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内蒙古旅游的总体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米中伟[1](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健康根基,“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与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发展方式指明了道路,同时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包括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体育运动。基于此,本研究以包头市南海冰雪节作为切入点,就目前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南海冰雪节基本现状,总结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和发展模式,实施过程与特点,对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机制与建议。在本研究的开展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选题背景,依据,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冰雪节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详细研究。第三章制定了研究方法,确定了研究对象和内容。第四章主要从南海冰雪节的形成与演进,实施过程与内容等方面做了分析,得出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南海冰雪节的基本现状,确定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接着对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包括策划准备,组织实施与管理,规模与发展速度,项目开发,设施,文化价值,游客满意度等几个维度,为冰雪节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五章总结了分析得出的结果,并形成结论。认为,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促进因素具体表现为:健康中国政策的发布助力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已经形成的三级管理体制是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新型游乐项目与文化产品开发是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设施设备是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游客构成与需求多样化影响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游客满意度为冰雪节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阻碍因素表现为: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发展方式仍较为落后,现代化程度低,现有可提供服务的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冰雪文化满意度形成矛盾。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路径,包括加强设施建设,弥补设施缺陷,持续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并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内涵,运用互联网等大数据技术加强科技投入与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持续落实我国体育改革路线,发挥管理体制优势,坚持推进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调整等。第六章主要从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出发,认为可持续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后续跟进与研究。
刘阳[2](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王文鑫[3](2021)在《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它承载着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勇于斗争和牺牲的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内涵,同时兼容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发展红色旅游,是对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发展的灵魂,红色旅游亦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文旅融合的发展。红色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当今人们的精神塑造和理想信念的重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一方面,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旧址等因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而获得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它们也肩负着进一步传播、传承红色文化的任务。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是为纪念“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同志而修建的,是内蒙古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区,名列《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当今,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研究其红色文化传播现状,提升其传播效果,是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必然要求。但遗憾的是,学界尚未对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做系统研究。本论文以乌兰夫纪念馆为研究主体,以其红色文化传播效果为目的,在利用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创新点;第二,分析了国内外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传播研究综述;第三,对文化传播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界定了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传播相关概念,为论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对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概况进行描述,主要分为乌兰夫同志及乌兰夫纪念馆介绍、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第五,运用SPSS 25.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效度检验、相关性分析、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对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播效果由满意程度因子、文化认知因子、发展前景因子和宣传效应因子所构成。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得出:满意程度、文化认知、发展前景、宣传效应这四个因子均对传播效果有显着影响,且呈显着的正相关性。分析还得到,对传播效果起作用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是文化认知、满意程度、发展前景、宣传效应,只有在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使乌兰夫纪念馆的红色文化传播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后针对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策略,具体包括:打造区域性红色文化品牌;讲好乌兰夫同志的故事;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创新传播内容与方式。
李佩瑶[4](2021)在《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提出乡土地理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识内涵、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也是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前提。4F模式作为一种以引导反思为主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死板、学生参与少、被动学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使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创造了一种基于不同学习风格的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也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同时,乡土地理的可观察性也决定了4F模式的可行性,为创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奠定了基础,基于该模式的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本文以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研究,二是策略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中地理内容中有哪些是可以运用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包头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作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如何设计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五种研究方法,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并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设计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共六大类9个主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城市、经济环境、交通和资源环境问题。第二,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个。分别是以包头市工业区位和布局为主题的“大气多彩,草原钢城”;以包头市的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为主题的“万亩青绿,城中草原”;以包头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为主题的“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以包头市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主题的“塞外通衢,九原文化”;以包头市的水循环为主题的“旖旎石门风景,壮美昆都仑河”五个案例。第三,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包括:(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梁敏[5](2021)在《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国家首次提出“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设想。2016年,随着教育部联合十一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国家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倡导研学旅行的开展。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方式之一,强调让学生亲自感悟自然与社会,并展开自主性的探究式活动。研学旅行通过提高小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现实困境,旨在充实研学旅行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发现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相关改进意见。研学旅行是指学习主体在学校教育机构或院校的组织下,通过集体食宿的方式开展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一种自然考察活动。研学旅行不同于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游学”“修学旅行”“教育旅行”等概念。总体上来说,研学旅行具有融合性、集体性、情境性等特点。本文选取了呼和浩特市10所小学3-6年级的800名学生以及200名家长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有相关研学旅行经验的50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法,对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存在整体推进迟缓;实施过程简单化、形式化;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实施主体、课程内容、研学师资、组织管理、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原因:各实施主体对研学旅行的基本认识薄弱;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及资源不足;研学旅行组织管理难度较大;研学旅行评价体系不健全是影响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开展的重要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明确研学旅行的现实定位,拓宽研学旅行的宣传渠道,突出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主体地位;设置丰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整合研学旅行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多途径、多方式培养研学旅行专职教师,建立研学旅行专家型教师的选拔制度,建设研学旅行专业的教师队伍;学生、家长、社会人员参与到研学旅行的组织管理当中,在评价中融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设置综合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肖相欣[6](2020)在《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在物质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的同时,对精神生活层面提升的需求也日渐增长。旅游服务在满足居民精神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新型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成为国内旅游产业的“热门”,基层产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民族乡村旅游业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就业,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民族乡村旅游业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略的顺利完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阿伦河东岸,是以鄂温克民族占多数人口的少数民族乡。境内拥有仙人洞、牧人寨、彩虹谷和库伦沟等旅游景区,旅游业发展条件丰富,每年接待游客量近十万人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播做出重要贡献。研究中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界定、发展模式、发展问题、发展对策和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为研究民族乡村旅游业打下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对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地理环境、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历程分析,找到查巴奇旅游业的优势和特征。再结合实地调查法和问卷分析,了解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经过资料的梳理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业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宣传力度小、旅游产品单一、缺少民族特色和旅游业效益水平低等问题。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出发,提出强化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发展基础、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创新旅游特色活动、增幅旅游业效益等对策及建议。目前乡村旅游在国内备受瞩目,民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对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具有积极作用。希望通过对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业发展的研究,能够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政府制定地区发展政策和民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张晨瑶[7](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郑忆春[8](2020)在《研学旅行课程设置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地关注,教育及相关部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也不断地加深。但是在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仍普遍存在着带着“职高”帽子而走普高路线的现象,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基于技能型或职业性目标,而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课程设置大部分还是以理论性课程的开设为主,存在较为严重的学校现实教育教学过程和课程设置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的情况。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仅从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环节中是否植入和如何植入研学旅行课程的视角,对未来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做初步的探讨。本文选取了内蒙古部分盟市的几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在校学生,主要了解了学生对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培养总体状况的认知和态度;二是对内蒙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访谈,探讨性地了解了学校校领导和学校一线教师对中等职业教育中开设研学旅行课程的必要性和如何开设研学旅行课程等方面的建议。从问卷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课程设置与自己的预期差距比较大,希望学校能在个人素养和就业能力方面对其进行培养;一线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也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开设研学旅行课程十分必要,并希望以学校教育中植入研学旅行课程为契机,推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经过综合分析和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内蒙古中等职业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对策建议:第一是,研究建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并制定明确的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学生培养目标;第二是,编制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中等职业教育研学旅行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计划性和长效性;第三是,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的研学旅行课程教学内容及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第四是,建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学校及教师、研学旅行课程基地和学生家长等多方构成的研学旅行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经费保障、教学组织实施、教育安全运行的保障机制。
梁竞阁[9](2020)在《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新疆的发展与进步,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更是把促进新疆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新疆具有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与并蓄的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天然优势,国家在工业、信息技术、文化产业等多方面都加大了对新疆的投入力度,这些都为新疆文化产业带来了绝对优势。文化产业集聚是文化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式,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学术界已经对集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文化产业集聚可以提高文化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信息在集聚区域内的流动与共享,发挥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本文以新疆文化产业集聚为研究主线,以文化产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为基础,界定文化产业、产业集聚、文化产业集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新疆文化产业集聚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及评价。根据钻石模型,在构建新疆文化产业集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影响文化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文化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对新疆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度,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对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的优势和劣势认识更加深刻,为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依据。基于灰色关联法,对新疆文化产业集聚效应进行测度,并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疆文化产业集聚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仅有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文化艺术行业的产业聚集度处于中间水平,文化产业对各大产业反馈效果较弱,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充分。针对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的客观实际,在吸取其他国家、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促进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的对策建议。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从新疆文化产业集聚少有研究到本文深入探究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文化产业集聚为主线,聚焦新疆这一多民族文化融合地区,分析新疆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集聚的现状,厘清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比较优势,并对新疆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第二,从已有对新疆文化产业片面的研究到本文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新疆文化产业集聚进行综合对比和测度。本研究通过新疆与内陆、沿海地区文化产业集聚状况的横向对比,以及近10年新疆自身文化产业集聚程度的纵向对比,深刻剖析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现状与问题;基于钻石模型,在构建新疆文化产业集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影响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文化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对新疆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新疆文化产业集聚问题进行更加系统深刻地研究。第三,从单一的分析新疆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到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研究新疆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新疆文化产业集聚效应进行模型与实证研究,分析新疆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并具体分析新疆文化产业集聚对生产消费、产业园区、技术创新、相关产业的影响效应,为提出有针对性对策建议提供支撑。
王佳[10](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二、关于内蒙古旅游的总体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内蒙古旅游的总体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中国”背景下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社会背景 |
1.1.3 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 |
1.2 选题依据 |
1.2.1 政府对第三产业的重视助力“南海冰雪节” |
1.2.2 物质条件提高促进精神文化需求 |
1.2.3 南海冰雪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
1.2.4 国内关于西北地区冰雪节的研究不是特别丰富 |
1.2.5 预调研过程中发现该研究的操作相对容易 |
1.2.6 开展对冰雪节的研究有助于和世界冰雪运动接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1 国外相关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 |
2.1.2 国外关于冰雪节开展的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国内相关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 |
2.2.2 国内冰雪节文化内涵的研究 |
2.2.3 国内冰雪节社会价值的研究 |
2.2.4 国内冰雪节产业开发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2.7 SWOT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南海冰雪节形成与演进 |
4.2 南海冰雪节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 |
4.2.1 南海冰雪节的主要实施过程 |
4.2.2 南海冰雪节主要内容 |
4.3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现状 |
4.3.1 南海冰雪节游客基本现状分析 |
4.3.2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strength) |
4.3.3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劣势(weakness) |
4.3.4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
4.3.5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威胁(threats) |
4.4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南海冰雪节策划准备 |
4.4.2 南海冰雪节组织实施与管理 |
4.4.3 南海冰雪节规模与发展速度 |
4.4.4 南海冰雪节项目开发 |
4.4.5 南海冰雪节设施状况 |
4.4.6 南海冰雪节文化价值 |
4.4.7 南海冰雪节游客满意度 |
5 研究结论与发展路径 |
5.1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结论 |
5.1.1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性 |
5.1.2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具有必要性 |
5.1.3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与阻碍因素 |
5.2 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
5.2.1 持续推进健康中国理念的普及 |
5.2.2 坚持完善管理体制 |
5.2.3 注重新型项目的开发 |
5.2.4 加强设施建设,弥补设施缺陷 |
5.2.5 有针对性地对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调整,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研究问卷 |
附件二 关于南海公园冰雪节有关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件三 专家效度评价表 |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
2.2 相关理论 |
2.2.1 系统论 |
2.2.2 系统耦合理论 |
2.2.3 协同论 |
2.2.4 产业融合理论 |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
2.3.3 创新扩散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
3.2.1 政府机制 |
3.2.2 人力机制 |
3.2.3 产业机制 |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1 研究假说 |
6.1.2 研究设计 |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
6.2.1 数据来源 |
6.2.2 问卷样本特征 |
6.2.3 研究方法 |
6.2.4 问卷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技术路线 |
(四) 研究创新点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红色旅游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二) 红色文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红色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文化传播相关理论 |
1.拉斯韦尔5W理论 |
2.文化传播效果理论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红色旅游 |
2.红色文化 |
3.红色文化传播 |
四、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概况 |
(一) 乌兰夫同志及乌兰夫纪念馆介绍 |
1.乌兰夫同志介绍 |
2.乌兰夫纪念馆介绍 |
(二) 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现状 |
1.场馆展陈 |
2.传播主体 |
3.传播媒介 |
4.云游模式 |
5.文创产品 |
五、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
(一) 问卷设计与分析方法 |
1.问卷设计 |
2.问卷收集 |
3.问卷结果分析方法 |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
1.基本情况分析 |
2.问卷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1.信度分析 |
2.效度检验 |
(四) 相关性分析 |
(五) 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六) 问卷分析小结 |
(七) 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没有形成区域性红色文化品牌 |
2.先烈故事简略,文化内涵不足 |
3.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低 |
4.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传播方式滞后 |
六、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策略 |
(一) 打造区域性红色文化品牌 |
1.融合区域文化,突出内蒙古文化特色 |
2.优化运营模式,引导多方融资 |
3.增强文化意识,打造文化创意产品 |
(二) 讲好乌兰夫同志的故事 |
1.保持客观和真实 |
2.注重体验,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 |
(三) 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 |
1.树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 |
2.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
3.加大财政投入,吸引专业人才 |
(四) 创新传播内容与方式 |
1.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创新传播内容 |
2.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 |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附录 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调査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四)概念界定 |
1.乡土地理 |
2.教学案例 |
3.教学模式 |
一、4F教学模式理论 |
(一)4F教学模式基本组成 |
(二)4F教学模式应用程序 |
(三)4F教学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
1.F1(Fact)环节注意事项 |
2.F2(Feel)环节注意事项 |
3.F3(Find)环节注意事项 |
4.F4(Future)环节注意事项 |
二、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
(一)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
2.依据教材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
3.依据4F模式确定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
(三)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
1.遴选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2.基于4F模式的包头市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
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一)案例组成说明 |
1.案例来源与筛选 |
2.案例分析目的 |
3.案例分析视角 |
4.案例分析方法 |
(二)案例分析 |
1.自然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2.人文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1.围绕课标教材,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2.运用乡土地理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 |
3.通过“观察—感受—学习—应用”模式增能提智 |
4.教师引导观察思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
5.采取问题链组织乡土地理情境创设 |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一)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依据 |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
2.依据高中生特点 |
3.依据4F模式教学特性 |
4.依据乡土地理特征 |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组成 |
(三)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主题选择分析 |
2.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呈现 |
3.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启示 |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 |
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 |
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 |
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 |
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
五、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实施 |
(一)案例实施过程 |
1.准备过程 |
2.实施过程 |
(二)评价与反思 |
(三)案例实施启示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1.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
2.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 个 |
3.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乡土地理考察与访谈记录表 |
附录二: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附录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一览表 |
附录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
附录五: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
附录六: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
附录七: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
致谢 |
(5)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国家政策倡导研学旅行 |
2.研学旅行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
3.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实施的现实困境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1.充实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 |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
3.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4.有利于指导研学旅行的实施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特点与理论基础 |
(一)研学旅行的内涵 |
1.概念界定 |
2.相关概念辨析 |
(二)研学旅行的特点 |
1.融合性 |
2.集体性 |
3.情境性 |
(三)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 |
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
2.生活教育理论 |
3.集体教育理论 |
4.多元智能理论 |
二、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 |
(一)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现状的调查 |
1.调查对象 |
2.调查目的 |
3.问卷的编制 |
4.问卷调查实施 |
5.问卷质量分析 |
(二)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现状的调查结果 |
1.学生调查结果 |
2.家长调查结果 |
3.教师访谈结果 |
(三)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
1.研学旅行整体推进迟缓 |
2.研学旅行实施简单化、形式化 |
3.研学旅行效果欠佳 |
三、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各实施主体对研学旅行的基本认识薄弱 |
1.学校、教师未深入理解研学旅行相关政策 |
2.家长接收研学旅行相关讯息的渠道单一 |
3.学生主体性意识差 |
(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及资源不足 |
1.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单一 |
2.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缺失 |
(三)研学旅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
1.研学旅行专职教师数量与结构失衡 |
2.研学旅行专家型教师队伍紧缺 |
(四)研学旅行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
1.学生基数大、层次多 |
2.缺乏及时有效的安全应急措施 |
3.权责难以统一 |
(五)研学旅行评价体系不健全 |
1.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统一进行监管 |
2.学校缺少统一的研学旅行评价量表 |
四、解决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提高各主体对研学旅行的认识 |
1.明确研学旅行的现实定位 |
2.拓宽研学旅行的宣传渠道 |
3.突出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主体地位 |
(二)丰富研学旅行的课程及资源 |
1.以多样化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
2.整合研学旅行校内外资源 |
(三)建设研学旅行专业教师队伍 |
1.多途径、多方式培养研学旅行专职教师 |
2.建立研学旅行专家型教师选拔制度 |
(四)多主体参与研学旅行组织管理 |
1.学生自主管理 |
2.家长参与管理 |
3.社会人员辅助管理 |
(五)建立多元化与综合性研学旅行评价体系 |
1.评价体系多元化 |
2.设置综合性评价量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现状调查问卷(家长卷) |
附录3 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6)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三)理论基础 |
1.可持续发展理论 |
2.产业融合理论 |
3.利益相关者理论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思路 |
二、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状况 |
(一)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概况 |
1.地理位置 |
2.历史沿革 |
3.人口分布 |
(二)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资源 |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
2.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
3.民族村落旅游资源 |
(三)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业发展状况及成效 |
1.旅游业发展历程 |
2.旅游业发展状况 |
3.旅游业发展成效 |
(四)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游客情况问卷分析 |
1.游客基本信息 |
2.游客消费偏好 |
3.游客消费分析 |
4.游客旅游信息获取方式 |
5.游客满意度调查 |
(五)小结 |
三、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一)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
1.交通设施单一 |
2.住宿接待能力低 |
3.电力设施陈旧,通讯信号欠佳 |
4.卫生间设施落后 |
(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欠缺 |
(三)宣传力度小,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 |
1.宣传力度小 |
2.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 |
(四)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
1.旅游产品缺乏民族文化内涵 |
2.特色旅游项目建设不完善 |
(五)旅游业效益水平不高,产业融合度低 |
四、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政府投入,夯实民族乡村旅游业发展基础 |
(二)宣扬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 |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
2.加强生态保护力度 |
(三)加强旅游宣传力度,明确目标市场定位 |
1.扩大宣传范围 |
2.利用新媒体宣传模式 |
3.明确目标市场定位 |
(四)注重民族文化传承,挖掘鄂温克民族文化 |
1.挖掘民族特色,注重体验游 |
2.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
(五)助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增幅旅游业效益 |
1.打造民族乡村旅游业品牌 |
2.提高民族乡村旅游业附加值 |
3.深化民族乡村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查巴奇乡旅游企业调查访谈问卷 |
附录3 阿荣旗旅游局调查访谈问卷 |
附录4 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政府调查访谈问卷 |
附录5 查巴奇乡群众调查访谈问卷 |
(7)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研学旅行课程设置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标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目标 |
3、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解析 |
(一)研学旅行与研学旅行课程 |
1、研学旅行 |
2、研学旅行课程 |
(二)职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 |
三、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1、调查概述 |
2、调查组织方法 |
3、调查对象和样本分布 |
4、问卷内容分布 |
(二)问卷数据分析 |
1、分析方法 |
2、分析内容 |
3、总体评价及结论 |
四、内蒙古中等职业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开设状况调研 |
(一)调研对象、内容及方法 |
1、调研对象的选择 |
2、基本调研内容 |
3、主要调研方法 |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
1、调研结果 |
2、分析及结论 |
五、内蒙古中等职业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对策建议 |
(一)研究建立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并制定明确的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学生培养目标 |
1、培养目标 |
2、教育教学模式 |
(二)编制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中等职业教育研学旅行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计划性和长效性 |
1、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本校专业课教师作为专职研学旅行导师 |
2、高校研学旅行与服务专业毕业生作为专职研学旅行导师 |
3、社会机构转型研学旅行导师培训机构 |
(三)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的研学旅行课程教学内容及研学旅行基地建设 |
1、教学内容设计 |
2、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组织及实施 |
3、基地建设 |
(四)建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学校及教师、研学旅行课程基地和学生家长等多方构成的研学旅行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经费保障、教学组织实施、教育安全运行的保障机制 |
小结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
附录 2: 访谈提纲 |
致谢 |
(9)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文化产业 |
2.1.2 产业集聚 |
2.1.3 文化产业集聚 |
2.2 相关理论 |
2.2.1 文化产业理论 |
2.2.2 产业集聚理论 |
2.2.3 产业关联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
2.3.2 产业集聚相关研究综述 |
2.3.3 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相关研究综述 |
2.3.4 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评述 |
3 新疆文化产业及产业集聚现状与影响因素 |
3.1 新疆文化产业现状 |
3.1.1 地区生产总值保持持续增长 |
3.1.2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
3.1.3 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势头良好 |
3.1.4 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意愿提高 |
3.1.5 文化企业实力逐步增强 |
3.1.6 形成了一批文化品牌 |
3.1.7 政策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
3.2 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现状 |
3.2.1 文化产业细分行业 |
3.2.2 文化产业集聚的比较优势 |
3.2.3 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
3.3 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1 要素禀赋 |
3.3.2 市场需求 |
3.3.3 相关产业 |
3.3.4 产业政策 |
3.4 新疆文化产业集聚案例分析——旅游业 |
3.5 本章小结 |
4 新疆文化产业集聚比较分析及评价 |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1 建立指标体系 |
4.1.2 影响因素分析 |
4.2 新疆与内陆、沿海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比较 |
4.2.1 文化产业集聚度比较 |
4.2.2 细分行业集聚度比较 |
4.3 新疆文化产业集聚测度 |
4.3.1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阶段 |
4.3.2 文化产业区位熵测度 |
4.3.3 文化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
4.4 本章小结 |
5 新疆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
5.1 基于灰色关联的新疆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测度 |
5.1.1 灰色关联方法理论 |
5.1.2 关联度效应实证分析 |
5.2 文化产业集聚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效应 |
5.2.1 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
5.2.2 对产业园区布局的影响 |
5.2.3 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5.2.4 对前后关联产业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经验借鉴及促进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的对策建议 |
6.1 国际经验借鉴 |
6.2 国内经验借鉴 |
6.2.1 云南文化产业集聚经验 |
6.2.2 内蒙古文化产业集聚经验 |
6.2.3 贵州文化产业集聚经验 |
6.2.4 对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的启示和借鉴 |
6.3 对策建议 |
6.3.1 拓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路径 |
6.3.2 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 |
6.3.3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园 |
6.3.4 促进文化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
6.3.5 拓展文化产业融资 |
6.3.6 培育优秀文化产业人才 |
6.3.7 加快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
6.3.8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
7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权制度 |
2.1.2 林权制度 |
2.1.3 制度绩效 |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制度变迁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2.4 内生增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
3.3 林权制度现状 |
3.3.1 林权制度目标 |
3.3.2 林权制度设计 |
3.3.3 林权制度实施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1 指标选取 |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6.3 评价过程 |
6.4 结果分析 |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7.2 分析方法选取 |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
7.3 结果分析 |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8.1.2 分析方法选取 |
8.1.3 分析过程 |
8.2 结果分析 |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
8.3 本章小结 |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9.3.3 健全法治环境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关于内蒙古旅游的总体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中国”背景下包头市南海冰雪节可持续发展研究[D]. 米中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研究[D]. 王文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D]. 李佩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呼和浩特市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梁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旅游业发展研究[D]. 肖相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7]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8]研学旅行课程设置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为例[D]. 郑忆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9]新疆文化产业集聚研究[D]. 梁竞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10]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