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粱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周福平,史红梅,张海燕,杨彬,闫凤霞[1](2022)在《应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高粱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文中认为以18份高粱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重、生育期等5个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等3个品质性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8份高粱种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方差分析表明,18份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间差异达显着、极显着或者不显着水平。参试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应用隶属函数分析法筛选出综合表现较优的5个高粱种质依次为:KS 152-1、M-60826、5-46796、散穗红壳矮高粱、哲43恢。可以应用于高粱生产及育种。
朱吉风,张俊英,秦秋炜,王伟荣,储黄伟,周熙荣,李延莉[2](2022)在《上海甜芦粟种质资源收集与初步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上海甜芦粟地方种质资源的多样性,选取11份地方种质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种质资源的种子萌芽力、抽穗期、分蘖数、分枝数、茎秆产量、籽粒产量等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种子萌芽力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异系数超过40%;在产量性状中,单株产糖量介于40.31~142.84 g,变异系数最大,为29.19%;茎秆出汁率介于46.60%~56.73%,变异系数最小,为5.55%;糖锤度介于11.42%~16.77%,变异系数略高于茎秆出汁率,为10.8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糖量与株高、叶鞘鲜重、节间数呈显着正相关,与茎粗、叶片鲜重、茎秆鲜重呈极显着正相关;茎秆出汁率与茎粗、叶鞘鲜重呈显着正相关P<0.05;糖锤度与所测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在供试种质中,19G016在15℃下发芽最快,其单株产糖量和糖锤度最高,分别为142.84 g和16.77%;19G012抽穗最快,从播种到抽穗仅用82.6 d;19G017的茎秆出汁率最高和分蘖数最少,分别为56.73%和0.6个。该研究结果以及这些丰富的地方种质资源将为甜芦粟品种改良提供基础。
蔺明月[3](2021)在《冀中北抗旱小麦品种筛选及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缺水是限制包括冀中北在内的河北省小麦生产的主要胁迫因素,为筛选适合冀中北种植的抗旱节水小麦品种,明确抗旱生理基础并找出适合小麦抗旱性鉴定的指标,本研究利用1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苗期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及复水后根长、根鲜重、根干重、根体积、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等7个性状的变化,并采用抗旱性度量值(D值)、综合抗旱系数(CDC值)、加权抗旱系数(WDC)、频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聚类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苗期抗旱性鉴定和抗旱指标筛选。同时,利用全生育期自然干旱胁迫法,测定了 12个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在各个生育时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的9个生理生化性状和成熟期的9个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分析了这些品种的抗旱性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对河北省新审定的25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冬后浇2水(D2)、浇1水(D1)和不浇水(0水,D0)等不同水处理下的抗旱筛选。主要结果如下:1、用20%浓度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12个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水分胁迫试验,研究小麦根系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频次分析表明,各性状对PEG胁迫反应的敏感性依次为根长、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鲜重和根体积,根干重在PEG胁迫第5天反应较敏感,复水后则表现不敏感。主成分分析表明:PEG胁迫第5天,小麦抗旱性93.11%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可被2个主成分所代表;复水第3天,小麦抗旱性90.51%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可被3个主成分所代表。PEG胁迫下和复水后不同品种基于CDC值、WDC值和D值的抗旱敏感性评价结果基本拟合。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PEG胁迫第5天各个指标的DC值与D值间的关联度和与WDC值的关联度相同,从大到小依次为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力、根干重、根体积、根长和根鲜重。复水第3天,各个指标DC值与WDC值和D值的关联度基本一致。根据D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划分为3个抗旱级别,PEG胁迫第5天和复水第3天结果相同:其中第Ⅰ类为抗性品种,分别有石麦22、小偃60、石农952、中麦1062、中信麦99和西途555;第Ⅱ类为中抗性品种,有中信麦9号、中麦155和河农6425;剩下的沧麦119等3个品种为第Ⅲ类敏感品种。除根鲜重、根干重和根系活力外,其余指标的隶属函数值、D值、CDC值和WDC值均随抗旱级别的升高而增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PEG胁迫第5天除根长和根鲜重外剩下的根系总吸收面积等5个指标均与D值密切相关;复水第3天根长、根系活力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指标均与D值密切相关。2、在小麦成熟后测定其在干旱胁迫和正常浇水条件下的各个农艺性状(大田),结果发现:12个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大田干旱胁迫下穗粒数显着增加,其余各农艺性状指标均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同,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分蘖和产量,下降幅度最小的是小穗数性状。河农6425、中信麦9号、衡4399、沧麦119和轮选169受到干旱胁迫后不孕小穗增加,剩下石农952等7个品种降低。石农952、石麦22、中信麦99、西途555、小偃60、中麦1062和中麦155在各个性状的下降幅度和穗粒数的增加幅度均较小,衡4399、沧麦119和轮选169则相反。旱棚条件下,石农952、轮选169、中信麦99、西途555、衡4399和小偃60等品种受干旱胁迫后各个农艺性状变化均较小。3、采集不同生育时期的12个小麦品种的旗叶(大田),对其进行叶片离体失水速率(RWL)和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的测定,结果发现:在干旱胁迫和对照条件下,RWL和RWC在各个生育时期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分别在灌浆期和孕穗期的降幅最小。在拔节期等4个时期,石农952、石麦22、小偃60、西途555和中信麦99的RWL和RWC降幅始终低于河农6425、沧麦119和衡4399。利用叶绿素仪和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F0、Fm、Fv/Fm),结果发现: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在干旱胁迫和对照条件下同样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但较之D2处理,D0处理下的F0值均高于D2处理;而D0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Fm值和Fv/Fm值均低于D2处理。不同品种干旱胁迫下降低和增加的幅度不同,叶绿素含量和Fm值降幅最小的品种是石农952和石麦22,Fv/Fm降幅最小的品种是石农952和西途555,F0增加幅度最小的品种为石农952和小偃60。旱棚条件下,衡4399、西途555、轮选169、中麦1062和小偃60等品种的RWL、RWC、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下降或增加幅度均小于沧麦119和中麦155。4、测定大田不同生育时期的12个小麦品种旗叶的SOD、CAT酶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表明,除拔节期的SOD活性外,其余时期SOD、CAT活性和MDA含量在干旱胁迫下均上升,不同时期上升的幅度不同,SOD在灌浆期增幅最大,CAT和MDA在拔节期增幅最大,灌浆期和开花期增幅最小。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增加幅度也不相同,其中SOD活性增幅最小的品种为石农952和中信麦99,最大的品种为衡4399和中信9号;CAT活性和MDA含量增幅最小的品种为石农952和石麦22,增幅最大的品种为沧麦119和衡4399。5、石农952、中信麦99、石麦22、西途555、小偃60和中麦1062在苗期(PEG模拟干旱)和大田(河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衡4399和轮选169在旱棚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根长、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可作为小麦品种苗期鉴定、直观的抗旱评价指标。对12个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的株高、分蘖、旗叶长等10个农艺性状和9个不同生育时期的生理生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获得了小麦抗旱性的3个主成分指标,分别为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的Fv/Fm,开花期的相对含水量和成熟期的分蘖。6、在徐水试验站对河北省25份材料进行抗旱性鉴定发现,中麦1062、河农6049、京花11、河农6425、科伟20、京冬18和衡4444等7个品种综合抗性突出,在不同浇水处理条件影响下,科茂53表现出了较好的节水、稳产抗逆性能。
李萌,秦慧彬,王宇楠,穆志新[4](2020)在《山西省新征高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采用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2010—2017年间新征集的111份高粱种质资源17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8个行政地区中,吕梁市征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376)。10个质量性状中粒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733),而7个数量性状中以千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都高于质量性状。聚类分析将111份资源划分为五大类,除晋城市地区15份种质分散于各个类群外,来自相同行政区域的种质归入一群。本研究的结果为山西高粱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周瑜,李泽碧,黄娟,吴毓,张亚勤,张志良,张晓春[5](2021)在《高粱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以434份不同来源的高粱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水平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供试的高粱种质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穗型、穗形和叶病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较低,分别为1.0454、0.9244和1.1718;株高、穗长和千粒重的H′值较高,分别为2.0463、2.0259和2.0093;茎节数和生育期的H′值较低,分别为1.4652和1.7628。从参试种质中,筛选出1份特矮秆和23份矮秆种质,可为矮化育种提供优异亲本。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穗柄长、叶片数、茎节数、茎粗和生育期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穗柄粗和穗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穗粒重与千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对高粱的10个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11时,434份高粱种质资源可以分为3大类。类群I植株高大、茎秆粗壮、生育期长,可作为饲草或能源进行开发;类群II穗长和穗柄长较长,可从中筛选适合作工艺(帚)用的资源;类群III矮秆、早熟、大穗,可作为粒用高粱材料创新及杂交育种的种质资源。
张笛[6](2020)在《谷子耐盐种质资源筛选及生长发育与农艺性状的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盐胁迫对不同谷子品种从萌发到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光合作用以及成株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NaCl溶液浓度对5份谷子品种发芽势、发芽率的影响确定谷子适宜NaCl筛选浓度,以100份不同品种(系)的谷子为材料进行萌发期耐盐筛选,挑选出30份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对耐盐能力进一步鉴定分析,旨在筛选出适宜在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地区种植的高产、抗逆性强、综合性状优异的品种资源,为选育新品种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公矮5号、龙谷25、龙谷32、晋谷29和嫩选15在0(CK)、50、100、150、200、250mmol/L的NaCl溶液处理下发芽势、发芽率差异不同,当NaCl溶液浓度低于100mmol/L时,不同谷子品种间的发芽率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着,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发芽率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当NaCl浓度达到200mmol/L时的发芽率迅速降低,甚至部分种子不萌发;因此150mmol/L的NaCl适宜作为谷子耐盐筛选的最佳浓度。2、通过150mmol/L的NaCl对100份不同品种(系)的谷子进行萌发期耐盐筛选,根据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芽长、根干重、芽干重8个指标将供试材料分为耐盐、中度、敏感3个耐盐等级,盐胁迫对耐盐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的影响较小,对盐敏感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影响较大;综合耐盐性强的品种,相对根长、相对芽长、相对根干重和相对芽干重较大;综合耐盐性差的品种,相对根长、相对芽长、相对根干重和相对芽干重较小;盐胁迫对于谷子芽生长的抑制作用小于根的生长。3、盐胁迫显着抑制了谷子的生长、干物质积累和光合能力,谷子苗期的干物质积累最为关键。4、盐胁迫条件下谷子叶片中的SOD、POD、CAT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耐盐性强的材料体内保护酶活性与渗透调节物质升高幅度大于耐盐性弱的材料。5、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干重和芽干重可以作为谷子萌发期耐盐筛选的指标,干物质和叶面积可以作为谷子苗期耐盐筛选指标,穗长、单穗重、单穗粒重可以作为谷子成株期耐盐筛选指标。6、晋谷25、小白谷、赤谷8号、公矮6、龙谷35和河北香谷为综合耐盐能力强的材料,可以作为耐盐种质资源进行进一步研究。
卢华雨[7](2020)在《高粱品种再生能力的鉴定与再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高粱具有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生物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我国养殖业的优质饲草的主要来源,因此选育出再生能力强、生物产量高的高粱品种对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对97份高粱品种进行再生能力的鉴定以及对再生能力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再生能力相关性状进行定位,为在农业生产上选育出稳定遗传且再生能力强的高粱品种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97份高粱品种进行再生能力的筛选,经过两次刈割后,在高粱成熟后测量株高、穗长、整株鲜重、叶片鲜重、叶片数、茎秆干重、叶片干重、叶长、叶宽、穗柄长、叶面积、茎秆鲜重、穗重、穗长和整株干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97份高粱品种进行再生能力的综合评价,并进行聚类分析。前3个主成分(生物产量因子、叶部因子、穗部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0.339%,这说明前3个主成分可以反映16个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97份高粱品种可以分为2大类,类群Ⅰ包括07-79、绿能二号、凯勒、GL-519等63份品种(系),占全部品种(系)的64.94%,这一类群的明显特征是植株高度中等,年度生物产量低,叶片细长,茎细,单株高粱穗部短小且籽粒产量低,可视穗柄短,为再生能力较差型;类群Ⅱ包括GL-485、W454、Sweet-7、07-87等34份材料,占全部品种(系的)35.06%,这一类群的明显是植株较高,叶片宽大,年度生物产量高,茎较粗,可视穗柄较长,单株高粱穗部较大,籽粒较重,为刈割后再生能力较强的类型。(2)构建了忻粱-52×美引-48杂交F2代分离群体并对群体内300个单株进行1次刈割后的农艺性状进行测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分析和单世代分析方法对群体8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数量遗传分析结果如下:刈割后的株高性状最优遗传模型为Model B-6,属于2对主基因等显性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54.05%;叶片数的最优遗传模型为Model A-1,属于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53.98%;穗柄长、平均茎节长、整株鲜重、茎秆鲜重、穗重、叶片鲜重和茎叶比五个性状的遗传模型符合B-1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的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1.02%、73.92%、65.61%、52.89%、33.46%、75.91%、49.99%。(3)构建了忻粱52×美引-251杂交F2代分离群体并对其F2代群体434个单株进行性状的测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分析和单世代分析方法对群体6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对其中5个主要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数量遗传分析结果如下:整株鲜重、整株干重、茎秆干重、茎叶比、平均再生速度的最优遗传模型均为Model B-1,属于2对主基因遗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25%、53.1%、64.3%、66.81%、60.3%;叶片干重的最适遗传模型为Model B-2,为2对主基因遗传的完全显性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59.95%。(4)在忻粱52×美引-251杂交群体的5个再生能力相关性状的QTL研究中,在高粱7号染色体上共检测到了100个QTL位点,全长6359.4402c 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63.59c M;标记区间范围在15.8-125.8c M范围内,主要结果如下:在整株干重的定位研究中在7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了21个QTL位点,标记位于Sam78855—sam13552之间,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68.9c M,LOD值为6.72贡献为7.47%。其中Sam54935-Sam73522,标记距离19.296c M,LOD值为10.17,贡献率为10.13%,此区间内可能存在控制整株干重的主效位点。整株鲜重的定位研究中发现在7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了19个QTL位点,标记位于sam74266-sam73522之间,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64.92c M。其中Sam73522-Sam47407之间,标记距离为10.038,LOD值为7.34,贡献率为7.4%,此区间内可能存在控制整株鲜重的主效位点。叶片干重的定位研究中在7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了20个QTL位点,,标记位于Sam78835-Sam73522之间,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65.62c M,LOD值为6.74,贡献率为7.3%。Sam66499-Sam01715,标记距离为22.82c M,LOD值为7.14,贡献率为7.2%,此区间可能存在控制叶片干重的主效位点。茎秆干重的定位研究中在7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了20个QTL位点,,标记位于Xgap342-Sam78835之间,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64.74c M,LOD值为7.24。其中Sam66499-Xtxp278,标记距离为22.82c M,LOD值为8.36,贡献率为8.73%,此区间可能存在控制茎秆干重的主效位点。茎叶比的定位研究中在7号染色体上检测到了20个QTL位点,,标记位于Sam73522-Sam20533之间,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61.97c M,LOD值为5.61。其中Sam54935-sam73522,标记距离为19.3c M,LOD值为8.35,贡献率为8.4%,此区间可能存在控制茎叶比的主效位点。其中,整株干重和茎叶比在7号染色体的Sam54935-Sam73522标记区间内贡献率最大,达到了10.13%和8.4%,对于再生能力相关性状QTL定位贡献率较高的区域,可以在该区域内进行引物加密,为下一步对相关性状的精细定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杨清华[8](2020)在《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糜子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因其较强的抗性和较短的生育期而广泛种植于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是重要的制米作物,脱壳产品为黄米,其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功效,是人们提升生活水平和追求膳食平衡的多元化特色食物之一。糜子根据直链淀粉含量可分为粳性(高直链淀粉含量)和糯性(低直链淀粉含量)两种,因品质特性的不同,在种植区域和应用方向中有很大差别。糜子外观、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对其生产加工和商品特性具有显着影响。目前,糜子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抗逆性和作物栽培等方面,关于品质特性,尤其是蒸煮食味品质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与大宗作物相比,黄米品质研究起步较晚,这与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糜子的产业化发展。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主栽粳糯糜子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粳性和糯性糜子品种,对其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糊化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消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粳糯糜子的综合品质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籽粒形态、籽粒剖面微观结构、蒸煮特性指标、有序结构、热特性和糊化特性进行分析,探究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加工工艺差异;进一步分析粳糯糜子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探究粳糯糜子品质形成机理。为推进糜子开发利用,对粳糯糜子芽粉的营养特性、活性物质、理化特性、面团特性和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糜子功能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方向。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糜子核心种质资源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粳糯糜子主栽品种在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中表现出明显差异,但育成糜子品种性状表现较为单一。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表型性状和品质性状变幅大为目标株型塑造及品质改良提供较大空间。各个性状间表现出了显着相关性,通过其相关性状可对部分性状进行快速有效的选择。粳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以黄色、红色和黑色为主;糯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为红色和白色为主。粳糯糜子品种花序色均以绿色为主,穗型均以侧穗为主。粳性糜子品种产量在3304.3-4515.3 kg/hm2,平均为3987.9 kg/hm2,产量在3500.0-4500.0 kg/hm2的品种占86.4%。糯性糜子品种产量在2750.7-3902.1 kg/hm2之间,平均为3144.6 kg/hm2,产量低于3500.0 kg/hm2的品种占94.4%。粳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糯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小。糯性糜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比糯性糜子高2.59%。此外,近年育成的糜子品种在生育期、株高、节数、千粒重、穗粒重、主穗长和产量等方面变幅较小,品种类型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对糜子品种多元化需求。(2)粳糯糜子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方面具有显着差异。糜子籽粒的物理特性(千粒重、粒长、粒宽、长宽比)在品种之间具有显着差异,但粳糯糜子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糯性糜子籽粒亮度(L*)显着高于粳性糜子,且粳糯糜子总色差值具有显着差异;粳性糜子籽粒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且含有较多的角质型胚乳,而糯性糜子透光性较差且含有较多的粉质型胚乳。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糜子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5%-88.4%),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粳糯糜子在脂肪酸和氨基酸得分图中均很好的分离,明显聚集为两类。(3)粳糯糜子在蒸煮食味品质方面差异显着。粳性糜子在蒸煮中具有较低的米汤p H,较高的吸水率、体积膨胀比、米汤固形物、吸光值和碘蓝值。粳性糜子米汤中溶入了更多的营养物质,使米汤更加浓稠,因此,粳性糜子更适合做粥。糜子饭的质构特性显示,蒸煮后的粳性糜子硬度更大,更耐咀嚼;而蒸煮后的糯性糜子黏着性和内聚力更大。与粳性糜子相比,糯性糜子含有更多的分支状结构,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这可能也是粳糯糜子饭质构特性产生差异的原因。粳性糜子饭中的快速消化淀粉显着低于糯性糜子饭,其抗性淀粉含量显着高于糯性糜子饭,表明粳性糜子饭淀粉更难被消化。此外,糜子中慢速消化淀粉含量比较高(47.56%-55.80%),是提供能量的理想型食物。香气直接影响糜子食味品质。粳糯糜子粥中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物质,包含6种醇类、14种醛类、22种烷类、4种酮类、1种苯类、8种酸脂类、2种胺类、1种杂环类和1种烯烃类。粳糯糜子总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糯性糜子很好的聚为一类。此外,挥发性物质含量与直链淀粉和脂肪酸组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糯性糜子更容易被糊化(完全糊化时间:糯性糜子20min,粳性糜子25 min),但粳性糜子变形更大且一致性较差。粳糯糜子均由籽粒边缘部位开始,向中部和心部逐渐糊化。完全糊化后,糯性糜子籽粒微观结构呈分支状结构,而粳性糜子籽粒呈蜂窝状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逐渐增加。粳性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米汤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高于糯性糜子。粳糯糜子的长程和短程有序结构均随着蒸煮逐渐被破坏,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20°2θ处的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峰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典型的V型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糜子粉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点温度(Tc)显着增加,而热焓值(ΔH)却显着降低,最终,分别在蒸煮20 min和25min时,粳糯糜子热特性吸收峰完全消失。此外,糜子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在蒸煮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粳糯糜子淀粉表观结构特征和理化特性差异显着,这也可能是导致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偏振光下,粳糯糜子淀粉具有典型的“马耳他十字”,扫描电镜结果可知,粳糯糜子淀粉颗粒呈规则的多边形和球形,且在几种杂粮淀粉中,其颗粒尺寸较小。粳糯糜子的结晶度分别为37.6%和38.4%,高于其他几种杂粮的结晶度。糯性糜子淀粉回生值低,表现出比较好的稳定性。此外,糯性糜子淀粉稳定性好,可作为冷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增稠剂,粳性糜子淀粉具有适当的回生速率和膨胀度,适合制作凉皮、粉丝等产品。(6)发芽是提高面粉营养与功能价值的一种简便有效方式。发芽显着降低了面粉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增加了面粉中的粗纤维、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α-淀粉酶和功能活性物质的含量。发芽增加了粳糯糜子粉的亮度(L*)、水溶性和膨胀度,降低了粳糯糜子的密度。在发芽过程中,部分淀粉被水解,转化为发芽所需要的能量,导致了粳糯糜子结晶结构部分被破坏,结晶度下降;To、Tp和Tc增加,ΔH降低;糊化黏度曲线的下降;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的降低。此外,发芽导致了粳糯糜子淀粉体外消化率的降低和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升高。在主成分分析中,粳糯糜子粉主要分布于成分2的负半轴,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面粉逐渐向成分1的负半轴移动。
王海岗[9](2019)在《山西谷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谷子[Setariaitalica(L.)P.Beauv.]起源于中国,具有抗旱、耐瘠、生育期短的特点,作为一种粮草兼用作物,广泛种植于黄河流域且现在仍然存在于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山西是中华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省份,山西南北横跨6个纬度(34°34′-40°44′),是中国谷子主要种植省份。山西谷子资源丰富,占全国谷子资源的1/5。山西传统的名优谷子品种较多,这些品种蕴藏着丰富的基因资源。本研究在对山西省种质库谷子资源数据库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山西谷子初选核心种质;通过田间统一表型鉴定和SSR标记的基因型鉴定,分析山西谷子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挖掘与重要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及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寻找连锁群体中控制主要育种性状的QTL。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西谷子种质资源丰富多样。通过对山西谷子地方品种地理来源分析发现,山西谷子地方品种主要分布于大同、忻州、吕梁、晋中和长治5市,占全省资源的75.7%;90%谷子资源为粳性;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析发现运城、晋城谷子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最大,分别为1.8580、1.7793。山西谷子资源在苗色、穗型、粒色类型丰富,涵盖了中国谷子资源的基本类型。山西谷子资源遗传多样性大且类型丰富,是谷子种质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2.构建了山西谷子地方品种核心种质。通过对表型数据系统聚类随机取样构建了保留原始种质10.57%的初选核心种质。核心种质代表性检测结果表明,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表型性状均值差异百分率为5.9%,极差符合率为87.4%;14个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t检验差异均不显着,初选核心种质能够代表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3.核心种质表型综合评价。将山西谷子核心种质资源的18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将主成分得分归一化处理后计算综合得分F值来评价每份种质。谷子核心种质的平均F值为0.5227,来自吕梁市离山的H180(猪汉肠软谷)的F值最高(0.7235),其次为来自晋中市平遥的H174(狗肠软谷)(0.6881)、来自晋中市左权的H160(三变脸)(0.6663),是综合性状较好的种质材料。4.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在对核心种质表型性状统一鉴定、评价的基础上,结合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谷子核心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96对SSR引物共检测到828个多态性条带,平均为8.625个,等位变异数在2~26之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于0~0.2之间的位点占总位点的85.14%,等位基因频率大多较小,说明谷子材料之间的位点差异性较大,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5.核心种质遗传结构分析。利用Structure 2.3.4将山西谷子核心种质划分为3个亚群,结合山西省地理特征发现3个亚群大致按纬度高低区分开来,分为晋北、晋中和晋南3部分。表明山西谷子种质资源存在地理生态型分化,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山西省是春、夏谷两种类型同时存在的省份,为山西谷子生态区域划分和育种亲本选配提供了分子证据。6.表型和基因型关联分析。连锁不平衡存在于共线性或非共线性位点组合中,说明山西谷子核心种质群体有利于关联分析和优异等位变异挖掘。GLM方法检测到23个标记与节数、株高、颈长、穗长、叶长、茎粗、穗粗、码数、码粒数和蛋白质含量10个性状相关联。同时,明确了关联标记不同等位变异的增(减)效应,寻找到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本研究发掘了对蛋白质增效潜力明显的等位变异B153-152、P14-240以及典型载体材料小红谷、黄谷;对码粒数增效潜力明显的等位变异B142-268以及典型载体材料长象白、知州谷;对码数增效潜力明显的等位变异P98-144、B142-183以及典型载体材料临秋变、白爪爪软谷;对穗长增效潜力明显的等位变异B153-190以及典型载体材料蛇儿谷;对株高减效潜力明显的等位变异B223-149、B223-145以及典型载体材料五叉软谷、小黄谷等。这些含有优异等位变异的材料可以用于优异亲本组合的选配。7.QTL定位。对238份“豫谷1号×红苗大白谷”重组自交F8群体进行t GBS简化基因组测序,构建了覆盖4377个SNP标记的连锁图谱,总遗传距离1069 c M,平均间距0.24 c M,相邻标记间最大间距12.1 c M。利用IM-ADD算法(区间作图法)对12个性状进行了5个环境的QTL定位,共定位到了189个控制农艺性状的QTL位点,分布于谷子9条染色体上,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从2.3%到11.4%不等。其中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TL数目较多,分别有43个和40个。189个QTL中有137个(72.5%)能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环境中检测到。其中,第9号染色体上的scaffold_9-36540173到scaffold_9-40248082定位到6个性状的QTL,抽穗期、节数、株高等3个性状在3个以上环境中检测到。
石艳兰[10](2019)在《四倍体南荻自然混交后代优良单株的筛选及其父本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为我国特有的多年生C4禾本科高大草本植物,具有高生物质产量、高纤维含量等特点,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纤维类能源植物之一,同时还是一类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备受国内外关注。由于多倍体植物通常表现出更好的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的耐受性、生物产量高的特性,南荻多倍体创制成为南荻新种质培育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以四倍体南荻有性后代群体为材料,采用SLAF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亲缘关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南荻有性后代是否为真实杂交种进行鉴定;从该后代群体中挑选了10份三倍体南荻材料,地下根状茎扩繁后,通过随机区组种植实验,连续三年观测实验材料的茎长、单茎干重、相对含水量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对实验材料进行纤维素含量、矿质元素含量等品质性状测定后,结合农艺性状对10份三倍体南荻材料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SLAF技术在1份四倍体南荻(母本),30份待选父本(芒11份,荻10份,南荻9份),19份子代,共50份芒属植物中开发了800,081个SLAF标签,其中有160,368个多态性SLAF标签和469,509个SNP标记。利用开发的SNP标记进行遗传分析得知,南荻多倍体群体最有可能的父本材料是南荻C3,该南荻多倍体群体是真实杂交种。(2)利用方差分析对10份三倍体南荻材料农艺性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各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以及在10个基因型间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表明实验材料的这些农艺性状随生长年份间和种间不同变化而变化。对2018年所有材料的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试验材料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分别为6.94%~51.13%和33.1%~44.3%,且不同材料间无显着差异,半纤维素含量为14.8%~43.57%,不同材料间差异显着;所有材料的元素含量为:钾1719.70~4654.30 mg/kg,钠31.00~280.200 mg/kg,钙1115.90~3773.20 mg/kg,镁288.40~1213.10 mg/kg,磷409.20~1755.50 mg/kg,氯627.00~3486.00 mg/kg,硝态氮158.50~791.00μg/g,硫酸根33.80~248.00 mg/L,除硫酸根外,所有材料的其他矿质元素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根据所有材料农艺性状以及矿质元素的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10份材料的综合得分排名为:D3>D6>L10>D1>D15>D11>D5>D12>D4>D9。本论文为南荻高产分子标记开发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支持;为今后南荻多倍体品种的选育,进一步开发南荻高产种质奠定物质基础。
二、高粱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粱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高粱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1.4.1 统计分析 |
1.4.2 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分析 |
2.2 不同高粱种质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 |
3 讨 论 |
(2)上海甜芦粟种质资源收集与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 不同种质萌发指标对处理温度的响应 |
1.2 甜芦粟部分农艺性状初步评价 |
1.3 甜芦粟产量性状及茎秆持汁性分析 |
1.4 甜芦粟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
2 讨论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种子萌芽力鉴定 |
3.3 农艺性状考查 |
作者贡献 |
(3)冀中北抗旱小麦品种筛选及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作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1.1.1 干旱胁迫对作物植株形态的影响 |
1.1.2 干旱胁迫对作物水分相关指标的影响 |
1.1.3 干旱胁迫对作物光合产能作用的影响 |
1.1.4 干旱胁迫对作物抗氧化酶与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1.1.5 干旱胁迫对作物根系特征的影响 |
1.2 作物抗旱性鉴定方法 |
1.2.1 田间直接鉴定法 |
1.2.2 干旱棚、人工气候室法 |
1.2.3 高渗溶液法 |
1.3 作物抗旱性评价方法 |
1.3.1 抗旱系数 |
1.3.2 抗旱指数 |
1.3.3 直接比较法 |
1.3.4 隶属函数法 |
1.3.5 主成分分析法 |
1.3.6 灰色关联度系数法 |
1.3.7 聚类分析 |
1.4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苗期抗旱性鉴定试验 |
2.2.2 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试验 |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3.1 根系测定 |
2.3.2 田间调查与考种 |
2.3.3 叶片离体失水速率 |
2.3.4 叶片相对含水量 |
2.3.5 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 |
2.3.6 酶活性测定 |
2.3.7 叶面积调查和干物质积累 |
2.3.8 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凋萎含水量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EG胁迫下小麦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
3.1.1 供试小麦品种各个指标测定值变化 |
3.1.2 单项指标分析 |
3.1.3 主成分分析 |
3.1.4 不同品种的综合抗旱性评价 |
3.1.5 灰色关联度分析 |
3.1.6 聚类分析及抗旱级别的划分 |
3.1.7 抗旱指标的筛选 |
3.2 田间不同生育时期的小麦抗旱性研究 |
3.2.1 供试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化 |
3.2.2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叶片水分相关含量的变化 |
3.2.3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3.2.4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3.2.5 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 |
3.2.6 干旱胁迫下小麦品种水分相关含量的变化 |
3.2.7 干旱胁迫下小麦品种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3.2.8 干旱胁迫下小麦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3.2.9 各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抗旱指数间的相关性 |
3.2.10 主成分分析 |
3.2.11 干旱胁迫下小麦品种产量的变化 |
3.3 河北省低平原区东北部节水丰产小麦品种筛选 |
3.3.1 自然因素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
3.3.2 供试小麦品种在各个生育时期和水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的变化 |
3.3.3 供试小麦品种在不同水处理下的农艺性状变化 |
3.3.4 不同水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产量的变化 |
3.3.6 不同水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抗旱指数 |
3.3.7 相关分析 |
3.3.8 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
4.1.1 干旱胁迫下小麦根系变化 |
4.1.2 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评价方法 |
4.1.3 小麦苗期抗旱性鉴定 |
4.1.4 小麦苗期抗旱指标筛选 |
4.2 不同小麦品种全生育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
4.3 不同小麦品种全生育期受到干旱胁迫时农艺性状变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山西省新征高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和调查性状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征集高粱地方种质资源的行政区多样性分析 |
2.2 新征集高粱地方种质资源的质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
2.3 新征集高粱地方种质资源的数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
2.4 新征集高粱地方品种资源的遗传聚类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5)高粱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粱种质资源描述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 高粱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 数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2.4 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 |
(6)谷子耐盐种质资源筛选及生长发育与农艺性状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盐胁迫对作物萌发的影响 |
1.2 盐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盐胁迫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4 盐胁迫对作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5 盐胁迫对作物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NaCl适宜筛选浓度的确定 |
2.2.2 萌发期耐盐品种筛选 |
2.2.3 农学耐盐性鉴定 |
2.3 测定指标 |
2.3.1 萌发指标的测定 |
2.3.2 株高、干物质、叶面积的测定 |
2.3.3 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4 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
2.3.5 成株期农艺性状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NaCl适宜胁迫浓度的筛选 |
3.2 萌发期耐盐品种的筛选 |
3.2.1 不同谷子品种萌发期耐盐性比较 |
3.2.2 NaCl胁迫条件下谷子萌发期各指标的相关分析 |
3.2.3 NaCl胁迫条件下谷子萌发期主成分及因子分析 |
3.2.4 NaCl胁迫条件下不同谷子品种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
3.3 NaCl胁迫对谷子形态、抗氧化酶及光合参数的影响 |
3.3.1 NaCl胁迫对谷子苗期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2 NaCl胁迫对谷子拔节期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3 NaCl胁迫条件下谷子苗期、拔节期形态指标相关分析 |
3.3.4 NaCl胁迫对谷子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3.5 NaCl胁迫对谷子光合参数的影响 |
3.4 不同谷子品种成株期耐盐性鉴定 |
3.4.1 NaCl胁迫对谷子成株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2 NaCl胁迫条件下谷子成株期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
3.4.3 NaCl胁迫条件下谷子成株期农艺性状主成分及因子分析 |
3.4.4 NaCl胁迫条件下谷子成株期耐盐性评价 |
3.4.5 NaCl胁迫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4.6 回归模型的建立 |
4 讨论 |
4.1 盐胁迫对谷子萌发的影响 |
4.2 盐胁迫对谷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 盐胁迫对谷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4 盐胁迫对谷子光合特性的影响 |
4.5 盐胁迫对谷子成株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6 谷子萌发期与成株期耐盐能力综合评价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高粱品种再生能力的鉴定与再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高粱刈割研究 |
1.3 数量性状遗传学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
1.4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高粱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思路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粱品种再生能力的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性状测定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分析 |
2.2.1 刈割后再生部分各个性状的相关性 |
2.2.2 高粱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 |
2.2.3 高粱种质资源的主成分分析 |
2.2.4 高粱刈割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高丹草刈割1次农艺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性状调查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高丹草刈割1 次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2.2 高丹草刈割1 次农艺性状的表型分析 |
3.2.3 高丹草刈割1 次农艺性状遗传模型的选择 |
3.2.4 高丹草刈割1 次农艺性状遗传模型检测 |
3.2.5 高丹草刈割1 次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高丹草刈割2次再生能力产量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设计 |
4.1.2 性状测定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高丹草刈割2 次再生能力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4.2.2 高丹草刈割2 次再生能力产量性状表型数据分析 |
4.2.3 高丹草刈割2 次再生能力产量性状备选模型的选择 |
4.2.4 高丹草刈割2 次再生能力产量性状遗传备选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
4.2.5 高丹草刈割2 次再生能力产量性状最适遗传模型的参数估计 |
4.3 结论和讨论 |
第五章 高粱再生能力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5.1.2 田间性状数据采集 |
5.1.3 高粱叶片采集 |
5.2 高粱叶片DNA的提取与检测 |
5.2.1 DNA的提取 |
5.2.2 DNA浓度检测 |
5.2.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优化 |
5.2.4 PCR扩增体系 |
5.2.5 PCR反应扩增程序 |
5.2.6 电泳检测F_2 群体PCR产物 |
5.3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F_2 群体的DNA检测 |
5.4.2 SSR引物的初次筛选 |
5.4.3 SSR引物的2 次筛选 |
5.4.4 SSR标记构建连锁群体 |
5.4.5 F_2 群体5 个再生能力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5.5 结论和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糜子产业发展现状 |
1.1.1 糜子起源与分类 |
1.1.2 糜子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 |
1.2 糜子综合品质特性 |
1.2.1 外观品质 |
1.2.2 营养品质 |
1.2.3 加工品质 |
1.2.4 常见糜子食品及产品 |
1.3 谷物品质研究进展 |
1.4 淀粉结构及特性 |
1.4.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结构 |
1.4.2 糜子淀粉研究进展 |
1.5 谷物中淀粉与品质关系研究 |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目的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糜子主栽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仪器与设备 |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1.3 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及评价 |
2.2.2 糜子主栽品种综合评价 |
2.3 讨论 |
2.3.1 糜子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
2.3.2 各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
2.3.3 糜子育种改良前景展望 |
2.4 小结 |
第三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籽粒外观品质 |
3.2.2 营养品质 |
3.2.3 糊化特性 |
3.2.4 蒸煮品质 |
3.2.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特性 |
3.2.6 食味品质研究 |
3.3 讨论 |
3.3.1 糜子籽粒外观品质 |
3.3.2 糜子的营养品质 |
3.3.3 糜子的糊化特性 |
3.3.4 蒸煮食味品质 |
3.3.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率 |
3.3.6 糜子的挥发性物质 |
3.4 小结 |
第四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形态变化 |
4.2.2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蒸煮特性的变化 |
4.2.3 化学组分 |
4.2.4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及糜子粉的显微结构观察 |
4.2.5 结晶结构和有序结构 |
4.2.6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热特性 |
4.2.7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糊化特性 |
4.3 讨论 |
4.3.1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形态及剖面结构的变化 |
4.3.2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淀粉结构的变化 |
4.3.3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热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变化 |
4.4 小结 |
第五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化学组分分析 |
5.2.2 淀粉颗粒的形态特征 |
5.2.3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
5.2.4 淀粉的分支度及分子量分析 |
5.2.5 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 |
5.2.6 X-射线衍射分析 |
5.2.7 淀粉糊理化特性 |
5.2.8 淀粉糊化特性 |
5.2.9 淀粉热焓特性 |
5.2.10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5.3.1 淀粉的组成与结构 |
5.3.2 淀粉颗粒形态分析 |
5.3.3 糜子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与谷物品质相关性 |
5.4 小结 |
第六章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营养品质 |
6.2.2 α-淀粉酶和生物活性成分 |
6.2.3 理化特性 |
6.2.4 结晶结构 |
6.2.5 热特性 |
6.2.6 糊化特性 |
6.2.7 流变学特性 |
6.2.8 消化特性 |
6.2.9 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主栽糜子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
7.1.2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
7.1.3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
7.1.4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
7.1.5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山西谷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山西谷子种质资源研究 |
1.1.1 山西谷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
1.1.2 山西谷子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
1.1.3 山西谷子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
1.2 作物核心种质资源构建 |
1.2.1 分子标记技术在谷子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1.2.2 谷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 关联分析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
1.3.1 关联分析与连锁不平衡 |
1.3.2 关联分析的方法 |
1.3.3 关联分析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4 植物数量遗传QTL定位的方法 |
1.4.1 遗传图谱的构建 |
1.4.2 数量性状QTL定位 |
1.4.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1 目的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山西谷子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山西谷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表型多样性分析 |
2.2.2 山西谷子资源行政区多样性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山西省谷子核心种质构建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田间实验设计 |
3.1.2 性状调查 |
3.1.3 表型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核心种质取样 |
3.2.2 核心种质代表性检测 |
3.2.3 表型性状变异 |
3.2.4 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3.3 讨论 |
3.3.1 核心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 |
3.3.2 核心资源不同地理来源的聚类分析 |
第四章 初选核心种质资源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基因组DNA提取 |
4.1.3 PCR反应体系及扩增 |
4.1.4 电泳及染色 |
4.1.5 SSR引物筛选 |
4.1.6 SSR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2 聚类分析 |
4.2.3 群体结构分析 |
4.3 讨论 |
4.3.1 山西谷子资源遗传多样性 |
4.3.2 山西谷子资源遗传结构 |
第五章 谷子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挖掘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SSR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及其衰减 |
5.2.2 关联分析 |
5.2.3 优异等位变异发掘 |
5.3 讨论 |
5.3.1 山西谷子资源连锁不平衡 |
5.3.2 山西谷子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
第六章 谷子农艺性状QTL定位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农艺性状调查 |
6.1.3 分子遗传连锁图谱 |
6.1.4 QTL 定位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农艺性状表型变异分析 |
6.2.2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6.2.3 农艺性状QTL定位 |
6.3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10)四倍体南荻自然混交后代优良单株的筛选及其父本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南荻研究现状 |
1.1.1 南荻分类与地理分布 |
1.1.2 南荻生物学特征 |
1.1.3 南荻种质资源筛选和新种质培育 |
1.1.4 南荻的应用价值 |
1.2 SLAF-Seq测序技术 |
1.2.1 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简化基因组测序 |
1.2.2 SLAF-seq技术 |
1.3 三种常用分子标记简介 |
1.3.1 RFLP分子标记 |
1.3.2 SSR分子标记 |
1.3.3 SNP分子标记 |
1.4 芒属植物分子标记研究 |
1.4.1 芒属分子标记开发 |
1.4.2 分子标记在芒属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 |
1.4.3 分子标记技术在芒属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
1.4.4 分子标记技术在南荻亲缘关系以及品种真实性鉴定中的应用 |
1.5 作物优良种质评价方法的研究情况 |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基于SLAF-seq技术开发SNP标记鉴定父本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种植方法 |
2.1.3 DNA的提取 |
2.1.4 SLAF文库构建和高通量测序 |
2.1.5 SLAF标记和SNP标记开发 |
2.1.6 亲缘关系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DNA提取结果 |
2.2.2 酶切、建库以及测序数据评估 |
2.2.3 SLAF标记和SNP标记开发 |
2.2.4 试验材料群体分析 |
2.2.5 待选父本与后代的亲子关系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南荻自然混交后代优良单株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实验基地的气候数据统计分析 |
3.2.2 试验材料主要农艺性状检测及分析 |
3.2.3 试验材料的品质性状分析 |
3.2.4 优良单株筛选 |
3.3 讨论 |
3.3.1 影响南荻生物质产量的表型性状 |
3.3.2 影响南荻生物质产量的环境因素 |
3.3.3 南荻品质性状与优良种质的筛选 |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高粱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高粱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J]. 周福平,史红梅,张海燕,杨彬,闫凤霞. 种子, 2022(01)
- [2]上海甜芦粟种质资源收集与初步鉴定[J]. 朱吉风,张俊英,秦秋炜,王伟荣,储黄伟,周熙荣,李延莉. 分子植物育种, 2022(01)
- [3]冀中北抗旱小麦品种筛选及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D]. 蔺明月.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4]山西省新征高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李萌,秦慧彬,王宇楠,穆志新. 种子, 2020(10)
- [5]高粱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周瑜,李泽碧,黄娟,吴毓,张亚勤,张志良,张晓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03)
- [6]谷子耐盐种质资源筛选及生长发育与农艺性状的鉴定[D]. 张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7]高粱品种再生能力的鉴定与再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卢华雨.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8]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D]. 杨清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9]山西谷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关联分析[D]. 王海岗.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10]四倍体南荻自然混交后代优良单株的筛选及其父本鉴定[D]. 石艳兰.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性状分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