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土机弹性悬挂行走系统橡胶缓冲块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威[1](2020)在《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减振性能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履带车辆行走或工作过程中,驱动轮所受振动易造成其与履带啮合脱离甚至断裂,剧烈振动会进一步上传至车身上,导致整车共振,严重影响零部件使用寿命及驾驶员身心健康。为缓冲振动冲击,常用的方法是进行阻尼处理。而过渡阻尼结构将“阻尼层”改为“阻尼层+过渡层”结构,在振动时,过渡层会起到类似于“杠杆”的放大作用,可增大阻尼层的剪切应变,从而增强整个结构的耗能效果。另外,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发现驱动轮原有减振结构仅在单一作业状态下,性能较好,而在其余工况下,减振效果恶化。因此,本文在履带车辆多工况下,运用参数化建模,分别采用ANSYS和改进遗传算法对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阻尼层与过渡层交换位置的两种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的设计构想,建立结构参数化分析模型,基于模态应变能法,分析了前三阶模态下结构固有频率和损耗因子,从而确定出该结构中阻尼层与过渡层相对最佳敷设位置。(2)以履带推土机为例,在其三种典型工况下,对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进行多工况瞬态动力学分析。借用ANSYS一阶优化,在满足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总厚度不变和过渡层、阻尼层未超过许用应力应变条件下,以在单位周期内能量损耗比为优化目标,对设计变量(基层、约束层、过渡层、阻尼层厚度和过渡层、阻尼层材料弹性模量、损耗因子)进行优化分析,并通过多工况瞬态分析对优化前后结构的阻尼层与过渡层最大位移和最大应力、应变进行对比,得到较为合理的优化结果。(3)借鉴小生境-自适应思想,参考ANSYS一阶优化时所采用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联合ANSYS和MATLAB对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进行改进遗传算法优化。通过多工况瞬态分析对比,获取减振效果比较明显的优化结构参数组。(4)采用模态、瞬态、谐响应三种分析方法,对比优化前、ANSYS优化后、改进遗传算法优化后三种结构的振动特性,进一步探讨各结构的减振性能。结果表明,在约束层与阻尼层之间敷设过渡层,结构减振效果比较显着;在经过两种多工况优化后,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不仅满足应力、应变约束条件,而且单位周期内能量损耗比会有比较大的提高。本文设计理论和方法,可为各种车辆结构减振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赵章达[2](2019)在《多层管状过渡阻尼结构减振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履带工程车辆是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缺的中坚设备,其常作业于“非路面”的环境下,致使车辆受到的振动冲击十分剧烈,且振动随其机型的加大而变得更加突出,这对车辆零部件的寿命和驾驶员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履带式推土机驱动轮进行了阻尼减振分析。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履带车辆行走系振动行为进行了探讨,对比分析了整体式驱动轮(无阻尼)和分离式驱动轮(有阻尼)的振动响应特征。以履带式推土机为例,建立行走系振动方程,对有/无阻尼时履带行走系统和终传动系统的幅频特性均进行了分析,同时以阻尼结构的力传递率为目标函数,得出了阻尼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系数的取值范围。(2)针对分离式驱动轮,提出了一种多层管状过渡阻尼结构,并建立了相应的振动模型,通过拉伸试验和MATLAB软件拟合出阻尼层材料特性参数值,在推土机常用工况(推土、切土)下,基于ANSYS软件探讨了多层阻尼结构(三层、五层管状阻尼减振结构、四层管状过渡阻尼结构)的振动特性和瞬态动力响应。(3)基于波动力学和三维弹性理论得到多层结构模态参数与边界条件之间的关系式,推导了多层结构任一节点的运动方程和振动状态方程。利用模态分析法,提取几种不同阻尼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同时在高频和低频范围内对其分别进行谐响应分析。上述三种有限元动力学分析施加位移边界约束条件相同,而周期性载荷约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随驱动轮的转动角度而改变,一种以时间为因变量。(4)研究了过渡层参数对管状过渡阻尼结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影响。在时域和频域范围内,分别探讨了结构总厚度有/无改变时不同过渡层厚度的动态响应和抑制振动效果;观察了不同过渡层弹性模量在时域内对结构动力响应和振动特性的影响;利用定量分析法,通过改变过渡层弹性模量的方式,探讨了过渡层在结构中处于不同位置时,对结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过渡层各参数均对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有显着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多层管状过渡阻尼结构在工程应用中的设计和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为多层阻尼结构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3](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占龙[4](2016)在《工程车辆粘弹性缓冲结构分数阶阻尼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工程车辆工作环境和作业工况恶劣,作业时产生严重的振动与噪声,会对车辆、周边环境及驾驶员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工程车辆的振动问题已成为我国高品质装备设计、制造亟待深入研究的一类重要课题。粘弹性缓冲结构具有较高的振动耗散能力,且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被广泛应用在工程车辆的振动与噪声控制领域。由于粘弹性材料力学性能的“弹阻”共存特性以及显着的温频依赖性,其精确的动态建模成为该类结构设计和减振分析的重要环节。基于全局定义的分数阶导数可准确描述系统函数演化的历史依赖性,已被广泛应用到粘弹性建模中,所需参数较少,且对粘弹性动态力学性能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性。本文研究以粘弹性缓冲结构动态分析的基本单元—粘弹性振子为研究对象,综合粘弹性力学理论和分数阶导数理论,建立了粘弹性振子系统动力学和粘弹性材料温频等效的分数阶模型,并分析讨论了分数阶模型的阻尼特性。主要研究工作有:(1)提出了构建考虑形状参数的分数阶粘弹性振子(FVEO)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般方法及相应的数值方法,建立了三种典型FVEO的动力学模型。以某300 kW履带车辆的粘弹性悬架(VES)为工程应用实例,建立了其二自由度FVEO减振模型,并对减振效果和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VES的FVEO减振模型中历史相关系数体现了粘弹性材料力学行为的长程相关性,几何参数和分数阶数对减振效果有显着影响。(2)根据分数阶微积分理论的拉普拉斯变换原理,推导出FVEO系统的频响函数,获得其幅频特性函数和相频特性函数,讨论了三种典型FVEO在不同参数(包括固有频率、分数阶数、形状参数和阻尼比)下的频响特性。结果表明,幅频响应存在谐峰值,相频响应存在转折频率,二者均受系统参数影响。(3)建立了粘弹性材料动态性能的分数阶时温等效模型(FTTSPM),确定了基于实验数据的参数识别方法,给出了基于FTTSPM构建粘弹性材料动态性能主曲线和诺模图的步骤,并与经典WLF方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粘弹性材料开展了单轴循环拉伸实验和动态机械性能测试(DMA实验),获得了材料的应力-应变迟滞关系及其动态温度谱和频率谱。结果表明,FTTSPM的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含义,并与粘弹性材料的基本力学实验数据紧密结合,其主曲线扩展了粘弹性动态性能的预测范围,且与理论预测值具有更好的一致性;诺模图将粘弹性动态性能温频依赖的三维关系降到二维平面,简化了表征复杂度,对粘弹性材料及其结构的老化、蠕变和长期力学性能的加速预测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4)针对某井下防爆胶轮车的振动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开发了具有较高结构损耗因子的双约束环形粘弹性悬置结构,进行了相应的理论计算分析,并对该新型悬置结构的动态阻尼特性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安装了新型悬置结构的防爆胶轮车发动机振动较原有减振系统有明显降低,特别是传递到驾驶室座椅的综合垂向加速度均方根值降低了65.13%,验证了新型粘弹性悬置结构的减振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工程车辆复杂粘弹性减振系统的建模和分析,以及新型粘弹性材料和结构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参考。
吴建[5](2016)在《深水铺管船恒张力张紧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我国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急剧增长以及陆地原油资源日渐枯竭,海洋领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成为新的焦点。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深水铺管船用设备也得到广泛的重视。深水铺管船用张紧器是用于深水管道铺设的核心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夹持管线,并能在铺设过程中以一定的速度恒张力均匀收、放管线。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深水铺管船恒张力张紧器,包括机械结构总体方案与详细零部件设计、液压与控制系统方案。首先,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张紧器的发展概况与技术现状,并根据管线实际铺设时的工况要求,确定了深水铺管船恒张力张紧器的关键设计参数,提出了张紧器的总体设计方案。其次,论文对深水铺管船张紧器关键零部件进行了详细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履带板总成、链轨节总成、支重轮、驱动轮总成、引导轮总成、悬挂系统和履带内框架,以及主框架。然后,论文通过对深水铺管船用张紧器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借助理论分析计算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主要承载零部件进行了力学分析与强度校核,验证结构设计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最后,论文对张紧器液压控制的四个关键系统进行了原理设计、对液压缸和液压泵的相关参数进行了计算,并利用AMESim软件对这几个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论文所设计的四个控制系统在极限工况下均能达到实际需要的控制要求,证明了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许学建[6](2016)在《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南茶北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除了丘陵和山区以外,我国北方的一些省份和地区种植茶叶的面积越来越广,对茶园管理机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目前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大都采用“龙门式”全液压自走式底盘行走系,该行走系是由车架、悬架和履带行走机构组成,但该行走系结构采用刚性悬架,行驶平顺性较差,因此本文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悬架有弹性缓冲性能的新型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驶系统并对其底盘行走系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分析和轻量化设计。本文首先根据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走系的设计要求,确立了三角履带式行走装置、边梁式车架以及半刚性悬架作为本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利用CATIA对其结构进行三维建模与装配,最后得到底盘行走系以及整机的三维模型。其次,对整机模型作简要的性能分析,包括履带车辆行驶平顺性分析中的悬架固有频率的计算,稳定性分析中横向与纵向极限翻倾角和极限下滑角的计算以及越野性分析中履带车辆跨越壕沟的最大宽度与克服台阶的最大高度的计算。再次,介绍了履带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对底盘行走系在静止、耕作、单边制动转向过程中的履带与地面之间、履带与驱动轮、张紧轮和导向轮之间以及土壤与农具之间进行受力分析并给出理论计算公式。然后,利用ABAQUS软件完成底盘行走系模型的简化、材料属性与单元类型的确定以及网格的划分等前处理工作,利用ABAQUS对底盘行走系在静止、耕作、单边制动转向和爬坡工况下进行有限元静力分析。最后,针对静力工况下底盘行走系最大应力值较小,材料刚度富余的问题,对底盘行走系进行轻量化设计,将底盘行走系的履带行走装置与车架作为优化设计区域,其中对履带行走装置壳单元区域直接作减小厚度处理,对底盘行走系的车架作尺寸优化,经过尺寸优化后,发现底盘行走系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因此将车架尺寸优化区域各梁根据实际型钢规格赋予最小厚度值重新进行有限元静力分析,最终结果表明底盘行走系能够满足强度要求,同时质量减轻了8.3%,取得了一定的轻量化效果。
干奇银[7](2009)在《间隔阻尼结构在支重轮的应用及缓冲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475050)、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51065)等项目,以履带式工程车辆的支重轮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支重轮减振效果较差的现状,引入间隔阻尼层结构,对其缓冲性能进行改良,设计了“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根据间隔阻尼层结构的特性、支重轮的受力状况以及支重轮的工作环境,设计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的外型尺寸,以保证其与履带的良好配合。以某型号履带式推土机为应用实例,建立其整机力学模型,并建立单个支重轮的缓冲模型,以更深入的分析整体振动系统,将所有的支重轮模型整合,推导出支重轮对系统的幅频响应函数,并为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的减振分析提供力学参数。间隔阻尼层结构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减振结构,然而对其减振原理却研究很少,本课题分析了其耗能原理和衡量减振性能的一些参数。这是研究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的减振原理的理论基础。按照推土机在工作时的不同状态,针对平地推土、上坡推土、极端工作条件等3个工作状况,分别对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和传统支重轮作减振仿真。仿真分析的频率主要在1~10Hz范围内。两种支重轮减振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的减振效果较好。由于该结构的支重轮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并未在实际中接受检验。所以有必要对其作有限元力学分析。使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分别处在静止,正常工作,极端工况条件下,并针对这三种工况作有限元力学分析,分析支重轮的应力和应变。经分析,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能够在这三种工况下工作,但其工作的耐久性还有待作进一步探讨。由于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在制造时需要将钢片和橡胶牢固的粘合在一起,所以其制造工艺要比传统的刚性支重轮复杂一些,本文参照坦克负重轮挂胶技术,探讨了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的制造工艺和橡胶配方。
王军[8](2009)在《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温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履带式推土机的作业环境恶劣,导致机器剧烈振动。在行走机构中设计安装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可以有效减少振动和噪声。但是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采用的橡胶垫为热的不良导体,同时橡胶材料的耐热性能较差,若橡胶材料实际温度超过使用温度就会发生热疲劳破坏,同时减振器的减振性能和使用寿命降低,所以有必要对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结构在作业时的温度进行分析,以便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散热性能,延长使用寿命。论文使用有限元方法,针对301 kW(410马力)履带式推土机主频率3 8Hz内,提出合理的假设条件,建立2 D力学模型,对松土和切土推土两种工况的动态响应作了力学有限元分析。根据应变能密度的结果,预测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中的高温区域位于上下橡胶垫接触区域。利用力学有限元的求解结果求得节点生热率,利用ANSYS加载到模型上,并对温度模型施加边界条件,求得模型的温度场分布、局部过热点的位置和温度值。结果显示高温区域位于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上下橡胶垫接触的中心位置;靠近钢板的位置生热较多,但是散热条件好,不容易形成热量堆积。高温区域的位置与力学分析的预测相符。改变影响模型温度变化的参数,求得不同参数下的温度分布。并将局部过热点温度值与影响参数进行公式拟合,方便工程应用。最后对高温区域散热条件的改善方法提出建议和设想。进行阻尼缓冲件橡胶材料的动态试验,得到橡胶材料损耗因子和复弹性模量的实验曲线。根据实际计算需要,合理选取橡胶材料损耗因子。拟定温度场试验的方案,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温度场分析思路和结果,可以为深入研究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的性能提供参考。
杨建堂,宋勇,郝永福[9](2006)在《履带式车辆粘弹性悬挂设计参数的确定》文中研究说明在履带式车辆中安装粘弹性悬挂,可有效缓冲行走机构的振动冲击。针对橡胶材料所具有的粘弹性特性,研究了粘弹性悬挂的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并把结果应用于某大型履带式推土机粘弹性悬挂的设计中。
张旭东,葛根全,王晓滨[10](2004)在《推土机弹性悬挂行走系统橡胶缓冲块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减轻大功率推土机在使用中来自地面的冲击和振动载荷对行走机构和底盘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行走机构采用弹性悬挂,用粘弹性阻尼器进行缓冲,介绍了弹性悬挂机构的工作原理,完成了橡胶缓冲块的设计、配料和试验。通过使用证明大大减轻了推土机的冲击和振动。
二、推土机弹性悬挂行走系统橡胶缓冲块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土机弹性悬挂行走系统橡胶缓冲块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减振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履带车辆多工况研究现状 |
1.3 阻尼结构发展进程及研究方法 |
1.3.1 阻尼结构发展进程 |
1.3.2 阻尼结构研究方法 |
1.4 复合阻尼减振结构研究及优化设计 |
1.4.1 复合阻尼减振结构研究 |
1.4.2 复合阻尼结构优化设计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建模 |
2.1 引言 |
2.2 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模态分析模型 |
2.2.1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 |
2.2.2 模态分析振动模型 |
2.3 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瞬态动力学模型 |
2.3.1 瞬态动力学理论 |
2.3.2 瞬态动力学建模 |
2.4 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耗能模型 |
2.4.1 模态应变能法 |
2.4.2 变形能法 |
2.5 ANSYS参数化模型 |
2.5.1 ANSYS参数化设计原理及特点 |
2.5.2 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材料特性参数的确定 |
2.5.3 约束处理 |
2.6 算例模态性能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ANSYS优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多工况瞬态分析 |
3.2.1 施加多工况载荷 |
3.2.2 完全法瞬态分析 |
3.3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3.4 建立ANSYS优化数学模型 |
3.4.1 设计变量 |
3.4.2 状态变量 |
3.4.3 目标函数 |
3.5 ANSYS优化设计过程 |
3.6 优化结果分析 |
3.7 多工况瞬态分析结果对比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ANSYS与 MATLAB联合优化设计 |
4.3 基因遗传算法 |
4.4 遗传算法的改进 |
4.4.1 基于小生境技术的遗传算法 |
4.4.2 小生境-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实现 |
4.5 改进遗传算法优化设计 |
4.5.1 约束处理和多工况加载 |
4.5.2 建立数学模型 |
4.5.3 优化结果分析 |
4.6 多工况瞬态分析结果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优化结果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模态分析 |
5.2.1 ANSYS多工况优化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
5.2.2 改进遗传算法多工况优化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
5.2.3 ANSYS与改进遗传算法多工况优化后结果对比分析 |
5.3 瞬态分析 |
5.3.1 越障碍工况 |
5.3.2 松切土工况 |
5.3.3 倒车工况 |
5.4 谐响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2)多层管状过渡阻尼结构减振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履带车辆行走系减振研究现状 |
1.3 阻尼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
1.3.1 阻尼结构类型 |
1.3.2 阻尼结构研究方法 |
1.4 过渡阻尼结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履带推土机行走系阻尼减振分析 |
2.1 引言 |
2.2 履带行走系统建模 |
2.3 行走系振动响应对比 |
2.3.1 无阻尼系统幅频特性 |
2.3.2 带阻尼行走系振动响应 |
2.4 传递率 |
2.4.1 参数确定 |
2.4.2 参数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层管状过渡阻尼结构瞬态动力学响应 |
3.1 引言 |
3.2 瞬态动力学理论 |
3.3 瞬态动力学建模 |
3.3.1 应力应变本构方程 |
3.3.2 应变位移方程 |
3.3.3 运动方程 |
3.3.4 结构边界条件 |
3.3.5 瞬态动力学数值求解 |
3.4 结构模型参数 |
3.4.1 阻尼层参数确定 |
3.4.2 结构模型方案 |
3.5 瞬态动力学结果分析 |
3.5.1 随位置改变荷载 |
3.5.2 随时间改变荷载 |
3.5.3 传递率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层结构模态和谐响应分析 |
4.1 引言 |
4.2 结构模态分析 |
4.2.1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 |
4.2.2 多层管状阻尼结构振动模型 |
4.2.3 三种结构模态分析结果 |
4.3 多层结构谐响应分析 |
4.3.1 谐响应分析理论概述 |
4.3.2 固有频率谱范围下多层结构的谐响应分析 |
4.3.3 驱动轮主振动频谱下多层结构的动态响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过渡层参数对结构振动特性和动态响应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过渡层厚度 |
5.2.1 结构总厚度不变下过渡层的尺寸参数变化 |
5.2.2 结构总厚度可变下过渡层厚度变化 |
5.3 过渡层材料特性分析 |
5.4 过渡层位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3)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4)工程车辆粘弹性缓冲结构分数阶阻尼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粘弹性缓冲结构在工程车辆减振领域的应用 |
1.3 粘弹性缓冲结构的建模和分析方法 |
1.3.1 粘弹性材料的本构行为建模 |
1.3.2 粘弹性缓冲结构的动力学建模和分析 |
1.4 分数阶导数在粘弹性缓冲结构建模的应用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课题来源 |
1.7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分数阶粘弹性振子及其系统建模研究 |
2.1 考虑形状参数的分数阶粘弹性振子建模 |
2.2 基于分数阶粘弹性振子的阻尼系统建模 |
2.3 分数阶阻尼系统模型的数值方法 |
2.4 工程应用 |
2.4.1 粘弹性悬架的分数阶减振模型 |
2.4.2 粘弹性悬架系统响应的数值方法 |
2.4.3 减振效果及参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分数阶粘弹性振子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
3.1 分数阶粘弹性振子系统频响函数 |
3.2 典型分数阶粘弹性振子系统的频率特性 |
3.2.1 KFVEO系统 |
3.2.2 MFVEO系统 |
3.2.3 SFVEO系统 |
3.3 计算与讨论 |
3.3.1 模型验证 |
3.3.2 结果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分数阶粘弹性动态时温等效模型及应用研究 |
4.1 粘弹性动态特性时温等效原理及WLF方程 |
4.1.1 基本理论 |
4.1.2 WLF方程 |
4.2 分数阶时温等效模型及参数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材料参数和环境参数影响分析 |
4.2.3 模型应用——构造主曲线 |
4.3 模型验证及对比研究 |
4.3.1 对比模型参数确定 |
4.3.2 粘弹性动态特性的理论预测 |
4.3.3 结果及讨论 |
4.4 分数阶时温等效模型在变温频粘弹性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粘弹性材料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
5.1 单轴拉伸实验 |
5.1.1 实验原理及步骤 |
5.1.2 实验结果 |
5.2 动态力学性能实验 |
5.2.1 DMA实验理论 |
5.2.2 DMA测试及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粘弹性悬置动态阻尼特性的试验研究 |
6.1 井下防爆胶轮车发动机的振动特点 |
6.2 双约束环形粘弹性悬置结构 |
6.2.1 结构简介 |
6.2.2 有限元分析 |
6.3 实车验证试验 |
6.3.1 测试原理 |
6.3.2 试验仪器及性能参数 |
6.3.3 测试步骤 |
6.4 试验结果及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5)深水铺管船恒张力张紧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张紧器整体结构设计和主要参数确定 |
2.1 张紧器工况分析 |
2.2 张紧器主要参数确定 |
2.2.1 张紧器履带布置形式选择 |
2.2.2 张紧器的组成 |
2.3 张紧器关键参数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张紧器关键零部件详细设计 |
3.1 履带板总成设计 |
3.1.1 履带板结构设计 |
3.1.2 橡胶垫块和底座设计 |
3.2 传动链总成设计 |
3.2.1 链轨节设计 |
3.2.2 链轨销轴设计 |
3.3 驱动轮总成设计 |
3.3.1 履带中心距的确定 |
3.3.2 驱动轮轮齿设计 |
3.3.3 驱动轴设计 |
3.4 从动轮总成设计 |
3.4.1 从动轮设计 |
3.4.2 从动轮张紧装置设计 |
3.5 支重轮设计 |
3.6 悬挂系统设计 |
3.6.1 悬挂系统的分类和选型 |
3.6.2 悬挂系统设计 |
3.7 内框架结构设计 |
3.8 主框架结构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张紧器主要零部件受力分析 |
4.1 履带板受力分析 |
4.2 履带总成内框架受力分析 |
4.3 履带总成链轨节和链轨销轴强度分析 |
4.3.1 履带总成履带环上力的计算 |
4.3.2 履带总成链轨销轴强度分析 |
4.3.3 履带总成链轨节强度分析 |
4.4 履带总成驱动轮强度分析 |
4.5 主框架受力分析 |
4.5.1 主框架与底座连接处螺栓校核 |
4.5.2 主框架主体结构受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张紧器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设计 |
5.1 液压夹紧系统设计 |
5.1.1 液压夹紧系统原理 |
5.1.2 液压夹紧系统主要元件参数确定 |
5.1.3 液压夹紧系统仿真分析 |
5.2 液压调整系统设计 |
5.2.1 液压调整系统原理 |
5.2.2 液压调整系统主要设计参数确定 |
5.3 履带张紧液压系统设计 |
5.3.1 履带张紧液压系统原理 |
5.3.2 履带张紧系统主要设计参数确定 |
5.3.3 自动张紧控制系统仿真 |
5.4 张紧器恒张力系统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高地隙底盘发展现状 |
1.2.1 国内高地隙底盘发展现状 |
1.2.2 国外高地隙底盘发展现状 |
1.3 履带式拖拉机底盘行走系发展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驶系统设计 |
2.1 底盘总体结构布置 |
2.2 底盘行走系总体方案设计 |
2.2.1 底盘行走系的设计要求 |
2.2.2 行走系类型的选择 |
2.2.3 车架类型的选择 |
2.2.4 台车架类型的选择 |
2.2.5 悬架类型的选择 |
2.3 车架结构设计 |
2.4 履带行走装置结构设计 |
2.4.1 履带的选型与校核 |
2.4.2 驱动轮结构设计与校核 |
2.4.3 张紧轮、导向轮以及张紧装置结构设计 |
2.4.4 支重轮结构设计与校核 |
2.4.5 台车架结构设计 |
2.5 新型半刚性悬架结构设计 |
2.5.1 弹性元件的选择 |
2.5.2 半刚性悬架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整机性能分析 |
3.1 行驶平顺性分析 |
3.1.1 悬架固有频率的计算 |
3.2 静态稳定性分析 |
3.2.1 纵向稳定性 |
3.2.2 横向稳定性 |
3.3 越野性分析 |
3.3.1 跨越壕沟 |
3.3.2 克服台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主要行驶工况下受力分析 |
4.1 履带车辆静止与行驶工况下受力分析 |
4.1.1 履带与地面之间的受力分析 |
4.1.2 履带对驱动轮、张紧轮和导向轮的预紧力 |
4.2 履带车辆耕作工况下受力分析 |
4.2.1 农具结构 |
4.2.2 农具杆件受力分析 |
4.2.3 农具机架受力分析 |
4.3 履带车辆单边制动转向工况下受力分析 |
4.3.1 地面对内外侧履带的摩擦力和阻力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走系有限元分析 |
5.1 ABAQUS软件简介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1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5.2.2 单元类型 |
5.2.3 材料属性与单位制 |
5.2.4 底盘行走系有限元模型 |
5.3 底盘行走系各工况下有限元分析 |
5.3.1 静止工况下有限元分析 |
5.3.2 耕作工况下有限元分析 |
5.3.3 单边制动转向工况下有限元分析 |
5.3.4 爬坡工况下有限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走系统轻量化设计 |
6.1 优化设计理论 |
6.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6.3 ABAQUS优化设计流程 |
6.4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走系轻量化设计 |
6.4.1 底盘行走系轻量化设计区域 |
6.4.2 底盘行走系尺寸优化数学模型 |
6.4.3 底盘行走系尺寸优化结果分析 |
6.4.4 底盘行走系尺寸优化迭代过程 |
6.4.5 底盘行走系尺寸优化最终方案 |
6.4.6 底盘行走系轻量化设计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间隔阻尼结构在支重轮的应用及缓冲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 弹性车轮在轨道车辆上的应用 |
1.2.1 弹性车轮在铁路机车的应用背景 |
1.2.2 弹性车轮的减振降噪效果 |
1.3 弹性车轮在军用坦克中的应用 |
1.4 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的应用与开发 |
第二章 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振动模型研究 |
2.1 履带式工程车辆振动载荷分析 |
2.1.1 工程车辆的振动载荷分析 |
2.1.2 工程车辆的振动频率分析 |
2.2 实体模型 |
2.2.1 传统的刚性支重轮 |
2.2.2 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 |
2.3 数学模型 |
2.3.1 整机减振模型的建立 |
2.3.2 单支重轮的力学模型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间隔阻尼层结构的耗能原理 |
3.1 粘弹性材料的特点及其耗能原理 |
3.1.1 粘弹性材料的微观分析 |
3.1.2 粘弹性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3.2 间隔阻尼层结构的减振原理 |
3.2.1 约束阻尼层 |
3.2.2 对结构的间隔阻尼处理 |
3.3 间隔阻尼层在实际中的应用 |
第四章 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的减振分析 |
4.1 橡胶参数的选择 |
4.2 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的尺寸设计 |
4.3 仿真软件简介 |
4.3.1 MATLAB 的概况 |
4.3.2 MATLAB 产生的历史背景 |
4.3.3 Matlab 的特点 |
4.4 传统与改进的支重轮仿真对比 |
4.4.1 工况分析与仿真结果 |
4.5 小结 |
第五章 间隔阻尼层式支重轮的力学性能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简介 |
5.1.1 有限元理论的区域划分与插值思想 |
5.1.2 粘弹性材料的各种非线性问题 |
5.2 有限元软件ANSYS |
5.2.1 ANSYS 简介 |
5.2.2 有限元分析典型步骤 |
5.3 橡胶材料参数的确定 |
5.3.1 硬度的确定 |
5.3.2 弹性模量及力学常数的确定 |
5.4 支重轮在典型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
5.5 小结 |
第六章 间隔阻尼层结构制造工艺 |
6.1 间隔阻尼层的制造工艺 |
6.1.1 新型支重轮的挂胶工艺 |
6.1.2 粘合前粘接板表面预处理 |
6.1.3 粘接要求 |
6.1.4 被涂零件的存放 |
6.2 间隔阻尼层用橡胶配方 |
6.3 橡胶工艺加工过程 |
6.4 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8)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温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的生热分析 |
2.1 橡胶材料的耗能原理 |
2.1.1 宏观分析 |
2.1.2 微观分析 |
2.2 橡胶材料的性能指标 |
2.3 温度对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力学建模 |
3.1 整机阻尼缓冲模型建立 |
3.2 单个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的力学建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的力学有限元分析 |
4.1 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橡胶材料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4.2 有限元分析的一般过程 |
4.3 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的有限元分析 |
4.3.1 力学模型的有限元建模 |
4.3.2 有限元计算 |
4.3.3 计算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的温度模拟 |
5.1 传热学有限元分析相关理论 |
5.1.1 传热学理论 |
5.1.2 传热学有限元方法 |
5.2 ANSYS 软件传热分析功能简述 |
5.3 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5.3.1 条件假设 |
5.3.2 温度分析参数的确定 |
5.3.3 计算内容 |
5.3.4 结果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与应用 |
6.1 粘弹性材料动态特性实验 |
6.1.1 试验目的,设备和对象 |
6.1.2 试验内容 |
6.1.3 试验结果 |
6.2 阻尼减振橡胶材料常数实验 |
6.3 温度场测试方案拟定 |
6.4 实际应用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9)履带式车辆粘弹性悬挂设计参数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粘弹性材料的特点 |
2 粘弹性悬挂主参数的确定 |
3 计算实例 |
4 结论 |
四、推土机弹性悬挂行走系统橡胶缓冲块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驱动轮管状过渡阻尼结构减振性能优化研究[D]. 刘威.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2]多层管状过渡阻尼结构减振特性分析[D]. 赵章达.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3]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4]工程车辆粘弹性缓冲结构分数阶阻尼特性研究[D]. 李占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16(12)
- [5]深水铺管船恒张力张紧器研究[D]. 吴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6]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驶系统设计[D]. 许学建. 江苏大学, 2016(09)
- [7]间隔阻尼结构在支重轮的应用及缓冲特性分析[D]. 干奇银. 太原科技大学, 2009(06)
- [8]粘弹性悬架阻尼缓冲件温度特性分析[D]. 王军. 太原科技大学, 2009(06)
- [9]履带式车辆粘弹性悬挂设计参数的确定[J]. 杨建堂,宋勇,郝永福. 机械管理开发, 2006(04)
- [10]推土机弹性悬挂行走系统橡胶缓冲块的设计[J]. 张旭东,葛根全,王晓滨. 建筑机械,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