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发现最早有记载的彝族歌舞壁画

微山发现最早有记载的彝族歌舞壁画

一、巍山发现现存最早记载彝族歌舞壁画(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华[1](2020)在《卢氏家祠的室内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地方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文物建筑的保护及利用体系逐步完善。祠堂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为族人进行祭祀祖先或先贤活动时提供的场所,此外还具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族人日常需要举办婚礼、丧葬、寿喜等事宜时,可以在祠堂内进行。祠堂建筑包含了大量历史人文资料,它的存在弥补了历史文字记录的不足之处,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价值。从现代使用功能来看,由于祠堂原有建筑功能的限制,部分祠堂处于荒废,或由于再利用不当遭到破坏的情况。本文研究的“卢氏家祠”位于滇东北昭通,为民国时期抗日将领、解放前最后一任云南省主席“卢汉”祭祖所建家祠。论文以卢氏家祠为主,通过调研分析其建筑背景及现存问题,将卢氏家祠荒废原因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对建筑室内空间进行再利用设计研究。在保留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设计研究,使卢氏家祠原有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其实现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分析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现状、研究内容以及课题相关研究方法。第一章通过前期家祠相关资料收集,对卢氏家祠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研究卢氏家祠的建筑背景及历史、经济、人文价值,分析祠堂现状提出家祠荒废原因。第二章对卢氏家祠建筑布局建筑特征以及建筑装饰进行详细分析,就如何再利用这一方向思考,如何将祠堂功能及祠堂文化与现代空间功能结合。第三章比较分析国内外相关历史文物建筑再利用的案例,收集国内外对于历史文物建筑再利用的思维方式及设计手法,为下文空间再利用设计收集理论依据。第四章由于历史文物建筑的特殊性,我们必须遵从再利用原则。通过前期调研及案例分析,将卢氏家祠的再利用功能定位为博物馆。第五章对卢氏家祠进行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主要通过分析研究建筑外环境规划、博物馆展陈内容、博物馆内部空间功能布置及展示设计来阐述整个室内再利用过程。

王丽伟[2](2019)在《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发挥笔者专业知识结构特长与地域文献资源的优势,运用历史学与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与视角,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尝试,较系统、全面、深入地探究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利于东北区域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本论文内容如下: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社会环境。主要阐述近代东北社会环境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包括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民族构成与分布,分析东北区域社会环境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影响成因,以对近代东北区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及特征进行理论阐释,对主体内容加以客观把握。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考察。运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东北古代与东北近代民族民间音乐。有关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即古代东北的肃慎、挹娄、勿吉音乐;渤海国的靺鞨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及“渤海乐”在后世的流传;金代女真音乐、金代民间音乐。自清代以来,随着东北民族的发展,与各民族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风俗互染,形成了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满族的萨满音乐文化、朝鲜族的音乐文化等等,将东北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来。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包括东北民族民间歌曲;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东北说唱音乐(曲艺音乐);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东北民族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东北民族民间器乐。阐释与分析各类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在艺术形式、音乐本源艺术特色、多元文化特徵,以及艺术中的意蕴之美、审美情趣与追求;通过列举个案,再现其旋律音乐中的“吟、柔”之美;通过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丰富的内涵情感及客观性分析与描述,展现东北区域本土的音乐文化,在东北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不可割舍的情感与审美表达,以及思想与文化相互间的联系。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较深入探究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共性与特殊性,世界历史性,以及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地方性,体现东北历史悠久,各民族间相互吸收融合文化的精华,形成地方特色的东北民歌、东北秧歌、东北二人转等民族民间音乐。共性或普遍性,即是指东北民族音乐艺术之“族性”与“个性”之诸多交叉圆圈之“叠合域”、审美意象之“共识区”、理想与进步的“大方向”。特殊性,是指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态性、多样性艺术,以及艺术的个性、艺术差异性。世界性,体现“跨界民族”俄罗斯、朝鲜等境外民间歌舞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中国俄罗斯族、朝鲜族音乐等艺术特色;日本以日本音乐为“介质”,将日本所接收的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东北民族音乐之美独具特色,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之中。五、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音乐与民间文化,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重点考察萨满神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学特色”,萨满乐器的依姆钦、西沙、嚓拉器、托力、单鼓、同肯等;蒙古族音乐与游牧文化,经历了森林文化、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并存三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其分布形成为五个色彩区域。蒙古族民族音乐包括蒙族民歌、乐器与乐曲、民间歌舞、歌舞音乐等;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宫廷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宗教音乐文化。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以民歌为主,大体分为“柬达仁”、“吕日格仁”、“萨满调”三类。通过历史“事实叙述和问题分析”,体现出东北各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融合、各民族民间音乐域内、域外之间交流关系,以及东北民族独特音乐风格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六、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遗存——即诸多少数民族各类民间歌舞音乐、民歌说唱、民间民谣、戏曲剧种、民族史诗、民间曲艺及民间乐器等等,笔者将多次深入民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考察和走访调研。本研究论文选择东北区域音乐文化中,比较典型个案中的两类:东北地方性民间戏曲剧种——吉林农安黄龙戏、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等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探究,希望在详实、客观的理论依据和史料文献基础上,能够再逐步将具有东北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之瑰宝,不断深入发掘、研究和整理,以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地方性剧种、曲种等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之体系建设并加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

汪湉[3](2019)在《凉山地域公共艺术应用研究 ——以“静心吾”民宿装置艺术为例》文中指出壁画是社会性、历史性非常强烈的绘画形式。从南北十六朝到元代,莫高窟中的长篇巨幅壁画的出现不仅仅是宗教与王权的作用,更多是当时芸芸众生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没有苛政繁税,只有众生平等的西天极乐世界。近现代时期,在相应中华民族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号召,艺术家许久麟、宗津、李可染在城市和乡村中的墙壁上绘制能够鼓舞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壁画,充满了公共反抗侵略者的需求。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壁画,村村都把壁画画”的口号,仅在甘肃省平凉专区诞生了150多万副壁画,构成了一条不间断长达720公里的壁画乡村走廊,中国仿佛瞬间成了一个壁画之国,它对后来中国的壁画发展也起到重要影响,这也是当时民众的要求。到了改革开放前夕,首都机场壁画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当代壁画的发展。而到了20世纪末,大量的民宿的兴起,巨型的由政府主导的壁画渐渐被单幅或者小型壁画取代,许多“接地气”的壁画作品涌现,但是在民宿壁画这方向依然有所缺失。论文研究对象为当代民宿中壁画,它的载体选在凉山的首府,被誉为“小春城”的西昌市邛海边的民宿村中,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民族性的壁画,创作围绕着彝族女性,因此笔者将使用壁画的形式存在民宿中,建立以彝族女性为中心的表达方式,使空间呈现出这一的特点,最终达到公众与壁画互动,了解到彝族女性不为人知和不平凡的一面。论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界定范围和国内案例列总述。第二章是创作设计的主题研究,分析为什么以彝族女性为设计元素的必要性,不仅仅指出彝族女性在社会上的受到不公正对待,而且要以“静心吾”民宿为中心影响到整个民俗村的发展,让其成为西昌比较有标志性,有代表的民宿。第三章提出论文的核心观点,即壁画以何种方式如何作用于民宿中和作用的原则,作用之后能否达到“地方重塑”的目的。第四章讲述笔者如何在“静心吾”民宿中实践自己的理论观点,包含壁画创作,建筑主题配色,材质等等。最后总结出壁画对于民宿空间来说一方面是人文内涵、艺术审美的提升,另外一方面是加强公众对自己当地文化自信,自身心灵陶冶。

蒋婉秋[4](2019)在《凉山州彝族年承载的民俗体育文化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彝族年”是凉山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彝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新时代的历史发展契机中打造除“火把节”以外的彝族文化品牌,“彝族年”文化品牌的树立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传播策略。挖掘和整理“彝历年”节庆活动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工作,脱离不了党和彝族政府,以及社会上有识之士的支持与帮助。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凉山州民俗体育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嬗变进行梳理,以该地区彝族年节庆期间开展的民俗节庆体育项目为切入点,对凉山州彝族地区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凉山州彝族民俗体育文化多元化价值,并结合相关理论对凉山州彝族年所蕴含的民俗体育文化内涵进行教育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阐释。在总结前人对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基础上,并结合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西方竞技体育冲击下的嬗变下,归纳出当下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相关路径。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制约凉山州彝族年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因素主要包括:(一)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传统体育项目被搁置,传统文化出现异化现象(二)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三)缺乏专门师资队伍和培养机构,内容上不完善,尚不能直接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四)利用体育旅游达到的宣传效果不明显,宣传方法比较陈旧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建议:(一)全面保存民俗体育民族体育属性,突出传统特色,打造属于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品牌,将传统传承方式扩展,创新多元传承方式。(二)加强彝族年民俗文化在凉山地区各级乡镇的宣传力度,健全凉山彝族年民俗体育文化组织,引入科学现代体育元素,完善系统的理论研究(三)积极组织召开凉山州运动会,规范民俗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归纳整理彝族民俗体育项目的动作名称、动作技能、动作规格,制定统一明确的竞赛规则和难度系数标准(四)利用琼海湿地公园天然的旅游资源,结合“彝族年火把节”节日活动的开展,将传统体育融入到旅游中去,形成新的体育旅游产业,推动彝族地区民族体育事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杨峥峥[5](2019)在《云南滇西地区彝族民居火塘空间形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云南众多的25个少数民族的中,彝族是最典型的崇拜火、信仰火的民族,彝族社会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火,他们围绕着火塘起居、炊烟、聚会、活动、祭祀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火塘文化及火塘的具体典型性。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很多火塘这样的物质形态在逐渐的消失,彝族民居的火塘空间面临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扶贫政策下的新型农村民居建设和现代能源的代替,为了更加了解火塘以及火塘空间;也为了目前拥有火塘的民居建筑得到保护与更好的建设发展,这正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意义所在。就目前而言,国内学者对彝族火塘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杨宏峰、彭卫红、杨甫旺、刘洪涛等先生,主要集中在对彝族文化、审美文化、家族制度等方面;第二阶段:彭多意、诺晗等两位先生虽对火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但主要描述的只是彝族火塘的神话方面,对相关的社会功能方面以及相关居住空间并未深究,管彦波教授、路倩、李玉军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主要研究的是火塘的功能性和社会活动,涉及关于火塘本身这一物质形态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第三阶段:杨大禹、蒋高宸、成斌先生从建筑学领域来研究关于彝族民居,火塘形态略微提及,但没有针对民居的火塘空间进行十分详细的分析研究,包括火塘是否也对彝族民居的室内空间形态有一些的影响,这并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研究,至于相关的专篇和着作也是少之又少。另外,火塘自身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能否对火塘进行设计后更好的适应如今的社会?在当今极力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很多有价值的彝族民居正在逐渐消失,彝族民居火塘空间能否在现阶段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些都是值得去研究的内容,然而,阐述的专着和文献却少之又少,包括彝族火塘精神,彝族民居住屋精神的延续,这些在学术界所缺失的内容都是本论文将要全面系统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本文笔者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云南的彝族集中地的滇西地区楚雄、大理、丽江等地为主要代表研究对象,从彝族重要的“火”文化为理论出发点,将“彝族民居的火塘空间形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文化人类学与设计学、建筑学相结合研究方法融入进该论文中,扩宽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使研究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具有信服力,为学术界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胡永兴[6](2019)在《彝族史诗《梅葛》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梅葛”是流传于云南楚雄姚安、大姚、永仁等县彝族罗罗颇和俚颇支系的民间曲调,意思是唱说历史。广义的“梅葛”指的是彝族的一种民间曲调。狭义的“梅葛”指内容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发挥的史诗核心部分,被称为彝族的“根谱”,自1959年收集整理史诗《梅葛》并出版成书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学者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梅葛》加以研究。主要包括《梅葛》的导论性研究、《梅葛》的文本分析研究、《梅葛》的音乐性研究、《梅葛》的比较性研究以及《梅葛》的保护性研究几方面。涉及学科有语言学、人类学、音乐学、民俗学等。然而,从民俗学视角所作的研究,大多是就“梅葛”中某个或多个具体的民俗事象如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婚俗、洪水神话等展开研究。对于“梅葛”中民俗事象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至今尚未见到。此外,对民俗和“梅葛”二者在传承发展中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研究也比较少,且比较简略。本文着重地系统探讨《梅葛》中的民俗事象,分析这些民俗文化的功能,再结合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探讨“梅葛”与民俗场域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梅葛”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可行性的建议。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和内容,重点梳理了“梅葛”的研究情况。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梅葛》与彝族民间信仰,包括图腾崇拜和民间宗教信仰。第三章分析了《梅葛》与彝族民间四个节日——插花节、葫芦笙节、虎节和火把节——的关系。第四章探讨的是《梅葛》与彝族的人生仪礼。丧礼和婚礼是《梅葛》传承的两个重要场域,分别代表圣域和俗域。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梅葛》与彝族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民俗。物质生产民俗包括狩猎和畜牧民俗、农业民俗、工匠民俗,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和居住民俗。第六章分析《梅葛》中的民俗文化起到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规范、维系和调节四大功能。第七章分析“梅葛”危机的原因,对“梅葛”的传承与保护提出思考与展望,从“场域——惯习”理论探讨了民俗场域与《梅葛》的传承和保护。

尹媛[7](2018)在《云南大理巍山彝族打歌研究现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理巍山县境内的彝族打歌是彝族传统民族艺术中极富活力的歌舞品种,因其在当地彝族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继续发生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被感知、被记忆,不仅在政府、教育、社会等层面得以厚待,也再次引起学术界的研究热情。本文拟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巍山彝族打歌进行整理和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艺术人类学理论方法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回顾,以此探讨一条研究者为现实目的而运用历史资源的研究路径,同时,为巍山彝族打歌提供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研究空间和研究视角。

曾礼嫄[8](2016)在《“巍山彝族打歌”舞蹈形态及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云南“巍山彝族打歌”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整个“彝族打歌”中极具代表性。而巍山县内不同地域的“彝族打歌”,风格各异、绚丽多彩。寻着“巍山彝族打歌”的足迹透析其生长环境及其历史文化艺术的变迁与发展,从不同视角去关注、发现和研究“巍山彝族打歌”的风格的形成及其存在的价值。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者的角度,试图运用舞蹈形态学与舞蹈生态学等研究方法,对“巍山彝族打歌”中“东山打歌”、“五印打歌”及“马鞍山打歌”的舞蹈形态进行详细地描述与深入的研究,并提取各自的典型舞畴,使之作用于高校彝族代表性民间舞蹈教材之中,以实现“巍山彝族打歌”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形态转换之构想。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对“巍山彝族打歌”所生长的环境及其历史渊源进行全面的阐述;并以笔者深入巍山地区田野采风的调查研究为依据,对“普通舞体”与“特殊舞体”所呈现“巍山彝族打歌”的舞蹈形态予以记录,并对比分析其形态、心态等差异;同时,在文献追溯与田野采风的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思考。从原生型的“巍山彝族打歌”提炼成高校舞蹈教材、转换为教学形态的前提条件、方法步骤、教学组合呈现及其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本论文的基础性研究,逐步形成“巍山彝族打歌”的民间舞教材,丰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促进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发展,实现高校教育教学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马优[9](2016)在《《巍山旅游》(1-36页)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仍然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是朝阳产业。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在西南地区可以说处于龙头地位。云南的历史文化名城,少数民族风情等等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介绍云南当地旅游的资料可谓汗牛充栋,但是针对外来游客的英译版却寥寥可数。《巍山旅游》由当地县旅游局负责主编,详尽介绍了巍山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建筑风格等。译者负责的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以及第三章的三个小部分,并在《巍山旅游》翻译的基础上,撰写了本篇翻译报告。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翻译任务的背景、意义、主题以及文本分析;第二部分为译前准备、翻译过程(理论、修改);第三部分描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案;第四部分为译者个人的翻译小结。因此,译者认为《巍山旅游》的英译版能极大地推动巍山的文化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此译为本书首译,文中出现很多不曾被译过也无法查到相关资料的词汇,因此在翻译完成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谢红雨[10](2016)在《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民族传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人类文明延续和民族血脉传承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当前,与社会进步相伴生的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以及信息化进程,致使民族文化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遭受前所有未的冲击,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正逐步成为超越地理空间界限和单一民族范畴的共同热点。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学界形成了民族学视域内的集中探讨和对策建议,但建立在民族文化地理分区基础上,从教育的视角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基于教育视角和人文地理研究范式,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传承为研究对象,注重文献分析与访谈调研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联系,时间分析与空间分析相关联。通过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地理基础分析这一逻辑起点,展开云南民族文化区划,考察不同民族文化区的文化传承状况;继而引入一般教育要素解构、整合的基本模式,明确提出云南民族文化传承适宜的区域教育路径;并以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传承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民族文化传承地理基础分析方面。首先,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认识,厘清了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性、类型性、和容性和时序性基本特征,并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三个维度,分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地理基础;其次,通过地理区划与规划理论的实证运用,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承分区的三条原则,明确了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六大分区,并系统论述了“滇中彝族主体文化区、滇南哈-彝主体文化区、滇东南壮-苗主体文化区、滇西白族主体文化区、滇西南傣-景主体文化区、滇西北藏-僳主体文化区”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区域教育关联性的分析,从教育的视角揭示了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培养传播者、培训运营者、锻造研究者、教育保护者”四位一体的多元促动关系。在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教育要素解构与整合方面,通过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因子”分析,对分属不同民族文化区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虚拟教育、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七种形态,“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中介”四大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这一基础上,遵循文化教育人类学思想的“文教统合”理念,提出了“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社区教育为辅助的”的三位一体的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并选择具有典型民族文化区域属性的石林县,对其彝族文化传承的教育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拓展和延伸了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研究效能。本研究问题涉及“教育、地理、文化、民族”的多领域知识和跨学科整合,一定程度上具有拓展教育学、地理学研究领地,完善教育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深层意义;研究提出的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分区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教育路径,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云南、乃至全国同类区域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提供相应参照借鉴。

二、巍山发现现存最早记载彝族歌舞壁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巍山发现现存最早记载彝族歌舞壁画(论文提纲范文)

(1)卢氏家祠的室内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的目的
        2. 研究的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
        1. 卢氏家祠的背景研究
        2. 卢氏家祠的建筑概貌研究
        3. 历史建筑再利用案例研究
        4. 卢氏家祠室内空间再利用原则和定位研究
        5. 卢氏家祠室内空间的再利用设计研究
    (五) 研究方法
        1. 跨学科研究法
        2. 文献研究法
        3. 实地调研法
        4. 案例分析法
        5. 整理归纳法
    (六) 思维导图
一、卢氏家祠的背景研究
    (一) 祠堂的功能
        1. 祭祀
        2. 教化
        3. 正俗
        4. 记载
    (二) 卢氏家祠的人物背景和修建背景
        1. 人物背景
        2. 修建背景
    (三) 卢氏家祠的价值分析
        1. 历史价值
        2. 文化价值
        3. 科学价值
        4. 经济价值
    (四) 卢氏家祠地域环境和文化研究
        1. 昭通地区地域环境
        2. 昭通地区彝族文化
    (五) 小结
二、卢氏家祠的建筑概貌分析
    (一) 建筑平而布局及特征分析
        1. 建筑平而布局功能分析
        2. 祠堂建筑特征分析
    (二) 材料及结构形式
        1. 空间结构
        2. 材质特点
    (三) 建筑装饰概貌及特征
        1. 木雕
        2. 石雕
        3. 彩绘
    (四) 小结
三、国内外相关历史文物建筑再利用案例分析
    (一) 国外历史文物建筑再利用案例分析
        1. 美第奇宫案例
        2. 维罗纳老城堡案例
        3. 国外历史文物建筑室内空间再利用的借鉴分析
    (二) 国内历史文物建筑再利用案例分析
        1. 万木草堂案例
        2. 陈氏书院案例
        3. 庄王府博物馆案例
        4. 国内历史文物建筑室内空间再利用的借鉴分析
    (三) 小结
四、卢氏家祠室内空间再利用的分析研究
    (一) 卢氏家祠再利用原则
        1. 原真性原则
        2. 可识别性原则
        3. 可持续性原则
        4. 可逆性原则
    (二) 卢氏家祠现状概述
        1. 建筑周边环境现状
        2. 室内现状
        3. 建筑现状
    (三) 卢氏家祠室内空间再利用的功能定位研究
        1. 卢氏家祠周边环境分析
        2. 卢氏家祠室内空间再利用功能定位分析
        3. 卢氏家祠室内空间再利用功能定位
        4. 设计难点与策略
    (四) 小结
五、卢氏家祠再利用为纪念性博物馆的室内设计研究
    (一) 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分析
        1. 内部功能分析
        2. 展示空间分析
        3. 观众需求分析
    (二) 卢氏家祠博物馆室内设计构思
        1. 卢氏家祠外部环境规划构思
        2. 卢氏家祠博物馆功能布局构思
        3. 卢氏家祠博物馆展示内容分析
        4. 卢氏家祠博物馆内部空间风格定位
    (三) 卢氏家祠博物馆外部环境规划
        1. 卢氏家祠外部环境规划整治
        2. 卢氏家祠博物馆外部环境规划
    (四) 卢氏家祠博物馆陈列大纲
        1. 卢氏家祠建筑艺术文化展示
        2. 卢汉生平相关资料展示
        3. 祠堂祭祀及彝族相关文化展示
        4. 民国昭通相关艺术文化展示
    (五) 卢氏家祠博物馆室内功能空间布局
        1. 室内功能布局
        2. 交通流线规划
        3. 展示空间设计
        4. 休息服务空间设计(四角天井)
    (六) 卢氏家祠博物馆展陈设计与展陈家具
        1. 展板设计
        2. 展柜设计
        3. 其他
    (七) 卢氏家祠博物馆灯光环境
        1. 博物馆灯光照明规范
        2. 光源与灯具的应用
        3. 展示空间照明设计
        4. 自然光的运用
    (八) 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的收集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的社会环境
    一、东北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东北民族生存的经济环境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东北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回顾
    一、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
    二、东北近代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
第三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
    一、东北民族民间歌曲
    二、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
    三、说唱音乐(曲艺音乐)
    四、东北民族民间器乐
    五、东北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
    六、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
第四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民族性的艺术特征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共性与特殊性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国际性
    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
第五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汉族、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二、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
    三、蒙古族音乐与草原游牧文化
    四、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五、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
第六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传承
    二、东北地方性剧种黄龙戏
    三、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3)凉山地域公共艺术应用研究 ——以“静心吾”民宿装置艺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民宿对公共艺术的需求
        1.1.2 国家的支持
    1.2 研究对象
    1.3 概念界定
        1.3.1 公共艺术
        1.3.2 壁画
        1.3.3 装置艺术
        1.3.4 民宿
        1.3.5 民族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框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的目的
        1.6.2 研究的意义
    1.7 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7.1 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7.2 存在的问题、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1.8 国内外案例分析
        1.8.1 国外案例分析
        1.8.2 国内案例分析
    1.9 小结
第二章 凉山民族特点提取
    2.1 民族性
        2.1.1 选择彝族女性的理由
        2.1.2 凉山地区的彝族女性历史
        2.1.3 凉山彝族女性现状
第三章 壁画对于民宿的作用
    3.1 民宿可以是公共艺术吗
    3.2 社会参与式艺术(公共艺术)的作用
    3.3 壁画作用民宿之中
    3.4 壁画作用于民宿的原则
    3.5 小结
第四章 “静心吾”民宿壁画设计
    4.1 整体分析
        4.1.1 区位分析
        4.1.2 现状分析
        4.1.3 交通及视线分析
    4.2 创作理念
        4.2.1 民宿名字修改
        4.2.2 择取彝族女性的主题内容
    4.3 结构布局
        4.3.1 整体规划
        4.3.2 方案鸟瞰效果图
        4.3.3 壁画造型推敲
        4.3.4 壁画局部效果图
        4.3.5 空间装置艺术创作
        4.3.6 作品制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凉山州彝族年承载的民俗体育文化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俗体育文化提供新鲜血液
        1.1.2 彝族民俗体育是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符号
        1.1.3 外来文化撞击迫切需要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2 选题的意义
        1.2.1 有利于丰富彝族民俗体育文化内涵,拓宽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视域
        1.2.2 有利于充分利用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促进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1.3 研究的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
        2.1.1 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溯源研究
        2.1.2 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特征研究
        2.1.3 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价值研究
        2.1.4 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现状研究
    2.2 关于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
        2.2.1 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起源
        2.2.2 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归类
        2.2.3 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现状
    2.3 文献小结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专家访谈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凉山州西昌市与安哈镇彝族年的概述
        4.1.1 彝族年“库施”的历史简介
        4.1.2 彝族年节庆期间的具体流程
    4.2 凉山州彝族年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
        4.2.1 以宗教信仰为核心
        4.2.2 以身体活动为媒介
        4.2.3 以精神传承为旨归
    4.3 彝族年承载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调查
        4.3.1 祭祀类中的彝族式摔跤
        4.3.2 庆祝类中的彝族达体舞
        4.3.3 比赛类中的赛马与射箭
    4.4 凉山州彝族年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
        4.4.1 社会功能减退导致文化断层
        4.4.2 传承过程中传统的文化遗落
        4.4.3 竞技体育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突破现实困境,实现传统的现代转型
        5.2.2 丰富教育途径,打造现代的传承模式
        5.2.3 关注新兴业态,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件

(5)云南滇西地区彝族民居火塘空间形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关于选题的缘由
        1.1.2 关于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的界定
        1.2.1 族源概况
        1.2.2 地域范围
        1.2.3 内容范围界定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关于彝族文化研究现状
        1.3.2 关于火塘研究现状
        1.3.3 关于彝族建筑民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相关学科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研究框架
    1.5 课题展开及田野过程
    1.6 小结
第二章 火文化在云南滇西彝族社会背景下的投射
    2.1 滇西彝族火文化发展的自然地理背景
        2.1.1 地域概况
        2.1.2 气候特征
    2.2 滇西彝族的节日习俗
        2.2.1 彝族火把节
        2.2.2 彝族十月年
        2.2.3 其他节日
    2.3 彝族火塘的礼仪习俗与丧葬祭祀
        2.3.1 火塘边的礼仪
        2.3.2 火塘边的丧葬祭祀
    2.4 滇西彝族服饰文化中的火符号
        2.4.1 太阳纹、火焰纹
        2.4.2 火镰纹
        2.4.3 火草衣
    2.5 火塘与艺术
        2.5.1 音乐
        2.5.2 舞蹈
        2.5.3 民间工艺艺术
    2.6 小结
第三章 云南滇西地区彝族火塘民居的空间形态分析
    3.1 滇西彝族火塘民居的调研村落选址地概况
        3.1.1 楚雄州地区村落选址地理位置
        3.1.2 大理地区选址地理位置
        3.1.3 丽江地区选址地理位置
    3.2 滇西彝族火塘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3.2.1 楚雄大姚地区彝族民居建筑形态
        3.2.2 大理漾濞地区彝族民居建筑形态
        3.2.3 丽江宁蒗地区彝族民居建筑形态
    3.3 滇西彝族火塘民居的空间组成要素
        3.3.1 院
        3.3.2 堂屋
        3.3.3 卧房
        3.3.4 灶房
        3.3.5 储物房
        3.3.6 牲畜房
        3.3.7 主屋的总平面布局分析
    3.4 滇西彝族火塘民居的构造与营造技术
        3.4.1 地基
        3.4.2 屋架
        3.4.3 墙体
        3.4.4 屋顶
        3.4.5 木作
        3.4.6 建筑材料
        3.4.7 装饰艺术
    3.5 滇西彝族火塘民居的火塘结构的特征分析
        3.5.1 楚雄彝族地区的火塘结构特征
        3.5.2 大理漾濞彝族地区的火塘结构特征
        3.5.3 丽江宁蒗彝族地区的火塘结构特征
    3.6 滇西彝族与红河、四川凉山州彝族的火塘空间形态比较分析
        3.6.1 民居建筑形态的对比分析
        3.6.2 火塘结构的对比分析
        3.6.3 民居空间平面布局对比分析
        3.6.4 装饰图案对比分析
        3.6.5 滇西彝族与云南周边少数民族民居的火塘空间对比
    3.7 影响滇西彝族火塘民居的室内空间形态的因素
        3.7.1 自然环境因素
        3.7.2 火塘住屋成员构成
        3.7.3 火塘结构形态的影响
        3.7.4 火塘民居空间尺度
        3.7.5 彝族民族的支系、宗教信仰、习俗差异
    3.8 小结
第四章 云南滇西彝族民居建筑的再设计与展望
    4.1 现代彝族民居建筑设计发展的总目标
        4.1.1 自然环境下的和谐发展
        4.1.2 彝族地域文化下影响下的继承与创新
        4.1.3 经济技术制约下的民居建筑的融合与再生
    4.2 现阶段“火灾害”制约下的民居建筑发展趋势和措施
        4.2.1 彝族民居火塘空间的安全隐患分析
        4.2.2 彝族民居的火灾防范体系的现代构想
        4.2.3 高强度的民居防火减灾设施
    4.3 彝族民居空间中火塘形态的发展趋势和改进设计
        4.3.1 火塘缺失的现状分析
        4.3.2 火塘形态的保留与借鉴
        4.3.3 民族与现代合璧的火塘造型结构设计
    4.4 对彝族民居火塘空间未来发展的展望
        4.4.1 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宜结合
        4.4.2 有效资源材料的再利用
        4.4.3 善于结合多种材料的构建技术
        4.4.4 绿色设计与健康的居住品质
    4.5 对彝族民居精神价值保护的永续性传承
        4.5.1 彝族火塘文化精神的传承
        4.5.2 旅游开发模式下的彝族民居的发展
        4.5.3 彝族民居中火塘空间精神的交流与延续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B: 图表说明

(6)彝族史诗《梅葛》中的民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梅葛”导论性研究
        1.2.2 “梅葛”文本分析的研究
        1.2.3 “梅葛”的音乐研究
        1.2.4 “梅葛”的比较研究
        1.2.5 “梅葛”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梅葛》与彝族的信仰文化
    2.1 图腾崇拜
        2.1.1 虎崇拜
        2.1.2 雪崇拜
        2.1.3 葫芦崇拜
    2.2 民间宗教信仰
        2.2.1 天神崇拜
        2.2.2 鬼神信仰
        2.2.3 祖先崇拜
        2.2.4 土主信仰
3.《梅葛》与彝族的民间节日
    3.1 插花节
    3.2 葫芦笙节
    3.3 虎节(跳虎节)
        3.3.1 虎节的仪式
        3.3.2 虎节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3.4 火把节
4.《梅葛》中的人生仪礼
    4.1 婚礼
        4.1.1 恋爱
        4.1.2 婚礼仪式
        4.1.3 超哩诺麦哩卓
    4.2 诞生仪礼
        4.2.1 祈子仪式
        4.2.2 孕期习俗
        4.2.3 诞生习俗
    4.3 丧祭仪礼
        4.3.1 丧葬仪式
        4.3.2 祭祀
        4.3.3 丧祭仪式的文化内涵
5.《梅葛》中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民俗
    5.1 物质生产民俗
        5.1.1 狩猎和畜牧民俗
        5.1.2 农业民俗
        5.1.3 工匠民俗
    5.2 物质生活民俗
        5.2.1 饮食民俗
        5.2.2 服饰民俗
        5.2.3 居住建筑民俗
6.《梅葛》中民俗事象的功能
    6.1 解释功能
        6.1.1 事物起源的解释
        6.1.2 事物形成原因的解释
        6.1.3 事物形成过程的解释
    6.2 规范功能
        6.2.1 惩罚和奖励
        6.2.2 禁忌和忌讳
        6.2.3 规矩和教化
    6.3 维系功能
        6.3.1 维系民族记忆
        6.3.2 维系村落和宗族的团结
        6.3.3 维系文化的传承
    6.4 调节功能
        6.4.1 从敬神到娱人
        6.4.2 从圣域到俗域
7.“梅葛”传承的思考与展望
    7.1 “梅葛”传承危机的表现与原因
        7.1.1 “梅葛”传承危机的表现
        7.1.2 “梅葛”传承危机的原因
    7.2 “梅葛”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7.2.1 辩证地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7.2.2 传承与保护应回到民俗传承场域中去
    7.3 “梅葛”传承与保护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云南大理巍山彝族打歌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巍山彝族打歌概说
二、巍山彝族打歌研究现状
    (一) 起步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二) 展开时期 (21世纪2000年——至今)
三、巍山彝族打歌的分类
四、当代的巍山打歌研究视野的拓展

(8)“巍山彝族打歌”舞蹈形态及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依据
    (二) 相关研究成果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五) 相关概念阐述
一、“巍山彝族打歌”概述
    (一)“巍山彝族打歌”的历史渊源
    (二) 异彩纷呈的“巍山彝族打歌”
二、当代民间“巍山彝族打歌”的舞蹈形态
    (一)“巍山彝族打歌”的现代呈现形式
    (二)“普通舞体”与“特殊舞体”呈现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巍山彝族打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形态转换之构想
    (一) 前提条件
    (二) 方法步骤
    (三) 呈现形式
    (四) 教学应用价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巍山旅游》(1-36页)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Part I Translation
Part II Translation Report
    2.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2.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Background
        (2)Significance
        2.1.2 Theme and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Theme of the Source Text
        (2)Textual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Preparations
        (1)Pre-reading
        (2)Interview
        (3)Lecture Research
        2.2.2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1)Translation Theories
        (2)Strategies
        2.2.3 Revision
        (1)Reversion based on Internet
        (2)Reversion based on Literature
        (3)Reversion based on Group Discussion
    2.3 Case Studies: Types of Problems and Solutions
        (1)The Translation of Official Titles
        (2)The Translation of Architectural Terms
    2.4 Summary
        (1)Brief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2)Inadequacies of Translation
        (3)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Translat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10)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已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理区划
        2.1.2 民族文化区
        2.1.3 民族文化传承
        2.1.4 区域教育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2.2 地理区划与规划理论
        2.2.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2.2.4 文化教育人类学思想
第3章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现状与特征
    3.1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3.1.1 物质文化的传承
        3.1.2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3.2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特征
        3.2.1 基本特征Ⅰ: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性
        3.2.2 基本特征Ⅱ: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类型性
        3.2.3 基本特征Ⅲ: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和容性
        3.2.4 基本特征Ⅳ: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时序性
第4章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分区及教育反思
    4.1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分区的地理基础
        4.1.1 自然地理基础
        4.1.2 人文地理基础
        4.1.3 经济地理基础
    4.2 民族文化传承分区的原则及角度
        4.2.1 民族文化传承分区的原则
        4.2.2 民族文化传承分区的角度
    4.3 云南民族文化分区传承的系统分析
        4.3.1 滇中彝族主体文化区
        4.3.2 滇南哈-彝主体文化区
        4.3.3 滇东南壮-苗主体文化区
        4.3.4 滇西白族主体文化区
        4.3.5 滇西南傣-景主体文化区
        4.3.6 滇西北藏-僳主体文化区
    4.4 云南民族文化分区传承的教育反思
        4.4.1 民族文化传承与区域教育的关联性
        4.4.2 云南民族文化分区传承面临的问题
        4.4.3 制约云南民族文化分区传承的因素
第5章 云南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教育发展路径
    5.1 民族文化传承区域教育路径选择的依据
        5.1.1 民族文化传承区域教育要素解构
        5.1.2 民族文化传承区域教育要素整合
    5.2 民族文化传承区域教育具体路径的选择
        5.2.1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注重民族文化传承者的培养
        5.2.2 以学校教育为核心,提高民族文化传播者的水平
        5.2.3 以社区教育为辅助,优化民族文化传承外部环境
        5.2.4 建立三位一体机制,彰显有机结合联动协同效能
第6章 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承的区域教育个案分析
    6.1 以教育手段传承石林彝族文化的基本现状
        6.1.1 学校教育现状
        6.1.2 家庭教育现状
        6.1.3 社区教育现状
    6.2 以教育手段传承石林彝族文化的现存问题
        6.2.1 教育资源的开发
        6.2.2 教育体系的构建
        6.2.3 教育经费的投入
    6.3 以教育手段传承石林彝族文化的路径选择
        6.3.1 巩固民族文化意识,注重家庭教育基础作用的发挥
        6.3.2 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深化学校彝族文化教育的内容
        6.3.3 加强社会政策支持,优化社会彝族文化教育的环境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研究
致谢

四、巍山发现现存最早记载彝族歌舞壁画(论文参考文献)

  • [1]卢氏家祠的室内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D]. 王晓华.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6)
  • [2]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D]. 王丽伟. 吉林大学, 2019(06)
  • [3]凉山地域公共艺术应用研究 ——以“静心吾”民宿装置艺术为例[D]. 汪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4]凉山州彝族年承载的民俗体育文化调查研究[D]. 蒋婉秋. 成都体育学院, 2019(01)
  • [5]云南滇西地区彝族民居火塘空间形态的研究[D]. 杨峥峥.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5)
  • [6]彝族史诗《梅葛》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 胡永兴.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云南大理巍山彝族打歌研究现状综述[J]. 尹媛. 中国文艺家, 2018(10)
  • [8]“巍山彝族打歌”舞蹈形态及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曾礼嫄. 云南艺术学院, 2016(08)
  • [9]《巍山旅游》(1-36页)翻译报告[D]. 马优.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研究[D]. 谢红雨. 云南师范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微山发现最早有记载的彝族歌舞壁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