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芳芳[1](2021)在《超声造影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病理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参数及其动态血管模式曲线在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病理学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因腮腺肿物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选取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60例,共60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多形性腺瘤内间质和上皮的比例,肿瘤间质含量小于40%定义为间质缺乏型;肿瘤间质含量在40%~60%之间者定义为中间型;肿瘤间质含量大于60%则定义为间质丰富型。使用Sono Liver软件分析超声造影动态图像,在超声造影图像上绘制3个感兴趣区(ROI),分别为边界ROI、病灶ROI和参考ROI,并通过软件获取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包括: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 TT)、拟合质量(QOF),并据此计算出上升速率(AS)和下降速率(DS);使用Sono Liver分析软件自动获得动态血管模式曲线(DVPC)。观察多形性腺瘤的间质含量与TIC参数的相关性以及对比并分析这三型多形性腺瘤超声造影的TIC参数及DVPC的差异。结果:在本研究纳入的6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中,含间质缺乏型19例,中间型12例,间质丰富型29例。肿瘤间质含量与IMAX、AS和DS均有显着负相关性(r分别为-0.792,-0.803,-0.755;均P<0.05);而TTP、RT、m TT则与间质含量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010,-0.080,-0.079,P>0.05)。间质缺乏型、中间型及间质丰富型PA的IMAX分别为(261.8±137.2)%,(114.4±27.1)%,(50.9±31.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缺乏型、中间型及间质丰富型PA的AS分别为(28.9±10.0)%/s,(15.5±5.3)%/s,(6.9±3.8)%/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质缺乏型、中间型及间质丰富型PA的DS分别为(17.6±11.5)%/s,(10.8±5.3)%/s,(3.9±2.5)%/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缺乏型、中间型及间质丰富型PA的RT分别为(9.4±2.8)s,(8.2±2.6)s,(7.9±3.2)s,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缺乏型、中间型及间质丰富型PA的TTP分别为(19.7±6.2)s,(16.6±1.9)s,(18.1±4.2)s,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缺乏型、中间型及间质丰富型PA的m TT分别为(24.1±8.1)s,(19.9±3.8)s,(20.8±4.8)s,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形性腺瘤的动态血管模式曲线分析中,84.2%的间质缺乏型PA成正向波,41.7%的中间型PA成正负双向波,82.8%的间质丰富型PA成负向波,各类型PA间的动态模式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参数及其动态血管模式曲线可作为评估腮腺多形性腺瘤独立的、定量的方法,较为可靠。术前利用超声造影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前病理性质及分型的确定,对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方案有指导意义。
柴加传[2](202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临床特征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糖尿病、肥胖及血脂异常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发病的相关性;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帮助;比较空腹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之间的差异性,以期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收集由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经术后病理诊断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病例116例和诊断为沃辛瘤病例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置、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空腹血糖、糖尿病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实验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尿病史、血脂临床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性。(3)采用SPSS26.0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表示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结 果](1)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纳入研究病例116例,男女之比(46:70),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沃辛瘤病例83例,主要为男性(82:1)P<0.001;多形性腺瘤患者多见于中青年(81.80%),沃辛瘤患者多见于中老年(96.40%)P<0.001;多形性腺瘤患者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为41.92±15.45岁;沃辛瘤患者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为58.08±9.41岁P<0.001,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统计学有极显着差异。(2)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超重肥胖发生率为39.60%,沃辛瘤患者超重肥胖发生率为68.70%,沃辛瘤患者有较高的超重肥胖率P<0.01。(3)糖尿病史方面:多形性腺瘤患者有糖尿病史患者为6%,沃辛瘤患者为9.60%,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情况:多形性腺瘤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为94.80%,沃辛瘤为85.50%,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血糖:多形性腺瘤患者空腹血糖为4.81±0.75mmol/L,低于沃辛瘤患者5.29±1.16mmol/L,两者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吸烟史:多形性腺瘤患者有吸烟史为15.50%,沃辛瘤患者为79.50%。两种肿瘤患者在吸烟史上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5)体质指数:多形性腺瘤患者为23.21±3.30kg/m2,低于沃辛瘤25.36±3.57kg/m2,二者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沃辛瘤患者体质指数大于正常值推荐标准。(6)当患者年龄>40岁时:统计年龄多形性腺瘤患者55.91±10.67岁,沃辛瘤患者为59.27±9.20,两种肿瘤在年龄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此时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患者在糖尿病史方面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血糖对比上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09±0.74:5.33± 1.22mmol/L,P>0.05;吸烟史上仍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8.90%:75.70%,P<0.001;血脂异常方面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多形性腺瘤患者血脂异常为24.40%,沃辛瘤患者为60%;体质指数多形性腺瘤患者为23.82±3.16kg/m2,沃辛瘤患者25.51±3.70kg/m2,两者之间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脂指数方面:多形性腺瘤患者总胆固醇为4.65±0.59mmol/L,甘油三酯为1.66±0.7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94±0.60mmol/L,沃辛瘤总胆固醇为4.74±0.96mmol/L,甘油三酯为2.47±3.4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3.16±0.90mmol/L,两种肿瘤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形性腺瘤患者为1.28±0.32mmol/L,沃辛瘤患者为1.07±0.30mmol/L,两者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空腹血糖、体质指数、血脂方面有较大差异,沃辛瘤患者较多形性腺瘤患者有更高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更高血脂异常发生率、更高的吸烟史。在两种肿瘤的诊断鉴别中除了考虑性别、年龄、部位、吸烟因素外,肥胖、体质指数、血脂异常可能也是重要的鉴别因素,并建议中老年群体尽早戒烟,合理饮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同时监测血糖与血脂水平。
孙艺华[3](2020)在《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多模态超声特征的回归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涎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的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分析,筛选两肿瘤的鉴别诊断因素并建立多模态超声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颌面部肿物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选取组织学结果为涎腺多形性腺瘤及Warthin瘤的病例75例,共82个病灶。对多模态超声声像图行回顾性分析,两者间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比较采用?2检验,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作为自变量X,以组织学结果作为因变量Y,按照串联方式将多模态超声检查设立为3个诊断模型:模型Ⅰ为灰阶超声特征,模型Ⅱ为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特征,模型Ⅲ为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超声造影特征,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相关的鉴别诊断因素,评估各个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1)本研究纳入患者75例,共82个病灶,包括多形性腺瘤45个,Warthin瘤37个。涎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的灰阶超声特征(形状、无回声区、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及超声造影特征(增强强度、增强后分布特征及曲线类型)共7个变量,在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718、12.551、3.915、20.045、31.303、8.829、6.480,P均<0.05)。(2)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变量分别赋值,形状:X1、无回声区:X2、强回声:X3、血流分级:X4、增强强度:X5、分布特征:X6、曲线类型:X7、病理结果:Y。3种Logistic回归模型经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2=0.78、0.78、0.78,P均<0.05)。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ⅠLogistic(P)=19.766-1.766X1+1.970X2-19.704X3;模型ⅡLogistic(P)=12.806-1.241X1+2.128X2-18.548X3+1.938X4;模型ⅢLogistic(P)=-20.646-0.915X1+1.761X2-18.051X3+0.620X4+1.108X5-1.818X6-1.295X7。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无回声区及增强强度为密切相关的鉴别诊断因素。(?2=1.47、5.78,P均<0.05)。(3)模型Ⅰ、Ⅱ、Ⅲ对检出病变的敏感度为83.8%、94.6%、97.3%,特异度为64.4%、60.0%、84.4%,准确性为70.1%、70.2%、86.1%。3种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概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0.871、0.935(P均<0.01)。结论:(1)涎腺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中无回声区及增强强度两种因素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2)增加了超声造影的多模态超声诊断模型较单一模态的诊断效能好,可以提高鉴别涎腺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的准确性。
肖蕊[4](2020)在《循环肿瘤细胞与涎腺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涎腺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的回顾,分析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的检出与涎腺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侵袭性的相关性,探讨CTC与涎腺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间的关系,为CTC检测在评估肿瘤预后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口腔科收治住院的116例涎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5例涎腺良性肿瘤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利用免疫磁珠微粒法结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外周血CTC,对比三组间的检出率。选取研究对象中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测的43例患者,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C检出率与肿瘤类型及瘤组织中Ki67、CK5/6、CK7及P63的阳性表达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分析CTC检测对涎腺肿瘤细胞捕获的准确性。应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CTC检出与Ki67、CK5/6、CK7、P63表达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6例涎腺恶性肿瘤、35例涎腺良性肿瘤及20例健康志愿者CTC的检出率分别为63.8%、22.8%及0,三者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2.116例涎腺恶性肿瘤中,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涎腺导管癌、粘液表皮样癌、肌上皮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患者的CTC的检出率分别为75%、66.7%、65.7%、62.5%、61.5%及59.3%。ROC曲线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粘液表皮样癌及腺样囊性癌的曲线下面(AUC)值分别为0.751、0.697、0.648;约登指数分别为0.396、0.303、0.250,且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涎腺导管癌、肌上皮癌及腺泡细胞癌的曲线下面(AUC)值为0.715、0.702、0.649,约登指数分别为0.333、0.375、0.333,且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3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中Ki67、CK5/6、CK7及P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3%、79.1%、72.1%及67.4%;16例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免疫组化中ki67、CK5/6、CK7及P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50%、25%及37.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CTC检出与Ki67阳性表达率之间r=0.537,P<0.001;CTC检出与P63阳性表达率之间r=0.271,P=0.038;CTC检出与CK7阳性表达率之间r=0.358,P=0.005;CTC检出与CK5/6阳性表达率之间r=0.344,P=0.008,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K5/6,P63,Ki67,CK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83.3%、83.3%及83.3%,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CTC的检出与CK7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且二者间呈正相关(r=0.528,P=0.023);腺样囊性癌中Ki67、P63、CK7及CK5/6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9%、90.9%、81.8%及81.8%,CTC的检出与Ki67、P63、CK7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CTC的检出与三者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值均<0.05);粘液表皮样癌中Ki67、P63、CK7及CK5/6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9%、57.1%、50.0%及57.1%,CTC的检出与Ki67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且二者间呈正相关(r=0.467,P=0.017)。结论:1.免疫磁珠微粒法结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可有效捕获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的CTC,协助预测肿瘤的侵袭性风险。2.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外周血CTC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涎腺导管癌、粘液表皮样癌、肌上皮癌、腺泡细胞癌及腺样囊性癌,提示临床CTC检测对癌在多形性腺瘤中风险评估的价值可能优于其他类型的涎腺恶性肿瘤。3.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Ki67、P63、CK7及CK5/6的高表达与CTC的检出呈正相关,表明CTC的检出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有关,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的肿瘤外周血CTC的检出率高,提示CTC是涎腺高风险肿瘤的检测指标之一。4.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患者CTC的检出与CK7、Ki67、P63的阳性表达间呈正相关,而CK7、Ki67、P63是肿瘤恶性程度、侵袭性及远端转移能力的生物标志物,故此有CTC检出的患者发生的局部复发和远端转移的风险高,建议临床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及密切随访。
张帆[5](2020)在《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基因及蛋白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多形性腺瘤恶变的关系,以明确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临床上预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手术样本,将所选样本分为三组: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30例(良性组),多形性腺瘤恶变组织10例(恶性组),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2cm腺体组织30例(对照组),并根据TNM分期及恶性成分比例不同分别分组,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所有样本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其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 mRNA和蛋白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多形性腺瘤恶变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瘤旁2cm腺体组织,且在多形性腺瘤恶变中的表达最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腮腺多形性腺瘤TNM分期及恶性成分增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的表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低表达,且在多形性腺瘤恶变中的表达最低,提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的低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密切相关,为临床上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疗提供参考。
谢菲[6](2019)在《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与影像、临床特性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总结不同病理类型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及临床表现特性,为更为准确的术前诊断及评估提供依据,为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2018年10月就诊我院耳鼻喉科及血管外科106例咽旁间隙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4例,女性62例,从发病到住院时间3天40年,年龄975岁,平均49.88±14.79岁,本组106例咽旁间隙肿瘤共有97例影像学资料,其中有79例CT平扫+增强,4例CT平扫,52例MRI平扫;9例影像学资料失访。本研究主要对比(1)良性、恶性肿瘤相关临床资料;(2)涎腺源性肿瘤相关临床资料;(3)神经鞘膜瘤相关临床资料;(4)副神经节瘤相关临床资料;(5)前间隙和后间隙来源肿瘤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和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咽旁间隙肿瘤最高发的年龄为4060岁。在比较后发现病理分类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间的规律:(1)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更常出现于女性、肿物边界清楚,良恶性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更常出现于男性,发生淋巴结肿大、出现神经相关表现、肿物包绕颈内/外动脉概率更高,良恶性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涎腺源性肿瘤更少出现阳性临床表现,更常出现边界不清、凸入咽腔、最大横径于口咽,更不易包绕颈内/外动脉及使颈内、外动脉移位,涎腺源性肿瘤和非涎腺源性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神经鞘膜瘤影像学中更常出现边界清楚、处于茎突后间隙、与腮腺关系不密切,无包绕颈内/外动脉、无血管流空影发生率较高,神经鞘膜瘤与非神经鞘膜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副神经节瘤较非副神经瘤更常出现阳性临床表现及出现局部压迫症状,与腮腺关系不密切、包绕颈内/外动脉、颈内外动脉距离增宽、颈内/外动脉移位、出现血管流空影、最大径于颅底/喉咽、未凸入咽腔、茎突无移位,双侧发生率较高,副神经节瘤和非副神经节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茎突前间隙肿瘤较茎突后间隙肿瘤更易凸入咽腔、更不易包绕颈内/外动脉及使颈内外动脉距离增宽、颈内/外动脉移位发生率较高,茎突前、后间隙肿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以副神经节瘤多见,其次为神经鞘膜瘤,多为中老年发病,临床表现以局部压迫表现多见。涎腺源性肿瘤发生于茎突前间隙,常突入咽腔,颈内/外动脉可向后移位;神经鞘膜瘤多边界清晰,不同神经来源的肿瘤颈部血管移位有各自的特点及影像表现;副神经节瘤均出现局部压迫表现,其中颈静脉球瘤较常出现神经相关症状,不同类型副神经节瘤血管移位方向也有不同规律及其他不同的影像特征。正确认识病史及辅助检查中的规律,有助于咽旁间隙肿瘤的术前评估及确定治疗方案。
张平[7](2019)在《磁共振成像在腮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腮腺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1月63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扫描、DWI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1.分析良恶性腮腺肿瘤的一般资料和常规MRI征象。2.对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的ADCmean值、周围腺体ADC值、肿瘤ADCmean值/周围腺体ADC值比值(简称ADC比值)、ADCmin值进行分析,并对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采用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分析ADCmean值、周围腺体ADC值、ADC比值、ADCmin值在腮腺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效能,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最佳诊断阈值,并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3.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达峰时间(Tpeak)和廓清率(WR)等参数进行分析,观察总结腮腺肿瘤的TIC曲线特征。本研究将腮腺肿瘤的TIC曲线定义为四个类型,即A型(持续型),B型(廓清型),C型(平台型)和D型(平坦型)。结果:1.63例腮腺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52例,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女性多见,腺淋巴瘤男性多见,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c2=16.097,P<0.001)。恶性肿瘤中,肿瘤多跨腮腺深浅叶生长、形态不规则、无包膜、边界不清楚。腮腺良恶性肿瘤均可见囊变,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248)。恶性肿瘤与腺淋巴瘤在T2WI上均可表现为等或低信号,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61)。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均可见分叶,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690)。2.总体上,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ADCmean值和ADCmin值无统计学差异,而良性肿瘤的ADC比值高于恶性肿瘤(P=0.001),良性肿瘤周围腺体ADC值低于恶性肿瘤(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周围腺体ADC值0.967×10-33 mm2/s为诊断阈值时,其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0.760、81.82%、94.23%、75.00%、96.08%、92.06%。3.恶性肿瘤的ADCmean值、ADC比值、ADCmin值低于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05、P2<0.001、P3=0.010),而周围腺体ADC值高于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恶性肿瘤的ADCmean值、周围腺体ADC值、ADCmin值高于腺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03、P2=0.000、P3=0.007),而两者的ADC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5.多形性腺瘤的ADCmean值、ADC比值、ADCmin值高于腺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而两者的周围腺体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6.多形性腺瘤TIC曲线A型21例、C型4例;腺淋巴瘤TIC曲线B型19例、C型2例;基底细胞腺瘤TIC曲线B型2例、C型4例;恶性肿瘤TIC曲线A、B、C型分别为1、2、8例。根据腮腺肿瘤TIC曲线特征,以A、B、D型曲线的作为良性肿瘤,C型曲线的作为恶性肿瘤,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72.73%、80.77%、44.44%、93.33%、79.37%。7.TIC曲线C型的患者,联合采用周围腺体ADC值进行诊断,诊断良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100%、90.00%、88.89%、100%、94.44%。结论:1.不同类型腮腺肿瘤的常规MRI征象多有重叠,仅通过常规MRI检查进行鉴别诊断价值有限。2.ADCmean值、周围腺体ADC值、ADC比值、ADCmin值为临床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多参考;周围腺体ADC值在鉴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尤其是在鉴别诊断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时,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3.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的TIC曲线存在一定重叠,通过联合ADC值进行诊断,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李海洋,范新昊,李冠娥,李金源,田发明,陈一,朱向宇[8](2019)在《糖原合酶激酶3β在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表达及其与Cyclin D1和P53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糖原合酶激酶3β与细胞周期D1(CyclingD1)和P53在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恶性多形性腺瘤患者42例(A组)、复发多形性腺瘤患者32例(B组)及部分患者周围涎腺正常组织32例(C组),提取蛋白,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患者中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GSK3β(pS21GSK3β)、Cyclin D1和P53的表达情况,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各种表达率的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各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各组GSK3β表达阳性率分别为:A组66.7%(28/42)、B组68.8%(22/32)、C组68.8%(22/32),卡方检验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5,P=0.987)。(2)pS21GSK3β表达阳性率分别为:A组90.5%(38/42)、B组50%(16/32)、C组0(0/32),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754,P=0.000),三组表达阳性率依次降低。(3)Cyclin D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A组90.5%(38/42)、B组75.0%(24/32)、C组0(0/32),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64,P=0.000),三组表达阳性率依次降低。(4)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A组52.3%(22/42)、B组50.0%(16/32)、C组18.8%(6/32),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2,P=0.037)。(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pS21GSK3β与CyclinD1、P53在恶性多形性腺瘤患者中表达均呈正相关(r=0.649,P=0.000;r=0.573,P=0.000)。结论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pS21GSK3β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复发多形性腺瘤和正常组织,提示GSK3β磷酸化失活可能在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pS21GSK3β与CyclinD1、P53的表达在多形性腺瘤疾病的进展中有一定意义。
王婧,朱豫[9](2018)在《泪腺上皮性肿瘤分子生物学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泪腺上皮性肿瘤中常见的良、恶性肿瘤分别是泪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瘤易复发、恶变,腺样囊性癌单纯手术疗效不满意,易复发,预后差。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癌基因PLAG1和HMGA2对多形性腺瘤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YB基因表达可作为腺样囊性癌的分子诊断指标;抑癌基因INK4a-ARF、信号通路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JAK/STAT3和Notch、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环氧合酶-2等,在泪腺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复发、恶变、转移中均有一定作用。
童娟[10](2017)在《功能MRI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MRI征象在涎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探讨MRI征象在涎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8例涎腺肿瘤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脂肪抑制T2WI、增强扫描脂肪抑制T1WI。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边界、MR信号、强化类型、均匀性、邻近组织的浸润及颈部淋巴结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不同类型涎腺肿瘤间MR征象的差异。结果(1)涎腺肿瘤共108例(116个瘤灶),大涎腺来源107例(腮腺101例、颌下腺6例)、小涎腺来源1例。良性肿瘤98个,包括多形性腺瘤52个,腺淋巴瘤32个,基底细胞腺瘤6个,肌上皮瘤5个,血管瘤2个,脂肪瘤1个;恶性肿瘤18个,包括粘液表皮样癌5个、腺泡细胞癌4个、腺样囊性癌3个、淋巴上皮癌2个、鳞癌1个、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个、淋巴瘤1个、转移瘤1个。(2)涎腺常见良性肿瘤的MRI表现:良性肿瘤多形态规则(71/98)、边界清楚(66/98)。所有52个多形性腺瘤T2WI表现为高信号并呈延迟强化,40个瘤灶信号不均,6个表现为单侧腮腺内多灶性结节;32个腺淋巴瘤增强后均呈中度强化,其中18个瘤灶T2WI表现为等信号,24个瘤灶内见囊变;6个基底细胞腺瘤中,3个肿瘤内见点状、裂隙状囊变;5个肌上皮瘤中,3个呈分叶状,4个见广泛囊变;2个血管瘤形态不规则,T2WI呈高信号并显着强化。(3)涎腺常见恶性肿瘤的MRI表现:5个粘液表皮样癌中,3个中、低度恶性者呈囊实性,边界较清晰,2个中、高度恶性者呈实性,边界不清;3个腺样囊性癌中,2个以侵犯范围广泛为特征;4个腺泡细胞癌中,1个低度恶性者与良性肿瘤较难区分,1个肿瘤直径>3cm,表现出明显浸润性生长特点;恶性多形性腺瘤(1个)表现为T2WI高信号并大片囊变,且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结论MRI对涎腺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常见涎腺良、恶性肿瘤MRI表现各有特点,对大多数病例进行鉴别诊断是可行的。第二部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涎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这两项技术在涎腺肿瘤亚型区分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临床怀疑涎腺肿瘤的患者106例,男61例,女45例,平均年龄47.86±16.1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0T MR扫描,DWI采用单次激发多平面自旋回波(SS-SE-EPI)序列,扩散敏感系数b值采用0,500,1000s/mm2,测量并分析病变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DCE-MRI采用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GRE T1WI(VIBE)序列,对数据进行后处理后获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对峰值时间(Tpeak)、廓清率(WR)进行分析,总结涎腺肿瘤的TIC特征。本研究将涎腺肿瘤的TIC定义为四种类型:A型,Tpeak>120s,即渐进性强化;B型,Tpeak≤120s,WR≥30%,快速强化,快速廓清;C型,Tpeak≤120s,WR<30%,快速强化,缓慢廓清;D型,平坦型,提示病变无强化或囊性病变。绘制ROC曲线,比较ADC值、TIC及两者联合对涎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90例腮腺肿瘤共94个病灶纳入统计学分析,其中良性75个(多形性腺瘤39个、腺淋巴瘤24个、肌上皮瘤5个、基底细胞腺瘤4个、血管瘤2个、脂肪瘤1个),恶性肿瘤19个(黏液表皮样癌6个、腺泡细胞癌4个、腺样囊性癌3个、淋巴上皮癌2个、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个、淋巴瘤2个、转移瘤1个)。(2)DWI:良、恶性腮腺肿瘤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1.02±0.25)×10-3 mm2/s]显着低于多形性腺瘤[(1.70±0.26)×10-3 mm2/s);P<0.001]、高于腺淋巴瘤[(0.88±0.16)×10-3 mm2/s;P<0.05];多形性腺瘤的ADC值高于除肌上皮瘤外的其他良性上皮性肿瘤(P=0.001),腺淋巴瘤的ADC值则低于其他良性肿瘤(P<0.001)。(3)DCE-MRI:39个多形性腺瘤TIC表现为A型34个、C型5个;24个腺淋巴瘤TIC表现为B型19个、C型5个;4个基底细胞腺瘤和2个血管瘤TIC均表现为C型;5个肌上皮瘤TIC表现为A型2个、C型3个;1个脂肪TIC表现为D型。恶性肿瘤中除1个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和1个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表现为A型外,余均表现为C型。(4)将表现为A型(流入型)、B型(廓清型)和D型(平坦型)曲线判为良性肿瘤、C型(平坦型)曲线判为恶性肿瘤时,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0.62,特异度为0.92;C型曲线患者中,以ADC<1.36×10-3 mm2/s诊断恶性肿瘤时,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95。结论(1)良恶性腮腺肿瘤间ADC值存在重叠,鉴别诊断时不应单纯依靠DWI;TIC表现为A、B、D型多提示良性肿瘤,C型曲线常提示恶性肿瘤;TIC为C型时,联合ADC值可明显提高对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效能。(2)ADC值在腮腺良性上皮性肿瘤的亚型间存在差异,具有区分肿瘤病理亚型的潜力。第三部分: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扩散加权成像在涎腺肿瘤中的初步应用目的评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扩散加权成像(IVIM DWI)参数在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间的差异性。方法选择临床怀疑涎腺肿瘤的患者101例,男58例,女43例,中位年龄47岁。患者均行3.0T MR扫描,IVIM采用11个b值(0、10、20、30、50、80、100、200、300、400、800 s/mm2)。对涎腺肿瘤基于IVIM理论基础的灌注和扩散成像进行评估。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法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间IVIM参数值D值、D*值及?值的差异,绘制ROC曲线,比较IVIM参数鉴别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1)101例患者中完成IVIM DWI检查并纳入统计学分析者共87例(91个病灶),包括良性肿瘤76个(多形性腺瘤42个,腺淋巴瘤23个,肌上皮瘤5个,基底细胞腺瘤4个,血管瘤2个)和15个恶性肿瘤(粘液表皮样癌4个、腺泡细胞癌4个、腺样囊性癌2个、淋巴上皮癌2个、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个、淋巴瘤1个、转移瘤1个),85个发生于腮腺,6个发生于颌下腺。(2)恶性肿瘤的D值[(0.98±0.30)×10-3 mm2/s]显着低于多形性腺瘤[(1.61±0.24)×10-3 mm2/s;P<0.01]、高于腺淋巴瘤[(0.72±0.17)×10-3 mm2/s;P<0.01];恶性肿瘤的D*(26.63×10-3 mm2/s)值高于多形性腺瘤(14.27×10-3 mm2/s)[P<0.01]、低于腺淋巴瘤(44.90×10-3 mm2/s)[P<0.01]。除肌上皮瘤外[(1.40±0.19)×10-3 mm2/s],多形性腺瘤的D值显着高于本组其他良性上皮性肿瘤(P<0.05),D*值在上述4种良性上皮型肿瘤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D值和D*值鉴别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7、0.997,灵敏度分别为0.98、0.95、特异度分别为0.95、0.98;鉴别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0.85,灵敏度分别为0.95、0.80、特异度分别为0.80、0.81;鉴别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0.80,灵敏度分别为0.73、0.95、特异度分别为0.95、0.77。结论IVIM参数D值和D*值能有效的鉴别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并且在涎腺良性上皮性肿瘤的亚型间具有差异;IVIM DWI对区分涎腺肿瘤的良恶性和病理亚型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造影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病理分型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仪器与试剂 |
2.1 超声造影仪器 |
2.2 超声造影剂 |
3.检查采样方法 |
4.资料分析 |
4.1 图像分析 |
4.2 病理分型 |
4.3 统计方法 |
实验结果 |
1.病例概况 |
2.超声造影结果 |
2.1 肿瘤间质含量与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2.2 不同组间的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的分析结果 |
2.3 动态血管模式曲线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涎腺肿瘤的超声造影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2)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临床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肥胖对唾液腺形态功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多模态超声特征的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 仪器设备与造影剂 |
4 检查方法 |
5 资料分析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患者一般情况 |
2 涎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声像图特征比较 |
3 涎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的诊断模型及Logistic回归方程的建立 |
4 涎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诊断模型的ROC曲线评价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4)循环肿瘤细胞与涎腺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液体活检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实验器材 |
3.研究内容与方法 |
4.统计学分析 |
5.质量控制 |
6.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与影像、临床特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2.入选与剔除标准 |
2.1 入选标准 |
2.2 剔除标准 |
3.病理类型 |
4.临床表现 |
5.影像学检查 |
5.1 仪器与方法 |
6.手术入路 |
7.统计处理 |
结果 |
1.病理类型与临床特点的关系及对比 |
1.1 咽旁间隙良性与恶性肿瘤一般情况及对比 |
1.2 涎腺源性肿瘤的一般情况及与非涎腺源性肿瘤的对比 |
1.3 神经鞘膜瘤的一般情况及与非神经鞘膜瘤的对比 |
1.4 副神经节瘤的一般情况及与非副神经节瘤的对比 |
2.病理类型与影像学表现的关系 |
2.1 良性与恶性肿瘤影像学特征及对比 |
2.2 涎腺源性肿瘤影像表现及与非涎腺源性肿瘤的对比 |
2.3 神经鞘膜瘤影像学表现及与非神经鞘膜瘤对比 |
2.4 副神经节瘤影像表现及与非副神经节瘤的对比 |
2.5 茎突前间隙肿瘤与茎突后间隙肿瘤影像学表现对比 |
3.典型病例分析 |
讨论 |
1.咽旁间隙的解剖 |
2.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性 |
2.1 良性、恶性肿瘤临床特性 |
2.2 涎腺源性肿瘤的临床特性 |
2.3 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特点 |
3.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
3.1 良、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
3.2 涎腺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
3.3 神经鞘膜瘤影像学表现 |
3.4 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表现 |
3.5 茎突前、后间隙肿瘤影像学表现 |
4.临床诊断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磁共振成像在腮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病例原始图片资料 |
附录C:个人简历 |
附录D.综述 |
参考文献 |
(8)糖原合酶激酶3β在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表达及其与Cyclin D1和P53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Western blot分析各因子表达结果 |
2.2.1 GSK3β表达情况 |
2.2.2 pS21GSK3β表达情况 |
2.2.3 CyclinD1表达情况 |
2.2.4 P53表达情况 |
2.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10)功能MRI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MRI征象在涎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涎腺肿瘤的一般情况 |
2.2 涎腺良性肿瘤MRI表现 |
2.3 涎腺恶性肿瘤MRI表现 |
3 讨论 |
3.1 涎腺肿瘤MRI表现概述 |
3.2 涎腺良性肿瘤的MRI诊断 |
3.3 涎腺恶性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涎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图像处理及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肿瘤ADC值 |
2.2 肿瘤TIC类型 |
2.3 DWI联合DCE-MRI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评估 |
3 讨论 |
3.1 DWI、TIC在涎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3.2 DWI、TIC在诊断涎腺肿瘤亚型中的应用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扩散加权成像在涎腺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MRI扫描技术 |
1.3 数据采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涎腺肿瘤的一般情况 |
2.2 涎腺肿瘤各组间参数值定量分析结果 |
2.3 涎腺肿瘤IVIM灌注相关参数与TIC类型相关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致谢 |
四、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造影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病理分型中的应用价值[D]. 张芳芳. 青岛大学, 2021
- [2]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临床特征对比分析[D]. 柴加传.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多模态超声特征的回归分析[D]. 孙艺华. 青岛大学, 2020(01)
- [4]循环肿瘤细胞与涎腺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D]. 肖蕊.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张帆.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与影像、临床特性关系的研究[D]. 谢菲.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磁共振成像在腮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张平.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8]糖原合酶激酶3β在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表达及其与Cyclin D1和P53的相关性分析[J]. 李海洋,范新昊,李冠娥,李金源,田发明,陈一,朱向宇.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9(01)
- [9]泪腺上皮性肿瘤分子生物学进展[J]. 王婧,朱豫. 国际眼科纵览, 2018(04)
- [10]功能MRI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D]. 童娟. 苏州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