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根据唐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 答: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告诉我从哪方面下手
- 答:这次作文是蛮难的,大慨思路就先写景吧,写下春天的美好,然后联系自己,我们是中国年轻的一代,虽然还没完全长大,可是从我们的朝气蓬勃,看到了祖国和未来的希望!!
- 答:古代人从来都是相信,自然界的万物是又生命的,风花雪月都是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咸的感受用诗词表现的五花八门,我怎么觉得人就是人,自己的生活,从来都是单一的,连身边的人都没有带来多少感受,怎么会有无机质的东西在放生感情,也许喜欢用景色表达感情的,也许寄托于山水,哈哈,现代人如我,已经不知道除了现实的生活外面,阳光,大地,是什么颜色,等身的文学著作已经忘光了啊,剩下的就是苍白的生活着,一天天飞逝,不知道,生命的雨露在哪里,不知道,生活的沃土在哪里。
- 答:这次题目太难了点
不过,只要从中切入一个点写就可以了。
自己展开,自圆其说就行啊。 - 答:可以从春天万物生长 气机方面
问: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微作文怎么写
- 答: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词语解释】
远:远自。
江:长江。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
仍:频频。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