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PRS移动支付系统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肖新帅[1](2019)在《集群式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移动支付和商业自动化的发展,智能化的无人销售成为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在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之后,人们纷纷将目光聚焦到线下无人零售领域,而作为无人零售最初模式的自动售货机也随之备受关注。但目前市面上饮料机依然是主流,销售商品品类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商品的消费需求。另外,随着无人售货机行业的大力发展,其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此,有待研制一种具有多种售货方式,可以覆盖多种产品的综合售货机并实现节能要求。本课题以实际科研项目为依托,针对售卖商品品类单一及屏幕交互方式的弊端,设计开发了集群式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首先,本文介绍了自动售货机系统的体系结构,并着重对自动售货机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为集群式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实现集群式级联、支付结算和物联通信等功能做好理论基础。在对比分析了自动售货机相关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功能需求及相关技术特点,确定了以弹簧式、履带式和格子便利柜等多种售卖机型的集群式终端销售方案,通过CAN总线技术实现多种售卖机型集群式级联与通信,使用升降货架为辅的出货机构,采用人机Web交互,最大限度提高售卖商品的多样性,降低系统功耗,并优化购物流程。随后,在分析弹簧式、履带式和格子便利柜出货原理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一种矩阵式驱动电路拓扑,作为三种出货方式的驱动电路,实现了一块控制板多种售卖功能。同时,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对系统各功能模块电路进行设计,完成了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与搭建。然后,对售卖终端软件各个模块驱动程序进行详细设计,完成了包括出货驱动、红外检测、升降货架、CAN通信、LTE/GPRS通信等模块程序的设计。此外,对运营支撑软件的软件架构、数据库和软件功能界面进行设计,美观且功能齐全的显示界面使运营商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售卖终端的集中化、智能化运营管理。最后,本文对研发的集群式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经长时间投入试运行,设备运行良好,检验了系统各功能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图58幅,表12个,参考文献76篇。
张洪海[2](2019)在《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继传统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信息浪潮,物联网即将实现的是将世界万物相互连接在一起。由于物联网行业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阔,被人们视为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机遇,故其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都是毋庸置疑的。我国为了抓住物联网发展机遇,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展物联网被逐步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去,在中央顶层设计和各地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物联网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XMCZ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位置定位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对即将爆发的物联网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XMCZ公司该选择怎样的产品开发战略?本论文通过对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的研究,为物联网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所能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论文以研究XMCZ公司的背景开始、接着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从国内外两个视角出发对现阶段物联网产品开发战略理论进行研究,再结合现阶段产品开发的战略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XMCZ公司所在物联网产业链及其国内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企业战略管理和产品开发战略的理论知识跟XMCZ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采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深入研究XMCZ公司大局方面的发展环境以及产业定向环境等外部环境:接着对XMCZ公司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进行研究;最后通过SWOT矩阵分析法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推导出“SO”战略,即产品开发战略类型的“领先型”战略。通过对公司现有产品BCG矩阵分析,结合现有市场客户需求、物联网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以及XMCZ公司新产品开发可行性分析,推导出基于物联网新技术NB-IoT和LoRa模组产品的开发战略。然后确定了产品开发战略成长路线图:第一阶段为先期技术领先的战略,第二阶段为领先战略之成本领先,第三阶段为全面领跑市场的战略。最后确定了产品开发战略目标和策略。并从企业资源分配和优化,组织架构和流程制度调整与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和计划管理,以及信息化系统建设等方面研究如何确保战略目标落地执行。从而使XMCZ公司在未来的物联网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对XMCZ公司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为物联网行业其他科技企业提供理论参考。
谢珺珺[3](2018)在《共享按摩椅的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KTV、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形势的异常火爆,共享经济的模式与价值已经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认可。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通过对线下各个领域的闲置资源或服务进行深入且高效的整合利用,即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以较低的价格为用户提供使用权或更好的服务体验。未来人们会越来越习惯拥有一项物品的使用权,而不是非得拥有这个物品。传统按摩椅受制于成本、空间、信任等要素(如占地空间大,维护要求高,租赁又无法解决信任问题),使普通消费者无法享受高档服务,用户普遍缺少粘性。本课题共享按摩椅的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采用了物联网、移动支付、LoRa及远程通信技术等,是为实现共享按摩椅的消费场景而研发的一整套控制及管理的系统。系统主要由网关、终端、云端服务器组成,其中网关和终端都内置LoRa模块。当消费者扫描按摩椅扶手上的支付二维码并选择消费套餐后,网关的作用通过GPRS/CDMA或以太网与云端服务器进行远程通讯,将平台端或者是APP端控制指令通过LoRa通信下发给终端。而终端的作用则是对下挂的按摩椅设备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其启动、定时停止、反馈状态等功能。与此同时,网关实时采集和监测终端的状态,配合强大的后台设备管理云平台,实现了全自助扫码、自动开关机、运营维护管理一体化,将传统家用按摩椅设备升级为“健康+智能+移动互联网”科技商业新产品。本课题以STM32为控制核心,配合有电源模块、通信模块、人机接口单元等,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本文采用了 LoRa网关-终端模式,实现一个网关带多台设备,再通过远程通信技术与云端服务器互联互通。在产品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功能和指标要求”进行了软硬件设计与实现。作者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了模块化开发的思路,增强了电路模块和程序单元的复用性,也使产品更具兼容可扩展性。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具有低功耗、低成本、设备兼容性强,平台易推广运营等特性,已成功对市场上多款投币自助机实现其移动支付方式的改造。基于共享理念的自助设备摆脱了传统商用机设备自助因没有零钱无法使用的束缚,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在致力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同时也在重塑消费模式,让随时随地的联接、无处不在的服务成为一种消费习惯。
颜庭春[4](2015)在《基于C8051F130公交车载移动支付装置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金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车载移动支付系统有着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交车载移动支付系统从根本上杜绝了假币残币,节省了公交公司对于售票员费用的支出,提高了乘客上车的速度,缩短了公交停靠时间,提高了公交的运行效率,方便了市民的出行。目前市场上的公交车载支付装置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车载支付装置校时、内部黑名单更新、车载支付装置存储消费数据的提取都需要人工来完成。这不仅增加了公交公司的人工成本,而且严重影响了消费数据上传的实时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C8051F130公交车载移动支付装置。该支付装置能够通过GPRS无线通信的方式实现校时、实时传输数据、下载黑名单等功能。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支付装置的实际需求与工作原理,设计开发了装置的硬件电路。其次根据仿真分析与实际测试,给出了13.56M频射及RC531读写卡芯片天线匹配电路和读卡天线电路的具体设计。最后给出了支付装置的整体软件流程和重要部分软件流程图及异常问题的处理方法。本文对移动车载支付装置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得出的一些成果能够为下一代支付装置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帮助。
王卫[5](2011)在《长春轻轨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电子信息化技术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上购物、刷卡消费正是如今社会的主流。近些年来手机功能不断的更新换代,3G网络的出现,手机价格不断便宜,这些都使得手机用户快速增多,同时移动支付业务需求也不断增多,银行、移动运营商都正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移动支付市场不断扩大。由于移动支付的快捷、便利的特点,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越来越多,同时移动支付的收益也越来越多。第六届全球支付报告论坛预计,在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的规模将有可能达到千亿元。本文依据长春轻轨移动支付系统项目为背景,研究了各种移动支付模式的系统,如基于无线通信协议(WAP)的移动支付系统、基于SMS的移动支付系统、基于GPRS的移动支付系统等等,总结了移动支付系统的分类和移动支付系统常采用的技术手段,之后通过这些技术设计了长春轻轨移动支付系统。项目主要学习和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根据长春轻轨集团的实际情况和吉林移动公司的业务要求,设计了满足实际应用条件的三个方案,之后通过对比三个方案的优缺点,因为方案三发卡、充值简单,不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票务软件系统改造相对简单,所以最终选择了方案三作为本系统解决方案。(2)通过对移动支付系统的调研和根据系统的方案选择,笔者设计了长春轻轨移动支付系统的层次结构和网络拓扑结构,并且根据实际需求,对提供的大模块进行了细致实现功能的划分。(3)重点学习和研究了OSGI框架,本系统主要是基于OSGI框架进行架构,OSGI的模块化思想很好的满足了移动支付系统的扩展性、可靠性要求。所以在JAVA平台上,通过SOA的开发方式以及以OSGI为核心的系统架构,设计、实现了本系统。
王旭[6](2010)在《城市一卡通移动支付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一卡通与手机应用的结合,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如刷手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购物等,都将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大的便捷。目前基于城市一卡通移动支付终端技术主要有四种:USIM、SWP、RFSIM和手机NFC技术。城市一卡通移动支付系统的开放性、易维护性、安全性是移动支付成功推广的关键,特别是对各种手机终端及不同城市一卡通系统的兼容性,是城市一卡通移动支付系统成败的关键。为此,本文在比较国外已有的移动支付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一卡通移动支付的特点及安全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NFC)、JAVA Card/J2EE、互联网及移动网络GPRS/3G的新一代城市一卡通移动支付平台,可以集成到当前已经在营运城市一卡通小额支付系统及其它各种小额系统中,如城市一卡通,市民卡等。本文所做的工作有以下几点:(1)深入研究了已有典型的移动支付实现技术及其系统优缺点。(2)根据移动支付的特点和要求,总结出本文要提出的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一般准则。(3)参照开放性、易维护性、安全认证设计和实施的准则,根据城市一卡通移动支付系统实际运行环境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NFC)、JAVA Card/J2EE、互联网及移动网络GPRS/3G的移动支付系统。
李沌风[7](2010)在《手机支付的两种方式——NFC与RFID》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手机支付的背景和现状。手机支付有两种方式——NFC和RFID,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支付方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情况,以及各自的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同时也介绍了手机支付的几种运营模式。
华蓉[8](2010)在《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票务是移动通讯技术与二维码快速识读技术在应用上的完美结合。它依托一个系统平台和一个业务管理平台,在新兴的电子支付环境下,借助移动的数据通道和用票场地的二维码识读机具,涉及到图像采集与处理、数据加解密与传输等高新技术,最终提供给我们的是一项新兴的数据业务。它颠覆了传统购票的消费方式,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快捷、安全的购票体验。移动电子票务能够有效解决票证的物流配送问题,降低现有纸质票成本,方便商家对票务的统计、管理,有效解决假票问题,扩展商家的票务销售渠道,并可为移动网络运营商创造增值利润,因此,未来,移动票务将取代传统纸质门票,成为3G网络时代发展的主流。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票务的概念及特点,从移动商务的概念中引出移动票务的概念,并且介绍了移动票务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之后总结了国内外移动票务的发展现状。接下来分析了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及运营模式。运用产业链相关理论,构造了目前我国移动票务的产业链,并对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相关成员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每个参与者的作用和从该产业链中获得的收益。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目前移动票务在国内的三种主要运营模式,分析了几种模式在实际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利用博弈论方法论,构建博弈模型,计算出每种模式下,主要的利益集团的收益函数。并阐释了在不同情况下,各主要相关参与者的收益均衡点及他们的最优策略。最后分析了移动票务产业链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在现阶段哪种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姜文婕[9](2007)在《移动支付系统体系结构及安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应用的逐步完善与成熟,如何将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目前电子支付领域的研究的重点。本文对目前无线增值服务市场以及移动支付的各种方式进行研究,提出移动支付系统体系结构由网络承载、综合接入平台、安全认证系统、管理平台、业务系统、营销体系以及目标客户几个部分组成;设计了移动支付的业务流程;并着重分析了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最后对移动支付的前景以及技术走向进行了展望。
李捷[10](2007)在《移动支付流程优化及客户端软件的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手机性能的不断提高,移动数据业务发展越来越快。同时银行卡的普遍使用,使得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移动支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其占有的市场分额也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还处在发展初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本文首先对我国移动支付这一行业进行了分析,详细分析了移动支付行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同时分析了整个移动支付行业的价值链,以及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尔后以联动优势和上海捷银两个移动支付提供商的支付流程为例,对现有的移动支付平台的流程进行详细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现有流程的优化办法。同时也指明了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在优化后的移动支付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明确了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的重要性之后,论文介绍了与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开发相关的技术,特别是手机存储技术和网络连接技术。本论文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和实现了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在对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优化后流程对系统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包括扩大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减少对商家业务流程的介入、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方便用户使用等等。论文在最后部分开发了适应能力较强、图形用户界面友好、注重数据安全、满足优化后的移动支付流程需要的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
二、GPRS移动支付系统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RS移动支付系统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集群式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自动售货机系统简介 |
2.2 自动售货机相关技术分析 |
2.2.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2.2.2 集群式总线技术 |
2.2.3 支付技术 |
2.2.4 远程通信技术 |
2.3 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概述 |
2.4 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4.1 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4.2 控制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控制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3.1 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
3.2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
3.3 主控电路设计 |
3.3.1 主控芯片简介 |
3.3.2 最小系统电路 |
3.4 出货驱动电路设计 |
3.4.1 弹簧推送式出货原理 |
3.4.2 履带式出货原理 |
3.4.3 格子便利柜出货原理 |
3.4.4 出货驱动电路 |
3.5 升降货架电路设计 |
3.6 红外检测电路设计 |
3.7 CAN通信电路设计 |
3.7.1 CAN通信结构 |
3.7.2 CAN通信电路 |
3.8 LTE/GPRS通信电路设计 |
3.8.1 GPRS通信电路 |
3.8.2 LTE通信电路 |
3.9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
4.1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4.1.1 软件总体框架设计 |
4.1.2 软件主程序设计 |
4.2 uC/OS-Ⅲ系统软件设计 |
4.2.1 uC/OS-Ⅲ操作系统移植 |
4.2.2 uC/OS-Ⅲ系统任务分配与调度 |
4.3 出货驱动程序设计 |
4.4 红外检测程序设计 |
4.5 升降货架程序设计 |
4.6 CAN通信程序设计 |
4.6.1 CAN通信规范 |
4.6.2 CAN通信协议 |
4.7 LTE/GPRS通信程序设计 |
4.7.1 GPRS通信程序 |
4.7.2 LTE通信程序 |
4.8 温度检测程序设计 |
4.9 运营支撑软件设计 |
4.9.1 运营支撑软件架构 |
4.9.2 数据库设计 |
4.9.3 Web和 APP功能界面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模块化测试 |
5.1.1 出货驱动模块测试 |
5.1.2 升降货架模块测试 |
5.1.3 CAN通信测试 |
5.1.4 LTE通信测试 |
5.2 整机运行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2)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内容 |
2 理论概述 |
2.1 产品开发战略相关理论 |
2.1.1 产品开发战略的概念 |
2.1.2 产品开发战略的类型 |
2.1.3 产品开发战略的出发点 |
2.2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3 企业战略相关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 |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3.3 SWOT分析 |
2.3.4 BCG波士顿矩阵分析 |
3 物联网行业及XMCZ公司产品介绍 |
3.1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产业链分析 |
3.1.1 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
3.1.2 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
3.1.3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分析 |
3.2 XMCZ公司介绍 |
3.3 XMCZ公司现有产品介绍 |
3.3.1 当前主要产品 |
3.3.2 主要应用场景 |
3.3.3 产品开发现状 |
4 XMCZ公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分析 |
4.1 XMCZ公司产品开发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物联网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
4.2.2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4.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2.4 替代品的威胁 |
4.2.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
4.3 XMCZ公司产品开发外部环境分析主要结论 |
4.3.1 主要机会 |
4.3.2 主要威胁 |
5 XMCZ公司产品开发内部环境分析 |
5.1 XMCZ公司产品开发内部资源分析 |
5.1.1 财务资源 |
5.1.2 物资资源 |
5.1.3 人力资源 |
5.1.4 组织资源 |
5.1.5 技术资源 |
5.1.6 客户资源 |
5.1.7 品牌资源 |
5.1.8 声誉资源 |
5.2 XMCZ公司产品开发内部能力分析 |
5.2.1 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分析 |
5.2.2 产品开发QCD控制以及改善能力 |
5.2.3 生产能力分析 |
5.2.4 营销能力分析 |
5.2.5 融资能力分析 |
5.3 XMCZ公司产品开发内部环境分析主要结论 |
5.3.1 主要优势 |
5.3.2 主要劣势 |
6 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选择 |
6.1 XMCZ公司战略SWOT分析 |
6.1.1 定性分析 |
6.1.2 定量分析 |
6.1.3 战略方向选择 |
6.2 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选择 |
6.2.1 产品开发战略定位 |
6.2.2 产品开发战略成长路线图 |
6.2.3 产品开发战略目标及策略 |
7 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实施保障 |
7.1 组织架构调整和优化 |
7.2 流程制度梳理和建设 |
7.3 企业文化建设 |
7.4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
7.5 加强资金保障 |
7.6 强化计划管理 |
7.7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
7.8 建设现代化制造工厂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共享按摩椅的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按摩椅的发展趋势 |
1.4 商用按摩椅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2.2 物联网传输方案研究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应用的主要技术 |
2.4.1 物联网技术 |
2.4.2 LoRa通信技术 |
2.4.3 移动支付 |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系统框图 |
3.2 MCU模块电路设计 |
3.2.1 微处理器选择 |
3.2.2 MCU系统 |
3.3 远程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3.1 通信方案的设计 |
3.3.2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3.3 以太网电路设计 |
3.4 LoRA模块电路设计 |
3.4.1 LoRa通信方案 |
3.4.2 LoRa芯片SX1278 |
3.4.3 LoRa模块AS32-TTL-100 |
3.4.4 LoRa模块与MCU连接 |
3.4.5 LoRa模块电路原理图 |
3.5 人机接口部分电路设计 |
3.5.1 TM1618芯片 |
3.5.2 数码管显示 |
3.5.3 键盘扫描 |
3.6 按摩椅控制部分电路设计 |
3.7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7.1 Power Tree |
3.7.2 输入电源 |
3.7.3 CPU及其他供电 |
3.7.4 USR-K2模块供电 |
3.7.5 远程通信模块供电 |
3.7.6 退耦电容 |
3.8 双向电平转换电路 |
3.8.1 基本概念 |
3.8.2 常用的转换方案 |
3.8.3 MOS管电平转换方案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平台 |
4.2 系统软件总设计 |
4.3 邮电部通信协议 |
4.3.1 采集编码表 |
4.3.2 配置多个参数命令 |
4.3.3 邮电部协议解析函数 |
4.3.4 组成邮电部通用函数 |
4.4 LoRA组网协议 |
4.5 解析设备状态 |
网关)'>4.5.1 查询状态(服务器—>网关) |
服务器)'>4.5.2 按摩椅列表上传(网关—>服务器) |
服务器)'>4.5.3 按摩椅心跳上传(网关—>服务器) |
网关)'>4.5.4 按摩椅设置状态(服务器—>网关) |
网关)'>4.5.5 按摩椅查询状态(服务器—>网关) |
服务器)'>4.5.6 按摩椅状态上报(网关—>服务器) |
4.6 采集保障机制 |
4.6.1 CRC校验 |
4.6.2 重传机制 |
4.6.3 队列 |
4.6.4 GoLang协程 |
4.7 无线通信AT指令 |
4.7.1 AT指令类型 |
4.7.2 AT指令返回类型 |
4.7.3 AT指令格式 |
4.8 远程固件升级 |
4.8.1 IAP介绍 |
4.8.2 IAP流程图 |
4.8.3 下载协议说明 |
4.8.4 下载协议格式 |
4.8.5 协议信息体 |
4.9 人机接口程序 |
4.9.1 指令说明 |
4.9.2 串行数据传输格式 |
4.9.3 程序设计 |
4.10 移动扫码支付 |
4.10.1 支付宝移动支付 |
4.10.2 微信移动支付 |
4.10.3 调用接口 |
4.11 退款流程 |
第五章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
5.1 终端稳定性测试 |
5.2 信号测试 |
5.3 远程升级测试 |
5.4 终端异常测试 |
5.5 功能测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基于C8051F130公交车载移动支付装置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载移动支付装置硬件设计与实现 |
2.1 公交车载移动支付装置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2 GPRS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
2.3 13.56M TYPE A卡片读卡模块设计 |
2.4 PSAM卡安全模块设计 |
2.5 语音模块及其功率放大模块设计 |
2.6 显示与按键模块设计 |
2.7 电源模块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MIFARE相关理论及MFRC531天线匹配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3.1 MIFARE RF接 |
3.1.1 读卡器与卡片之间的能量传输 |
3.1.2 读卡器到卡片的数据传输 |
3.1.3 卡到读卡器的数据传输 |
3.2 RC531匹配电路基本设计原则 |
3.2.1 接收电路设计 |
3.2.2 EMC和阻抗转换电路的设计 |
3.2.3 RC531天线匹配电路设计 |
3.2.4 天线匹配电路PCB布线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13.56M天线相关理论及MFRC531天线设计 |
4.1 13.56M天线相关理论介绍 |
4.1.1 磁场强度 |
4.1.2 感应系数 |
4.1.3 互感系数 |
4.1.4 耦合系数 |
4.1.5 感应定律 |
4.1.6 谐振 |
4.1.7 品质因数 |
4.2 RC531读卡天线设计 |
4.2.1 天线等效电路设计 |
4.2.2 天线的品质因子 |
4.2.3 天线匹配电路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车载移动支付装置软件设计 |
5.1 存储芯片存储空间规划 |
5.1.1 FLASH存储芯片存储空间的规划 |
5.1.2 EEPROM存储芯片空间划分 |
5.1.3 SRAM高速缓存存储空间划分 |
5.2 数据传输通信协议设计 |
5.2.1 GPRS模块与支付装置主板通信协议设计 |
5.2.2 GPRS模块与服务器通信协议的设计 |
5.3 GPRS模块软件设计 |
5.3.1 GPRS模块主程序设计 |
5.3.2 GPRS模块自诊断软件设计 |
5.4 车载支付装置主板软件流程设计 |
5.4.1 车载支付装置主板准备工作软件设计 |
5.4.2 车载支付装置主程序软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长春轻轨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 移动支付定义 |
2.2 移动支付的分类 |
2.2.1 基于交易额进行分类 |
2.2.2 基于代收费的对象进行分类 |
2.2.3 基于运营方式进行分类 |
2.3 移动支付系统技术分类 |
2.3.1 SMS |
2.3.2 USSD |
2.3.3 无线应用协议WAP |
2.3.4 GPRS |
2.3.5 J2ME |
第3章 系统方案 |
3.1 概述 |
3.2 系统方案 |
3.2.1 方案一 |
3.2.2 方案二 |
3.2.3 方案三 |
3.3 总结 |
第4章 系统开发核心技术介绍 |
4.1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 |
4.1.1 SOA 的基本特征 |
4.2 OSGi |
4.2.1 OSGI 框架 |
4.2.2 OSGI 服务 |
4.2.3 OSGI 优点 |
4.3 MVC 架构 |
第5章 总体设计 |
5.1 系统设计 |
5.1.1 构件技术 |
5.1.2 系统设计原则 |
5.2 系统层次结构 |
5.3 系统网络拓扑 |
5.4 系统模块 |
5.4.1 远程数据传输子系统 |
5.4.2 业务交易中心系统 |
第6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开发环境 |
6.2 远程数据传输子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6.2.1 读写RFID 及处理模块 |
6.2.2 数据传输 |
6.3 业务结算中心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6.3.1 前置通信服务器 |
6.3.2 结算中心系统 |
第7章 结论与总结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城市一卡通移动支付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工作 |
1.3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移动支付综述 |
2.1 移动支付简介 |
2.2 移动支付的演变 |
2.2.1 传统的支付方式 |
2.2.2 电子支付 |
2.2.3 移动支付 |
2.3 移动支付市场 |
2.3.1 移动支付产业链 |
2.3.2 移动支付业务的运作模式 |
2.4 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技术 |
2.4.1 蓝牙 |
2.4.2 红外线 |
2.4.3 RFID |
2.4.4 RFID(NFC)与蓝牙、红外线的比较 |
2.5 城市一卡通移动支付终端技术分类 |
2.5.1 基于USIM的移动支付 |
2.5.2 基于SWP的移动支付 |
2.5.3 基于RFSIM的移动支付 |
2.5.4 基于手机NFC的移动支付 |
2.6 移动支付系统的实现技术 |
2.6.1 基于J2ME的移动支付系统 |
2.6.2 基于WAP的移动支付系统 |
2.6.3 基于I-Mode的移动支付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支付系统的实现分析 |
3.1 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
3.1.1 移动设备的局限性 |
3.1.2 移动支付的安全威胁 |
3.2 移动支付的安全需求 |
3.3 技术实现标准要求 |
3.4 可用性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一卡通移动支付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的目标 |
4.2 系统模型 |
4.3 系统功能 |
4.4 系统实现的重点 |
4.5 安全性问题解决方法 |
4.6 系统模块设计 |
4.6.1 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
4.6.2 移动支付平台功能模块应用场景流程设计 |
4.6.3 空中充值安全流程设计 |
4.7 系统的实现 |
4.7.1 J2ME客户端的实现 |
4.7.2 报文指令设计 |
4.7.3 客户端的运行截图 |
4.7.4 J2EE服务器端的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7)手机支付的两种方式——NFC与RFID(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中国手机支付现状 |
3 技术原理 |
3.1 NFC手机支付 |
3.2 RFID手机支付 |
4 应用情况 |
(1) 北美 |
(2) 欧洲 |
(2) 亚洲 |
5 两种方式各自的技术优势 |
5.1 NFC的技术优势 |
5.2 RFID-SIM技术优势 |
6 运营模式和市场前景 |
6.1 手机支付运营模式 |
(1) 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
(2) 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
(3) 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
(4) 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
6.2 三大运营商手机支付模式 |
(1) 中国联通需更换内置NFC芯片的定制刷卡手机 |
(2) 中国电信只需购买手机支付SD卡即可完成操作 |
(3) 中移动提出基于SIM卡的非接触技术解决方案 |
6.3 市场前景 |
(1) NFC的市场前景 |
(2) RFID-SIM卡市场前景 |
(8)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移动票务概述 |
2.1 引言 |
2.2 移动票务概念及特点 |
2.2.1 移动商务的概念 |
2.2.2 移动支付 |
2.2.3 票务分类及特点 |
2.2.4 移动票务的概念 |
2.3 移动票务关键技术 |
2.3.1 远程支付技术 |
2.3.2 近场支付技术 |
2.3.3 关键技术比较 |
2.3.4 二维码技术 |
2.4 国内外移动票务现状研究 |
2.4.1 国外移动票务发展现状 |
2.4.2 国内移动票务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及运营模式分析 |
3.1 移动票务产业链构成分析 |
3.1.1 产业链相关概念 |
3.1.2 移动票务产业链 |
3.1.3 移动票务产业链各参与者分析 |
3.2 移动票务产业链运营模式分析 |
3.2.1 第三方票务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模式 |
3.2.2 联动优势为主导的产业链模式 |
3.2.3 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产业链模式 |
第四章 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中的博弈分析 |
4.1 博弈论定义 |
4.2 问题的提出 |
4.3 博弈论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4.3.1 移动票务产业链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博弈假设 |
4.3.2 移动票务产业链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博弈分析 |
4.3.3 移动票务产业链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解 |
4.4 结论 |
第五章 手机票务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
5.1 我国手机票务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1 手机票务产业链宏观环境分析 |
5.1.2 我国手机票务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
5.2 我国手机票务产业链的发展建议 |
5.2.1 产业链模式选择 |
5.2.2 发展路径选择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移动支付系统体系结构及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子商务环境分析 |
1.2 国内移动支付分析 |
1.2.1 移动运营商主导移动支付 |
1.2.2 银行主导移动支付 |
1.2.3 第三方机构主导移动支付 |
1.3 国外移动支付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移动支付系统综述 |
2.1 移动支付角色分析 |
2.2 移动支付体系架构 |
2.2.1 基础网络 |
2.2.2 综合接入平台 |
2.2.3 安全体系 |
2.2.4 管理平台 |
2.2.5 业务平台 |
2.2.6 营销/支撑体系 |
2.2.7 目标客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支付系统需求分析 |
3.1 移动支付定义 |
3.2 移动支付业务需求分析 |
3.2.1 移动话费账单(Billing)支付 |
3.2.2 独立账号小额支付 |
3.2.3 银行卡支付 |
3.2.4 移动话费积分支付 |
3.2.5 支付额度分析 |
3.3 支付交易接入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支付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结构图 |
4.1.1 无线综合接入系统 |
4.1.2 移动支付核心处理系统 |
4.2 业务流程设计 |
4.2.1 用户业务流程 |
4.2.2 商户业务流程 |
4.3 对外技术接口 |
4.3.1 通信网络技术接口 |
4.3.2 外围系统技术接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5.1 应用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
5.2 应用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解决方法 |
5.2.1 应用系统安全设计 |
5.2.2 IVR |
5.2.3 WAP |
5.2.4 K-JAVA |
5.2.5 USSD |
5.3 业务流程安全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移动支付系统的部署与实现 |
6.1 系统体系结构 |
6.2 系统结构图 |
6.3 系统开发环境 |
6.4 系统性能指标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移动支付展望 |
7.2.1 初级阶段的移动支付 |
7.2.2 非接触式移动支付 |
7.2.3 手机钱包 |
7.2.4 电子钱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移动支付流程优化及客户端软件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2 移动支付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
1.3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 |
1.3.1 移动支付行业SWOT分析 |
1.3.2 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分析 |
1.4 论文的结构 |
2 移动支付流程分析及优化 |
2.1 移动支付流程分析 |
2.1.1 联动优势支付流程 |
2.1.2 捷银支付流程 |
2.2 移动支付现有流程分析 |
2.2.1 现有移动支付流程的不足 |
2.2.2 移动支付流程的优化方案 |
2.3 移动支付客户端在流程优化中的作用 |
2.3.1 移动支付流程中的数据交换 |
2.3.2 移动支付流程中客户端软件的应用 |
3 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开发中的相关技术 |
3.1 J2ME简介 |
3.1.1 J2ME中常用的两种配置 |
3.1.2 J2ME的Java企业系统体系结构 |
3.1.3 J2ME开发环境介绍 |
3.2 MIDP的数据持久存储开发 |
3.2.1 MIDP内存分类 |
3.2.2 RMS操作接口简介 |
3.3 J2ME的无线网络开发 |
3.3.1 无线网络技术简介 |
3.3.2 MIDP通用网络接口简介 |
4 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系统分析和设计 |
4.1 系统分析 |
4.1.1 移动支付流程设定 |
4.1.2 需求分析 |
4.2 系统设计 |
4.2.1 总体设计 |
4.2.2 类设计 |
4.2.3 类交互设计 |
5 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的系统实现 |
5.1 开发环境的选择 |
5.2 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代码分析 |
5.2.1 MIDlet程序的基本框架 |
5.2.2 RMS在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中的应用 |
5.2.3 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中的网络连接 |
5.2.4 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中的数据加密 |
5.3 移动支付客户端软件的流程演示 |
5.3.1 界面说明 |
5.3.2 流程演示 |
6 结论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论文仍需努力的方向 |
6.2.1 关于移动支付服务器端开发的说明 |
6.2.2 关于安全问题的说明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GPRS移动支付系统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集群式自动售货机控制系统设计[D]. 肖新帅.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2]XMCZ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D]. 张洪海.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3]共享按摩椅的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D]. 谢珺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4]基于C8051F130公交车载移动支付装置的设计与开发[D]. 颜庭春. 黑龙江大学, 2015(03)
- [5]长春轻轨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卫. 吉林大学, 2011(09)
- [6]城市一卡通移动支付实现[D]. 王旭.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 [7]手机支付的两种方式——NFC与RFID[J]. 李沌风. 射频世界, 2010(02)
- [8]我国移动票务产业链研究[D]. 华蓉.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4)
- [9]移动支付系统体系结构及安全分析[D]. 姜文婕. 上海交通大学, 2007(11)
- [10]移动支付流程优化及客户端软件的实现[D]. 李捷.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