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大学图书馆的外文期刊与全文数据库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蒋薇[1](2020)在《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已成为大众阅读的重要载体。数字阅读相比较传统阅读来说,方便快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符合当下人们快捷、紧张的生活节奏,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式阅读。高校图书馆在高校科研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已逐渐与高校图书馆相融合,数字阅读更成为当下学生的重要阅读方式之一。我国高校图书馆对数字阅读推广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丰富数字资源类型,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微信微博平台数字阅读宣传推广,提高教学培训建设水平,丰富数字阅读推广活动形式,拓宽读者意见反馈渠道,改善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对这19所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在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从而推进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本文将从七个部分对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为文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创新点所在。对国内外关于数字阅读推广的研究进行文献学习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进行调查,从而进行论文写作。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对数字阅读、阅读推广、数字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概念进行说明。第三部分对国内知名高校图书馆进行案例分析,选取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与武汉大学图书馆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其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现状,总结各个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优点,为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建设提供参考。第四部分对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展开调查设计,选取安徽省合肥市本科19所高校图书馆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数字阅读推广数字资源状况、数字阅读推广媒介平台建设、数字阅读推广教学培训形式、数字阅读推广主题活动内容、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意见反馈渠道这五大点进行调查。第五部分,对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数字资源状况、数字阅读推广媒介平台建设、数字阅读推广教学培训形式、数字阅读推广主题活动内容、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意见反馈渠道展开详细调查,为探讨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存在问题提供依据。第六部分,根据第五部分的调查,分析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即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层次不齐,差距较大;微信、微博平台建设不完善;教学培训建设不完善,内容形式单一;主题活动特色内容较少,活动类型不够完善;数字阅读推广服务读者意见反馈渠道不全面。第七部分,针对安徽省合肥市本科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即丰富数字资源类型,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微信、微博平台数字阅读宣传推广;提高教学培训建设水平,建设系统化培训体系;建设特色数字阅读推广主题活动,提高活动整体质量;拓宽读者意见反馈渠道,改善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2](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苏健,徐志荣,曾亚男,于海东[3](2018)在《基于引文分析的高校重点学科外文核心期刊文献保障研究——以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为例》文中提出[目的/意义]对探索馆藏外文期刊资源建设有积极意义。[方法/过程]采用引文分析法调研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师生2007—2016年发表的被SCI收录的论文及其引文来源刊,从引文来源刊分布和外文核心期刊文献保障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重点学科外文核心期刊资源需求状况及馆藏外文期刊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结论]提出加强外文期刊文献资源建设时应加强对重点学科师生文献需求的调研工作;坚持文献保障调研的同时,坚持科研评价的创新和导向;有计划地对学科科研影响力进行评价;重视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的推介工作。
郑茹[4](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研究表明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陆依君[5](2017)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资源馆藏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的报刊作为重要的史料资源,在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均有收藏。文章在调研全国高等院校民国时期报刊分布现状、数字资源建设情况等基础上,分析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的整体建设情况,并就如何结合各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更有效地进行民国时期报刊的馆藏资源建设提出了建议。
谢智敏,高彦静,郭倩玲[6](2016)在《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资源馆藏保障和使用情况统计分析——以北京化工大学外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文中指出统计了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购买的外文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分析了这些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保障率,从读者的使用习惯和规律、篇均使用成本、核心期刊保障率等方面,分析和评价了北京化工大学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和保障率,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和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刘伟[7](2016)在《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是军事医学研究的信息支撑,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军事医学的发展。军事医学属高度交叉学科,资源界域模糊、数量巨大,准确搜集军事医学的核心和特色资源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加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研究,不断提高军事医学核心高质量资源比例,提升馆藏的用户需求满足率和效费比,保证军事医学馆藏能够满足军事医学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和未来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为6章,探索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专门方法,提出了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搜集军事医学核心资源的方法,为军事医学特色资源建设提供了方法路径;建立了规范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构建了基于资源需求度、质量、使用成本的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提出了建立在文献分析和知识挖掘上的多维多角度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了基于文献情报挖掘的辅助决策支持。第一章是现状和问题研究,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指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采购经费严重不足、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特色资源有待突出、优化流程有待规范等问题;调研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现有措施;探讨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逻辑需求。第二章是理论和方法研究,论述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梳理了信息资源优化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总结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信息资源优化理论和方法中适用于军事医学领域的部分;借鉴领域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进行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专门方法;通过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关键词拓展检索,利用语义分析和专家咨询法,系统搜集了军事医学科研机构,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专门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第三章系统分析研究,明确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要素及要素关系,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知识演化;从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三个角度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结构;探析了军事医学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信息资源环境等系统环境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影响;总结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功能,包括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促进军事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促进军事医学科研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分析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系统特征。第四章是策略研究,明确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目标,将其分解为环境目标、政策性目标、技术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时间性目标;提出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应遵循系统性、可行性、针对性、经济性原则;借鉴已有的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评价模型、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企业产品战略决策模型,选择适用于军事医学资源评价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制定了从信息资源评价到优化效果评估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第五章是实证研究,以外文期刊及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研究对象,选择Web of Science作为来源数据库,按照制定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选用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验证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的实用性以及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的科学性。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讨论。主要研究结论:一是研究了适用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二是进行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策略研究,三是进行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探索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专门方法,二是建立了基于量化分析的资源优化流程,三是构建了军事医学馆藏评价和欲新订资源遴选模型,四是构建了多维多角度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实践尚待解决的问题:资源评价和遴选模型有待实践检验和完善,欲新订资源遴选途径需要进一步拓展,资源综合评价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细化。
邱彦涛[8](2016)在《基于FRBR的直升机外文科技报告聚合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科技报告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信息利用价值,对于直升机等航空航天特色学科的教学科研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但是在直升机专业领域内的外文科技报告资源依然面临着标引深度不够、资源揭示不足以及利用率不高等多种问题。资源聚合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知识服务,而底层数据的深层次组织是实现信息聚合的主要途径之一。FRBR(全称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即书目记录功能需求,通过FRBR理念的实施,可以实现深层次的信息组织,提升用户检索体验。本文基于FRBR的相关理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直升机外文科技报告的深度聚合模式。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法对FRBR、外文科技报告类型特点、聚合、人际情报网络和知识发现等理论进行梳理;其次,通过网络和实地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江苏省内985/211高校和工信部直属高校的外文科技报告资源分布范围、建设情况以及揭示途径等进行了详细调研,并采用访谈问卷的方式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相关专业和直升机研究所的专业人员进行了调研,获得一线科研人员的需求、核心资源的分布数据和意见建议;再次,以NSTL、NTIS两种典型外文科技报告数据库为案例,研究外文科技报告的聚合模式和方法,明确聚合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素;最后将FRBR的实体属性与外文科技报告进行匹配,从全文线索、人际网络、深度标引三个角度提出深度聚合模型,并分别给出实例。
皇甫青红[9](2014)在《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持续使用外文数字资源的行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量引进的外文数字资源仍然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科研人员的需求,人文社科外文数字资源的匮乏和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同时存在。高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的持续使用必将促进人文社科研究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持续使用动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对高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国内外电子服务相关领域持续使用的相关文献进行调研,从用户满意、技术接受、习惯等角度深入探讨用户持续使用的关键影响因素;(2)对来自人文社科领域的15位科研人员进行探索性访谈,以初步确定其持续使用高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的具体影响因素,并基于持续使用理论、技术接受理论、用户满意度理论、期望确认理论、感知行为控制理论和访谈结果,进一步搭建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持续使用高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的理论模型,并提出15个研究假设;(3)结合中国本土化的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借助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共收集到来自全国各地人文社科领域330份有效问卷;(4)对研究样本的分布及其了解和利用高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在正态分布、信度等检验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持续使用假设模型进行检验,以进一步验证研究假设:(5)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人口统计特征和科研特征变量的影响作用,采用多群组分析检验人口统计特征和科研特征变量的调节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得到四点主要结论:(1)习惯、自我效能、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是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持续使用外文数字资源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持续使用意愿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期望确认、感知质量和促成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愿,而促成因素对持续使用意愿的直接影响仍然需要进一步考证;(2)人口统计特征和科研特征变量对A1(了解外文数字资源的程度)、A2(外文数字资源的重要程度)、A4(外文数字资源满足需求的程度)、A5(使用外文数字资源的时间)、A6(访问外文数字资源的频率)变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其中性别、职称/身份、最高学位、近一年国内论文数量及近一年国际论文数量对A1产生影响作用,性别、学科、职称/身份和近一年国际论文数量对A2产生影响作用,学科对A4产生影响作用,年龄、学科、职称/身份、最高学位、科研年限及近一年国际论文数量对A5产生影响作用,近一年国际论文数量对A6产生影响作用;(3)人口统计特征和科研特征变量对持续使用意愿、习惯、感知有用性、满意度、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性、期望确认、感知质量和促成因素九个潜变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其中性别、最高学位及近一年国际论文数量对持续使用意愿和习惯产生影响作用,学科、最高学位、近一年国内论文数量及近一年国际论文数量对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作用,近一年国际论文数量对满意度产生影响作用,性别、最高学位、近一年国内论文数量及近一年国际论文数量对感知易用性和自我效能产生影响作用,学科对期望确认产生影响作用,性别和近一年国际论文数量对感知质量产生影响作用,而特征变量对促成因素不产生影响作用;(4)人口统计特征和科研特征变量对已通过检验的13个研究假设产生调节作用,其中“习惯、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愿的产生正向影响”的假设受到学科的影响,“自我效能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的假设受到性别、年龄、学科、最高学位、科研年限及近一年国际论文数量六个特征变量的影响;“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的假设受到性别和最高学位的影响,其它研究假设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特征变量的影响。从外文数字资源厂商、图书馆、人文社科科研人员三个视角出发,结合已经得到验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促进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持续使用高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的六点思考与建议:(1)以“用户为中心”开发设计和维护外文数字资源,提高感知质量和易用性;(2)结合人文社科专业设置、科研人员需求合理引进和购买外文数字资源,提高资源的有用性;(3)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提高人文社科科研人员的满意度;(4)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人文社科科研人员的满意度;(5)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社科科研人员的自我效能;(6)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和科研特征差异提供分层次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提高人文社科科研人员的期望确认程度。论文最后阐明本研究的创新点,指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并提出未来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持续使用高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研究的发展趋势。
袁晔,庄琦[10](2013)在《长三角地区高校法律外文期刊资源建设状况分析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长三角地区10所高校的法律外文期刊资源建设的馆藏情况和检索界面进行统计和评估,通过区域学科资源建设的"共知"实现"共享"。
二、苏州大学图书馆的外文期刊与全文数据库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州大学图书馆的外文期刊与全文数据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数字阅读 |
2.2 阅读推广 |
2.3 数字阅读推广 |
2.4 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 |
第三章 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案例分析 |
3.1 案例选择依据 |
3.2 清华大学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
3.3 复旦大学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
3.4 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
3.5 案例启示 |
第四章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现状调查设计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方法 |
4.3 调查对象 |
4.4 调查内容 |
4.5 调查步骤 |
第五章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基本情况调查 |
5.1 数字阅读推广数字资源状况 |
5.2 数字阅读推广媒介平台建设 |
5.2.1 微信平台 |
5.2.2 微博平台 |
5.3 数字阅读推广教学培训形式 |
5.4 数字阅读推广主题活动内容 |
5.5 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意见反馈渠道 |
第六章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
6.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层次不齐,差距较大 |
6.2 微信、微博平台建设不完善 |
6.2.1 微信平台建设仍需发展,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宣传有待提高 |
6.2.2 高校图书馆微博利用率较低,平台建设不全面 |
6.3 教学培训建设不完善,内容形式单一 |
6.4 主题活动特色内容较少,活动类型不够完善 |
6.5 数字阅读推广服务读者意见反馈渠道不全面 |
第七章 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应对策略 |
7.1 丰富数字资源类型,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
7.2 加强微信微博平台数字阅读宣传推广 |
7.2.1 完善微信平台宣传服务,加强数字阅读推广宣传 |
7.2.2 提高微博宣传利用,拓宽数字阅读推广宣传渠道 |
7.3 提高教学培训建设水平,建设系统化培训体系 |
7.4 建设特色数字阅读推广主题活动,提高活动整体质量 |
7.5 拓宽读者意见反馈渠道,改善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基础 |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
二、研究方法 |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
四、辅助软件 |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后续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
附录二 数据索引 |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引文分析的高校重点学科外文核心期刊文献保障研究——以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1 数据来源 |
1.2 论文参考文献及引文来源刊统计 |
1.3 确定外文核心期刊参照工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三峡大学和电气工程学科的发文量、被引量、引用量分析 |
2.2 电气工程学科学术论文影响力状况 |
2.3 电气工程学科论文参考文献调查与分析 |
2.3.1 电气工程学科213篇论文的引文来源刊质量与分布 |
2.3.2 250种引文来源刊与1002种JCR期刊比较分析 |
2.3.3 图书馆外文核心期刊文献保障率统计分析 |
3 结论及建议 |
3.1 加强对重点学科师生文献需求的调研工作 |
3.2 坚持文献保障调研的同时, 坚持科研评价的创新和导向 |
3.3 有计划地对学科科研影响力进行评价 |
3.4 重视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的推介工作 |
(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
2.3 研究现状述评 |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
3.1.1 史料的采集 |
3.1.2 数据的处理 |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
4.1.1 三级审稿制 |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
4.2.1 手稿 |
4.2.2 打印稿 |
4.2.3 电子稿 |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
4.3.1 题名规范 |
4.3.2 文章篇幅 |
4.3.3 摘要与关键词 |
4.3.4 引文规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我国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资源馆藏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的分布情况及馆藏特点 |
1.1 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的分布现状 |
1.2 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的馆藏特点 |
2 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数字资源建设情况 |
2.1 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的数字化情况 |
2.2 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情况 |
2.3 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商业数据库的使用情况 |
3 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影印资源建设情况 |
4 高校图书馆民国报刊资源建设的建议与展望 |
4.1 摸清资源家底, 做好书目整理 |
4.2 重视报纸资源, 加快再生利用建设 |
4.3 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原件保护 |
4.4 促进共建共享, 实现合作双赢 |
4.5 依托商业数据库建设,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
(6)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资源馆藏保障和使用情况统计分析——以北京化工大学外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
2 电子资源使用数据和学科保障率分析 |
2.1 外文全文数据库馆藏概览 |
2.2 使用规律分析 |
2.3 使用成本分析 |
2.4 电子期刊的保障率 |
(1)SNIP—2013核心期刊保障率 |
(2)核心期刊学科保障率 |
1 总体情况 |
2化学学科期刊保障率分析 |
3 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和服务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
3.1 合理安排培训和宣传,提高资源利用率 |
3.2 优化馆藏结构,合理利用购置经费 |
3.3 加大经费投入,助推学科建设 |
(7)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0.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0.4 技术路线 |
0.5 研究方法 |
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及优化需求分析 |
1.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
1.1.1 国外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1.1.2 国内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1.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
1.2.1 采购经费严重不足 |
1.2.2 用户信息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 |
1.2.3 特色资源有待进一步突出 |
1.2.4 信息资源组织和揭示有待深化 |
1.2.5 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有待加强 |
1.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传统措施 |
1.3.1 用户调研 |
1.3.2 共建共享 |
1.3.3 资源评价 |
1.3.4 出版信息调研 |
1.3.5 存在的问题 |
1.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逻辑需求 |
1.4.1 顺应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
1.4.2 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 |
1.5 小结 |
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
2.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
2.1.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 |
2.1.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 |
2.2 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
2.3 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 |
2.3.1 基于读者的优化理论 |
2.3.2 基于资源的优化理论 |
2.3.3 基于计量学的优化理论 |
2.4 信息资源优化的方法 |
2.4.1 基于读者的优化方法 |
2.4.2 基于资源的优化方法 |
2.4.3 基于网络使用的优化方法 |
2.4.4 其他资源优化方法 |
2.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
2.5.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难点 |
2.5.2 信息资源优化理论方法的军事医学适用性 |
2.5.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理论方法的研究现状 |
2.5.4 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的信息资源优化方法 |
2.6 小结 |
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分析 |
3.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的要素分析 |
3.1.1 系统要素分析 |
3.1.2 基于三个世界理论的要素关系分析 |
3.1.3 系统知识的演化分析 |
3.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结构分析 |
3.2.1 霍尔和切克兰德系统方法论借鉴 |
3.2.2 时间维 |
3.2.3 知识维 |
3.2.4 逻辑维 |
3.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分析 |
3.3.1 需求环境为军事医学环境 |
3.3.2 驱动环境为信息科技环境 |
3.3.3 支撑环境为经济环境 |
3.3.4 本体环境为信息资源环境 |
3.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功能分析 |
3.4.1 满足军事医学的信息需求 |
3.4.2 促进军事医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
3.4.3 促进军事医学科研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 |
3.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特征分析 |
3.5.1 整体性 |
3.5.2 层次性 |
3.5.3 动态性 |
3.5.4 开放性 |
3.6 小结 |
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策略研究 |
4.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目标 |
4.1.1 目标分类 |
4.1.2 目标分解 |
4.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主要原则 |
4.2.1 系统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针对性原则 |
4.2.4 经济性原则 |
4.3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构建 |
4.3.1 已有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借鉴 |
4.3.2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构建步骤 |
4.3.3 军事医学期刊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4 军事医学数据库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模型的实证验证 |
4.4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流程制定 |
4.4.1 信息资源评价 |
4.4.2 优化方案制定 |
4.4.3 优化实施及效果评估 |
4.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的优势 |
4.5.1 优化策略的整体优势 |
4.5.2 馆藏评价的优势 |
4.5.3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优势 |
4.6 小结 |
5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对象、来源数据库的选择 |
5.1.1 研究对象选择 |
5.1.2 来源数据库选择 |
5.2 资源保障及使用分析 |
5.2.1 馆藏资源概况分析 |
5.2.2 重点学科资源保障分析 |
5.2.3 数据库使用情况分析 |
5.3 信息资源评价的实证研究 |
5.3.1 馆藏评价的实证研究 |
5.3.2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实证研究 |
5.3.3 资源综合分析的实证研究 |
5.4 优化方案制定的实证研究 |
5.4.1 数据库优化方案 |
5.4.2 期刊优化方案 |
5.4.3 综合优化方案 |
5.5 与传统资源优化的对比 |
5.5.1 馆藏评价的对比 |
5.5.2 欲新订资源遴选的对比 |
5.6 小结 |
6 研究总结与讨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基于FRBR的直升机外文科技报告聚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FRBR的相关理论 |
2.2 外文科技报告的特点与类型 |
2.3 标引和聚合理论 |
2.4 人际情报网络理论 |
2.5 知识发现理论 |
第三章 外文科技报告利用现状与需求调研 |
3.1 江苏省 985/211高校外文科技报告资源建设调查 |
3.1.1 调查对象选取 |
3.1.2 调查方法选择 |
3.1.3 江苏省 985/211高校外文科技报告资源建设调查结果分析 |
3.2 工信部直属高校外文科技报告资源建设调查 |
3.2.1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2.2 工信部直属高校外文科技报告资源建设调查结果分析 |
3.3 直升机技术相关专家外文科技报告利用调研 |
3.3.1 直升机技术相关专家的选取 |
3.3.2 直升机技术相关专家调研问卷的设计 |
3.3.3 直升机技术相关专家外文科技报告利用调研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典型外文科技报告的聚合方式分析 |
4.1 NSTL外文科技报告的聚合分析 |
4.2 NTIS的编目标引 |
4.3 NTIS支持字段和所采用词表分析 |
4.3.1 NTIS数据库支持的特定字段代码 |
4.3.2 NTIS数据库所使用的词表 |
4.4 NTIS中直升机主题聚合要素分析 |
4.4.1 直升机主题的文档类型分析 |
4.4.2 直升机相关主题分析 |
4.4.3 直升机相关文献所属学科分析 |
4.4.4 发表直升机相关文献的核心机构 |
4.4.5 直升机相关文献的语种分析 |
第五章 基于FRBR的直升机外文科技报告深度聚合策略 |
5.1 FRBR三组实体之间的综合关系 |
5.2 实体属性和外文科技报告字段的匹配 |
5.2.1 外文科技报告作品属性的匹配 |
5.2.2 外文科技报告内容表达属性的匹配 |
5.2.3 外文科技报告载体表现属性的匹配 |
5.2.4 外文科技报告单件属性的匹配 |
5.2.5 外文科技报告第二组实体属性的匹配 |
5.2.6 外文科技报告第三组实体属性的匹配 |
5.3 FRBR外文科技报告深度聚合模型 |
5.3.1 直升机外文科技报告全文线索的聚合模型 |
5.3.2 直升机外文科技报告人际网络的聚合模型 |
5.3.3 直升机外文科技报告深度标引的聚合模型 |
第六章 总结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研项目 |
附录 |
(9)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持续使用外文数字资源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的时代需求 |
1.1.2 我国高校图书馆大量引进外文数字资源的实际状况 |
1.1.3 我国高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现状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结构安排 |
1.5 研究内容 |
1.5.1 概念界定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2.1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研究现状 |
2.1.1 国外数字资源利用的研究现状 |
2.1.2 我国外文数字资源利用的研究现状 |
2.2 用户持续使用研究 |
2.2.1 基于用户接受等相关理论的研究 |
2.2.2 引入期望确认等相关理论的研究 |
2.2.3 用户持续使用述评 |
2.3 用户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1 用户满意因素 |
2.3.2 技术接受因素 |
2.3.3 感知行为控制因素 |
2.3.4 习惯因素 |
2.3.5 其它影响因素 |
2.3.6 影响因素述评 |
2.4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技术接受理论 |
3.1.2 用户满意度理论 |
3.1.3 感知行为控制理论 |
3.1.4 期望确认理论 |
3.1.5 用户持续使用理论 |
3.2 用户访谈 |
3.2.1 访谈样本的选择 |
3.2.2 访谈结果的分析 |
3.3 模型构建 |
3.3.1 理论模型框架 |
3.3.2 变量定义与研究假设 |
3.4 小结 |
第四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
4.1 问卷设计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流程 |
4.1.3 问卷内容 |
4.1.4 研究变量的测量 |
4.2 预调查 |
4.2.1 预调查数据的收集 |
4.2.2 预调查数据分析 |
4.3 正式调查 |
4.3.1 正式数据的收集 |
4.3.2 SEM的整体设计 |
4.4 小结 |
第五章 持续使用假设模型的检验与复核 |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研究样本分布 |
5.1.2 研究样本了解和使用外文数字资源的现状 |
5.2 样本正态分布与信度检验 |
5.2.1 样本正态分布检验 |
5.2.2 样本信度检验 |
5.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3.1 因子拟合指标检验 |
5.3.2 建构效度检验 |
5.4 持续使用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
5.4.1 模型构建与识别 |
5.4.2 模型拟合与评价 |
5.4.3 模型修正 |
5.4.4 模型的复核效化检验 |
5.5 假设检验与效果计算 |
5.5.1 假设检验 |
5.5.2 效果计算 |
5.6 小结 |
第六章 特征变量的影响分析 |
6.1 特征变量对各变量的影响作用 |
6.1.1 特征变量的预处理 |
6.1.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6.1.3 特征变量对了解和使用外文数字资源情况变量的影响作用 |
6.1.4 特征变量对各潜变量的影响作用 |
6.1.5 影响作用检验结果 |
6.2 特征变量的调节作用 |
6.2.1 特征变量的预处理 |
6.2.2 特征变量对研究假设的调节作用 |
6.2.3 调节作用检验结果 |
6.3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持续使用外文数字资源的影响因素 |
7.1.2 特征变量所起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
7.2 思考与建议 |
7.2.1 以“用户为中心”开发设计和维护外文数字资源 |
7.2.2 结合专业设置、科研人员需求合理引进和购买外文数字资源 |
7.2.3 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 |
7.2.4 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 |
7.2.5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
7.2.6 基于特征差异提供分层次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
7.3 主要研究贡献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探索性访谈提纲 |
附录B 正式调查问卷——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持续使用高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的影响因素正式调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10)长三角地区高校法律外文期刊资源建设状况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估对象 |
2 评估方法 |
2.1 纸本期刊订购情况 |
2.2 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购买情况 |
2.3 获取途径 |
3 思考 |
四、苏州大学图书馆的外文期刊与全文数据库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的研究[D]. 蒋薇. 安徽大学, 2020(07)
- [2]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3]基于引文分析的高校重点学科外文核心期刊文献保障研究——以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为例[J]. 苏健,徐志荣,曾亚男,于海东. 情报探索, 2018(07)
- [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5]我国高校图书馆民国时期报刊资源馆藏建设研究[J]. 陆依君.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7(04)
- [6]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资源馆藏保障和使用情况统计分析——以北京化工大学外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J]. 谢智敏,高彦静,郭倩玲. 图书馆学刊, 2016(09)
- [7]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策略研究[D]. 刘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8]基于FRBR的直升机外文科技报告聚合模式研究[D]. 邱彦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9]人文社科科研人员持续使用外文数字资源的行为研究[D]. 皇甫青红. 南京大学, 2014(05)
- [10]长三角地区高校法律外文期刊资源建设状况分析与思考[J]. 袁晔,庄琦. 图书馆杂志,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