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M/M/c QUEUE WITH PH SYNCHRONOUS VACATIONS(论文文献综述)
窦祖芳[1](2019)在《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高速铁路已成为全世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列车速度的逐渐提升和小型手持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为保证列车内乘客良好的通信体验,高速发展的铁路网络对高铁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论文考虑高铁两跳无线宽带接入系统,通过在列车顶部架设天线,车载天线与轨边射频天线单元(Radio Antenna Unit,RAU)进行第一跳的通信(“轨边天线-车载天线”链路),然后将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分布于车厢内部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与车厢内的用户终端完成第二跳的通信(“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现有研究成果大多考虑高铁两跳系统下网络层的相关性能,有关链路层性能的研究较少。而链路层主要负责将当前网络层的数据可靠的传输到目标网络层,故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对系统性能是最基本,最不可忽视的部分。本论文从高铁两跳系统链路层的数据传输着手,在“轨边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分别考虑列车频繁地越区切换、多天线技术、列车的高速移动及通信环境的复杂多变等三个因素对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在“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针对链路内缺少路由设备的特点,分别考虑树形、网状广播网络下数据广播性能的特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针对列车的频繁越区切换,设计提出改进的数据传输机制,实现在不增加设备和开销的前提下,提高系统切换性能。在“轨边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分析现有数据传输策略在列车频繁切换情形下的不足,即网络层通信开始时链路层经过一段通信准备时间后开始正常通信,称为链路层的通信后延问题。为确保通信的连续,设计提出一种基于列车频繁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当前服务RAU在切换开始时传输数据包至目标RAU,确保目标RAU进入系统后立即开始通信,旨在消除链路层通信后延问题。同时,将业务量到达,数据传输等因素参数化,通过建立损失制GeomG1排队模型对改进机制性能进行定量分析,验证提出机制的有效性。其次,通过重构Goem/Goem/c/c排队模型,对基于多天线技术对数据传输性能进行定量研究。在“地面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引入多天线技术,通过重构Geom/Geom/c/c消失模型对多信道数据传输机制的性能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系统损失率,平均队长,时延,吞吐量等性能指标的解析式。同时,通过讨论多天线技术对高铁通信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提高高铁通信质量给出理论支撑,为更高无线技术的设计,规划和优化提供参考。再次,针对列车的高速移动及通信环境的复杂多变,引入选择重传-自动请求重传-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Selective-Repeat Automatic-Repeat-reQuest AdaptiveModulation Coding,SR-ARQ-AMC),旨在提高信道利用率同时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在“地面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根据列车的高速移动及通信环境的复杂多变,得到高铁信道的非平稳特性,即高铁通信条件随着时间快速变化。为提高信道利用率同时保证可靠传输,在高铁通信系统中引入SR-ARQ-AMC技术,实现根据信道信噪比动态的调整组桢速率。同时,通过建立带计时器的Geom/G/1/M排队模型对SR-ARQ-AMC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系统丢包率的解析式,并通过数值分析对系统提出优化建议。然后,针对车厢内缺少路由设备的特点,首次将ARQ技术引入树形广播链路,设计提出五种数据可靠广播协议旨在实现绿色通信。在“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中,针对链路中缺少路由设备的特点(所有信息通过广播链路传输)和乘客手持终端的能量有限性,基于数据广播的统计可靠性,在树形广播网络中,研究提出五种数据广播协议(ARN,SW-E2E-ARQ,SW-HBH-ARQ,SW-HBH-oiARQ,SW-HBH-ieARQ)。同时从理论上解决了树形广播网络中最大重传次数,最小系统能耗,系统时延的定量分析,然后对五种协议进行了数值比较并对实际系统的设计提出协议选择方案。最后,引入协同通信技术,首次实现网状(Mesh)广播网络结构,设计提出四种数据协同广播协议,以最小化Mesh广播网络的能耗。在“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中,考虑到无线电波在接受端的广播特性,为进一步降低系统能耗,引入协同通信技术,将树形广播网络结构推广到Mesh广播网络结构,研究提出四种数据广播协议(SW-HBH-CARQ,SW-HBH-oiCARQ,SW-HBH-ieCARQ,SW-HBH-oieCARQ)。同时在更广义的Mesh广播网络下给出了四种协议的最大重传次数,最小能耗和系统时延等性能的解析式,然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协同广播协议的优势。
张杰,庞昆,张冕,赵佳,王先超[2](2019)在《基于休假串联排队的三值光学计算机请求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三值光学计算机(ternary optical computer, TOC)性能受到其研究者和潜在用户的关注。本文引入同步多重休假建立四阶段串联排队建立请求数数学模型对TOC性能进行分析。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均分成的小光学处理器数目对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
赵仕静[3](2019)在《不同价格机制下排队顾客策略和企业服务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第三产业逐步增大比重,服务科学已引起国内外人们普遍的关注,而服务科学涉及资源分配,但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对资源进行最优分配已成为重中之重,作为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排队论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同时,人的各种需求日趋增多,而且排队系统中的服务机构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顾客必然已经成为决策的主体,即顾客之间也会进行博弈,也就是说,他们从自身的利益角度考虑,根据其所掌握了解的系统信息,基于“R-C”(收益-成本)结构方程,然后做出进入或止步的理性的决策。本文在排队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两种价格机制,分别对M/M/1普通休假排队系统和具有负顾客的可维修M/M/1排队系统做了研究。对M/M/1普通休假排队系统,设定休假期和工作期的服务价格不同,分别构建顾客及企业收益函数,以顾客和企业均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研究顾客均衡策略行为和企业最优服务定价决策。在完全可见、几乎不可见和完全不可见状态下,基于“R-C”结构,研究了顾客在决策时所做的决定。进而进行数值模拟,在Matlab实验下,针对服务价格对顾客决策时所选的均衡行为的影响做了刻画,以及几乎不可见情况下服务价格对企业收益的作用,完全不可见情况下休假期最优服务定价随潜在到达率的变化情况,当企业获得最大收益时,正常工作期和休假期服务价格的关系。对具有负顾客的可维修MM/1排队系统,设定服务费用不固定和服务费用固定两种情况,分别构建顾客及企业收益函数,从而求得企业服务费用函数,以企业追求最大收益为出发点,讨论顾客均衡策略,进而求得企业的最优服务费用定价。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在几乎不可见状态下,针对参数μ、σ、β、λ对均衡混合策略的影响做了分析,另外,还比较了参数βλ对两种状态下企业最优期望收益FBa*、FBf*的影响,这两种状态是几乎不可见和完全不可见二情况。
关显丰[4](2019)在《基于高速公路车辆流的服务窗口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距中华大地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建成已有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高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我国成为世界高速公路运行里程最长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车辆保有量激增,高速公路车量流迅猛增加,给高速公路服务窗口的服务能力带来巨大的压力,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其服务水平及通行效率和水平,呼应国家取消省界收费站提高通行效率的大趋势,是当前整个高速公路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整合了当前对高速服务窗口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经过实地调研整理的车辆流数据,综合近几年来我国车辆增长的态势,总结了当前国家和相关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入到高速公路一线的相关部门、企业进行调研。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真实数据,并且通过自身经历、经验发现当前高速公路服务窗口拥堵的原因及设置的不足之处。进而应用各种方法,对所收集到的车辆流、服务窗口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依托排队理论,建立了车辆流模型,通过数据拟合的方法得到了车辆排队模型的相关参数;根据拟合出的排队模型相应参数对于高速公路未来车流量进行预测,证实了自身参数设置的正确性;同时剖析车辆在服务窗口交费服务的全过程及收费窗口人员的服务情况,结合高速公路服务窗口人员调配的实际情况利用排队论知识又建立了收费窗口的模型,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结合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对服务窗口人员排班和车辆在其前方等待时长的实验分析,突出显示如何对服务窗口进行配置使车辆及驾驶人等待时间最短,人员配置得更加合理。进而证实研究本问题对于现实生活中解决高速拥堵的意义。最终通过以上所做的工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相关高速公路运营部门提供未来高速公路服务窗口的建设、人员调配等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建议。为用路人有更好的出行体验、为了物流运输更加方便快捷、为国家高速公路事业更长远的良性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单单[5](2017)在《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位相分布休假的排队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排队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休假的排队系统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学者们的重视,论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关于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位相分布休假的排队系统问题。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研究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位相分布休假的M/M/1排队问题,通过构造水平相依拟生灭过程,利用有限截尾法,得到稳态概率和系统的性能指标。通过数值算例比较系统参数对系统的影响。其次,研究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位相分布休假的M/PH/1排队问题,通过构造水平相依拟生灭过程,运用有限截尾法,得到稳态概率和系统的性能指标。通过数值实例比较系统参数对系统的影响,分析服务时间为指数分布、Erlang分布和超指数分布的不同情况,获得了一些数值结果。最后,研究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位相分布休假的PH/PH/1排队问题,通过构造水平相依拟生灭过程,运用有限截尾法,得到稳态概率和系统的性能指标。
郑晓铭[6](2017)在《带抢占优先权和服务台休假的排队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优先权策略和休假策略都是排队论中经常讨论的策略,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论文研究了两种优先权排队,第一种是抢占优先权排队,第二种是(N,n)策略下的混合优先权排队。同时,在这两种策略的基础上加入休假和工作休假策略,使模型可以更好的模拟实际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考虑了带抢占优先权和同步多重休假的Geom/Geom/c排队模型。通过绘制服务流程图,建立数学模型,构造三维马尔科夫链对模型进行分析。基于矩阵几何解的思想,给出系统稳态队长,继而得到了服务台的利用率、II级顾客消失的概率等指标的表达式,并通过数值例子直观地刻画了各参数的变化对性能指标的影响。其次,考虑了带抢占优先权和同步多重工作休假的M/M/c排队模型。根据模型描述构造三维马尔科夫过程对模型进行分析,运用矩阵解析方法,给出了系统的稳态分布,得到了服务台的利用率、系统处于工作休假期的概率等指标,并且使用MATLAB软件分析了参数和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此外,还通过建立效用函数分析达到社会最优和个人最优的最优参数。最后,考虑了带(N,n)抢占优先权和多重工作休假的排队模型。具体描述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两类顾客的队长以及服务台所处状态共同构成三维马尔科夫链。运用矩阵几何解的方法,写出了稳态队长分布的表达式,进而给出了I级顾客被抢占的概率、II级顾客释放服务台的概率等一系列排队指标的表达式,并通过数值例子刻画并分析各个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趋势。此外,还借助效用函数分别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对系统进行优化。
王立[7](2017)在《基于双阈值控制策略的M/M/1排队系统建模与优化》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排队理论在广度、深度两方面不断地深化拓展,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并应用到生产管理、交通系统、呼叫中心乃至通信传输等多种服务系统中,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针对排队系统中常见的拥堵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策略对排队系统进行建模、优化,以降低系统的平均排队队长和顾客等待时间,从而提高服务台的运行效率。其中,带有阈值控制策略排队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排队理论研究当中一个热门且重要的领域。带有阈值控制策略的排队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如近些年来在各省市、地区陆续出台的关于高速公路收费站遇堵则免费放行的政策、随机生产系统中常见的以快慢两档工作速率对来料进行控制加工的方法以及通信网络中根据网站访问量大小切换带宽以控制成本的策略等。本文针对上述现象,构建了一种带有双阈值(m,N)控制策略的排队服务模型,即服务台拥有,i bμμ快慢两档服务速率,并基于队长预先设定的m,N(m≤N)两个阈值对服务速率进行切换:当排队队长由0逐渐增加至N时,服务台的运行速率由较慢档的iμ提升至较快档的bμ,直到排队队长逐渐降低至m时,服务台的运行速率随即由bμ切换回iμ,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以协调服务机构的运营成本与顾客等待时间。首先,在古典M/M/1排队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带有单阈值控制策略(也即N-策略)的M/M/1排队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稳态概率和各项关键性能指标的公式,并通过数值实验的方式比较了单阈值策略下的排队模型与传统排队模型,证明了单阈值控制策略在解决拥堵问题、提高排队系统运营效率方面更具有优越性。继而运用Arena软件进行建模仿真,仿真结果印证了单阈值控制策略数学模型开发的各项公式的准确性以及一般规律。其次,构建了带有双阈值控制策略的M/M/1排队模型,通过状态编码的形式表示了系统状态转移过程中,队长相同而服务速率不同的状态重合区域,并通过马氏平稳过程和生灭过程的方法,得到了该模型的状态转移矩阵及稳态概率,给出了平均队长、平均等待时间、状态转移概率等多项关键性能指标。并进一步通过算例分析讨论了两个阈值m,N对各项关键指标的影响,数值结果也证明了指标公式所具备的鲁棒性。最后,在传统M/M/1排队模型基础上,针对双阈值控制策略,根据排队服务系统一般成本结构构建了相对无附加条件排队模型的净收益函数,并给出了净收益函数的最优化模型,进而设计了搜索算法来求得最大净收益和相应阈值等最优结果。同时,通过数值实验分析了双阈值变动对系统净收益和系统平均队长的影响,以及顾客到达率和服务台服务率等系统参数对系统最优控制的影响,得到了净收益函数及系统关键性能指标随各种参数变动所呈现的一般规律,并论证了双阈值控制策略相比于单阈值更具有优越性。本文基于生活中常见的利用排队队长预设阈值控制服务速率的排队现象所提出的带有阈值控制策略,尤其是双阈值控制策略的排队模型,一方面丰富了近几年在排队论研究领域中逐渐兴起的阈值控制策略的理论应用成果;另一方面,对服务机构的经营管理者优化排队系统、提高服务水平、进而促进系统运行效率提升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期冀本研究能够为智能交通、生产和服务系统以及通信工程等领域的管理决策提供借鉴。
云亮,罗孝羚,蒋阳升,陈坚[8](2015)在《枢纽离站出租车休假排队系统服务台数优化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基于排队的枢纽离站出租车系统研究大多基于单服务台,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首先把系统抽象成异步单重休假M/M/C(ASV)排队系统,并得到系统在服务台全忙条件下的稳态指标;然后建立考虑服务水平的枢纽离站出租车排队系统服务台数双层优化模型,并设计了基于Matlab软件的算法程序;最后给出算例,并对优化计算结果、系统仿真与实际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分析表明,该优化模型是可行的,在充分考虑服务水平因素的条件下是有效的。
黄培[9](2015)在《具有不耐烦顾客的M/M/c/N工作休假排队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工作休假排队作为休假排队系统的推广,其研究使得休假排队更加一般化,更贴近现实情况,因而具有更加符合现实情况的应用价值,由此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本文引入不耐烦顾客,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多服务台、有限系统容量情况,考虑具有不耐烦顾客的M/M/c/N工作休假排队模型。首先考虑具有不耐烦顾客的M/M/c/N同步多重工作休假排队模型。通过马尔科夫过程方法得到系统的稳态平衡方程,采用迭代递推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推导出系统稳态队长分布以及系统各主要性能指标的具体解析解。最后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数值算例分析,从中主要分析正规忙期服务率以及工作休假服务率这两者分别对各主要性能指标的影响。然后在前者模型基础之上,考虑更为复杂的具有不耐烦顾客的M/M/c/N异步多重工作休假排队模型。通过建立二维Markov过程,通过拟生灭过程方法分析得到系统平衡方程,并利用MATLAB求解模型的稳态队长分布以及各主要性能指标的数值解,最后对模型进行数值算例,从中主要对模型中的两服务率分别对各主要数量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
袁晶晶[10](2015)在《部分服务台休假及休假可中断的排队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工作休假是指在休假期间,服务员不是完全停止服务,而是以较低的速率继续为顾客服务,这样既可减少顾客由于不耐烦排队离开后所造成的损失,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休假排队系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理论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两类排队系统:单服务台休假排队和多服务台休假排队,相比于单服务台休假排队,多服务台休假排队更适合实际情况。论文中得到的各项结果以及对于系统性能指标的分析可以为服务机构提供良好的决策,在实际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研究了具有N-策略且Bernoulli反馈的M/M/c排队系统,通过模型的分析及矩阵几何解法得到了系统的稳态概率队长和稳态条件等待时间的分布。此外,还证明了队长和等待时间的条件随机分解结果。其次,研究了带有启动时间且Bernoulli反馈的M/M/c排队系统,将启动时间和工作休假放在同一模型中进行研究,利用拟生灭过程与矩阵几何解的方法导出了系统稳态平衡条件和稳态概率向量。进一步,得到了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并通过MATLAB对结果做了相应的数值分析。最后,研究了具有Bernoulli反馈的休假可中断M/M/c排队模型,即当休假期服务员服务完一个顾客,系统中至少有d个顾客时,则所有服务员中断休假,开始正常工作期,否则继续休假休假。利用拟生灭过程及矩阵几何解的方法得到了系统稳态分布以及系统的稳态队长和稳态等待时间,证明了系统队长及等待时间的随机分解结果。
二、THE M/M/c QUEUE WITH PH SYNCHRONOUS VACA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M/M/c QUEUE WITH PH SYNCHRONOUS VACA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高铁无线通信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高铁两跳无线接入系统及研究现状 |
1.2.1 高铁通信中的主要问题 |
1.2.2 高铁两跳无线宽带接入系统 |
1.2.3 高铁两跳接入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的排队分析 |
1.4 关键技术与方法 |
1.4.1 离散时间排队 |
1.4.2 Markov链 |
1.4.3 高维markov链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的改进及验证 |
2.1 引言 |
2.2 基于列车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的设计 |
2.2.1 现有数据传输机制及不足 |
2.2.2 基于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的改进 |
2.3 改进数据传输机制的建模分析及验证 |
2.3.1 改进传输机制的排队建模分析 |
2.3.2 现有传输机制的排队建模分析 |
2.3.3 改进传输机制的数值验证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天线技术的数据传输机制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经典Geom/Geom/c/c模型及校正 |
3.2.1 有延迟入口的经典Geom/Geom/c/c模型及校正 |
3.2.2 有直接入口的经典Geom/Geom/c/c模型及校正 |
3.2.3 两种经典Geom/Geom/c/c模型的数值检验 |
3.3 经典Geom/Geom/c/c模型的重构 |
3.3.1 有延迟入口的Geom/Geom/c/c模型的重构 |
3.3.2 有直接入口的Geom/Geom/c/c模型的重构 |
3.3.3 两类重构Geom/Geom/c/c模型的数值验证 |
3.4 基于多天线技术的数据传输建模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高铁环境下SR-ARQ-AMC数据传输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高铁信道的非平稳特性 |
4.3 高铁SR-ARQ-AMC系统 |
4.3.1 SR-ARQ技术简述 |
4.3.2 高铁SR-ARQ-AMC技术简述 |
4.4 高铁SR-ARQ-AMC系统排队分析 |
4.5 高铁SR-ARQ-AMC系统的数值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树形网络下数据广播协议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列车内部网络的假设 |
5.3 系统可靠性及系统能耗 |
5.3.1 系统可靠性的定义 |
5.3.2 系统能耗的定义 |
5.4 基于统计可靠性的数据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
5.4.1 ARN协议及性能分析 |
5.4.2 SW-E2E-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
5.4.3 SW-HBH-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
5.4.4 SW-HBH-oi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
5.4.5 SW-HBH-ie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
5.5 五种可靠广播协议的数值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Mesh网络下协同广播协议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
6.1 引言 |
6.2 SW-HBH-CARQ数据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
6.2.1 SW-HBH-CARQ数据广播协议 |
6.2.2 SW-HBH-CARQ协议的性能分析 |
6.3 SW-HBH-0iCARQ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
6.3.1 SW-HBH-0iCARQ广播协议 |
6.3.2 SW-HBH-0iCARQ协议的性能分析 |
6.4 SW-HBH-ieCARQ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
6.5 SW-HBH-oieCARQ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
6.5.1 SW-HBH-oieCARQ广播协议 |
6.5.2 SW-HBH-oieCARQ协议的性能分析 |
6.6 四种协同广播协议的数值分析 |
6.7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 本文总结 |
二、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奖 |
(2)基于休假串联排队的三值光学计算机请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值光学计算机服务模型 |
2 TOC的请求调度与处理器分配算法 |
3 性能分析模型 |
3.1 Stage 1的性能分析 |
3.2 Stage 2的性能分析 |
3.3 Stage 3的性能分析 |
3.4 Stage 4的性能分析 |
4 性能仿真 |
4.1 请求到达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 小光学处理器数量n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5 小结 |
(3)不同价格机制下排队顾客策略和企业服务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排队经济学研究现状 |
1.2.2 休假排队研究现状 |
1.2.3 排队服务定价研究现状 |
1.2.4 具有负顾客的排队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5 可维修排队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 |
1.3.1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3.2 文章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排队论简述 |
2.1.1 排队论定义和发展 |
2.1.2 排队系统概述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2.2.1 相关概率分布 |
2.2.2 连续时间的马尔可夫链 |
2.2.3 纳什均衡策略 |
2.2.4 休假机制 |
第三章 休假排队系统的顾客策略和企业服务定价 |
3.1 模型描述 |
3.2 几乎不可见排队 |
3.2.1 休假期顾客均衡策略 |
3.2.2 工作期顾客均衡策略 |
3.2.3 收益分析 |
3.3 完全不可见排队 |
3.3.1 同服务定价的顾客均衡策略 |
3.3.2 异服务定价的顾客均衡策略 |
3.3.3 顾客整体收益最优策略 |
3.3.4 同服务定价的企业收益和最优定价 |
3.3.5 异服务定价的企业收益和休假期最优定价 |
3.4 完全可见排队 |
3.4.1 顾客策略阈值 |
3.4.2 企业收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负顾客的可维修排队系统的顾客策略和企业服务定价 |
4.1 模型描述 |
4.2 几乎不可见排队 |
4.2.1 服务费用不固定 |
4.2.2 服务费用固定 |
4.3 完全不可见排队 |
4.3.1 服务费用不固定 |
4.3.2 服务费用固定 |
4.4 数值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高速公路车辆流的服务窗口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排队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服务窗口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高速公路服务窗口优化及通行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内容 |
1.3.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排队理论 |
2.1.1 排队理论的理论依据 |
2.1.2 排队理论研究内容 |
2.1.3 排队理论特征、组成 |
2.2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2.1 人力资源及其理论 |
2.2.2 人力资源作用及其意义 |
2.2.3 人力资源配置 |
2.3 交通资源及其配置 |
2.3.1 交通资源的定义 |
2.3.2 交通资源配置 |
2.3.3 交通资源的特征 |
2.3.4 服务窗口优化配置 |
3 高速公路车辆流问题及服务窗口设置调研 |
3.1 高速公路车辆流的调研实际 |
3.1.1 车辆流相关问题 |
3.1.2 车辆流量现状 |
3.2 服务窗口问题及设置调研 |
3.2.1 高速公路服务窗口相关问题 |
3.2.2 高速服务窗口设置的现状 |
3.2.3 辽宁省高速公路服务窗口现状 |
4 基于高速公路车辆流数据分析及预测 |
4.1 基实际数据的车辆流到达分析 |
4.2 基于历史数据的高速公路网络参数分析 |
4.3 高速公路车辆流到达建模 |
4.4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高速公路车辆流结果分析 |
5 基于排队理论的车辆流模型 |
5.1 车辆流在高速公路到达过程分析 |
5.2 高速公路车辆流排队模型建立 |
5.3 车辆流在高速公路服务窗口排队相关数值及结果分析 |
6 高速公路收费服务窗口的人员优化模型 |
6.1 高速公路服务窗口业务流程分析 |
6.2 高速公路服务窗口人员优化模型建立及计算 |
6.3 人员优化相关实验及结果分析 |
7 高速公路服务窗口优化研究相关结论、建议及对策 |
7.1 结论 |
7.2 相关对策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位相分布休假的排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休假排队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休假排队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础知识 |
2.1 拟生灭过程 |
2.2 连续位相分布 |
2.3 Kronecker乘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位相分布休假的M/M/1 排队系统 |
3.1 引言 |
3.2 M/M/1 模型描述 |
3.3 稳态分析 |
3.4 性能指标 |
3.5 数值算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位相分布休假的M/PH/1 排队系统 |
4.1 引言 |
4.2 M/PH/1 模型描述 |
4.3 稳态概率分析 |
4.4 性能指标计算 |
4.5 数值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位相分布休假的PH/PH/1 排队系统 |
5.1 引言 |
5.2 PH/PH/1 模型描述 |
5.3 稳态分析 |
5.4 性能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带抢占优先权和服务台休假的排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排队论概述 |
1.2 优先权排队系统发展现状 |
1.2.1 经典优先权排队系统 |
1.2.2 混合优先权排队系统 |
1.3 休假排队系统发展现状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构架 |
第2章 预备知识 |
2.1 Markov理论和转移概率矩阵 |
2.2 GI/M/1 型结构矩阵 |
2.3 矩阵几何解 |
第3章 带抢占优先权和多重休假的Geom/Geom/c排队 |
3.1 模型描述 |
3.2 模型分析 |
3.3 系统性能指标 |
3.4 数值例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抢占优先权和多重工作休假的M/M/c排队 |
4.1 模型描述 |
4.2 模型分析 |
4.3 系统性能指标 |
4.4 数值例子 |
4.5 个人与社会最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带(N, n)抢占优先权和多重工作休假的Geom/Geom/1 排队 |
5.1 模型描述 |
5.2 模型分析 |
5.3 系统性能指标 |
5.4 数值例子 |
5.5 个人与社会最优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基于双阈值控制策略的M/M/1排队系统建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贡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预备知识 |
2.1.1 排队论概述 |
2.1.2 马氏过程 |
2.1.3 生灭过程 |
2.1.4 利特尔公式 |
2.2 可变服务率排队模型研究进展 |
2.2.1 可变服务率的变动方式 |
2.2.2 可变服务率的可控性 |
2.3 休假排队模型研究进展 |
2.3.1 休假排队模型 |
2.3.2 工作休假排队模型 |
2.4 带有控制策略的排队模型研究进展 |
2.5 排队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进展 |
第三章 带有单阈值控制策略的M/M/1 排队模型 |
3.1 M/ M/1基础排队模型 |
3.1.1 稳态分布 |
3.1.2 系统关键性能指标 |
3.2 N -策略M/ M/1排队模型 |
3.2.1 模型描述 |
3.2.2 稳态分布 |
3.2.3 系统关键性能指标 |
3.3 算例分析与仿真实现 |
3.3.1 算例分析 |
3.3.2 Arena仿真实现 |
第四章 带有双阈值控制策略的M/M/1 排队模型 |
4.1 模型描述 |
4.2 稳态分布 |
4.3 系统关键性能指标 |
4.4 算例分析 |
第五章 带有双阈值控制策略排队模型的最优控制 |
5.1 净收益函数的构成 |
5.2 算法设计 |
5.3 算例分析 |
5.3.1 双阈值参数(m, N) 对系统最优控制的影响 |
5.3.2 系统参数λ, μ 对系统最优控制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实践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枢纽离站出租车休假排队系统服务台数优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出租车离站区异步单重休假排队系统 |
1.1 M/M/C(ASV)排队系统描述 |
1.2 排队系统参数 |
1.3 系统稳态指标 |
2 考虑服务水平的离站出租车系统优化模型 |
2.1 优化原理 |
2.2 优化模型 |
2.2.1 上层决策模型 |
2.2.2 下层约束模型 |
2.3 求解算法 |
3 算例分析 |
4 结语 |
(9)具有不耐烦顾客的M/M/c/N工作休假排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排队系统理论概述 |
1.2 休假排队系统 |
1.3 具有不耐烦顾客的排队系统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具有不耐烦顾客的 M/M/C/N 同步多重工作休假排队系统 |
2.1 模型描述 |
2.2 模型分析 |
2.3 模型求解 |
2.4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
2.5 数值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具有不耐烦顾客的 M/M/C/N 异步多重工作休假排队系统 |
3.1 模型描述 |
3.2 模型分析 |
3.3 模型求解 |
3.4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
3.5 数值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附录 |
(10)部分服务台休假及休假可中断的排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1章 绪论 |
1.1 排队论的发展 |
1.2 休假排队系统的简述 |
1.3 多服务台休假排队系统的研究 |
1.4 带有反馈的排队系统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结构 |
第2章 预备知识 |
2.1 连续时间Markov链 |
2.2 拟生灭过程及矩阵几何解 |
2.3 条件随机分解定理 |
第3章 带有N-策略Bernoulli反馈的M/M/c部分工作休假排队 |
3.1 引言 |
3.2 系统模型 |
3.2.1 模型描述 |
3.2.2 拟生灭过程 |
3.2.3 正常返条件 |
3.3 稳态队长分布 |
3.4 条件随机分解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启动时间Bernoulli反馈的M/M/c部分工作休假排队 |
4.1 引言 |
4.2 建立模型 |
4.2.1 模型描述 |
4.2.2 拟生灭过程 |
4.2.3 正常返条件 |
4.3 稳态队长分布 |
4.4 系统的性能指标 |
4.5 数值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带有Bernoulli反馈的休假可中断M/M/c部分工作休假排队 |
5.1 引言 |
5.2 模型建立 |
5.2.1 拟生灭过程 |
5.2.2 正常返条件 |
5.3 稳态队长分布 |
5.4 条件随机分解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THE M/M/c QUEUE WITH PH SYNCHRONOUS VACA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D]. 窦祖芳.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2]基于休假串联排队的三值光学计算机请求数分析[J]. 张杰,庞昆,张冕,赵佳,王先超.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3]不同价格机制下排队顾客策略和企业服务定价研究[D]. 赵仕静. 山西大学, 2019(01)
- [4]基于高速公路车辆流的服务窗口优化配置研究[D]. 关显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1)
- [5]具有不耐烦顾客和位相分布休假的排队系统研究[D]. 李单单. 燕山大学, 2017(04)
- [6]带抢占优先权和服务台休假的排队系统研究[D]. 郑晓铭. 燕山大学, 2017(04)
- [7]基于双阈值控制策略的M/M/1排队系统建模与优化[D]. 王立. 兰州大学, 2017(02)
- [8]枢纽离站出租车休假排队系统服务台数优化模型[J]. 云亮,罗孝羚,蒋阳升,陈坚.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9]具有不耐烦顾客的M/M/c/N工作休假排队系统[D]. 黄培.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10]部分服务台休假及休假可中断的排队系统[D]. 袁晶晶. 燕山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