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燕,陈敬华,周令芳[1](2019)在《对“校校合作”模式下五年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校校合作"模式下五年制大专联合办学工作的开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文章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针对五年制大专学生存在专业能力不足、职业素养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低下等问题,对此种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和反思,提出科学遴选合作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细化课程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督导,提升双师型教师水平等相应可行的应对策略。
齐守泉[2](2016)在《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中高职专业衔接则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环节,关系着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成败,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本研究聚焦中高职衔接中的专业衔接问题,从职业教育的现状入手,围绕为什么研究、研究对象是什么、怎么做、如何保障等作为逻辑线索展开。从国家层面职教体系的构建、职业院校层面办学的需要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从应然的中高职专业衔接结构理论构建到实然的调查访谈找出存在的问题来解决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通过国际借鉴和国内经验,找出专业衔接的实践路径,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根据结构理论针对实践路径构建了中高职专业衔接的保障机制,解决如何保障的问题。论文以中高职专业的衔接为研究主线,以专业规格、专业目录和专业内涵要素为衔接点,专业规格、专业目录是衔接的前提,由国家层面进行规划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标准、专业师资和专业教学资源专业内涵四要素是衔接的主要内容,主要由中高职院校来实施,以顶层设计和协同管理作为外部环境保障。呈现为从上(专业规格、专业目录衔接在国家层面的规划落实)到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专业师资、教学资源等要素衔接在职业院校层面的实施)、从内(专业内涵的衔接)到外(外部环境的保障)的立体结构,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由此所构建的中高职专业衔接结构理论构成论文研究的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论文从论述研究背景出发,明晰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的诉求,分析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国内外综述,提出研究假设,设计了研究框架。第二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的理论基础。对衔接、专业、中职、高职、中高职专业衔接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确立了国家意志和办学实体两个层面的分析视角。通过对中高职专业衔接在现代国家规划坐标系中的结构地位分析,以及专业衔接的路径结构设计,构建了中高职专业衔接结构理论。第三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的现状调研与分析。以中高职专业衔接试点典型的经济体作为调研样本,从调研目的、调研对象、样本描述、调研方法、调研工具等方面进行调研设计,采取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调研结果得出调研结论,明晰中高职专业不能有效衔接问题,为中高职专业衔接的路径设计提供依据。第四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国外经验。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中高职专业衔接的说法,但通过选取与论文研究相似度非常高的、中高职专业衔接几个要素方面的做法及可借鉴的经验,从中找寻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启示意义,服务于国外经验本土化借鉴的需要、服务于研究的需要。第五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国内经验。对我国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各种模式进行归纳,从国家层面的实践提炼出“紧密型自循环衔接模式”、“相对紧密型分段贯通式接续模式”和“松散型自由式对接模式”三种专业衔接模式。从办学实体层面的实践提炼出“紧密型中高职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相对紧密型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式衔接”和“松散型职教集团化专业衔接模式”,对三种模式的定义、模型构建、运行体制机制做分析。第六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实践路径设计。针对目前中高职专业衔接存在的问题,探寻出适合中高职专业目录规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标准、专业师资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等要素的若干专业衔接路径。第七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的保障机制。为了对设计的若干专业衔接路径做到有效保障,结合中高职专业衔接结构理论,构建了相应的保障机制。论文结论部分,针对研究的问题,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的六个结论:一是构建出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结构理论,二是通过调研得出现实中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三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得出五个方面启示,四是总结国内六种实践模式发现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五是设计出专业规格目录、专业内涵要素衔接的实践路径,六是中高职专业如果有效衔接应该在三个层面设计保障机制。提炼出三个创新点:从理论构建上设计了结构理论,从研究视角上建构起从假设、实然到应然的研究体系,从研究范式上建立起“一二四”立体研究维度。
中国职教学会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3](2009)在《第七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结果》文中指出
郭占涛[4](2020)在《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素的底层逻辑研究——江苏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概述》文中提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协作委员会依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开展调研、编制、论证和修正工作,制订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十项要素相互耦合,体现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逻辑关系。同时,协作委员会对编制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五点建议,以期进一步增强院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确保校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性。
岳蒙蒙[5](2020)在《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X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结构不断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转变,需要更多高水平技能、技术性人才来满足企业的发展,为此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升级。职业教育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国家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应用在学前教育上就包括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可以通过中高职五年的贯通,更好的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开启了“升学的直通车”。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在课程体系衔接贯通上,重点就是课程设置和贯通的过程中,所以研究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主要是从六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介绍研究目的同时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简要概括;第二部分是相关的基础理论、政策依据以及主要概念,其中包括对本研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政策依据:泰勒目标原理、CBE教育理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山东省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第三部分是个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查的结果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通过资料查阅、问卷和访谈,对案例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进行现状调查;第四部分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本部分针对上一部分的实际调研结构加以梳理与总结,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几个层面的不足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对策和建议,提出X学院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建议,重点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五方面;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反思,通过对本次研究的梳理与总结,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可取之处,为以后的研究铺平道路。
张航[6](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红利使其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浙江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高职教育不仅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渐得到了肯定,也为构建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四十年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一方面能够以史为鉴,为未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还能为国家其他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优越的浙江实践、浙江经验和浙江样板。为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四十年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以每个阶段的重点发展领域为立脚点力图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梳理出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四十年发展脉络,展现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波澜壮阔的画面,并结合发展现状探索新时期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因素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志性重大教育政策为分段依据,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步发展期(1978-1997)、跨越突破期(1998-2005)、转型升级期(2006-2013)、创新发展期(2014-2018)四个阶段,以每个阶段影响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着重考察该时段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此外,在查阅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政策变迁及相关经济社会背景,概括总结出四十年来浙江高职教育经历了从初露锋芒到渐成规模、从注重数量到优质提升的历史性转变,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此本文还提炼凝结了浙江高职四十年来的发展成就与经验,包括依靠政策落实高职战略地位、多元融合健全院校管理体制、搭建中高职教育“直通车”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及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等五个方面。但在当前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发现浙江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高职院校间质量发展不平衡、高职教育与浙江产业转型发展匹配度不高、经费投入问题依然严峻、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化外向型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宏观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服务力、保证经费投入提升办学条件、推进“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未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
李健[7](2019)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我国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素养本位”的课程设置。通过比较世界教育强国的课程设置特点,发现各国均将情境化设计理念作为落实“素养本位”数学课程的共通手段。近年来的国际教育测评显示,中国学生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情感均有待提升,其本质是我国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足。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基于现实问题情境的教科书建设,而大量研究显示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的问题情境存在诸多问题。故可从数学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入手,进行合理的实证研究,以期提升我国学生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能力、数学情感。整个研究设置了三个研究目的,分别是对初中数学教科书问题情境的多元视角认识、设置现状分析、质量提升建议。为达成以上三个目的,共设置了四个研究问题:(1)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时期的五版人教社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其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设置是如何变化的?(2)现行五版不同国家(地区)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其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设置有哪些异同或特色?(3)结合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和两个背景因素上的设置,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设置存在哪些内部规律?(4)通过比较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表现,现行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情境设置情况如何?为了研究的顺利开展,研究从如下六个方面梳理了已有文献:(1)现实问题情境在数学教科书中的作用、(2)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发展、(3)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研究现状、(4)现实问题情境作用效果的研究方法、(5)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分类研究、(6)数学课程中现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原则,并选择RME理论、认知负荷理论、课程目标制定影响因素的分类学说作为研究开展的理论支撑。研究选取改革开放40年来的五版人教社初中数学教科书(人教78版、83版、92版、03版、12版)进行纵向比较,选取五版不同国家(地区)现行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国人教12版、上海沪教版、新加坡NSM版、英国ML版、澳大利亚PM版)进行横向比较,并确立了情境类型(远近)、情境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情境真实性、插图真实性、插图必要性这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以及情境问题作用类型、所属知识领域这两个背景因素,并对以上各维度进行了可操作性定义。按照操作性定义对教科书情境问题进行编码,经检验编码效度达到标准。以Tableau可视化软件为主要数据分析工具,对编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如下四方面结论:结论1(发展变化分析):在过去40年里,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设置得到了长足发展。除必要性插图的比例有所降低外,现实情境问题数占总问题数比例、真实性情境比例、含插图问题数占总问题数比例、真实插图比例等均得到提升,所设置情境更加真实、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更加密切、与问题解决的关联性更强。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境化设计理念在数学教科书中得到体现愈发明显,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朝着更有利于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情感发展的方向发展。结论2(国际差异比较):国内两版教科书在情境设置的数量与比例上均不如国外三版教科书,表明国内外教科书提供给学习者的情境学习机会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在插图设置比例上,沪教版与新加坡NSM版明显低于另外三版。五版教科书中的情境设置,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差异。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五版教科书均重视个人情境的设置、均以构造式情境为主要呈现方式。而个性差异则主要反映在各版教科书对于情境在问题解决中作用的差异设置,以及在情境插图的设置上。人教12版和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中的低水平情境较多,与另三版教科书相比,提供给学生数学建模的学习机会相对较弱。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对教科书中情境的设置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来自中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儒家文化圈国家的三版教科书更加重视必要性插图的设置,属于西方的英国ML版和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则更倾向设置真实照片为主的装饰型插图,也更倾向于设置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个人情境。以上设置差异,也反映出东西方国家数学教育理念上的不同:东方国家偏重学科知识传授,更多地将情境视作知识呈现的载体;西方国家偏重学生认知发展,更重视利用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结论3(内部规律探索):关于教科书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从不同作用类型的问题来看:引入类问题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情境、真实性较强的插图,举例说明类和巩固拓展类问题更容易设置必要性较强的插图。从不同知识领域所属问题来看:数与代数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插图;图形与几何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贴近的情境,更容易设置必要性较强的插图;统计与概率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近的情境,更容易设置在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较强的情境,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插图。而在各情境考察维度间存在三个主要相关关系:情境远近程度和情境真实性间的负相关关系,情境真实性与插图真实性间的正相关关系,插图真实性与插图必要性间的负相关关系。结论4(现状纵横定位):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及插图数量与比例都得到大幅提升,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情境学习机会,但现实问题情境的占比仍低于国外三版教科书。结合纵向与横向教科书比较,得到如下两方面结论。首先,在教科书问题情境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发展方面:随着2001年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情境远近程度、情境真实性、插图真实性这三个与学生数学情感发展密切关联的维度上,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真实性更强,生动的照片型插图也更多,人教12版教科书在数学情感发展的历史比较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与其他四个国家(地区)的教科书比较中,人教12版教科书的情境远近程度、插图真实性都不理想,提供给学生数学情感发展的学习机会存在不足。鉴于目前教科书情境在数学情感方面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未来教科书建设中,对于数学情感方面的情境设置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与优化即可,如加强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贴近程度、以及增加真实照片的比例。其次,在教科书问题情境对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方面:对于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插图必要性这两个与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密切关联的维度,人教12版在纵向比较中均表现不佳,甚至有倒退迹象存在。尽管人教12版中插图的必要性仍然在横向比较中排名首位,但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却在横向比较中也处于落后位置。因此,在未来的教科书建设中,应该着力加强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基于以上四个研究结论,对我国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质量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以回应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中存在的困境,为此提出了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质量提升的四条顶层设计建议:(1)发展目标:坚持创设服务于学科、学生、社会的问题情境;(2)核心动力:加强教科书编写者关于情境创设的交流学习;(3)技术支持:拓展数学教科书问题情境的时空领域;(4)终端保效:树立教师作为教科书情境改造者的身份认同。再基于所发现的困境提出了八条具体实施建议:(1)价值保障:保证现实情境成为问题解决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2)品质升级:提升不良结构问题情境的设置比例;(3)异域启示:开展主题式情境问题串的编写研发;(4)传承发展:注重“数学活动”栏目的持续创新;(5)兼容并包:创设兼具真实性与必要性的情境插图;(6)比例调节:紧抓教科书中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7)课外补给:研制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情境读本;(8)与时俱进:重视体现时代风格的问题情境创设。以及三条注意事项:(1)政治正确: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本的历史使命;(2)辩证吸纳:避免照搬国外经验造成的水土不服;(3)全神贯注:严控教科书情境设置中的敏感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视情境质量测评模型的研制,并加强将研究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效果的结合。
刁瑜[8](2018)在《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亦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该核心问题产生的逻辑如下:课程是人才陪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设计简约化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的核心。基于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困境的反思和国际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进程的探究,本研究选取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比较研究这一主题,尝试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以“以简驭繁”(LIM)作为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构建基于专业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设计完备形态,探讨课程设计外在形式简约化与内在实质简约化的融合,尝试借鉴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经验,探寻具有我国鲜明职教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新路径。本研究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两大研究问题:一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如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此为对“应然”课程设计命题的追问;二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借鉴与有益启示是什么?此为对“实然”课程设计命题的探究。在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以简驭繁、高职课程设计、高职课程设计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呈现、解析。对比利时高职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比较分析,聚焦于外在形式简约化和内在实质简约化的两个维度。其中,形式简约化主要关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结构;实质简约化则关注高职课程设计自身的优化发展。基于这样的分析逻辑,在第二章中构建了本研究的比较分析框架。首先,依据高职教育课程的发展模式和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模式的两条标准,选取了比利时作为本研究的比较对象;其次,根据贝雷迪(G.Z.Bereday,1964)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模型,明确了本研究的两条研究主线:历史分析和切面分析;最后,根据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从结构和功能两大维度选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三大基本要素以及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作为本研究比较分析的参照项,并最终构建了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框架。基于比较分析框架,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高度抽象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分析模型。在分析模型中,外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高职课程设计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雇主、专业组织、培训机构、教师/培训者、学习者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中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是指整个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架构;内圈则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核心圈,是指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可以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分析模型,才能保证对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的探讨上升至系统层面,且保证其结论使用在同一话语平台,结论也就有了可通性,这样才能在我国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模型构建这一层面提出有效结论。
徐锦[9](2017)在《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研究 ——以C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备受关注。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与普及,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春天。社会不仅需要技能扎实的幼儿园教师,更加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幼儿教师的能力不能仅仅满足教学的需要和家长的要求,对教育专业学科知识,后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相当重要。幼儿教师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幼儿家长的要求,就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因此,在一系列因素的夹击下,五年一贯制学校应合理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至关重要。本文以C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计划为文本,通过调查法、文献法以及比较法对相关选题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C校的背景的介绍,通过访谈法了解C校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和就业情况以及当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结构现状,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第二部分从我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高要求以及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为基础,笔者提出了针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第三部分以当代先进课程设置理念为理论基础,结合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的现实基础,以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以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为导向,提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的原则,并集中论述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特点。本研究根据对个案学校课程的调查分析,结合当前社会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情况,同时在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对幼儿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本篇论文对专科学校课程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前景良好,但是幼儿教师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并且幼儿教师的素质素养也受到大众的质疑,本篇论文对缩小所培养人才规格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之间的差距具有重大的意义。但课程要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篇论文对于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的研究还是比较片面的,纯属个人意见。
陈丽[10](2017)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上升和老龄化问题的到来,护理专业的价值地位与不可或缺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然而,护士在我国医疗资源中却面临着严重的短缺。随着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逐渐成熟,它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大批的护理人员,解决了部分乡、镇、社区卫生所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在医学发展快速化的今天,对五年制高职(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大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数学”承载着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认知能力及专业所需的基础运算、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学校、社会各方对护理专业数学学习重视度的不足;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严重脱离;数学教材改革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的数学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本文以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现状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学生的生源情况,数学学习态度与兴趣、数学学习动机,数学课堂学习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访谈法分别了解数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数学课程在护理专业中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态度与课堂情况及数学教师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并依据作者多年的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的经验与体会,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试图针对乌兰察布医专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数学教学构建一个相对实用、有效的教学机制。提出的主要对策有: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提高数学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从护理专业的需求出发完善数学教材建设,完善、补充校本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需求和专业需求渗透贴切的案例,突出数学的应用性;依学生实际能力出发改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课。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对“校校合作”模式下五年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年制酒店管理专业“校校合作”模式及质量问题 |
(一) 五年制高职“校校合作”模式 |
(二) “校校合作”模式下五年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
1. 专业能力不足。 |
2. 职业素养不高。 |
3.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低下。 |
二、对“校校合作”模式下五年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反思 |
(一) 反思教育教学管理方式 |
(二) 反思课程设置 |
(三) 反思实习实训 |
(四) 反思师资水平 |
三、“校校合作”模式下五年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策略 |
(一) 科学遴选合作学校 |
(二)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细化课程标准 |
(三) 加强教学督导, 提高教学质量 |
(四) 拓宽师资培训渠道, 提升双师型教师水平 |
四、结语 |
(2)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中高职专业衔接基本概念 |
一、衔接 |
二、专业 |
三、中职 |
四、高职 |
五、中高职专业衔接 |
第二节 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分析的两个层面 |
一、国家意志层面的分析 |
二、办学实体层面的分析 |
第三节 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的理论构建 |
一、中高职专业衔接在现代国家规划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分析 |
二、中高职专业衔接的路径结构设计 |
三、中高职专业衔接结构理论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一节 调研设计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选择及样本描述 |
三、调研方法 |
四、调研工具 |
五、调研数据回收情况 |
第二节 调研结果分析 |
一、高职阶段调研问卷分析 |
二、中职阶段调研问卷分析 |
第三节 调研结论 |
一、专业目录分割规格缺位 |
二、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界限模糊 |
三、课程结构层级模糊 |
四、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交流少 |
五、专业教学资源稀缺、本位主义严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国外经验 |
第一节 英国QCF框架衔接模式 |
一、QCF框架模式 |
二、QCF框架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办学衔接 |
第二节 澳大利亚AQF框架衔接模式 |
一、AQF框架模式 |
二、AQF框架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办学衔接 |
第三节 美国单轨制教育体系衔接模式 |
一、美国单轨制教育体系 |
二、美国单轨制体系下的职业教育办学衔接 |
第四节 国外职业教育体系衔接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体系衔接方面的经验 |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办学衔接带给我们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国内经验 |
第一节 中高职专业衔接自循环模式 |
一、中高职专业衔接自循环模式阐释 |
二、中高职专业衔接自循环模式实践 |
三、中高职专业衔接自循环模式评析 |
第二节 中高职专业分段贯通式接续模式 |
一、中高职专业分段贯通式接续模式阐释 |
二、中高职专业分段贯通式接续模式实践 |
三、中高职专业分段贯通式接续模式评析 |
第三节 中高职专业自由式对接模式 |
一、中高职专业自由式对接模式阐释 |
二、中高职专业自由式对接模式实践 |
三、中高职专业自由式对接模式评析 |
第四节 中高职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
一、中高职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阐释 |
二、中高职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实践 |
三、中高职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评析 |
第五节 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衔接模式 |
一、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衔接模式阐释 |
二、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衔接模式实践 |
三、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衔接模式评析 |
第六节 中高职职教集团化专业衔接模式 |
一、中高职职教集团化专业衔接模式阐释 |
二、中高职职教集团化专业衔接模式实践 |
三、中高职职教集团化专业衔接模式评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实践路径设计 |
第一节 中高职专业规格目录的衔接 |
一、健全职业教育专业学位体系 |
二、遵循“三三三”目录修订运行机制 |
第二节 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
一、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 |
二、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衔接的原则 |
第三节 中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 |
一、专业课程标准衔接的三个层面 |
二、搭建“素能提升”课程标准衔接路径 |
第四节 中高职专业师资的衔接 |
一、中高职专业师资衔接的比较 |
二、专业师资衔接的四条途径 |
第五节 中高职专业教学资源的衔接 |
一、“区域公共实训中心”模式 |
二、“职教新干线”模式 |
第六节 中高职专业衔接与外部因素的对接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保障机制 |
第一节 中高职专业规格目录衔接的保障机制 |
一、构建职业资格框架体系 |
二、设立专业目录征询平台 |
第二节 中高职专业衔接内涵建设的保障机制 |
一、建立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体系 |
二、构建政行校企研联动机制 |
第三节 中高职专业衔接外部环境的保障机制 |
一、顶层设计规划中高职专业衔接 |
二、协同管理保障中高职专业衔接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中职问卷 |
附件二:高职问卷 |
附件三:中高职专业衔接访谈 |
一、中高职专业衔接访谈提纲 |
二、中高职专业衔接访谈记录 |
三、中高职专业衔接访谈分析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素的底层逻辑研究——江苏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背景 |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思考 |
(一)通过调研准确定位职业面向 |
(二)结合标准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
(三)构建支撑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课程体系 |
(四)设置毕业要求检验学生素质、知识、能力达成度 |
三、编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
(一)需要强化党的领导 |
(二)需要厘清国家教学标准、联院指导性方案、分院实施性方案的关系 |
(三)需要与时俱进地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
(四)需要从多维度整体设计实践性教学 |
(五)需要制(修)订专业课程标准 |
(5)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X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
1.1.2 学前教育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的必要性 |
1.1.3 优化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基础、政策依据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 |
2.1.2 学前教育专业 |
2.1.3 课程 |
2.1.4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泰勒目标原理 |
2.2.2 CBE教育理论 |
2.3 政策依据 |
2.3.1 《山东省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 |
2.3.2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第三章 X学院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
3.1 X学院概述 |
3.1.1 X学院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
3.1.2 X学院课程分析 |
3.1.3 X学院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
3.2 调查对象介绍 |
3.3 问卷实施与统计 |
3.4 X学院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情况分析 |
3.4.1 人才培养目标 |
3.4.2 课程结构 |
3.4.3 课程内容 |
3.4.4 课程实施 |
第四章 X学院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课程管理不严格,有待加强 |
4.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有待规范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人才培养规格不规范 |
4.2.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
4.2.3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
4.2.4 学校和幼儿园合作不够深入 |
第五章 X学院课程设置的建议和策略 |
5.1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
5.2 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
5.2.1 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选修课程 |
5.2.2 处理好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 |
5.2.3 重视教育实践课程 |
5.3 科学选择课程内容 |
5.3.1 内容模块化并体现时代性 |
5.3.2 坚持职业能力导向 |
5.4 优化课程实施 |
5.4.1 构建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
5.4.2 深化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 |
5.4.3 丰富教学形式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6.1 总结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6)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践价值 |
(三)核心概念 |
1.职业教育 |
2.高等职业教育 |
3.发展 |
(四)研究综述 |
1.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回顾的研究 |
(1)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
(2)关于区域性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回顾研究 |
(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回顾研究 |
2.有关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 |
(1)关于浙江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研究 |
(2)关于浙江高职教育历史回顾性研究 |
(3)关于浙江高职教育政策的研究 |
3.文献述评 |
(1)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本研究的不足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因素分析法 |
3.案例分析法 |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
(一)恢复重建期(1978-1997):浙江高职教育“起步探索” |
1.发展背景 |
(1)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 |
(2)国家“三教统筹”和“三改一补”政策的推动 |
(3)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2.发展实践 |
(1)恢复专科学校招生 |
(2)创办短期职业大学 |
(3)试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
(二)跨越突破期(1998-2005):浙江高职教育“渐成规模” |
1.发展背景 |
(1)产业调整强力驱动高职发展 |
(2)素质提升高职资源需求强烈 |
(3)政策出台引导推动高职改革 |
2.发展实践 |
(1)成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2)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
(3)批办民办职业学校 |
(三)转型升级期(2006-2013):浙江高职教育“‘质’‘量’兼顾” |
1.发展背景 |
(1)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向 |
(2)政策突破优化发展环境 |
(3)办学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
2.发展实践 |
(1)建设示范院校 |
(2)加强专业建设 |
(3)改革培养模式 |
(4)推进课程改革 |
(5)强化队伍建设 |
(四)创新发展期(2014-至今):浙江高职教育“优质提升” |
1.发展背景 |
(1)战略推进急需新型高技能人才 |
(2)政策引导建设优质高职院校 |
(3)基础雄厚转向实力提升 |
2.发展实践 |
(1)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
(2)开展现代学徒制度 |
(3)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
(4)多元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 |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
(一)形成较为完备的发展政策 |
(二)着力内涵建设的发展战略 |
(三)形成多方联动的管理体制 |
(四)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教育体系 |
(五)制定合理的财政投入标准 |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
(一)教育质量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
(二)高职教育与浙江产业转型匹配度不高 |
(三)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亟待解决 |
(四)师资水平不能有效适应教育质量发展需要 |
(五)国际化外向型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
四、新时代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高职均衡发展 |
(二)加强内涵建设满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办学实力 |
(四)深入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
(五)提升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待“素养本位”的教科书建设 |
(二) 情境化设计理念成为各国数学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共通手段 |
(三)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面临诸多挑战 |
(四) 国际教育测评视角下中国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方面不足 |
(五) 小结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问题 |
三、研究框架 |
四、概念界定 |
(一) 数学教科书 |
(二) 数学教科书中的问题 |
(三) 情境 |
(四) “情境问题”与“问题情境” |
(五) 数学情感 |
(六) 数学教科书中的插图 |
五、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六、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一)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作用 |
(二)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发展 |
(三)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研究现状 |
(四) 现实问题情境作用效果的研究方法 |
(五)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分类研究 |
(六) 数学教科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
(七) 小结 |
二、理论基础 |
(一) RME理论 |
(二) 认知负荷理论 |
(三) 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分类学说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一) 纵向比较的教科书选择 |
(二) 横向比较的教科书选择 |
二、研究工具 |
(一) “情境类型(远近)”分析框架 |
(二) “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分析框架 |
(三) “情境真实性”分析框架 |
(四) “插图真实性”分析框架 |
(五) “插图必要性”分析框架 |
三、编码说明 |
(一) 编码方式 |
(二) 编码示例 |
(三) 编码信度 |
四、数据处理 第四章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发展变化分析 |
一、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
二、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类型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三、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四、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五、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六、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插图必要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七、本章结论 第五章 中外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差异比较 |
一、中外五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
二、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类型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三、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四、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五、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六、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插图必要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七、本章结论 第六章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探索 |
一、问题作用类型对情境各考察维度的影响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二、问题所属知识领域对情境各考察维度的影响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三、情境各考察维度间的关系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四、本章结论 第七章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现状的纵横定位 |
一、九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
二、九版教科书情境远近程度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三、九版教科书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四、九版教科书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五、九版教科书插图真实性及必要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六、本章结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质量提升的思考与建议 |
(一)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困境 |
(二)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影响机制 |
(三)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质量的提升路径 |
三、研究特点、局限与展望 |
(一) 研究特点 |
(二) 研究局限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 人教78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2 人教83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3 人教92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4 人教03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5 人教12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6 沪教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7 新加坡NSM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8 英国ML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9 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编码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8)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题目解读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题目解读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以简驭繁(Less is More,LIM)”极简主义的研究 |
二、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三、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比较的研究 |
四、研究文献简评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理论依据 |
二、研究假设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框架 |
五、研究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必然取向:简约化 |
一、简约化与专业课程设计优化 |
二、高职课程设计的中心议题:专业课程的简约化 |
三、专业课程优化要求课程设计简约化 |
第二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简约化的知识观照 |
一、课程设计简约化对实践知识的关注 |
二、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新视角:LIM |
三、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核心:VLIM |
第三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梗概 |
第一节 比利时教育体系概览 |
一、比利时国家简介 |
二、比利时教育体系简况 |
三、比利时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
第二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概要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的基本制度与政策框架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资助政策与经费来源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质量监控 |
四、比利时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
一、中职教育课程的延续 |
二、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
三、分层级资格证书体系 |
四、开放的职后培训途径 |
五、以简驭繁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概述 |
第一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一、萌芽自发阶段(1830独立前) |
二、制度规范阶段(1830~1914-1918) |
三、质量提升阶段(1945~1970) |
四、标准规范阶段(1960~1988) |
五、未来发展展望(1989~至今) |
第二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
一、技术回归:方法论 |
二、目标驱动:以人为本 |
三、设计导向:以简驭繁 |
第三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 |
一、高职课程设计中的注册制课程 |
二、高职课程设计中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分类 |
第四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证研究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专业标准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质量保障 |
四、典型案例解析: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 |
一、高职课程设计比较分析框架的应用 |
二、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差异 |
三、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共性 |
第二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 |
一、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 |
二、构建制度化设计框架 |
三、关注课程设计简约化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借鉴 |
第一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梗概 |
一、历史演变 |
二、设计模式 |
三、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
一、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够 |
二、课程内容的操作性不强 |
三、课程模式的同质化严重 |
第三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改进对策——基于LIM视角 |
一、建立“政府一市场”的课程管理机制 |
二、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
三、完善高等职业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 |
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
五、借鉴比利时经验中坚守中国文化自信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缩略词列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APPENDIX) |
附录1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家访谈函 |
附录2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与纺织品模块课程计划课程 |
附录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妆品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护理模式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老年保健模块课程表 |
附录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工商管理高职模块化培训指南(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酒店与餐饮管理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模块课程计划(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银行、证券金融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电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子模块课程表 |
附录1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工业IT模块课程表 |
附录1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冷却与加热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航空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械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信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2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骨科缓急药物模块课程表 |
附录2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图书馆与纪录片信息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2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特殊教育模块课程表 |
附录2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人事管理模块课程表 |
附录2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高级咨询模块课程表 |
附录2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文化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企业联合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聋人口译员模块课程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后记(EPILOGUE) |
致谢(ACKNOWLEDGEMENT) |
(9)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研究 ——以C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探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C校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
2.1 C校背景介绍 |
2.2 C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
2.3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结构现状 |
2.3.1 课程比例失调 |
2.3.2 课程门类较多,人文学科课程门类较少 |
2.3.3 专业理论课程开设总类不足不够系统 |
2.3.4 专业技能课程类型较为单一 |
第3章 C校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培养目标的重新确定 |
3.1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 |
3.1.1 目标确定的依据、教育目的的概括 |
3.1.2 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
3.1.3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学生的身心特点 |
3.2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生培养目标及规格 |
第4章 C校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
4.1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的价值取向 |
4.2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
4.2.1 整体优化理论 |
4.2.2 “全实践”理论 |
4.3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设置的原则 |
4.3.1 整体性原则 |
4.3.2 适宜性原则 |
4.3.3 时代性原则 |
4.4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特点 |
4.4.1 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优化课程整体育人功能 |
4.4.2 调整与整合通识课程,提高幼儿教师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
4.4.3 强化与拓展专业课程,培养幼儿教师与专业素养 |
4.4.4 全面开设技能课程,增加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
4.4.5 以教学实践为主导,培养幼儿教师实践应用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改革前C校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 |
附录 C校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 |
附录二 改革后C校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10)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
1.1.2 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在护理专业中的作用 |
1.1.3 五年制高职护理数学教学现今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第2章 乌兰察布医专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数学课程简述 |
2.1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发展现状 |
2.2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数学课程概况 |
2.2.1 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大纲 |
2.2.2 数学教材、课时变更情况 |
第3章 乌兰察布医专护理专业数学教学现状调查与访谈 |
3.1 调查基本过程 |
3.1.1 问卷调查 |
3.1.2 访谈 |
3.2 调查结果 |
3.2.1 学生生源的基本情况 |
3.2.2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与兴趣 |
3.2.3 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 |
3.2.4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
3.2.5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其它因素 |
3.3 访谈内容与结果 |
3.3.1 访谈护理系教学科科长 |
3.3.2 访谈乌兰察布医专另一位数学教师 |
3.3.3 电话访谈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心外科主任 |
3.3.4 访谈乌兰察布市中蒙医院儿科护士 |
第4章 乌兰察布医专五年制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归因 |
4.1 学校因素 |
4.1.1 学校各层面对数学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
4.1.2 课程内容的设置及课时安排的不合理 |
4.1.3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有限 |
4.1.4 教学评价不严谨 |
4.2 学生生源存在问题 |
4.3 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4.4 阅读习惯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
4.5 数学课程与医学知识严重脱节 |
4.6 社会需求短视化 |
第5章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数学教学现状的对策 |
5.1 提高数学在五年制高职学习中的作用认识 |
5.1.1 领导要提高对数学课堂重要性的认识 |
5.1.2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艺术 |
5.1.3 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
5.1.4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
5.2 教材的选择 |
5.2.1 选取合适的教材 |
5.2.2 尝试开发校本教材 |
5.3 改善教学方法 |
5.3.1 优化课堂教学 |
5.3.2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
5.4 合理安排数学课时 |
5.5 做好特殊家庭与问题家庭的学生教育 |
5.6 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一节论语课的启示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护理中的数学计算 |
致谢 |
四、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校校合作”模式下五年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 杨春燕,陈敬华,周令芳. 经济师, 2019(01)
- [2]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D]. 齐守泉.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3]第七次全国优秀职教文章评选结果[J]. 中国职教学会职教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 职业教育研究, 2009(09)
- [4]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素的底层逻辑研究——江苏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概述[J]. 郭占涛. 江苏教育, 2020(92)
- [5]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X学院为例[D]. 岳蒙蒙.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6]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D]. 张航.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7]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D]. 李健. 天津师范大学, 2019(12)
- [8]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刁瑜. 厦门大学, 2018(06)
- [9]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研究 ——以C校为例[D]. 徐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10]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陈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