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一、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窦凯[1](2020)在《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开始由量变发生质变,作为“文化创意+信息通信技术”的碰撞跨界融合所产生的数字内容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的新引擎。近年来,由于“网络中国”、“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数字内容产业整体上呈现向好向优的发展态势,数字影音、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内容等领域增长迅速且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已经成为世界数字内容产业大国。然而与美欧日等数字内容产业强国相比,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整体水平上仍然处于竞争弱势,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当前全球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数字内容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何正确评价、合理分析当前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以及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明确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进而针对性制定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政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为研究背景,利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灰色关联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及分类体系,阐述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围绕全球及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判断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在以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构建包含1个目标、4大系统、14项要素、50项指标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选择G20国家为样本考察对象,选定2010-2017年8年作为考察阶段,完成了对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横向综合测评。实证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数字内容产业伴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呈现明显增强的发展趋势,但较之于美国、英国等数字内容产业强国,中国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竞争格局中仍然处于弱势阶层,中国在G20国家中位列第7名,整体处于第三梯度。同时通过与美英两国的比较发现,中国劣势指标的数量远大于优势指标,尤其是在产品竞争实力、企业战略、关联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基础设施、政府政策、市场开放等方面劣势明显,成为制约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实证结果为参考,在借鉴美、英、日、韩四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制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政府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宏观规划者,要加强顶层战略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要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要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建协同产业集群,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高端国际企业,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沟通数字内容企业与国家的中介,要发挥行业政策倡导功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要发挥行业自律功能、维护产业发展秩序,要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完善桥梁纽带作用;企业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经营的微观主体,要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整体提升,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要促进要素资源升级、形成动态竞争优势。

朱硕[2](2020)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提出软件出口是软件产业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是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软件出口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推动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是中国面对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数字经济时代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论文探讨了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内涵,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和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每个因素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得出如下结论:2007年至2019年,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分布在2.2-12.1之间,呈现“M”形变化趋势,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水平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分布在0.25-1.59之间,呈现“V”形变化趋势,中国软件出口升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科技创新投入、数字经济生态发展水平、国际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国内市场需求、出口政策支持、外商投资水平分别增加1%,中国软件出口升级水平将会提高相应的数值。最后论文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推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数字经济战略布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精准对接软件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多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拓软件出口市场,提升软件出口层级;完善软件出口政策法规,优化软件产业营商环境。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领域进行理论性与实证性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研究上的空白。

米俊[3](2019)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基于中印服务外包产业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服务业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服务外包已然成为一国促进服务业创新和发展、提高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途径。很多新兴国家都希望紧握这一关键机遇,积极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2006年,我国政府也在国家战略层面认清这个重要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过去十年是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我国工资成本较低而且人力素质较高、政府扶持等因素,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脱离了刚开始时的弱小状态,一跃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接包国。但是,与服务外包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依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近几年经济形势不太明朗、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我国服务外包业务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其迫切需要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印度是服务外包发展最成功的国家,在承接服务外包方面有着极强的竞争力,其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先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本文对中印两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论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梳理了关于服务外包的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是对服务外包的理论概述,介绍了服务外包的概念、分类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将中印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情况;第四章基于三个常见的竞争力指标(RCA、MS和TC)对中印两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由此可以发现中印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差距;第五章在新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力,并针对检验结果简要分析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在各影响因素下面临的优劣势;第六章结合印度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和实证结果,探寻提高我国服务外包竞争力的方向。

张雷[4](2018)在《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信息经济报告》指出,数字化经济正在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各项经济活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业给传统产业带来的改变必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在过去的十年取得了飞速发展,并在产值规模上跻身于世界前列,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但是,与世界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行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整体生产率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基础建设亟待提高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发展信息经济、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使信息经济成为中国未来领先全球的支柱性产业,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文章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与发展经验,找出我国与其发展的差距与不足,有助于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文章一共包含六个部分9个章节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即第1章,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文章构建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对于中美英德日韩六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综合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借鉴他国发展的先进经验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综述部分,包括第2章与第3章。第2章首先对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基本理论进行概述。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处理一切与信息相关内容时所采用的各项技术的总称,除具有技术性与信息性双重特性以外,同时还具备科技含量高、开发周期短、投入资金大、高收益高风险等新特点。对于信息服务业的涵盖范围,文中借鉴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对于信息服务业的界定经验,将我国信息服务业分为以五大类别,为文后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对国际竞争力理论演进过程与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理论基础包括相对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论。评价方法包括IMD国际竞争力分析法、WEF国际竞争力分析法、波特钻石模型评价法、多重线性回归法与因子分析法。第三部分为基本情况概述部分,即第4章,详细分析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与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与特点。美国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信息技术的研发都起源于美国;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约占全球1/3左右,有着完整的以软件业、数据库业、互联网服务业和咨询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英国作为第一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电信市场开放较早,网络升级和通信信息化应用发展很快;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经济体集群度高达92%,拥有全世界最全面的历史数据并免费开放,无线宽带使用率高且收费低廉。德国以创新科技与工业产品的完美结合引领世界工业化发展潮流。德国工业4.0战略发展计划实施的主要目标是使德国成为新一代信息物理系统的主要供应国,实现制造业个性化与智能化。日本经济依赖其强大的技术消化与创新能力快速发展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扶植高科技企业,这一系列的举措,使日本成为最早发展信息产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网络建设强国之一。韩国作为全球公认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拥有超高的网络覆盖率及令人羡慕的网速;拥有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企业与品牌。中国的信息技术及信息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年轻化的市场基数,使数字经济得以快速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但其综合竞争力并不强。部分信息服务模式局限国内,信息使用的安全防范还亟待加强。第四部分为比较分析部分,包括第5章、第6章和第7章三个章节,为整篇论文的核心部分。第5章结合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与韩国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根据系统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参考《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信息技术报告》评价体系中对于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收集整理33项指标近十年的发展数据,对指标进行解读与数据分析。第6章应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环境、科技环境、人文环境、技术创新力、基础建设水平、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7个方向33个指标入手,以2016年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世界银行数据库、世界数据图册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利用SAS9.4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因子得分、排名,进行比较分析。第7章应用主成分析法,采取2012-2016年五年间各项指标数据,对六个国家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中国财政状况整体良好,政府负责率不足50%,国民储蓄总量占比较大,经济发展动力强劲,行业发展空间巨大。韩国高等院校入学率全球第一,政府及企业对于研发大力支持与投入,造就了韩国电子芯片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德国以其优良的居民教育环境、社会福利政策、生活质量、国防建设、人口发展与政治建设,人文环境指数位列第一。英国超高的学术氛围、高科技人才的含有量、以伦敦为首的全球金融中心,成就了它的高技术创新能力。美国在运输、存储与通讯活动增加值方面远远超过其它国家,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与获得收益方面排名第一。第7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收集2012-2016年五年间各项指标数据,采用“降维”的方法消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把众多指标合成比较重要的几个指标进行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2012--2016年中,韩国有三年综合排名第一,美国与英国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综合排名第一,德国与日本发展较为稳定。与前五个国家相比,中国在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发展综合竞争力发展方向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五部分为建议部分,即第8章。结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与韩国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经验,针对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政策优化、产业融合、国际化发展、投资机制、创新技术、服务外包、基础建设与提升安全保障8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优化政策体制,统筹整体规划,提高政府效率。2、推动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相融合,促进“互联网+”模式进一步创新发展,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优化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格局。3、为使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更好的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提高产业研发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完成产业国际化的完美对接。4、创新投资机制,丰富资金来源,提高企业参与度,加快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速度,促进产业发展。5、增强信息技术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人才引进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开放网络环境几个方面加以提高。6、加快信息服务业外包发展速度,要求发展业务定位准确、发展政策不断创新、发展环境得以改善、人才培养更加专业,扩大产业集群基地、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升中国信息服务整体实力。7、加强网络基础建设,扩大基础建设覆盖范围与覆盖深度,开放电信市场,完善电信发展配套政策,提高网络服务质量。8、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网络安全思想意识的普及,建全网络安全法律保障制度,提高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水平,关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完善企业网络安全制度。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即第9章。本文创新性的对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总结其它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与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亟待发展的方面,提出提高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冷昕[5](2014)在《“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正处在历史性转型时期,发达国家的需求活跃期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结束,我国外贸出口在数量上的扩展面临着挑战,同时还要面对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激烈竞争。随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人民社会生活等方面重要性的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第一大出口行业。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经济信息化、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国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人员、资金、信息和物资在全球范围内更快的流动,国际分工与协作日益扩大,国际竞争也更为激烈。“金砖五国”以其强烈的创新需求、巨大的市场及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金砖”经济体的经济秩序还不够完善,但各国都在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凭借各自的资源优势力图在全球信息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能盲目效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一直占据着完全的主导性。“金砖”经济体在经济、政治方面紧密度高,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表。我国同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经贸关系日趋频繁和紧密,通过比较研究其他“金砖”经济体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首先是对产业结构主要理论的概述。接着从逻辑归纳角度对信息产业的不同定义以及各国或地区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综述。信息产业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文章中主要整理了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欧盟、日本科技与经济协会以及我国学者陈德言、陈禹、谢康等人的分类体系。第三章对与产业竞争力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需求相似论等。之后重点阐述了“钻石模型”理论和它的基本要素及其演进过程。很多学者对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进行了修正,归纳起来主要有“多因素钻石模型”、“国际化钻石模型”、“双钻石模型”和“一般化双钻石模型”几种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从政策、技术力量和人才培养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这四个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其特点主要有: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大力培养人才;建立科技园区发挥集群效应;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等,正是这样的发展模式使这几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之后论文预测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产业分工全球化、产品规模扩大化、主导企业国际化、产业界限模糊化、竞争核心技术化。第五章中,论文对“金砖五国“的经济发展及信息产业发展脉络逐一进行个体化概述。巴西在拉美地区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电信产业政策上,巴西采取全面放开的政策使电信产业发展迅速。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巴西采取的是全面引进的政策,使信息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现在巴西政府也比较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转化与技术创新。俄罗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科研力量雄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数量众多。但以往俄罗斯的信息技术在军事、国防方面应用程度很高,而在普通民众中的推广使用度较低,近几年俄罗斯开始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多功能电子卡系统等,将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日常经济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度逐步提高。印度是人均收入低、初等教育和健康水平也较低的国家,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却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这主要得益于其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印度的软件外包、软件咨询与服务等相关业务已经参与到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中,世界上主要的知名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使用印度的软件产品或相关服务。印度发展信息产业的重点十分明确,那就是着力发展软件产业,对储备人才的培养采取的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即多种途径相结合。民办培训机构有发放相关学历的资格,并且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强、业务水平也较高,能有效补充信息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缺口。我国近些年信息产业规模呈稳步上升趋势,电子产品制造、加工、出口业务量逐年上升,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良好,互联网应用各项指标增长迅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软件企业规模小,缺少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结构不合理;信息产业政策不完善等。南非是五个经济体中经济规模最小的国家,通信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人才匮乏,优势是金融体系非常完善。近些年,南非大力加强对卫星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投资,力图把信息产业打造成南非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第三部分,即第六、七、八、九章,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第六章构建具有针对性的“金砖国家”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本文之前论证了钻石模型用来分析某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可行性,同时也认为钻石模型有需要改进的问题。钻石模型本身是一个综合的、很全面的、系统的分析评价体系。但它的缺陷主要是从定性的方面来考察,而且每一个要素涵盖的面都很广,导致在现实运用中有一定的难度。论文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分析,将钻石模型各方面的因素细化,加入一些量化的分析因素,针对信息产业特点,加强信息产业相关因素选取的实用性和客观性,为进一步研究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奠定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息产业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在第七章中,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从基本条件、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资金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和创新因素共七个方面28个子项目入手,分别对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详细、量化的横向比较。其中一部分子项目,论文借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选取了“全球竞争力报告”和“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中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指标,力求客观反映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性和实际能力。第八章中,论文结合第七章中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对五个“金砖”经济体信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总结、分析与评价。巴西的经济发展正在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其优势在于产业政策自由;市场规模大;信息技术使用度高;商业成熟;通信设施状况良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大;科技人员数量多等;劣势是交通设施陈旧、落后,运输成本高;公共教育支出增长缓慢;科技人员中技术人员多,研发人员少;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对外来技术依赖性强,外资垄断现象严重等。俄罗斯也在向创新驱动过渡,其优势主要有信息使用度高,重视信息安全,国民整体教育素质高,研发支出投入比重较高,研究人员数量多、专利数量多,科研水平高,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市场规模大等;劣势是人口增长缓慢且男女比例失调,交通设施虽有一定基础但设备陈旧,制度、创新环境不够自由,资源开采具有吸引外资的能力但信息产业融资能力不强,商业体系还不成熟等。印度还处在要素驱动阶段,除了同样具有市场规模外,在软件产业和人才培养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但印度的发展劣势也非常明显,人口教育水平、教育资金投入、信息技术的普及、基础设施等多方面都处于落后水平。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效率驱动阶段,基础设施总体水平现在有了很大提高,信息产品制造、出口能力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大。但对教育和研发上的资金投入还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尤其缺少创新环境、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匮乏,缺少核心竞争力。南非拥有非洲地区最大的信息产品消费市场,信息和通信技术支出比重较高,且拥有非常完善的金融体系,宏观环境良好。目前,南非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技术人员、专利都很少,吸引外资的能力也不够。由于信息产业的影响因素很多,为了更准确的对信息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第九章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变量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了影响各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对比。第四部分,即第十章。结合其他四个金砖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经验和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论文在这一章给出了在法律法规、产业结构、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领域等方面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九项建议。包括通过建立健全信息产业政策及相关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来提高储备人才整体素质,建立多途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民办教育机构的规模和质量,同时鼓励企业自行培训;制定有效的融资政策扶持软件企业自主研发,打造专业配套的软件出口链,培养和吸引面向国际软件市场的人才,积极推动整机出口带动嵌入式软件出口;建立高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软件核心技术竞争力;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整合资源建立优势产业集群,确立重点发展的产业区域,运用多层次结合的手段促进资本密集型信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的产学研结合并发展风险投资机制;细化信息产业内部格局,完善相关产业链体系,开展国际化经营并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打造跨国公司,提升品牌竞争力;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完全从信息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对“金砖”经济体进行比较的资料目前来看还是相当有限的,所以作者只能尝试在已有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把握各个“金砖”经济体的特性,结合信息产业的特点建立分析模型进行量化对比。因此第七章中选取了部分权威机构给出的评价指标作为本文的比较数据。综上所述,以国内外大市场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突破核心基础产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信息产业区域新格局,完善创新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最终我国一定会成为信息产业强国。

杜柳莹[6](2014)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软件业外包首先在印度兴起,开创了国际服务外包的先河,之后服务外包这一新兴的服务业便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并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就近几年而言,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保持着稳定的增长,离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从国际分工角度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仍然是主要的发包国,而印度、中国、俄罗斯、爱尔兰、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是主要的接包国。现今,中国已经发展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的承接国,仅次于印度,在服务外包这个新兴产业中扮演着承接大国的角色。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对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在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对我国国际服务外包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首先度量我国服务外包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水平,再分别针对服务外包的子行业ITO和BPO,对影响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中印比较分析,并阐明了中国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劣势。随后结合前文提出的主要因素,分别就ITO和BPO两个行业进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验证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原因。最后结合前文对中国的竞争优劣势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的结果,针对我国服务外包存在竞争劣势的方面,提出一些利于行业发展的可行政策。通过三个部分的研究,本文具体得出以下三方面结论:(1)利用RCA、MS和TCI三个指标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度量,结果显示,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行业上确实具有竞争优势,但竞争力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中印比较得出,两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印度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2)通过中印承接服务外包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可以总结得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在基础设施条件、人力成本和宏观经济环境方面有着竞争优势,在市场结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储备和利用外资方面相对处于竞争劣势。(3)分别对TTO和BPO进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而言,其市场的集中度较低,利用外资的力度和深度需要加强,且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呈现正相关。对于业务流程外包而言,市场开放程度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呈现正相关,而薪酬成本对于当前中国BPO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着。此外,产业研发人员强度与基础设施水平对于整个服务外包行业都产生了正的影响,而行业发展水平却呈现负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行业存在“门槛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在中印的优劣势比较中,首先提出了对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生影响的宏观环境因素,随后分别探讨影响服务外包不同子行业ITO和BPO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进行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这种将服务外包行业细分,分别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比的方法可能为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本文在实证研究部分采用了新的思路,对度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标RCA、MS和TCI分别进行影响因素回归,且在选择变量时,在传统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纳入利用外资情况和市场开放程度两个新的变量进行分析,得出了与其他学者有所不同的结论,这也为服务外包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

吕明元[7](2012)在《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中印比较》文中指出软件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本文通过设定指标和构建模型,对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印软件业进行了比较。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软件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出口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较低,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以及盈利能力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软件产业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技术政策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体系,以财税、金融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等对策性建议。

袁野[8](2012)在《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研究其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对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产业竞争力影响模型以及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然后详细探讨了软件产业竞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接着对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如政府的作用、人力资源、产业组织、产业价值链、企业管理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对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论述。

王大伟[9](2011)在《中国软件业产业技术政策绩效研究 ——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视角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巨大,它直接关系着我国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也对国民生活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出口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较低、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以及盈利能力较低等等。本文将从国家制定的产业技术政策入手对软件产业各个阶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再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软件业产业政策的症结所在,探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软件产业政策。全文以软件产业各个时期的产业技术政策以及软件业的发展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软件产业各个时期软件产业技术政策的不足之处。为了摸清产业技术政策与软件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作用机理,本文从软件产业定义以及产业技术政策的概念范围入手,以软件产业自身特点为出发点,探究产业技术政策对软件产业的影响路径(第二章)。接下来按图索骥,在软件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并结合当期的产业技术政策,对软件业的发展成果以及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各个时期软件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第三章)。以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设定指标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寻求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第四章)。基于前几章的细致分析,试图寻找我国软件产业的政策方向,本文提出在借鉴北京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以产业技术政策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体系,做到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促进软件产业结构升级,推动软件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赵枫[10](2010)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信息技术浪潮的迅猛发展,许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将非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服务外包,而发展中国家以低成本优势及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成为了服务外包的承接地。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产业转移过程中,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效应促使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速成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努力提升自身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能力,以期处于服务外包产业链中的更有利位置。面对这一历史机遇,中国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全面规划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布局,以承接服务外包为助推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低碳经济在GDP中比重,促进地区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陆续确立了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6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14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4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经过近1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急需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基地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据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和相关的区域竞争力理论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在寻找共性、量表设计、样本选取、数据采集和因子提取的基础上建立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应用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4个基地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并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基地城市进行定位,并提出对策建议。这一研究对科学地判断我国各基地城市在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差距,正确把握形成差距的因素和原因,指导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承接地优化资源配置,为国际跨国公司在选择服务外包承接地时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可以为国家宏观指导各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产业集聚特征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首先是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相关概念的界定入手,并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中国统计局、中国工信部等角度对信息技术产业、服务外包、ITO、BPO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总结归纳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特征,指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具有知识资源技术特征、数字化产品特征、垄断的市场特征、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特征和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特征,说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主要不是靠投资和劳动的增加而是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技术、知识、创新、从业人员水平、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非常重要。第三,对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并着重从全球服务外包转移方市场、承接方市场来研究,说明在评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时其产业规模、出口能力、国际跨国公司进园数量、企业运营成本等也至关重要。最后,在对比分析了中国14个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规模能力、出口能力、从业人员结构和企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问题,并对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评论,确立了本文主题的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2.基于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和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以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为研究起点,以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线,对竞争力指标评价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初步预选了54个指标作为理论预选,并将其制成问卷进行评价指标的专家筛选。然后,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基础,使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因子提取和解释能力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截取数据,确定提取5个因子,并命名为产业规模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和环境支撑力5个一级指标,通过研究发现,这5个因子可以解释变量总方差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说明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的评价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最后,根据上述原理,创建了一个含有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详细说明和分析。这一部分是后面从数量上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指标权重的理论基础。3.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问题。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从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本文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开始的,并对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方法进行概述,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构造产业规模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环境支撑力等各级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模型,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对各指标权重的有效性和各指标的组合一致性进行验证。最后,得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各级指标的权重。这一部分是后面从数量上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基础。4.基于本文已建立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权重,采用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排序、定位问题。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建立的评价体系和确定的指标权重,选择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作为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确定中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评价对象,利用2007年数据,对中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从产业规模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环境支撑力等5个方面进行优劣势评价、排名和分析。最后,为了在我国14个城市中找出该产业发展具有共同特点的一些城市,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我国14个城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分成几类,找出每一类共同的特点,以利于更好的研究各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政策,促进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研究对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政策的制定、投资的决策以及产业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5.在前面各部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文总的结论和建议。一是本文创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的评价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二是利用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确立了北京、深圳、上海属于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第一层次,南京、成都、大连、杭州、广州属于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第二层次,济南、天津、西安、武汉、长沙和合肥属于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第三层次;三是利用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发现了北京、上海、深圳主要适合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产品的开发;大连、成都、西安、武汉、合肥、长沙和济南主要适合服务外包业务,属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低端产品的开发;杭州、南京、广州和天津适合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端产品的开发。发现北京、杭州、广州、南京主要针对于内需市场;深圳、上海、大连、天津主要针对于外需市场,会更有利于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整体发展。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建议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塘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聚;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聚;以深圳为中心,沿珠江沿岸广州、珠海等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以大连为对外窗口的东北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的领军城市;建立以武汉、成都、西安为中心的中西部服务外包交付中心。本文的研究为全面规划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长期发展的产业布局,整体提升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本文创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一系统比较符合我国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宗旨,比较全面的评价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2.科学地确定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要素的权重,通过引入比例标度用数指标所构成的矩阵,用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权重稀疏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各项指标权重的相对客观性,从而避免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更加强调合理性。3.对我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进行评价排名、聚类和定位,研究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找出每一类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共同特征,对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进行合理的国家统一产业布局提出了建议。

二、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方式创新
        1.4.3 机制路径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梳理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字内容产业概念界定
        2.1.2 数字内容产业分类界定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2.2.2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综述
        2.2.3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述
    2.3 产业竞争力来源及基本理论梳理
        2.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来源探讨
        2.3.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前提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3.1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1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
        3.1.2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3.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2.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
        3.2.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3.2.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现状
    3.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3.3.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3.3.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3.4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判断识别
        3.4.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3.4.2 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形态与特征
        3.4.3 基于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的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识别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4.1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
        4.1.1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组成要素
        4.1.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衍生路径
    4.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技术路径
        4.2.1 确立评价目标
        4.2.2 明确评价原则
        4.2.3 理清评价思路
        4.2.4 设计评价流程
        4.2.5 选择评价方法
    4.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评价框架
        4.3.2 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4.3.3 指标体系初步选取
        4.3.4 指标体系修正筛选
        4.3.5 指标体系最终确定
    4.4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4.1 基于AHP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4.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测度与评估
    5.1 横向层面基于国际比较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测评
        5.1.1 横向比较样本国家选择
        5.1.2 评价指标数据采集来源
        5.1.3 G20国家数据导入测度
    5.2 基于横向测评结果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5.2.1 G20各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演变状况
        5.2.2 G20各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聚类分析
        5.2.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国际比较分析
    5.3 中国与其他G20国家竞争力要素与指标的综合比较
        5.3.1 核心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3.2 基础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3.3 环境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3.4 现实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4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总结
        5.4.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和劣势统计分析
        5.4.2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结论分析
    5.5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5.5.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5.5.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发达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1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1.1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1.2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2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2.1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2.2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3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3.1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3.2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4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4.1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4.2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
    7.1 政府宏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7.1.1 加强顶层战略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7.1.2 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7.1.3 加强产业引导扶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7.1.4 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建协同产业集群
        7.1.5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高端国际企业
        7.1.6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2 行业中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7.2.1 发挥政策倡导功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7.2.2 发挥行业自律功能维护产业发展秩序
        7.2.3 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7.2.4 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完善桥梁纽带作用
    7.3 企业微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7.3.1 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整体提升
        7.3.2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7.3.3 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7.3.4 促进要素资源升级形成动态竞争优势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未来展望
附录A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初始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B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附录C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定性指标专家打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全球价值链理论
        2.1.3 竞争优势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数字经济的含义
        2.2.2 软件出口相关概念
        2.2.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内涵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3.1 关于外贸转型升级内涵的研究
        2.3.2 关于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研究
        2.3.3 文献综述评论
第三章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3.1.1 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3.1.2 提升软件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需要
        3.1.3 增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需要
    3.2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3.2.1 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开拓新的软件市场需求
        3.2.2 软件与各行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3.2.3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重塑软件外包行业
    3.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分析
        3.3.1 软件出口规模效益
        3.3.2 软件出口国际竞争力水平
        3.3.3 软件出口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
        3.3.4 软件出口业务结构
        3.3.5 软件出口经营主体
        3.3.6 软件出口来源区域分布
        3.3.7 软件出口国际市场布局
    3.4 影响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3.4.1 市场需求要素
        3.4.2 人力资本要素
        3.4.3 科技创新要素
        3.4.4 产业生态要素
第四章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4.1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
        4.1.1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的测度
        4.1.2 实证结果分析
    4.2 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
        4.2.1 构建中国软件出口升级评价指标体系
        4.2.2 实证分析过程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4.3.2 实证分析过程
        4.3.3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推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5.2.1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驱动软件出口转型升级
        5.2.2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数字经济战略布局
        5.2.3 积极开拓软件出口市场空间,提升软件出口层级
        5.2.4 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多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5.2.5 完善软件出口政策法规,优化软件产业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基于中印服务外包产业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关于外包和服务外包的研究
        (二)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三) 关于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 服务外包的含义
        (二) 服务外包的类型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 价值链理论
        (二) 核心竞争力理论
        (三) 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基于中印的对比
    一、我国服务外包的业务规模
    二、我国服务外包的主要来源地
    三、我国服务外包的结构类型
第四章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基于中印的对比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RCA)
    二、国际市场占有率(MS)
    三、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第五章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回归模型的变量确定
        (一) 回归模型的因变量
        (二) 回归模型的自变量
    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一) 相关性分析
        (二) 单位根检验
        (三) 协整检验
        (四)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尤其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推动服务外包向价值链高端升级
    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创新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大服务业开放程度,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4)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1.1.2 全球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1.1.3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重要地位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径与框架
第2章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基本理论
    2.1 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
        2.1.1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1.2 信息技术的分类
        2.1.3 信息技术的特征
        2.1.4 信息技术的发展
    2.2 信息服务业的基本理论
        2.2.1 服务业的基本概念
        2.2.2 信息服务业的基本概念
        2.2.3 信息服务业的分类
        2.2.4 信息服务业的特征
        2.2.5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2.3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3.1 经济运行理论
        2.3.2 要素驱动理论
        2.3.3 创新发展理论
        2.3.4 效率驱动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
    3.1 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
        3.1.1 国际竞争力理论观点
        3.1.2 国际竞争力发展阶段
    3.2 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理论演进
        3.2.1 国际竞争力理论演进
        3.2.2 竞争力评价方法演进
    3.3 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3.3.1 IMD国际竞争力分析法
        3.3.2 WEF国际竞争力分析法
        3.3.3 钻石模型分析法
        3.3.4 多重线性回归法
        3.3.5 因子分析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与特点
    4.1 美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4.1.1 美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4.1.2 美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4.2 英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4.2.1 英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4.2.2 英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4.3 德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4.3.1 德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4.3.2 德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4.4 日本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4.4.1 日本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4.4.2 日本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4.5 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4.5.1 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4.5.2 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4.6 中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4.6.1 中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概况
        4.6.2 中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经济环境比较
        5.2.1 宏观经济环境
        5.2.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2.3 市场发展规模
        5.2.4 外商直接投资
    5.3 科技环境比较
        5.3.1 高等院校入学率
        5.3.2 研发人员强度
        5.3.3 科研机构质量
        5.3.4 研发支出
    5.4 人文环境比较
        5.4.1 全球繁荣指数
        5.4.2 人类发展指数
        5.4.3 社会进步指数
        5.4.4 政治权利指数
        5.4.5 劳动力资源
    5.5 技术创新力比较
        5.5.1 全球创新指数
        5.5.2 商业成熟度
        5.5.3 最先进知识技能
        5.5.4 常住人员申请专利数
        5.5.5 高科技产品出口百分比
    5.6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
        5.6.1 安全的互联网服务器
        5.6.2 家庭网络共享比率
        5.6.3 固定电话线使用率
        5.6.4 运输、存储与通讯年度平均增加值
        5.6.5 网络就绪指数
    5.7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比较
        5.7.1 计算机通信等劳务进/出口
        5.7.2 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
        5.7.3 服务业占GDP百分比
    5.8 信息和通信技术使用比较
        5.8.1 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8.2 使用互联网与移动设备人数
        5.8.3 通信技术的使用与效率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6.1 评价方法选取
    6.2 经济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6.2.1 数据收集
        6.2.2 因子分析
        6.2.3 经济环境比较分析
    6.3 科技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6.3.1 数据收集
        6.3.2 因子分析
        6.3.3 科技环境比较分析
    6.4 人文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6.4.1 数据收集
        6.4.2 因子分析
        6.4.3 人文环境比较分析
    6.5 技术创新竞争力比较分析
        6.5.1 数据收集
        6.5.2 因子分析
        6.5.3 技术创新比较分析
    6.6 基础设施建设竞争力比较分析
        6.6.1 数据收集
        6.6.2 因子分析
        6.6.3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分析
    6.7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竞争力比较分析
        6.7.1 数据收集
        6.7.2 因子分析
        6.7.3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
    6.8 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竞争力比较分析
        6.8.1 数据收集
        6.8.2 因子分析
        6.8.3 使用概况比较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综合分析
    7.1 国际竞争力综合分析
        7.1.1 选择分析方法
        7.1.2 数据采集
        7.1.3 主成分分析
        7.1.4 综合分析
    7.2 美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7.3 英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7.4 德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7.5 日本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7.6 韩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7.7 中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提高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8.1 优化政策体制
    8.2 推动产业融合
    8.3 支持国际化发展
    8.4 创新投资机制
    8.5 提高核心竞争力
    8.6 加快信息服务业外包发展
    8.7 加强网络基础建设
    8.8 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8.9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5)“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金砖国家”概念的由来
        1.1.2 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3.3 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径与框架
第2章 信息产业的基本理论
    2.1 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内涵及理论概述
        2.1.1 产业的定义
        2.1.2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理论概述
    2.2 信息产业的概念
        2.2.1 国外对信息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2.2.2 我国对信息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2.2.3 信息产业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3.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实质
    3.2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演进
        3.2.1 比较优势理论
        3.2.2 要素禀赋理论
        3.2.3 需求相似论
        3.2.4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世界主要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经验和趋势
    4.1 世界主要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经验
        4.1.1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经验
        4.1.2 日本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
        4.1.3 德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
        4.1.4 韩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
    4.2 世界主要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特点
    4.3 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砖五国”的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1 “金砖五国”经济发展概况
        5.1.1 巴西经济发展概况
        5.1.2 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5.1.3 印度经济发展概况
        5.1.4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5.1.5 南非经济发展概况
    5.2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2.1 巴西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2.2 俄罗斯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2.3 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2.4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2.5 南非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 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6.2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7.1 基本条件比较
    7.2 人力资源比较
    7.3 基础设施比较
    7.4 资金因素比较
    7.5 环境因素比较
    7.6 技术因素比较
    7.7 创新因素比较
    7.8 综合得分测算和度量
    7.9 本章小结
第8章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8.1 巴西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8.2 俄罗斯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8.3 印度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8.4 中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8.5 南非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8.6 综合评价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对比
    9.1 因子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9.2 “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对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启示
    10.1 建立、健全信息产业政策及相关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10.2 储备人才是信息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前提
    10.3 大力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
    10.4 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
    10.5 重视信息产品普及,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10.6 整合资源建立优势产业集群
    10.7 完善相关产业链体系,开展国际化经营并树立国际品牌形象
    10.8 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10.9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0.10 本章小结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11.1 主要研究结论
    11.2 主要创新点
    11.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4.1 比较研究法
        1.4.2 实证分析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理论
        2.1.2 乔东逊——“九要素模型”理论
        2.1.3 对“钻石模型”和“九要素模型”的评述
    2.2 国内外关于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关于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关于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3 评述
3. 中国服务外包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度量
    3.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3.2 国际市场占有率(MS)的结果与分析
    3.3 贸易竞争力指数(TCI)的结果与分析
4. 中印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劣势对比
    4.1 印度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
    4.2 中印承接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因素对比
        4.2.1 宏观环境因素
        4.2.2 ITO行业特殊影响因素
        4.2.3 BPO行业特殊影响因素
    4.3 中国服务外包的优劣势
5.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信息软件服务外包(ITO)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1.1 变量的选择
        5.1.2 变量的处理
        5.1.3 模型的建立
        5.1.4 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
    5.2 业务流程外包(BPO)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2.1 变量的选择
        5.2.2 变量的处理
        5.2.3 模型的建立
        5.2.4 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
6. 结论与对策
    6.1 人力资本积累对策
        6.1.1 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6.1.2 进行人力成本控制
    6.2 市场竞争结构调整对策
    6.3 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6.4 利用外资对策
        6.4.1 优化我国服务产业结构
        6.4.2 培育吸引服务外包领域国际投资的制度环境
    6.5 提高开放程度对策
        6.5.1 坚持国际市场多元化
        6.5.2 促进产品差异化
    6.6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6.6.1 定位于非政府组织
        6.6.2 提升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中印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模型选择和指标选取
    (一) 模型选择
    (二) 指标的选取
三、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计量分析: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一) 数据处理
    (二) 模型估计
        1.格兰杰因果检验。
        2.模型回归。
四、中印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基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五、结论与对策性建议
    (一) 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结论
    (二) 中印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的启示
    (三) 提高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选择
        1.完善软件产业创新政策, 推动软件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2.建立以产业技术政策为中心的产业政策体系。
        3.财税、金融政策的支持。

(8)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二、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一)软件产业竞争的特点
        (1)高度创新的产业。
        (2)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
        (3)高渗透性。
        (4)国际化与标准化。
        (5)产业链分工与垄断性。
    (二)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三、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一)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1)政府的作用。
        (2)人力资源。
        (3)产业组织。
        (4)产业价值链。
        (5)企业家与企业管理行为。
    (二)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9)中国软件业产业技术政策绩效研究 ——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视角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标、范围、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方法
    1.4 拟创新点及有待拓展之处
        1.4.1 拟创新点
        1.4.2 有待拓展之处
第二章 产业技术政策概述
    2.1 产业技术政策的含义
        2.1.1 产业政策的含义
        2.1.2 产业技术政策的含义
    2.2 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2.2.1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3 市场失灵论
        2.2.4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3 产业技术政策对于软件业的作用机理
        2.3.1 软件业的界定
        2.3.2 软件业的特点
        2.3.3 产业技术政策对软件业作用机制的一般分析
    2.4 产业政策绩效评价标准
        2.4.1 产业政策绩效评价的概念
        2.4.2 产业政策绩效评价的标准
第三章 我国软件业产业技术政策演进及其绩效的基本分析
    3.1 起步时期产业技术政策绩效分析
        3.1.1 起步时期的产业技术政策
        3.1.2 起步期内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成果
        3.1.3 起步期内我国软件产业的不足
    3.2 成长时期产业技术政策绩效分析
        3.2.1 成长时期的产业技术政策
        3.2.2 成长期内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成果
        3.2.3 成长期内我国软件产业的不足
    3.3 快速、理性时期产业技术政策绩效分析
        3.3.1 快速、理性发展阶段的产业技术政策
        3.3.2 快速、理性期内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成果
        3.3.3 快速、理性期内我国软件产业的不足
    3.4 现阶段产业技术政策绩效分析
        3.4.1 步入成熟时期的产业技术政策
        3.4.2 现阶段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成果
        3.4.3 现阶段我国软件产业的面对的困难与不足
第四章 我国软件业产业技术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视角
    4.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4.1.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4.1.2 产业技术政策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4.1.3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技术政策绩效的表现之一
    4.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4.3 模型选择和指标选取
        4.3.1 模型借鉴
        4.3.2 指标的选取
    4.4 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4.4.1 数据处理
        4.4.2 模型估计
        4.4.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5.1 借鉴北京经验
    5.2 建立以产业技术政策为中心的产业政策体系
        5.2.1 确立产业技术政策为核心地位
        5.2.2 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件:80 年代后中国实施的主要软件产业技术政策列表
致谢

(1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蓬勃发展的服务外包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信息技术产业概念的界定
        2.1.1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1.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1.3 《世界银行》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1.4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1.5 中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2 服务外包概念的界定
        2.2.1 服务外包概念的界定
        2.2.2 服务外包的分类
    2.3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2.3.1 信息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2.3.2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特征
    3.1 具有以知识为资源的技术特征
    3.2 具有数字化的产品特征
    3.3 具有垄断市场性质特征
    3.4 具有产业集聚特征
        3.4.1 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
        3.4.2 产业集聚的经济规避效应
        3.4.3 产业集聚经济效应
4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4.1 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现状
        4.1.1 转移方市场总体情况
        4.1.2 承接方市场总体情况
    4.2 印度服务外包市场现状
    4.3 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现状
        4.3.1 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市场总体情况
        4.3.2 中国业务流程外包市场总体情况
        4.3.3 中国服务外包客户分布情况
        4.3.4 中国服务外包政策支持情况
    4.4 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体情况
        4.4.1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能力
        4.4.2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出口能力
        4.4.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
        4.4.4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状况
5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建立
    5.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和测度理论依据
        5.1.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5.1.2 产业竞争力的测度理论依据
        5.1.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测度视角
    5.2 评价体系的经验研究
    5.3 评价目的与指标构建原则
        5.3.1 评价目的
        5.3.2 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5.4 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
        5.4.1 构建方法概述
        5.4.2 因子分析法
    5.5 评价指标的选择步骤
        5.5.1 评价指标的理论预选
        5.5.2 评价指标的专家筛选
        5.5.3 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命名
    5.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
        5.6.1 产业规模竞争力
        5.6.2 技术创新能力
        5.6.3 人力资源竞争力
        5.6.4 企业运营成本
        5.6.5 环境支撑力
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1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6.1.1 评价方法概述
        6.1.2 层次分析法
    6.2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6.2.1 构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6.2.2 构造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模型
7 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7.1 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
    7.2 数据采集
    7.3 评价对象
    7.4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7.4.1 产业规模竞争力评价
        7.4.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7.4.3 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
        7.4.4 企业运营成本评价
        7.4.5 环境支撑力评价
        7.4.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7.5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7.5.1 系统聚类分析法
        7.5.2 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
        7.5.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各项指标的聚类分析
8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总结与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窦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2]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D]. 朱硕.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基于中印服务外包产业的比较分析[D]. 米俊.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中美英德日韩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 张雷. 吉林大学, 2018(12)
  • [5]“金砖五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冷昕. 吉林大学, 2014(09)
  • [6]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杜柳莹.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7]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中印比较[J]. 吕明元. 经济问题探索, 2012(08)
  • [8]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袁野. 学术探索, 2012(01)
  • [9]中国软件业产业技术政策绩效研究 ——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视角的实证分析[D]. 王大伟. 天津商业大学, 2011(09)
  • [1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的评价[D]. 赵枫.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