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发人工腱体内演变过程中应力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李广杰[1](2011)在《不同生物材料修复跟腱损伤的应用》文中指出背景: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的关键是寻找适于肌腱细胞黏附、生长及功能分化的支架材料。目的:评价不同生物材料在跟腱损伤修复中的效果。方法:以"生物材料,跟腱,修复"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85-01/2011-01关于生物材料治疗跟腱缺损的文章。结果与结论:陈旧性跟腱断裂难以自行愈合及修复,易遗留疼痛及功能障碍。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对跟腱缺损的治疗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从自体肌腱移植、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到人工肌腱移植、组织工程肌腱移植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手段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和缺点。虽然肌腱组织工程中支架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目前应用的材料或存在生物相容性问题、降解性问题或存在力学性能差、难加工成型等缺陷,与理想的支架材料还存在很大差距。
张慧兴,章莹[2](2010)在《组织工程化肌腱移植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肌腱移植是重建损伤肌腱功能的主要手段,目用于肌腱移植的材料有自体肌腱、同异体肌腱、异种异体肌腱、人工肌腱、组织工程化肌腱等,但均有各自的缺点。目的:就近年肌腱缺损的自体和异体移植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为组织工程修复肌腱损伤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由第一作者于2010-03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为2000/2010-03;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为2002-01/2010-03。英文检索词为"tendon tissue engineering,tendon allograft,transplantation";中文检索词为"肌腱,损伤修复,移植,自体,异体,组织工程"。纳入标准:①肌腱损伤修复的发展史。②自体或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肌腱损伤的研究。③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用于文章分析。结果与结论:随着组织工程研究的发展,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材料学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已成为是肌腱移植材料的研究热点。但异体肌腱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粘连及转归情况等,尚需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做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张慧兴[3](2010)在《异种肌腱移植修复山羊跟腱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异种肌腱替代同种异体肌键移植修复肌腱缺损的可行性及移植后的生物力学以及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成年山羊24只,12-15m,体重28.5-37kg,雌雄不限,随机分2组,使用异种肌腱(猪)为实验组、使用异体肌腱为对照组,各8只。每组术后又随机分为4w、8w、12w三个观察时相小组,每组4只。均采用山羊左后肢跟腱部分缺损作为修复模型。以氯胺酮麻醉山羊,常规切开手术造成跟腱2cm缺损,取肌腱移植物约6cm,稍跖屈踝关节维持跟腱缺损约2cm,以5/0肌腱套针按编织缝合法桥接缺损的肌腱。全层缝合皮肤,伤口以无菌纱块覆盖。以管型石膏配合铁丝将山羊左后腿固定于稍跖屈位。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不给免疫抑制剂。术后4w松开石膏,自由活动。术后分4w、8w、12w三个时间点处死动物,解剖手术区域,肉眼观察粘连程度、图像分析,免疫水平检测,观察病理切片中组织学变化,并作生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大体观察:实验组:术后4w解剖过程中可见肌腱色泽正常,吻合口稍膨大,瘢痕较大,质地较硬,周围无明显组织水肿,肌腱表面尚光滑,周围疤痕组织粘连明显,滑动度差。个别与腱鞘呈宽带样粘连,但仍可锐性分离。术后8w、12w随时间推移,对比4w时情况肌腱移植段可见纤维粘连减少,滑动度稍变大,周围肉芽组织无明显增生、增宽,锐性分离后见吻合口已愈合。随时间推移粘连程度稍减低,滑动度稍有提高。对照组:大致与实验组相同,术后4w解剖过程可见肌腱色泽正常,吻合口少许膨大,周围无明显组织水肿,肌腱表面光滑,周围有明显的粘连带,周围瘢痕组织明显,滑动度差。术后8w、12w,周围疤痕组织粘连仍然明显,滑动度较前有所改善,周围疤痕组织稍软。随时间推移,肌腱粘连程度稍降低,滑动度稍改善。术后4w、8w、12w实验组与空白组肉眼观察粘连无明显差异(P>0.05)。体液免疫检测:检测羊白细胞介素-2,4w、8w、12w,实验组、对照组与正常值,P>0.05,且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检测羊白细胞介素-6,4w时,实验组、对照组与正常值,P<0.05,但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8w、12w时,实验组、对照组与正常值,P>0.05,两组间对比,P>0.05。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w,实验组与对照组肌腱移植段的最大抗拉力值。由表5可知,4w、8w、12w,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最大载荷无明显差异。12w与4w相比,最大载荷有明显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均未达到正常肌腱水平。提示异种肌腱移植后生物力学性能可以达到异体肌腱整体水平。异种肌腱最大载荷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病理切片检查:异种移植组术后4w与受体肌腱及周围腱膜有纤维粘连,体部表层可见新生纤维组织包绕,局部可见成纤维细胞伸入异种肌腱表层,周围的纤维组织内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浆细胞,缝合处可见小血管出现,与受体肌腱粘连紧密。术后8w胶原纤维束间较前有更多肌腱细胞长入,这些细胞在形态上有纤维母细胞的特征,异种肌腱被分割成束状,腱束内肌腱细胞沿长轴排列,不甚整齐,在移植腱的两端有小血管形成。12w缝合处粘连纤维增加,胶原纤维长入移植的异种肌腱,异体肌腱呈多个团块状,被纤维组织分割,其中,部分肌腱镜下可见局部腱细胞和胶原纤维变性明显,局部可见坏死,周围少量炎细胞,缝合处可见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与异体肌腱结合紧密。中间部异体肌腱:异体肌腱被纤维条索分割成多个团块状,团块内纤维组织变性,异体肌腱周围可见新生的纤维组织包绕,局部可见新生的成纤维细胞伸入异体肌腱内部,周围的纤维组织内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浆细胞。异体肌腱移植组术后4w,移植肌腱体部细胞化进行中,表层可见2~5层细胞覆盖,构成新的腱外膜。肌腱内部,进入肌腱的细胞不仅分布在较远纤维束间,腱束内可见有顺腱长轴方向排列的细胞,具有与自体肌腱相似的形态。在移植腱的两端有小血管出现,远侧段小血管长入较多,与受体肌腱及周围腱膜粘连较少。同样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现象。8w,缝合部与腱周组织间的纤维联系更多。腱束内的肌腱细胞沿长轴方向排列更整齐,小血管浸润更多。12w肌腱缝合部愈合更加完善,重叠面间的界线及腱外膜小时,断端与腱表的接触可见细胞增殖。移植腱内的胶原纤维束无可见的变形现象,纤维束排列整齐,主体是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含量很少。形态上与邻近缝合部的正常自体肌腱相似,腱内细胞成分多于后者。结论从免疫反应、肌腱愈合过程、生物力学、粘连情况考虑,异种肌腱作为肌腱缺损修复的移植物,和异体肌腱没有差异。
李霞[4](2008)在《生物补片材料进展与运动性跟腱断裂的修复》文中提出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查与分析的方法,根据研究目的查阅运动性跟腱损伤以及手术修复的相关论着,为分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运动性跟腱断裂与跟腱的解剖结构、跟腱局部的病变及运动技术等因素有关,当跟腱完全断裂时目前主张手术治疗。随着组织工程化肌腱研究的发展,临床上已经越来越多的将生物补片用于跟腱的修补治疗,从防止术后粘连到替代跟腱方面生物补片均有一定的优势。
胡莲美,朴仲贤,王启伟,王万山,顾为望,朴英杰[5](2008)在《大鼠坐骨神经切除后人发角蛋白诱导的神经的再生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人发角蛋白(HHK)诱导坐骨神经再生时的形态学变化,以揭示神经再生机制。方法制备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植入HHK丝束桥接体,于术后2天、1、2、3、6、9、12周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第2天到2周,大量新生微血管长入HHK植入部位,切除后近远端的施万细胞发生去分化。去分化后的施万细胞沿着HHK丝束表面纵向分裂增殖。术后第3周人发开始降解,HHK周围可见很多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大量增生的施万细胞有规则地排列于HHK丝间,有轴突和大量的微血管出现。术后第6周,在HHK丝周围可见大量新生的神经纤维,其间有微血管分布。术后第9周,人发角蛋白降解显着,再生神经纤维增多,有明显的神经外膜和束膜。术后第12周,实验组人发角蛋白基本完全降解,其部位被新的神经纤维所取代,并已贯通缺损部位,且外观形态接近正常神经。结论1、HHK对缺损的坐骨神经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接作用。2、受损后高度分化的施万细胞通过去分化形成幼稚的施万细胞,其中胞质脱落起着关键作用。3、受损轴突立即发生保护性封闭、脱落。健康轴突形成膨大的带突起的生长锥,生长锥突起上伸出许多丝状生长芽,并与1到多个施万细胞嵌合,它们通过竞争性选择,最后只有一条生长芽可发育成完整的轴突。4、神经纤维屏障膜(神经外膜、束膜及内膜)是由最外侧的血管屏障膜中和束内的微血管间充质细胞演变而成的。总之,施万细胞、神经轴突、神经膜三者的再生模式是自身器官化过程所要求的,它们是同步进行的协调行为。
赵延国[6](2007)在《人发角蛋白人工神经的免疫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人发角蛋白(HHK)人工神经组织相容性及其在机体内降解情况,为周围神经(PN)缺损寻求理想的移植修复材料。方法:54只健康成年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8只。A组为实验组,B、C组为对照组。将各组大鼠右侧胫神经切除10mm,A组用人发角蛋白人工神经桥接;B组将切除神经倒转180°原位缝合;C组用A组大鼠所切除的胫神经桥接。术后2周、8周、16周各组随机取6只大鼠,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植入成分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神经断端的愈合情况;取植入成分及周围组织进行组织学处理,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观察局部组织反应情况,并以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指标计数比较;采血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补体C3、C4,T淋巴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大鼠伤口均愈合良好,大鼠患肢功能也有部分恢复,组织学标本A、B两组植入成分与周围组织粘连轻,局部组织反应轻,神经纤维再生良好;C组植入成分与周围组织粘连重,局部组织反应重,神经纤维再生较差。局部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计数比较和血液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补体C3、C4,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检测结果比较,A、B两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别(P>0.05),C组与A、B两组之间均有极显着性差别(P<0.01)。结论:人发角蛋白人工神经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诱导神经再生,是修复PN缺损较为理想的移植材料。
陈英华[7](2006)在《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复合生物敷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阻止微生物入侵起重要作用。烧、创伤后,治疗的最终目标就是重建或恢复皮肤屏障功能,在达到这个目标前,一个性能优良的创面敷料可以暂时替代皮肤的部分功能,提供一个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环境,等待创面上皮化或过渡到重建永久性皮肤屏障。因此,研制一种既可作为暂时性敷料用于浅度创面、供皮区,以促进残存上皮再生,加速创面愈合,也可作为一种组织诱导材料,用于深度烧伤创面,重建真皮层,改善创面愈合外观与功能的烧伤创面覆盖物,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真皮组织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无论是种子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还是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的共培养均在体外进行,存在一般组织工程化组织和器官构建固有的缺点。我们在对人发角蛋白(human hairkeratin,HHK)的机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总结发现:将可吸收生物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材料本身对周围组织自身的种子细胞有激活(或称成体干细胞)作用,利用体内微环境和体内精确的调节机制,可“在体”诱导、分化和培养种子细胞,并构建相应的组织或器官。本研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拟以HHK-胶原海绵为支架(敷料内层),复合一种可作为药物(以虎杖为例)缓释载体的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oly 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PHEMA)(敷料外层),探讨其在体内“原位”诱导周围组织细胞构建真皮的可行性。胶原海绵是由胶原蛋白制成的具有海绵状多孔结构的一类生物敷料,其显着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止血性能、亲水及吸水性,且黏附性好,可较长时间的用于创面覆盖。但单纯胶原膜存在易干裂、降解速率过快、机械强度小等缺点。有人将胶原与壳聚糖、透明质酸、纤维粘连蛋白等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性能,使促愈合效果更明显。HHK是人发的主要成分,由我们对人发进行序贯的、不同程度的、可控性物理、化学处理后获得。处理的人发,稳定的化学结构被破坏,可被降解、吸收。前期的实验证明其具有组织相容性好,能诱导机体组织再生、修复,可控性降解,储存、运输方便,原料来源充足等优点,是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虎杖甙(Polydatin,PD)作为烧伤创面用药,具有促进结痂、抗感染等作用,能减少创面渗出,防止水分及电解质丢失,加快创面愈合。为用于二度烧伤较为理想的药物。PHEMA为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合成工艺控制有可能使其成为良好的药物缓释载体。可以包裹药物、保持膜的湿润,并在较长时间内缓释药物,不仅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和减轻患者痛苦;以膜的形式覆盖创面,还可减轻创面的收缩和瘢痕增生。本实验设想:将Ⅰ型胶原先后与6—硫酸软骨素、戊二醛进行交联后,再与HHK网格复合,制成HHK—胶原海绵复合内层敷料,外层用PHEMA包裹PD的药物缓释载体膜。分两个层次对新型复合敷料进行生物活性的评价。第一部分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评价有关HHK的化学成分、性质,生物学性能,生物、组织相容性及HHK人工腱的生物力学性能等,我们的前期研究中已阐明,但其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尚鲜有报道。胶原海绵已广泛用作皮肤的支架材料,但其易收缩、机械强度小等缺点依然是亟待解决的课题。目的研究HHK—胶原海绵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方法1、用可控性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制备具有轻(Ⅰ)、中(Ⅱ)、重(Ⅲ)不同处理程度的三种HHK组分材料。2、用牛跟腱为原料,经酸溶解、抽提、离心、盐析等步骤制备Ⅰ型胶原(经SDS-聚丙烯酰氨凝胶(PAGE)电泳证实),并与6—硫酸软骨素进行初交联。3、将Ⅰ、Ⅱ、Ⅲ三种组份的丝状HHK以3∶3∶4的比例编织成网孔大小为1×1mm2的网格状支架,与Ⅰ型胶原蛋白一同置于模具内经真空冷冻干燥后成膜,制成HHK—胶原海绵膜。4、将HHK—胶原海绵复合膜置于0.25%的戊二醛溶液中浸泡再交联,反复漂洗后干燥备用。5、成品的胶原海绵经扫描电镜观察海绵状结构,测其孔径大小。6、实验设计和分组:将大小均为1×1cm2的“三”种材料(实验组植入HHK—胶原海绵,阳性对照组单纯植入胶原海绵,阴性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埋植于21只SD大鼠背部皮肤的真皮与皮下组织之间,以背部正中线为轴,每只大鼠背部制作6处埋植区域(左右各3个),每组2处。分别于术后3天、1周、2周、4周、6周、8周和12周,随机选取3只大鼠,行材料及其周围组织取材,常规H.E.染色、弹性蛋白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材料的组织相容性、降解情况及对新生组织的血管化作用。结果1、HHK—胶原海绵膜材料特性SDS—PAGE电泳图谱分析所抽提胶原α1(Ⅰ)带的颜色深度是α2(Ⅰ)带的2倍。Ⅰ型胶原的三条螺旋链为[2α1(Ⅰ)]α2(Ⅰ)。两次交联后的HHK—胶原海绵膜0.1-0.2cm厚,质韧,有弹性,随形性好。扫描电镜观察: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呈不规则立体多孔状结构,80%的孔径平均在150—200μm。2、HHK—胶原海绵膜的组织相容性和降解吸收1)移植后大体观察:各组均无创口感染、组织渗液或移植物排斥反应。取材见,移植物表面包裹有薄层的纤维囊,不易与周围的纤维组织分离开。2)移植后光镜下观察:HHK—胶原海绵和单纯胶原海绵植入早期均有较明显的炎症反应,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第2周,炎症反应明显减轻,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分泌少量胶原,材料周围新生血管数量增多。HHK及胶原海绵开始降解;第6周,实验组分泌胶原纤维排列趋于整齐,表皮层愈合良好。HHK材料部分降解,胶原海绵基本消失。实验组醛复红弹性纤维染色可见细长条状弹性纤维;第12周,HHK材料完全降解。3)电镜下观察,第2周,实验组材料周围可见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毛小皮降解、剥离:胶原海绵膜内可见血管断面。结论HHK—胶原海绵复合膜组织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良好,且降解产物对机体无毒、无免疫排斥反应。第二部分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复合生物敷料对深Ⅱ°烧伤创面的促愈作用本实验设计将HHK—胶原海绵作为敷料内层,不用更换;将PHEMA/PD药物缓释载体膜作为敷料外层,具有保湿和缓释药物的作用可更换。通过与临床应用较广的戊二醛猪皮敷料作阳性对照,以无菌纱布作为阴性对照组,比较不同时期的创面形态学及新生组织的变化,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评价HHK—胶原海绵—PHEMA/PD复合生物敷料对深Ⅱ°烧伤创面的促愈作用及生物活性。目的研究HHK—胶原海绵—PHEMA/PD复合生物敷料对深Ⅱ°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1、PHEMA的合成以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反应物,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经回流、滴加等步骤完成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聚合反应。将PD按一定比例溶于乙醇,与制备好的聚丙烯酸羟乙酯载体充分混匀后成膜。将PHEMA/PD膜浸泡于500ml蒸馏水中,用紫外光谱仪于5min,10min,30min,1h,2h,4h,6h……不同时间点测定浸提液中PD的含量。2、大鼠深Ⅱ°烧伤动物模型用盛有85℃的热水,底径为1.5cm的小烧杯,紧贴于脱毛后的大鼠背部皮肤15s,制备大鼠深Ⅱ°烧伤动物模型(经病理切片证实),以背部正中线为轴,每只大鼠左右各制作3个创面。3、实验分组创面制备后3天,对正中线一侧的3个创面行切痂、清洗消毒处理,同时分别覆以实验组(HHK—胶原海绵—PHEMA/PD复合生物敷料)、阳性对照组(戊二醛猪皮组)和阴性对照组(无菌纱布组)的三种敷料(以后统称创面处理),另一侧如法炮制。PHEMA/PD和无菌纱布隔日换药,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术后以创面完全上皮化为标准,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于7d,14d和21d计算创面愈合率。于切痂覆敷料后1周、2周、4周、6周和8周,分别随机选取3只大鼠,切取整个创面及其周围组织,行H.E.染色形态学观察、新生血管计数、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取标本前,将制备的胶原海绵与医用药棉分别进行断尾止血实验,分别记录止血时间及出血量,比较二者的止血效果。4、数据分析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比较3组的新生血管数和愈合时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时间点的创面愈合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胶原海绵与医用药棉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结果1、PHEMA/PD缓释实验48小时(h)时,吸光度值最大,其后维持恒定。说明PHEMA膜在0—48h随时间推移药物PD不断释放,48h释放完全。2、大体观察SD大鼠背部烧伤后,创口边缘的正常组织充血明显,创面轻度肿胀,无水泡,创面皮肤苍白无生机。伤后2—3日,创面坏死组织形成干硬的暗红色焦痂。2天后换敷料时,见实验组敷料均紧贴创面,湿度适宜。阳性对照组猪皮敷料仍呈灰白色,与创面贴附好,无浮动感。阴性对照组创面有少量渗血及渗液。3、光镜下形态学观察1)烧伤后48小时,大量组织变性坏死,表皮及毛囊上皮细胞肿胀或缺如,胞浆浓缩,核固缩,细胞界限不清。胶原纤维变性坏死,排列紊乱。2)创面处理后2周,各组创面肉芽组织灶形成,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并分泌较细小的胶原纤维填充创面。实验组较阳性对照组更明显,阴性对照组次之。新生组织中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实验组、阳性对照组较阴性对照组多(P=0.003,P=0.022 P<0.05)。3)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在创面处理后4周均基本愈合,阴性对照组过半例数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明显增厚。新生毛细血管增殖旺盛且管腔增大,阳性对照组更明显。4)第8周,三组创面均愈合良好。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胶原纤维束改造塑形,无瘢痕形成趋势。阴性对照组愈合的表皮层细胞对合不好及真皮层组织排列紊乱。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创面处理后2w,实验组创面真皮基质中,Ⅰ型胶原呈棕黄色细密条带状;且有少量被染成棕黄色细丝状的弹性纤维,阳性对照组不明显,阴性对照组中无弹性蛋白的阳性表达。2)第4周,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均可见真皮基质中呈棕黄色粗大的条带或片状的Ⅰ型胶原的强阳性表达。且实验组弹性蛋白的阳性表达较第2周时增加。3)第6周,弹性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阴性对照组中仅见散在表达。5、创面愈合时间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387P>0.05),而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愈合时间均较阴性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短(P=0.000 P<0.05)。6、创面愈合率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在第14和21天的愈合率均较阴性对照组高(p=0.000 P<0.05)。实验组仅在第14天,愈合率较阳性对照组高(p=0.046 P<0.05)。7、止血时间胶原海绵止血组的止血时间及出血量均小于医用药棉止血组(Z=-4.334 P=0.000 P<0.05)(Z=-2.468 P=0.014 P<0.05)。结论HHK—胶原海绵—PHEMA/PD复合生物敷料可能通过诱导真皮内未分化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并活化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等。刺激血管形成,在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从而促进深Ⅱ°烧伤实验大鼠创面的愈合。若控制合成工艺,PHEMA作为药物缓释载体是可行的。
李怀忠[8](2005)在《人发角蛋白人工腱临床应用8年随访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8年来在我院施行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手术的病人进行系统随访,并对随访病人的术后远期疗效进行综合评价,为人发角蛋白人工腱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试验采用随访调查表的形式进行,对本市病人采用预约来我院复查或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对外地病人采用随访调查信的方式按以下7项进行信访:(1)切口愈合情况;(2)切口局部反应表现;(3)体内免疫排斥情况;(4)局部粘连情况;(5)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时间;(6)术后患肢肌力功能测定;(7)术后患肢关节功能恢复评价标准。最后按照Jenkins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8年来我院应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材料修复四肢肌腱、韧带缺损和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重建共计66例,其中53例进行了有效随访,术后早期有6例切口出现皮下积液,并破溃流出体外,渗液经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换药后均在1个月内愈合,其余47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切口局部均无疼痛、不适等感觉;无排斥反应;术后有2例局部轻度粘连,但功能基本不受影响,其余病例均未发生粘连;术后6—8周后经功能锻炼患肢均可达到正常功能;术后患肢肌力测定:优46例,良5例,可2例;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测定:优43,良8例,可2例。术后综合疗效评价:所有患者患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有效率达100%。 结论: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材料对机体的刺激性小,多数病人切口可达Ⅰ期愈合,无明显排斥反应,无粘连,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长期存在于体内,对机体无不良反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肌腱移植替代材料。
胡莲美[9](2005)在《关于坐骨神经再生的机理》文中提出周围神经损伤和缺损的治疗是显微外科的难题之一。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兴起,对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研制可生物降解的人工神经套管,将此套管植入缺损神经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将两端神经连接起来,在它们之间构建一个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诱导损伤神经的再生与修复,将是很有前途的方法。目前,用于套接的材料很多,分两大类,一类是合成材料,另一类是天然材料。劳杰等证明用硅胶管,并辅以施万细胞,能诱导正中神经再生。硅胶管有制备方便、不塌陷的优点,但术后会产生致命的神经卡压现象及炎性刺激,另外需要再次手术取出,所以并不适合临床应用。静脉管壁做为套管容易塌陷,而且其中的成纤维细胞易形成疤痕,阻碍神经生长。胶原膜套管具有排异反应小,可吸收、存储方便的特点,适合临床应用。王光林等以雪旺细胞与PLA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我校自1991年以来,采用经序贯生物化学特殊处理的人发角蛋白(humanhair keratin,HHK)为医学生物材料,成功研制出HHK人工腱。经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证明,该人工腱不仅具有其它传统医用材料的生物学特性,而且还具有以下特点:组织相容性好;可完全降解吸收,并能诱导形成具有正常功能的自体腱形成,从而表明HHK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用生物材料应用于临床。
董为人,肖应庆,朴英杰,陈英华[10](2004)在《在体组织工程新概念(英文)》文中指出基于对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长达10余年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了在体组织工程化肌腱的概念,即HHK人工腱及其降解产物能诱导周围组织内的成腱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腱细胞并刺激其他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最终形成自体腱。我们在实验中还发现,HHK植入损伤骨组织、神经组织和肌组织后在原位构建出相应的组织。从而进一步提出“在体组织工程”新的理论体系。它是指可吸收性生物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通过材料本身及其降解产物激活周围组织自身的成体干细胞分裂、增殖、分化,并在体内生理条件下与基质材料达到最佳的有机融合,并最终完成替代基质材料形成在解剖、组织学意义上与自体组织几乎完全一致的结构,从而在体内完成构建完整的组织工程化组织或器官的过程。在体组织工程不仅利用体内微环境和体内精细的调节机制“在体培养”种子细胞,消除了现行组织工程化组织或器官(传统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排斥反应、变异和功能退化及复杂的保存、运输和高额费用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更贴近临床需要。不仅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而且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人发人工腱体内演变过程中应力作用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发人工腱体内演变过程中应力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生物材料修复跟腱损伤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资料提取策略 |
1.3检索结果及评价 |
2 结果 |
2.1 应用不同生物材料修复动物跟腱的实验研究 |
2.2 应用不同生物材料修复跟腱的临床研究 |
3讨论 |
(3)异种肌腱移植修复山羊跟腱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与设备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品 |
3. 肌腱移植物(图2) |
4. 实验器材、仪器 |
(二) 实验方法 |
1. 实验分组 |
2. 手术方式:(图4-13) |
3. 大体标本观察 |
4. 免疫水平测定 |
5. 生物力学测定:(图14、15) |
6. 组织形态学观察 |
二、实验结果 |
(三) 大体标本观察 |
(四) 免疫检测 |
1. 淋巴细胞毒试验 |
2. 对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 |
3. 对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
(五) 力学测试 |
(六) 病理切片检查:(图15-20) |
三、讨论 |
四、小结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综述 |
致谢 |
(4)生物补片材料进展与运动性跟腱断裂的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 |
2 问题的讨论 |
2.1 跟腱断裂的原因和机制 |
2.2 用于肌腱损伤的生物补片 |
2.3 生物补片在跟腱损伤修补中的作用 |
3 问题的解决 |
(6)人发角蛋白人工神经的免疫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7)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复合生物敷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复合膜的制备及其组织相容性和降解性评价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动物 |
1.2.2 材料、试剂及来源 |
1.2.3 主要实验仪器 |
1.2.4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3.1 胶原海绵的SDS-PAGE电泳 |
1.3.2 胶原海绵的性状 |
1.3.3 在体移植的反应 |
1.3.4 光镜下观察 |
1.3.5 电镜下观察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1.7 附图和说明 |
第二部分 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复合生物敷料对深Ⅱ°烧伤创面的促愈作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材料、试剂及来源 |
2.2.3 主要实验仪器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聚合物结构分析 |
2.3.2 PHEMA药物缓释载体释药度测定 |
2.3.3 术后一般情况 |
2.3.4 光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 |
2.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2.3.6 新生血管数 |
2.3.7 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 |
2.3.8 胶原海绵的止血性能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2.7 附图和说明 |
全文小结 |
附录一:综述 |
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缩略词表 |
(8)人发角蛋白人工腱临床应用8年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9)关于坐骨神经再生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体内HHK诱导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再生的形态学机理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SD大鼠动物模型制备 |
1.1.2 HHK丝束桥接体制备 |
1.1.3 手术 |
1.1.4 动物分组与取材 |
1.1.5 大体观察 |
1.1.6 光镜标本制备 |
1.1.7 透射电镜标本制备 |
1.1.8 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大体观察 |
1.2.2 光镜观察 |
1.2.3 电镜观察 |
1.3 讨论 |
1.3.1 HHK复合胶原膜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 |
1.3.2 坐骨神经再生的演变过程 |
1.3.3 神经纤维屏障膜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 |
1.4 小结 |
1.5 参考文献 |
1.6 图版与图版说明 |
第二章 体外HHK组织工程化神经的构建 |
2.1 β-NGF、BDNF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1.1 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参考文献 |
2.1.6 图版及图片说明 |
2.2 基因修饰施万细胞与体外神经的构建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2.6 参考文献 |
2.2.7 图版与图版说明 |
全文总结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成果 |
致谢 |
原创性声明 |
四、人发人工腱体内演变过程中应力作用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生物材料修复跟腱损伤的应用[J]. 李敏,李广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25)
- [2]组织工程化肌腱移植的进展[J]. 张慧兴,章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53)
- [3]异种肌腱移植修复山羊跟腱的实验研究[D]. 张慧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4]生物补片材料进展与运动性跟腱断裂的修复[J]. 李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36)
- [5]大鼠坐骨神经切除后人发角蛋白诱导的神经的再生机制[J]. 胡莲美,朴仲贤,王启伟,王万山,顾为望,朴英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07)
- [6]人发角蛋白人工神经的免疫学研究[D]. 赵延国. 青岛大学, 2007(03)
- [7]人发角蛋白—胶原海绵—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复合生物敷料的研制[D]. 陈英华. 第一军医大学, 2006(S1)
- [8]人发角蛋白人工腱临床应用8年随访分析[D]. 李怀忠. 青岛大学, 2005(07)
- [9]关于坐骨神经再生的机理[D]. 胡莲美.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 [10]在体组织工程新概念(英文)[J]. 董为人,肖应庆,朴英杰,陈英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