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吝静[1](2021)在《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塔里木河干流曾出现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和生态退化。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缓解了部分水-经济-生态矛盾,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植被重获生机,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上游来水不确定性增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塔里木河干流通过外来输水补充地下水维持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与此相关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生态效应等问题成为区域前沿和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为研究主线,在现有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监测断面水、土、气、生综合监测的基础上,获取了点、线、面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利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边界特征、水文地质单元、源汇项等水文地质特征,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构建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开展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拟以及与土地利用变化和河岸植被分布的协同关系研究,探索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提出了不同水文年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维持塔里木河干流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策略,为内陆河流域地表过程-格局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流运动特点,构建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期和验证期的地下水埋深模拟值与观测值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4 m、0.46 m,均小于0.50 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53 m、1.47m,水量均衡差分别为-0.241×108 m3、-0.015×108 m3,模型模拟效果良好。本研究构建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数值模型能够反映塔里木河干流地下水流动规律和特征,水文地质参数及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地下水的运动特点和动态变化趋势,可利用模型及优化的水文地质参数对不同情景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2)研究表明1990年、2000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表现为负均衡,2005年、2010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表现为正均衡;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灌溉入渗水量随之增加;河流渗漏补给、渠系渗漏补给与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同。近30年来塔里木河干流草地面积呈连续减少状态,荒漠和耕地面积呈连续增加状态;2005-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大,2010-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最为稳定。(3)不同水文条件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差异明显。丰水年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表现为正均衡,平水年和枯水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均表现为负均衡。随着河道来水量的减少,地下水埋深不断下降,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逐渐由正均衡向负均衡转变,相应的流域河岸植被退化面积随之扩大。丰水年年均径流量增加,地下水水位抬升明显,有利于河岸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林地面积增加134.80 km2;枯水年年均径流量减少,地下水埋深下降,植被退化,荒漠向林草地扩张了3105.90 km2。(4)塔里木河干流两岸胡杨幼苗的密度、乔灌草的盖度和丰富度等生态学特征参数,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下游应急生态输水措施使塔里木河干流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减少-回升”的变化趋势,共增加了2.99亿元;水资源对于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稳固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通径分析发现水体面积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内在联系最大,直接作用为0.610,间接作用为0.345。基于多年平均径流量计算草地、林地、耕地、荒漠、湿地面积占比分别为39.59%、10.03%、3.13%、45.23%、0.98%时,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最优,其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为524.36亿元。

陈发虎,吴绍洪,崔鹏,蔡运龙,张镱锂,尹云鹤,刘国彬,欧阳竹,马巍,杨林生,吴铎,雷加强,张国友,邹学勇,陈晓清,谈明洪,王训明,包安明,程维新,党小虎,韦炳干,王国梁,王五一,张兴权,刘晓晨,李生宇[2](2020)在《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着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规划,宏观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总结了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与自然区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和风险防控、荒漠化过程与防治、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冻土区工程建设、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和地方病防治、自然地理要素定位观测、地理空间分异性识别和地理探测器等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指出了未来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王芳[3](2020)在《基于遥感的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与农业用水研究 ——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文中指出农作物是一种特殊的人为种植植被类型,自人类学会种植开始,农业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人们通过农业种植维持自身生存发展。而农作物种植结构是指农业生产中,地表种植的各种作物所形成的特有的数量、种类以及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是对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最直接反映,除了能真切的展示其的种类、数量及其分布特征,还能作为相关部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计算农业用水状况的重要数据支撑。因此,了解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关特征尤其重要,而其研究前提是准确掌握所研究区域内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特别是其种植类型和相应种植面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不断研究探索的发现,在农业研究中,遥感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利用遥感影像和相应技术手段对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农作物估产等方面的处理,实现了快速、精确的飞跃,也是当前研究农作物信息的重要信息手段。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极干旱区域,流域内虽然水系较多,但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导致该区域水资源非常匮乏,并且伴随着流域内绿洲农业的大力发展,致使农业用水逐渐增大,导致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更加紧张。相关管理部门在进行水资源配置过程中,时常存在灌区耕地面积不清的问题,使得水资源配置规划与实施产生困难,无法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鉴于此,本文选取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采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充分分析研究区农业发展状况,并进行实地调查采样,利用农作物物候信息,综合选取NDVI和EVI植被指数,采用多时相植被指数法、时间窗口阈值法和决策树分类法,对塔里木河下游2016年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进行遥感提取,并详细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因素。再以遥感提取耕地种植结构信息作为统计农作物种植面积,基于实地调查农户农作物年实际用水情况,采用定额法计算塔里木河下游2016年实际农业用水量,分析研究区各县团实际农业用水情况。主要研究结论有:(1)采用Landsat 8 OLI影像对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分类精度较高,结合NDVI、EVI指数能有效提高分类精度,采用多时相NDVI、EVI指数的塔里木河下游农作物种植结构决策树分类,分类精度为92.29%,Kappa系数0.9143。(2)塔里木河下游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恰拉水库与大西海子水库之间,且均位于河流东北部,大西海子水库以下范围内基本无农作物种植。塔里木河下游耕地种植面积为283.5平方千米,其中棉花种植面积达165.4平方千米,占总耕地面积的近70%,香梨和红枣的种植面积分别为26.2平方千米和46.9平方千米,两种作物共同占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棉花作物主要集中在三十一团,香梨作物主要分布于大西海子水库上游水资源相对丰富区域,而红枣作物则主要位于大西海子水库附近的三十四团和三十五团。(3)塔里木河下游各作物实际耗水指标与农业用水灌溉定额相差较大。其中棉花平均实际耗水指标达473.24立方米/亩,远远超过规定用水灌溉定额指标,其实际耗水指标分别比单一常规灌溉和仅用微灌方式下规定的用水定额超出33.24立方米/亩和163.24立方米/亩,而香梨和红枣均较规定用水定额少。

陈红[4](2020)在《新疆天山南麓绿洲城市河道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与实践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雷同化”已成为全球和中国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和关注问题之一,城市特色是国家文化重要资源,是国家文化竞争力重要标志之一,城市特色“雷同化”无疑是城市文化资源和竞争力的萎缩。从生态基质设施的营造策略来研究分析新疆天山南麓绿洲城市水文化景观设计的发展,通过探析新疆天山南麓绿洲城市河道水文化景观的特征,重新认识有利于地域资源制约区域水资源保护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服务于本土人居环境中的生态景观营建、适应于绿洲环境的水系景观营建模式,并运用到具体的绿洲城市河道景观的营造设计之中,为建构具体的绿洲城市特色水景观的营造设计提供可借鉴的资料。人类文明以及生命演化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中的水,一个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其水文化遗产是构成这座独特城市风貌的重要内容,也是干旱地区绿洲聚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这延续生命的“记忆再造”,怀着一颗对自然敬畏的心,营建好新疆天山南麓绿洲城市资源制约下的绿洲城市河道水文化景观营造,把我们生活的绿洲城市不仅设计成为“能用、好用、耐用”的水文化景观艺术,而且还要把它们建设成为“能看、好看、耐看”的绿洲城市水景观艺术。

高静[5](2020)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为我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流域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重要的河流。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常年降水稀少并且蒸发强烈。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位于塔河上游,主要靠上游山地进行水源补给,而且水量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由于多年来乱踩乱伐林草,盲目垦荒和弃耕,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河流断流,伴随着工、农业生产以及人口增加造成流域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直接影响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区段水安全,与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重要关系。为了评价塔里木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益,本研究以新疆塔里木河干流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区段流域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阿克苏区段水污染治理实际情况与进展,并结合流域水污染治理结果的实际情况,对综合治理效果进行层次分析,提出阿克苏区段流域水污染治理建议和对策。通过本研究发现2015年至2018年阿克苏地区段流域水质监测断面主要为ⅠⅢ类,污染主要来自农排水、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排放污水,其中农排水对塔河水质影响最大。针对阿克苏区段流域水污染,综合污染治理措施以国家及当地政府职能为主导,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加大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当地企业通过自行监测行为或委托监测行为,对自身的排污、治理设施的运行以及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状况进行监测;公众则自由的参与到水污染治理中。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后2013年至2018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阿克苏地区段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得出阿克苏地区段流域生态效益变化相对最为明显。通过线性加权计算指标综合权重,2013-2018年阿克苏地区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评价呈递增趋势。但是增长速度有待提高,为加快阿克苏地区段综合治理效益增长,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为阿克苏地区段流域的综合治理以及治理效果综合评价工作提供指导。

颜华茹[6](2020)在《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的环境效应及其损害赔偿机制》文中认为塔里木河是我国第一长内陆河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通航线,在新疆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阐述了塔里木河流域干流部分荒漠化生态损害赔偿机制与模式的背景、意义目的和内容,介绍了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流域生态损害赔偿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以期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及荒漠化治理提供参考。流域生态赔偿是解决我国流域上下游之间矛盾的有效办法,也是我国流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梳理了塔里木河干流流域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发展驱动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足迹等相关分析,并延伸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概念,提出荒漠化的生态损害赔偿,主要结论如下:1.2005年—2015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总面积由2005年荒漠化土地面积80637.50 km2减少到2015年的77656.50 km2,非荒漠化面积以每年3.10%的速率增长,荒漠化总面积以每年0.25%的速率减少。说明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情况出现了较好的改善。2.随着温度的升高,荒漠化程度加剧。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强度指数与年降水量呈现较好的正比关系,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荒漠化程度减弱。但在年降水量>97.81 mm时,荒漠化程度加剧,可能是因为研究区土质大多为沙土,降水集中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的发展。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非荒漠化面积随时间增加,耕地、建设用地非荒漠化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荒漠化情况有一些加剧。3.近10年来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效应无论是从NDVI差值分析还是从区域生态指数分析,均为正效应。从NDVI差值分级可看出,2010年—2015年生态环境正效应显着,从区域生态指数可看出,2005年—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有少许下降,但2010年—2015年正效应较明显,生态环境指数从0.152增加为0.177,改善程度为0.025。4.荒漠化程度越低,生态服务价值越高,极度荒漠化地区生态服务价值为4214.63万元;强度荒漠化服务价值为6862.89万元,比极度荒漠化总服务价值增加约62.83%;中度荒漠化服务价值7187.08万元,比强度荒漠化增加约4.74%;轻度荒漠化地区服务价值9105.43万元,比中度荒漠化地区增加26.69%;非荒漠化地区生态服务价值为16455.77万元,比轻度荒漠化地区增加约80.72%。5.从2000年—2015年,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足迹增长约4.11倍,生态承载力下降变化较平稳,从2004年流域呈现出生态赤字状态,赤字量为70 km2,到2015年生态赤字达到45214 km2。6.除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生态输水、植被恢复、绿洲面积调控、人才技术、资金赔偿方面讨论了生态赔偿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对资金赔偿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在贴现率5%的情况下,2015年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赔偿总金额为827.83万元,其中极度荒漠化地区需要支付的生态赔偿金额最高,为755.03万元,占了总金额的91.21%;其次是强度荒漠化地区,为41.02万元。轻度荒漠化地区需要支付的生态赔偿金额量最少,为3.66万元。中度荒漠化地区和非荒漠化地区需要的生态赔偿金额分别为5.03万元和23.09万元,符合当地经济发展。

汪勇[7](2020)在《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与地下水位调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对内陆河干旱区生态水文大规模的研究始于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1996-2000)。经过多年研究,对西北内陆河干旱区水文循环与生态格局的结构关系与演变机理有了明确认识。山区降雨产流,平原区径流消耗,出山口径流形成地下水潜流场,形成并支撑平原区绿洲-过渡带-荒漠共生体系,即由水分驱动的干旱区平原生态圈层结构。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地下水位的空间分布,生态圈层结构也随之改变。因此生态系统的安全取决于地下水潜流场的稳定性,关键在于保持绿洲荒漠之间一定规模的过渡带,阻止荒漠扩张,使绿洲与荒漠保持安全距离。根据生态圈层结构理论,这需要过渡带保持一定的地下水埋深。绿洲安全是内陆河干旱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灌溉是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常见形式,这是水分向绿洲集中的过程,对绿洲生态安全会造成重大影响。一方面,由于水资源向绿洲集中,潜流场外缘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绿洲荒漠交错过渡带植被退化消亡,过渡带面积减少,荒漠向绿洲进逼。另一方面,灌溉排水不畅,导致绿洲内部地下水位剧烈上升,产生次生盐碱化。例如,地处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1970年代至1990年代,天然绿洲萎缩,过渡带面积减少了 6972km2,荒漠扩大了 14281km2。1990年代至2016年,人工绿洲面积又增加了 732km2,而过渡带进一步减少4127 km2,荒漠面积持续扩大。与此同时,次生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累积达到722.22km2,初步估算因盐渍化而蒸发损耗与被咸化的水量合计约6.92~8.22亿m3/年。这种由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导致荒漠化与盐碱化并存的生态问题,内外夹击,严重威胁着绿洲生态安全。本文旨在研究探索一种系统解决内陆河干旱平原绿洲生态安全问题的综合技术方法途径,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对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形成演变机理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人工干扰局部地下水位,协同消除次生盐渍化、恢复过渡带以遏制荒漠化扩张。基于干旱区内陆河平原生态圈层结构原理,论述绿洲-过渡带-荒漠共生体系与地下水埋深变化机理联系,建立绿洲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内陆河出山口以下平原为径流耗散区,潜水蒸发是其主要形式,以潜水影响层概念描述毛管上升水分布规律,建立地下水位(埋深)与地表生态单元补排关系,从机理上揭示荒漠化与盐渍化的地下水埋深条件。对绿洲生态安全的关键绿洲荒漠交错过渡带进行深入研究,开展过渡带野外调查,包括群落构成、群落演替、地下水埋深等,界定过渡带合理范围,以阻止荒漠化扩张。通过潜水影响层与过渡带植被根系作用层关系定义控制荒漠化边界的临界地下水埋深,以潜水影响层与地表面关系定义产生次生盐碱化的地下水临界埋深,并提出相应的定量计算方法与结果。基于支撑生态圈层结构的地下水连续潜流场概念,提出协同解决灌区内部次生盐碱化和过渡带荒漠化的地下水位调控思想及技术方法。本文以黑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为例,并选择罗城灌区(绿洲)深入剖析,通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开展内陆河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应用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建立了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根据干旱区内陆河平原生态圈层结构原理,通过揭示绿洲-过渡带-荒漠共生体系与地下水埋深变化机理联系,表明过渡带对于遏制荒漠化扩张、保障绿洲生态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保护并恢复过渡带是绿洲整体生态安全的关键。由于以灌溉为主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是水资源向绿洲集中的过程,必然导致地下水位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一是潜水蒸发最薄弱的过渡带地下水位下降,结果是过渡带退化,荒漠化随之扩张,导致绿洲直接面对荒漠;二是灌区排水不畅使地下水位超乎寻常地上升,导致绿洲内部出现大量盐碱地,直接威胁绿洲自身安全。显然,水资源利用不可避免地同时引发过渡带退化荒漠扩张与次生盐渍化。潜流场的连续性使得二者既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又具有互补性,为协调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了干旱平原潜水蒸发概念性模型,从机理上揭示荒漠化与盐渍化的地下水埋深条件。内陆河出山口以下平原为径流耗散区,潜水蒸发是其主要形式。由于毛管吸引力驱动,依附于潜水面形成潜水影响层,地下水通过潜水影响层与地表生态产生联系。地表植被通过根系作用层从潜水影响层吸收水分,对于过渡带,当地下水位下降,潜水影响层与过渡带植被根系作用层脱离接触,由于失去水分补给,导致过渡带植被消亡,形成荒漠入侵。当地下水位上升,潜水影响层接触到地表,携带土壤中的盐分不断输送到地表析出结晶,形成次生盐碱化。潜水影响层概念描述了潜水面毛管水的分布规律,将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定义为潜水影响层厚度用以概括土壤毛管上升水活动范围,以土壤水垂直分布描述潜水影响层内土壤水分布结构。利用自主推导研发的土壤毛管当量孔径推理计算公式,通过分析参数取值方法,探讨了液体表面张力在不同生态问题中取值问题,深化了潜水影响层厚度的计算方法。利用经验公式拟合曲线,同时尝试从理论推导了潜水影响层土壤水分布结构。(3)对影响绿洲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绿洲荒漠交错过渡带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大量野外调查与研究分析,确定了黑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合理荒漠边界。在黑河流域平原区开展过渡带野外调查和研究分析,包括植被演替、群落构成、根系作用层范围、地下水埋深等,共计235个野外植被取样点,8个河岸典型断面植被与地下水关系调查,68个地下水观测点。确定了黑河流域平原区过渡带植被主要群落类型为骆驼刺、梭梭、白刺、沙拐枣、柽柳,主要分布规律为多呈单一物种、中低盖度形式。得到了水分改变条件下植被演替的规律,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变,过渡带灌木半灌木过渡型植被群落逐渐向荒漠地带性植被演替甚至消亡。根据野外调查的不同植被群落的根系作用层厚度及地下水埋深资料,分析了过渡带获得地下水补给的埋深条件,确定了黑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过渡带合理保护范围,通过界定过渡带-荒漠边界阻止荒漠化扩张。(4)根据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产生机理,定义对应的地下水临界埋深并实施计算,作为治理和管控的重要依据。当潜水影响层与过渡带植被群落根系作用层发生接触才开始吸收水分,二者有交叉地下水才能够对过渡带植被形成稳定补给,因此将潜水影响层厚度与过渡带植被根须作用层厚度之和定义为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在潜水蒸发作用下土壤盐分被溶解并随着水分运动,当潜水影响层与地表发生接触后,携带的盐分将在地表析出结晶,因此将潜水影响层厚度直接定义为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通过罗城灌区实施计算,并进行大量野外实证分析,获得罗城灌区外围过渡带梭梭+白刺+沙拐枣、柽柳、骆驼刺+芦苇+沙蓬3种植被群落的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分别为8.26m、11.26m和13.26m,绿洲灌区内部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为1.29m。(5)基于支撑生态圈层结构的地下水连续潜流场概念,提出了协同解决过渡带荒漠化和灌区内部次生盐碱化的地下水位调控思想及技术方法。过渡带荒漠化是绿洲外围潜流场收缩,地下水埋深过深,导致过渡带植被缺水而消亡;绿洲内部次生盐碱化是地下水埋深过浅,水量过剩。显然二者从水量上高度互补。基于地下水流场的连续性,可以对地下水进行局部人工干预,调控地下水位,协同解决过渡带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调控:抽取盐碱地咸水,将地下水位调降到盐渍化临界埋深之下以消除盐渍化;将抽出的咸水输送到过渡带调升地下水位至荒漠化临界埋深之上以恢复过渡带,阻止荒漠扩张。本文以罗城灌区为地下水位调控示范进行分析研究,并对黑河流域进行了潜力估算。得到:①罗城灌区盐碱化区域被矿化水量为1.76×106~4.70×106 m3,另有自盐碱地蒸发耗用水量为1.99×107m3,通过调控,预计可恢复宽度约为0.85~2.37km、面积约为23~212km2的过渡带范围。②黑河流域平原区次生盐碱化被矿化的水资源量约为0.43~1.73亿m3,盐碱地蒸发耗用水量约为6.49亿m3,如果实现协同调控,预计可恢复过渡带面积约258~2110km2。

吴凌志[8](2019)在《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文中提出钱正英是我国着名的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钱正英在抗日战争时期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实践中与水利结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水利部副部长、部长长达三十余年,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建设。她参与了淮河、黄河、长江、海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流域治理规划,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水利建设的方针、政策、法规,并认真付诸实践。参与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的论证、设计和建设,特别是在解决葛洲坝工程技术问题和主持三峡工程论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水利实践中,钱正英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水利思想,内容涵盖水利决策、水利建设、水利管理等方面,如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大江大河的治理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重点,水利建设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水利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决策要做到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等。钱正英的水利思想影响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水利建设,其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对当前我国水利建设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钱正英水利思想的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水方略的发展变化,治水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水利工程科技精英的卓越历史贡献。

姚亚玲[9](2019)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文中指出塔里木河流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和深度贫困区,脆弱与贫困相互交织耦合,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对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的资源合理配置、“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协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可分为7个章节:第一、二章主要是通过梳理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文献,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职责,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间的辩证关系,并对相关生态安全理论进行分析和充分应用;第三、四章在了解塔里木河流域近几年来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流域生态环境发生演变的时空因素以及驱动力因素(自然驱动力、人为驱动力)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对该流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第五章通过构建符合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生态较为脆弱的南疆五地州,运用DPSIR模型对其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第六章为了进一步剖析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稳定性,特选择上游阿拉尔市、中游轮台县和下游若羌县作为典型县域,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法(ENA)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第七章在总结上文所得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塔里木河流域在今后“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生态安全的调控举措,为协调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推行奠定坚实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1)在全面了解“一带一路”建设基本情况,辨析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安全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该流域在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中资源环境明显好转,在沙漠化治理、盐碱地治理、水资源治理及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致使其承载能力和弹性力仍然较低,对人口增长及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支撑能力较弱。(2)影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有自然驱动力、人为驱动力和政策文化驱动力。其中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匮乏以及土地利用和生产方式粗放、灌溉方式不合理导致绿洲土地盐渍化,均使得流域生态系统压力较大。值得关注的是,流域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若不能协调良性发展,南疆贫困地区将难以摆脱“贫困—生态环境破坏—贫困”的恶性循环。应把治理生态环境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将“两山理论”充分应用到流域生态脆弱区,避免脆弱的资源环境吞噬经济发展带来的成绩,致使本就未脱贫的人口再次陷入贫困境地。(3)通过运用DPSIR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南疆五地州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得出:2012~2016年南疆五地州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明显波动,安全等级由重度预警向中、轻度预警转变,2016年再次演变为中度预警。随着驱动力(D)、压力(P)的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和联通,使得农副产品、纺织品等需求量增加,驱动力(D)、压力(P)带来的影响(I)综合指数提升,五大子系统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对此,协调各子系统间的作用关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考虑环境保护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对守护“绿水青山”、发展“金山银山”具有重要意义。(4)对塔里木河流域上游阿拉尔市、中游轮台县及下游若羌县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阿拉尔市、轮台县、若羌县生态系统形成了良好的信道容量C,在面对自身脆弱性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时可以进行基本的转化和消耗,但对于高强度的经济开发活动的转化、消耗能力不足;2012~2016年三个县(市)的生态系统聚合度A和系统冗余度E均不高,生态系统内物质信息交换能力不足、流动路径单一,结构稳定性差;三个县(市)的生态系统使用率(A/C)较高,空闲率(E/C)较低,生态系统间物质信息的代谢路径集中,网络发育较缓慢。对此,要着重提升响应R”对“压力P”的缓解能力,优化响应措施的实施绩效,加强流域自然环境的修复力度,重视“影响I”对“响应R”的拉动能力,完善流域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措施。为保证“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安全,需要规划制定该流域两山理论的发展路线;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流域区域特征,加快南疆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张沛[10](2019)在《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和程度的加大加深,人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范围内生物、资源和环境演化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等要素紧密、有机地组成了社会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学领域借鉴并引入系统论思想,认为要从整体系统的视角出发研究人与水、人与生态环境、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演进过程和内部互馈关系,是将人所在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水文水资源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内部的各个要素,而不是将社会作为影响水文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外部因素,这一观点发展并演化成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社会水文学。探索“人-水-环境”的耦合互馈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和谐发展是社会水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实践的终极任务。研究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丰富了社会水文学以及二元水循环的研究内容,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系统提出了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的耦合演化理论,从演化机理、通量变化和未来预测三个方面构建了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的耦合演化框架,以典型干旱内陆区塔里木河流域为例,采用历史社会水文学视角采用“钟摆模型”分析了流域历史时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的演化过程与驱动因素。将耦合度模型与格兰杰因果分析模型结合探究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的耦合度与内在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水资源的消耗是支撑和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直接因素之一,同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短期内引起生态环境系统恶化的主要原因。由此以水足迹和投入产出模型为手段详细分析了流域近水资源消耗的过程、结构和通量,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5年间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消耗量增加了一倍,种植业和畜牧业是流域水资源消耗的主体。从贸易水循环的角度来看,塔里木河流域是虚拟水净输出地区,输出量占本地消耗水资源量的55%。社会系统水资源过量消耗会引起流域天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从水足迹与生态足迹耦合增长的定量关系以及人工绿洲耗水与天然绿洲耗水情况可以得出“一个人工绿洲的兴起可能会引起2~3个天然绿洲的消亡”的结论。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的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模型,在考虑了国家及地方政策影响的基础上,对未来30多年内塔里木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至2030年塔里木河流域人口数量增加了80万人,产业结构有所优化调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年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量逐年减少,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逐步走向和谐的局面;2030年至2050年间,由于工业规模的发展,工业用水量急剧增加,流域本地水资源供需出现60×108m3的缺口。因此,本论文认为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流域新增水资源(主要指跨流域调水)研究是解决流域水资源压力和环境胁迫困境、实现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域尺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1.2.2 水文过程驱动下的生态效应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地质特征
        2.1.4 土壤、植被状况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1.6 水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2.1 气象数据
        2.2.2 水文数据
        2.2.3 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2.2.4 植物样方调查数据
        2.2.5 水文地质数据
        2.2.6 社会经济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概念模型构建
        2.3.2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数值模型求解
        2.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第三章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数值模拟
    3.1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1 计算范围与目的层
        3.1.2 目的层水力学特征概化
        3.1.3 边界条件概化
        3.1.4 源汇项的处理
    3.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求解
        3.2.1 数学模型
        3.2.2 空间离散
        3.2.3 时间离散
        3.2.4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3.2.5 源汇项计算
    3.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3.3.1 模型的识别
        3.3.2 模型的验证
    3.4 地下水均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塔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影响
    4.1 近30年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4.1.1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
        4.1.2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
    4.2 不同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2.1 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2.2 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水文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模拟
    5.1 不同水文年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径流量变化
    5.2 丰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3 平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4 枯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5 不同水文年塔里木河干流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塔里木河干流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生态效应
    6.1 近30年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1.1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变化特征
        6.1.2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变化特征
        6.1.3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6.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对河岸植被的影响
        6.2.1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6.2.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对河岸植被的影响
    6.3 生态输水对尾闾台特玛湖的影响
    6.4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生态恢复措施
        6.4.1 塔里木河干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转化关系
        6.4.2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自然地理学实践与应用研究进展
    2.1 综合自然区划服务国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
        2.1.1 经典综合自然区划服务国家农业生产
        2.1.2 生态地理区划服务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1.3 综合区划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1.4 未来风险区划服务全球变化应对
    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服务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2.2.1 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撑
        2.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及其生态效应
    2.3 自然灾害过程和风险评估研究服务国家减灾救灾需求
        2.3.1 初步形成泥石流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减灾技术在国内外减灾中产生良好成效
        2.3.2 灾害风险研究逐步从单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风险转变
        2.3.3 综合气候变化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逐步形成
        2.3.4 灾害风险评估支撑了国家防灾减灾管理
    2.4 荒漠化过程研究与防治技术研发促进国家荒漠化治理科学化
        2.4.1 石漠化过程与防治研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4.2 沙漠化和土壤风蚀研究直接服务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防治
        2.4.3 水土保持研究为东部季风区农业和生态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4.4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调控与生态屏障建设
    2.5 地理综合研究推动黄淮海平原风沙盐碱地中低产田改造取得良好效果
        2.5.1 盐碱地改良技术应用
        2.5.2 风沙地改良技术应用
    2.6 冻土工程研究为中国冻土工程与寒区大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2.6.1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工程
        2.6.2 青藏公路冻土路基工程
        2.6.3 哈尔滨—大连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冻土路基工程
    2.7 化学元素异常地理分布和机理研究服务国家地方病防治
        2.7.1 发现低硒带,确定环境病因,为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防治提供有效途径
        2.7.2 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系统揭示中国地方病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7.3 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鼠疫与环境图集》,系统揭示了鼠疫流行的时空流行规律,阐明了鼠疫疫源地的类型、分布及其长期赋存机制
        2.7.4 建立了环境砷氟暴露与地方性砷氟中毒的剂量与效应关系,为地方性砷氟中毒防治和国家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2.8 空间定位观测与监测保障自然地理过程的创新研究
        2.8.1 自然地理定位观测站建设推动地理学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2.8.2 定位观测和监测系统科技成果有力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2.9 空间分异的度量与统计归因地理探测器
3 展望

(3)基于遥感的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与农业用水研究 ——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研究进展
        1.2.2 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研究进展
        1.2.3 塔里木河流域农作物遥感调查与水资源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流程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农业生产
    2.2 数据准备及处理
        2.2.1 遥感数据及其处理
        2.2.2 数据预处理
        2.2.3 其他数据及处理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物候差
        2.3.2 多时相植被指数法
        2.3.3 决策树分类法
第三章 基于多时相植被指数的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
    3.1 植被指数及其时间序列曲线
        3.1.1 植被指数选取与计算
        3.1.2 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曲线
    3.2 决策树构建及分类提取
        3.2.1 时间窗口与判断阈值确定
        3.2.2 决策树提取规则与模型
        3.2.3 决策树分类与分类后处理
    3.3 精度评价
第四章 基于GIS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1 种植结构空间分布
        4.1.1 塔里木河下游农作物空间分布特征
        4.1.2 棉花作物种植空间分布情况
        4.1.3 香梨作物种植空间分布情况
        4.1.4 红枣作物种植空间分布情况
    4.2 种植结构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塔里木河下游农业用水计算与优化分析
    5.1 塔里木河下游水资源利用现状
        5.1.1 水资源利用现状
        5.1.2 农业水利分布状况
    5.2 农业用水计算与分析
        5.2.1 基于样本调查的农业用水计算
        5.2.2 塔里木河下游农业用水状况分析
    5.3 塔里木河下游农业用水优化建议分析
        5.3.1 水资源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5.3.2 优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新疆天山南麓绿洲城市河道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与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新疆天山南麓绿洲城市河道景观营造的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市内段河道景观营造策略的概述
        1.3.1 国外关于市内段河道景观营造策略的理论研究
        1.3.2 国内关于河道市内段景观营造策略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基本框架
        1.4.3 主要创新点
2 新疆天山南麓绿洲城市河道景观营造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绿洲聚落
        2.1.2 河道及沿岸景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居环境科学
        2.2.2 景观设计三元论
        2.2.3 景观生态学
    2.3 生态基质安全
        2.3.1 生态基础
        2.3.2 河道景观生态营造的空间结构模式
    2.4 景观生态基质安全营造基本步骤(方法论)
    2.5 讨论与小结
3 喀什吐曼河市内段生态型营造策略分析
    3.1 吐曼河市内段布局现状
        3.1.1 吐曼河沿岸人文景观布局
        3.1.2 生态基质恢复与营造的影响
        3.1.3 吐曼河生态基质环境现状分析
    3.2 吐曼河河道生态性营造策略表述
        3.2.1 景观表述
        3.2.2 河道景观过程分析
        3.2.3 沿岸空间景观营造策略评价
    3.3 区域地段视角下吐曼河景观营造与改变策略表述
        3.3.1 目标
        3.3.2 吐曼河水廊廊道的控制范围
    3.4 区域地段视角下吐曼河景观营造与改变策略
        3.4.1 吐曼河沿岸遗产遗迹保护措施与策略
        3.4.2 吐曼河市内段及沿岸湿地湖泊景观保护与营造策略
        3.4.3 吐曼河市内段沿岸景观区域的设施与景观解说系统
        3.4.4 游憩步道与周边交通系统的调整策略
        3.4.5 分段景观营造策略与导则
    3.5 讨论与小结
4 阿克苏多浪河市内段河道景观营造策略分析
    4.1 多浪河市内段河道及沿岸现状表述
        4.1.1 多浪河市内段景观现状特征
    4.2 阿克苏多浪河市内段的景观过程
        4.2.1 河道水文地貌过程
        4.2.2 河道及沿岸景观空间的变迁
    4.3 阿克苏多浪河市内段河道及沿岸现状评价
        4.3.1 城市扩张对河道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4.3.2 河道沿岸空间和沿岸植被景观系统现存问题
    4.4 景观改变
        4.4.1 河道形态改造
        4.4.2 建立沿河游憩网络
    4.5 讨论与小结
5 阿拉尔市以水为脉的绿洲水景观的设计实践
    5.1 场域表述
        5.1.1 背景现状
    5.2 场域景观过程分析
        5.2.1 塔里木河市内段河道的自然非生物过程
        5.2.2 塔里木河市内段河道的生物与人文过程
    5.3 塔里木河阿拉尔市内段河道及沿岸的场域评价
        5.3.1 市内段河道自然与生物过程
        5.3.2 关于景观空间形态营造
        5.3.3 发展趋势
    5.4 沿岸景观营造与改变策略—多解方案
        5.4.1 策略1—串珠式结构
        5.4.2 策略2—多层带状结构
        5.4.3 策略3—水乡式结构
    5.5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5)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水污染治理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水污染治理的研究
        1.2.3 国内外关于水污染治理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主要概念
        2.1.1 流域
        2.1.2 流域水污染
        2.1.3 流域水污染治理
    2.2 基本理论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现状
    3.1 流域水污染现状
        3.1.1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概况
        3.1.2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现状
        3.1.3 塔里木河流域水污染主要原因分析
    3.2 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
        3.2.1 政府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举措
        3.2.2 企业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做法
        3.2.3 公众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分析
    4.1 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分析
        4.1.1 生态效益
        4.1.2 经济效益
        4.1.3 社会效益
    4.2 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分析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说明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实证应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结论
第6章 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对策与建议
    6.1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监管机制
    6.2 加强农业、城镇以及工业污染防治
    6.3 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的环境效应及其损害赔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荒漠化
        1.2.2 生态足迹
        1.2.3 生态损害赔偿与生态补偿的联系与区别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气象数据
        2.2.2 矢量数据
        2.2.3 DEM数据
        2.2.4 遥感影像
        2.2.5 社会经济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荒漠化差值指数(DDI)法
        2.3.2 NDVI差值法
        2.3.3 生态足迹法
第三章 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时空分布及驱动力分析
    3.1 荒漠化等级划分
    3.2 荒漠化演变土地变化趋势分析
        3.2.1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
        3.2.2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荒漠化动态变化分析
    3.3 荒漠化演变驱动力分析
        3.3.1 自然驱动力
        3.3.2 人为驱动力
第四章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荒漠化环境效应分析
    4.1 植被指数变化
    4.2 NDVI差值分级
    4.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指数(EV)
    4.4 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类型转变生态贡献率
第五章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及生态足迹分析
    5.1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分析
        5.1.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
        5.1.2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
    5.2 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足迹分析
        5.2.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足迹与承载力计算结果
        5.2.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足迹分析
        5.2.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分析
        5.2.4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盈余/赤字结果分析
    5.3 塔里木河流域不同荒漠化程度生态足迹分析
        5.3.1 塔里木河流域不同荒漠化程度生态足迹分析
        5.3.2 塔里木河流域不同荒漠化程度人均生态足迹分析
第六章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赔偿的机制与模式分析
    6.1 生态赔偿方式分析
        6.1.1 生态输水
        6.1.2 植被恢复
        6.1.3 人才引进与技术赔偿
        6.1.4 资金赔偿
    6.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损害资金赔偿定量计算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2.1 不足之处
        7.2.2 展望
        7.2.3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与地下水位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造性成果评价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干旱区生态水文概况
        1.2.2 绿洲生态安全要素
        1.2.3 潜水蒸发与生态圈层结构稳定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内陆河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机理
    2.1 内陆河干旱区生态水文原理
        2.1.1 水文循环特征
        2.1.2 生态圈层结构
    2.2 绿洲生态安全机理分析
        2.2.1 人工作用下地下水潜流场变化
        2.2.2 水文原理
        2.2.3 绿洲安全与地下水位调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洲生态安全的潜水埋深
    3.1 潜水蒸发原理
    3.2 潜水蒸发概念性模型
        3.2.1 毛管水运动与潜水影响层
        3.2.2 概念性模型
    3.3 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
        3.3.1 地下水补给植被概述
        3.3.2 荒漠化临界地下水埋深计算方法
    3.4 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
        3.4.1 潜水蒸发形成次生盐碱化概述
        3.4.2 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计算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分析
    4.1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特点
        4.1.1 降雨分布及径流规律
        4.1.2 地下水运移转化规律
        4.1.3 水文循环转化过程与特点
    4.2 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水文情势变化
        4.2.1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4.2.2 灌溉与地下水潜流场的变化
        4.2.3 生态圈层结构的变化
    4.3 黑河流域平原区植被格局
        4.3.1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概况
        4.3.2 黑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植被调查
        4.3.3 典型河岸断面植被调查
        4.3.4 黑河流域平原区植被组成和分布规律
        4.3.5 过渡带群落构成与演替
    4.4 盐渍化调查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黑河流域示范区生态地下水位临界埋深分析计算
    5.1 示范区基本概况
        5.1.1 植被分布与土壤类型
        5.1.2 水利工程及灌区用水分析
        5.1.3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5.2 过渡带与荒漠边界分析
        5.2.1 边界植被与地下水位调查
        5.2.2 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计算
    5.3 防止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
        5.3.1 盐碱化情况
        5.3.2 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
    5.4 野外实证
        5.4.1 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野外实证分析
        5.4.2 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野外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洲安全的地下水位调控
    6.1 调控原理分析
    6.2 调控关键技术方法
        6.2.1 确定合理荒漠边界
        6.2.2 互补潜力估算方法
        6.2.3 调控工程关键计算
    6.3 应用案例分析
        6.3.1 罗城灌区互补潜力分析
        6.3.2 黑河流域平原区互补潜力分析
    6.4 干旱区地下水位管理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钱正英从事水利事业的历程
    第一节 战争年代钱正英初涉治水(1944—1949 年)
    第二节 钱正英投身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农田水利建设(1950—1965 年)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钱正英在艰难条件下继续治水(1966—1976 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钱正英对水利事业的进一步探索(1979—2012 年)
第二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关于水利规划、决策的观点
    第三节 关于水利管理的观点
第三章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历史作用
    第一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历史作用
结语 钱正英水利思想的当代启示
附录 钱正英治水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态安全的研究进展
        1.2.2 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研究
        1.2.4 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
        1.2.5 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
        1.3.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与生态系统安全间的辩证关系
        2.1.1 “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2.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
        2.1.3 “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的职责
        2.1.4 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安全的辩证关系
    2.2 “一带一路”建设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分析
        2.2.1 两山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生态恢复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基本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土壤和植被
        3.1.3 气候特征
        3.1.4 水系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3.1.5 地形地貌特征
        3.1.6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2 经济社会概况
    3.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3.3.1 沙漠化治理
        3.3.2 盐碱地治理
        3.3.3 水资源治理
        3.3.4 水土流失治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4.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分析
        4.1.1 水域面积变化情况
        4.1.2 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4.1.3 植被变化情况
        4.1.4 气候变化情况
    4.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4.2.1 自然驱动力分析
        4.2.2 社会经济活动驱动力分析
        4.2.3 政策文化驱动力分析
    4.3 “一带一路”建设对塔里木河流域资源环境的影响
        4.3.1 进出口贸易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影响
        4.3.2 “一带一路”建设对生态重建与修复的影响
        4.3.3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政策沟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评价
    5.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介绍
        5.1.1 自然环境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DPSIR模型的介绍与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指标权重及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介绍
        5.3.1 熵权法的概念
        5.3.2 熵权法的应用
    5.4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的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分析
    6.1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基本概况
        6.1.1 自然环境概况
        6.1.2 社会经济概况
    6.2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6.2.1 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及因果关系假设
        6.2.2 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检验
        6.2.3 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6.3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3.1 生态网络研究的基本假设
        6.3.2 生态网络的物质与信息传递方程
        6.3.3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标及其计算
        6.3.4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调控
        7.2.1 依据“两山理论”制定塔里木河流域保护与发展路线
        7.2.2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7.2.3 结合塔里木河流域区域特征,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
        7.2.4 推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系统论研究
        1.2.2 社会水文学研究
        1.2.3 社会水循环研究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理论框架
    2.1 社会水文学研究概述
        2.1.1 社会水文学的概念与内涵
        2.1.2 社会水文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2.1.3 社会水文学的发展与传承
    2.2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理论
        2.2.1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的内涵
        2.2.2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的特点
        2.2.3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理论基础
    2.3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演化模型框架
        2.3.1 概念与模型
        2.3.2 钟摆模型的发展阶段分析
        2.3.3 钟摆模型演化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
        2.3.4 钟摆模型演化的驱动力
        2.3.5 耦合演化的内部机理
    2.4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内部水循环通量核算框架
        2.4.1 水足迹概念与模型
        2.4.2 投入产出模型及在水循环通量核算中的应用
        2.4.3 单区域产业间虚拟水流通量核算
    2.5 干旱内陆区贸易水循环
        2.5.1 区域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5.2 干旱内陆区的贸易水循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貌与气候
        3.1.2 河流水系
        3.1.3 水资源禀赋
    3.2 社会经济概况
        3.2.1 人口概况
        3.2.3 经济发展现状
        3.2.4 水资源总量与供需情况
    3.3 生态环境概况
    3.4 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3.4.1 流域人口与城镇化过程
        3.4.2 流域经济增长过程
        3.4.3 流域工业化经济发展过程
        3.4.4 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过程
        3.4.5 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演化过程与机理
    4.1 塔里木河流域气候环境、社会经济与水文系统演化
        4.1.1 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演化
        4.1.2 塔里木河流域水系变迁分析
        4.1.3 人类活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4.2 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发展阶段
        4.2.1 传统社会与低强度生态环境破坏阶段
        4.2.2 社会经济起飞与资源环境高速破坏阶段
        4.2.3 社会经济成熟发展与资源环境高速破坏阶段
        4.2.4 社会经济成熟发展与资源环境慢速破坏阶段
        4.2.5 社会经济成熟发展与环境好转阶段
    4.3 1950年以来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机制
        4.3.1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演化过程
        4.3.2 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度分析
        4.3.3 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驱动关系
    4.4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4.4.1 传统社会时期自然因素驱动主导
        4.4.2 社会经济发展到成熟前期技术和政治因素驱动主导
        4.4.3 社会经济成熟发展后期经济因素驱动主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水循环研究
    5.1 方法和数据来源
        5.1.1 社会水循环过程、结构和通量计算
        5.1.2 数据来源
    5.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循环通量变化—时间尺度
        5.2.1 塔里木河流域水足迹变化
        5.2.2 塔里木河流域农作物水足迹的变化
        5.2.3 塔里木河流域动物水足迹的变化
        5.2.4 塔里木河流域农作物水足迹演变的驱动机制
    5.3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循环通量变化—空间尺度
        5.3.1 塔里木河流域产业间虚拟水流动分析
        5.3.2 塔里木河流域贸易水循环分析
    5.4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5.4.1 水足迹与生态足迹的时空耦合关系
        5.4.2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
        5.4.3 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关系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模拟与对策
    6.1 协同发展模型的建立
        6.1.1 建模需求分析
        6.1.2 系统分析
        6.1.3 系统单元概化
        6.1.4 系统关键过程模拟
    6.2 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模拟与潜在风险剖析
        6.2.1 模拟结果分析
        6.2.2 潜在风险剖析
    6.3 对策与建议
        6.3.1 抓住机遇,完成经济结构转型
        6.3.2 扬长避短,建设规模化高效绿洲农业
        6.3.3 固本培元,加快流域新增水资源论证工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 吝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J]. 陈发虎,吴绍洪,崔鹏,蔡运龙,张镱锂,尹云鹤,刘国彬,欧阳竹,马巍,杨林生,吴铎,雷加强,张国友,邹学勇,陈晓清,谈明洪,王训明,包安明,程维新,党小虎,韦炳干,王国梁,王五一,张兴权,刘晓晨,李生宇. 地理学报, 2020(09)
  • [3]基于遥感的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与农业用水研究 ——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D]. 王芳.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新疆天山南麓绿洲城市河道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与实践探讨[D]. 陈红.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段水污染治理综合效益研究[D]. 高静. 塔里木大学, 2020(10)
  • [6]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的环境效应及其损害赔偿机制[D]. 颜华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7]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与地下水位调控研究[D]. 汪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8]钱正英水利思想研究(1944—2012)[D]. 吴凌志.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D]. 姚亚玲. 塔里木大学, 2019(04)
  • [10]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生态-水资源系统耦合研究[D]. 张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9(08)

标签:;  ;  ;  ;  ;  

对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