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违章用电致死人命(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牛艳丽[2](2019)在《实现张呼高铁客运作业持续安全对策及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这对铁路安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确保高铁和旅客安全万无一失是铁路必须担当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高铁客运作业是直接服务于广大旅客通过高速铁路出行的重要作业环节。高铁客运作业的安全关乎铁路运营安全大局,直接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高铁客运作业安全进行分析研究,对实现铁路持续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对国家、行业安全领域的要求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持续安全的概念及内涵,明确了影响持续安全的四大要素。其次,对影响高铁客运作业安全的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要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各项因素分析、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共同作用后对客运作业安全的影响;对四要素安全风险源进行了研判,分别列出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高、低安全风险项点。随后,在对影响安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筑牢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客运本质安全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客运作业持续安全的对策和具体措施。第六部分,以乌兰察布站为例,对乌兰察布站客运作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研判安全风险项点并列出防控措施,提出实现乌兰察布站客运作业持续安全对策。
邱志仁[3](2016)在《生命伦理学视域下的上海租界公共卫生 ——以工部局档案为基础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命伦理学是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学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其话语内核不能脱离“现代性”的实践关切。本文在生命伦理学视域下,以上海市档案馆工部局卫生处英文档案(档号U1-16)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工部局卫生处在医院医疗卫生、工业卫生、难民收容卫生、卫生知识宣传方面的工作展开研究,试图解读“卫生现代性”在租界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空间之下,是如何获得具体实践的。第一章从生命伦理学中“生命与政治”的视角出发,阐述了侨民公共卫生与华人公共卫生的伦理问题,对卫生处解决华人公共卫生难题的伦理实践进行了考察,展现了卫生处当之无愧成为上海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开拓者。第二章主要从“生命与身体”的角度论述租界医院的医疗卫生,展现了工部局为治疗和护理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的实践。第三章从“生命与生产”的角度,分析租界工厂的工业卫生,通过对租界工厂检查权的中外交涉的重新考量,展现工部局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何帮助和拯救工人们的生命。第四章从“生命与战争”的角度,研究难民收容所的卫生,从中可以看到工部局面对难民问题时,为保持秩序、对抗疾病所采取的措施。第五章从“生命与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工部局为传播卫生知识、构建城市卫生文化所做的努力。全文着重表现了工部局卫生处对于生命权利、生命价值、生命质量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正是现代性的生命伦理学观念支配了工部局的这些工作内容和方针,而这些工作则在租界乃至上海促成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观念的形成。在工部局卫生处构建租界医院医疗卫生体系、工业卫生体系、难民生命应急救助体系和多媒介生命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现代性、殖民性与民族主义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呈现出一幅曲折而又瑰丽的历史画面。
娄义鹏[4](2016)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以苗族、侗族、布依族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民族法学、法社会学、诉讼法学、人类学、法理学等学科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我国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出台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各民族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也各具特色。如何合理的构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机制,化解民族地区的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促进贵州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中国的成就已经令世界瞩目,贵州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必须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过程也是国家法与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之间产生冲突与互补的过程。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怎样将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在“文化多元”和“法律多元”之间进行多元互补、避免冲突,将法治的本土资源纳入国家整体现代化的社会秩序治理中,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贵州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人口最多的三个少数民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在现代社会的法治价值进行系统性研究,结合中央的精神,对构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以立法建议的方式为贵州省人大草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草案建议稿,从而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法治建设的完善尽绵薄之力。本文将从法理学的角度,对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理特征及在现代社会的法治价值与功能进行规律性总结。然后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苗族、侗族、布依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历史形成、发展演变、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国家法的冲突与互补等方面进行阐述,努力探究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互补与互动。以此为基础,提出构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体系需要配套立法的具体范围和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具体方案。以期对贵州的民族法制建设有所裨益。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贵州民族地区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了具体方案,通过成果转化为贵州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提供参照,同时为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参考,同时为系统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机制提供宽视野研究的范例,为丰富纠纷解决理论贡献微薄的力量。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运用了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多学科综合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本文的内容是按照以下三个部分来展开研究的。第一部分(第一章):以法理学的理论分析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的起源、特性、成因、价值、与国家法的冲突与互补。用文化多元的视角去看待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国家法与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之间分属不同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通过现代的村规民约的形式找到与国家法融合的途径。以民族理论结合纠纷解决理论具体地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的现实状况,民族地区的纠纷具有解纷的依据多元、纠纷类型多元、解纷的主体多元的特征。深入的论述了民族地区纠纷解决中的规范适用问题,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在很多方面为国家法提供补充。分析了运用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变通权问题,可以通过互补变通的方式将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中优良的部分吸收进国家法中,让其具有一般适用性。具体的分析了国家法与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冲突的原因与冲突关系及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具体地分析了国家法与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在民族地区纠纷中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了二者互补的优势并提出了二者的互补路径选择。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以统计学的方法,以贵州三个民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人口最多的三个少数民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为代表,对三个民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历史沿革及演变,具体内容及在现代社会变迁,在现代社会纠纷解决中的优势与不足,在具体纠纷解决实践中与国家法的冲突与互补,以及纠纷解决主体多元联合解纷的现实状况,并将其与国家法的具体冲突与互补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法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每一个社会中的人类群体都有自己群体的“类法律”这种“类法律”就是该群体的秩序维护规制,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就是这样的“类法律”,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方式,这些“类法律”是如何产生,并在少数民族繁衍过程中是如何延续变迁的,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走向多元互补纠纷解决道路是最终的选择。第三部分(第五章):本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的基础上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现代法治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了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成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需要配套立法的具体范围,与具体的变通的内容。提出了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与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问互补的措施。最后,拟写了构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草案建议稿。建议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出台,《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决定(草案建议稿)》。总之,本文力求在对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一般规律的总结的前提下,以三个自治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的现实需要为基础,提出了构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以求为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法制建设提供蓝本,并为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提供参考。
杨振立[5](2016)在《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成因与预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如今政府为了更好的推动电力工业稳定发展,开始将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作为一项核心内容,火电行业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若想具备足够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则必须要通过完善的风险预控机制来强化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后给企业和行业带来的损失,更好的去协调好火电企业经营利润与生产风险之间的矛盾。因此,就电力生产风险成因与预控方法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风险预控、风险管理等理论框架基础上,结合火电行业生产风险类型、起因以及特点,对火电行业生产风险预控进行详细论述,将生产风险评估、生产风险识别以及生产风险预控作为关键内容。首先,论文就我国火电行业发展现状、风险预控现状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其风险预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次,就我国火电行业生产风险的基本类型、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火电系统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来源,分别从人为因素、设备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再次,论文结合河曲电厂风险预控机制运行现状,就该企业风险预控机制运行现状进行评价,并结合实例来分析其风险预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针对上述研究成果及火电企业风险预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国内火电行业未来总体发展趋势,就进一步完善火电生产风险预控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提出一些有效见解。本文通过对火电行业生产风险和风险预控方法的研究,并通过多种生产风险管理与防控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我国火电企业构建更加完善的风险预控体系、进一步提高火电行业总体风险预控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王飞[6](2014)在《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及预警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高层建筑逐渐占据建筑施工的主体地位。然而,高层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具有层数多、工程量大、技术复杂、施工周期长、交叉作业频繁等特点,因此在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论文以高层建筑施工安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外安全管理的现状,以危险源识别理论、安全评价理论、预警理论为基础,开展了对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和预警系统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研究了国内外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了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以及建立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和预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运用鱼刺图法和事故树分析法对高层建筑施工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对高层建筑施工中频发的“四大事故”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人、物、管理和环境”四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了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构建AHP—FCE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青岛市城阳区某工程实例的应用,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4)设计了高层建筑施工预警系统的功能模型、结构模型和流程模型。并建议采用视频监测、GIS监测等先进技术对施工现场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测;针对“四大事故”提出相应对策,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预警系统。
周光权[7](2013)在《客观归责方法论的中国实践》文中提出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表明,中国司法裁判上有时会对危险制造、危险的相当实现、危险升高作相对明确的表态,在经验判断之外进行规范判断,其方法论和客观归责论基本一致,使得中国司法实务对疑难案件的处理和德、日等国没有太大差异。如果考虑到相当因果关系说缺乏下位规则,体系化、规范性欠缺等不足,在未来中国重视客观归责的方法论意义是理所当然的;承认实行行为论并不一定要否定客观归责论中的危险制造;是否采用客观归责论,与犯罪论体系的阶层化关联性很小。即便司法上未来不使用客观归责的术语,但在判断逻辑上也要将事实判断(经验判断)和规范判断(价值判断)区分开来。
王永飞[8](2012)在《刍议监狱消防安全管理》文中指出火灾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常见的一种灾害。近几年来,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作为惩罚和改造罪犯的特殊公共场所——监狱发生群死群伤火灾的悲剧时有发生,其严重性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如:2002年9月20日,多米尼加共和国拉贝加省的一所监狱发生火灾,30名囚犯死亡;2002年11月1日,摩洛哥的西迪穆萨监狱发生火灾,50人死亡;2003年4月5日,洪都拉斯的埃尔波韦尼尔监狱发生火灾,86人死亡;2003年8月15日,沙特首都利雅得的一
曹渝[9](2012)在《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湖南省566名煤矿工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问题源于人们对现有或未知事物不解和探究以及对人类发展的自我反思。问题也就成为了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毛泽东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国际关系学者科克斯将问题意识定义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意识。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问题源于对矿难成因的探究和对人生命的最基本尊重。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体生命安全的可靠保障。本研究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依据,从安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以566名煤矿工人为对象,通过探讨心理安全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煤矿工人生存状况。实证调查研究表明: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分数偏高,心理安全感水平整体偏低,低于国内正常人群水平;劳动安全是心理安全感直接性影响因素、工作性质是心理安全感重要性影响因素、经济收入是心理安全感决定性影响因素、劳动时间是心理安全感显着性影响因素文化程度是心理安全感制约性影响因素、年龄状况是心理安全感一般性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研究结论和文献资料对提高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水平低下的成因以及提升进行了三点思考:提高煤矿劳动安全水平,改善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外部环境;确定公正合理分配制度,促进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内部动力;建设系统实用支持制度,提高心理安全感形成的个体素质
傅成华[10](2012)在《两人触电身亡 法院判决供电零赔偿》文中研究指明惨案发生经过2010年5月,安徽省萧县酒店乡村民赵某(违法建房房主)在东镇村南一高压线附近建房。2010年8月21日,建筑工人张某和其弟受雇于胡某的施工队,在为赵某建筑房屋过程中,张某未采取防护措施,在楼上手持一根2米左右的钢管翻过一堆砖块时,不慎碰到建筑物毗邻的10千伏高压线,被
二、违章用电致死人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违章用电致死人命(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实现张呼高铁客运作业持续安全对策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新时代安全发展理念 |
1.1.2 铁路安全现实需要 |
1.1.3 张呼高铁建设战略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概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2 持续安全及相关概念 |
2.1 持续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
2.2 影响高铁客运持续安全的四大要素 |
2.3 “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 |
3 张呼高铁客运作业持续安全要素分析 |
3.1 张呼高铁客运作业概述 |
3.1.1 全线车站概况 |
3.1.2 高铁客运作业分类 |
3.1.3 高铁客运运行模式 |
3.2 高铁客运作业安全特征分析 |
3.2.1 安全的普遍特征 |
3.2.2 安全的独特特征 |
3.3 影响客运作业持续安全要素分析 |
3.3.1 人员因素对持续安全的影响 |
3.3.2 设备因素对持续安全的影响 |
3.3.3 环境因素对持续安全的影响 |
3.3.4 管理因素对持续安全的影响 |
3.4 客运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3.4.1 安全风险的定义 |
3.4.2 安全风险源识别 |
3.4.3 安全风险研判 |
4 对策和措施研究 |
4.1 筑牢新时代安全发展理念 |
4.1.1 深化安全主题教育 |
4.1.2 创新安全教育模式 |
4.1.3 筑牢持续安全理念 |
4.2 深化客运本质安全管理 |
4.2.1 构建安全职责体系 |
4.2.2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
4.2.3 加强专业安全管理 |
4.2.4 强化结合部管理 |
4.2.5 加强应急处置管理 |
4.2.6 严格客运设备质量管理 |
4.2.7 强化作业标准卡控 |
4.2.8 做好站区封闭式管理 |
4.3 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
4.3.1 突出“人防”核心 |
4.3.2 强化“物防”基础 |
4.3.3 做实“技防”保障 |
5 实例验证 |
5.1 乌兰察布站概况 |
5.1.1 车站基本情况 |
5.1.2 车站安全管理现状 |
5.2 乌兰察布站客运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
5.2.1 高安全风险点防控措施 |
5.2.2 低安全风险点防控措施 |
5.3 实现持续安全对策建议 |
6 结论及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主要结论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生命伦理学视域下的上海租界公共卫生 ——以工部局档案为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论文思路及资料 |
第一章 生命与政治:上海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开拓者 |
第一节 伦理问题:侨民卫生与华人卫生的难题 |
一、卫生处的历史——侨民卫生与华人卫生 |
二、路径选择——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结合 |
小结 |
第二节 伦理困境:卫生的现代性与殖民性 |
一、为谁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对象的探讨 |
二、现代性与殖民性——华洋政权的博弈 |
小结 |
第三节 伦理实践:卫生处对于华人的职责和活动 |
一、卫生处的重要职责 |
二、卫生处处理华人公共卫生难题的活动 |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生命与身体:租界医院的医疗卫生 |
第一节 伦理问题:贫民医疗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
一、贫民医疗与资源紧张伦理问题的出现 |
二、伦理路径——医院理事会的控制 |
小结 |
第二节 伦理困境:财政资金的短缺 |
一、维多利亚疗养院的建立 |
二、去留之间 |
三、戴维斯(C.Noel Davis)医生的三封信 |
小结 |
第三节 伦理实践:租界医院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
一、租界医院体系 |
二、医院医疗卫生的管理体系 |
三、工部局护理体系 |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命与生产:租界工厂的工业卫生 |
第一节 伦理问题:工业生产与生命健康 |
一、工业生产中伦理问题的出现 |
二、伦理路径选择——工业卫生 |
小结 |
第二节 伦理困境:民族主义的对抗 |
一、民族主义的发难 |
二、工厂主的立场 |
三、民族主义的失败 |
小结 |
第三节 伦理实践:租界工业卫生建设体系 |
一、工业卫生调查 |
二、上海电力公司的煤烟处理 |
三、工厂清洁 |
四、合作诊所 |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命与战争:难民收容所的卫生 |
第一节 伦理问题:中日战争与租界难民收容 |
一、战争与难民收容问题的出现 |
二、伦理路径选择——人道主义 |
小结 |
第二节 伦理困境:人道主义救助与难民利益的矛盾 |
一、难民用水 |
二、难民遣送 |
小结 |
第三节 伦理实践:难民生命应急救助体系 |
一、卫生稽查 |
二、传染病防护 |
三、食物保障 |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命与教育:卫生知识的传播 |
第一节 伦理问题:工部局对卫生传播责任主体的干涉 |
一、卫生传播责任主体的作为 |
二、伦理路径的选择——大众媒介话语权的掌控 |
小结 |
第二节 伦理困境:技术维度对卫生知识传播的挑战 |
一、卫生教育电影计划 |
二、技术维度困境的根源——经费短缺 |
三、解决电影技术维度困境的尝试 |
小结 |
第三节 伦理实践:多样媒介构建的生命教育体系 |
一、卫生年度报告 |
二、医学演讲 |
三、宣传册 |
四、照片 |
五、标语 |
小结 |
本章小结 |
结语:敬畏生命与卫生现代性 |
一、“敬畏生命”的价值观 |
二、卫生的现代性 |
三、城市的生命力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以苗族、侗族、布依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主要内容 |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理探析 |
第一节 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的起源及特性述说 |
一、起源探寻 |
二、特性述说 |
第二节 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的成因分析 |
一、历史原因与多民族的现实国情 |
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
三、民族区域自治权及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 |
第三节 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 |
一、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具有法的渊源价值 |
二、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具有社会价值 |
三、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具有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 |
四、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包容、礼让、和解的精神价值 |
五、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实现国家对社会管理的功能价值 |
第四节 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冲突与互补 |
一、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利弊评判 |
二、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分析 |
三、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互补 |
第二章 贵州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现代法治价值分析 |
第一节 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
一、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历史形成 |
二、多元法文化互涉下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
第二节 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容及时代变迁与特征描述 |
一、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内容及在现代社会的变迁 |
二、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特征 |
第三节 苗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冲突与互补及其现代法治路径选择 |
一、苗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冲突 |
二、苗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互补 |
三、多元联合互补是苗族纠纷解决机制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三章 贵州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现代法治价值分析 |
第一节 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历史形成和演变 |
一、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历史形成 |
二、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演变 |
第二节 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容及时代变迁与特征描述 |
一、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内容及在现代社会的变迁 |
二、侗族纠纷解决机制的特征 |
第三节 侗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冲突与互补及其现代法治路径选择 |
一、侗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冲突 |
二、侗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互补 |
三、多元联合互补是侗族纠纷解决机制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四章 贵州布依族纠纷解决机制的现代法治价值分析 |
第一节 布依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历史形成与演变 |
一、布依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历史沿革 |
二、布依族纠纷解决机制的演变 |
第二节 布依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容及时代变迁与特征描述 |
一、布依族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内容及在现代社会的变迁 |
二、布依族纠纷解决机制的特征 |
第三节 布依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冲突与互补及其现代法治路径选择 |
一、布依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冲突 |
二、布依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的互补 |
三、多元联合互补是布依族纠纷解决机制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五章 构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对策 |
第一节 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融合的路径选择——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
一、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分析 |
二、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成因分析 |
三、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四、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性分析 |
第二节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配套立法 |
一、贵州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配套立法现状 |
二、需要完善配套立法的范围 |
第三节 多元纠纷解决体系中民族地区的公序良俗与村民自治的融入 |
一、公序良俗的融入 |
二、村规民约的融入 |
第四节 构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多纠纷解决机制 |
一、制定贵州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决解决机制的立法背景概述 |
二、构建贵州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决解决机制要解决的问题 |
三、对《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决定(草案建议稿)》的体例设计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草案建议稿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附录三:村规民约 |
附录四:调查地卫星云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成因与预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2章 电力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的相关理论 |
2.1 风险管理的内涵 |
2.2 安全风险预控的内涵、内容 |
2.2.1 安全风险预控的内涵 |
2.2.2 安全风险预控的内容 |
2.3 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力生产安全风险预控 |
2.3.1 电力生产安全风险预控定位 |
2.3.2 电力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的范围 |
2.3.3 电力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的架构 |
2.3.4 电力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的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生产安全风险及其起因分析 |
3.1 电力生产安全风险识别 |
3.1.1 触电风险 |
3.1.2 机械伤害风险 |
3.1.3 灼烫伤风险 |
3.1.4 火灾、爆炸风险 |
3.1.5 其他火电生产安全风险 |
3.2 影响电力生产安全的因素及后果 |
3.2.1 人为因素 |
3.2.2 环境因素 |
3.2.3 生产设备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火电行业安全风险预控模式与措施 |
4.1 我国火电行业安全风险预控现状 |
4.2 火电行业安全风险预控模式分析 |
4.2.1 常规安全风险预控模式 |
4.2.2 现代安全风险预控模式 |
4.3 火电行业安全风险预控措施 |
4.3.1 设备改造 |
4.3.2 生产现场治理 |
4.3.3 装置性防护 |
4.3.4 个人防护 |
4.3.5 标准化作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生产安全风险预控实证分析 |
5.1 河曲电厂安全风险预控现状分析 |
5.1.1 企业概况 |
5.1.2 企业安全生产现状 |
5.2 企业安全风险预控模式分析 |
5.2.1 安全风险预控流程 |
5.2.2 危险源辨识 |
5.2.3 安全风险评估 |
5.2.4 安全风险预控 |
5.3 企业安全风险预控效果评价 |
5.4 企业安全风险预控存在的问题 |
5.4.1 安全风险预控执行力度不足 |
5.4.2 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存在漏洞 |
5.5 完善河曲电厂安全风险预控的建议及对策 |
5.5.1 安全风险的规避思路 |
5.5.2 安全风险的转移思路 |
5.5.3 安全风险的减弱思路 |
5.5.4 安全风险预控的思路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及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 |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4.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高层建筑概述 |
2.1.1 高层建筑的概念 |
2.1.2 施工特点 |
2.2 建筑施工致因理论 |
2.2.1 Heinrich 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2 Frank Bird 的管理失误连锁理论 |
2.2.3 John Adarns 的因果连锁模型理论 |
2.2.4 4 M 理论 |
2.2.5 流行病学理论 |
2.2.6 系统理论 |
2.3 现行的安全评价方法 |
2.3.1 定性安全评价 |
2.3.2 定量安全评价法 |
2.3.3 新型安全评价方法 |
第3章 高层建筑施工事故危险源的辨识和分析 |
3.1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程序 |
3.1.1 危险源的定义 |
3.1.2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
3.1.3 危险源辨识的过程图 |
3.1.4 高层建筑施工的不安全特性 |
3.1.5 事故连锁反应分析图 |
3.2 高层建筑施工事故类型分析 |
3.2.1 高处坠落 |
3.2.2 物体打击 |
3.2.3 起重及机械伤害 |
3.2.4 触电 |
3.2.5 坍塌 |
3.2.6 其他事故 |
3.3 高层建筑施工事故鱼刺图分析 |
3.3.1 高处坠落事故的鱼刺图分析 |
3.3.2 物体打击事故的鱼刺图分析 |
3.3.3 起重伤害事故的鱼刺图分析 |
3.3.4 触电事故的鱼刺图分析 |
3.3.5 坍塌事故的鱼刺图分析 |
3.4 高层建筑施工事故事故树分析 |
3.4.1 高处坠落事故树 |
3.4.2 物体打击事故树 |
3.4.3 起重机械伤害事故树 |
3.4.4 触电事故树 |
3.5 高层建筑施工风险评价指标 |
3.5.1 高层建筑施工风险因素统计 |
3.5.2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4章 高层建筑施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1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 |
4.1.1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
4.1.2 高层建筑施工模糊综合评价的可行性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和步骤 |
4.2.1 模糊综合评价的六个基本要素 |
4.2.2 评价步骤 |
4.2.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2.4 模糊算子运算模型 |
4.2.5 模糊综合评价优缺点 |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
5.1 工程背景简介 |
5.2 模糊综合评价的因素集、评价集及评价标准 |
5.2.1 建立因素集 |
5.2.2 建立评价集 |
5.2.3 安全评价标准 |
5.3 确定因素权重 |
5.3.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3 层次总排序 |
5.4 确定模糊评判矩阵 |
5.4.1 青岛某工程安全评价统计 |
5.4.2 评价矩阵 |
5.5 二级指标综合评价 |
5.6 一级指标综合评价 |
第6章 高层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预警系统研究 |
6.1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概述 |
6.1.1 预警系统功能模型 |
6.1.2 预警系统结构模型 |
6.1.3 预警系统流程 |
6.2 危险源监测 |
6.2.1 危险源识别 |
6.2.2 危险源监测 |
6.3 监测信息管理 |
6.3.1 实时监测塔吊地理位置 |
6.3.2 实时采集塔吊运行参数 |
6.3.3 最小割集事件控制 |
6.3.4 无线传输技术 |
6.4 施工现场评价 |
6.5 预警 |
6.6 应急控制 |
6.6.1 高处坠落事故防治措施 |
6.6.2 物体打击事故防治措施 |
6.6.3 机械及起重伤害事故防治措施 |
6.6.4 触电事故防治措施 |
6.6.5 事后评价及数据反馈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客观归责方法论的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客观归责论在中国的理论展开 |
(一)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的通说 |
1. 必然因果关系说。 |
2. 偶然因果关系说。 |
(二)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的有力说 |
1. 因果关系中断说。 |
2. 相当因果关系说。 |
(三)中国刑法学关于客观归责论的研究 |
二、客观归责论在中国的司法实务 |
(一)将客观归责判断转换为对犯罪过失的认定 |
(二)运用条件说(偶然因果关系说)简化处理客观归责问题 |
(三)运用客观归责论的法理处理案件 |
1. 涉及制造法益危险的案件 |
2. 涉及危险相当实现的案件 |
3. 被害人体质特殊与危险实现的判断 |
4. 合法替代行为与危险升高理论 |
三、客观归责论的中国前景 |
(一)应当承认客观归责论的方法论意义 |
(二)回应晚近中国刑法学对客观归责的若干讨论 |
1. 制造法益风险是否只是实行行为论的问题。 |
2. 犯罪论体系是否必须阶层化才能容纳客观归责论。 |
(三)客观归责论的未来 |
(9)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湖南省566名煤矿工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心理安全感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低层次需要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3.1 目的与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理论视角 |
2.1.1 安全心理学理论 |
2.1.2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
2.2 研究假设 |
2.3 核心概念 |
2.4 研究变量 |
2.5 研究基本思路及过程 |
2.5.1 调查过程 |
2.5.2 调查对象 |
2.6 研究方法 |
2.6.1 问卷调查法 |
2.6.2 现场访谈法 |
2.6.3 心理测量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工种性质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2 特殊作业环境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2.1 噪声和煤尘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2.2 温度和湿度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3 经济收入状况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 个体因素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1 年龄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2 工龄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3 文化程度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4 家庭经济状况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3.4.5 疲劳状况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工作环境与心理安全感 |
4.1.2 工作性质与心理安全感 |
4.1.3 个体因素与心理安全感 |
4.2 讨论 |
4.2.1 劳动安全是心理安全感直接性影响因素 |
4.2.2 工作性质是心理安全感重要性影响因素 |
4.2.3 经济收入是心理安全感决定性影响因素 |
4.2.4 劳动时间是心理安全感显着性影响因素 |
4.2.5 文化程度是心理安全感制约性影响因素 |
4.2.6 年龄状况是心理安全感一般性影响因素 |
4.3 几点思考 |
4.3.1 提高煤矿劳动安全水平,改善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外部环境 |
4.3.2 确定公正合理分配制度,促进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内部动力 |
4.3.3 建设系统实用支持制度,提高心理安全感形成的个体素质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四、违章用电致死人命(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实现张呼高铁客运作业持续安全对策及方法研究[D]. 牛艳丽.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3]生命伦理学视域下的上海租界公共卫生 ——以工部局档案为基础的研究[D]. 邱志仁.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7)
- [4]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以苗族、侗族、布依族为例[D]. 娄义鹏.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8)
- [5]电力生产安全风险成因与预控方法研究[D]. 杨振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6]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及预警系统研究[D]. 王飞. 青岛理工大学, 2014(12)
- [7]客观归责方法论的中国实践[J]. 周光权. 法学家, 2013(06)
- [8]刍议监狱消防安全管理[J]. 王永飞.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2(10)
- [9]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湖南省566名煤矿工人为例[D]. 曹渝. 中南大学, 2012(02)
- [10]两人触电身亡 法院判决供电零赔偿[J]. 傅成华. 农电管理,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