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场与稳流场的异同

静电场与稳流场的异同

一、静电场和稳恒电流场的异同(论文文献综述)

马玉婷,马小军,燕振刚,屠鹏[1](2019)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实验原理的简捷证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本科物理实验教材中电流场模拟静电场项目原理部分大多与无限长同轴柱状导体为例,讲解长直导线周围存在的静电场与两比较,其中的证明过程难理解,运算复杂,偏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将学生的很多时间花费在实验过程证明的理解和运算中,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验设备结构,将实验原理中的证明过程以平行板电容器内部静电场以及平行板间电流场为例,讲解模拟法的实验思想、测量原理和应用条件,证明过程简单明了,与仪器结构精密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电场强度和电势概念的理解。

谢梦佳[2](2019)在《直流电路中的稳恒电场》文中提出对中学里直流电路的原理进一步分析,通过场的观点来阐述稳恒电流的原理,同时通过静电场和稳恒电场的类比,从理论上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导电介质中稳恒电场与静电场服从类似的规律,故在实际工作中可用稳恒电场来模拟静电场。

侯雨晴[3](2018)在《相似性原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初探》文中提出相似性是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各种联系的表现,客观世界广泛存在着相似的物质运动和相似的哲理,相似性是事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相似性原理就是通过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相似现象来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广泛存在的相似运动、相似联系、相似创造的规律的理论。本文是以相似性原理为指导,在学生的相似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对运用相似性原理指导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的环节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索。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相似性原理产生的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似性原理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阐述了相似性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现代科学理论中、物理学方法中和人思维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分析了相似性原理与中学物理教学之间的关系及对其的指导意义,以此来说明相似性原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是基于相似性原理的中学物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探讨。结合本地区教育教学现状,以相似性原理为出发点,提出了三种物理相似教学方法,分别是相似类比法、相似推理法和相似比喻法,并在此基础上对三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构建和举例。第四部分是教学实践研究部分,在对相似性原理探讨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情况,在上海地区某民办初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结果表明,在相似性原理指导下的物理教学行之有效,学生的物理成绩有明显的提升,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明显提高。第五部分是研究结果与展望。对本次研究结论进行总结,结合实践经历,对本次研究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研究展望。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以与中学物理课程密切相关的相似性为出发点,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以相似信息块为主),开发一种新颖的、有效的、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其一,以相似性原理为出发点的物理教学实践比较少,相似性原理在初中阶段研究的更少;其二,相似性原理的运用具有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多样化;其三,相似性原理是探讨人类思维是如何按照客观世界中的相似原理进行活动的,有助于促进学生大脑中相似元群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理论体系,学会学习。

李欣欣[4](2018)在《基于建模仿真研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电刺激的时空响应特性》文中提出视觉假体是主要针对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所提出的视觉修复手段。在上述视网膜疾病中,神经节细胞等内层视网膜的神经元有着相对较高的存活率,可以通过视网膜上假体和视神经假体进行直接电刺激的方式使患者修复部分视觉功能。视觉假体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视觉修复效果较差和视觉分辨率不足的等问题。由Fried等人提出一种通过一定的电刺激范式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产生精确时间放电的方法用以提高视觉假体的时间分辨率,但这种基于时间调控的策略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另外,神经电刺激主要分为同步刺激和异步刺激两种方式,同步刺激容易引起通道间的串扰,但在提高电刺激空间分辨率方面结合电流导向技术被广泛应用,即虚拟通道刺激策略;异步刺激避免了电极间电场的直接叠加作用,可以减少通道间的串扰,并在人工耳蜗领域被证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产生虚拟通道的效果,此外还具有使多个电极能够共享驱动源的技术优势,降低对硬件的要求,但在视觉假体中是否可以实现虚拟通道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报道。本实验室动物实验表明在使用刺入式电极刺激视神经的过程中改变脉冲波形可以降低视皮层诱发电位的响应阈值,而其在视神经阶段的直接影响尚未可知。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计算仿真模型开展了如下工作:对Fried等人提出的基于精确时间刺激,来调控神经节细胞放电的刺激策略进行改进,依据神经元在动作电位周期内兴奋性的改变,提出了基于幅度调制的刺激方法,将两者结合可以提高刺激的有效性。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虚拟通道技术方面,从神经节细胞对电刺激的时间和空间响应特性出发,对比研究了基于同步和异步刺激的虚拟通道响应的异同,研究发现相对于异步刺激而言,同步刺激结合电流导向技术更有利于形成聚焦性较好、调控范围更大的虚拟通道效果,但是其效果也受到电极参数的影响;而异步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形成虚拟通道的能力;与相关生理学研究一致,神经节细胞在被直接激活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时间跟随性;同步、异步刺激下神经元群体响应的空间特性是电流配比α值和刺激强度共同调控的结果;同步刺激下神经节细胞响应的平均潜伏期也受到电流导向作用以及刺激强度的影响;同时,在异步刺激方式下,神经节细胞的响应还与电极间刺激的时间间隔有关,理论上能产生不同于同步刺激的、多样化的放电模式,丰富患者的视觉感知;不同刺激条件下视神经纤维的响应受到刺激波形以及参数的影响,六种常用双相方波脉冲引起神经纤维兴奋的能力由弱到强依次为:APS-A<PPS-C<BP-A<BP-C<PPS-A<APS-C。本研究将为在未来提高视觉假体的时空分辨率以及刺激策略设计方面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黄剑锋[5](2017)在《基于恒定电场的扇面形触觉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触觉是机器人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时的重要感知功能,研制满足要求的触觉传感器是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人机碰撞中,触觉传感器检测到的位置坐标能为机器人的应急控制提供关键的信息,从而可以抑制碰撞力且避免二次碰撞。目前触觉传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阵列式传感器,但阵列式传感器存在检测盲区及大面积检测时耗时多且占用较多CPU资源的缺点。非阵列式触觉传感器结构简单、柔韧性能好,适合用于大面积连续检测的场合,缺点是传感器形状需要和机器人连杆形状相似甚至一致。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兼有接触位置和压力检测功能的柔性面电场触觉传感器》(NO:51575111)。本课题基于导电层内恒定电场的分布规律设计了一种能够包覆于机器人圆台状连杆上的扇面形触觉传感器。首先,从恒定电场的原理入手分析了在导电层上构造唯一且确定的恒定电场的可行性,阐述了通过两个恒定电场检测位置坐标的原理。根据圆台状连杆的包覆需要提出了该传感器的二维形状并确定了传感器的设计方案;进一步根据电场知识和边值问题逐一确定传感器上导电层与下导电层的电场分布、确定其数学模型,并最终推导出位置坐标计算的模型。其次,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对设计的传感器进行有限元分析。从电极材料的约束条件、导电层及三维模型的仿真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检测精度分析环节,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传感器可能遇到的各种接触情况进行一系列仿真,分析了该传感器在位置检测时的误差情况。最后,进行该触觉传感器的样品制作,并使用传感器样品分别进行了点接触实验和面接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设计具有可行性,传感器的结构简单并且检测精度可以满足机器人避碰要求。本文提出的扇面形触觉传感器,能有效包覆在圆台状机器人连杆上并准确检测接触位置坐标。

杨天绘[6](2017)在《基于电流场传播的矿井透地通信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矿井透地通信系统可以实现矿井最低限度的通信,作为安全通信组成部分,对保障矿工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矿难发生时,需要立即掌握受灾情况和搜救目标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而此时传统的通信方式可能因为线路被损坏而陷入瘫痪,这时如何保障井下与井上保持最低限度通信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岩土层信道中信号衰减严重,通信距离受到很大的制约。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电流场的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可以提高接收机灵敏度。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构建了岩土层信道模型并给出了分析结果。从阻抗模型和基于静电理论的电流场传播模型两个方面对岩土层信道进行了分析,得到基于电流场的透地通信信道的阻抗模型及有效降低阻抗以增大通信距离的方法,计算出理论上接收信号随着通信距离的衰减情况。2、设计了一种软硬件相结合的透地通信系统实现方案。该方案采用硬件实现信号预处理和采样,在计算机上用C语言编程实现高增益正交M元直接序列扩频及解扩、宽带脉冲基带调制、RS编译码等功能。此方案既保证了实时性又增加了实现上的灵活性。3、提出了一种M元扩频信号捕获新算法。在研究传统滑动相关捕获算法基础上,针对本系统信号样式,对M元每个码片采样16个点,时分分接为16路,各路都用相同的PN码相关器进行滑动相关解扩,取两路信号相关量之差最大的一组作为判决量。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都显示,和传统的滑动相关捕获算法相比,所需信噪比可降低7.2dB。4、完成发射、接收机软件部分的实现与测试。给出了一种适用于软件接收机的相关值计算优化算法,对信号帧结构及本地码结构进行优化,通过FFT计算出两个长度不是2的n次方的m序列的相关值,使得捕获及解扩的计算量大大降低。

陈建鹏[7](2016)在《具有位置检测功能的面电场型柔性触觉传感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人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智能型机器人能够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来替代人完成各种复杂的工作。这些活动的性质使得机器人不得不与周围环境或者人进行交互。处于非结构环境下的机器人在实际工作中,很可能会与其周围的物体或者人发生碰撞,因此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确保人和物体的安全。触觉传感器能实时获取与其发生接触的信息,可以使机器人及时做出必要的响应,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触觉传感器的研究绝大部分是基于MEMS技术,随着MEMS技术的发展与提升,触觉传感器逐步形成了基于压阻效应、压电效应,电容等其他敏感元件和材料的设计与制作方法。然而由于缺乏柔性,无法大面积使用等缺陷的存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非阵列式结构,并已设计出一些具有良好柔性,能够实现连续检测,且大面积覆盖在机器人体表的触觉传感器。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兼有接触位置和压力检测功能的柔性面电场触觉传感器》,项目编号(No.51575111)。本课题基于分布式面电场设计了一种能够检测接触位置的柔性触觉传感器,通过将触觉传感器包裹在机器人体表来检测接触信息,从而实现指令信息的传递和提高人机交互过程中安全性的目的。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恒定电流场的唯一性定理,阐述位置检测的原理。建立了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并基于此设计了能够检测接触位置的触觉传感器。其次,分析了触觉传感器在面接触下的电场分布模型,以及边缘效应对电场模型的影响。然后,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传感器的三维模型,对其位置检测误差进行分析,并对有限元的收敛性,电容器边缘效应,多点接触情况等进行仿真分析,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可行性。紧接着,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传感器样品,并对传感器样品进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触觉传感器原理可行,具有较好的检测精度以及良好的稳定性,能够有效地应用在机械手上,达到安全人机交互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非阵列触觉传感器,能有效检测接触位置,为安全人机交互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苏一贤[8](2015)在《基于面电场的新型机器人触觉传感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机器人触觉传感技术是实现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工业机器人受到意外碰撞时,碰撞方位在后续的应急运动控制中起关键作用。通过检测机器人碰撞时的表面受力位置,机器人得到环境中障碍物的方位信息,可制定相应的安全决策,从而直接降低碰撞力的大小且避免二次碰撞。目前大多数机器人触觉传感器属于阵列式触觉传感器,阵列式传感器的优势在于较高的检测精度,其缺点在于,检测区域不连续,且需要通过扫描来获取区域内的传感信息,大面积检测时耗时多且占用计算机资源。非阵列式触觉传感器通常结构紧凑、驱动简单、引线较少。由于其敏感区域具有连续性,理论上可以检测区域内所有的点。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意味着更适用于大面积使用。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粘弹性包覆层形变力反馈主动提高机器人的安全性》,项目编号(No.5117584)。本文在深入了解各种触觉传感器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基于静电场分布原理设计了一种的新型机器人触觉传感器。该传感器体积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柔顺性好,能有效检测到机器人表面是否发生碰撞,并能检测出碰撞的位置。首先,本文论证了静电场和稳恒电流场的唯一性定理,阐述了两个静电场测量二维位置信息的工作原理。本文讨论了匀强电场和双点电极非匀强电场的分布,建立了两种静电场的数学模型,并基于此设计了两类触觉传感器,初步讨论了影响力阈值的因素。其次,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内建立了传感器有限元模型,对其点接触情况和面接触情况的检测精度进行了仿真,得出了接触面对位置检测精度的影响,验证了结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在保证触觉传感器厚度小、柔性高的基础上,对各层材料进行选型、封装,制成了新型机器人触觉传感器实验室样品。本文对提出的两类触觉传感器进行对比,讨论了触觉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及应用领域。最后,实验表明新型触觉传感器样品的离线位置检测精度良好。在一台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上完成在线伺服控制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新型机器人触觉传感器的实用性,位置信号可有效控制机器人远离碰撞物体。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非阵列触觉传感器,能有效检测机器人表面的碰撞位置,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业机器人安全性,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服务机器人。

侯继茹[9](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典型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强度等级划分》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愈来愈大,随之而来的输电线产生的电磁场的危害就愈来愈引起大众的关注。其实随着高压输电线路的推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许多对于超高压环境及人体危害的误解不断地增加,造成群众对于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危害自主想象的增加许多,所以对于高压输电系统的研究也有助于群众正确看待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危害。为了纠正和规范输电线路的运行和建设,国网公司也在大力推进高压输电的典型线路设计工作。该设计依托于高压输电线路环境下的工频电场、磁场预测等模型研究,同时也有利于对环境影响的预知和调控。具体来说,主要从工频磁场、电场、无线电干扰和噪声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针对电磁场的各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合适的算法计算电磁场强度大小。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主要针对220kv以上高压输电线路进行研究,总结工频电磁场强度以及规律性分布状况,对影响因素做出分析,对电磁场做等级划分分析,为制定防护措施以及改善输电线路提供很好的依据。本文应用C#语言为开发语言编制了预测模型的程序,且通过实际检测数据验证了计算代码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得到合理的预测值,分析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降低危害的有效措施,对高压输电线系统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做出等级划分。通过等级划分比较得出影响电磁场变化的因素的强弱划分,为如何有效控制和减弱电磁场的危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分析结果可为超高压输电线路周围群众和工作人员提供安全参考。

李立娟[10](2013)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方法作为“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课程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课程价值与教育价值。科学方法教育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理论研究也日益充实。已有研究就科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并且切合实际的探索,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方法,初步显化了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物理方法教育内容,而有关实验方法的显化还未涉及。有鉴于此,本文就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方法教育内容进行探索。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科学方法教育现状进行了综述,尤其对国内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和研究现状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些研究涵盖了科学方法的教育价值、教学途径等问题。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经验层面,欠缺扎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就如何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科学方法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依据前述理论基础,基于邢红军教授的科学方法分类理论,依据乔际平先生提出的科学方法对应性原则。选取《物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的重要实验为研究对象,确定了物理实验方法显化的途径,进而显化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并对显化的物理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和分析,对物理实验方法的内涵做了界说。之后在相关理论基础上,针对物理实验方法隐性教育的不足,提出了实验教学中方法显性教学的原则。基于显化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方法,编制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方法教育内容调查问卷,经咨询专家和修订,在一线物理教师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3%的物理方法的态度系数在0.75以上,认同情况良好。最后,对研究所做工作及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述,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二、静电场和稳恒电流场的异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电场和稳恒电流场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1)电流场模拟静电场实验原理的简捷证明(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设备
3 实验原理及证明
    用恒定电流场模拟静电场的实验原理
    原证明方法
    改进后的证明方法
4 结语

(2)直流电路中的稳恒电场(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直流电路中的稳恒电场
3 稳恒电场和静电场的对应关系
4 稳恒电场和静电场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4.1 静电场和稳恒电场形成不同
    4.2 处于静电场和稳恒电场中的导体
    4.3 用稳恒电场模拟静电场时注意事项
    4.4 检测静电场和稳恒电场的电位分布时, 检测手段不同
    4.5 静电场和稳恒电流场的能量问题

(3)相似性原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似普遍性
        2.1.1 物理学发展之相似性
        2.1.2 现代科学理论之相似性
    2.2 思维科学之相似性
        2.2.1 相似性思维
        2.2.2 创新思维与相似性
        2.2.3 相似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第3章 相似性原理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3.1 相似元群发展机制
    3.2 基于相似性原理的教学原则
        3.2.1 循序渐进原则
        3.2.2 物理教学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结合原则
        3.2.3 创设相似情境原则
        3.2.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3 物理相似教学法
        3.3.1 相似类比法
        3.3.2 相似比喻法
        3.3.3 相似比较法
第4章 基于相似性原理的物理教学实验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实验设计
        4.2.1 被试对象的选择
        4.2.2 无关因子控制
        4.2.3 实验检验的依据和方法
        4.2.4 案例实践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案例说明
        (七)案例评价与反思
    4.3 学习兴趣与动机影响的统计分析
        4.3.1 学习兴趣与动机量表说明
        4.3.2 对照班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
        4.3.3 实验班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
    4.4 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
        4.4.1 对照班前后测检验与分析
        4.4.2 实验班前后测检验与分析
        4.4.3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检验与分析
        4.4.4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检验与分析
    4.5 实验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2 存在的问题
    5.3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建模仿真研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电刺激的时空响应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视觉通路中的视网膜
        1.1.1 视网膜解剖学、组织学结构
        1.1.2 视网膜神经元间的联系
    1.2 视觉假体概述
        1.2.1 人工视觉
        1.2.2 视网膜视觉假体
    1.3 神经刺激中的两种刺激策略
        1.3.1 神经电刺激特点
        1.3.2 虚拟通道技术与同步、异步刺激策略
    1.4 视网膜神经元及神经网络建模概述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视网膜上电刺激建模方法
    2.1 视网膜上电刺激模型
        2.1.1 有限元法和COMSOL建模方法
        2.1.2 COMSOL模型仿真环境配置
        2.1.3 视网膜分层结构模型
        2.1.4 电极模型以及电安全性
    2.2 神经节细胞模型
        2.2.1 单神经节细胞形态学和动力学模型
        2.2.2 神经节细胞群体模型
    2.3 仿真模拟环境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神经节细胞响应特性初步探究
    3.1 单个神经节细胞响应特性
        3.1.1 RGC模型的电刺激响应阈值结果
        3.1.2 RGC模型的对电刺激响应时间特性
    3.2 使节细胞产生时间精确的放电模式的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神经节细胞群体响应时空特性
    4.1 电场间相互作用的初步探讨
        4.1.1 同步刺激虚拟通道的产生
        4.1.2 电极参数的选择
    4.2 同步刺激模式下神经节细胞的响应特性
        4.2.1 同步刺激空间响应特性
        4.2.2 同步刺激时间响应特性
    4.3 异步刺激模式下响应特性
        4.3.1 异步刺激模式下存在的刺激间相互作用
        4.3.2 异步刺激产生的虚拟通道效果
    4.4 同步、异步刺激响应特性对比以及虚拟通道技术的实现
    4.5 三组参数间响应特性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刺激条件下视神经纤维响应特性
    5.1 刺入式电极—视神经耦合模型
    5.2 刺激波形参数对神经纤维群体响应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基于恒定电场的扇面形触觉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触觉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1.2.1 阵列式
        1.2.2 非阵列式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触觉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2.1 触觉传感器的设计要求
    2.2 恒定电场的检测原理
        2.2.1 电流场
        2.2.2 恒定电流场
        2.2.3 唯一性定理
    2.3 扇面形设计原理
        2.3.1 传感器形状的空间转换
        2.3.2 扇面形触觉传感器的坐标系建立
        2.3.3 两个维度上恒定电场的数学建模
    2.4 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5 隔离层的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触觉传感器的有限元分析
    3.1 电极
    3.2 导电层的有限元分析
        3.2.1 上导电层的有限元分析
        3.2.2 下导电层的有限元仿真
        3.2.3 接触区域对导电层恒定电场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3.3 传感器模型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触觉传感器的误差分析
    4.1 上导电层点接触仿真
    4.2 上导电层面接触仿真
        4.2.1 接触面积大小对检测精度的影响
        4.2.2 接触位置对检测精度的影响
    4.3 下导电层点接触仿真
    4.4 下导电层面接触仿真
        4.4.1 接触面积大小对检测精度的影响
        4.4.2 接触位置对检测精度的影响
    4.5 测量层的压降
    4.6 隔离层厚度对检测精度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触觉传感器的制作与实验
    5.1 传感器样品制作
        5.1.1 材料选用
        5.1.2 传感器封装
        5.1.3 传感器的包覆测试
    5.2 传感器测试装置
    5.3 实验
        5.3.1 点接触实验
        5.3.2 面接触实验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6)基于电流场传播的矿井透地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工作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电流场的透地通信信道研究
    2.1 透地信道电磁参数
    2.2 电流场通信理论
    2.3 电流场通信信道模型分析
        2.3.1 信道阻抗分析
        2.3.2 传播模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透地通信系统设计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
    3.2 硬件部分设计与实现
        3.2.1 宽带脉冲调制及波形成型模块
        3.2.2 信号放大器
        3.2.3 A/D采样
    3.3 软件部分设计
        3.3.1 发射端软件部分设计
        3.3.2 接收端软件部分设计
        3.3.3 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透地通信的捕获算法研究
    4.1 扩频信号的解扩
    4.2 新的同步头捕获算法
    4.3 算法性能仿真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软件的透地通信系统的实现
    5.1 m序列相关值计算方法的优化
    5.2 基于C语言发射端的实现
        5.2.1 信号扩频
        5.2.2 数据组帧
    5.3 基于C语言接收端的实现
        5.3.1 基于软件接收的捕获、跟踪算法实现
        5.3.2 软件接收端信号的解扩
        5.3.3 RS译码
    5.4 软件部分功能测试
        5.4.1 RS编译码模块测试
        5.4.2 同步头捕获模块测试
        5.4.3 信号扩频与解扩模块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具有位置检测功能的面电场型柔性触觉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触觉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力检测功能的触觉传感器
        1.2.2 位置检测功能的触觉传感器
        1.2.3 位置与力检测功能的触觉传感器
        1.2.4 其他检测功能的触觉传感器
        1.2.5 触觉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触觉传感器的设计
    2.1 触觉传感器设计要求
    2.2 触觉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2.2.1 恒定电流场
        2.2.2 位置检测原理
    2.3 触觉传感器结构设计
    2.4 触觉传感器的位置检测模型
        2.4.1 X方向位置坐标检测原理
        2.4.2 Y方向位置坐标检测原理
    2.5 隔离层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触觉传感器的误差分析
    3.1 面接触情况下的电场分布模型
        3.1.1 接触区域为圆形时的电场分布
    3.2 电场的边缘效应
        3.2.1 边缘效应对电场模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触觉传感器的仿真
    4.1 电场有限元仿真
    4.2 传感器模型仿真
    4.3 传感器误差分析
        4.3.1 点接触情况的仿真
        4.3.2 面接触情况的仿真
    4.4 收敛性分析
    4.5 边缘效应的仿真
    4.6 多点接触情况下的仿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感器的制作与实验
    5.1 传感器样品制作
        5.1.1 材料选择
        5.1.2 触觉传感器样品的制作
    5.2 触觉传感器的实验
        5.2.1 点接触实验
        5.2.2 面接触实验
    5.3 触觉传感器的应用实验
        5.3.1 机器人碰撞试验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8)基于面电场的新型机器人触觉传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机器人触觉传感器发展现状
        1.1.1 机器人传感技术
        1.1.2 机器人触觉传感器研究现状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静电场的触觉传感器
    2.1 触觉传感器的总体设计
        2.1.1 触觉传感器的设计要求
        2.1.2 触觉传感器的设计方案
    2.2 位置检测基本原理
        2.2.1 稳恒电流场与静电场
        2.2.2 静电场的惟一性定理
        2.2.3 通过电势场测量位置
    2.3 位置传感器结构设计
        2.3.1 基于匀强电场的触觉传感器
        2.3.2 基于非匀强电场的触觉传感器
    2.4 位置检测的理论模型
        2.4.1 匀强电场的建模
        2.4.2 匀强电场的检测过程
        2.4.3 对角点电极电场的理论模型
        2.4.4 非匀强电场传感器的检测过程
        2.4.5 面接触时的位置误差讨论
    2.5 力阈值检测原理
        2.5.1 点阵列结构的隔离层
        2.5.2 网式结构的隔离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位置传感器仿真
    3.1 匀强电场的仿真
    3.2 非匀强电场的仿真
    3.3 传感器模型仿真
        3.3.1 点接触情况的仿真
        3.3.2 面接触情况的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触觉传感器封装设计与及其静态特性
    4.1 传感器各层材料选型
        4.1.1 导体层
        4.1.2 中间隔层
        4.1.3 保护层
    4.2 传感器封装
    4.3 两种传感器对比
    4.4 传感器静态特性分析
        4.4.1 线性度
        4.4.2 灵敏度
        4.4.3 分辨率
        4.4.4 响应时间
    4.5 传感器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
    5.1 离线实验
        5.1.1 基于匀强电场的触觉传感器
        5.1.2 基于非匀强电场的触觉传感器
        5.1.3 非匀强电势场的系数修正
    5.2 机器人在线检测实验
        5.2.1 机器人在线实验平台
        5.2.2 碰撞检测实验
        5.2.3 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9)基于数据挖掘的典型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强度等级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目标和应用前景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库的建立
    2.1 220kv输电线路典型配置方式数据库
    2.2 数据库功能测试情况
第三章 影响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强度的因素分析
    3.1 220Vk输电线电场、磁场分布
    3.2 110kv输电线电场、磁场分布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典型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强度等级划分的理论方法
    4.1 电磁场计算方法介绍与对比
    4.2 工频电场计算方法
    4.3 工频磁场的计算
    4.4 部分计算值和测量值的对比分析
    4.5 电磁场等级划分的数据挖掘的理论方法
第五章 结论
    5.1 关于规律
    5.2 等级划分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10)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素养提高需要科学方法教育
        1.1.2 物理课程目标呼唤科学方法教育
    1.2 文献综述
        1.2.1 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现状
        1.2.2 物理科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科学方法的内涵
        2.1.1 科学方法的定义
        2.1.2 科学方法的特征
        2.1.3 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
    2.2 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哲学基础
        2.2.2 教育学基础
        2.2.3 心理学基础
        2.2.4 物理学基础
第3章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方法的教育内容
    3.1 实验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的思路和方法
        3.1.1 实验方法教育内容的分类原则
        3.1.2 物理实验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的思路和方法
    3.2 高中物理实验方法教育内容的确定
    3.3 物理方法教育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3.3.1 物理方法教育内容的统计
        3.3.2 物理方法教育内容的分析
    3.4 实验方法教育内容的界说
        3.4.1 测量过程中的实验方法
        3.4.2 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实验方法
    3.5 高中物理实验方法教育方式
        3.5.1 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方式
        3.5.2 实验方法显性教学意义
第4章 物理实验方法显化结果的调查研究
    4.1 研究设计
    4.2 调查实施
    4.3 高中物理实验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的调查结果
    4.4 对实验方法教育内容认同度的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物理实验方法可以分为测量过程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的实验方法
        5.1.2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过程出现的常用实验方法共有5种
        5.1.3 高中物理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常用实验方法共有7种
    5.2 教学建议
        5.2.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应当把物理实验方法作为课程内容
        5.2.2 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应纳入物理实验方法内容
        5.2.3 高中物理实验应当按照实验方法的逻辑组织教学
        5.2.4 物理教学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会实验方法
    5.3 本研究的不足
    5.4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四、静电场和稳恒电流场的异同(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流场模拟静电场实验原理的简捷证明[J]. 马玉婷,马小军,燕振刚,屠鹏.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24)
  • [2]直流电路中的稳恒电场[J]. 谢梦佳. 科学技术创新, 2019(04)
  • [3]相似性原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初探[D]. 侯雨晴.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1)
  • [4]基于建模仿真研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电刺激的时空响应特性[D]. 李欣欣.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5]基于恒定电场的扇面形触觉传感器研究[D]. 黄剑锋. 福州大学, 2017(04)
  • [6]基于电流场传播的矿井透地通信系统研究[D]. 杨天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7]具有位置检测功能的面电场型柔性触觉传感器[D]. 陈建鹏. 福州大学, 2016(07)
  • [8]基于面电场的新型机器人触觉传感器设计[D]. 苏一贤. 福州大学, 2015(07)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典型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强度等级划分[D]. 侯继茹.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3)
  • [10]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 李立娟. 首都师范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静电场与稳流场的异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