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地区三油东群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

湘鄂西地区三油东群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

一、湘鄂西地区三游洞群成岩作用及储集层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石书缘,王铜山,刘伟,姜华,李秋芬,刘鑫,曾乙洋,邹翔,胡丽[1](2020)在《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组储层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计四川盆地寒武系钻井中膏盐岩含量,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刻画了全盆地膏盐岩分布。为此,将四川盆地寒武系分成以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及斜坡区为主的膏盐岩不发育区和以川东-蜀南地区为主的膏盐岩发育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描述揭示洗象池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包括孔隙型、溶洞型和裂缝型3大类9小类,且溶洞型是主体。物性测试结果显示膏盐岩不发育区岩心孔隙度多数在2%以下,储层段在3%以上;膏盐岩发育区岩心孔隙度平均为3.5%,最高可达5%。沉积微相是洗象池组储层发育基础,颗粒滩是主要微相类型。大气淡水岩溶作用的叠加改造是膏盐岩不发育区规模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构造活动相对强烈的膏盐岩发育区,埋藏溶蚀作用的叠加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展望了洗象池组油气勘探潜力,寒武系膏盐岩不发育的古隆起及斜坡区应以寻找叠加了大气淡水岩溶作用为主的优质滩相储层,优选老井试油,勘探突破值得期待;寒武系膏盐岩发育的川东—蜀南地区以寻找叠加了埋藏溶蚀作用的改造型储层为主,优选成藏条件好的目标进行钻探,是未来勘探突破的重要领域。

顾志翔[2](2020)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国内外许多海相层系油气田都与膏盐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家在膏盐岩对碳酸盐岩层系成烃、成储及成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有关膏盐岩成因的争论却一直持续至今,尤其是复杂构造-沉积背景下的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成因模式及其对盐下油气成藏影响等方面认识较为薄弱,制约了膏盐岩相关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四川盆地寒武系由于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具有复杂构造-沉积背景,随着深层-超深层盐下油气勘探的不断突破,发现了安岳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然而具有良好油气显示的其他地区却未能取得较大突破。为了进一步弄清膏盐岩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本次研究以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为研究对象,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剖面、岩石薄片、区域地质调查、地化分析、储层物性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的岩石类型及分布规律、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地球化学、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查明了膏盐岩岩石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揭示了膏盐岩分布变化趋势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以含膏白云岩类及石膏岩类为主,主要分为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膏盐岩与白云岩韵律性互层、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三种膏盐岩组合类型,总体上具有分布广、夹层多、单层厚度变化大、石膏岩多、石盐岩较少等特点。含膏盐岩层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的龙王庙阶(清虚洞组、龙王庙组、石龙洞组)和中寒武统高台组、覃家庙组,分别在川东南-黔西北、渝东北-鄂西形成2个膏盐岩厚值区,含膏盐岩层位由川东南-黔西北龙王庙组(清虚洞组)向东北方向的渝东北-鄂西覃家庙组(高台组)呈现渐新的变化趋势。重庆-泸州、利川-彭水地区分别为下寒武统发育的两个膏盐岩厚度中心,平面上整体呈南西向展布过渡为北东向展布的“山字型”及近南北向“环带状”特征;中寒武统膏盐岩分布范围更广,厚度中心主要在万州-利川地区,呈近南北向“牛眼状”展布特征。下寒武统至中寒武统厚度中心具有由川东南-黔西北地区向渝东北-鄂西地区迁移的趋势。(2)分析了膏盐岩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古盐度及古温度,明确了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环境四川盆地在龙王庙期至中寒武世古地理格局为主体为台、台上有湖、西部有陆、东缘有盆、北缘有盆。从早寒武世晚期开始,四川盆地发生了大规模海退,沉积环境变得相对封闭,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下蒸发作用强烈。古温度和古盐度恢复结果显示整体上具有同步性的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平均温度21.30℃,Z值124.29,Sr/Ba比平均值4.75),并在龙王庙期中晚期至中寒武世达到最高,是膏盐岩最为有利的发育阶段。在海平面较高时,碳酸盐岩台地中浅滩较为发育,以膏盐岩沉积为主的滩间泻湖就发育于浅滩之间的地貌洼地处,当海平面降低时,浅滩构连成壁,则可形成多个规模大小不一的滩间泻湖,而膏盐岩主要形成于这种封闭-半封闭的滩间多泻湖环境,其沉积作用主要受构造运动、古地貌和古气候等条件的控制,具有明显蒸发成因特征。(3)建立了具有蒸发成因的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多泻湖”成因模式四川盆地寒武系发育多个规模大小不一泻湖,综合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差异性与水动力、水体封闭程度及水深等要素,建立了具有蒸发成因的静水泻湖、扰动泻湖及混积潮洼的“多泻湖”膏盐岩成因模式。静水泻湖为潮上带-潮间带上部水体相对较深且循环受限的凹陷处,表层海水蒸发形成高盐度海水与底部低盐度海水置换,加之其他环境高盐度卤水回流至此,形成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组合;扰动泻湖及混积潮洼为潮上带相对低洼处、潮上带暴露区的浅水环境中,水体动荡,形成膏盐岩与白云岩呈韵律性互层、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组合,膏盐岩单层厚度一般较薄,常见暴露构造。寒武系膏盐岩主要形成于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的静水泻湖,其次为川东地区的扰动泻湖及川西南地区的混积潮洼。(4)阐明了膏盐岩对烃源岩及白云岩储层成岩各阶段孔隙演化的影响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的发育对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烃具有催化作用,加速了有机质的热演化过程。(准)同生期,含膏白云岩类相较于不含膏盐岩的白云岩类溶蚀率高,岩溶膏模孔是与膏盐岩共生白云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浅埋藏期,膏质成分可为后期石膏的溶蚀作用提供物质基础,对碳酸盐岩进行交代作用增大和改善储层孔隙;表生岩溶阶段的岩溶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物性,中-深埋藏阶段TSR反应加强埋藏溶蚀作用。埋藏阶段的溶蚀孔洞具继承性,龙王庙组膏盐岩在同生-准同生阶段对白云岩储层孔隙的贡献最大。(5)提出了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控藏评价参数与标准选取膏盐岩厚度及其岩性组合特征、构造(断裂)活动强度、上覆地层保存状况、烃源岩发育特征、储集层特征、(质纯)泥质岩盖层发育状况等,作为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控藏综合评价参数,评价认为四处盆地内的川中南部、川东南西部、渝东西部3个区带为有利区带,川西南东部盆地边缘的乐山-绥江地区为较有利区带,其余4个区带均为不利区带。

文沾[3](2013)在《中上扬子地区中、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岩相古地理研究是油气勘探工作的基础。对其展开详细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弄清岩相古地理的分布及演化规律,阐明其与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发育的关系,从而指导油气勘探。近十年来,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的油气勘探在构造、岩石学、沉积相、烃源岩、储层、圈闭等多方面的认识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古地理学研究方面,大多仍是定性的,没有定量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中上扬子地区中、上寒武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为油气勘探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本论文选题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中的一个专题“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评价研究”,选取其中的中、上寒武统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中、上寒武统进行详细的岩石学、沉积相和古地理方面的研究,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为方法论,进行定量的岩相古地理编图,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中、上寒武统的生烃条件、储集条件和盖层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是扬子地区的一部分,与扬子地块范围大体相当,位于红河断裂、青河-小金河断裂、龙门山断裂以东,大巴山、襄樊-广济断裂以南,团风-麻城、溆浦-四堡、垭紫罗、师宗-弥勒断裂以西的广大地区。涉及滇、黔、川、渝、陕、鄂、湘、赣、桂等9个省市,即为东经102°~116°,北纬24°~33°广大区域。根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野外剖面观察资料、钻井资料,可将研究区中、上寒武统岩石类型划分为五类:碳酸盐岩、碎屑岩、硅岩、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其中,以碳酸盐岩为主。根据矿物组分,碳酸盐岩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据结构、构造及特殊的成因,可将石灰岩划分为颗粒石灰岩、灰泥石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叠层石石灰岩等类型;按晶粒大小,可将白云岩分为粉泥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按照结构、成分,可将碎屑岩进一步划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按产状和成因,可将硅岩分为三类:薄层硅岩,厚层硅岩,透镜状、团块状、条带状硅岩;按变质程度,可将变质岩分为板岩、千枚岩、片岩;火山碎屑岩以凝灰岩为主。其中,颗粒石灰岩、叠层石石灰岩、白云岩、透镜状、团块状、条带状硅岩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中;灰泥石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在局限台地、斜坡均有发育;板岩、千枚岩、片岩、薄层硅岩主要形成于盆地;碎屑岩分布比较广泛,可分布于在碎屑潮坪、盆地中。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能独立反映中、上寒武统沉积环境某一方面特征的单因素—地层厚度、深水沉积岩含量、深水页岩含量、深水碳酸盐岩含量、浅水碳酸盐岩含量、准同生白云岩含量、颗粒碳酸盐岩含量、石膏及石盐含量等进行了统计,并分别编绘了相应的单因素基础图件。综合以上各单因素基础图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其他定量和定性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编制出了中上扬子地区中、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中上扬子地区中寒武世古地理单元自西向东,依次发育陆、碎屑潮坪、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盆地,其中,以碳酸盐岩台地为主。在碳酸盐岩台地中,可划分出云坪、浅滩、含膏岩湖等次一级的古地理单元;晚寒武世古地理单元从西向东展布与中寒武世大体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碳酸盐岩台地上未发育含膏盐湖。总体上,可以将研究区格局概括为:西部有陆、主体为台、台上有滩、台上有坪,东缘有盆,北缘有盆。在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测试资料,对中上扬子地区中、上寒武统的生储盖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最有利生烃环境为盆地、其次为斜坡,有利油气储集的岩相古地理单元主要为台地(主要是浅滩)、其次为斜坡;有利盖层发育环境主要为台地,其次是盆地。

王佳[4](2012)在《湘鄂西、渝东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上扬子地区为我国下古生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主导区,湘鄂西、渝东地区地处上扬子区东南缘。本文通过运用沉积学、岩石学、岩相学等手段对研究区页岩气地质条件等进行详细研究,预测及评估其勘探开发潜力及前景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物源主要来自上扬子地区北缘的汉南古陆、川北古陆,以深水陆棚、浅水陆棚、斜坡相沉积的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等细粒沉积物为主;五峰—龙马溪组主要以汉南古陆和川中隆起为物源区,岩性以深海陆棚、浅海深水盆地、斜坡相沉积的一套以黑色碳质页岩、放射虫硅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五峰组富含笔石。两套页岩地层生烃条件较好,优势区主要为石柱、秀山一带,厚度普遍为60—120m之间;主要为I―II1型干酪根;有机质丰度较高,TOC普遍为2.0%—4.0%;有机质演化成都较高,Ro在2%—5%之间,与沉积厚度和埋深及区域热事件有关。储层孔隙为不稳定矿物溶蚀、矿物转化(蒙脱石——伊利石等)、有机质生烃演化形成的片状微孔、粒间微孔、晶间孔等;后期构造运动较频繁,特别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褶皱隆升对下古生界页岩气的解析和游离气的散失提供了条件。因此,研究区页岩含气量相对Barnett页岩较低,普遍为1-3m3/t。牛蹄塘组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3.32×1012m3,可采资源量为0.39×1012m3;下志留统地质资源量为3.95×1012m3,可采资源量0.55×1012m~3。在生烃条件好,构造运动较弱,埋深相对较浅的区域为研究区页岩气勘探与开发潜力地带。

黄文明[5](2011)在《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文中提出针对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勘探,除在威远地区发现有寒武系和奥陶系气藏,及川东五科1井志留系气藏外,至今仍无重大进展,50余年的研究成果揭示油气成藏过程及主控因素不明确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以川中、川西南、川东南、鄂西渝东和川北地区下古生界为研究对象,精细刻画了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应用常规、非常规油气成藏最新理论,首次揭示了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储层沥青和古油藏分布规律,详细剖析了下古生界与下伏层系(震旦系灯影组)和上覆层系(二叠系)古油藏成藏和破坏过程,明确了常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探讨了古油藏与天然气藏的相互耦合关系,对比了下古生界与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异同点;重点研究了烃源泥页岩储层的宏观特征、微观储集空间——纳米级孔隙,分析了烃源泥页岩储集孔隙类型以及孔隙的形成机理;最终在综合油气地质基础条件和油气成藏解剖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藏耦合角度评价了下古生界油气前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两套高品质烃源岩,尤其是其底部,主要由浅海陆棚黑色或灰黑色泥页岩构成,具有有机质类型好(Ⅰ1和Ⅱ1)、成熟度高(高成熟—过成熟)、品质优良(下寒武统TOCmax=8.0%;下志留统TOCmax=5.0%)、生烃演化复杂(二次生烃)的特点。两套烃源岩的生烃中心具有继承性,均存在川南、川东北及鄂西三个生烃中心。四川盆地不同地区(如古隆起和斜坡)储层发育层段明显不同,而且储集空间类型与地区层位相关性大。下古生界主要的碳酸盐岩储集岩类型有结晶白云岩、鲕粒灰岩、鲕粒白云岩、砂屑白云岩,以及礁滩相灰岩等;主要的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有裂缝、晶间(溶)孔、膏溶孔、溶洞。储层基质孔隙度普遍小于2%,为低孔-低渗型Ⅳ类储层。纵向上以寒武系较好,奥陶系及志留系较差;平面上以古隆起和米仓山地区最好,川东南次之,鄂西渝东地区较差。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有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泥质岩、中下寒武统膏质岩类三套区域性盖层,其主要发育在川南和川东北地区。川中地区、川东南和鄂西渝东地区流体活动特征表明,三套区域性盖层曾一度不具有封堵流体的能力,保存条件被破坏,流体在垂向上发生过跨层流动。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优质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原始沉积环境、白云岩化、表生岩溶作用、膏溶作用、外来侵蚀性流体充注所引起的溶解作用、破裂作用;孔洞的破坏与保存主要为内源流体胶结充填,及受外源流体充注所引起的溶解-沉淀作用、烃类侵位和热裂解作用和隆升过程中的减压降温作用所控制。不同时代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个性与共性共存。总之,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优质储层的形成与保存机制与加里东古隆起和油气成藏所导致的一系列水-烃(岩)效应密切相关。震旦系储层沥青在四川盆地均有分布,震旦系古油藏为—超大规模构造—岩性古油藏。下古生界储层沥青主要分布在古隆起核部-斜坡地区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岩溶储层内部。下古生界古油藏规模小、零星分布,多为岩性-构造古油藏。古油藏储层沥青的分布受到古隆起区与储层岩石学特征双重控制。古油藏对四川盆地现今天然气藏的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气藏及显示主要分布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区,层位繁多。下古生界天然气干燥,非烃含量高,多为原油裂解气。天然气来源具有区域性,川南气源主要为寒武系烃源岩,川东气源主要为志留系烃源岩。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共经历了如下过程:油气生成→古油藏(捕获成藏)→古油藏调整(跨层运移)→古气藏(高温裂解)→古气藏遭受破坏或形成现今气藏(构造调整,跨层运移)。在常规油气勘探方面,川东南地区靠近盆地边缘的川南地区,寒武系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勘探前景;川南-川东地区是奥陶系下一步勘探最为有利的目标地区;川东-渝东地区将是志留系最为有利的勘探地区。在非常油气勘探方面,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下寒武统页岩钻井油气显示少,埋藏大、演化程度高,不利于页岩气成藏。上奥陶统一下志留统黑色泥页岩生烃条件优越,烃源岩演化程度适中,泥质粉砂岩和极细砂岩微孔隙发育,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良好地质条件。

张晓峰[6](2011)在《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特征与成藏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膏盐岩与盐构造作为油气藏的高效保存条件一直以来就是石油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许多海相层系大气田(如普光大气田)的发育与膏盐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广泛发育,但膏盐岩的分布状况、封盖性能及其对寒武系之下地层的成藏影响等认识程度明显偏低,为此深入开展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发育特征、封闭模式及与盐下成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膏盐岩封闭有效性及其与盐下成藏关系”为目标,明确寒武系膏盐岩空间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阐明膏盐岩系岩性组合分区特征;通过典型解剖,建立膏盐岩的封盖有效性模式;深化盐下成藏条件研究,预测有利油气勘探区带。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成果认识:(1)通过对四川盆地中下寒武统20余口钻井及3条野外实测剖面的分析,发现含膏岩系剖面主要由碳酸盐(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岩、泥灰岩、白云质泥灰岩等)和硫酸盐(石膏、白云质石膏等)组成,夹不等量泥岩、粉砂质泥岩等细碎屑岩。含膏岩系赋存于碳酸盐-硫酸盐建造中。根据各地含膏岩系剖面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可将四川盆地中下寒武统剖面划分为四种类:①丁山型,该类型的下部为灰色鲕粒灰岩、微晶云岩、泥质云岩及膏岩,构成一个旋回;②宫深型,该类型由下部灰色泥灰岩、灰岩,中部微晶白云岩,中上部膏质白云岩,到上部膏岩组成,构成一个旋回;③建深型,该类型底部为砂屑云岩,中上部具有巨厚的膏盐岩地层,顶部变为了灰质白云岩;④范店型,以发育盐溶角砾岩为特征。(2)以石膏、白云石与粘土矿物为三端元,将膏质岩划分为含泥含云质石膏岩类、膏质白云岩类和膏质砂泥岩类3大类,以及10小类膏岩类型;具有3种结构、6种构造类型,成分不同,其封闭能力不一样;膏质岩类均发育于气候变干且向上变浅的旋回中。(3)区域上的寒武系膏盐岩的分布具有4个中心,呈现“牛眼”样式,环带分布的“牛眼状”蒸发泻湖相是最有利的膏岩发育区。通过研究,查明了区域上寒武系膏盐岩分布位置、岩性组合分区与厚度变化,其中石膏类位于川西南与威远及川东南地区,呈东西向展布;膏质白云岩与含膏质白云岩位于川东南地区与建深1井区,呈北东向展布;宏观上纯石膏岩、厚度大的,其封闭能力更强。(4)通过威远气田解剖,认为寒武系膏岩封盖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前人认为下寒武统泥岩是关键盖层,解剖认为膏岩更重要;基于钻井/录井、测试、动态分析方法,证明了中下寒武统膏岩向北的尖灭点与气藏溢出点的海拔相近,这意味着膏岩封闭非常有效。解剖后的启示可归纳为3条:①尽管沉积厚度薄且受断层影响,但膏岩封闭更有效;②古隆起形成要早,圈闭匹配有利;③台内滩相要多层、深埋成岩产生的次生孔洞缝储层要多套。(5)分不同区块探讨了膏岩封盖有效性,其封盖模式有所差别。川中隆起膏岩封盖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尽管威远地区的石膏沉积厚度薄且受断层影响,但封盖有效。川东南探区西侧膏岩封闭有效,然而东侧受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强烈,且侧向上由于寒武系地层暴露、又被通天断层切穿,探区的东侧膏岩封堵失效。相反,川西南探区东侧膏岩盖层封堵效果好。(6)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成藏地质条件优越,烃源岩、储集层均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条件。通过综合研究,提出川西南潮坪滩坝领域、川东南台内滩与岩溶领域为有利勘探潜力区。川东南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资源丰富,资源探明程度仅0.6%;膏岩盖层连片分布、层数多、石膏岩单层最厚达14m,保存条件佳;不过,川东南斜坡为构造成因,圈闭形成晚(燕山期,定型于喜山期),与∈1n、S1l生烃高峰不匹配,成藏意义不大。因此,预测有利储层及寻找构造高点上的岩性圈闭是川东南油气勘探的关键。川西南潮坪滩坝领域为另一个有利勘探潜力区,该区东侧为膏盐岩厚度中心,保存条件优越;潮坪滩坝呈放射状分布;该区块同样无沉积古隆起与斜坡带,寻找局部构造高点上的岩性圈闭是油气勘探的方向。

罗顺社,高振中,李建明,庞锦莲,淡卫东[7](2002)在《湘鄂西地区震旦系至奥陶系有利储集层段的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大量的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和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 ,研究了湘鄂西地区震旦系至奥陶系中 4个重点储集层段 ,即灯影组、石龙洞组、三游洞群和红花园组的储层特征 ,指出灯影组和三游洞群储层物性条件较好 ,其次为石龙洞组 ,红花园组较差。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灯影组和石龙洞储层下部物性条件较上部好 ,而三游洞群和红花园组储层物性上下基本一致 ;平面上 ,灯影组储层物性高值区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研究区东西两侧 ;石龙洞组储层物性高值区位于研究区西北部 ;三游洞群储层物性高值区位于研究区中部 ,而红花园组储层物性在全区基本一致

罗顺社,李建明,高振中,何幼斌[8](2000)在《湘鄂西地区三游洞群成岩作用及储集层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物性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湘鄂西地区上寒武统三游洞群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岩作用以及成岩作用对研究区储集层的空间分布、孔隙演化的影响。其中对孔隙发育具有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包括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解作用、压溶作用;而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胶结作用、压实作用、硅化作用、充填作用。目前研究区储集层中具有储集意义的主要是次生孔隙,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和裂缝孔隙。

二、湘鄂西地区三游洞群成岩作用及储集层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鄂西地区三游洞群成岩作用及储集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组储层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储层特征及分类
    2.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2 储集空间类型
    2.3 储层物性特征
3 储层成因及主控因素
    3.1 高能颗粒滩发育是优质白云岩形成和保存的基础
    3.2 大气淡水岩溶作用是膏盐岩不发育区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3.3 埋藏溶蚀作用的叠加改造是膏盐岩发育区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
4 天然气勘探方向
5 结论

(2)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膏盐岩成因研究现状
        1.2.2 膏盐岩层控藏机制研究现状
        1.2.3 油气勘探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及主攻方向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完成的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认识
        1.4.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特征
第3章 寒武系岩石类型及特征
    3.1 岩石类型
        3.1.1 碎屑岩
        3.1.2 碳酸盐岩
        3.1.3 膏盐岩
    3.2 膏盐岩岩性组合特征
        3.2.1 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组合
        3.2.2 膏盐岩与白云岩呈韵律性互层组合
        3.2.3 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组合
    3.3 膏盐岩空间分布特征
        3.3.1 剖面分布特征
        3.3.2 平面展布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寒武系沉积环境类型及特征
    4.1 碎屑滨岸-陆棚
        4.1.1 三角洲与碎屑滨岸
        4.1.2 碎屑潮坪
        4.1.3 碎屑陆棚
    4.2 碳酸盐岩台地
        4.3.1 混积潮坪
        4.3.2 蒸发潮坪
        4.3.3 蒸发泻湖
        4.3.4 局限潮坪
        4.3.5 局限泻湖
        4.3.6 开阔潮下
        4.3.7 浅滩
    4.3 斜坡-盆地
    4.4 膏盐岩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4.4.1 早寒武世龙王庙期
        4.4.2 中寒武世
    4.5 小结
第5章 膏盐岩成因模式
    5.1 膏盐岩沉积环境
    5.2 古盐度及古温度
        5.2.1 样品采集及测试
        5.2.2 数据有效性分析
        5.2.3 碳、氧同位素特征
        5.2.4 古盐度及古温度特征
    5.3 “多泻湖”成因模式
        5.3.1 静水泻湖
        5.3.2 扰动泻湖
        5.3.3 混积潮洼
    5.4 小结
第6章 膏盐岩油气地质意义
    6.1 膏盐岩对烃源岩的影响
    6.2 膏盐岩对储层的影响
        6.2.1 同生-准同生阶段
        6.2.2 浅埋藏阶段
        6.2.3 “表生岩溶”阶段
        6.2.4 中-深埋藏阶段
    6.3 膏盐岩与油气保存的关系
    6.4 成藏要素分析及有利区带评价
        6.4.1 烃源岩分布特征
        6.4.2 储层分布特征
        6.4.3 膏盐岩盖层及分布特征
        6.4.4 生储盖组合
        6.4.5 区带划分与评价
    6.5 小结
第7章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中上扬子地区中、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3章 岩石类型及特征
    3.1 碳酸盐岩
    3.2 碎屑岩
    3.3 硅岩
    3.4 火山碎屑岩
    3.5 变质岩
第4章 沉积环境分析
    4.1 基干剖面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4.2 沉积环境类型
第5章 岩相古地理研究
    5.1 单因素分述
    5.2 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5.3 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5.4 中、晚寒武世古地理演化
第6章 岩相古地理与油气
    6.1 烃源岩条件
    6.2 储集条件
    6.3 盖层条件
第7章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湘鄂西、渝东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现状
        1.2.2 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和取得的主要认识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2.1 寒武系
        2.2.2 奥陶系
        2.2.3 志留系
    2.3 沉积相研究
        2.3.1 早寒武世筇竹寺期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3.2 早志留世龙马溪期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第3章 页岩气形成的物质基础
    3.1 页岩厚度
        3.1.1 牛蹄塘组页岩厚度特征
        3.1.2 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厚度特征
    3.2 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
        3.2.1 牛蹄塘组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特征
        3.2.2 五峰—龙马溪组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特征
    3.3 有机质类型
    3.4 有机质成熟度
    3.5 有机质富集条件
第4章 页岩储集层特征
    4.1 物性特征
    4.2 微储层特征
        4.2.1 页岩组分成岩蚀变过程
        4.2.2 微储层纳米级孔隙
第5章 页岩气聚集条件及影响因素
    5.1 埋藏史及热成熟史
    5.2 沉积地质背景
    5.3 保存条件
    5.4 下古生界页岩气地质条件与美国 BARNETT 页岩对比
        5.4.1 沉积地质背景
        5.4.2 物质基础特征
        5.4.3 岩相学特征
        5.4.4 页岩储集特征
        5.4.5 页岩含气量
第6章 页岩气资源评价及前景分析
    6.1 资源量估算
    6.2 页岩气勘探潜力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勘探现状
        1.2.2 深层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制现状
        1.2.3 古油藏研究现状
        1.2.4 深层常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1.2.5 页岩气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思路
        1.3.3 可行性分析
        1.3.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认识及创新性成果
        1.5.1 主要认识
        1.5.2 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
    2.1 地层对比
        2.1.1 寒武系
        2.1.2 奥陶系
        2.1.3 志留系
    2.2 烃源岩特征
        2.2.1 岩石学特征
        2.2.2 地球化学特征
    2.3 储集层特征
        2.3.1 川东南地区
        2.3.2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地区
        2.3.3 米仓山地区
        2.3.4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储层发育段储集空间类型
        2.3.5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评价
        2.3.6 深层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制
        2.3.7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储层对比性研究
    2.4 盖层特征
        2.4.1 静态保存条件
        2.4.2 动态保存条件
第3章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与震旦系古油藏比较性研究
    3.1 储层沥青特征
        3.1.1 震旦系储层沥青和古油藏分布特征
        3.1.2 寒武系储层沥青和古油藏分布特征
        3.1.3 奥陶系储层沥青和古油藏分布特征
        3.1.4 志留系储层沥青和古油藏分布特征
    3.2 古油藏形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
        3.2.1 加里东—印支古隆起形成与演化
        3.2.2 烃源岩特征及成烃演化史
        3.2.3 优质"古"储层发育特征
    3.3 下古生界与震旦系古油藏对比性研究
        3.3.1 储层沥青分布形态与古储层特征关系
        3.3.2 震旦系古油藏特征
        3.3.3 下古生界古油藏特征
    3.4 川东南地区震旦系—古生界古油藏成藏和破坏过程
        3.4.1 储层沥青来源分析
        3.4.2 古油藏规模
        3.4.3 古油藏形成和破坏史
        3.4.4 古油藏研究的油气勘探意义
第4章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特征
    4.1 天然气成份特征及来源
    4.2 重点气藏解剖
        4.2.1 五科1井志留系气藏解剖
        4.2.2 建深1井志留系气藏解剖
    4.3 下古生界常规油气成藏模式初探
    4.4 下古生界与震旦系油气成藏比较性研究
第5章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
    5.1 常规油气藏勘探前景
        5.1.1 寒武系
        5.1.2 奥陶系
        5.1.3 志留系
    5.2 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前景
        5.2.1 寒武系
        5.2.2 志留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特征与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膏盐岩研究现状
        1.1.2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1.3 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构造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2 区域地层
        2.2.1 地层区划分
        2.2.2 寒武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2.3 层序地层格架
        2.3.1 层序划分
        2.3.2 层序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
第3章 寒武系膏盐岩特征
    3.1 膏盐岩特征
        3.1.1 露头、钻井膏盐岩剖面序列
        3.1.2 膏盐岩岩石学特征
    3.2 膏盐岩岩性组合及分布
        3.2.1 膏盐岩岩性组合与分区
        3.2.2 膏盐岩宏观分布
        3.2.3 膏盐岩成因机制与发育模式
    3.3 重点探区膏盐岩对比及预测
        3.3.1 层序格架内膏盐岩对比
        3.3.2 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分布与预测
第4章 盐下石油地质条件与典型气藏、钻井解剖
    4.1 寒武系盐下石油地质条件
        4.1.1 烃源岩特征
        4.1.2 储集层特征
        4.1.3 盖层特征
        4.1.4 生储盖组合
    4.2 威远气田解剖
        4.2.1 气藏基本特征
        4.2.2 膏岩盖层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4.2.3 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4.3 川西南探区及资阳地区重要钻井解剖
        4.3.1 窝深1 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4.3.2 老龙1 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4.3.3 宫深1 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4.3.4 威基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4.4 川东南探区重要钻井解剖
        4.4.1 丁山1 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4.4.2 林1 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4.4.3 方深1 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4.5 川北地区重要钻井解剖
        4.5.1 建深1 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4.5.2 利1 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4.5.3 高科1 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4.5.4 安平1 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4.5.5 女基井成藏条件与膏岩特征
第5章 膏盐岩封盖有效性分析
    5.1 膏盐岩的连通性与圈闭匹配关系
    5.2 后期构造改造与膏盐岩连续性关系
    5.3 膏盐岩封盖有效性模式
第6章 有利勘探领域分析
    6.1 勘探情况
    6.2 重点探区膏盐岩盖层
    6.3 重点探区台内滩储层
    6.4 有利勘探领域分析
        6.4.1 川东南片区
        6.4.2 川西南片区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湘鄂西地区三游洞群成岩作用及储集层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组储层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潜力[J]. 石书缘,王铜山,刘伟,姜华,李秋芬,刘鑫,曾乙洋,邹翔,胡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06)
  • [2]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D]. 顾志翔. 长江大学, 2020
  • [3]中上扬子地区中、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研究[D]. 文沾. 长江大学, 2013(03)
  • [4]湘鄂西、渝东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前景分析[D]. 王佳.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5]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D]. 黄文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 [6]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特征与成藏条件研究[D]. 张晓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 [7]湘鄂西地区震旦系至奥陶系有利储集层段的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J]. 罗顺社,高振中,李建明,庞锦莲,淡卫东.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2(04)
  • [8]湘鄂西地区三游洞群成岩作用及储集层特征[J]. 罗顺社,李建明,高振中,何幼斌. 新疆石油地质, 2000(06)

标签:;  ;  ;  ;  

湘鄂西地区三油东群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