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发展战略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宋迎昌[1](2020)在《“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建成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思考》文中认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着,但是挑战仍然严峻。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军民融合产业可以成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项。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认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适合建成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区,并且有极大的战略价值;要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在该区域现有7个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在条件具备的相关城市中,增补部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最后,从目标融合、规划融合、机制融合、园区融合、产业融合、考评融合、干部人才融合等七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从坚持国家主导、地方协同、市场运作、创新示范四个方面论述了推进路径。
杨斯玥[2](2020)在《XY电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促使政府加速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传统军工企业面临着战略调整,组织结构变革等问题。当下,电子元器件市场竞争已到了白热化阶段,军工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巩固并开拓市场,是目前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抱团取暖”还是“资源整合”,都需要根据国家的战略指导,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阶段所处形势来进行战略上的调整。通过利用战略管理的分析手段,为企业谋划一条新的出路,壮大企业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业界翘楚,推动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提升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技术创新水平。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回顾和整理国内外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和案例,借鉴国外军民融合模式的经验,总结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方式,并结合我国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不足,为发现企业在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的不足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对军民融合战略、发展战略和战略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产业融合以及企业战略转型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充实本文的理论依据;最后,对企业实施军民融合战略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内外部条件分析,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资源、能力以及价值链等,通过分析,提出企业的军民融合战略目标,选择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军民融合的战略模式,并构建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以及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军工企业中实施得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企业从顶层设计的缺乏到老旧的管理模式,以及落后的信息系统建设,都是制约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从内到外循序渐进的进行改变和改革,从优化组织结构,提升人才资源管理到加强对信息建设的投入以及对内部控制节约成本等方面逐步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提出战略实施的参考模式以及实施路径。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基于国家战略的指导之下,对军民融合进入企业之后的战略实施路径,如何与企业发展密切结合提出实施方案,并对战略实施中所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
涂枫卿[3](2020)在《绵阳三线建设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国出于扞卫国家安全的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与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大规模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四川因地处西部地区交通枢纽地带、物产和矿产资源丰富等多个优势,被列为三线建设战略的核心区域之一,而绵阳是国家在四川三线建设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三线建设后期的四个重点城市之一。绵阳三线建设与全国三线建设历程基本同步,经历了发展高潮、全面收缩以及调整改造等阶段,先后布点建设40余个项目,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绵阳自身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绵阳成为国家科技城奠定了坚实基础。梳理绵阳三线建设情况,分析其对绵阳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入发掘绵阳三线建设留下了宝贵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为绵阳乃至全国相关地区在新时代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从国内外对三线建设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为三线建设决策的渊源与推进过程,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国际国内形式的现实考量两个层面阐述了三线建设决策背景,进而,对三线建设的推进过程进行了梳理研究,包括三线建设期间的阶段性实施情况,以及后续的调整与改造情况。第三部分为三线建设在绵阳的实施及影响,总结了三线建设在绵阳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包括整体规划与四大工业门类建设等,并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三线建设对绵阳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而,对绵阳三线建设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为进一步释放绵阳三线建设红利的思考,主要围绕总结三线建设经验教训为新时代建设提供启示、研究三线项目变迁为军民融合道路提供借鉴、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以及研究三线遗产开发利用为绵阳发展增砖添瓦等四个方面展开。
梅阳[4](2019)在《军民融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权力结构、政策过程与国防工业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锐[5](2019)在《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格局不断变换,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世界各国均采用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快经济建设、军事现代化建设速度,实现综合国力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典型的军民结合产业,在制造业由机械化、电气化、数字化转向网络化、数据化以及智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虽然规模处于全球前列,但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价值低等问题。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推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可将先进的军事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提升民口企业的技术水平,军方与民方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能够最大化提高社会以及军事资源利用率,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由于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升我国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成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军民结合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时面对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从环境、投入与产出三个角度,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结合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特点,构建出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两阶关联DEA-Malmquist模型对技术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静态以及动态效率值进行测算,并据此分析不同省份、地区间效率值的差异以及变化规律,得出考察期内我国大部分省份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创新整体阶段、子阶段效率处在无效状态,技术创新效率需提升、资源配置状况需改善等结论;再次,运用Tobit模型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整体以及子阶段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政府的资金支持与技术创新整体阶段以及成果转化阶段效率之间呈负相关,政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建设会显着提升技术研发阶段的效率值、民营经济在行业中所占比重的提升会提升整体以及各子阶段的效率值、劳动力素质与整体阶段以及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值之间有正相关关系、成熟的技术市场会提升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值的结论;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从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强各部门间技术交流、提升民营经济在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活动中参与度三个方面,提出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值的建议。
李娜[6](2019)在《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是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打破军民融合“信息壁垒”,推动军民融合资源开放共享,逐渐成为提高军民深度融合的关键内容。目前,我国关于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多数研究内容集中在平台运行模式、机制及效率等层面,现有文献鲜少以优化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为研究目标。因此,本文以军民融合为研究背景,首先借鉴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已取得的成果,归纳总结成本文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其次以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为主线,梳理了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从基本情况、基本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分析了黑龙江军民融合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并归纳总结了平台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再次以影响因素量化分析、动态演化博弈模型为主要研究工具,运用内外部环境因素定量法研究判断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策略,求出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策略的四边形,得到了策略强度谱坐标系,提出了从黑龙江政府层面发展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应采取转型策略;构建军工企业、民用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演化博弈模型,求解模型的演化稳定策略,发现军工企业、民用企业和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之间行为选择策略存在路径依赖性。然后以优化建设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军民融合资源开放共享,提升军民融合发展质量为最终目标,设计了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后的总体架构,从管理、资源、实施、保障及安全阐述平台的具体优化内容。最后从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健全科技征信体系和评估体系给出具体的完善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保障措施。
高士献[7](2018)在《雷科防务公司并购战略调整研究》文中认为江苏雷科防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业务为军工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中国境内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公司通过并购战略在2015年刚刚转型为军工上市公司的基础上迅速做大,但在2018年公司在经营业绩增长良好的情况下,由于一次新并购业务的失败导致市值大跌,遭遇市场危机。本文通过系统分析雷科防务公司本身业务和财务现状,并购业务历史发展情况,公司所处行业的内外部环境情况,军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同行业上市公司和同板块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比,并结合经典并购理论,分析得出雷科防务原来所采用的并购战略的优势和劣势,公司现阶段遭市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针对雷科防务已经出现的发展问题,结合现阶段公司的具体现状,提出雷科防务未来应采取的正确的并购战略和效果更佳的并购策略,为雷科防务公司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并购问题,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公司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并购战略,大量稀释了公司股权,增加了财务风险,公司主营业务分散,并购资产之间协同效应较弱,整体经营情况在同行业上市公司和同板块上市公司中处于弱势地位。我国周边环境复杂,邻国众多,国际安全变数增大,国家对军工行业的支持不遗余力,军工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光明,“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推进为军工行业跨越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针对目前雷科防务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论证了雷科防务坚持并购战略的正确性,并提出力求在发展中解决的方案,雷科防务应纠正历史错误,采用新的并购战略,在横向并购中逐步弥合公司现有业务,形成产业协同;在纵向并购中累积公司优势,突出主营业务;拓展国际军工市场和民用市场,扩大增收来源;运用多样化融资途径,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对公司并购战略、并购策略和企业融合措施等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提出,力图帮助雷科防务突破发展瓶颈,借助“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迅速达到公司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姜梁[8](2018)在《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无人机系统作为新兴高端装备,是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载体,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典型代表,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强国防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装备。研究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无人机行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相对较少,尤其在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复杂作用机理、融合度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甚少,相关问题研究亟待解决。本研究基于军民融合、协同管理、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仿真、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评价体系、推进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理论的扩展和完善,而且有助于为中国无人机行业以及其它行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梳理了本论文需要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阐述了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概念,详细分析了其内涵,揭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复杂属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采用扎根理论深入地挖掘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要素,建立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素模型,实证研究确定了4种关键影响因素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为后续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及评价体系提供指标依据。结果表明:军民融合政策是前提,企业管理机制是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技术融合是基础。再次,分析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研究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的因果回路图以及各主要变量间相互关系,构建了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用Vensim PLE方法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动力学的引入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然后,基于德尔菲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评价体系,确定了指标权值。并对三家典型代表的无人机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水平进行实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无人机国有企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客观量化的评价。最后,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从国家政策法规、企业管理机制、人才队伍和技术融合四个层面深入探讨和提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
宋红团[9](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认为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王剑[10](2018)在《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文中提出国有军工企业是国家富强、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国有军工企业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统筹考虑国家背景、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中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研究是实现其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科学的领导体制是保障一个组织规范高效运作的基础。六十多年来,我国国有军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不容置疑,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运营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历史演变和现实反思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着重思考并探索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方案。其改革方案从有利于发挥管理者效力、提高企业运营水平、规范国有企业权力使用与监督以达到公司治理的最优化、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落实好“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等问题出发,聚焦企业内部权力结构,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同实现公司股权多元化相结合,在“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中,论证了新老三会如何代表利益相关者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国有军工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党政一肩挑”的实现形式,建构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前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领导体制模型,为国有军工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强化党的领导,合理规避风险,兼顾各方利益,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
二、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发展战略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发展战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建成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一)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绿色发展成效明显,但是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短板 |
(二)军民融合产业契合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应该尽早开展相关研究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研究文献梳理 |
(二)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三、战略价值 |
(一)从理论层面看,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具有助推产业集群形成、推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 |
1. 军民融合产业是高科技产业 |
2. 围绕国防科技工业延伸创新链和产业链,有助于打造产业集群 |
3. 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经济发展质量 |
(二)从现实层面看,把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项具有必要性 |
1. 后疫情时代把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具有战略视野 |
2. 在整个西部地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比西北地区更适合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
3.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历史基础 |
4.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国家安全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应该上升为国家战略 |
四、发展思路 |
(一)贯彻适当集中原则,遴选若干地级市及以上市区作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 |
(二)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军民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
1. 目标融合。 |
2. 规划融合。 |
3. 机制融合。 |
4. 园区融合。 |
5. 产业融合。 |
6. 考评融合。 |
7. 干部人才融合。 |
五、推进路径 |
(一)国家主导,牢牢掌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局 |
1. 编制军民融合产业名录。 |
2. 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 |
3. 完善相关立法。 |
4. 植入相关发展要素。 |
(二)地方协同,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1. 制定发展规划。 |
2. 做好相关服务。 |
3. 制定军民融合产业政策。 |
(三)市场运作,激发军民融合企业发展活力 |
1. 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 |
2. 努力推进合作研发。 |
3. 鼓励军民相互参股。 |
4. 联合打造产业集群。 |
(四)创新示范,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模式 |
1. 体制机制创新示范。 |
2. 带动脱贫致富模式示范。 |
3.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 |
(2)XY电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军民融合的模式 |
1.2.2 军民融合的路径 |
1.2.3 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军民融合 |
2.1.2 发展战略 |
2.1.3 战略转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企业战略转型理论 |
3 XY电子公司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环境分析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2 XY电子公司实施军民融发展战略的阶段 |
3.3 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分析 |
3.3.2 行业环境分析 |
3.4 XY电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4.1 资源分析 |
3.4.2 能力分析 |
3.4.3 价值链分析 |
3.5 XY电子公司SWOT分析 |
3.5.1 优势分析 |
3.5.2 劣势分析 |
3.5.3 机遇分析 |
3.5.4 威胁分析 |
3.5.5 SWOT矩阵分析 |
4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的战略模式 |
4.1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战略的目标 |
4.2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战略的定位 |
4.3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的备选战略 |
4.3.1 扩张战略-企业自转模式 |
4.3.2 扭转战略-联合民企联转模式 |
5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5.1 实施路径 |
5.1.1 组织结构优化升级 |
5.1.2 军民技术协同创新 |
5.1.3 军民市场协调拓展 |
5.1.4 加强军民两用技术人才培养 |
5.2 实施措施 |
5.2.1 实施方案 |
5.2.2 实施阶段 |
5.3 要素保障 |
5.3.1 制度保障 |
5.3.2 资源保障 |
5.4 XY电子公司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风险及防范 |
5.4.1 风险分析 |
5.4.2 风险防范措施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绵阳三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内研究概述 |
(二)国外研究概述 |
(三)研究发展趋势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三线建设决策的渊源与推进过程 |
一、党中央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渊源 |
(一)三线建设决策的理论基础 |
(二)三线建设的现实考量 |
二、党中央推进三线建设的总体情况 |
(一)第一次建设高潮 |
(二)第二次建设高潮 |
(三)全面收缩阶段 |
三、党中央对三线建设的调整与改造 |
(一)调整与改造的背景 |
(二)总体实施情况 |
第三章 三线建设战略在绵阳的实施及影响 |
一、三线建设在绵阳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
(一)绵阳三线建设的布点原则 |
(二)绵阳三线建设的整体情况 |
(三)绵阳三线建设四大门类的建设及发展情况 |
二、三线建设对绵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三)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三、绵阳三线建设的总体特点 |
(一)采用会战方式,靠山而建,位置隐蔽分散 |
(二)军事色彩明显,科技含量高,国防贡献大 |
(三)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构筑了良好的工农互惠关系 |
(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现了党的优良作风 |
第四章 进一步释放绵阳三线建设红利的思考 |
一、汲取三线建设经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慧 |
(一)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 |
(二)三线建设的时代启示 |
(三)进一步深化三线建设研究的思考 |
二、研究三线建设项目变迁,为探索新的军民融合道路提供借鉴 |
(一)三线建设对军民融合发展宏观政策的启示 |
(二)绵阳三线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三)对探索(绵阳)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思考 |
三、弘扬三线建设精神,为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
(一)三线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
(二)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
(三)进一步弘扬三线精神的思考 |
四、开发三线建设遗产,为绵阳新阶段的全面发展增砖添瓦 |
(一)三线建设遗产内涵、产生背景与开发模式 |
(二)绵阳三线建设遗产开发利用实践经验 |
(三)进一步完善绵阳三线建设遗产利用与保护的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状况 |
2.1 军民融合 |
2.1.1 军民融合的内涵 |
2.1.2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
2.1.3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 |
2.2 电子信息制造业 |
2.2.1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界定 |
2.2.2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特点 |
2.3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环境现状 |
2.3.1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政策 |
2.3.2 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 |
2.3.3 政府资金扶持 |
2.3.4 市场竞争程度 |
2.3.5 信息化水平 |
2.4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现状 |
2.4.1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投入 |
2.4.2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产出 |
2.5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
3.1 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方法 |
3.1.1 两阶段关联DEA模型 |
3.1.2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 |
3.2 应用两阶段关联DEA评价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的依据 |
3.3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设计 |
3.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3.3.2 评价依据与评价过程设计 |
3.4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3.4.1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3.4.2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数据处理 |
4.1.3 相关性检验 |
4.2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静态效率评价分析 |
4.2.1 测算结果 |
4.2.2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静态分析 |
4.3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动态效率评价分析 |
4.3.1 测算结果 |
4.3.2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动态分析 |
4.3.3 电子信息产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子系统效率动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5.1 模型与变量选取 |
5.1.1 Tobit模型 |
5.1.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5.2 数据来源 |
5.3 模型检验 |
5.3.1 数据平稳性检验 |
5.3.2 协整检验 |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建议 |
6.1 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
6.1.1 明确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与发展规划 |
6.1.2 加强产业园区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6.1.3 构建准入考核管理体系 |
6.2 加强军用与民用部门间协作 |
6.2.1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
6.2.2 加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支撑机构建设 |
6.2.3 建立统一的军民技术标准体系 |
6.3 提升民营经济在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参与度 |
6.3.1 推进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6.3.2 加深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层次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分析 |
2.1 我国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 |
2.1.1 我国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分析 |
2.1.2 我国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 |
2.1.3 我国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问题分析 |
2.2 黑龙江军民融合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概况 |
2.2.1 黑龙江军民融合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情况 |
2.2.2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栏目内容 |
2.2.3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报送查询流程 |
2.3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瓶颈 |
2.3.1 黑龙江军工部门开放共享意识薄弱 |
2.3.2 黑龙江军工设施设备的特殊性限制 |
2.3.3 现行黑龙江军工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 |
2.3.4 黑龙江开放共享的激励机制缺失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3.1.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3.2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因素量化分析 |
3.2.1 定量分析模型 |
3.2.2 因素量化 |
3.2.3 策略判断四边形 |
3.2.4 策略判断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共服务平台参与黑龙江军民融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
4.1 演化博弈理论 |
4.1.1 演化稳定策略 |
4.1.2 复制动力学 |
4.2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2.1 基础假设 |
4.2.2 支付矩阵和复制者动态方程 |
4.2.3 演化博弈模型求解 |
4.2.4 模型演化稳定策略 |
4.3 演化博弈仿真分析 |
4.3.1 初始策略参数选择演化博弈仿真 |
4.3.2 公共服务平台策略选择演化博弈仿真 |
4.4 政府干预下军民企业参与平台的演化博弈及仿真分析 |
4.4.1 政府干预下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4.2 政府干预下演化博弈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主导的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建设 |
5.1 优化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
5.1.1 优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
5.1.2 优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5.2 优化建设的总体架构 |
5.2.1 优化建设的主要部分 |
5.2.2 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工作体系 |
5.2.3 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 |
5.3 优化建设的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具体内容 |
5.3.1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服务优化内容 |
5.3.2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服务优化内容 |
5.3.3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实施服务优化内容 |
5.3.4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保障服务优化内容 |
5.3.5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安全服务优化内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建设保障措施 |
6.1 加大政府统筹力度 |
6.1.1 完善管理机制 |
6.1.2 出台相关政策 |
6.1.3 鼓励参与主体间互动 |
6.2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 |
6.2.1 增加人才引进源头 |
6.2.2 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 |
6.3 健全科技征信体系和评估体系 |
6.3.1 健全科技征信体系 |
6.3.2 健全科技评估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雷科防务公司并购战略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宏观政策研究 |
1.3.2 行业对比研究 |
1.3.3 公司自身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并购概述 |
2.2 并购的动因 |
2.3 并购类型 |
2.3.1 横向并购 |
2.3.2 纵向并购 |
2.3.3 混合并购 |
2.4 传统并购理论 |
2.4.1 效率理论 |
2.4.2 交易费用理论 |
2.4.3 市场势力理论 |
2.4.4 价值低估理论 |
2.5 现代并购理论 |
2.5.1 代理成本理论 |
2.5.2 战略发展和调整理论 |
2.5.3 其他企业并购理论 |
2.6 并购风险 |
2.6.1 融资风险 |
2.6.2 被并购企业估值不实风险 |
2.6.3 恶意收购风险 |
2.6.4 经营管理风险 |
2.7 并购结果评价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国际和国内军工行业发展环境 |
3.1.1 国际行业发展环境 |
3.1.2 国内行业发展环境 |
3.2 国际和国内市场发展环境 |
3.2.1 国际市场发展环境 |
3.2.2 国内市场发展环境 |
3.3 民营军工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3.3.1 民营军工企业发展的挑战 |
3.3.2 民营军工企业发展的机遇 |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发展历程 |
4.2 主要资源分析 |
4.2.1 雷科防务核心资源概览 |
4.2.2 公司拥有的业务资质 |
4.2.3 公司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 |
4.2.4 人力资源 |
4.2.5 机械设备、商标、专利、计算机软件着作权和域名 |
4.3 核心竞争力分析 |
4.3.1 自主知识产权 |
4.3.2 研发能力 |
4.3.3 技术人才储备 |
4.3.4 齐全的行业资质 |
第5章 并购战略的不足 |
5.1 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总结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会 |
5.1.4 威胁 |
5.1.5 总结 |
5.2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比 |
5.2.1 公司自身经营情况对比分析 |
5.2.2 同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比分析 |
5.2.3 同板块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 |
5.3 公司并购存在的不足 |
第6章 并购战略调整 |
6.1 雷科防务并购战略重塑 |
6.2 雷科防务并购策略调整 |
6.3 雷科防务并购后的融合管理 |
6.3.1 业务融合 |
6.3.2 管理融合 |
6.3.3 组织融合 |
6.3.4 财务融合 |
6.3.5 文化融合 |
6.4 重新树立投资者信心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军民融合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军民融合相关研究现状 |
1.3.3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现状 |
1.3.4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概念界定 |
2.1 军民融合理论要点 |
2.1.1 军民融合的概念 |
2.1.2 军民融合的核心要义 |
2.2 协同管理理论 |
2.2.1 协同与协同组织 |
2.2.2 协同管理特性 |
2.3 扎根理论 |
2.3.1 扎根理论介绍 |
2.3.2 扎根理论的思路 |
2.4 系统动力学 |
2.4.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原理 |
2.4.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模型特征 |
2.5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2.5.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2.5.2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键影响因素 |
3.1 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
3.1.1 研究方法 |
3.1.2 实施步骤 |
3.2 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式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3 模型阐释分析 |
3.3.1 军民融合政策 |
3.3.2 企业管理机制 |
3.3.3 人才队伍建设 |
3.3.4 技术融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 |
4.1 建模方法 |
4.1.1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 |
4.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4.1.3 系统动力学软件介绍 |
4.1.4 系统动力学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4.2 模型构建 |
4.2.1 建模目的 |
4.2.2 系统边界 |
4.2.3 系统框架结构 |
4.2.4 系统模型构建 |
4.3 仿真与分析 |
4.3.1 参数的初始量化 |
4.3.2 模型有效性校验 |
4.3.3 仿真结果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评价体系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指标体系要素构建 |
5.2 体系评价方法 |
5.2.1 评价权重设定 |
5.2.2 模糊评价方法 |
5.3 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
5.3.1 实例简介 |
5.3.2 评价过程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推进策略 |
6.1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的基本要素 |
6.2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推进策略 |
6.2.1 建立标准制度衔接的政策体系 |
6.2.2 建立统一规范的行业组织管理体系 |
6.2.3 建立准确清晰的工作运行体系 |
6.3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推进策略 |
6.3.1 企业多元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
6.3.2 企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 |
6.4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策略 |
6.4.1 构建完备人才队伍体系 |
6.4.2 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
6.4.3 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
6.4.4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
6.5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技术融合推进策略 |
6.5.1 技术融合创新体系建设 |
6.5.2 安全防护技术应用 |
6.5.3 军民共享通信网络技术融合 |
6.5.4 军民融合基础技术发展 |
6.5.5 军民融合技术标准发展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
3.1.1 国际局势 |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
3.1.4 工业布局调整 |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
8.1 历史沿革 |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
8.2 公司基本状况 |
8.2.1 总体人员状况 |
8.2.2 产品基本情况 |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
8.3.2 地区发展责任 |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源自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企变革的要求 |
1.2.2 研究源自军工集团对旗下各企业高管提高企业家素质的需要 |
1.2.3 研究源自加强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要求 |
1.2.4 研究源自寻求助力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需求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实证分析法 |
1.4.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1.4.5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4.6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 |
2.1 关于企业的性质与边界 |
2.1.1 西方学者对企业性质与边界的论述 |
2.1.2 马克思对企业性质与边界的阐释 |
2.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性质 |
2.2 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目标 |
2.2.1 国有企业的分类 |
2.2.2 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 |
2.3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
2.3.1 体现国家意志 |
2.3.2 支撑引领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
2.3.3 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社会政治风险 |
2.4 国有军工企业的性质及特征 |
2.4.1 国有军工企业的性质及地位 |
2.4.2 国有军工企业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概述及发展 |
3.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及意义 |
3.1.1 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 |
3.1.2 领导制度、体制、机制的关系 |
3.1.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作用 |
3.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
3.2.1 领导体制的初步探索 |
3.2.2 全面试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
3.2.3 领导体制的十年混乱期 |
3.2.4 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
3.2.5 厂长、经理负责制 |
3.2.6 现代企业领导体制探索 |
3.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3.3.1 国际政治与经济竞争挑战军工核心竞争力 |
3.3.2 新时代的安全发展新需求挑战军工国防保障力 |
3.3.3 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挑战军工市场竞争力 |
3.3.4 国企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使军工企业改革进入机遇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当代反思与检视 |
4.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变革反思 |
4.1.1 党、政、工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 |
4.1.2 领导体制变革的时代背景 |
4.1.3 领导体制的确立及变革依据 |
4.1.4 领导体制贯彻的原则 |
4.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的利弊分析 |
4.2.1 党政分设领导模式 |
4.2.2 党政“一肩挑”领导模式 |
4.2.3 党政一体化领导模式 |
4.2.4 党政交叉兼职或交流任职 |
4.2.5 总经理负责制和企业委员会制 |
4.2.6 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
4.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当下反思 |
4.3.1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就 |
4.3.2 领导体制改革过程中暴露的现实矛盾 |
4.4 国外典型国家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参考 |
4.4.1 美国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2 俄罗斯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3 日本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4 国外典型国家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启示 |
4.5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个案检视 |
4.5.1 红林公司企业概况 |
4.5.2 红林公司领导体制回顾 |
4.5.3 红林公司领导体制现状剖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理论基础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立论依据 |
5.1.1 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为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指明政治方向 |
5.1.2 中国特色的根本经济制度为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确立了所有制格局 |
5.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提供机制框架 |
5.2 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理论基点 |
5.2.1 现代企业制度为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提供了选择基础 |
5.2.2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件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主要基石 |
5.2.3 新时代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求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行动指南 |
5.2.4 领导体制相关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中的重要指导 |
5.3 组织行为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1 组织结构原理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
5.3.2 群体行为基本原理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注意的基本范式 |
5.3.3 领导力及其相关理论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
5.4 领导理论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重要补充 |
5.4.1 领导的本质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力量源泉 |
5.4.2 领导的职能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精神内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现实基础 |
6.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基础及差异 |
6.1.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构建基础 |
6.1.2 企业领导体制的差异性比较 |
6.2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 |
6.2.1 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 |
6.2.2 企业法人治理的原则 |
6.2.3 法人治理结构框架组成 |
6.2.4 国有军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
6.2.5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
6.3 股权多元化为国有军工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
6.3.1 股权结构思考 |
6.3.2 我国企业的股权构成 |
6.3.3 国有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
6.3.4 股权多元化对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影响 |
6.3.5 股权多元化改革对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要求 |
6.3.6 国有军工企业的改制上市 |
6.4 党的领导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政治核心 |
6.4.1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军工企业的独特优势 |
6.4.2 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建工作要求 |
6.4.3 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定位 |
6.4.4 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国有军工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理念及方略 |
7.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应当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
7.1.1 产权与政权的关系 |
7.1.2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
7.1.3 规范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关系 |
7.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价值标准 |
7.2.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基本原则 |
7.2.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检验标准 |
7.2.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责任目标 |
7.2.4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目标 |
7.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层次 |
7.3.1 国有军工企业治理结构层面 |
7.3.2 企业运行机制层面 |
7.4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机理 |
7.4.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维度和方向 |
7.4.2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建构 |
8.1 股份制国有军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
8.1.1 股东 |
8.1.2 经营层 |
8.1.3 企业职工 |
8.1.4 用户(部队或厂所) |
8.1.5 供应商 |
8.1.6 债权人 |
8.1.7 政府 |
8.2 “新三会”、“老三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8.2.1 “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 |
8.2.2 “新三会”、“老三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 |
8.3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现实特色 |
8.3.1 党组织在国有军工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
8.3.2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
8.3.3 法人代理的信托责任 |
8.4 “六会七方”领导机构设置的科学组合 |
8.4.1 主次型机构设置 |
8.4.2 参与型机构设置 |
8.4.3 兼职型机构设置 |
8.4.4 复合型机构设置 |
8.5 侧重于利益相关方的领导体制组合 |
8.5.1 识别军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
8.5.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事权路径 |
8.5.3 侧重于利益相关方的领导体制组合模式 |
8.6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及应用 |
8.6.1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权力结构 |
8.6.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模型及解读 |
8.6.3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的具体应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四、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发展战略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建成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思考[J]. 宋迎昌. 企业经济, 2020(08)
- [2]XY电子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D]. 杨斯玥.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6)
- [3]绵阳三线建设研究[D]. 涂枫卿.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军民融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权力结构、政策过程与国防工业治理[D]. 梅阳.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5]电子信息制造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 王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6]黑龙江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研究[D]. 李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7]雷科防务公司并购战略调整研究[D]. 高士献.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8]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D]. 姜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9]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10]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D]. 王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标签:三线建设论文;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电子信息行业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