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萨希丝孢酵母菌病免疫学检测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牛路[1](2021)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临床资料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与传统实验室方法在病原体检出方面的不同,探索mNGS技术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疑似感染的99例患者的mNGS以及传统病原体检测方法的相关资料,按照mNGS标本类型的不同将数据分为4组,分别为脑脊液、肺泡灌洗液、痰、血标本组。收集患者的常规病原学检测相关方法,包括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痰培养、G+GM实验、血常规、CRP、PCT、胸部CT等临床数据,并结合患者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9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43例,总共获得100份行mNGS检测的样本,其中脑脊液标本最多为48(48%)份,其次为血标本26(26%)份,肺泡灌洗液标本21(21%)份,痰标本5(5%)份。总阳性标本81(81%)份,阴性19(19%)份。2.在48份脑脊液样本中,阳性34(70.8%)份,阴性14份(29.2%),脑脊液培养阳性3(6.25%)份,mNGS阳性率高于培养法(70.8%vs6.25%),3例培养结果与mNGS一致。其中22份(21例患者)阳性标本均有助于临床诊治,7份支持化脓性脑膜炎,15份支持病毒性脑炎。16例患者经验性治疗覆盖mNGS结果,且治疗有效,5例根据mNGS结果调整治疗,且治疗有效(100%)。7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患者,mNGS结果均为阴性。3.在21份肺泡灌洗液标本中,阳性标本20(95.2%)份,阴性1(4.8%)份。20份阳性标本均有助于临床诊治,7例患者经验性治疗覆盖mNGS结果,且治疗有效,13例根据mNGS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疗均有效(100%)。4.在5份痰标本中,mNGS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5份阳性标本均有助于临床诊治,1例患者经验性治疗覆盖mNGS结果,且治疗有效,3例根据mNGS结果调整治疗,治疗均有效(100%)。5.在26份血标本中,mNGS阳性标本22(84.6%)份,阴性4(15.4%)份,血培养标本阳性3(11.5%)份,mNGS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84.6%vs11.5%),3例血培养结果与mNGS一致。21份阳性标本均有助于临床诊治,3例患者经验性治疗覆盖mNGS结果,且治疗有效,17例患者根据mNGS结果调整治疗,14例患者治疗有效(82.4%),3例(17.6%)治疗无效。6.利用mNGS技术观察病原体序列数的变化判断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1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于抗感染治疗前后对其脑脊液标本分别进行mNGS检测,结果为流感嗜血杆菌阳性,治疗后的病原体序列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同时伴随患者感染指标的改善及临床症状的好转。7.利用mNGS技术检测血浆中病原体的游离DNA诊断肺部感染。3例血培养均为阴性的患者,利用mNGS技术检测血浆中病原体的游离DNA,检测结果分别为耶氏肺孢子菌、结核分枝杆菌、黄曲霉,最终明确诊断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肺结核、真菌性肺炎且均治疗好转。8.比较使用抗生素组和未使用抗生素组对mNGS检出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01)。结论:1.mNGS在病原体检出方面较传统方法具有明显优势,不仅敏感性和时效性均优于培养方法,而且能够一次检出多种类型病原体,尤其对一些常规方法难以检测的病原体。2.mNGS可以结合传统方法、患者病史以及相关临床检查,明确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3.利用mNGS技术检测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样本,通过观察病原体序列数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4.利用mNGS技术检测患者血浆中病原体的游离DNA,对于临床明确其他感染部位的致病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5.抗生素对mNGS检出结果的影响小于传统病原体检测方法。
陈琴[2](2020)在《全球602例毛孢子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毛孢子菌病越来越受到各科临床医生的关注。毛孢子菌病是由毛孢子菌属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目前已发现有50多种,其中临床致病的有16种。毛孢子菌属于担子菌类酵母菌,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还是人类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的定殖菌群,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人类的浅表性真菌感染甚至侵袭性真菌感染。毛孢子菌引起的浅表感染无特异性,常容易误诊、漏诊。既往研究表明:血液恶性肿瘤、器官移植、HIV感染患者晚期以及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受损患者为易感人群,易引起毛孢子菌侵袭性感染。对于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治疗上由于该对多数抗真菌药耐药,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2014年,欧洲制定了少见侵袭性酵母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指南,指南推荐临床首选使用伏立康唑(推荐级别为B-Ⅲ),其次为氟康唑(推荐级别为C-Ⅲ)治疗毛孢子菌病,但推荐级别均较低(均为Ⅲ级:基于临床经验、病例报道或专家共识等,缺乏临床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予支持)。因此,本研究拟对近69年毛孢子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感染情况、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使临床医生、专家学者能够对毛孢子菌病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为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1951年12月至2019年6月所有毛孢子菌病英文文献及中文文献中原始病例报告/病例系列分析报告中的病例,引领临床医生充分认识毛孢子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体外药敏、治疗药物选择及预后转归情况等,并为临床医生诊治毛孢子菌病提供重要依据和思路。研究方法基于 PUBMED 数据库以“trichosporon”、“trichosporonosis”、“trichosporosis”、“white piedra”、“piedra”等关键词进行扩大检索,和CNKI、维普、万方三大中文数据库以“毛孢子菌”、“毛孢子菌病”等关键词进行扩大检索,前后分别进行三次独立检索,为避免遗漏,让第二人(李海涛)对检索结果进行复审。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2例毛孢子菌病患者。2.全球七大洲中除了南极洲和大洋洲外,其余五大洲均有毛孢子菌病患者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且报道病例的数量逐年增加。各年龄段均有分布,以41-65岁患者最多;男性患者始终为主要受累人群。3.诱发因素主要为抗生素使用、化疗;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为血液系统疾病;主要的感染类型为菌血症、播散性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常见标本来源为血液标本、尿液和皮肤组织;形态学结合生化方法是最常见的菌种鉴定方法;最常见的菌种为Trichosporon asahii(39.7%),其次是Trichosporon inkin(9.8%)、Trichosporon cutaneum(4.8%),以Trichosporon laibachii(0.2%)、Trichosporon montevideense(0.2%)、Trichosporon terrestre(0.2%)最少。4.602例毛孢子菌病患者中,123例报道了体外药敏中最敏感的抗真菌药,药敏结果显示:T.beigelii感染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对两性霉素B最敏感,T.asahii和T.inkin感染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对伏立康唑最敏感。5.602例患者中523例患者说明了治疗药物的选择情况(86.9%),79例患者未说明治疗用药情况(13.1%)。其中,最常见的抗真菌治疗方案为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13.6%),其次为氟康唑(10.1%)、两性霉素B联合三唑类药物(9.3%)、伏立康唑(8.8%)。6.在523例有明确治疗方案的患者中,有490例报道了预后情况,286例患者为正面结局(好转或者治愈),204例则是负面结局(病情恶化或者死亡)。7.对侵袭性毛孢子菌病的四种常用的抗真菌治疗方案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单一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有效率为30.9%,单一使用氟康唑的有效率79.3%,单一使用伏立康唑的有效率为72.5%,两性霉素B联合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有效率为42.9%。对这四种不同的抗真菌治疗方案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两性霉素B与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联合唑类抗真菌药物与氟康唑、两性霉素B联合唑类抗真菌药物与伏立康唑的临床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而其他抗真菌治疗方案之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83)。8.对浅表性毛孢子菌病两种常用的抗真菌治疗方案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口服抗真菌药联合外用药物的有效率为100.0%,单用外用药物的有效率为96.8%,这两种治疗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全球毛孢子菌病的病例报道数量正逐年上升;毛孢子菌病患者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发病年龄以41-65岁为最多;主要感染部位为血液系统;主要感染类型为菌血症;主要感染菌种为T.asahii;体外药敏显示:T.asahii感染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对伏立康唑最敏感。2.毛孢子菌病的全因死亡率为39.6%。按不同感染类型分类,播散性感染和菌血症的死亡率分别为64.3%、56.3%。3.氟康唑、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毛孢子菌病的疗效最好,且与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口服抗真菌药联合外用药物、外用抗真菌药物对浅表毛孢子菌病的疗效相当(P>0.05),且疗效均很好。
王贺[3](2017)在《中国多中心侵袭性酵母菌感染临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探索和建立》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监测网CHIF-NET2010-2014连续五年收集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分离的酵母菌的流行病学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探索并完善真菌鉴定方法、药敏方法、分子分型方法,耐药机制研究,罕见真菌感染病例等相关模式研究,从而初步构建一套关于临床重要真菌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方法]CHIF-NET 2010-2014五年参加单位共65家,所有收集的菌株在中心实验室统一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到种,使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对氟康唑、伏立康唑的药物敏感性;对 Vitek MALDI-TOF MS 和 Bruker Biotyper MALDI-TOF MS 两套质谱系统进行评价研究;以罗伦隐球菌为例评价传统酵母菌鉴定方法Vitek 2 Compact真菌鉴定卡和API 20CAUX试剂条的鉴定准确性;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评价商品化真菌药敏试验试剂盒ATB(?)FUNGUS 3的性能;以隐球菌为例研究ITS分型、MLST等分子分型技术的鉴别能力;以季也蒙念珠菌为例,研究ERG11基因与唑类耐药的关系;以橡树念珠菌为例,对罕见真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首次报道。[结果]CHIF-NET 2010-2014收集的9673株菌株共包含70个菌种,与分子鉴定结果相比,原始鉴定结果的准确率为85.9%。在所有菌种中,念珠菌属最为常见(构成比占91.3%),其次为隐球菌属(6.8%)、毛孢子菌属(0.8%)和其他少见菌属(1.2%)。在念珠菌属中,白念珠菌仍是最常见的菌种(44.9%),非白念珠菌的比例超过了 50%。Vitek MS v2.0能将96.7%的菌株正确鉴定至种水平;而Bruker Biotyper MALDI-TOF MS鉴定酵母菌的准确率可达98.8%,特别是念珠菌属的鉴定能力更优(准确率达99.4%)。根据纸片法药敏结果,念珠菌属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总体耐药率为8.8%和3.8%,白念珠菌最为敏感,耐药率不到1%;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敏感性也相对较高,达90.8%和97.5%;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或非野生型)分别为19.0%和18.7%,而热带念珠菌对两种药物的耐药率五年间上升较为明显,从5%左右均上升到20%以上。Vitek 2 Compact系统鉴定26株菌为罗伦隐球菌,通过ITS测序仅确认两株(7.7%)为罗伦隐球菌,API 20C系统表现出相对更好的鉴定准确度(83.3%)。对于氟康唑和伏立康唑,ATB(?)FUNGUS 3肉眼判读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的总分类一致率(CA)分别是95.5%和95.4%,相比之下,ATB全自动仪器判读的准确性明显下降,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总CA分别为77.2%和73.3%。MLST分型可将303株菌新型隐球菌分为12个ST型别,89.8%为ST5型,ST31型是第二大型别;7株格特隐球菌基因变异较大,分为5个ST型别。对164株季也蒙念珠菌的ERG1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比较氨基酸序列型的多态性,共鉴定出16个基因型,其中一些型别与唑类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对氟康唑耐药的橡树念珠菌(C.quercitrusa)作为人类致病菌进行了首次报道,并确认这3例菌株是来自H1医院ICU病房的院内感染暴发。[结论]CHIF-NET2010-2014五年连续监测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菌株及临床信息资源。本项研究是国内真菌领域内时间跨度最大、参与医院最多、涉及菌株数量最多的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提供重要参考。初步搭建了国内关于真菌鉴定方法、药敏方法、分子分型方法、耐药机制研究、罕见感染病例报道等临床重要真菌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但该体系的成熟与完善仍任重而道远。
王华民[4](2015)在《海南岛人群口腔假丝酵母菌分子遗传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化疗、器官移植等因素导致正常寄生在粘膜表面的假丝酵母菌过度繁殖,引起皮肤黏膜感染性疾病,侵入黏膜表面引起全身性疾病。由于大多数假丝酵母菌感染源于内源性感染,其致病性、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不同及其临床表型也不同。关于假丝酵母菌和其他条件致病性酵母菌在人群中分布影响因素的模式以及对无症状携带者的耐药情况知之甚少。因此,为调查海南岛口腔假丝酵母菌在不同宿主人群中的分布,了解其群体遗传学特征,我们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1、我们首先采集和分离海南医学院大学一年级医学生口腔假丝酵母菌,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该人群酵母菌携带率(4.5%)远远低于中国大陆以前报道的其他人群(40–70%)。而其中的白假丝酵母菌构成比却远高于其他中国地区人群,达到80.9%,与北美洲等发达地区的的情况相似。通过对优势菌株白假丝酵母菌的核糖体RNA基因群ITS分析其序列差异,从41个白假丝酵母菌海南分离株中鉴定出14个ITS类型。然而,只有4个类型与欧洲和北美的参考菌株一致。结果表明,中国人群宿主口腔酵母菌群存在高度差异,而海南人群中白假丝酵母菌的ITS序列呈现高度多样性。2、为进一步调查人群口腔中假丝酵母菌分布的模式,我们从全岛各类人群共1799人中获得415例阳性菌株,并鉴定出368例属于假丝酵母菌的26个种。结果显示,宿主健康状况、年龄、出生地、现居住地对四种常见口腔假丝酵母菌菌种分布具有密切关系。结果表明,海南岛口腔假丝酵母菌分布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样性特征。3、为进一步探讨海南岛假丝酵母菌的分子遗传特征,本研究从7个县市收集并经ITS鉴定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共118个菌株。采用MLST序列测定法测定每一菌株6个分子标志基因片段(ICL1, MDR1, SAP2, SAP4, XYR1,和ZWF1)进行DNA序列测定和比对。发现在6个标志基因序列中有新的等位基因序列(从6-52,每一个新位点均值22.8)。结果表明,117个双倍体序列型均未见报道,海南岛热带假释酵母菌菌群富含新的基因变异。4、为了解无症状的假丝酵母菌健康携带者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从海南岛无症状病人中分离到的313个假丝酵母菌菌株用5种常用的抗真菌药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甲酮康唑、氟胞嘧啶)。结果显示,耐药菌种分离率高达83.3%(10/12);对一种药物耐药的达到29%(91/313),而对2种以上耐药的达到14.3%(45/313)。结果表明,无症状携带的假丝酵母菌中存在广泛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特征。并探讨了引起假丝酵母菌耐药的可能机制。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海南岛口腔假丝酵母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优势菌种,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样性特征,与菌株来源的地区和宿主性别无关。2、海南岛口腔假丝酵母菌基因分布多样性特征与宿主健康状况、年龄、出生地、现居住地等因素有密切关系。3、海南岛热带假丝酵母菌具有广泛的多态性特征。4、海南岛无症状假丝酵母菌携带者具有很高的耐药菌分离率(83.3%)和较高的多重耐药性特点。本研究探讨了海南岛各类人群口腔假丝酵母菌在宿主中的分布模式,发现海南岛口腔假丝酵母菌具有多样性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为提高我们设计靶向预防和治疗策略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思路。
肖盟[5](2014)在《中国侵袭性酵母菌病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监测网(CHIF-NET)第三年度中所收集酵母菌菌株的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以及CHIF-NET前三年度菌株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变化趋势。[方法]CHIF-NET第三年度(CHIF-NET12)参加单位22家。所收集的1619株菌株在中心实验室统一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到种水平,并使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纸片扩散法测定对氟康唑、伏立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此外,回顾性分析CHIF-NET前三年度连续参加监测的11家医院的数据,并使用YeastOne比色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9种抗真菌药物对相应医院所有非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CHIF-NET12收集的所有菌种中,念珠菌属菌株最为常见,占所收集菌株的91.8%。其次为隐球菌属6.5%、毛孢子菌属0.6%,其他菌属占1.2%。念珠菌属菌株在大部分标本类型中常见,其中在血标本分离菌株中占94.4%。但在脑脊液标本中隐球菌属更为常见(66.4%)。与分子鉴定结果相比,原始鉴定结果的准确率为87.3%;常见念珠菌种原始鉴定准确率较高(>80%),但少见念珠菌种和少见酵母菌属鉴定总准确率低。白念珠菌仍是最常见的念珠菌菌种,但分离比<50%。最常见的非白念珠菌分别为热带念珠菌(18.0%)、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16.2%)、光滑念珠菌复合体(12.0%)。隐球菌属中,97.1%为新型隐球菌复合体。不同医院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酵母菌种属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院际间差异。根据CLSI纸片扩散法药敏测试结果,绝大部分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菌株对氟康唑敏感(>91%)。11.8%的光滑念珠菌菌株对氟康唑耐药,其中大部分为伏立康唑非野生型。克柔念珠菌对伏立康唑敏感性较好(91.7%)。部分少见菌种对氟康唑或/和伏立康唑敏感性低。回顾CHIF-NET10-12连续参加监测的11家医院,菌种共计2367株,分子鉴定共发现43个菌种。三年中,念珠菌属、隐球菌属和其他少见菌属分离比例没有显着的变化。三年中白念珠菌的分离比例持续上升,在酵母菌中比例由35.4%上升到了42.5%(p=0.001);相比之下非白念珠菌-念珠菌种的总比例下降,比例由55.0%至46.5%(p=0.001),与国际趋势相反。其中,最为显着的是近平滑念珠菌分离比例的下降。近平滑念珠菌对所有药物敏感性好,但棘白菌素类MIC值偏高。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交叉耐药以及光滑念珠菌对部分棘白菌素类药物的耐药值得关注。棘白菌素类药物对隐球菌属、毛孢子菌属活性差。部分医院有少见菌种,特别是一些耐药少见菌种的集中出现,其流行趋势需要持续关注。[结论]CHIF-NET三年监测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菌种及临床信息资源。统一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和标准的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在监测中是必要的。本项研究的数据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但三年的时间尚短,仍需要进一步持续的监测以进一步观察我国引起侵袭性真菌病酵母菌的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变化趋势。
聂建巍,杨蓉娅,丛林,王文岭,夏志宽,李海涛[6](2012)在《干扰素γ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吞噬、杀伤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干扰素γ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吞噬、杀伤阿萨希毛孢子菌(T.asahii)的作用,探讨干扰素γ临床治疗T.asahii感染的可能性。方法不同浓度(10、100、1000 U/ml)干扰素γ与RAW264.7细胞共孵育18h后,分别与T.asahii临床株共培养45min、4h,以不加干扰素γ组为对照组。45min后在显微镜下观察RAW264.7细胞吞噬T.asahii的情况,计数吞噬个数及计算吞噬率。4h后检测RAW264.7细胞的杀伤活性,即检测T.asahii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计算生长抑制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作方差齐性检验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中的Bonferroni法进行各组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10、100、1000 U/ml干扰素γ组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吞噬T.asahii的个数分别为25.12±1.81、35.88±3.56、52.12±3.23,吞噬率依次为25.12%、35.88%、52.12%,与对照组吞噬T.asahii的个数(13.62±2.3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AW264.7细胞对T.asahii的杀伤活性分别为(58.62±4.89)×500、(45.50±3.02)×500、(34.62±4.24)×500 cfu/ml,生长抑制率依次为25.21%、41.95%、55.83%,RAW264.7细胞的杀伤活性与对照组(68.12±3.39)×500 cf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干扰素γ呈剂量依赖性增强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吞噬、杀伤T.asahii的作用。
田素飞,朱文秀,褚云卓,李富顺,郭丽洁,丁丽萍,尚红[7](2012)在《(1,3)-β-D-葡聚糖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中的意义》文中认为探讨(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收集2009年同时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科室送检真菌抗原情况,重症医学科的(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真菌菌种分布情况以及(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情况。同时送检(1,3)-β-D-葡聚糖和真菌培养共275例,重症医学科送检最多,共178例: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36例(阳性率20.22%);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同时真菌培养阳性者25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0例,热带假丝酵母菌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4例,阿萨希毛孢子菌2例,克柔假丝酵母菌1例,烟曲霉1例。11例(1,3)-β-D-葡聚糖假阳性,9例存在细菌菌血症。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应加强真菌感染监测。深部真菌感染中,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最多见。细菌菌血症可能造成(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
聂建巍[8](2012)在《γ-干扰素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杀伤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研究γ-干扰素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吞噬、杀伤阿萨希毛孢子菌的作用。2. γ-干扰素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体外抗阿萨希毛孢子菌杀伤机制的影响。研究方法1.不同浓度的γ-干扰素(IFN-γ)与RAW264.7细胞共孵育18h后,分别与阿萨希毛孢子菌(T.asahii)临床株705共培养45min、4h。45min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瑞氏-姬姆萨染色RAW264.7细胞吞噬T.asahii的情况。4h后检测RAW264.7细胞的杀伤活性。2.不同浓度(10U/ml、100U/ml、1000U/ml)的IFN-γ与RAW264.7共同培养,再加入T.asahii培养后检测菌落形成单位(CFU/ml),计算各浓度组的生长抑制率。在上述体系的上清液中分别检测亚硝酸根离子(NO2-)。将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与不同终浓度的IFN-γ共同孵育后分别检测超氧阴离子(O2-)的OD值。结果1. IFN-γ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强RAW264.7细胞吞噬、杀伤T. asahii的活性,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2. IFN-γ浓度分别为10U/ml、100U/ml、1000U/ml时,T.asahii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5.21%、41.95%、55.83%,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上清液中NO2-的浓度分别为89.16±3.32、108.07±3.81、126.44±3.52,与空白对照组(74.47±1.48)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上清液中O2-的OD值分别为0.317±0.006、0.424±0.006、0.518±0.00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结论1.IFN-γ可增强RAW264.7细胞对T.asahii的吞噬、杀伤作用。2.随着IFN-γ浓度的增加,T.asahii生长抑制率增加。IFN-γ通过产生一氧化氮(NO)及O2-增强巨噬细胞体外抗T.asahii的杀伤活性。
刘芳[9](2008)在《血(1→3)β-D-葡聚糖在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检测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3)-β-D-葡聚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原成分,其它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均不含有。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中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两者存在相关性。我们检测了62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热住院患者及13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标本,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判定血浆(1→3)-β-D-葡聚糖对于诊断深部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并了解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高低与MDRA评分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研究组62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及对照组13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同时对被检患者的临床标本作相关的病原学培养及镜检。研究组为2007年4月到12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住院发热患者62例;正常对照组13例,来自健康志愿者。结果1、研究组中14例被确诊或临床诊断为深部真菌感染,血浆(1→3)-β-D-葡聚糖平均含量为105.02±82.22 pg/ml;12例为拟诊深部真菌感染者,血浆(1→3)-β-D-葡聚糖平均含量为8.35±4.32pg/ml;15例为高危者,血浆(1→3)-β-D-葡聚糖平均含量为13.44±16.52 pg/ml;21例为细菌败血症者,血浆(1→3)-β-D-葡聚糖平均含量为8.43±6.32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平均含量为6.65±1.01pg/ml。2、研究组中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确诊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307,P<0.01);拟诊组、高危组、细菌败血症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1.327、1.475、1.003,P>0.05、0.05、0.05)。研究组内各试验组比较:确诊组分别与拟诊组、高危组、细菌败血症组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t=4.056、4.229、5.4,P<0.01、0.01、0.01);拟诊组、高危组和细菌败血症组两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1.035、-0.045、1.27,P>0.05、0.05、0.05)。3、分析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性,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32%、92.86%、89.58%。4、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与MDRA评分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5、临床深部真菌感染仍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结论1、假丝酵母菌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常见致病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深部感染明显增加。2、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可靠方法,尤其适用于诊断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的深部感染。3、血浆(1→3)-β-D-葡聚糖≥20pg/ml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诊断阂值。4、血浆(1→3)-β-D-葡聚糖测定方法简便、省时、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但不能代替病原微生物学检查。5、对于缺乏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依据的拟诊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的增高可以作为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依据之一。6、具有深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当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增高,提示有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可能。7、血浆(1→3)-β-D-葡聚糖在细菌败血症时不增高,可以作为鉴别真菌血症和细菌败血症的依据之一。当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增高时,提示有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可能。8、MDRA评分预测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性,但不能作为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依据。
祝贺[10](2007)在《(1,3)-β-D-葡聚糖检测与巢式PCR扩增在播散性毛孢子菌病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和目的继2000年我国首例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病例报道以来,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该病是一种广泛累及皮肤、肝、脾、肺、肾等器官的系统性真菌病,主要致病菌为阿萨希毛孢子菌。患者多因病情复杂、多器官受累、诊断不明和(或)治疗不及时而死亡。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诊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准确、特异的辅助检查。传统辅助手段包括病原菌培养、鉴定及组织病理检查等,耗时长,至少需1周以上时间,不仅影响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也因为临床上缺乏特异、快速的检诊手段及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而易造成误诊误治。目前,非培养诊断技术如真菌成份及代谢产物测定、特异性DNA片段扩增等以其灵敏、快速等优点而日益受到关注。真菌的结构由细胞壁、隔膜、细胞膜及有关细胞器构成,这些结构的组成成份及其代谢产物在真菌的生成和繁殖过程中,含量及活性也会有相应的变化。(1,3)-β-D-葡聚糖是真菌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仅在深部真菌感染后经吞噬细胞吞噬后该成分释放入血,而在浅部真菌感染时并不释放,因此对播散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分子生物学方法因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近来在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也倍受关注。常用的基本的方法包括核酸杂交及扩增技术和巢式PCR等技术等。本研究在建立播散性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感染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比观察了肺泡灌洗液、尿液及血浆的(1,3)-β-D-葡聚糖的含量,同时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三种体液标本中T.asahii DNA片段,并与真菌培养方法进行比较,试图从血液之外的其它一些体液中获得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标本,同时进一步评价(1,3)-β-D-葡聚糖检测和巢式PCR方法在播散性T.asahii病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为研究T.asahii的致病机理、病程进展及治疗前景提供重要依据。二、方法和结果1.建立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动物模型Wistar雄性大白鼠45只,随机分为三组实验A组、实验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只。实验开始第0天,实验A组和B组大鼠分别尾静脉接种12×107CFU/ml浓度T.asahii孢子悬液0.8ml,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A组在接种第10天后处死,实验B组及对照C组在接种第20天后处死。分别采集三组动物的肺泡灌洗液、尿液及血浆,一部分作真菌培养,另一部分采用G试验检测三种标本中(1,3)-β-D-葡聚糖含量,用巢式PCR检测体液标本中T.asahii特异性DNA片段。同时采集每只动物模型的肝、肺、肾组织,一部分经10%甲醛固定、包埋、切片、HE、GMS和PAS染色制片,另一部分制成匀浆送培养。2.真菌培养结果组织培养阳性率为2%,血浆真菌培养阳性率为3.3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尿液真菌培养均为阴性。3.(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感染动物模型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液标本G试验平均敏感性分别为76.67%、80.00%、和10%,其中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G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01),尿液标本测试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培养阳性数较多的动物其血浆标本(1,3)-β-D-葡聚糖浓度较其它标本高,即(1,3)-β-D-葡聚糖浓度与组织脏器感染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二者存在线性关系,为高度相关(|r|>0.7,P≤0.05);感染10d时三种标本(1,3)-β-D-葡聚糖平均浓度到达峰值,血浆为54.565 pg/ml,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为24.508 pg/ml,尿液13.117pg/ml,浓度与感染时间成正比。20d后各标本(1,3)-β-D-葡聚糖浓度下降,血浆为27.077 pg/ml;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浓度为21.339 pg/ml;尿液为11.748pg/ml,此时浓度与感染时间成反比。4.巢式PCR方法检测结果30只实验动物血浆标本巢式PCR平均敏感性为66.67%,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平均阳性率为43.33%,尿液标本为20.00%。其中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敏感性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尿液标本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提示有差异(0.001<P<0.05)。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巢式PCR方法的阳性率与血培养和灌洗液培养结果比较经配对卡方检验,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5)。5.G试验结果与巢式PCR方法和真菌培养法结果的对比30只实验动物血浆标本巢式PCR平均阳性率为66.67%、G试验为76.67%、真菌培养为3.33%,其中G试验阳性率与血培养结果经配对卡方检验,二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X=21.04,P=0.0000且b>c),巢式PCR方法的阳性率与血培养比亦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1=17.05,P1=0.0005且b>c);血浆G试验阳性率虽然略高于巢式PCR方法,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全部为阴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巢式PCR方法平均阳性率为43.33%,G试验为80.00%,巢式PCR方法和G试验结果均与灌洗液真菌培养有显着差异(P<0.005),同时两种检测方法者之间的阳性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X2=9.60,P2=0.0019)。三、结论1.与真菌培养相比,G试验和巢式PCR均具有较高敏感性:对照组三种体液标本G试验检测均为阴性,提示该试验假阳性率低、特异性较高。与血培养方法相比(1,3)-β-D-葡聚糖检测具有阳性率高、采血量少(0.5-1 ml)等优点,因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本实验首次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尿液标本中的(1,3)-β-D-葡聚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G试验平均敏感性为80%,较其它标本略高。分析原因,一方面肺部是T.asahii的易感部位,另一方面肺泡中存在的大量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可能释放更多的(1,3)-β-D-葡聚糖,这一特性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经。尿液标本中G试验敏感性较低,仅为10.00%,且多见于感染脏器数量较多的动物,所以在尿液中检测到(1,3)-β-D-葡聚糖,提示感染可能较为严重和广泛。巢式PCR方法亦在血浆、支气管灌洗液和尿液标本的检测中有良好表现,检测结果显示实验A、B两组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的巢式P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这些数据说明巢式PCR方法在检测播散性T.asahii感染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中血浆标本巢式PCR方法的敏感性显得尤为突出,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2.G试验和巢式PER方法各有特点:虽然G试验和巢式PCR扩增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二者各有其特点。巢式PCR扩增适合于播散性毛孢子菌病菌血症,而在没有菌血症形成的情况下,G试验则仍具有检测意义。因为G试验并非如巢式PCR法一样以菌体DNA片段为目标,而是检测真菌被吞噬后所释放的(1,3)-β-D-葡聚糖成分。实验动物静脉接种菌液后短期内形成菌血症,此时标本经巢式PCR检测,阳性率很高;一段时间后,大部分菌体被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代谢,血液中完整的真菌菌体逐渐变少甚至消失,其DNA被分解破坏,使得血浆巢式PCR方法阳性率降低。而未被吞噬的真菌被循环血液带到各脏器并逐渐繁殖,再次经组织中的噬细胞所吞噬,(1,3)-β-D-葡聚糖成份释放入血,恰好被G试验所检测到,使得该阶段血浆G试验的阳性率略高于巢式PCR,所以G试验的可应用时间更长。然而G试验只能提示深部真菌感染的存在,不能确定是否为毛孢子菌,而菌种的分类恰恰是巢式PCR方法的优势所在。3.(1,3)-β-D-葡聚糖检测有助于判断感染的范围:(1,3)-β-D-葡聚糖的浓度与组织脏器感染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即(1,3)-β-D-葡聚糖浓度越高,组织器官感染的数量越多。经组织病理切片证实,(1,3)-β-D-葡聚糖浓度值越高的大鼠,病理组织切片上亦显示越多的微脓疡和组织破坏。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组织培养总阳性率较低,但其中肾脏组织培养的阳性率相对较高,这一点与国外报道中肾脏中T.asahii毛孢子菌的清除率最低相吻合,因此对肾脏的观察应引起今后研究的重视。4.(1,3)-β-D-葡聚糖检测有助于判断感染的转归:(1,3)-β-D-葡聚糖检测有助于判断感染的转归感染的不同时期(1,3)-β-D-葡聚糖浓度亦有相应的变化。接种初期在免疫抑制的条件下真菌大量繁殖,(1,3)-β-D-葡聚糖释放量急剧上升,10d后随着机体免疫力逐渐恢复,吞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能力逐渐增强,真菌在血液循环中的数量迅速减少,但由于感染组织中葡聚糖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血浆本身(1,3)-β-D-葡聚糖释放的减少,使得(1,3)-β-D-葡聚糖浓度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实验观察发现,真菌接种两周后,大鼠饮食、活动和反应能力显着好转,与(1,3)-β-D-葡聚糖浓度改变一致。所以,动态观察(1,3)-β-D-葡聚糖对判断感染的转归有一定的帮助。本研究中(1,3)-β-D-葡聚糖测定及巢式PCR方法,虽然具备真菌培养、病理检查等传统辅助诊断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其检测结果仍需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虽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需加强其可重复性及准确性,以便逐步完善,在实际临床中得以推广应用。
二、阿萨希丝孢酵母菌病免疫学检测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萨希丝孢酵母菌病免疫学检测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二代测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1.2 mNGS在病原体检测方面的应用 |
1.3 mNGS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
1.3.1 mNGS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 |
1.3.2 mNGS技术在呼吸系统统感染中的应用 |
1.3.3 mNGS在血液系统感染中的应用 |
1.3.4 mNGS在其他系统感染中的应用 |
1.3.5 mNGS在特殊感染人群中的应用 |
1.3.6 mNGS在耐药基因和医院感染预防、新发传染病方面的应用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检测流程 |
2.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3 报告结果的解读 |
2.3 研究内容 |
2.4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mNGS在脑脊液标本中应用 |
3.3 mNGS在肺泡灌洗液标本中的应用 |
3.4 mNGS在痰标本中的应用 |
3.5 mNGS在血标本中的应用 |
3.6 通过mNGS观察病原体序列数的变化判断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 |
3.7 利用mNGS检测血浆中病原体的游离DNA明确肺部感染的致病菌 |
3.8 抗生素的使用对mNGS检出结果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全球602例毛孢子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方法 |
2.1 目的 |
2.2 方法 |
2.2.1 检索策略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毛孢子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3.1.1 近69年全球毛孢子菌病发病趋势演变 |
3.1.2 近69年毛孢子菌病的全球地区分布特点 |
3.1.3 基本人口学资料 |
3.1.4 讨论 |
3.2 毛孢子菌病的临床特征 |
3.2.1 毛孢子菌病的诱发因素 |
3.2.2 基础疾病的类型 |
3.2.3 感染类型 |
3.2.4 感染累及的部位 |
3.2.5 标本来源 |
3.2.6 近69年毛孢子菌感染的菌株及菌种数量演化 |
3.2.7 毛孢子菌病的菌种鉴定方法 |
3.2.8 讨论 |
3.3 毛孢子菌病的治疗与转归 |
3.3.1 体外药敏试验 |
3.3.2 治疗药物的选择 |
3.3.3 不同用药方案对毛孢子菌病的治疗有效率 |
3.3.4 毛孢子菌病的预后及转归 |
3.3.5 讨论 |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基金课题情况 |
致谢 |
(3)中国多中心侵袭性酵母菌感染临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探索和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酵母菌感染连续五年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CHIF-NET总体研究方案 |
2.1.2 菌株 |
2.1.3 试剂 |
2.1.4 仪器 |
2.2 方法 |
2.2.1 鉴定方法 |
2.2.2 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
三、结果 |
3.1 菌株收集结果 |
3.2 菌种鉴定结果 |
3.2.1 Vitek MS评价研究结果 |
3.2.2 Bruker Bioyper MS评价研究结果 |
3.2.3 CHIF-NET 2010-2014年总体鉴定结果 |
3.3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重要真菌相关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探索和建立 |
一、研究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方法 |
2.2.1 鉴定方法: |
2.2.2 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
2.2.3 分子分型研究方法 |
2.2.4 耐药基因研究方法 |
2.2.5 罕见真菌感染病例研究方法 |
2.2.6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3.1 以罗伦隐球菌为例的真菌常规鉴定方法局限性的发现和研究 |
3.1.1 参与医院开展的常规鉴定方法: |
3.1.2 ITS测序鉴定结果: |
3.1.3 生化反应鉴定结果: |
3.1.4 MALDI-TOF MS鉴定结果: |
3.2 以ATB(?) FUNGUS 3方法为例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的探索和比较研究: |
3.2.1 数据审核: |
3.2.2 ATB(?)FUNGUS 3肉眼判读和CLSIBMD的总体一致性(EA): |
3.2.3 ATB(?)FUNGUS 3ATB全自动仪器判读和CLSI BMD的总体一致性(EA) |
3.2.4 ATB(?)FUNGUS 3和CLSI BMD之间分类一致性(CA): |
3.3 以隐球菌为例的真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模式的建立 |
3.3.1 隐球菌的分离 |
3.3.2 隐球菌ITS测序型别分布 |
3.3.3 隐球菌MLST分型结果 |
3.4 以季也蒙念珠菌为例的真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
3.4.1 季也蒙念珠菌的地域分布 |
3.4.2 季也蒙念珠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
3.4.3 ERG11基因测序 |
3.4.4 微卫星分型与ERG11的关系分析 |
3.5 以橡树念珠菌(C.quercitrusa)为例的罕见真菌感染病例研究: |
3.5.1 测序鉴定结果 |
3.5.2 C.quercitrusa的表型特征 |
3.5.3 系统进化分析 |
3.5.4 MALDI-TOF MS分析 |
3.5.5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
四、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销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二 个人简历 |
致谢 |
(4)海南岛人群口腔假丝酵母菌分子遗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文献回顾 |
一、假丝酵母菌感染分布多样性与致病性 |
二、假丝酵母菌的鉴定方法与基因分型方法 |
三、热带假菌丝酵母菌研究进展 |
课题设计思路 |
课题技术路线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海南岛健康人群口腔酵母菌 ITS 序列多样性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海南岛各类人群口腔假丝酵母菌的分布模式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海南岛人群热带假丝酵母菌的分子遗传变异特点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四部分 海南岛无症状病人口腔酵母菌感染的耐药性特点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国侵袭性酵母菌病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CHIF-NET12监测工作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CHIF-NET10-12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课题相关论着 |
附录二 CANDIDA QUERCITRUSA CANDIDEMIA:INVESTIGATION OF THREECLUSTERED CASES AND MY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NOVELSPECIES |
附录三 PRACTICAL IDENTIFICATION OF EIGHT MEDICALLY IMPORTANTTRICHOSPORON SPECIES BY REVERSE LINE BLOT HYBRIDIZATION(RLB)ASSAY AND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 |
附录四 IN VITRO SUSCEPTIBILITIES OF YEAST SPECIES TO FLUCONAZOLEAND VORICONAZOLE AS DETERMINED BY THE 2010 NATIONAL CHINAHOSPITAL INVASIVE FUNGAL SURVEILLANCE NET(CHIF-NET)STUDY |
附录五 THREE-LOCUS IDENTIFICATION,GENOTYPING,AND ANTIFUNGALSUSCEPTIBILITIES OF MEDICALLY IMPORTANT TRICHOSPORON SPECIESFROM CHINA |
附录六 个人简历 |
致谢 |
(7)(1,3)-β-D-葡聚糖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1, 3) -β-D-葡聚糖测定方法 |
1.2.2 真菌培养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真菌抗原检测分布情况 |
2.2 重症医学科真菌抗原阳性标本情况 |
2.3 重症医学科真菌抗原检测假阳性标本情况 |
3 讨 论 |
(8)γ-干扰素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杀伤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γ-干扰素对巨噬细胞吞噬、杀伤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增强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第二部分 γ-干扰素增强巨噬细胞对阿萨希毛孢子菌杀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一 真菌 GXM 生物学活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细胞因子在深部真菌感染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血(1→3)β-D-葡聚糖在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检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综述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1,3)-β-D-葡聚糖检测与巢式PCR扩增在播散性毛孢子菌病辅助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播散性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动物模型三种体液标本的(1,3)—β—D—葡聚糖检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三种体液标本的阿萨希毛孢子菌DNA特异性片段巢式PCR扩增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文献综述一 真菌组成成份及代谢产物检测在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阿萨希丝孢酵母菌病免疫学检测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临床资料分析[D]. 牛路. 兰州大学, 2021(12)
- [2]全球602例毛孢子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D]. 陈琴.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中国多中心侵袭性酵母菌感染临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探索和建立[D]. 王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 [4]海南岛人群口腔假丝酵母菌分子遗传特征研究[D]. 王华民. 吉林大学, 2015(08)
- [5]中国侵袭性酵母菌病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药物敏感性研究[D]. 肖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01)
- [6]干扰素γ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吞噬、杀伤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影响[J]. 聂建巍,杨蓉娅,丛林,王文岭,夏志宽,李海涛.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2(12)
- [7](1,3)-β-D-葡聚糖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中的意义[J]. 田素飞,朱文秀,褚云卓,李富顺,郭丽洁,丁丽萍,尚红. 微生物学杂志, 2012(05)
- [8]γ-干扰素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杀伤阿萨希毛孢子菌的实验研究[D]. 聂建巍.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1)
- [9]血(1→3)β-D-葡聚糖在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检测意义[D]. 刘芳. 中国医科大学, 2008(08)
- [10](1,3)-β-D-葡聚糖检测与巢式PCR扩增在播散性毛孢子菌病辅助诊断中的意义[D]. 祝贺.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