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教学设计》2001年要目(论文文献综述)
汪甜甜[1](2021)在《韩国H小学与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中文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国别化,要求汉语国际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所任教的国家的教育制度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汉语教学。本文通过对韩国和泰国小学汉语教学实际情况的介绍,帮助大家了解这两个国家在开展小学汉语教育方面的特点,为国别化汉语教育策略的研究提供真实的案例参考,同时也为国际汉语教师在自我提升、跨文化适应等方面提供实例,分享不同国家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基于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普通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以韩国H小学和泰国P小学的汉语课堂为具体实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访谈法展开。以自己的任教体验,从两校的汉语课程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韩国和泰国小学汉语教学的特点。通过对比,发现两国小学汉语教学在组织多样化汉语活动、尝试创意化教学方法、营造生活化汉语环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课程规划缺乏长远性、科教资源丰富度不足、师资队伍欠缺稳定性等不足之处。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泰国小学汉语教学应注意整合多元素材、用创意点亮课堂;韩国小学汉语教学应注重了解学生需求、善用教学评估。提出汉语教师志愿者要保持积极心态和教学热情,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的特点,合理利用网络汉语教学资源,有效地开展合乎所在国国情的汉语教育,为新阶段汉语国别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郭丽彬[2](2021)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影响人口流动使得农村学龄人口锐减,从而影响了农村教育布局。为了解决生源减少带来的困境,从2001年开始,我国逐渐形成了集中资源、大量举办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思路。自此,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数量不断扩大,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农村寄宿制小学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要补齐义务教育的短板,重点要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小学。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特殊性在于学生的食、宿都在学校进行,学校几乎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部场所。由于学生寄宿在校,家庭将本该由其负责管理的时间让渡给了学校。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负有管理责任。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在放学后到就寝前这段时间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育人功能能否得到发挥。农村寄宿制小学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就要利用好学生这段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寄宿制小学课外活动管理低效致使寄宿小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这一直影响着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影响着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均衡的发展。为深入了解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情况,研究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欠发达地区的两所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进行严谨而深刻的调查,以期了解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并把握学生在课外活动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其中计划方面的问题有:学生的课余时间未能有效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足、课外活动的计划尚未成文;组织方面的问题有:课外活动缺乏专门的人员、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度低、课外活动的开展缺乏规律性;领导方面的问题有:学校领导者对课外活动的管理缺乏目的性、学校领导者对学生与教师的激励不足;控制方面的问题有:学校缺乏对课外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学校的反馈机制不健全、学校课外活动的评价不高。基于此,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对引起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低效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其原因包括:地方政府的师资和经费投入不足和政策支持不足;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领导者管理理念有偏差、学校设施设备缺乏且利用率低、学校分工不明确且责任不清;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认知存在偏差和生活教师数量少且素质不高;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认知不足和学生家庭经济有限。为了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有必要争取一系列改进的策略。具体策略包括:转变观念,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合理规划,创造课外活动的条件;加强激励,推进教学做合一;明确责任,力求职权责对等;改进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加强经费扶持,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体制。
彭金勇[3](2021)在《移动APP提高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社会,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化学习平台、智慧课堂、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正式发布,说明信息技术需要与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引领教研教改发展。同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智能终端在教育界大展身手;促进教学的移动终端APP应运而生,它可以通过优化策略来提高学习效果。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组成一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投入水平不高、课堂参与程度低等学习效果不理想的表现,需要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课程内容深度地融合,变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以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移动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的支持下,如何将移动终端APP与计算机课堂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和实施具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中职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四种: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问题访谈法和实验研究法。笔者首先通过大量时间地认真查阅国外有关学术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专家有关本研究的学术发展趋势现状,界定其中的重要概念和明确相关的研究理论基础。然后通过《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投入情况调查》对中职学生学习投入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使用《中职生计算机课堂参与情况访谈提纲》对师生进行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访谈,得出学生学习投入水平欠佳和课堂参与程度偏低的学习效果现状。根据学习效果现状情况,通过分析翻转课堂模式、蓝墨云APP的功能和借鉴前人对APP应用策略的设计理念,分别对形式、角色、场所、工具、活动、方法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阶段策略分为课前投入策略、课堂深入策略、课后提高策略三个部分;按照该教学策略的总策略和分阶段策略,设计出详细的教学策略实施方案。基于所提出的方案,笔者以广东省某中职学校的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了为期15周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实施实验。实验开始前,分别通过《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投入情况调查》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学习投入前测和《中职计算机课程入学摸底考试》对两班进行学业成绩前测;实验结束后,再次通过问卷《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投入情况调查》对学习投入情况进行调查,同时根据实际的评价方案对课堂参与情况和学业成绩后测等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及效果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投入水平前后测得分之间的显着性概率P=0.000<0.001,显着极其差异,实验班使用基于移动APP设计的教学策略后和对照班的学习投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班和对照班课堂参与得分之间的显着性概率P=0.003<0.01,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堂参与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班和对照前后测得分之间的显着性概率P=0.004<0.01,差异极其显着,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业成绩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经过本次实验,实验班学习投入、课堂参与、学业成绩三个方面显着高于对照班,可以得出: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水平得到显着性提高。经过以上调查和实验,本研究得出的几个主要结论是:1.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现状不佳;2.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3.策略实施后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得到显着性提高。笔者根据研究过程发现的问题,对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做了一些改进完善。但受笔者的精力、理论水平和客观条件所限,研究的时限和范围相对不够,希望未来能将策略研究推广到更大范围进行实验,得到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为同行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孙梦阳[4](2021)在《中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提出
王艳玲[5](2021)在《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是人的思想、文化、品德的外显,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人应该具备的处理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反复强调的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提升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使得听、说、读、写教学并重。然而,有些地方由于教育思想没有转变,升学教育思想仍然影响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这使得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学生陷入茫茫题海中,口语交际教学被学校和师生抛到九霄云外。教师安常固守教育观念,陈旧的教学手段,封闭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等,使具有实践性的口语交际教学变成了纯理论教学。基于此,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口语交际教学引起了不少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重视,在许多地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口语交际教学或如同虚构或流于形式。因此,笔者以淮滨县农村为调查地,选取了该县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四所农村初中学校,以这四所学校为例,对该地区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试图探寻出合理、有效的方法以优化该地区的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由、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是有关口语交际教学的概述。包括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和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解读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和内容。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在目标、教学和评价方面的理念以及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单元活动板块和习题板块中编排的口语交际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第三部分对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归因。这一部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实施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二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三是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通过整理和分析,把存在的问题归为三个层面:(1)在认识层面存在不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2)在教学层面存在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教学反思未落实的问题;(3)在学生层面存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足和学生课堂表现较被动的问题。其原因是:缺乏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准确定位,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不足,学生自身性格和心理障碍的影响以及语言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加强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优化该地区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方面帮助该地区改善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五部分是对口语交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这部分列举了笔者深入课堂聆听的口语交际教学实录,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发现其优缺点,取长补短,改进口语交际教学。结语部分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金登艳[6](2021)在《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整数内容的百年演变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文中指出整数内容作为小学阶段整个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学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知识,整数内容不仅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还在不断演变当中传承着中国数学的发展史。因此将目光聚集于我国百年以来小学数学整数在大纲·课标中的演变。一方面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制定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对教材更合理的编排从而促进教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将整个百年(1912-2012)以来我国所颁布的所有小学数学大纲·课标为线索,把整数内容在百年以来的演变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从研究的背景以及依据;内容广度;内容深度以及课程组织四个方面去探究其演变的特征。其中在内容广度之后将对整数笔算、口算、珠算以及估算的演变关系进行分析,课程组织的演变从整数螺旋数量以及螺旋间隔两个二级维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一)百年以来整数内容在改革开放前知识点数增加缓慢,改革开放时期知识点数量达到顶峰,随后再缓慢降低;(二)珠算内容逐渐消失,直至课程标准未对其明确规定,随之估算内容得以重视;(三)百年以来整数内容深度前期稳定较浅,改革开放后深度迅速加深;(四)百年以来整数内容的课程组织形式一直以螺旋为主,且螺旋形式较强,螺旋数量在改革开放后稳定为4个。启示:(一)继承特色编排方式,把握内容广度与深度的平衡;(二)口算与笔算同时教学,加强对估算的要求;(三)保持现有编排结构,进一步细化学段;(四)教材编写更好的处理纵向螺旋式编排与横向交叉式编排间的关系。
常红梅[7](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指明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王瑶[8](2020)在《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整本书阅读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存在已久,自200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呼吁“读整本的书”以来,整本书阅读渐渐流行起来,随着小学语文部编版教科书的全国使用,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进入新的篇章。然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学校尚未进行系统学习,教学实际仍存在较大问题。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对识字写字学习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进入自主阅读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选取小学高年级作为研究重点,对J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和相关语文教师进行访谈,从阅读内容、阅读习惯、阅读指导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整本书阅读存在:学生阅读内容质量不佳、未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指导意识不足等问题。笔者在教学系统设计—肯普模式的基础上,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出发,设计“三阶段二课型一活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并以《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两本书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的具体阐述。从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通读指导单的运用、阅读环境、教师的认识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五点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自始至终将整本书阅读与语文课标和部编版教科书紧密结合在一起,采用“三阶段二课型一活动”模式,从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出发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王媛媛[9](2020)在《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其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还能够满足新课标实施的需求,实现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良好构建,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基于此,本文就针对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在分析了其理论基础以及可行性的前提下,对当前议论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在理论基础层面,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理论,并对议论文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建构主义中的具体应用作出了论述,为接下来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在可行性层面,主要包括高中阶段是思辨的关键期和议论文本身具有丰富思辨空间的文体特征两个方面,这为下文策略的实施作出了有力的铺垫。在现状调查层面,其主要的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议论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施情况,发现当前议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现有的高中议论教学的确存在着许多思辨缺位,文中并同时根据调查中存在的思辨缺位归纳其形成的原因。在具体实施层面,提出相关培养策略:一、启发思辨,发掘文本的基本信息;二、深化思辨,注重文本的内在逻辑;三、强化思辨,奠定写作基础;以上策略层层推进,希望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基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做出了相关的教学设计,以《拿来主义》为例,将前文提出的教学策略加以应用,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高中议论文教学的开展。
白太霖[10](2020)在《基于小学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的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研究》文中指出微习作具有短小、针对性强、耗时少等特点,对三年级习作刚起步的学生来说,微习作可以改善学生作文畏难心理,提高作文兴趣。统编教材的习作编写与微习作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有机结合,统编教材习作编排很多训练点都体现着微习作的理念。让学生从微入手,喜欢习作,掌握习作的基本技能,联系生活,使习作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日积月累,以后大作文自然水到渠成。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基础,特别在当学生进入小学中段,是观察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观察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观察的源头在于生活,要留心生活,体验生活。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教学主要集中在小学中段,着重以观察能力发展为序列进行编排。微习作讲究“微”,与观察所要求细微不谋而合,而基于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编排建构的微习作训练序列,从微切入,建构以内容出发,带动能力提升,完善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编排序列,为小学观察微习作教学提供可操作实施的教学路径。论文第一章讨论研究选题背景,以及在当前写作环境的背景下提出研究选题,分析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相关专家学者在该领域或相关领域方面的研究综述,确定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微习作、微习作教学的内涵做界定,阐述论文基于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下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对小学中段语文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目标、内容做梳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性和学段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从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建构微习作训练序列。第四章在建构的微习作训练序列框架下,研究具体的微习作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路径。观察微习作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心理发展、激发内在观察兴趣、给予细致的观察指导。微习作训练序列教学实施路径展开首先进行观察微习作学习情况分析,方法实施包括统编教材随文微习作训练、观察小练笔训练、观察微日记训练、观察实践活动,最后进行微习作训练评改,包括即时型微评改和接力型微评改。第五章在前四章的研究基础上,对微习作实施效果反馈进行分析,反思微习作训练注意问题,以及三点思考:微习作与习作的整合;微习作训练到微习作习惯的形成;观察微习作训练序列的跨学段、跨能力的延伸。最后得出论文结论。小学阶段实施微习作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对刚进入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以培养观察能力为训练目的之一的微习作训练序列符合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统编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微习作训练能消除学生习作畏难情绪,学生习作行动力增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长期坚持训练,会使学生从微习作训练养成微习作习惯。论文建构的微习作训练序列,能为解决写作这一“老大难”问题,提供一定帮助。
二、《小学教学设计》2001年要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教学设计》2001年要目(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H小学与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韩国小学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泰国小学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对比研究法 |
1.3.3 访谈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韩国小学与泰国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
2.1 韩国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
2.1.1 教学历史与政策 |
2.1.2 汉语教师与学生 |
2.1.3 课程设置与资源 |
2.1.4 韩国H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
2.2 泰国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
2.2.1 教学历史与政策 |
2.2.2 汉语教师与学生 |
2.2.3 课程设置与资源 |
2.2.4 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概况 |
第三章 韩国H小学与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情况对比分析 |
3.1 汉语课程方面 |
3.1.1 课程设置 |
3.1.2 课程资源 |
3.1.3 组织形式 |
3.2 学生学习方面 |
3.2.1 学习动机 |
3.2.2 学习态度 |
3.2.3 学习风格策略 |
3.3 教师教学方面 |
3.3.1 教学方法 |
3.3.2 教学评价 |
3.3.3 师生互动 |
第四章 韩国H小学与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
4.1 韩国和泰国小学汉语教学的优势 |
4.1.1 组织多样化汉语活动 |
4.1.2 尝试创意化教学方法 |
4.1.3 营造生活化汉语环境 |
4.2 韩国和泰国小学汉语教学的不足 |
4.2.1 课程规划缺乏长远性 |
4.2.2 教学资源丰富度不足 |
4.2.3 师资队伍欠缺稳定性 |
第五章 国别化研究与国际中文师资培养 |
5.1 泰国小学汉语教学 |
5.2 韩国小学汉语教学 |
5.3 汉语教师志愿者 |
5.4 汉语教学平台网络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基于政策背景的指引 |
2.基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普遍性 |
3.基于个人经历的启发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四)概念界定 |
1.农村 |
2.农村寄宿制小学 |
3.课外活动 |
4.课外活动管理 |
(五)理论基础 |
1.生活教育理论 |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3.人本管理理论 |
4.权变理论 |
(六)研究思路 |
(七)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调查法 |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 |
(一)课外活动的计划情况 |
1.学生作息时间安排 |
2.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安排 |
3.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策划 |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情况 |
1.课外活动的人员安排 |
2.课外活动的频率安排 |
3.课外活动的内容安排 |
(三)课外活动的领导情况 |
1.课外活动的领导者 |
2.课外活动的协调情况 |
3.课外活动的激励情况 |
(四)课外活动的控制情况 |
1.课外活动的监察情况 |
2.课外活动的反馈情况 |
3.课外活动的评价情况 |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计划方面的问题 |
1.学生的课余时间未能有效利用 |
2.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足 |
3.课外活动的计划尚未成文 |
(二)组织方面的问题 |
1.课外活动缺乏专门的人员 |
2.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度低 |
3.课外活动的开展缺乏规律性 |
(三)领导方面的问题 |
1.学校领导者对课外活动的管理缺乏目的性 |
2.学校领导者对学生与教师的激励不足 |
(四)控制方面的问题 |
1.学校缺乏对课外活动的监督和检查 |
2.学校课外活动的反馈机制不健全 |
3.学校课外活动的评价不高 |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检视 |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
1.地方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
2.政策支持不足 |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
1.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
2.学校领导者管理理念有偏差 |
3.学校课外活动设施设备缺乏且利用率低 |
4.学校分工不明确且责任不清 |
(三)教师层面的原因 |
1.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认知存在偏差 |
2.生活教师数量少且素质不高 |
(四)学生层面的原因 |
1.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认知不足 |
2.学生家庭经济能力有限 |
四、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的策略 |
(一)学校内部:完善管理机制 |
1.转变观念,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
2.合理规划,创造课外活动的条件 |
3.加强激励,推进教学做合一 |
4.明确责任,力求职权责对等 |
5.改进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学校外部:完备“课外活动管理”的制度与政策 |
1.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 |
2.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 |
3.加强经费扶持,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体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相关访谈 |
致谢 |
(3)移动APP提高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中职教育遭遇瓶颈,师生期待改革课堂 |
2.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引领教研教改发展 |
3.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在教育界大显身手 |
4.移动终端APP可以优化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和框架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移动APP |
2.蓝墨云班课 |
3.学习效果 |
4.教学策略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教学设计理论 |
三、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
(一)学习投入情况调查 |
1.问卷调查设计 |
2.评价方式和信效度分析 |
3.调查结果分析 |
(二)课堂参与情况调查 |
1.访谈设计 |
2.访谈结果分析 |
(三)调查结论 |
1.学生学习投入水平欠佳 |
2.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偏低 |
四、移动APP提高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的策略设计 |
(一)设计原则 |
1.双主原则 |
2.主动参与原则 |
3.技术性原则 |
4.良性竞争原则 |
(二)策略设计的依据 |
1.翻转课堂模式 |
2.蓝墨云APP的功能 |
3.移动APP应用策略借鉴 |
(三)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 |
1.总策略 |
2.阶段策略 |
五、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的实施 |
(一)实验研究设计 |
1.实验对象 |
2.评价工具 |
3.数据统计工具 |
4.实验设计思路 |
(二)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的实施过程 |
1.实施简介 |
2.案例一:传统补间动画《飞机远去》 |
3.案例二:遮罩动画《闪闪红星》 |
4.案例三:引导层动画《篮球入框》 |
六、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的实施效果分析 |
(一)学习投入水平效果分析 |
1.实验班学习投入前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
2.对照班学习投入前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
3.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投入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
(二)课堂参与情况效果分析 |
1.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堂参与得分评价方法 |
2.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堂参与得分差异性分析 |
(三)学业成绩水平效果分析 |
1.实验班学业成绩前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
2.对照班学业成绩前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
3.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业成绩后测得分差异性分析 |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现状不佳 |
2.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蓝墨云APP应用策略 |
3.策略实施后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得到显着性提高 |
(二)策略的改进和完善 |
1.课前投入策略改进 |
2.课堂深入策略改进 |
3.课后提高策略改进 |
(三)反思与展望 |
1.研究反思 |
2.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投入情况调查 |
附录二:中职生计算机课堂参与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三:中职计算机课程入学摸底考试 |
致谢 |
(5)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1.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2.淮滨县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理想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案例分析法 |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概述 |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 |
1.口语交际教学的含义 |
2.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
3.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 |
4.口语交际教学的原则 |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 |
1.视界融合理论 |
2.会话策略理论 |
3.主体间性理论 |
4.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与内容解读 |
(一)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解读 |
1.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 |
2.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 |
3.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评价建议 |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内容解读 |
1.口语交际的内容分析 |
2.口语交际的编排特点 |
三、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问卷的设计 |
4.调查实施 |
5.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二)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 |
1.教师方面的调查 |
2.学生方面的调查 |
(三)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存在的问题 |
2.原因分析 |
四、改进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 |
(一)加强对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 |
1.学校加强管理,有效落实口语交际教学 |
2.师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口语交际教学 |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 |
1.学校建立口语交际教学培训机制 |
2.教师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理论素养 |
(三)优化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
1.准确把握目标,转变功利主义的倾向 |
2.拓展教材内容,活用教材又贴近生活 |
3.灵活运用教法,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 |
4.调整评价方式,建立完整的评价机制 |
5.形成反思习惯,落实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
(四)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
1.加强专门训练,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
2.加强言语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
3.加强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
(五)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堂参与 |
1.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
2.克服消极的心理,增强课堂参与自信心 |
3.营造民主的氛围,消除课堂参与的顾虑 |
五、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
(一)《即席讲话》课堂实录 |
(二)《即席讲话》案例分析 |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 |
2.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 |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交际锻炼机会 |
4.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拓展了交际教学内容 |
(三)《即席讲话》教学反思 |
1.缺乏交际情景的创设 |
2.缺少完善的评价系统 |
3.缺乏教师的示范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 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三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单元活动板块中的口语交际 |
附录四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板块中的口语交际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整数内容的百年演变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
2.1.1 以历史演变为主线的研究 |
2.1.2 国内外对比研究 |
2.2 小学数学中整数的相关研究 |
2.2.1 课程中整数内容的研究 |
2.2.2 心理学上对整数相关研究 |
2.2.3 教材中整数内容的相关研究 |
2.3 课程内容组织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对象 |
3.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4.1 知识点 |
3.4.2 知识团 |
3.4.3 课程组织 |
3.4.4 整数 |
3.5 研究方法 |
3.6 研究框架 |
4 民国时期整数内容的演变 |
4.1 小学数学课标准及教学大纲的编写背景与依据 |
4.2 整数内容广度上的演变 |
4.3 整数内容四算演变 |
4.4 整数内容深度上的演变 |
4.5 整数内容在课程组织上的演变特点 |
4.6 民国时期整数内容演变特点 |
4.6.1 知识点出现从高度概括到细化分点 |
4.6.2 知识点数量大幅度上升再下降再上升 |
4.6.3 整数内容知识点窄而浅 |
4.6.4 内容组织螺旋发展,螺旋数量先增加后降低 |
5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整数内容演变 |
5.1 小学数学课标准及教学大纲的编写背景与依据 |
5.2 整数内容广度上的演变 |
5.3 整数内容四算演变 |
5.4 整数内容深度上的演变 |
5.5 整数内容在课程组织上的演变 |
5.6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整数内容演变特点 |
5.6.1 新增“教学要求”内容,内容深度加深 |
5.6.2 应用题内容首次单独设块,之后编排不断成熟 |
5.6.3 新增“整数”、“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约数与倍数”内容 |
5.6.4 对笔算、口算以及珠算进行正确的处理 |
5.6.5 课程内容组织螺旋上升,逐步正确处理螺旋数量 |
6 改革开放以后整数内容的演变 |
6.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编写背景与依据 |
6.2 整数内容广度上的演变 |
6.3 整数内容四算的演变 |
6.4 整数内容深度上的演变 |
6.5 整数内容在课程组织上的演变 |
6.6 改革开放后整数内容演变特点 |
6.6.1 “负数”内容出现消失又出现 |
6.6.2 增加了计算器的应用 |
6.6.3 整数内容知识点窄而深 |
6.6.4 估算内容得到重视,珠算逐渐被删减 |
7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 |
7.2 启示 |
7.3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内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
2.2 数学教育制度 |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
2.4.1 编译者简介 |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2.4.3 内容简介 |
2.4.4 名词术语 |
2.4.5 具体例析 |
2.4.6 特点分析 |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
2.5.1 编译者简介 |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
2.5.3 具体例析 |
2.6 小结 |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
3.2 数学教育制度 |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
3.4.1 编者简介 |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3.4.3 内容简介 |
3.4.4 名词术语介绍 |
3.4.5 具体例析 |
3.4.6 特点分析 |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
3.6 小结 |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
4.4 小结 |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5.2.1 数学教育制度 |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
5.3.1 编写理念 |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5.4.3 内容简介 |
5.4.4 具体例析 |
5.4.5 特点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
7.1.3 日本的影响 |
7.1.4 欧美的影响 |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
7.2.1 宏观特点 |
7.2.2 微观特点 |
7.3 启示与借鉴 |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教学系统设计-肯普模式 |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现状 |
一、学生阅读内容质量不佳 |
二、学生未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
三、教师指导意识不足 |
四、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现状成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家长方面 |
四、学校方面 |
第三章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 |
一、“三阶段二课型一活动”模式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
第四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策略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具体评价方式 |
第四章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建议 |
第一节 “三阶段二课型一活动”模式教学实践 |
一、导读阶段 |
二、研读阶段 |
三、分享阶段 |
四、教学评价 |
第二节 “三阶段二课型一活动”模式应用建议 |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 |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基础 |
三、有效利用通读指导单是前提 |
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是保障 |
五、提高教师的认识与实践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课堂观察法 |
(四)思辨能力的概念界定 |
一、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及教学理论的基本概述 |
1.建构主义概述 |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 |
(二)语文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概述 |
1.魏书生、张富的“管理派” |
2.张孝纯、姚竹青的“大语文观” |
3.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法” |
(三)建构主义在议论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
1.转换阅读主体 |
2.提倡合作学习 |
3.创设有利情境 |
二、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
(一)高中阶段是思辨的关键期 |
1.“关键期”的理论来源 |
2.高中生趋于思辨的思维特点分析 |
(二)议论文丰富的思辨空间 |
1.议论文的说理性 |
2.议论文的逻辑性 |
三、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1.调查基本情况 |
2.调查结果分析 |
(二)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
1.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学生思辨意识差 |
2.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不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 |
3.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
四、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
(一)启发思辨,发掘文本基本信息 |
1.抓住课文标题,巧妙设疑 |
2.把握文体特征,调动学生思维 |
(二)深化思辨,注重文本内在逻辑 |
1.勾连文本细节,仔细推敲 |
2.以“三要素”为抓手,深化逻辑推理 |
(三)强化思辨,奠定写作基础 |
1.通过“读”积累议论文素材 |
2.通过“读”掌握议论文结构 |
3.通过“读”学习论证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拿来主义》 |
附录2 高中语文教材议论文篇目梳理 |
附录3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4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5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调查问卷(学生版) |
致谢 |
(10)基于小学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的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2.1 建构内容带动能力的习作训练序列 |
1.2.2 建构系统的微习作训练序列 |
1.2.3 从微习作训练到微习作习惯的养成 |
1.3 研究综述 |
1.3.1 观察与习作教学研究综述 |
1.3.2 微习作教学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对比研究法 |
2 微习作内涵及序列建构理论依据 |
2.1 微习作和微习作教学的基本内涵 |
2.1.1 微习作 |
2.1.2 微习作教学 |
2.2 微习作教学序列建构的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
2.2.3 自我效能感理论 |
3 微习作训练目标、内容、方法的序列建构 |
3.1 小学统编教材微习作教学目标研究 |
3.1.1 小学中段统编教材习作教学目标 |
3.1.2 “观察与习作”教学微目标研究 |
3.2 小学统编教材微习作教学内容研究 |
3.2.1 中段统编教材习作教学主要内容概述 |
3.2.2 “观察与习作”教学微内容研究 |
3.3 微习作训练序列的框架建构 |
3.3.1 微习作目标、内容序列建构 |
3.3.2 微习作训练方法序列建构 |
3.3.3 微习作训练序列与统编教材的配套整合 |
小结 |
4 微习作训练序列教学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
4.1 微习作教学序列实施的原则 |
4.1.1 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 |
4.1.2 激发内在的观察兴趣 |
4.1.3 给予细致的观察指导 |
4.2 微习作学情分析 |
4.2.1 小学中段学生习作情况总体概述 |
4.2.2 学生观察类微习作具体情况分析 |
4.3 微习作训练序列教学实施的方法 |
4.3.1 链接教材——随文微习作训练 |
4.3.2 链接微习作专题——观察小练笔训练 |
4.3.3 链接生活——观察微日记训练 |
4.3.4 链接实践活动——“观察报”的创设 |
4.4 微习作训练评改 |
4.4.1 即时型微评改 |
4.4.2 接力型微评改 |
小结 |
5 教学效果及反思 |
5.1 微习作训练实施效果反馈分析 |
5.1.1 微习作训练效果——习作能力反馈分析 |
5.1.2 微习作训练效果——态度反馈分析 |
5.1.3 微习作训练效果——自我效能感分析 |
5.2 反思 |
5.2.1 微习作训练注意问题 |
5.2.2 微习作与习作的整合思考 |
5.2.3 微习作训练到微习作习惯养成思考 |
5.2.4 观察微习作的跨学段、跨能力的思考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小学教学设计》2001年要目(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国H小学与泰国P小学汉语教学对比研究[D]. 汪甜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D]. 郭丽彬.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移动APP提高中职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的策略研究[D]. 彭金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中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孙梦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淮滨县农村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 王艳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6]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整数内容的百年演变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D]. 金登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7]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王瑶. 青岛大学, 2020(02)
- [9]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D]. 王媛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基于小学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的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研究[D]. 白太霖.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