探简史
        2.2.3 区域开发简史
    2.3 油藏地质特征
        2.3.1 兴Ⅵ组油层
        2.3.2 馆陶组油层
    2.4 开发历程及现状
3 研究区块硫化氢的分布状况
    3.1 硫化氢浓度及分布规律
    3.2 套管气中的其它气体组分
4 油-水-岩体系中的硫元素分析
    4.1 原油族组成分析
    4.2 原油中硫含量分析
    4.3 油田水
        4.3.1 注入水
        4.3.2 产出水
    4.4 储集岩
        4.4.1 元素分析
        4.4.2 矿物分析
        4.4.3 黄铁矿薄片分析
        4.4.4 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
    4.5 硫同位素
        4.5.1 硫元素的同位素分馏现象
        4.5.2 水中硫元素的同位素组成
        4.5.3 原油中硫元素的同位素组成
        4.5.4 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
        4.5.5 硫化氢的硫同位素组成
5 研究区块硫化氢的成因分析
    5.1 石油、天然气中硫化氢成因类型概述
        5.1.1 生物成因
        5.1.2 热化学成因
        5.1.3 无机成因
    5.2 SAGD开发中硫化氢成因分析
        5.2.1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SRB)成因
        5.2.2 原油有机质热裂解(TDS)成因
        5.2.3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成因
        5.2.4 黄铁矿分解
        5.2.5 小结
6 SAGD开发中硫化氢的防治
    6.1 硫化氢的危害性
        6.1.1 硫化氢对人体的危害
        6.1.2 硫化氢对设备的危害
    6.2 硫化氢治理方法
        6.2.1 干法吸收
        6.2.2 湿法吸收
    6.3 SAGD开发中硫化氢治理方案建议
        6.3.1 定期监测
        6.3.2 普及硫化氢危害性的宣传教育工作
        6.3.3 定期放套管气,防治高浓度硫化氢富集
        6.3.4 井底吸收
        6.3.5 选取耐硫化氢管柱管线
        6.3.6 集中焚烧后架高放空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动态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曙一区超稠油开发概况
    1.1 油田位置及自然状况
    1.2 区域地质及勘探简史
    1.3 杜 84 块主要地质特点
    1.4 杜 84 块开发简历
    1.5 超稠油蒸汽吞吐阶段生产特点
第二章 SAGD 生产特征及规律
    2.1 国外不同类型油藏 SAGD 实例分析
    2.2 SAGD 开采阶段的划分
        2.2.1 双水平井组合 SAGD
        2.2.2 直井注汽和水平井采油组合 SAGD
    2.3 杜 84 块 SAGD 开采阶段的划分
    2.4 井组动态预测方法
第三章 SAGD 开发指标的预测
    3.1 先导试验区 SAGD 开发动态预测
    3.2 杜 84 块 SAGD 动态的理论分析
    3.3 杜 84 块 SAGD 先导试验区数值模拟动态与理论分析的对比
    3.4 杜 84 块 SAGD 商业化开采动态预测
        3.4.1 杜 84 块 SAGD 区域的油藏物性统计分析
        3.4.2 杜 84 块 SAGD 区域的油藏类型分析
        3.4.3 杜 84 块 SAGD 动态预测
第四章 合理操作参数的技术界限
    4.1 转 SAGD 时机
    4.2 预热方式或者热连通方式的优选
    4.3 井口注汽压力的优选
    4.4 井口注汽干度的优选
    4.5 最佳的汽腔操作压力
    4.4 注汽速率的优选
    4.5 采注比的优选
    4.6 采液速度的确定
    4.7 合理的产出液温度
    4.8 注汽井轮换方法及原则
    4.9 注汽井射孔厚度,射孔井段的优选
第五章 SAGD 动态调控技术的应用
    5.1 降低注汽速率,控制蒸汽腔压力,提高油汽比
    5.2 优化注汽井点,实施轮换注汽,抑制汽窜,提高热利用率
    5.3 利用井下监测和井筒热损失模型计算,调整生产井排液速度
    5.4 开展重新预热,强化注采连通,扩大泄油通道
    5.5 创新开发模式,实施重力泄油与蒸汽驱联合开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4)高干度注汽技术在SAGD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曙一区超稠油开发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1.2 地质简述
    1.3 勘探简史
    1.4 油藏地质特征
        1.4.1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
        1.4.2 断裂构造特征
        1.4.3 油藏主要特征
    1.5 杜84块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1.5.1 兴隆台油层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1.5.2 馆陶油层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1.6 超稠油生产特点
        1.6.1 流动温度高,启动压差大
        1.6.2 周期间产量变化规律
        1.6.3 周期内日产油变化规律
        1.6.4 累积采油量与累积注汽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1.6.5 采注比、回采水率、油汽比变化趋势
第二章 超稠油的SAGD开发技术
    2.1 国内外稠油开发技术现状
        2.1.1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
        2.1.2 国内外超稠油热采技术发展趋势
    2.2 超稠油的SAGD开发技术
        2.2.1 SAGD工艺原理
        2.2.2 SAGD主要技术参数
        2.2.3 SAGD工艺方案
第三章 SAGD开发中的高干度注汽技术
    3.1 注汽锅炉
        3.1.1 注汽锅炉分类
        3.1.2 注汽锅炉特点
        3.1.3 注汽锅炉结构组成
        3.1.4 注汽锅炉工作过程
        3.1.5 集中式注汽的推广使用
        3.1.6 新型保温材料在注汽管网上的应用
    3.2 国内外提高蒸汽干度的方式
    3.3 球型汽水分离器
        3.3.1 结构组成
        3.3.2 工艺原理
        3.3.3 结构设计
        3.3.4 设备型号
        3.3.5 技术参数
        3.3.6 安全性
        3.3.7 其它相关技术
    3.4 球型汽水分离器的运行
        3.4.1 运行条件
        3.4.2 电源条件
        3.4.3 安全保护
        3.4.4 控制系统
    3.5 效果分析
第四章 等干度蒸汽分配计量技术
    4.1 汽-液两相流计量技术发展概况
        4.1.1 汽-液两相流计量的原理
        4.1.2 国内外汽-液两相流计量的现状
        4.1.3 汽-液两相流计量的分类
    4.2 等干度蒸汽分配计量装置
        4.2.1 装置原理
        4.2.2 数学模型
        4.2.3 数学模型修正
        4.2.4 结构特点及组成
    4.3 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5)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综合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稠油开发技术
    1.1 稠油的性质
        1.1.1 稠油的定义和标准
        1.1.2 稠油的一般性质
    1.2 国内外开发技术现状
        1.2.1 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
        1.2.2 稠油热采技术发展趋势
第二章 曙一区超稠油开发历程
    2.1 杜84块主要地质特点
        2.1.1 主力含油储层地层时代为新生界沙河街组和馆陶组
        2.1.2 断层控制地层沉积和油水分布
        2.1.3 发育了三种沉积体系
        2.1.4 储层物性好,为中-高孔、高渗-特高渗储层
        2.1.5 油层产状以中厚层、厚层、块状为主
        2.1.6 油品性质差,开发难度大
        2.1.7 储量丰度高,有利于整体开发
    2.2 杜84块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2.2.1 兴隆台油层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2.2.2 馆陶油层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
    2.3 超稠油生产特点
        2.3.1 流动温度高,启动压差大
        2.3.2 周期间产量变化规律
        2.3.3 周期内日产油变化规律
        2.3.4 累积采油量与累积注汽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2.3.5 采注比、回采水率、油汽比变化趋势
第三章 超稠油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3.1 单井差异
    3.2 地层压力下降
    3.3 体系干扰
    3.4 层间动用不均,汽窜问题突出
    3.5 闷井时间
    3.6 地下存水增加,油井加热半径有限
    3.7 水平段动用不均
    3.8 蒸汽超覆严重,面临顶水下窜威胁
第四章 综合治理改善吞吐效果
    4.1 改善超稠油吞吐效果的各类方法
        4.1.1 分注选注技术
        4.1.2 高温调剖
        4.1.3 三元复合吞吐
        4.1.4 蒸汽吞吐添加剂
        4.1.5 高温气体驱油剂
        4.1.6 水平井加密
    4.2 井组综合优化改善超稠油吞吐效果
        4.2.1 优化井组,完善井网,合理调整注汽顺序
        4.2.2 优化注汽参数,合理把握操作时机
        4.2.3 辅助油井间歇,提高油井周期产油量
        4.2.4 开发实例
    4.3 井组整体注汽的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摘要

(6)超稠油油层深部复合封堵调刨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油藏地质特征
    1.1 地层划分
    1.2 构造特征
    1.3 沉积特征
    1.4 储层特征
    1.5 油层分布
    1.6 流体性质
第二章 汽窜制约超稠油开发主要因素研究
    2.1 气窜特点
    2.2 气窜原因分析
        2.2.1 油藏原因
        2.2.2 开发因素
    2.3 气窜的危害
        2.3.1 汽窜干扰严重影响油井产量
        2.3.2 汽窜加剧油藏动用不均的矛盾
        2.3.3 频繁汽窜加剧油井出砂、套坏
    2.4 现有汽窜防治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2.4.1 优化射孔层位,减小渗透率级差
        2.4.2 优化注汽参数设计
        2.4.3 利用平面组合式蒸汽吞吐技术抑制汽窜影响
        2.4.4 利用机械分层注汽技术强制调整纵向吸汽以减少汽窜
        2.4.5 高温暂堵调剖技术
        2.4.6 蒸汽调剖技术
        2.4.7 三项泡沫调剖技术
        2.4.8 多功能管柱精细分层技术
        2.4.9 水平井均匀注汽技术
第三章 深部复合封堵调剖技术的研究
    3.1 深部复合封堵调剖技术思路
    3.2 深部复合封堵调剖技术原理
    3.3 药剂的性能评价实验
        3.3.1 自生气源性能指标测试
        3.3.2 表面活性剂性能指标测试
        3.3.3 凝胶封堵剂的性能评价
        3.3.4 颗粒封堵剂的性能评价
        3.3.5 药剂的复配及性能评价实验
    3.4 现场施工工艺
第四章 现场应用效果
    4.1 现场实施情况
    4.2 现场应用效果
        4.2.1 汽窜影响产量得到有效控制
        4.2.2 纵向吸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4.2.3 油井吞吐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4.2.4 典型病例分析
第五章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7)曙一区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
        0.2.1 国内外稠油开采状况
        0.2.2 存在问题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关键
第一章 曙一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
        1.1.1 地层层序
        1.1.2 层组划分
    1.2 构造特征
    1.3 储集层特征
        1.3.1 沉积特征
        1.3.2 岩性特征
        1.3.3 储层物性
    1.4 隔层分布特征
    1.5 油水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1.5.1 油水分布特点
        1.5.2 油藏类型
    1.6 流体性质
        1.6.1 原油性质
        1.6.2 地层水性质
    1.7 地层压力和温度
    1.8 储量计算
第二章 曙一区开发历程及开发部署现状
    2.1 曙一区开发历程
    2.2 曙一区开发部署
    2.3 开发现状及效果分析
        2.3.1 周期生产特点
        2.3.2 油层动用程度
    2.4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
    3.1 组合式注汽的原理及特点
        3.1.1 井对同注同采方式
        3.1.2 多井整体吞吐方式
        3.1.3 水平井井组同注同采方式
        3.1.4 少注多采方式
        3.1.5 一注多采方式
    3.2 组合式蒸汽吞吐极限条件研究
    3.3 稠油油藏递减规律
        3.3.1 周期内产量递减规律
        3.3.2 周期间产量递减规律
        3.3.3 区块产量递减规律
    3.4 组合式蒸汽吞吐现场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在曙一区的应用
    4.1 多井整体吞吐效果分析及认识
        4.1.1 曙 1-36-7046 井组多井整体吞吐效果分析
        4.1.2 多井整体吞吐整体认识
    4.2 一注多采效果分析及认识
        4.2.1 一注多采吞吐效果分析
        4.2.2 一注多采整体认识
    4.3 蒸汽化学吞吐效果分析及认识
        4.3.1 杜 80 块化学吞吐效果分析
        4.3.2 蒸汽化学吞吐整体认识
    4.4 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在曙一区的开发成效
    4.5 组合式蒸汽吞吐的油藏适应性研究及筛选标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8)曙光油田杜80块兴隆台油层油藏描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概况
    1.1 工区位置
    1.2 勘探开发历程
    1.3 开发现状
第二章 地质特征研究
    2.1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
        2.1.1 地层层序
        2.1.2 对比划分
        2.1.3 分层变化情况
    2.2 构造特征研究
        2.2.1 断层特征
        2.2.2 构造形态
        2.2.3 断层变化情况
    2.3 沉积相
        2.3.1 相标志
        2.3.2 测井相及不同微相电性曲线特征
        2.3.3 沉积模式的确定及微相特征
        2.3.4 沉积微相分析
    2.4 储层特征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4.2 砂体发育程度及展布特征
        2.4.3 储层物性与非均质评价
        2.4.4 孔隙结构特征
        2.4.5 隔夹层发育程度与分布特征
        2.4.6 储层敏感性
    2.5 油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2.5.1 区块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2.5.2 建立区块储层的测井解释标准
        2.5.3 油层分布特征
        2.5.4 油藏类型及控制因素
        2.5.5 油藏综合评价
    2.6 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
        2.6.1 原油性质
        2.6.2 地层水性质
        2.6.3 温度和压力
    2.7 储量计算
        2.7.1 参数选取
        2.7.2 储量计算结果
    2.8 三维地质模型
        2.8.1 储层建模目的意义
        2.8.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第三章 油藏工程研究
    3.1 开发效果评价
        3.1.1 蒸汽吞吐开采特点及规律
        3.1.2 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1.3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
        3.1.4 开发效果评价
    3.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开发潜力评价
        3.2.1 油藏动用程度研究
        3.2.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3 油藏工程设计
        3.3.1 数值模拟研究
        3.3.2 开发方式优化
第四章 潜力分析与部署建议
    4.1 曙 31-24 块开发潜力分析及井位部署建议
        4.1.1 潜力分析
        4.1.2 井位部署建议
    4.2 曙 1-5-9 块西部地区潜力分析及井位部署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9)署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动态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曙一区超稠油基本情况
    1.1 概况
    1.2 开发历程
    1.3 开发部署及开发现状
第二章 地质特征
    2.1 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
    2.2 构造特征
    2.3 储集层特征
    2.4 隔层分布特征
    2.5 油水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2.6 流体性质
    2.7 储量计算
第三章 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分析
    3.1 开发现状
    3.2 周期生产特点
    3.3 油层动用程度
    3.4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SAGD先导试验区开发效果评价
    4.1 馆陶试验区主要地质特征
    4.2 兴Ⅵ组试验区主要地质特征
    4.3 方案设计要点
    4.4 实施要点
    4.5 蒸汽腔的形成
    4.6 SAGD试验区开发效果评价
    4.7 试验区SAGD开发阶段划分
第五章 合理开采注采操作参数的技术界限
    5.1 最佳的油藏压力
    5.2 控制合理的井底流压
    5.3 注入干度
    5.4 合理的注汽压力
    5.5 合理的注汽速率
    5.6 最佳采注比
    5.7 合理的采液速度
    5.8 合理的产出液温度
第六章 编制兴Ⅵ组试验区调整方案,改善SAGD开发效果
    6.1 开发初期效果评价
    6.2 目前存在问题
    6.3 改善开发效果的综合调整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双水平井蒸气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杜84馆陶西油藏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1.2 开发简况
    1.3 开发中存在问题
        1.3.1 产量高、递减快、周期短,稳产难度大
        1.3.2 高周期后,排水期延长,下泵初期增量降低,日产水平明显下降
        1.3.3 开发中的各种矛盾日渐突出
        1.3.4 未动用储量资源品位变差,开发难度加大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1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
    2.2 沉积背景与沉积体系模式
    2.3 储层特征
        2.3.1 储层砂体分布特征
        2.3.2 储层岩性特征
        2.3.3 储层物性特征
        2.3.4 储层非均质性
        2.3.5 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研究
        2.3.6 储层粘土矿物特征
    2.4 油水分布规律及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2.4.1 馆陶油层有效储层标准研究
        2.4.2 馆陶油层有效厚度划分
        2.4.3 馆陶油层油水分布规律及油藏类型
    2.5 渗流物理特征
        2.5.1 高温油—水、油—汽相对渗透率
        2.5.2 驱油效率
    2.6 地层温度与压力
    2.7 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计算
    2.8 油藏综合评价
第三章 开发可行性研究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开发原理
    3.3 杜84 井区油层重力泄油开发可行性研究
        3.3.1 油藏地质条件基本符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油藏筛选标准
        3.3.2 数值模拟试验
        3.3.3 主要结论
        3.3.4 开展重力泄油的风险分析
第四章 现场实施情况
    4.1 主要参数的影响
        4.1.1 原油粘度影响
        4.1.2 注汽工艺参数的影响
    4.2 工艺确定
        4.2.1 井组概况
        4.2.2 油藏工程方案参数要求
        4.2.3 高干度注汽系统
        4.2.4 双管注汽技术
        4.2.5 井底干度
    4.3 优化选井措施条件
        4.3.1 井下监测系统
        4.3.2 地面集输工艺
        4.3.3 计量装置设计
        4.3.4 地面数据的实时采集系统设计
    4.4 实施阶段的动态特点
    4.5 效果分析
    4.6 认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曙光地区开发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D]. 杨宝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2]辽河油田杜84区块SAGD开发中硫化氢成因探究与防治[D]. 王兴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3]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动态调控技术研究[D]. 田野.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4]高干度注汽技术在SAGD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李宗生. 东北石油大学, 2013(05)
  • [5]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综合对策研究[D]. 马洪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6]超稠油油层深部复合封堵调刨技术研究与应用[D]. 孙绍彬. 东北石油大学, 2012(12)
  • [7]曙一区蒸汽吞吐组合式注汽技术研究与应用[D]. 赵文峰.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8]曙光油田杜80块兴隆台油层油藏描述研究[D]. 臧克一. 东北石油大学, 2012(12)
  • [9]署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动态调控技术研究[D]. 杨德卿.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4)
  • [10]双水平井蒸气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杜84馆陶西油藏开发中的应用[D]. 田文杰.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1)

标签:;  ;  

蜀1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