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血管系统雌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海[1](2021)在《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受体下调、肠道菌群变化及绝经后血管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探究泽泻醇B乙酸酯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第一章:收集接受主动脉置换术的绝经前(<45岁)和绝经后(>55岁)女性主动脉血管及绝经前(<45岁)正常女性和绝经后(>55岁)冠心病女性患者粪便。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女性粪便中的肠道菌群,HE染色观察女性主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女性血管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女性血管中NLRP3、Caspase-1、IL-1β、ERα、ERβ、GPER、SRC、PI3K 和 p-AKT 的表达。分析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第二章:使用LDLR-/-小鼠合并高脂饮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进行双侧卵巢切除复制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组),同时设置C57BL/6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组以及LDLR-/-小鼠正常饮食组。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分别进行AB23A治疗实验、粪菌移植实验及AB23A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实验。实验周期结束后,使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TC、TG、LDL-c及HDL-c 水平以评价血脂,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水平以评价血清炎症,油红O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切片中阳性面积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损伤,Masson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中胶原以评价纤维帽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及结肠中NLRP3和IL-1β的表达水平以评价组织炎症,HE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形态以评价组织病理损伤,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以评价紧密连接的状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LRP3、IL-1β、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进一步确认结肠中炎症和紧密连接状态。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分析AB23A模型小鼠治疗实验中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及紧密连接之间相关性。第三章: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进行AB23A治疗实验。实验周期结束后,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ERα、ERβ、GPER和SRC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ERα、ERβ、GPER、SRC、PI3K、AKT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胆固醇负荷的Caco-2细胞复制肠道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使用AB23A并联合ERα抑制剂MPP、ERβ抑制剂PHTPP、GPER抑制剂G-15、PI3K抑制剂LY294002或AKT抑制剂10-DEBC抑制相应蛋白,或联合ERα siRNA、ERβ siRNA、GPER siRNA或SRC siRNA沉默相应基因的表达,作用于Caco-2细胞,并建立不同的对照和分组。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评价细胞脂质堆积,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 SRC、ERα、ERβ、GPER、PI3K、p-AKT、Claudin-1、Occludin 及 ZO-1 单独或共同表达的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SRC、ERα、ERβ、GPER、NLRP3、IL-1β、PI3K、p-AKT、Claudin-1、Occludin、ZO-1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共沉淀法检测细胞中GPER与SRC的相互作用。结果:第一章:与绝经前女性相比,绝经后女性血管内皮层和平滑肌均呈现更严重的损伤及 NLRP3、Caspase-1、IL-1β 表达的升高,而 ERα、ERβ、GPER、SRC、PI3K 和 AKT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与正常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后冠心病女性粪便中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显着降低;特定水平的物种相对丰度变化显着,如门水平上,Firmicutes、Tenericutes及Fusobacteria等细菌门的相对水平在绝经后女性的粪便中显着降低,而Verrucomicrobia及Bacteroidetes等细菌门的相对水平显着升高,属水平上,Clostridium 及Faecalibacterium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显着降低,而 Shigella、Lactobacillus及Bacteroides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显着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第二章: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相比,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血清炎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进一步增加,并导致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的加剧,AB23A的治疗显着降低模型小鼠血脂、血清炎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并显着减轻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相比,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显着降低,且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发生显着改变,AB23A的治疗显着增加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并逆转模型小鼠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的变化,如AB23A的治疗显着增加模型小鼠粪便内降低的Firmicutes细菌门的相对水平,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粪便内升高的Verrucomicrobia细菌门的相对水平,在属水平上,AB23A的治疗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粪便中Bacteroides和Akkermansia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组成及紧密连接之间呈现显着相关性。粪菌移植导致模型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和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向供体小鼠靠近;接受模型组小鼠粪便的受体小鼠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着低于接受AB23A治疗组粪便的受体小鼠,具有同样变化的还包括特定物种水平上的相对丰度;改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足以引起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以及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改变,与接受模型组小鼠粪便的受体小鼠相比,接受AB23A治疗组粪便的受体小鼠的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显着降低,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减轻。抗生素显着抑制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给予抗生素的模型组小鼠中,总胆固醇水平、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显着降低,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减轻;AB23A对给予抗生素的模型组小鼠的治疗仍促进了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抗生素的应用,增强了 AB23A对模型小鼠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降低作用及对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的减轻作用。第三章:双侧卵巢的切除,导致高脂饮食LDLR-/-小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水平及SRC表达的显着降低,同时显着降低的还有PI3K/AKT信号,AB23A未影响模型小鼠雌激素水平,但显着上调肠道中雌激素受体和SRC的表达,并上调PI3K/AKT信号。胆固醇的负荷导致Caco-2细胞中胆固醇堆积、炎症增加和紧密连接损伤;AB23A减轻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中胆固醇堆积、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上调SRC的表达并增强PI3K/AKT信号。使用ERα或ERβ的抑制剂或ERα或ERβ的基因被沉默时,未影响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也未影响AB23A对GPER和SRC的上调作用,同样未影响AB23A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使用GPER抑制剂或GPER siRNA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同时被取消的还包括AB23A对SRC的上调作用和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SRC的基因被沉默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AB23A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作用同样被取消,但未影响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上调作用。PI3K/AKT信号被阻断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但是PI3K/AKT信号的抑制未影响AB23A对雌激素受体和SRC的上调作用。结论:1.绝经后女性血管炎症和损伤的增加与雌激素受体信号降低及肠道菌群的紊乱具有显着的相关性。2.AB23A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轻绝经后LDLR-/-小鼠肠道炎症并保护肠屏障,进而降低绝经后小鼠的血脂、血清炎症及血管炎症,抑制绝经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AB23A通过激活结肠上皮细胞GPER上调SRC表达并激活下游的PI3K/AKT信号进而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是其抑制绝经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李艳[2](2020)在《飞龙掌血中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是临床难治疾病之一。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L.)Lam.]为芸香科飞龙掌血的干燥根皮,民间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历史悠久。但飞龙掌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前期采用反向分子对接技术,以chemmapper数据库收集两个香豆素类化合物(飞龙掌血素和飞龙掌血内酯酮)的潜在结合靶点,整理结果发现:雌激素受体是其中一个关键靶标,而且雌激素受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密切相关。基于此,本论文拟探究飞龙掌血中具有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及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分离的香豆素化合物进行雌激素受体抑制活性虚拟对接筛选。本论文运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从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豆素类化合物10个:6-(3-乙氧基-2-羟基-3-甲基丁基)-5,7-二甲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1)、5,7-二甲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2)、飞龙掌血烯醇内酯(3)、飞龙掌血内酯酮(4)、飞龙掌血素(5)、去甲布拉易林(6)、布拉易林(7)、月桔香豆素(8)、8-(3,3-二甲基烯丙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9)、5,7-二甲氧基-8-(O-3-甲基-2-丁烯氧基)-香豆素(10);生物碱类化合物2个:茵芋碱(11)、γ-花椒碱(12);苯丙素类化合物1个:(2E)-3-[4-[[(2E)-3,7-二甲基-2,6-辛二烯-1-基]氧基]-3,5-二甲氧基苯基]-2-丙烯-1-醇(13);其他类化合物1个:三环[7.2.0.02,4]十一烷-5,8-二醇-4,8,11,11-四甲氧基(1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采用二维色谱分离技术对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共得到4个化合物。运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旋光等波谱技术结合参考文献数据对照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飞龙掌血内酯-2’-O-β-D-葡萄糖苷(15)、(+)-飞龙掌血内酯3’-O-β-D-葡萄糖苷(16)、(-)-飞龙掌血内酯2’-O-β-D-葡萄糖苷(17)、橙皮苷(18)。其中化合物15,16为新化合物。为了验证chemmapper数据库预测活性靶点的准确性,本论文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分离得到的10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与雌激素受体的晶体结构进行分子对接,依据结合自由能及抑制常数筛选结合力较强的活性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与其他化合物相比,化合物2(5,7-二甲氧基-2H-1-苯并吡喃-2-酮)、7(布拉易林)、9[8-(3,3-二甲基烯丙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与雌激素两种不同类型受体蛋白(1ERR、1QKN)的结合自由能较低,推测化合物2、7、9具有较强雌激素受体抑制活性。本论文首次通过反向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了飞龙掌血中香豆素成分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的潜在靶点—雌激素受体。首次应用二维色谱分离技术对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进行了分离。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分离的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了雌激素受体抑制活性虚拟对接筛选,为深入研究开发具有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奠定了研究基础。
赵丕文,王燕霞,牛建昭[3](2020)在《中药靶向ERα/ERβ的阴阳调和机制及其在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阴阳的协调统一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运行的基础。女性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机体的衰老,绝经前后将出现绝经期综合征,在生殖系统有显着功能变化之外,集中表现在骨骼、神经、心血管系统等雌激素靶向位点阴阳失衡所导致的病理变化。其发生原因除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外,另一个很重要的诱因是靶器官对雌激素应答反应的变化,即由于靶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α和β亚型介导生物学效应的趋势常有所差异甚至相互拮抗,ERα和ERβ表达水平和比例的改变也是导致靶器官雌激素效应异常、机体阴阳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药物发挥疗效的机制一方面是其所具有的ER介导的雌激素样效应,另一方面即是药物对靶细胞ER亚型表达的调节功能及由此引发的对靶器官乃至机体阴阳状态的调控作用,从而进一步引发靶细胞对雌激素或雌激素样成分应答反应的变化,发挥疗效。该文将从雌激素及其作用机制、ER在中药发挥雌激素样效应中的作用、中药在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以ER亚型介导与调节功能为基础的阴阳调衡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阐明妇科中药在雌激素主要靶向组织调和阴阳、发挥临床疗效的药理机制提供参考。
余维[4](2020)在《妊娠期脉象变化与雌二醇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早期妊娠4~8+6周女性中医脉象的脉图参数变化意义及其对诊断、鉴别诊断妊娠情况的指导意义。本实验一、实验二通过分析ZM-300中医智能脉象仪的脉图参数,探究正常早期妊娠脉象与异常早期妊娠脉象的参数变化特点,为中医脉象的客观化提供相关参考依据。(2)观察早期妊娠女性寸口尺脉的脉象变化及其与雌二醇水平的相关性,探讨早期妊娠4~8+6周女性雌二醇水平与中医脉象的脉图参数关联,以促进中医脉诊的现代化发展。方法:实验一:选取早期妊娠4~8+6周女性100例,其中正常早期妊娠组68例、异常早期妊娠组32例。使用ZM-300中医智能脉象仪采集受检者右手寸口处脉象,并将脉象仪所给出的脉图参数进行分析。实验二:选取早期妊娠4~8+6周女性98例,其中正常早期妊娠组67例、异常早期妊娠组31例。使用ZM-300中医智能脉象仪采集受检者左手寸口处脉象,并将脉象仪所给出的脉图参数进行分析。实验三:选取早期妊娠4~8+6周女性,本实验组的所有实验对象为实验一、实验二的所有受检者,记录每位受检者的雌二醇水平及左、右手脉象的脉图变化,并将雌二醇水平与脉图上各指标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正常早期妊娠女性与异常早期妊娠女性的右手脉象的脉图参数(h1、h3、h4、h3/h1、h4/h1、t4、t5、t5/t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早期妊娠女性与异常早期妊娠女性右手脉象的脉图参数(t)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早期妊娠女性与异常早期妊娠女性的右手脉位(浮、中、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早期妊娠女性与异常早期妊娠女性的右手脉力(无力、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早期妊娠女性与异常早期妊娠女性右手尺脉处弦脉相关的脉形与其他脉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虽然正常早期妊娠组(右手)与异常早期妊娠组(右手)在寸口尺脉处的脉位、脉力、弦脉脉形的比较无差异,但是两组的脉位分布都以中脉位多见,脉力分布都以无力脉多见,弦脉脉形上以弦Ⅰ型脉多见。(2)正常早期妊娠女性与异常早期妊娠女性的左手脉象的脉图参数h1、h3、h4、h3/h1、h4/h1、t4、t5、t5/t4、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早期妊娠女性与异常早期妊娠女性的左手脉位(浮、中、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早期妊娠女性与异常早期妊娠女性的左手脉力(无力、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早期妊娠女性与异常早期妊娠女性的左手尺脉处弦脉相关的脉形与其他脉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早期妊娠组(左手)、异常早期妊娠组(左手)寸口尺脉见弦脉相关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正常早期妊娠组(左手)与异常早期妊娠组(左手)在寸口尺脉处的脉位、脉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的脉位分布都以中脉位多见,脉力分布都以无力脉多见;弦脉相关脉与其他脉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手的脉形中以其他脉形多见;正常早期妊娠组(左手)、异常早期妊娠组(左手)在寸口尺脉处弦脉相关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弦脉脉形上以弦Ⅰ脉多见。(3)正常早期妊娠组(右手)与异常早期妊娠组(右手)的雌二醇水平比较(P=0.02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早期妊娠组(左手)与异常早期妊娠组(左手)的雌二醇水平比较(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早期妊娠组(右手)、异常早期妊娠组(右手)脉图的参数均与雌二醇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正常早期妊娠女性的雌二醇水平与左手脉图参数h3/h1呈正相关(rs=0.303,P<0.05);异常早期妊娠女性的雌二醇水平与左手脉图参数t5/t4呈负相关(rs=-0.388,P<0.05)。结论:基于正常早期妊娠与异常早期妊娠母体状态各不相同,对正常早期妊娠与异常早期妊娠女性进行脉象观察分析,并通过探究早期妊娠雌二醇水平与中医脉象的关联性,发现早期妊娠女性血液中雌二醇水平与寸口脉象的脉图参数h3/h1、t5/t4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现代化中医脉图各个参数有不同的意义,这些脉图上的不同参数可以反应被切脉者的心血管状态、外周阻力情况、心率、脉动周期等,所以对妊娠期雌二醇水平与中医脉图的相关性研究,能为中医脉诊的可视化、数据化、物质化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李娜[5](2019)在《越橘花色苷对围绝经前期大鼠ER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越橘花色苷是一种从越橘浆果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症等功能,本实验选用中年大鼠作为实验对象,测定其各项生理功能及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变化,研究越橘花色苷对大鼠围绝经前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文选用10-11月龄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并灌胃不同剂量的越橘花色苷(35 mg/(kgbw·d)、70 mg/(kgbw·d)、140 mg/(kgbw.d))及大豆异黄酮,待中年大鼠进入围绝经期后停止灌胃,结果表明,越橘花色苷可以有效控制围绝经前期大鼠持续上升的体重,使其趋于平稳;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围绝经前期大鼠血清雌二醇和促卵泡成熟素(FSH)的水平,降低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调节血清性激素水平;其可以降低围绝经前期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大鼠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提高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提高围绝经前期大鼠的抗氧化能力;越橘花色苷可以促进卵泡的发育,丰富腺体和血管,改善卵巢和子宫的生理功能;越橘花色苷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均有显着影响,说明其可以改善围绝经前期大鼠的血脂代谢水平;越橘花色苷可以显着地降低围绝经前期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5-HT)水平,一定程度上升高多巴胺(DA)含量,降低围绝经前期大鼠单胺氧化酶(MAO)活力,调节神经递质含量。越橘花色苷可以增加雌激素受体(ER)的水平,并通过增加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30)的表达来增强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2)的表达,进而增强蛋白激酶B(AKT)的表达,这可能是缓解妇女围绝经综合征的重要机制,也可能是降低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疾病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这种效果可能是由于越橘花色苷对两种雌激素受体产生了化学作用,提示越橘花色苷可以发挥雌激素样作用,促进核雌激素受体(ER)和膜雌激素受体(GPR30)的表达,进而改善围绝经前期大鼠的各项生理功能。并且综合各项指标,越橘花色苷中剂量效果最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有害。本课题研究了越橘花色苷(BA)对衰老的围绝经前期SD大鼠的健康益处,其可通过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改善自然衰老的围绝经前期大鼠的血清性激素水平,抗氧化能力,血脂代谢水平,植物神经功能等各项生理状态,其可以作为围绝经前期妇女的膳食补充剂,以缓解妇女围绝经前期的状态,进而对围绝经期妇女产生有益影响。
代汝伟[6](2019)在《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胃动力障碍发病率明显增高。胃的运动功能即胃排空是消化系统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正常的胃排空不仅能够传送食糜,而且推动胃内细菌及其产物的排出,对消化系统具有非特异性的免疫防御作用。新近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成年女性较同龄男性更易胃排空延迟,而在整个生理周期里,黄体期(高浓度雌激素水平),胃排空时间延长最明显。临床上雌激素替代治疗,造成血清雌激素浓度高于生理水平,患者也会表现出早饱、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胃排空抑制症状。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很多,机制复杂,其中,胃平滑肌收缩是影响胃排空的直接环节,而Rho/Rock2信号通路具有调控细胞收缩的生物学效应,雌激素可通过平滑肌上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或机体雌激素代谢产物等非受体途径干预信号通路。中医药以脾胃学说为理论指导,诊疗胃排空延迟,经验丰富、副作用小,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如五指毛桃、无花果、北沙参、补骨脂以及四数九里香等健脾益胃的中药里均含有少量拟雌激素药物成分-补骨脂素,其化学结构与雌二醇(17 β-Estradiol,E2)类似,都具有杂环酚羟基,还能够与ER进行分子拟合,具有雌激素样生物功能,是干预胃排空的潜能中药单体,当补骨脂素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能会造成胃排空延迟。因此本课题将在生理状态和E2替代造成的病理状态下,展开E2及补骨脂素抑制胃排空的浓度和机制探讨,为临床用药提供剂量参考和实验依据。目的:生理状态下,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为ER介导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胃平滑肌收缩,在此基础上,研究E2替代造成胃排空抑制,这一病理状态下的E2浓度相关性,以及雌激素代谢对Rho/Rock2信号通路的影响;最后对比外源性E2,明确补骨脂素干预胃排空的剂量、时间及对雌激素代谢的影响效应。方法:1.生理状态下,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采用亚甲蓝染色制备阴道上皮涂片,鉴定SD(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的动情期和间情期,选取生理周期规律的大鼠,用于后续实验,并随机分组(n=10)。因间情期与动情期,雌性大鼠体内血清E2水平差异最大,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检测动情期和间情期大鼠血清的E2水平值。分别对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灌胃0.6g固体营养糊,4小时后依照公式胃排空率(%)=1-(胃全重-胃净重)/胃内容物原重X 100%计算出胃排空率。2.体外细胞实验,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靶标是否为其平滑肌细胞。取SD乳鼠提取并分离出胃的原代平滑肌细胞,进行鉴定,体外培养3-4代胃平滑肌细胞,分组如下:1)空白组、2)ACH 组(Acetylcholinesterase)、3)ACH+E2 组、4)ACH+E2+ATM(Tamoxifen)组。各组细胞都培养在无酚红的培养基中,按实验方案分别给予ACH,E2,ATM,培养1h后加入2.5%戊二醛细胞固定液,应用电子显微镜(10×40倍)中的测微尺,随机观察并记录50个完整的胃平滑肌细胞长度,按照细胞长度测算公式,计算出各组细胞的平均长度。3.生理状态下,验证E2干预胃平滑肌收缩是否由ER介导调控Rho/Rock2信号通路。采用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和荧光等技术,首先测定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胃平滑肌的雌激素受体(ER α/ER β)和收缩蛋白Rock2的表达情况,并具体到胃底、胃体和胃窦等不同部位,接着测定通路下游收缩效应蛋白Rock2、F-actin及Visculin的表达变化;最后应用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和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剂Y-27632反向验证。4.病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及其对雌激素代谢及胃平滑肌Rho/Rock2信号通路的干预研究。对成年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Ovariectomy,0VX),连续5天腹腔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并继续恢复一周,辅以阴道上皮角化实验判定去势的成功与否,建立不同浓度E2干预组(0.05mg/kg、0.2mg/kg、0.8mg/kg),以去势大鼠为参比,检测血清E2、胃排空率、ER以及Rock2蛋白表达等指标。考虑到E2代谢产物的影响,进一步应用雌激素代谢酶P450阻断剂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检测外源E2干预后大鼠的ROS、MDA含量,以及ER与Rock2蛋白的表达。5.补骨脂素干预胃排空的剂量和时间效应研究。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后,分别灌胃0.8mg/kg的E2和不同剂量补骨脂素(P-H:8mg/kg;P-M:4mg/kg;P-L:2mg/kg),按照给药一周、两周、三周、四周,观察血清E2水平、胃排空率,ROS及MDA的含量,Rock2表达量,并记录大鼠的体重变化。结果:1.阴道上皮角化实验成功地辨别了雌性SD大鼠的生理周期。动情前期阴道涂片中可见大量收缩成椭圆形的有核上皮细胞,白细胞和角质化上皮细胞很少;动情期,镜下大量无核的不规则片状角化上皮细胞占绝对数量;发情后期,片状角质化上皮细胞、有核上皮细胞和白细胞3种细胞均可见,并且比例无明显差异;而间情期则表现为大量的白细胞,极少量的有核上皮细胞。间情期E2水平较动情期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4h后,间情期大鼠胃排空率达79.70±12.47(n=8),而动情期的胃排空率是49.33±11.24(n=7),间情期胃排空率明显高于动情期,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分离并鉴定了大鼠胃平滑肌细胞,以10-8M ACH诱导平滑肌细胞收缩作为阳性对照组,探索不同浓度(10-4/10-3/10-2/10-1M)E2对平滑肌细胞的长度改变,其中10-2/10-1浓度E2能够明显抑制ACH诱导的细胞收缩(P<0.05),而且这种抑制作用能够被TAM所阻止(P<0.05)。3.检测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胃部ER的表达,发现胃部平滑肌以雌激素受体α为主要亚型表达,且动情期ERα的表达显着高于间情期(P<0.05);进一步具体到胃窦部ER α与Rock2表达呈负相关,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显示间情期Visculin在细胞内呈聚集表达,而动情期则相对弥散。进行图像重合后,间情期的胃窦平滑肌细胞内Visculin及F-actin聚集明显,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平滑肌条索样细胞形态和走向,而动情期则比较模糊,不见平滑肌细胞条索形态。4.与动情期组结果一致,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剂Y-27632可以降低大鼠收缩蛋白Rock2、F-actin及Visculin相关蛋白的表达,但对ER α无影响。当给予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干预后,能够明显抑制ER α表达、增加Rock2以及F-actin的表达量(P<0.05)),并使Visculin具有上升的表达趋势。5.SD雌性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后,给予不同剂量外源性E2,其中E20.05组与OVX组大鼠血清E2水平无统计差异,而E2 0.2组、E2 0.8组的血清E2水平显着高于OVX组(P<0.05);此时,E2 0.2组、E2 0.8组胃排空率较OVX组降低(P<0.05);E2 0.2 组、E2 0.8 组的 ER α 表达较 OVX 组高(P<0.05),然而其 Rock2表达却比OVX组减少,并伴随高含量的ROS以及MDA(P<0.05),而这种ROS及MDA的高分泌可被雌激素代谢酶广谱抑制剂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所抑制(P<0.05)。与外源性E2干预组比较,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均能抑制各剂量E2干预组ER α的表达(P<0.05),ABT虽然轻度降低了 ER α的表达,但组间差异无影响;而ABT却能使E2 0.2组、E2 0.8组抑制的Rock2反弹性高表达(P<0.05),而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却对E2 0.2组、E2 0.8组造成的Rock2的低表达无统计学影响。6.补骨脂素给药干预一周后,与OVX组比较,0.8mg/kg E2组胃排空受到明显抑制(P<0.05),而补骨脂素各剂量组与OVX组比较没有统计差异;给药第二周时,与OVX组比较,0.8mg/kg E2及8mg/kg补骨脂素组,胃排空抑制明显(P<0.05),而此时4mg/kg及2mg/kg补骨脂素组仍未表现出抑制胃排空的作用;第三周:趋势同第二周,与OVX 比较,8mg/kg补骨脂素抑制胃排空(P<0.05),4mg/kg及2mg/kg补骨脂素对胃排空无影响;第四周:OVX组胃排空率较第一周有下降趋势;E2以及8mg/kg补骨脂素组仍表现为抑制胃排空效应(P<0.05)。然而,相对于0.8mg/kg剂量的E2,补骨脂素组ROS、MDA含量低,不会造成雌激素代谢压力。胃排空与体重有一定相关性,胃排空抑制可影响体重的增加。结论:1.生理状态下,高浓度E2(动情期)有抑制大鼠胃排空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由ER α介导下调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胃窦平滑肌收缩。2.当给予OVX大鼠高剂量(0.2mg/kg、0.8mg/kg)E2时,血清E2浓度超过生理水平,造成雌激素代谢压力,体内ROS及MDA累积,下调Rho/Rock2信号通路,这是病理状态下抑制胃排空的机制。3.补骨脂素作为拟雌激素的中药单体,具有调节胃排空的作用,8mg/kg补骨脂素在给药2周后开始出现抑制胃排空的作用,但不会造成机体雌激素的代谢压力。
周福玲[7](2019)在《雷洛昔芬对ALS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致死性的成人发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累,肢体和延髓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可导致全身肌肉萎缩、瘫痪和无力,累及呼吸肌可导致患者死亡。目前,AL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至今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有效的ALS临床治疗药物和方法。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绝经前的女性比男性或绝经后的女性更不容易罹患ALS和其它神经退行性疾病。资料表明雌激素可能在ALS中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人们一直在研究使用雌激素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已经被证明对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雌激素受体(ER)是雌激素信号通路中的重要蛋白,在生殖、发育和代谢等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类重要的药物作用靶标。雌激素效应主要是由三种不同的受体介导的:两种经典的雌激素核受体ERα(estrogen receptorα)和ERβ,传统意义上起到核转录因子作用;第三种是膜受体GPR30(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被认为是一种新的雌激素受体,调节雌激素的快速、非基因组效应。经典雌激素核受体(ERα和ERβ)和新型雌激素膜受体GPR30在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雌激素会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脑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使男性患者女性化的影响,因此E2的有利作用往往会被其不良的副作用和很差的依从性所限制。雌激素的这些潜在的局限性,引起了人们对非甾体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SERMs)的兴趣,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模拟雌激素的有益作用,却将其副作用最小化,因而有望成为雌激素替代治疗药物。雷洛昔芬(Raloxifene,Ral)作为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是通过结合经典雌激素受体ERα/ERβ发挥作用,也有研究报道其通过GPR30的调节发挥作用。在某些组织中,Ral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GPR30和ERα/ERβ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的。Ral是FDA批准的一种非甾体苯并噻吩SERM,临床用于治疗和预防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和浸润性乳腺癌。由于不会增加生殖器官癌症的风险,并且不具有使男性患者女性化的影响,Ral很可能成为替代E2的神经保护剂。然而,Ral对ALS的神经保护作用仍有待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包括ALS在内的TDP-43蛋白质病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质内存在泛素阳性包涵体,其主要成分为43-kDa TAR DNA结合蛋白(TDP-43)。TDP-25,是TDP-43被激活的caspase-3裂解所产生的25-kDa C末端片段(C-terminal fragment-25,CTF25)。TDP-25容易发生错误折叠而形成聚合物,TDP-25的过度表达能够诱导线粒体自噬,导致泛素-阳性包涵体形成,促进细胞凋亡。TDP-25转基因小鼠因TDP-25表达增加,导致选择性的前肢功能损害,与ALS患者的表现相似。本实验室已经建立了稳定表达TDP-25的ALS细胞模型。将编码CTF25 cDNA的载体转染NSC-34细胞,称为TDP-25细胞,作为一种新的ALS细胞模型。将空的PCI-neo载体转染NSC-34细胞,称为E细胞,作为对照。TDP-25细胞可传代,CTF25的表达水平接近内源性TDP-43的47%。TDP-25细胞模型可作为研究ALS的发病机制和评价新的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证据表明,在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激活的自噬可能加强毒性蛋白质聚集物的清除来提供神经保护作用。自噬与过度表达的TDP-25降解有关,自噬的激活是治疗与TDP-43蛋白质组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潜在的有效策略。也有研究显示,细胞凋亡可能在ALS的发病机制及其运动神经元的变性中发挥作用,神经元凋亡可能与ALS的发病和死亡率有关。动物实验研究中,生理浓度的E2干预后,神经元细胞死亡减少,抑制神经元凋亡。因此,我们推测Ral对神经元的作用可能与雌激素类似,通过增强自噬活性,抑制细胞凋亡,从而限制运动神经元的变性。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估并比较E2和Ral对TDP-25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进一步研究Ral通过ERα/ERβ和GPR30途径对自噬和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Ral对ALS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ALS患者寻求更为理想的治疗药物,为在ALS神经保护药物开发中将ERα/ERβ和GPR30作为新的药物作用靶标提供证据支持。第一部分雌激素受体ERα/ERβ和GPR30在TDP-25细胞中的表达研究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α/ERβ和GPR30在TDP-25细胞的表达情况,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TDP-25细胞作为ALS细胞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来观察ERα、ERβ和GPR30在TDP-25细胞中的表达分布情况;通过Westernblot分析在TDP-25细胞中ERα、ERβ和GPR3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在TDP-25细胞中有ERα、ERβ和GPR30的表达。ERα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区域,细胞浆分布很少。ERβ在TDP-25细胞核及细胞质均有表达,分布更广泛,甚至在细胞的突起中也有明显表达。GPR30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及核周区域,分布局限,可见浓缩点状聚集,在细胞质内其它部分表达很少,在细胞周边部分无明显表达。在对照组中,GPR30的表达更加明显的局限在核周,核区分布相对较少,在细胞核及核周区域均未见点状聚集。2.Westernblot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在TDP-25细胞中有ERα、ERβ和GPR30蛋白的表达。TDP-25细胞中GPR3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ERα、ERβ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第二部分雌激素和雷洛昔芬通过ERα/ERβ和GPR30促进TDP-25细胞的增殖目的:观察雷洛昔芬对TDP-25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通过ERα/ERβ和GPR30的作用途径,评估雷洛昔芬对TDP-25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为了观察E2和Ral对TDP-25细胞增殖的影响,将TDP-25细胞接种到6、24或96孔板中,放入培养箱中孵育过夜至细胞贴壁,次日,用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持续24小时“雌激素饥饿”培养,继之更换为含10%v/v碳吸附(去雌激素)FBS的DMEM培养基,同时加入相应浓度E2和Ral进行干预。用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E2或Ral(10-9M、10-8M、10-7M和10-6M)干预后ERα、ERβ和GPR30在TDP-25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用CCk-8试验观察E2或Ral干预后对TDP-25细胞活力的影响,并确定下一步实验方案中E2或Ral干预浓度;免疫荧光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观察E2或Ral(10-7M)干预后ERα、ERβ和GPR30在TDP-25细胞内表达变化情况。用GPR30拮抗剂G15(10-7M)或激动剂G-1(10-7M)及ERα/ERβ拮抗剂ICI 182,780(10-7M)预处理30 min后,再用E2(10-7M)或Ral(10-7M)干预,观察ERα/ERβ、GPR30对细胞活力变化的影响。结果:1.E2(10-9、10-8和10-7M)干预组,TDP-25细胞的ERα、ERβ和GPR30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在10-8M和10-7M Ral干预组,ERα和GPR3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而且在10-7M Ral干预组中蛋白表达量最高。与E2干预组结果不同,ERβ蛋白表达水平随Ral浓度的增加并没有明显变化。2.CCK-8实验结果表明,10-7 M E2或Ral明显增加TDP-25细胞活力,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3.对照组TDP-25细胞经饥饿培养后,免疫荧光显示GPR30蛋白没有出现点状聚集,仅在细胞核和核周区呈现浅淡染色,在细胞质其它部位未见明显表达。经10-7M E2处理24h后,GPR30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增高。值得注意的是,TDP-25细胞经10-7M Ral干预后,GPR30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增多更明显。而ERα和ERβ表达在E2(10-7M)或Ral(10-7M)干预后均未见明显变化。结果表明,E2或Ral引起GPR30在TDP-25中胞浆表达明显增多。4.G15或ICI 182,780完全抑制了E2增强TDP-25细胞活力的作用,表明ERα/ERβ和GPR30都参与了E2诱导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对Ral干预组,G15完全阻断了Ral增强TDP-25细胞活力的作用,而ICI 182,780并没有发挥阻断作用,表明GPR30参与了Ral诱导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ERα/ERβ可能没有发挥作用。此外,G-1干预组TDP-25细胞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和G15干预组,进一步表明GPR30参与了Ral促进TDP-25细胞增殖的过程。第三部分雷洛昔芬对TDP-25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目的:观察Ral通过ERα/ERβ和GPR30途径对自噬和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雷洛昔芬对TDP-25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TDP-25细胞接种到6孔板中,放入培养箱中孵育过夜至细胞贴壁,次日,用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持续24小时“雌激素饥饿”培养,继之更换为含10%v/v碳吸附FBS的DMEM培养基,同时加入E2(10-7M)或Ral(10-7M)进行干预。用westernblot印迹法分析自噬标记物LC3-II和p62以及凋亡指标Bcl-2、Bax和Caspase-9在TDP-25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水平,评估E2和Ral对自噬或凋亡的影响。用GPR30拮抗剂G15(10-7M)或激动剂G-1(10-7M)及ERα/ERβ拮抗剂ICI 182,780(10-7M)预处理30 min后,再用E2(10-7M)或Ral(10-7M)干预,观察ERα/ERβ、GPR30对细胞自噬或凋亡的影响。结果:1.E2干预后p6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LC3-II表达增加,表明E2增强了TDP-25细胞的自噬水平。p6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被ICI 182,780和G15阻断,表明ERα/ERβ和GPR30都可能参与了TDP-25细胞自噬流增强的调节作用。LC3-II表达增加,被ICI 182,780阻断,不被G15阻断,表明在E2干预后,ERα/ERβ可能参与了TDP-25细胞自噬的诱导激活,而GPR30并没有参与。分析以上结果表明,E2可能通过ERα/ERβ和GPR30共同作用参与了自噬调节,增强了自噬水平。2.Ral干预显着降低p62和LC3-II水平,表明Ral可能增强了TDP-25细胞的自噬流。p62水平下降被ICI 182,780和G15干预所逆转,表明ERα/ERβ和GPR30可能都参与了TDP-25细胞自噬流的增强。LC3-II的减少被ICI 182,780逆转,G15减弱LC3-II的下降,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表明Ral可能通过ERα/ERβ参与调节了TDP-25细胞的早期自噬,而GPR30可能不发挥主要作用。分析以上结果表明,Ral的作用与E2相似,可能通过ERα/ERβ和GPR30共同作用参与了自噬调节,增强了自噬水平。3.E2干预后Bcl-2蛋白水平显着升高,Bax和Caspase-9蛋白水平下降,表明E2具有抑制TDP-25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且这些效应被ICI182,780所阻断,表明ERα/ERβ参与了E2的抗凋亡过程;G15也阻断了Caspase-9的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表明GPR30可能参与了E2的抗凋亡过程。此外,G1显着降低了caspase-9的表达,也进一步支持GPR30参与了E2的抗凋亡过程。Bcl-2和Bax蛋白水平的变化不被G15阻断,也不受G1的影响,表明GPR30没有影响Bcl-2和Bax蛋白水平的变化。分析以上结果表明,E2可能通过ERα/ERβ和GPR30共同作用抑制细胞凋亡。4.Ral干预显着降低caspase-9和bax水平,而Bcl-2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表明Ral也具有抑制TDP-25细胞凋亡的作用;ICI182,780和G15干预可阻断Caspase-9水平的下降,表明ERα/ERβ和GPR30都可能参予Ral的抗凋亡过程。此外,Bax水平在Ral干预后显着下降,这一作用被ICI 182,780而不是G15所阻断,表明ERα/ERβ参与了促凋亡蛋白Bax的减少,抑制了细胞凋亡。而G1干预并没有显着降低Caspase-9或Bax的水平。分析以上结果表明,Ral与E2相似,可能通过ERα/ERβ和GPR 30共同作用抑制细胞凋亡。结论:1.本研究结果表明,与E2类似,Ral通过ERα/ERβ和GPR30促进TDP-25细胞增殖,增强自噬,抑制凋亡,提供神经保护作用。2.Ral可模拟雌激素的有益作用,并且将雌激素的副作用最小化,因此很有可能成为ALS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手段。3.本研究突出了ERα/ERβ和GPR30对TDP-25细胞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为ERα/ERβ和GPR30作为ALS神经保护药物开发中的新靶点提供了证据支持。
王浩,庄威,薛晓鸥[8](2018)在《中药植物雌激素活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目前植物雌激素在临床各科应用较为广泛,应用于妇科及临床各科,现将其总结归纳,以便为植物雌激素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笔者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及现当代期刊,整理有关植物雌激素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从文献学角度提供植物雌激素类中药的"机制—功效"关联特性的表达与认知依据。结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具有抗肿瘤、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改善骨质疏松、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老年痴呆症等作用。结论植物雌激素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如何使植物雌激素的应用合理化、规范化仍需深入研究。
黄燕辉[9](2017)在《当归芍药散对去卵巢小鼠脂质代谢的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文中指出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是由错综复杂的病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退化的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女性多于男性,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重大的影响,可因并发症而死亡。中医药相关研究因其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机制正成为研究热点。当归芍药散(DSS)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传统上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而在治疗神经系统性疾病方面也有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本研究基于DSS的功能主治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探讨了该方治疗AD的潜在作用靶点。目的:探讨DSS对去卵巢(OVX)小鼠外周脂质代谢紊乱及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并通过测定海马中炎症细胞及NLRP3小体及其相关因子、雌激素受体(ERs)的表达变化,为研究DSS治疗AD的途径和作用靶点提供参考。方法:DSS对OVX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小鼠分为正常组(CON)、模型组(MOD)、阳性对照药组(E2)、DSS-低剂量(DSS-L)组及DSS-高剂量组(DSS-H),除CON组外,其余小鼠双侧摘除卵巢。E2的给药剂量为100 μ g/kg/d,采用腹腔注射法;DSS-L及DSS-H给药剂量分别为3.2g/kg/d、6.4g/kg/d,采用灌胃给药;CON与MOD给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给药时间为12周。给药期间,小鼠每周称量体重1次,观察小鼠体重的变化。小鼠行为学测试后取材,取小鼠完整子宫,测定子宫指数;取血清,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当归芍药散对OVX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持续给药12周后,各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测试,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Y迷宫和旷场实验考察DSS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小鼠脑组织中海马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的表达及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蛋白的表达;此外,用ELISA测量海马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最后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海马中 NF κB,NLRP3,ASC,caspasel,IL1-β,及ERα和ERβ蛋白的表达。以上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用Mean±SE表示。结果:DSS对OVX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与CON组小鼠相比,MOD组体重明显增多(P<0.01),而E2组、DSS-L组与DSS-H组与MOD组相比,都显着抑制了体重的增长(P<0.01);CON组的子宫血管丰富,颜色鲜红,体积较大;MOD组颜色苍白,呈细线状,子宫指数显着降低(P<0.01),E2组与MOD组相比,子宫指数显着增加(P<0.01),DSS-Low组、DSS-H组形态似MOD组,子宫指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相比,MOD组血清TC、TG、HDL-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MOD组相比,E2组、DSS-L组和DSS-H组显着改善了血脂TC、TG的水平(P<0.01或P<0.05);CON组与MOD组的血清LDL-C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DSS对0VX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提示,与CON组相比,MOD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E2 组、DSS-Low 组、DSS-H 组比 MOD 组明显缩短(P<0.01);与 CON 组相比,MOD组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降低(P<0.01),E2组、DSS-L组、DSS-H组比MOD组明显增加(P<0.01);与CON组相比,MOD组的平台所在象限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1),而 E2 组、DSS-L1 组、DSS-H1 组比 MOD 组明显延长(P<0.05 或P<0.1);Y迷宫实验结果提示,与CON组相比,MOD组小鼠的进臂正确率显着减少(P<0.01),E2组、DSS-L组、DSS-H组与MOD组相比均增加(P<0.05或P<0.1);旷场试验结果提示,与CON组相比,MOD组的中央区域活动时间百分比着减少(P<0.01),E2组、DSS-L组、DSS-H组与MOD组相比均增加(P<0.05或P<0.1)。DSS对OVX小鼠中枢炎症的影响免疫组化IBal阳性细胞染色结果提示,CON组海马CA3区的IBal阳性细胞胞体较小,突起细长,呈分支状,胞浆呈棕褐色。MOD组IBal阳性细胞染色加深,胞体增大,突起增多,突起变短,形态多样,呈“阿米巴样”。E2组、DSS-Low组和DSS-High组IBal阳性小胶质细胞胞体变小,突起较为细长。与CON组比较,MOD组及IBA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与MOD组比较,E2组、DSS-L组和DSS-H组IBa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CON组可见GFAP表达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无反应性增生肥大,胞体较小,分支少而细短,细胞核较小,轮廓清晰,分布规律;MOD组GFAP表达阳性细胞胞体肿胀,突起增多并延长,胞核较大,胞核固缩,突起折断;E2组、DSS-L组和DSS-H组GFAP阳性细胞表达胞体肿胀较轻、突起增多并延长,胞核较大。与CON组比较,MOD组及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与MOD组比较,E2组、DSS-L组和DSS-H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与CON组相比,MOD组IL1-β水平显着增加(P<0.01);与MOD组相比,E2 组、DSS-Low 和 DSS-High 较 MOD 组 IL1-β水平显着降低(P<0.01)。DSS抑制OVX小鼠中枢炎症通路的探究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较,OVX小鼠海马中p-NF κB及NF κB,NLRP3,ASC,pro-caspasel及caspasel,pro-IL1-β及IL1-β蛋白均增加(P<0.01),ER a及ERβ蛋白减少(P<0.01);给予E2或DSS治疗后,NLRP3小体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在海马中的表达减少(P<0.01或P<0.05);ER a及ERβ的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1 或P<0.05)。结论:上述结果表明,长期雌激素剥夺的小鼠会引起脂质代谢异常,体重增加;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OVX小鼠认知功能受损,而E2和DSS对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ELISA检测ILI β结果表明,DSS可以抑制OVX小鼠海马炎症,提示DSS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抗炎作用实现的;Western-blot检测p-NF κB及NF κB,NLRP3,ASC,pro-caspase1 及 caspase1,pro-IL1-β 及 IL1-β,ER α 及ER β结果提示,DSS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并由ERs受体介导实现。
申大川[10](2017)在《硫辛酸药理作用机制及增加顺铂药物敏感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硫辛酸(α-lipoic acid,LA)是一种拥有两个功能基团的小分子天然化合物,是多种参与新陈代谢的关键酶的辅助因子,在人体内的分布包括两种形式:氧化形态的α-硫辛酸以及还原形态的二氢硫辛酸。硫辛酸是已知天然的效果最强的抗氧化剂,化学名称为1,2-二硫戊环-3-戊酸,在体内的肝脏和肾脏含量分布最高。硫辛酸是兼具水溶性及脂溶性的两性分子,无论是氧化型还是还原型在水、脂环境中均能发挥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同时它也具有促氧化功能,可以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鳌合金属离子,再生谷胱甘肽以及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它还可以改善糖代谢,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以及心血管损伤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由于其强大的抗炎、抗氧化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肿瘤的功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以脂质及胆固醇不断在动脉壁聚集沉积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的致死原因。尤其针对绝经后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失去了雌激素抗炎、抗氧化、抗内皮细胞凋亡、降低血脂、胆固醇、增加蛋白质合成等等的保护作用,绝经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postmenopausal atherosclerosis)的治疗显得尤为棘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雌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治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临床症状缓解,但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其并不能明显改善预后,且HRT增加了患者罹患妇科肿瘤的风险。而硫辛酸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可以通过清除体内过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从而提高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s)的表达,促进雌激素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进而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特殊群体的临床治疗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卵巢癌在妇科肿瘤中的发病率位居第三位,而死亡率位居首位。原发性卵巢癌起病过程隐匿,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带来极大困难,超过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目前,卵巢癌5年生存率仅为44%左右。对于早期卵巢癌患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辅助以化疗。作为卵巢癌化疗的基础用药,顺铂具有抗癌谱广、疗效确切、与多种抗肿瘤药物有协同作用且无交叉耐药等特点,但其毒副作用较明显,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神经毒性,肾脏毒性,骨髓抑制等。所以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在寻找与顺铂联合应用的药物,以期降低顺铂的用药剂量或改善顺铂造成的毒副作用。硫辛酸作为一种可以在体内合成含硫脂肪酸,被看作是维生素,毒性较低。它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加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逆转肿瘤耐药等作用来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旨在研究硫辛酸联合顺铂治疗卵巢癌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卵巢癌减轻基础用药毒副作用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联合应用硫辛酸和顺铂对卵巢癌细胞的治疗作用的研究目的:顺铂作为临床治疗卵巢癌的基础用药具有较明显的毒副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硫辛酸联合顺铂治疗卵巢癌的疗效,以减小顺铂的用药剂量,改善顺铂的毒副作用。方法:用硫辛酸和顺铂单独或联合处理3种卵巢癌细胞系SKOV3、EFO27、IGROV1,采用克隆形成实验、3D-Culture实验观察硫辛酸和顺铂单独或联合应用对3种卵巢癌细胞的抑制效率,利用划痕实验观察硫辛酸和顺铂对3种卵巢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彗星实验、免疫荧光实验观察硫辛酸和顺铂对3种卵巢癌细胞DNA损伤和修复过程的影响。结果:1、硫辛酸和顺铂都可以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且联合应用硫辛酸和顺铂抑制效果更加明显;2、硫辛酸和顺铂都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迁移,且联合应用抑制迁移的效果更加明显;3、硫辛酸和顺铂都可以导致卵巢癌细胞DNA损伤,且联合应用,效果更加明显。结论:1、硫辛酸和顺铂均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导致卵巢癌细胞DNA损伤,且联合应用,效果更加明显;2、联合应用硫辛酸和顺铂是治疗卵巢癌的有效方案。第二部分硫辛酸治疗绝经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及机制的研究目的:绝经后女性由于失去了雌激素抗炎、抗氧化、抗内皮细胞凋亡、降低血脂、胆固醇、增加蛋白质合成等的保护作用,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大大增加。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雌激素替代疗法虽然可以显着缓解临床症状,但并不能改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硫辛酸通过清除体内过量的活性氧,解除活性氧对雌激素受体的抑制作用,从而上调雌激素受体的表达,促进雌激素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理功能,为临床治疗绝经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我们随机将40只16周龄LDL-R-/-雌鼠均分为5组,第1组饲喂正常饮食;第2组饲喂高脂饮食;第3组行卵巢去势手术后饲喂高脂饮食;第4组行卵巢去势手术后饲喂高脂饮食,同时进行低剂量硫辛酸(70 mg/kg)灌胃;第5组行卵巢去势手术后饲喂高脂饮食,同时进行高剂量硫辛酸(210 mg/kg)灌胃。灌胃持续16周,每周监测小鼠体重变化,随后将小鼠处死,血液样本经离心后将血清保存于-80°;2、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s)经过不同浓度硫辛酸(75,150,300μM)处理20小时后加入H2O2(1.2mM)4小时,以诱导氧化应激损伤;3、采用乳酸脱氢酶、丙二醛、过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试剂盒检测经过H2O2和硫辛酸处理后的HAECs的LDH、MDA、SOD、GSH水平的变化;4、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leaved Caspase-3、Bcl-2、ICAM-1、VCAM-1、Nox4、p22phox、I?Bα、phosphorylated p65、ERα、ERβ相关蛋白的表达;5、采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t assay,IF)方法检测p65、ERα基因的表达;6、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硫辛酸对HAECs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清除率;7、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CD68、ICAM-1、VCAM-1、Nox4、phosphorylated p65的表达。结果:1、硫辛酸保护HAEC细胞免受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2、硫辛酸既可以在细胞层面上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也可以在动物水平上抑制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及粥样斑块的凋亡;3、硫辛酸能够抑制由H2O2引起的黏附因子ICAM-1、VCAM-1的过表达,抑制THP-1(Huma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cell)细胞黏附于受损的内皮细胞;4、硫辛酸能够抑制由H2O2引起的Nox4、p22phox的过表达;5、硫辛酸能够上调I?Bα的表达,同时下调phosphorylated p65的表达;6、硫辛酸能够上调雌激素受体的表达;7、与卵巢去势饲喂高脂饮食组相比,硫辛酸灌胃组小鼠体重增加并不明显;8、硫辛酸能明显抑制小鼠主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结论:1、硫辛酸能够抑制氧化应激、抑制内皮细胞凋亡、抑制黏附因子ICAM-1、V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黏附于受损的内皮细胞表面;2、硫辛酸通过下调Nox4、p22phox的表达来抑制活性氧的产生,从而解除活性氧对雌激素受体的抑制作用,上调雌激素受体的表达;3、硫辛酸通过抑制NF-?B信号通路的活化来发挥抗炎功能;4、硫辛酸可以降低小鼠血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5、硫辛酸有潜力替换雌激素替代疗法成为临床治疗绝经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制剂。
二、心血管系统雌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血管系统雌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治疗是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二、绝经后及动脉粥样硬化时肠道菌群发生显着变化,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 |
三、肠道炎症导致肠屏障的破坏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四、雌激素受体信号的降低促进肠屏障中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损伤 |
五、泽泻醇B乙酸酯可能通过调节肠道雌激素受体和肠道菌群增强肠屏障发挥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六、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科学假说的提出 |
第一章 绝经后和非绝经期女性主动脉血管病变、血管内雌激素受体信号及肠道菌群异同的比较分析 |
1.1 实验材料 |
1.1.1 临床样本的采集 |
1.1.2 试剂与耗材 |
1.1.3 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人类女性肠道菌群的检测 |
1.2.2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HE染色 |
1.2.3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透射电镜的检测 |
1.2.4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免疫化学染色 |
1.2.5 统计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绝经后女性主动脉血管呈现高度的损伤与炎症 |
1.3.2 绝经后女性主动脉血管中激素受体和SRC的表达以及PI3K/AKT信号显着降低 |
1.3.3 非绝经期女性及绝经后女性肠道菌群组成异同的分析 |
1.3.4 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
1.4 讨论 |
第二章 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肠道炎症保护肠屏障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物、试剂与耗材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复制、分组及给药 |
2.2.2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2.2.3 小鼠血脂水平的检测 |
2.2.4 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 |
2.2.5 小鼠主动脉油红O染色 |
2.2.6 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的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7 小鼠结肠组织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2.2.8 小鼠结肠组织蛋白印迹检测 |
2.2.9 小鼠肠道菌群的检测 |
2.2.10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AB23A改善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血脂紊乱、炎症及血管损伤 |
2.3.2 AB23A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炎症并改善肠道紧密连接 |
2.3.3 AB23A调节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 |
2.3.4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变化及紧密连接呈现显着相关性 |
2.3.5 粪菌移植改变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 |
2.3.6 调节菌群结构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紊乱、炎症及血管损伤 |
2.3.7 调节菌群结构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并改善肠道紧密连接 |
2.3.8 抗生素抑制小鼠肠道菌群但未取消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 |
2.3.9 抗生素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损伤,增强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治疗作用 |
2.3.10 抗生素增强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 |
2.4 讨论 |
第三章 泽泻醇B乙酸酯激活结肠上皮GPER/SRC及PI3K/AKT信号保护肠屏障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细胞系 |
3.1.3 药物与试剂 |
3.1.4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复制、分组及给药 |
3.2.2 小鼠血清雌激素水平的检测 |
3.2.3 小鼠结肠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
3.2.4 小鼠结肠组织蛋白印迹检测 |
3.2.5 Caco-2细胞的培养 |
3.2.6 Caco-2细胞的分组及干预方式 |
3.2.7 MTT检测Caco-2细胞活性 |
3.2.8 Caco-2细胞油红O染色 |
3.2.9 Caco-2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3.2.10 Caco-2细胞蛋白印迹检测 |
3.2.11 Caco-2细胞免疫沉淀检测 |
3.2.12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AB23A调节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中ERs/SRC及PI3 K/AKT信号 |
3.3.2 AB23A在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中减少胆固醇堆积、减轻炎症并保护紧密连接 |
3.3.3 AB23A促进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中SRC的表达和P13K/AKT信号 |
3.3.4 GPER的阻断减轻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
3.3.5 SRC是AB23A通过GPER发挥肠道保护及脂质调节作用的关键因子 |
3.3.6 AB23A通过上调GPER激活SRC发挥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
3.3.7 AB23A发挥肠道保护及脂质调节作用需要PI3K/AKT信号的激活 |
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正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综述: 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与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和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现状 |
一、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二、肠道菌群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读博期间参与科研课题及其他工作情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飞龙掌血中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药材 |
2 试验方法 |
2.1 飞龙掌血提取与液液分配 |
2.2 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分析 |
2.3 乙酸乙酯部位的分离 |
结果与讨论 |
1 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分离条件优化 |
1.1 洗脱时间优化 |
1.2 流动相配比优化 |
2 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化合物结构鉴定 |
3.飞龙掌血乙酸乙酯部位化合物核磁谱图数据 |
第二部分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药材 |
2 实验方法 |
2.1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分析 |
2.2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分离 |
结果与讨论 |
1 液相分析条件优化 |
1.1 洗脱时间优化 |
1.2 流动相配比优化 |
2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二维色谱分离方法分离化合物 |
2.1 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
2.2 单体化合物纯度检测 |
3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化合物结构鉴定 |
4 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化合物核磁谱图数据 |
第三部分 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化合物筛选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中药靶向ERα/ERβ的阴阳调和机制及其在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雌激素及其作用机制 |
1.1 雌激素的概念及其靶向作用 |
1.2 雌激素受体介导机制及其与机体阴阳状态的关系 |
2 中药在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雌激素样效应及以ER亚型为基础的阴阳调衡机制 |
2.1 中药以ER介导、ER亚型表达调节为基础的雌激素样作用 |
2.2 中药在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针对主要靶向组织以ER亚型介导与调节效应为基础的阴阳调衡机制 |
3 结语 |
(4)妊娠期脉象变化与雌二醇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实验一 早期妊娠女性右手脉象脉图参数的变化意义 |
1.1.1 临床资料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1.4 结果 |
1.1.5 小结 |
1.2 实验二 早期妊娠女性左手脉象脉图参数的变化意义 |
1.2.1 临床资料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统计方法 |
1.2.4 结果 |
1.2.5 小结 |
1.3 实验三 妊娠期脉象变化与雌二醇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1.3.1 临床资料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统计方法 |
1.3.4 结果 |
1.3.5 小结 |
第2章 讨论 |
2.1 脉诊与脉象变化的可行性分析 |
2.1.1 研究目的、意义 |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1.3 祖国医学对寸口脉的阐述 |
2.1.4 脉象的诊断物质基础及诊脉要点 |
2.1.5 寸口脉象变化与女子妊娠 |
2.1.6 妊娠期雌激素的产生机制、作用原理及与女子生理、病理的关系 |
2.2 本课题创新性 |
2.3 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3.1 脉图参数结果分析 |
3.2 雌二醇水平与脉图参数相关性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 雌激素水平与心血管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越橘花色苷对围绝经前期大鼠ER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 |
1.1.1 围绝经期生理变化 |
1.1.2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机理 |
1.1.3 雌激素与植物雌激素 |
1.1.4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现状 |
1.2 越橘花色苷概述 |
1.2.1 越橘花色苷 |
1.2.2 越橘花色苷特性 |
1.2.3 越橘花色苷提取方法 |
1.2.4 越橘花色苷功效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饲料 |
2.3 实验受试物 |
2.4 主要实验试剂 |
2.5 主要实验仪器 |
2.6 实验方法 |
2.6.1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灌胃剂量 |
2.6.2 围绝经期大鼠的判定 |
2.6.3 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
2.6.4 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测定 |
2.6.5 血清及肝组织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6.6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
2.6.7 血清血脂代谢水平的测定 |
2.6.8 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的测定 |
2.6.9 大鼠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通路ER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测定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3.2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3 越橘花色苷对围绝经期前期大鼠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3.3.1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血清雌二醇(E2)含量的影响 |
3.3.2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血清促卵泡成熟素(FSH)含量的影响 |
3.3.3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含量的影响 |
3.4 越橘花色苷对围绝经前期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1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4.2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的影响 |
3.4.3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影响 |
3.5 越橘花色苷对围绝经前期大鼠器官组织形态的影响 |
3.6 越橘花色苷对围绝经前期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
3.6.1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总胆固醇(TC)含量的影响 |
3.6.2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甘油三酯(TG)含量的影响 |
3.6.3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影响 |
3.6.4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的影响 |
3.7 越橘花色苷对围绝经前期大鼠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
3.7.1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 |
3.7.2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下丘脑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 |
3.7.3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下丘脑5-HT与DA比值的影响 |
3.7.4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下丘脑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影响 |
3.8 越橘花色苷对围绝经前期大鼠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3.8.1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子宫雌激素受体(ER)含量的影响 |
3.8.2 越橘花色苷对大鼠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9 讨论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6)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雌激素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一、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
二、雌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
三、雌激素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
四、雌激素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 |
五、雌激素的代谢 |
六、雌激素与Rho/Rock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七、植物雌激素 |
第二节 胃排空的机制 |
一、神经系统对胃排空的调控 |
二、胃排空的动力学 |
三、平滑肌收缩与Rho/Rock2信号通路 |
第三节 雌激素对胃排空的影响 |
第四节 中医药对胃排空的研究进展 |
一、胃排空的中医理论 |
二、胃动力中药研究 |
三、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生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机制 |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病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机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节 补骨脂素抑制大鼠胃排空的效应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7)雷洛昔芬对ALS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激素受体ERα/ERβ和GPR30在TDP-25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雷洛昔芬通过ERα/ERβ和 GPR30 促进TDP-25 细胞的增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雷洛昔芬对TDP-25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雌激素受体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药植物雌激素活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雌激素的化学分类及分布 |
2 植物雌激素的结构与作用原理 |
3 植物雌激素的应用 |
3.1 抗肿瘤作用 |
3.2 改善围绝经期诸症 |
3.3 缓解骨质疏松症 |
3.4 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 |
3.5 减缓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 |
4 结语 |
(9)当归芍药散对去卵巢小鼠脂质代谢的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更年期女性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进展 |
一、更年期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 |
二、更年期脂质代谢紊乱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二节 更年期与阿兹海默症(AD)的关系研究进展 |
一、AD的发病机制 |
二、AD的炎症学说 |
三、雌激素与AD的关系 |
第三节 当归芍药散(DSS)药理学研究进展 |
一、DSS对脂质代谢紊乱的治疗研究进展 |
二、DSS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DSS对OVX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和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结论 |
第二节 DSS对OVX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
一、主要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结论 |
第三节 DSS对OVX小鼠中枢炎症的影响 |
一、主要仪器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结论 |
第四节 DSS抑制OVX小鼠中枢炎症通路的探究 |
一、主要仪器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结论 |
第五节 讨论 |
一、动物模型与治疗药物的选择 |
二、行为学的选择 |
三、指标检测的选择 |
四、实验结果的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硫辛酸药理作用机制及增加顺铂药物敏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联合应用硫辛酸和顺铂对卵巢癌细胞的治疗作用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耗材 |
1.5 生物分析软件 |
2.实验方法 |
2.1 肿瘤细胞培养 |
2.2 CCK-8法测定硫辛酸(LA)和顺铂(Cis)对卵巢癌细胞系的IC50值 |
2.3 细胞增殖实验 |
2.4 3D培养实验 |
2.5 划痕实验 |
2.6 彗星实验 |
2.7 免疫荧光实验 |
2.8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联合应用LA和Cis协同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 |
2.联合应用LA和Cis可诱导卵巢癌细胞死亡 |
3.联合应用LA和Cis协同抑制卵巢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
4.LA联合Cis应用协同诱导卵巢癌细胞DNA损伤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硫辛酸治疗绝经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及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耗材 |
1.6 生物分析软件 |
1.7 相应实验溶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Westernblotting |
2.3 相应试剂盒对细胞内乳酸脱氢酶、丙二醛、过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的测定 |
2.4 单核细胞黏附实验 |
2.5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内ROS |
2.6 免疫荧光 |
2.7 模拟绝经后女性小鼠模型的构建 |
2.8 小鼠主动脉的剥离、采集、包埋及主动脉油红O染色 |
2.9 病理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10 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乳酸脱氢酶、丙二醛、过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谷胱甘肽测定 |
2.11 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1.硫辛酸保护HAEC细胞免受由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 |
2.硫辛酸无论在体内实验还是体外实验均可以阻止内皮细胞凋亡 |
3.硫辛酸能够抑制由H_2O_2诱导的ICAM-1和VCAM-1的过表达,同时阻止THP-1细胞向受损HAEC细胞的黏附 |
4.硫辛酸通过下调Nox4和p22phox的表达来抑制由H_2O_2诱导的过量的活性氧的生成 |
5.硫辛酸能够抑制NF-?B信号通路活性来发挥抗炎功效 |
6.硫辛酸能够上调雌激素受体的表达 |
7.硫辛酸联合Nox4、NF-?B、ERs抑制剂对由H_2O_2诱导引起的ICAM-1、VCAM-1过表达的影响 |
8.Nox4、NF-k B和ERs形成级联反应,共同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
9.硫辛酸阻止卵巢去势手术和/或高脂饮食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
10.硫辛酸对小鼠血清中一些生化指标的影响 |
11.在动物实验中,硫辛酸可以抑制NF-kB信号通路的活化,降低Nox4的表达,上调雌激素受体的表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心血管系统雌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孟庆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飞龙掌血中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化学成分研究[D]. 李艳. 青岛大学, 2020(01)
- [3]中药靶向ERα/ERβ的阴阳调和机制及其在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 赵丕文,王燕霞,牛建昭.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6)
- [4]妊娠期脉象变化与雌二醇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余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越橘花色苷对围绝经前期大鼠ER通路的影响[D]. 李娜.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6]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D]. 代汝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7]雷洛昔芬对ALS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福玲.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中药植物雌激素活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王浩,庄威,薛晓鸥. 吉林中医药, 2018(03)
- [9]当归芍药散对去卵巢小鼠脂质代谢的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D]. 黄燕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硫辛酸药理作用机制及增加顺铂药物敏感性的研究[D]. 申大川.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