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薇春季扦插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鹏华,刘玉红,赵文杰,王晓丽,杨惠菊,赵鹏霄[1](2021)在《紫薇扦插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文中提出介绍了紫薇扦插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包括扦插育苗、移栽、移栽后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紫薇的绿化应用提供参考。
王曼[2](2021)在《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植物专类园研究不断兴起,高品质专类园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专类园景观品质,是现代园林发展一个方向。在我国,紫薇的栽培历史久,品种多,可观赏,适应强,易管理,应用广,紫薇专类园发展趋势良好,有丰富景观、弘扬文化、科研科普、种质资源保存等功能,并为绿化产业带来新发展。在这样前提下探讨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就显得意义重大。通过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为例,借鉴相关案例经验,讨论相关概念理论,探析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梳理国内外植物专类园、紫薇专类园的概念、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得出:紫薇专类园形成渊源为专类药圃,且经历各阶段发展远播国外,目前紫薇相关研究包括栽培、繁殖、选育、抗性研究、园林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以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五个案例为借鉴,提炼出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参考经验,包括理念定位、总体规划、植物配置、文化表达、紫薇艺术造型、紫薇后期维护、文创活动开展及运营管理等,为后期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指明方向提供想法。归纳相关基础理论;梳理植物专类园的分类及设计要点;探讨紫薇专类园的特点,包括紫薇现有种质资源、景观效应、文化底蕴、适用类型、园林应用、功能作用等。依照植物专类共性与紫薇特性,总结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得出规划层面,包括环境分析、资源整合、主题定位、规划布局等方法;得出设计层面,包括山水地形、道路及铺装、植物造景、园建及小品、文化展示等方法的相关探讨。完成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景观规划与设计。项目位于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占地面积约12.6hm2,是近郊重要的景观节点。项目拟收集湖南地区适用的共6个紫薇种,包括使用了品种约50余种,种植约800余株,突出紫薇专类特色。项目设计实践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设计、节点扩初。并通过植物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入,总结营造具有植物文化观赏性及地域文化展示性结合的紫薇专类园的参考模式,并对论文理论的适用性进行论证。
刘美[3](2021)在《紫薇生长期扦插繁育的研究和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是千屈菜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大色艳,色彩繁多,开花在少花的夏季,是重要的观赏树种。目前有多种紫薇扦插繁育的研究,但有关紫薇扦插一次性成花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组织培养方面,已经建立多种紫薇茎段快繁体系,但紫薇再生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从扦插、再生两方面入手,探究紫薇扦插生根、移栽成活成花、移栽苗质量评价和紫薇再生,旨在探索扦插一次性成花技术和建立紫薇再生体系,为紫薇的推广和繁育提供技术支持,为紫薇品种改良和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期扦插繁育的研究(1)矮紫薇、成都紫薇均属于皮部生根型。矮紫薇当年生穗条长度8 cm-10 cm+剪叶1/2+泥炭土1∶蛭石1组合的嫩枝扦插生根率达100%,平均根数11.3条成都紫薇当年生穗条长度13 cm-15 cm+剪叶1/2+泥炭土1∶蛭石1组合的生根率52.4%,平均根数4.5条。KIBA8∶NAA2处理的根数、根长极显着高于IBA的,且根长、根粗显着高于KIBA的;粗穗条(0.8 cm-1.0 cm)根数显着高于细穗条(0.5 cm-0.8cm);上部穗条生根率和生根数根数均显着高于下部穗条的;长枝(13 cm-15 cm)根数、根粗显着高于短枝(8 cm-10 cm)。(2)天鹅绒紫薇(Whit III)属于皮部生根型。带二年生枝条在泥炭土1∶蛭石1中,生根率达91.2%,平均根数14.0条;当年生枝条在泥炭土3∶珍珠岩1中,KIBA 1000 mg/L处理10s,生根率60.0%,平均根数11.0条。(3)扦插一次性成花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矮紫薇穗条长度13 cm-15 cm+留2片叶+泥炭土3∶蛭石1组合的生根率达95%,扦插后17d带无纺布袋移栽,在二级枝萌发前(约移栽10 d)开始每7 d施0.1%花多多二号肥料一次,移栽22 d后初花,盛花期从9月25持续到10月17,开花率达72.5%。成都紫薇、天鹅绒紫薇9月10日移栽后当年未开花。(4)矮紫薇移栽70 d,平均苗高22.9 cm,平均冠幅25.4 cm。以苗高、冠幅主要指标,分枝数、开花率为参考指标,移栽苗质量评价结果为Ⅰ级苗:苗高≥25 cm,冠幅≥25 cm,分枝数≥3个;Ⅱ级苗:苗高≥20 cm,冠幅≥20 cm,分枝数≥3个;Ⅲ级苗:苗高≥15 cm,冠幅≥15 cm,分枝数≥2个。2.组织培养的优化和再生体系的建立(1)当年生茎段用升汞0.1%消毒8 min,初代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为MS+6-BA1.0 mg/L+NAA 0.1 mg/L,继代4-5次获得大量无菌苗,多次继代生长不正常的组培苗,在1/2MS+6-BA1.0 mg/L+NAA0.1 mg/L优化培养基中培养后,获得的组培苗叶色绿,叶片舒展,生长健壮。NAA的生根处理效果优于IBA的,组培苗接种于1/2MS+NAA0.5 mg/L生根率达94.4%,平均根数6.3条。(2)组培苗叶片接种于MS+6-BA 1.0 mg/L+IBA 0.5 mg/L愈伤率83%,愈伤淡黄绿,颗粒状,质地水润。叶片以20 g/L蔗糖为碳源,愈伤率78%,愈伤淡黄绿,颗粒状,湿润,状态最佳。胚接种于MS+2,4-D 1.0 mg/L+6-BA 0.5 mg/L+NAA0.5 mg/L,愈伤率100%,愈伤淡黄绿色、颗粒状、湿润。子叶接种于MS+6-BA1.0mg/L+2,4-D 0.5 mg/L+NAA 0.5 mg/L,愈伤率100%,愈伤黄绿色、浅黄色,团状,湿润。叶片愈伤接种于1/2 MS+6-BA 1.0 mg/L+NAA 0.2 mg/L,分化率达75%,平均芽数1.8个。茎段基部绿色颗粒状愈伤接种于1/2MS+6-BA 1.5 mg/L+NAA0.75 mg/L,分化率达100%,平均芽数5.6个。
任焕焕[4](2020)在《蓝雪花温室扦插技术及组培无菌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蓝雪花(Plumbago awiculata)是属于白花丹科白花丹属,其原产地在南非,在亚热带地区是能够普遍应用的花灌木,其生长顽强健壮,春季和夏季是盛花期,供观赏期比较长。叶色翠绿,花色淡雅,易造型修剪,是一种集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新型花卉,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本试验设计选2年生蓝雪花为母株,一年生木质化程度不高的幼嫩枝条为扦插所用材料,对其温室反季节扦插繁殖技术、生根过程生理生化的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为生产蓝雪花反季节穴盘扦插育苗提供技术参考;同时对建立蓝雪花组培无菌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以蓝雪花的茎段为外植体时,采用培养基的不同,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的不同在蓝雪花的初代培养过程中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蓝雪花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IBA、NAA、ABT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显着提高蓝雪花扦插生根率,把基质、激素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作为三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通过对基质(V蛭石、V蛭石+V草碳土=2:1、V蛭石+V草碳土+V珍珠岩=1:2:3)、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IBA、NAA、ABT)、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500mgL-1、1000mgL-1、1500mgL-1)三因素正交试验,综合比较得到了最佳组合是V蛭石+V草碳土+V珍珠岩=1:2:3的基质+ABT1000mgL-1,效果最佳,生根率达到了 95%。2、蓝雪花扦插生根过程中,插穗的POD和SOD活性变化明显,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明显提高了插穗不定根发生时期的POD和SOD的活性,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及不定根的发生。3、表面灭菌,0.1%Hgc12灭菌剂相对10%次氯酸钠灭菌剂较为敏感,对灭菌时间的要求更严。用10%次氯酸钠灭菌时间以8min最佳;用0.1 Hgc12灭菌时间以6min最佳,灭菌充分,致死率低。4、把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作为三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通过对培养基(MS、1/2MS、WPM)、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6-BA、IAA、ZT)、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0.2mgL-1、0.4mgL-1、0.8mgL-1)三因素正交试验,研究了蓝雪花组培初代培养无菌体系建立的条件。综合比较得到了最佳组合是WPM培养基+0.4mgL-1玉米素(ZT)处理,最高诱导率达到92.3%
赵芳[5](2020)在《南紫薇扦插繁育及栽培技术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南紫薇(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Koehne)为千屈菜科(Lythraceae)紫薇属(Lagerstroemia)落叶乔木,树形优美,花期长且适应能力强,是巫山县园林绿化的理想树种。但因人为破坏,加之巫山南紫薇较为稀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南紫薇规模繁育体系。扦插繁育既可以保持南紫薇的优良性状、缩短育苗时间,同时还能实现南紫薇优良品种的规模化生产。目前,关于南紫薇扦插技术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单因素试验,对南紫薇扦插适宜条件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对其在巫山县地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南紫薇在IBA浓度为400mg/L、600mg/L和800mg/L不同浓度处理下,对南紫薇扦插生根率有着极显着影响。在400mg/L、600mg/L时,插穗的生根率、生根数和最大根长数值逐渐升高。当浓度为600mg/L时,扦插生根率可达81.1%。随着IBA浓度升高,浓度为800mg/L,处理的插穗的生根率下降。(2)不同基质处理条件下南紫薇的生根率、生根条数和最大根长等生根指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当河沙:珍珠岩:林地腐叶土为1:1:3时,南紫薇插穗生根率表现最佳,为83.3%,生根数和最大根长指标也最高,分别为5.8条/株和11.7cm。(3)南紫薇枝条中部插穗的生根指标显着好于上部和下部枝条,其中,下部枝条表现最差。采取枝条中部,当长度在26cm左右时,南紫薇扦插的生根率最高(87.8%)。(4)为探讨南紫薇在巫山县低海拔区域可行性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方法,在巫山县大昌镇栽培面积约50亩,通过试验表明,栽植后,通过夏季的酷暑考验,南紫薇扦插苗的成活率仍可达80.7%,地径均值为2.01cm,平均树高为2m。成活率表现较为良好,但生长情况方面,南紫薇扦插苗木处于中等水平。南紫薇可用于三峡库区低海拔区域的植被修复与生态治理,能改善库区较为恶劣的环境,石漠化程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改善了库区周边群众的人居环境,能有效带动库区周边群众开展实施类似项目,带动库区经济迅猛发展。
王言歌[6](2020)在《美国木豆树繁殖与施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选择栽培树冠大、叶片滞尘能力强的绿化树种,是治理空气污染的一种措施。美国木豆树(Catalpa bignonioides)树冠宽阔,生长较为迅速,有很强的适应性,叶片大,且春可观叶,夏可观花,秋可观果,是可以改善目前环境问题的一种绿化树种。因此,开展美国木豆树的引种繁殖和栽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美国木豆树的引种和栽培技术,本文从木豆树的种子繁殖、扦插繁殖以及实生苗的后期施肥调控管理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从种源地购买到种源1(田纳西)、种源2(北卡罗来纳)和种源3(俄亥俄),3个种源美国木豆树种子为材料,测定种子的种长、种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等表型性状,以及种子在不同GA3浓度处理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并比较不同GA3浓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1)美国木豆树种源3的种子种长、种宽、长/宽的值和千粒重最小(分别为2.34cm、0.45cm、5.27和7.13g),但种源3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最高,分别为32.67%、27.33%和1.62。(2)GA3浓度对美国木豆树种子发芽影响显着,在150mg/LGA3处理下种源3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达到最高,分别为90.67%和4.50。2.以美国木豆树当年生嫩枝为材料制作插穗,分析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插穗生根形态、生根性状、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以及营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美国木豆树扦插生根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起始期、愈伤期、根原基期、不定根产生期、不定根伸长期,且插穗生根类型属于混合生根型。(2)在正交试验中,插穗在IBA激素1000mg/L处理60s的生根率最高为84.00%,愈伤组织产生率为41.33%,平均每株生根数量22.00条,平均最长根直径为2.19mm,平均最长根长为15.00cm。对照组的生根率最低为8.00%,愈伤组织产生率为2.00%,平均每株生根数量9.33条,平均最长根直径为0.70mm,平均最长根长为10.40cm。生长调节剂浓度差异对插穗的生根影响突出。通过极差分析,影响美国木豆树生根率能力大小的排序为:生长调节剂浓度>处理时间>生长调节剂种类,在激素浓度中1000mg/L的IBA促进生根效果是最好的。(3)插穗基部的内源激素含量与生根密切相关,IAA含量处于较高水平,IAA/ABA、IAA/ZR的比值高,GA3、ABA和ZR含量低,对于插穗生根有促进作用。(4)美国木豆树插穗基部MDA含量、酶活性与插穗生根密切相关,经过不同的激素处理,插穗内的酶活性在生根过程中变化不一致。对比不同的处理,美国木豆树插穗内SOD、POD和PPO的活性高时,有利于根的生长,能够提高插穗生根率、愈伤组织产生率、平均生根数量、最长根长和最长根直径等根表型性状。(5)营养物质为插穗生根提供能量,高水平的可溶性糖以及溶性蛋白含量,也对插穗的生根有促进作用。3.以长势良好且均匀的3个月生美国木豆树幼苗为材料,采用氮、磷、钾等3种无机肥:配以生物炭有机肥设置试验方案,共8个处理,设置3种施肥措施:不同水平氮磷钾肥配置,不同氮磷钾肥缺失和生物炭肥添加,对美国木豆树苗木地径、株高、冠幅和叶绿素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于磷、钾元素,美国木豆树更加需要氮肥的调控。(2)生物炭肥配以无机肥对美国木豆树苗木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单纯的中量无机肥处理效果更好。(3)氮、磷、钾肥共同适量配施对美国木豆树快速优质生长影响最大,以尿素20g/株,钙镁磷肥33~34g/株,硫酸钾肥11~12g/株组合配施是美国木豆树的最佳施肥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既成功引进了新的绿化树种,也解决了该树种在我国繁殖和栽培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为我国植物繁殖和栽培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进行了科学的指导。
喻博文[7](2020)在《《花镜》内容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末清初时期陈淏子所着《花镜》作为我国观赏园艺植物学诞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书中不仅包含了对天干地支的研究、明清时期观赏植物的品种及其栽培方法、部分动物的介绍及饲养方法,还包括了对于庭院设计、花卉配置和盆花插花运用以及的理解。研究《花镜》,不仅可以了解明清时期花木的品种与传统庭院的设计趋势,而且明清时期植物的栽培技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陈淏子在写作中以实践为核心,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与栽培,并且虚心学习在前人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经验,经过时间的考验从而编纂出这部园艺大作。在书中,陈淏子主要阐述四个方面的知识:第一,根据花历进行占验及授时,确定天气情况以及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第二,阐明观赏植物的培育和利用方法,共十八种,堪称全书精华;第三,介绍庭院陈设与搭配;第四,对各种植物、动物个体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花镜》一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介绍书中核心——课花十八法。第四部分对《花镜》一书中关于观赏植物的园林设计的内容进行解读。第五部分阐述了《花镜》一书的史学价值以及对近当代的意义。
杨浩[8](2020)在《破布木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破布木(Cordia dichotoma Forst.f.),为紫草科破布木属多年生落叶乔木,果实能食且可入药,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价值,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将其作为经济林树种推广种植。扦插作为苗木营养繁殖培育技术之一,具有易操作、成苗快、繁殖系数大等优点。目前,破布木苗木繁育研究较少,相关扦插繁殖的系统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论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建立了破布木扦插繁殖体系;在此研究基础上,对其插穗不定根形成过程中营养物质、内源激素与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并采用i TRAQ技术对其生根过程中的相关差异蛋白进行了相关分析,初步揭示了破布木插穗生根机理。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破布木扦插繁殖最优组合为:用当年生木质化硬枝为插穗,V珍珠岩:V泥炭=2:1为扦插基质,使用4000 mg·L-1IBA浸泡插穗基部15 s,在春季进行扦插,其成活率高达94.44%。(2)破布木插穗不定根形成大致可分为为愈伤组织形成期(S1,0-20 d)、不定根形成期(S2,20-40 d)、不定根伸长期(S3,40 d以后)3个阶段;插穗生根有皮部生根、愈伤组织生根和混合生根3种类型,其中以愈伤组织生根型为主。IBA处理,可以加快破布木插穗生根进程,并增加愈伤组织生根型插穗的形成。(3)IBA处理可以促进不定根形成期可溶性糖和淀粉的代谢合成,刺激不定根形成前期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提高不定根伸长期能源物质的利用效率,利于生根。PPO、POD与插穗生根关系密切,IBA处理显着提高了PPO、POD的活性,有利生根;IBA处理提高了愈伤组织形成期SOD活性,利于插穗切口愈合及后期不定根的发生;CAT活性在IBA处理下受到抑制,细胞的毒害作用减弱,利于生根。IBA处理增加了插穗IAA含量,利于诱导不定根的形成,ABA含量变化与生根呈负效应,IBA处理抑制了ABA的生成,减少了ABA对插穗活性的影响,促进不定根的形成。GA3与ZR含量表现为前期相对低浓度利于愈伤组织形成,后期相对高浓度利于不定根的发生。(4)利用i TRAQ技术对插穗S1、S2、S3三个不同时期差异蛋白组学研究,共得到与生根相关的蛋白2647个,其中可信蛋白为343个。不定根形成前期(S1 VS S2),共筛选出差异蛋白182个,其中上调蛋白133个,下调蛋白49个;不定根形成后期(S2 VS S3),共鉴定出差异蛋白217个,其中上调蛋白167个,下调蛋白50个。(5)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类囊体、光合膜、核糖体、光系统等细胞组成中,参与光合作用、细胞大分子合成与肽生物合成等细胞代谢过程;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光合作用、核糖体代谢与DNA复制等通路中。
李柠[9](2020)在《枫杨扦插和组培繁殖技术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属胡桃科,枫杨属,落叶乔木,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淮河流域。其树冠宽广,根系发达,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树皮、叶可入药,木材可做家具。本文以枫杨为研究材料,对枫杨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枫杨扦插繁殖育苗提供理论依据,为枫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枫杨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均属于皮部生根类型。(2)基质种类、插穗规格(插穗直径、插穗长度、插穗部位)、促根剂(种类、浓度)等均对枫杨硬枝扦插的生根过程、扦插生根率和根系生长等有显着影响。枫杨硬枝扦插以泥炭土与珍珠岩体积1:1混合基质生根率最高,达93.9%;基部插穗的生根效果最优;粗度为7.5~10.5 mm、长度为5.0~10.0 cm的插穗具有更好的生根效果;质量浓度为150 mg·L-1的IBA处理插穗2 h,生根效果最好。78d后,生根率达到88.4%,根系效果指数达到9.94,苗高可达26.78cm、地径可达3.94mm。(3)枫杨嫩枝扦插以使用促根剂GGR 2000 mg·L-1,速蘸20~30 s(其他条件与硬枝扦插相同),生长效果最好。60d后,根系效果指数达到2.87,苗高可达3.13 cm,地径可达2.10 mm。(4)硬枝扦插生根过程中,插条基部韧皮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下降-升高-下降趋势;内源激素GA3呈现升高-下降、ABA呈上升-下降-上升、IAA呈下降-上升-下降等趋势,ZR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IAA/ABA值呈下降-升高-下降、IAA/ZR值呈下降-升高-下降-升高等趋势。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先急剧下降,然后缓慢上升,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总体呈下降-升高的趋势。(5)使用促根剂,能促进插穗对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利用,提高GA3、ABA、IAA和ZR含量,增大IAA/ABA和IAA/ZR值,促进插穗生根,以IBA对这些物质的影响效果最明显,ABT次之。营养物质和内源激素变化趋势对应插穗不定根的诱导和发生期,反映出生理变化与形态变化的一致性。(6)枫杨组织培养育苗试验中,以半木质化带腋芽的幼嫩茎段为材料、75%酒精(30s)、0.1%HgCl2(8~10 min)消毒、MS+1.0 mg·L-11 6-BA+0.1 mg·L-11 IBA为不定芽诱导培养基、MS+1.0 mg·L-11 6-BA+0.1 mg·L-11 IBA+1.0 mg·L-11 KT为芽苗增殖培养基、MS+0.2 mg·L-11 6-BA+0.5 mg·L-11 NAA为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1/2MS+0.5 mg·L-11 NAA为根诱导培养基,效果最好。
周红,李永梅,高阿娜[10](2020)在《醉妃红紫薇选育和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扩展,清新空气、美化环境,是众望所归;醉妃红紫薇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氯气的抗性强,能吸入有害气体,是城市、工矿绿化最理想的树种。醉妃红紫薇作为新选育的一个品种,以花期长、花色艳、生长旺盛而闻名,其花期可延长到10月中旬,当一般紫薇花卉退去繁华,唯独醉妃红紫薇开热烈奔放、姹紫嫣红。近三年来,宜都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与三川绿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选育培育醉妃红紫薇300万株,极大推动了宜都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醉妃红紫薇2013年10月荣获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优秀奖,2014年1月注册商标,2014年2月醉妃红申请版权保护。2014年10月获得中国·武汉绿色产品交易会金奖。
二、紫薇春季扦插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薇春季扦插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紫薇扦插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扦插育苗 |
1.1 硬枝扦插 |
1.1.1 圃地选择与整理。 |
1.1.2 插穗处理。 |
1.1.3 扦插。 |
1.2 嫩枝扦插 |
1.2.1 苗床制作。 |
1.2.2 种条处理。 |
1.2.3 扦插。 |
2 移栽 |
3 移栽后管理 |
3.1 水肥管理 |
3.2 整形修剪 |
3.3 间作套种 |
4 病虫害防治 |
4.1 病害防治 |
4.2 虫害防治 |
(2)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目的 |
1.2.2 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植物专类园 |
1.3.2 紫薇专类园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植物专类园 |
1.4.2 紫薇 |
1.4.3 小结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案例借鉴 |
2.1 湖南·邵阳双龙紫薇园 |
2.1.1 案例概况 |
2.1.2 案例特色 |
2.1.3 启示借鉴 |
2.2 湖北·襄阳中华紫薇园 |
2.2.1 案例概况 |
2.2.2 案例特色 |
2.2.3 启示借鉴 |
2.3 湖南·南岭植物园紫薇专类园 |
2.3.1 案例概况 |
2.3.2 案例特色 |
2.3.3 启示借鉴 |
2.4 上海·辰山植物园绣球专类园 |
2.4.1 案例概况 |
2.4.2 案例特色 |
2.4.3 启示借鉴 |
2.5 贵州·六盘水梅花山景区 |
2.5.1 案例概况 |
2.5.2 案例特色 |
2.5.3 启示借鉴 |
2.6 小结 |
3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相关理论及方法探讨 |
3.1 相关基础理论 |
3.1.1 园林美学 |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3 植物群落学 |
3.1.4 符号学美学 |
3.2 植物专类园分类及设计要点 |
3.2.1 分类 |
3.2.2 设计要点 |
3.3 紫薇专类园的特点 |
3.3.1 丰富的种质资源 |
3.3.2 独特的景观效果 |
3.3.3 深厚的文化底蕴 |
3.3.4 多样的应用方式 |
3.3.5 多种的园林应用 |
3.3.6 广泛的功能作用 |
3.4 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方法 |
3.4.1 规划层面 |
3.4.2 设计层面 |
3.5 小结 |
4 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基础条件 |
4.1.2 场地现状 |
4.2 设计总则 |
4.2.1 设计依据 |
4.2.2 设计原则 |
4.2.3 设计定位 |
4.2.4 设计目标 |
4.3 总体规划 |
4.3.1 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区 |
4.3.2 平面布局 |
4.4 分区规划 |
4.4.1 入口管理区 |
4.4.2 生产科普区 |
4.4.3 文化展示区 |
4.4.4 紫薇品种区 |
4.4.5 自然休闲区 |
4.5 专项设计 |
4.5.1 山水地形 |
4.5.2 道路交通 |
4.5.3 园建及小品 |
4.5.4 市政工程 |
4.5.5 植物景观规划 |
4.5.6 文化体现 |
4.6 重要节点设计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紫薇品种分类表格 |
附录B 主要节点初步设计图纸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紫薇生长期扦插繁育的研究和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前言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1.2 文献综述 |
1.2.1 扦插繁育的研究 |
1.2.2 木本植物再生的研究概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和试验地 |
2.1.1 材料 |
2.1.2 试验地概况 |
2.2 方法 |
2.2.1 生长期扦插繁育的研究 |
2.2.2 组织培养的研究 |
2.3 数据观测统计 |
2.3.1 扦插繁育主要统计指标 |
2.3.2 组织培养主要统计指标 |
2.4 数据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生长期扦插繁育结果与分析 |
3.1.1 矮紫薇、成都紫薇扦插结果与分析 |
3.1.2 天鹅绒紫薇扦插结果与分析 |
3.1.3 扦插苗移栽成活及生长开花的结果与分析 |
3.2 组织培养的结果与分析 |
3.2.1 茎段快繁体系的优化结果与分析 |
3.2.2 再生体系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结论 |
4.1.1 生长期扦插繁育的方法 |
4.1.2 组织培养 |
4.2 讨论 |
4.2.1 影响扦插生根的因素 |
4.2.2 组织培养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4)蓝雪花温室扦插技术及组培无菌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蓝雪花的概述 |
1.1.1 蓝雪花的形态学特征 |
1.1.2 蓝雪花的生态习性及分布 |
1.1.3 蓝雪花的应用价值 |
1.2 蓝雪花的繁殖方法 |
1.2.1 种子繁殖 |
1.2.2 扦插繁殖 |
1.2.3 组织培养 |
1.3 蓝雪花的研究进展 |
1.3.1 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
1.3.1.1 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
1.3.1.2 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 |
1.3.2 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3.2.1 组织培养概述 |
1.3.2.2 主要影响因素 |
第2章 蓝雪花温室扦插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 试验设计 |
2.2.1 不同基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扦插生根影响的试验 |
2.2.2 试验处理 |
2.3 扦插后管理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测定指标 |
2.4.2 测定方法 |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基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扦插生根影响 |
2.6.2 基质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正交试验结果 |
2.6.3 相关性状分析 |
2.6.4 扦插生根过程中POD的活性变化 |
2.6.5 扦插生根过程中SOD的活性变化 |
2.7 讨论 |
第3章 蓝雪花组培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
3.1 试验的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设计 |
3.2.1 不同外植体选择的试验 |
3.2.2 外植体表面灭菌的试验 |
3.2.3 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选择的试验 |
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3.1 测定指标 |
3.3.2 测定方法 |
3.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不同外植体选择对蓝雪花初代培养的影响 |
3.5.2 外植体表面灭菌对蓝雪花初代培养的影响 |
3.5.3 培养基与植物生长调节剂选择对蓝雪花初代培养的影响 |
3.6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南紫薇扦插繁育及栽培技术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紫薇资源及其研究进展 |
1.1.1 紫薇资源概况 |
1.1.2 紫薇的研究概况 |
1.2 南紫薇资源及研究进展 |
1.2.1 南紫薇资源 |
1.2.2 南紫薇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南紫薇扦插繁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南紫薇的研究价值 |
第二章 试验区基本概况 |
2.1 地质、地貌 |
2.2 水文、气象 |
2.2.1 水文特征 |
2.2.2 气象特征 |
2.2.3 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
2.3 土壤特征 |
2.4 植被特征 |
第三章 南紫薇扦插繁育研究 |
3.1 试验地点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4 试验设计 |
3.4.1 IBA浓度试验研究 |
3.4.2 扦插基质试验研究 |
3.4.3 插穗长度试验研究 |
3.4.4 插穗部位试验研究 |
3.5 扦插及后期管理 |
3.6 测定方法 |
3.7 结果与分析 |
3.7.1 不同IBA浓度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3.7.2 不同基质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3.7.3 不同长度插穗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3.7.4 不同部位插穗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3.8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南紫薇栽培技术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整地 |
4.2.2 苗木栽植管理 |
4.2.3 造林地管护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2 社会效益分析 |
5.3 生态效益分析 |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美国木豆树繁殖与施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3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
1.2 植物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种子发芽研究 |
1.2.2 植物扦插繁殖研究 |
1.2.3 植物种苗施肥研究 |
1.3 美国木豆树的研究现状 |
1.3.1 美国木豆树分布与特性 |
1.3.2 美国木豆树和梓属植物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美国木豆树种子发芽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种源美国木豆树种子表现型差异 |
2.2.2 GA_3处理对不同种源美国木豆树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2.2.3 不同种源美国木豆树种子指标间相关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3 美国木豆树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扦插及管理 |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美国木豆树插穗生根基部形态变化 |
3.2.2 不同处理美国木豆树插穗根形态的差异 |
3.2.3 不同处理美国木豆树插穗韧皮部激素含量变化 |
3.2.4 不同处理美国木豆树插穗韧皮部酶活性的变化 |
3.2.5 不同处理美国木豆树插穗韧皮部营养物质含量变化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生根关联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3.3.2 生根关联MDA含量、酶活性变化 |
3.3.3 营养物质含量变化 |
4 美国木豆树种苗施肥生长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指标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美国木豆树生长特性描述性分析 |
4.2.2 不同水平氮、磷、钾配置施肥对美国木豆树生长的影响 |
4.2.3 不同氮、磷、钾缺失对美国木豆树生长的影响 |
4.2.4 生物炭肥对美国木豆树生长的影响 |
4.2.5 日期及施肥处理与美国木豆树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7)《花镜》内容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
(一)明清时期花卉栽培技术的背景文献 |
(二)对《花镜》作者陈淏子研究的相关文献 |
(三)对《花镜》内容进行分析的文献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特色 |
(二)创新之处 |
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花镜》一书的作者及内容简介 |
一、《花镜》作者陈淏子生平 |
二、《花镜》一书的内容简介 |
(一)养花与农历月令之间的关系 |
(二)对花木栽培技术的介绍 |
(三)对园林搭配的介绍 |
(四)对各种植物、动物的介绍 |
注释 |
第三章 《花镜》中花木栽培技术内容的整理与释读 |
一、花木栽培前的准备阶段 |
(一)辨花性情法 |
(二)下种及期法 |
二、花木栽培的生长阶段 |
(一)浇灌得宜法 |
(二)培壅可否法 |
(三)治诸虫蠹法 |
(四)枯树活树法 |
三、花木栽培的优选阶段 |
(一)接换神奇法 |
(二)分栽有时法 |
(三)扦插易生法 |
(四)移花转垛法 |
(五)整顿删科法 |
(六)过贴巧合法 |
(七)变花催花法 |
四、花木收储阶段 |
(一)收种贮子法 |
(二)花香耐久法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花镜》观赏植物的造景手法与个体详解 |
一、《花镜》中造景手法的整理与释读 |
(一)种植位置法 |
(二)养花插瓶法 |
(三)种盆取景法 |
(四)《花镜》中的园林设计思路 |
二、《花镜》中观赏花木个体详解 |
(一)花木类 |
(二)藤蔓类 |
(三)花草类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花镜》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
一、《花镜》一书在农业学及植物学的历史地位 |
二、《花镜》中体现的学术价值 |
(一)生态学价值 |
(二)博物学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破布木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前言 |
1.1 破布木生物学特征 |
1.2 破布木应用价值 |
1.2.1 药用价值 |
1.2.2 食用与材用价值 |
1.2.3 生态价值 |
1.3 破布木研究现状 |
1.4 木本植物扦插繁育研究进展 |
1.4.1 扦插生根的影响因素 |
1.4.2 扦插生根机理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破布木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述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扦插基质处理 |
2.3.2 插穗处理方法 |
2.4 试验设计 |
2.4.1 不同扦插基质试验设计 |
2.4.2 不同插穗类型试验设计 |
2.4.3 不同扦插时间试验设计 |
2.4.4 不同激素类型试验设计 |
2.4.5 激素不同处理时间试验设计 |
2.4.6 不同激素浓度处理试验设计 |
2.4.7 不同激素类型、浓度、处理时间正交试验设计 |
2.5 扦插方法及管理 |
2.6 测定方法 |
2.7 数据处理 |
2.8 结果与分析 |
2.8.1 不同扦插基质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2.8.2 不同扦插穗插类型对插穗成活生根的影响 |
2.8.3 不同扦插时间对插穗成活生根的影响 |
2.8.4 不同激素类型对插穗成活生根的影响 |
2.8.5 不同激素处理时间对插穗成活生根的影响 |
2.8.6 激素不同处理时间对插穗成活生根的影响 |
2.8.7 不同激素类型、浓度、处理时间对插穗成活生根的影响 |
2.9 小结 |
第三章 破布木扦插繁殖生根生理生化研究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述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扦插基质处理 |
3.3.2 插穗处理方法 |
3.4 试验设计 |
3.4.1 破布木插穗生根进程观察 |
3.4.2 破布木扦插生根过程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3.5 测定方法 |
3.5.1 插穗营养物质的测定 |
3.5.2 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3.5.3 内源激素ABA、IAA、GA3、ZR的测定 |
3.6 数据处理 |
3.7 结果与分析 |
3.7.1 破布木插穗生根进程观察与概述 |
3.7.2 破布木插穗生根进程营养物质动态变化 |
3.7.3 破布木插穗生根进程过氧化物酶活性动态变化 |
3.7.4 破布木插穗生根进程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
3.8 小结 |
第四章 破布木扦插繁殖生根iTRAQ蛋白组学研究 |
4 材料与方法 |
4.1 试验地概述 |
4.2 试验材料 |
4.2.1 植物材料 |
4.2.2 试剂材料 |
4.2.3 实验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破布木插穗基部蛋白质提取 |
4.3.2 蛋白质定量 |
4.3.3 蛋白酶解 |
4.3.4 iTRAQ试剂标记 |
4.3.5 第一维高pH-RP液相分离 |
4.3.6 第二维反相液质联用RPLC-MS |
4.4 数据检索 |
4.4.1 检索步骤 |
4.4.2 检索数据库 |
4.4.3 可信蛋白和差异蛋白筛选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破布木插穗蛋白质定量标准曲线 |
4.5.2 SDS-PAGE胶图 |
4.5.3 蛋白鉴定质量容差分布 |
4.5.4 iTRAQ蛋白质鉴定基础统计分析 |
4.5.5 破布木插穗不同生根时期差异蛋白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破布木扦插体系建立与影响因素分析 |
5.1.2 破布木扦插生根生理生化机理分析 |
5.1.3 破布木插穗生根iTRAQ技术分析 |
5.2 结论 |
5.2.1 破布扦插体系的建立 |
5.2.2 破布扦插生根生理生化研究 |
5.2.3 破布木插穗生根iTRAQ蛋白组学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附图 |
(9)枫杨扦插和组培繁殖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扦插繁殖技术 |
1.1.1 插穗 |
1.1.2 基质 |
1.1.3 促根剂 |
1.1.4 营养物质 |
1.1.5 内源激素 |
1.1.6 环境因素 |
1.2 枫杨扦插繁殖 |
1.3 组织培养技术 |
1.3.1 外植体的选择 |
1.3.2 外植体消毒 |
1.3.3 培养基选择 |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选择 |
1.4 枫杨组织培养技术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枫杨扦插繁殖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插床准备与插后管理 |
2.1.5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2 枫杨组织培养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硬枝扦插 |
3.1.1 基质对枫杨硬枝扦插的影响 |
3.1.2 插穗部位和规格对硬枝扦插的影响 |
3.1.3 促根剂对枫杨硬枝扦插的影响 |
3.1.4 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
3.1.5 不同促根剂处理的插穗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化 |
3.2 嫩枝扦插 |
3.2.1 促根剂对枫杨嫩枝扦插的影响 |
3.2.2 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
3.3 枫杨组织培养技术 |
3.3.1 外植体消毒方法 |
3.3.2 芽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3.3.3 芽苗增殖 |
3.3.4 愈伤组织增殖与芽诱导 |
3.3.5 根诱导 |
3.3.6 炼苗与移栽 |
4 讨论 |
4.1 枫杨扦插繁殖技术 |
4.1.1 硬枝扦插 |
4.1.2 嫩枝扦插 |
4.2 枫杨组织培养技术 |
5 结论 |
6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10)醉妃红紫薇选育和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醉妃红紫薇的特性 |
(1)花期长。 |
(2)树干光滑。 |
(3)叶片。 |
(4)花色美。 |
(5)生长强健。 |
(6)形态特征。 |
2 醉妃红紫薇选育过程 |
3 区域试验情况 |
(1)湖北省枝江市赵家河村二组。 |
(2)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周家河村。 |
(3)湖北省松滋市陈店镇天星观村。 |
(4)湖北省当阳市。 |
(5)区域试验结果。 |
4 繁殖技术 |
4.1 扦插育苗技术要点 |
(1)扦插育苗的时间选择。 |
(2)插穗准备。 |
(3)插后管理。 |
(4)扦插苗成活情况: |
4.2 压条育苗技术要点 |
(1)压条的枝条准备。 |
(2)压条。 |
(3)压条后期管理。 |
4.3 播种育苗技术要点 |
(1)播种栽培采种。 |
(2)播种。 |
(3)苗期管理。 |
5 栽培技术 |
(1)土壤。 |
(2)肥料。 |
(3)锄草。 |
(4)防虫治虫。 |
(5)防病。 |
(6)移植。 |
6 抗逆性 |
7 适宜种植的范围 |
四、紫薇春季扦插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紫薇扦插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J]. 赵鹏华,刘玉红,赵文杰,王晓丽,杨惠菊,赵鹏霄.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0)
- [2]长沙县浔龙河紫薇专类园规划与设计[D]. 王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紫薇生长期扦插繁育的研究和再生体系的建立[D]. 刘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4]蓝雪花温室扦插技术及组培无菌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D]. 任焕焕. 扬州大学, 2020
- [5]南紫薇扦插繁育及栽培技术管理研究[D]. 赵芳. 西南大学, 2020(05)
- [6]美国木豆树繁殖与施肥技术研究[D]. 王言歌.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7]《花镜》内容探究[D]. 喻博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破布木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研究[D]. 杨浩.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9]枫杨扦插和组培繁殖技术初步研究[D]. 李柠.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10]醉妃红紫薇选育和栽培技术[J]. 周红,李永梅,高阿娜. 湖北林业科技,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