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型针刺治疗颈椎病120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盛[1](2021)在《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文献检索结合处方医案数据挖掘的方法,系统分析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诊疗理念、特色疗法和用药规律,并从中整理、总结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的学术经验。方法:(1)通过查找图书馆、互联网、名医等数据库,以及寻访韦老以往带教门生及其家眷典藏等途径,检索公开出版有关韦贵康教授研究、论述颈性眩晕的相关着作,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认识。(2)结合笔者硕士三年期间的临床跟师随诊记录,以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处方医案作为研究对象,且收集的处方内容须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证型、症候、治法和方药等。(3)使用EXCEL数据管理软件建立韦贵康-颈性眩晕医案数据库;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分别通过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以及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后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探讨。结果:(1)本次课题研究,共检索载有关于国医大师韦贵康颈性眩晕的相关着作10部。主要论述了韦老对颈性眩晕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诊疗理念,以及具体的手法操作。(2)临床跟诊共收集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证处方168案例,有7例只记录手法治疗而无列出具体方药;医案所涉颈性眩晕所属证型大致可分为5类。即,瘀结型38首处方、肝肾亏虚型37首处方、气阴两虚型31首处方、肝热型28首处方和阴虚阳亢型27首处方。(3)医案所涉颈性眩晕治法共有14种,所用中药共计152味,药物性味以甘温居首,药物归经以入肝、脾、心、肾经居多,单味药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味为白芍、甘草、丹参、龙骨、三七;出现频数在20次以上的中药有53味,其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补血药、化瘀止血药、活血止痛药为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药类。(4)在中药与中药的关联规则中,共得到26条二阶关联,52条三阶关联,及20条四阶关联;在症候与中药的关联规则中,共得到56条二阶关联,88条三阶关联,及19条四阶关联。(5)对频数在20以上的前53味高频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共可分为7类,所代表的类方主要有:痛安汤、通窍活血汤、双黄升麻汤、枣仁远志汤、六味地黄汤和天麻钩藤汤等。结论:通过分析韦贵康教授相关医论医话着作,并结合其临证验案记录可以得出,韦老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实乃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多由于人体的姿态失衡、颈椎的失稳退变、颈项相关关节的紊乱错位、项背肌肉的痉挛或松弛,以及内在脏腑之肝肾、心脾的功能失调,气虚血瘀所导致。且项背督脉经气痹阻不通为其主要病机;对其治疗的原则是内外兼治,主辅配合、脊督一体,六通为要。其中外治手法主张通脊调骨,提倡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服中药强调补肾通督、化瘀扶正,要求整体为主,重视局部;因此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在临床上必须熟练掌握手法操作力度的稳、准、轻、巧、透,以及灵活运用活血与养血、柔养与息风、解表与收涩、温热与寒凉等内服中药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同时,注重患者自身合理的康复锻炼。以此恢复其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调和其脏腑功能,使之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最终达到颈项局部血液循环通畅、眩晕自除的治疗效果。
张兆剑[2](2021)在《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结合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据挖掘的手段,总结出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高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更好地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为社会服务。方法:通过学习韦贵康教授发表的文章、书籍、学生对韦贵康教授经验总结的相关论文以及长期跟随韦贵康教授出诊收集的病例为基础,了解其诊疗特点。并将收集到的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医案,采用Office excel 2019、SPSS22.0和Clementine12 Apriori算法将药物进行频次汇总、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网络可视化,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结合相关文献,总结了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经验,包括韦贵康教授对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法方药等,并结合相关的中医学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解释。本文通过收集韦贵康教授多年来治疗颈椎病的病例,探讨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剂及常用方剂组合,以典型病例为例进行说明。结果:共有180份病例符合纳入标准,涉及处方180首,中药93味,出现总频次为2383次,每味药使用的平均次数25.62次,每首方剂药物种数约为13.24味。(1)高频药物出现22次以上有甘草、丹参、三七、白芍、龙骨等30味中药,主要以补虚类药和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其中中药性味归经以甘温、入肝经居首。(2)根据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将中药分为5大类,所代表的的类方主要有:痛安汤、六味地黄汤、加味逍遥散、解痉散瘀汤,养心汤。(3)中药与中药的关联得出药对206个,两味药组合有7对,三味药组合有35个、四味药组合有70个,五味药组合65个,六味药组合有29个。如“龙骨-降香”“龙骨-降香-两面针”“白芍-降香-两面针-龙骨”“丹参-降香-两面针-龙骨-白芍-三七”等组合。在症候与中药的关联规则中,二阶关联规则有205条,三阶关联规则有44条。结论:通过对韦贵康教授相关文献、书籍以及跟诊收集的医案可以分析得出,韦贵康教授对颈椎病的治疗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在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非常注重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主辅相结合,急缓相异。善于运用手法与内治相结合,手法治疗颈椎病时,韦贵康教授十分重视“筋”与“骨”的辩证关系,强调“筋”与“骨”并重。认为骨正则筋柔,筋柔则骨正,正骨必先柔筋,治筋必要正骨。注重调骨、理筋、对症“三联手法”。使用内治法治疗时,韦贵康教授强调辨证论治,内外兼顾,强调分型论治,基本治则为“补肾通督,化瘀扶正”,核心用药为丹参,药对配伍遵循“补气活血、化瘀止痛、补益肝肾”原则,方以痛安汤、六味地黄汤、加味逍遥散、解痉散瘀汤、养心汤为基础进行化裁。颈椎病以劳损为多,治疗后易复发,鉴于这一特点,韦贵康教授非常重视治疗后的功能锻炼。
吴柏宽[3](2021)在《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查找近十年中国知网(CNKI)中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期刊类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与关联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文献平台数据库,从2011年-2020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方法为检索词以题名“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含“针灸”或“针刺”或“刺络拔罐”。将检索到的结果排除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进行全文下载并阅读,严格地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纳入的文献录入EXCEL表中并进行分类整理,EXCEL表中包含了腧穴出现频次统计、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奇穴与特定穴的统计、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胸腑部)、评价方法和治疗方法(单法、双法、三法及以上)的结果。并将EXCEL表中的统计结果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腧穴的关联分析与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147篇,纳入总的腧穴使用次数为990次。1.腧穴出现频次统计:25种腧穴使用频次≥10次,依据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10种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天柱、大椎、风府、太冲、太阳、完骨、合谷;2.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督脉217次,足少阳胆经200次,足太阳膀胱经1 14 次;3.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统计: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腧穴一共出现574次,奇穴取穴频次最多174次,输穴76次、原穴75次;4.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641次、上肢部125次、下肢部133次;5.评价方法: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使用的最普遍,第二是使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第三则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做出的疗效评价;6.148篇治疗方法大多使用双法98篇,占比66%;7.腧穴关联分析的研究:风池-颈夹脊穴、风池-百会、风池-颈夹脊穴-内关出现的频次最多;8.腧穴聚类分析的研究:分析频次大于20次的穴位,结果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可分6类,第一类为足三里、三阴交、印堂、太阳;第二类为太冲、内关、大椎;第三类为风府;第四类腧穴为合谷、后溪;第五类腧穴为风池、百会、颈夹脊;第六类为天柱、完骨。结论:1.本研究认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腧穴。督脉、胆经、膀胱经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经脉,且前六条经脉都为阳经。2.头颈部为CSA取穴中腧穴分布频次最多的部位、下肢部次之。3.根据穴性分类结果,奇穴取穴频次最高,输穴次之。奇穴又以位于头颈部的颈夹脊穴取穴频次最多,与腧穴在人体部位分布规律相互呼应。
李石林[4](2021)在《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研究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受试者的干预效果。【方法】(1)文献探究:查阅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文献数据库以及相关图书,检索远红外线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中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诊治进展。(2)试验研究:①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纳入50名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受试者,使用自主研制的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对其进行干预,具体方法为受试者每天使用1次远红外热疗仪,每次35分钟,6天1个疗程,共使用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②观察指标:NPQ颈痛量表、VAS评分、CASCS量表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颈肩部红外温度。(3)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2019软件进行数据的基本整理,使用SPSS22.0软件对治疗前后所选观察指标的差异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试验有4例受试者脱落,共有46名受试者完成本试验。其中,治愈1例,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体有效率为80.43%。各指标结果分析如下:(1)NPQ颈痛量表:干预后,NPQ颈痛量表得分增加,治疗前后患者的NPQ颈痛量表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颈椎功能障碍改善明显;(2)VAS评分:干预后,患者的VAS评分降低,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颈部疼痛减轻;(3)颈椎关节活动度:干预后,患者屈曲、伸展、侧屈6个方向的颈椎关节活动度均有不同的程度的增加,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1),患者颈椎活动受限改善;(4)CASCS量表评分:干预后,患者的CASCS量表得分增加,干预前后CASCS量表得分差异显着(P<0.01),受试者临床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5)颈肩部红外温度:干预后颈肩部区域平均温度升高,第2颈椎至第7胸椎线性温度升高,且前后差异有意义(P<0.05),受试者颈肩部区域血液循环增加,炎症减轻。【结论】(1)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所采取的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疗效显着,可温经通络,振奋阳气,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受试者的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肌肉痉挛,提高受试者的生活质量。(2)基于自制穿戴式远红外热疗仪所采取的远红外线疗法简便、高效、舒适、安全且易于接受,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高海晓[5](2020)在《针刺八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即时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八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即时临床疗效。方法:在临床上,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收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选取天柱、肩井、至阳、后溪、束骨五穴,试验组在对照组选穴的基础上再加八邪穴进行针刺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10g单尼龙丝检查、压力针刺觉检查记录治疗前30min和治疗后24h患者的患肢手指感觉情况并通过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积分(TTYS)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改善情况,对比两组的即时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4h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在10g单尼龙丝检查、压力针刺觉检查评分方面,试验组的分数值均较治疗前30min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视觉评分方面,试验组的分数值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积分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分数值较治疗前30min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八邪穴毫针平刺对手指麻木由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者即时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的临床及相关机制研究,为优化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针灸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李智荣[6](2020)在《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缓解期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生理曲度变化,使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对颈椎力学的影响,为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的临床康复方案选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62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1人、中年组31人,所有人均进行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1日1次,一次10分钟,每周训练5天,持续12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进行疼痛情况评估,并通过X线摄片对两组练习前后颈椎生理曲度进行测定,使用颈部CT检查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出包括C4—7各椎体椎间盘应力、关节突关节囊应力等颈椎力学数据。结果:1.基线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62例,在练习过程中脱落5人(青年组2人,中年组3人),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经12周练习后,青年组、中年组VAS评分较练习前均显着降低,组内练习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在12周练习后VAS评分低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椎生理曲度测量:青年组与中年组12周练习后曲度均较练习前有改善,组内练习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在12周练习后生理曲度测量值优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有限元分析:(1)两组患者C4—7椎间盘应力经练习后组内比较显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应力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青年组在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后在颈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椎间盘应力下降程度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C4—7关节突关节囊应力经练习后组内比较显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应力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青年组在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后在颈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关节突关节囊应力下降程度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可以减轻缓解期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部疼痛情况,有助于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且青年组改善程度均优于中年组。2.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后两组患者颈椎椎间盘应力、关节突关节囊应力均降低,且青年组下降情况优于中年组。3.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对不同年龄段的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均有积极作用,相较于中年人群,青年人群练习效果更佳。
刘悦[7](2020)在《温针与电针比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以缓解期为干预时机,观察在该干预时机温针、电针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且,比较温针、电针两种治疗方法对缓解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针对缓解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上肢麻木症状,在温针、电针两种治疗方法中,选择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的病例观察研究。研究分为温针组和电针组,温针组的试验单位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针灸科门诊,电针组的试验单位为新疆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本次研究病例为2018年9月-2019年11月,来两处试验单位就诊的,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诊断,并且经评估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受试者年龄在19-81岁之间,两组病例共有117例,其中温针组55例,电针组62例。治疗时,两组治疗选用相同腧穴:肩髎、臂臑、肩髃、颈夹脊穴、大椎、曲垣、天宗、手三里、曲池。在针刺得气后,两组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温针组选取天宗穴、大椎穴,在针柄接汉医牌,直径20mm×长20mm的艾条段。电针组选颈夹脊穴,使用华佗牌电针仪,遵照操作原则依次连接正、负电极,选用疏密波进行电针干预,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准。两组患者施针的留针时间、治疗次数、疗程均相同,即留针25min,每日施针1次,以持续治疗5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本试验共计治疗2个疗程(12天)。本次研究对治疗效果的测量指标包括3项主要测量指标,1项次要测量指标。针对颈部患处疼痛程度、颈部活动受限、上肢麻木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常见临床症状,规定测量主要指标为用于评价疼痛变化的疼痛视觉模拟测量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cale)、颈部活动度测量、上肢麻木评分。两组受试者分别在初次治疗前、第一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的第5天)、第二个疗程结束以后(治疗的第12天)进行测量。次要的测量指标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以问卷的形式,观察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测试分别于参加试验患者接受治疗前、第二疗程结束以后进行。试验过程中若发生不良事件,特别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需登记其发生时间及项目。研究结果:温针组共收集72例病例,其中有17例失访,完成55例;电针组收集73例病例,其中有11例失访,完成62例。通过统计学处理,两组参加试验患者年龄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经t检验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性别方面,经卡方检验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1)。在对颈部活动度改善方面,经统计分析,治疗后温针组在左侧弯、右旋、前屈和后伸的角度优于电针组患者颈部活动度。在右侧弯以及左旋方向的活动角度,尚不能认为温针组和电针组在治疗前后的活动度变化幅度不同。经治疗以后,参加试验的患者疼痛均有明显的缓解,温针组的有效率为98.18%,电针组为93.54%,均有治疗作用。但是,在治疗1个疗程以后,电针组疼痛测量的VAS评分改善,优于温针组(P<0.05)。通过治疗以后,两组受试患者的上肢麻木评分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经过治疗1个疗程后和2个疗程后,温针组的上肢麻木评分降低优于电针组(P<0.05)。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显示,两组患者简表得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2个疗程的治疗结束后,反映患者生存质量的SF-36简表评分显示,温针组的治疗效果优于电针组(P<0.05)。研究结论:温针方法对于缓解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切实的疗效。温针治疗方法对于改善该病患者的颈部活动障碍、上肢麻木症状效果优于电针治疗。而且接受温针治疗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优于接受电针治疗患者。使用温针治疗缓解期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值得临床推广。
熊小路[8](2020)在《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探讨该针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颈椎病拓展新的思路、提供新的疗法。方法:采用SPSS随机数字表对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生成随机数,对随机数进行编秩并排序,随机将70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针指震颤行气法)和对照组(平补平泻法),每组各35例。两组主穴均取风池、颈夹脊穴(病变节段)、肩井、手三里、列缺;疗程均为2周,每周治疗3次,共观察2个疗程。记录两组合格受试者疗程前后的疗效指标(MPQ、NPQ量表)和疗效评价标准等信息,采用SPSS 24.0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定疗效。结果:1、纳入受试者70例,脱落6例,实际完成64例,治疗组最终完成34例,脱落1例,对照组实际完成30例,脱落5例。比较两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疗程前MPQ和NP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两组疗程前后MPQ、NPQ评分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3、比较两组疗程后MPQ、NPQ评分,疗程前后MPQ、NPQ差值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程后评分较对照组低,疗程前后差值评分较对照组高,说明治疗组治疗后对各项评分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治疗方案优于对照组。4、综合疗效评价: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指震颤行气法与平补平泻法均能降低MPQ(PRI、VAS、PRI)、NPQ及其百分比评分,针指震颤行气法对疼痛感觉、情绪变化、疼痛程度和现时疼痛强度的改善优于平补平泻法;2、针指震颤行气法对颈痛程度引起的麻木疼痛症状的改善以及生活方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较平补平泻法更具优势;3、针指震颤行气法的整体临床疗效较平补平泻法更显着。4、针指震颤行气法以其“调形”“调气”“调神”为精髓,在治疗CSR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治疗CS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临床提倡。
曹继忠[9](2019)在《基于证素理论与46位编码技术针灸治疗颈椎病辨证选穴的算法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结合“证素”理论与“46位编码”技术对颈椎病患者症状、证型等数据进行量化,实现本病四诊信息可计算与数字化辨证;并关联分析针灸治疗颈椎病文献及临床的证型、经络、腧穴数据,优化传统选穴方案,从而构建辨证、归经、选穴一线贯通的证素编码算法模型。方法:采集符合试验标准的120例颈椎病患者临床数据,结合“证素”理论与“46位编码”技术,依据本病特点,在“46位编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得出“CS-23位证素编码”,对临床数据的症状、证型进行量化。预先将120例颈椎病患者临床数据随机分为两类:训练模型数据共80例、验证模型数据40例,保证辨证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依据部位归经,实现辨经络,两者结合共同实现辨证归经。检索纳入针灸治疗颈椎病文献252篇,运用关联规则FP-growth算法总结分析临床和文献的证型、经络、腧穴数据,优化针灸治疗颈椎病选穴方案。结果:1.颈椎病各证型中权值比重排名前6的证素编码为:风寒湿型:寒=1.241、表=0.953、肺=0.763、气虚=0.606、风=0.602、湿=0.58;痰湿阻络:湿=1.07、痰=1、脾=0.801、气虚=0.699、寒=0.518、阳虚=0.458;气滞血瘀:气滞=1.232、血瘀=1.127、肝=0.79、寒=0.607、肾=0.431、气虚=0.427;肝肾不足:阴虚=1.06、肝=1.023、肾=0.862、热=0.601、气滞=0.564、骨=0.555;气血亏虚:气虚=1、血虚=0.829、脾=0.571、阳虚=0.571、寒=0.457、肝=0.414。2.经临床数据验证模型辨证准确率:风寒湿型、痰湿阻络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等证型的辨证准确率均为100%;气血亏虚证为80%,其中有1例患者辨证差值为气血亏虚=4.91、气滞血瘀=3.73;经初步验证“CS-23位证素编码”算法模型总辨证准确率达97.5%。3.经关联分析文献数据与临床敏化腧穴数据,确定针灸治疗颈椎病主穴为:颈夹脊、百会、天柱、大椎、大杼、风池、肩井、天髎、肩外俞、合谷、后溪。各证型配穴分别为:风寒湿型:风门、风府、巨骨、天宗、手三里、列缺、外关;痰湿阻络:足三里、丰隆、巨骨、肩中俞、天宗、中脘、内关;气滞血瘀:膈俞、曲池、血海、太冲、肩髃、肩中俞、天宗;肝肾不足:肾俞、太溪、肝俞、太冲、完骨、巨骨;气血亏虚:脾俞、膈俞、气海、三阴交、列缺、足三里。各病变经络常用腧穴:阳明经:扶突、巨骨、偏历、列缺、中渚;太阳经:天宗、巨骨、肩中俞、飞扬、通里、支正;少阳经:天宗、巨骨、肩中俞、外关、内关、蠡沟、光明;督脉:风府、神庭、巨骨。结论:1.经分析颈椎病各证型排名前6证素编码权值,发现颈椎病发病最易受寒邪侵袭,常累及脾、肝、肾三脏;气虚者较易引发本病。寒、脾、肝、肾、气虚为本病主要证候要素。2.依据颈椎病的特点,对编码算法进行优化后,“CS-23位证素编码”算法模型中各证型的证素编码间权值比例与中医理论基本相符,切合中医辨证思维;经初步验证,其总辨证准确率达97.5%;且本模型可客观量化反映颈椎病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为临床提供参考。3.经关联分析文献数据与临床敏化腧穴数据,结合二者结果,得出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主穴、辨证配穴以及病变经络的配穴,优化了本病的选穴方案,从而构建辨证、归经、选穴一线贯通的“CS-23位证素编码”算法模型。
梁淑芬[10](2019)在《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运用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化的NPQ颈痛量表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MOS SF-36量表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客观评价火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求科学地评价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一套规范的、临床疗效确切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火针结合中药的治疗方案,为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有力的科学证据。方法:本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纳入90例合格受试者,确定纳入后,按筛选进入的顺序逐个对合格受试者编号1-90,操作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生成90个随机数字,得出分组结果,1-30为A组,31-60为B组,61-90为C组,然后由研究人员制成制成随机分配卡片,加信封密封,信封序号与卡片序号相同。合格病例进入试验时,按其进入的先后次序,拆开号码相同的信封,按信封内卡片规定的分组进行治疗。A组:采用火针结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中药内服治疗,拟用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桂枝10g、芍药20g、生姜10g、大枣3枚、炙甘草6g、葛根30g。煎服方法:将全部药物放入药煲后,加水500ml,武火烧开后,文火煎熬至约250ml,一次温服。疗程:每日]次,7天为一疗程。火针点刺:取颈三针穴(天柱穴、颈百劳穴、大杼穴,均双侧)、阿是穴。疗程:7天为一个疗程,分别于每个疗程的第1天、第3天、第5天进行1次,2个疗程共行火针点刺6次。B组:采用单纯火针治疗,(具体取穴、操作、针具、疗程)同A组中的火针治疗方法。C组: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具体方药组成、服用方法)同A组中的中药内服治疗方法。本研究在治疗前后对受试者分别采用NPQ颈痛量表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MOS SF-36量表等量表及指标来开展评价,对A、B、C三组均进行治疗自身对照以及组间对照。结果:(1).共完成病例90例,其中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无脱落病例。三组患者基线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A组30例中,治愈3例,显效17,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B组30例中,治愈1例,显效13,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C组30例中,治愈1例,显效12,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三组疗效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火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火针疗法、单纯中药疗法。(3).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NPQ测量值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下降(P<0.01),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4).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5).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MOS 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三组间治疗后评分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P<0.05)。结论:火针结合中药疗法、单纯火针疗法及单纯中药疗法均能有效改善(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疼痛、肢体麻木、生存质量等情况,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可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肢体麻木,改善其生活质量,均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火针结合中药疗法优于单纯的火针疗法、单纯的中药内服疗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二、分型针刺治疗颈椎病1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型针刺治疗颈椎病1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1.1 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学说 |
1.2 颈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
1.3 神经体液因子学说 |
1.4 椎动脉血管病变学说 |
1.5 本体感觉功能紊乱学说 |
2 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发展源流 |
2.2 中医病机学术争鸣 |
2.2.1 体虚致眩学说 |
2.2.2 痰瘀致眩学说 |
2.2.3 内风致眩学说 |
第二部分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整理 |
1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理念疗法检索 |
1.1 文献检索范围 |
1.2 检索方式 |
2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理念疗法整理 |
2.1 病因病理 |
2.2 临床表现 |
2.3 辨证分型 |
2.3.1 瘀结型 |
2.3.2 肝热型 |
2.3.3 阴虚阳亢型 |
2.3.4 气阴两虚型 |
2.3.5 肝肾亏虚型 |
2.4 手法操作 |
2.4.1 颈部理筋手法 |
2.4.2 颈椎旋转复位手法 |
2.4.3 加压胸椎复位手法 |
2.4.4 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
2.4.5 头颈“米字功”锻炼 |
第三部分 韦贵康教授颈性眩晕临床处方收集研究 |
1 处方来源 |
2 选方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处方数据规范化 |
3.2 处方数据录入 |
3.3 数据挖掘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收集的基本情况 |
4.1.1 处方中颈性眩晕证型分布情况 |
4.1.2 处方中颈性眩晕症候分布情况 |
4.1.3 处方中颈性眩晕治法分布情况 |
4.1.4 处方中颈性眩晕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4.1.5 处方中颈性眩晕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4.2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用药情况的频数分析 |
4.2.1 处方中药物频数分析 |
4.2.2 处方中药四气频数分析 |
4.2.3 处方中药五味频数分析 |
4.2.4 处方中药归经频数分析 |
4.2.5 处方中药类别分布情况 |
4.2.6 处方中频数在20以上的前53味中药类别分布情况 |
4.3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中药关联分析 |
4.4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处方中药聚类分析 |
4.5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症候—中药关联分析 |
第四部分 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探讨 |
1 颈性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 |
1.1 督脉 |
1.2 肝肾 |
1.3 心脾 |
2 颈性眩晕的治疗原则 |
2.1 通脊调骨 |
2.2 补肾通督 |
2.3 化瘀扶正 |
3 基于处方统计研究对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探讨 |
3.1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处方的用药规律 |
3.1.1 二阶中药配伍规律 |
3.1.2 多阶中药配伍规律 |
3.2 基于聚类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 |
3.3 基于频数分析韦贵康治疗颈性眩晕用药规律 |
3.4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韦贵康颈性眩晕症候—中药用药规律 |
3.4.1 二阶症候—中药关联 |
3.4.2 多阶症候—中药关联 |
4 颈性眩晕的治疗特色 |
4.1 内外兼治,主辅配合 |
4.2 脊督一体,六通为要 |
4.3 医患合作,未病先防 |
韦师治疗颈性眩晕临证验案举隅 |
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颈性眩晕的当前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韦贵康教授简介 |
第二部分 韦贵康教授诊疗特点简介 |
1 崇尚经典,勇于创新 |
2 保持传统医学特色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
3 手法治疗,善用奇穴 |
4 灵活的内治方法 |
5 中药外治法特点 |
6 重视脊柱亚健康,强调先病先治的理念 |
7 强调自主锻炼观 |
第三部分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学术特色 |
1 手法治疗 |
1.1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手法 |
1.2 临床应用 |
1.3 治疗颈椎病手法中的原则与禁忌 |
2 中药内服,辨证论治 |
3 注重功能锻炼 |
4 其他 |
第四部分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的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数据挖掘 |
2.1 数据采集与整理 |
2.2 数据统计与分析及质性访谈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治疗颈椎病高频药物及功效分析 |
3.2 中药性味归经分布 |
3.3 症候频数结果 |
3.4 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 |
3.5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3.6 症候与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
4.讨论 |
第五部分 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典型验案举例 |
1 颈椎病颈性头痛 |
2 颈椎病颈性眩晕 |
结论 |
1 归纳总结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中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1 病名溯源 |
2 病因病机 |
2.1 病因 |
2.2 病机 |
3 证候分型 |
4 中医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 |
4.1 针刺治疗 |
4.2 针法与灸法联合治疗 |
4.3 针刺联合中药 |
4.4 针刺联合推拿 |
4.5 针刺联合针刀 |
4.6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
4.7 针刺联合拔罐 |
5 小结 |
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
1 椎动脉型颈椎病概述 |
2 流行病学 |
3 颈椎病的定义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进展 |
4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4.1 机械压迫性学说 |
4.2 交感神经学说 |
4.3 体液学说 |
4.4 血液流变学 |
4.5 血管自身病变 |
5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
5.1 非手术治疗的基本疗法及应用原则 |
5.2 手术治疗 |
6 小结 |
前言 |
第二部分 数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资料来源 |
2.2 资料选择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数据预处理 |
3.2 文献规范化 |
3.3 腧穴名称规范化 |
4 数据分析 |
4.1 使用的软件 |
4.2 数据分析的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统计结果 |
6. 讨论 |
6.1 结果分析 |
6.2 数据挖掘小结 |
7 问题与展望 |
8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远红外线的临床应用研究 |
1.1 远红外的生物效应机制 |
1.2 远红外线在诊断中的应用 |
1.3 远红外线在治疗中的应用 |
1.3.1 在痛经治疗中的应用 |
1.3.2 在慢性疼痛及骨关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1.3.3 在咳嗽治疗中的应用 |
1.3.4 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
1.3.5 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1.3.6 在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
1.4 小结 |
2.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颈型颈椎病的症状以及分型 |
2.3 颈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2.4 颈椎的生理解剖 |
2.5 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2.6 治疗 |
2.6.1 牵引疗法 |
2.6.2 MET疗法 |
2.6.3 臭氧疗法 |
2.6.4 整脊疗法 |
2.6.5 PNF疗法 |
2.6.6 触发点疗法 |
2.6.7 物理因子疗法 |
2.7 小结 |
3.中医对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2.1 外邪侵袭 |
3.2.2 急性外伤 |
3.2.3 慢性劳伤 |
3.2.4 肝肾亏虚 |
3.3 治疗 |
3.3.1 中药疗法 |
3.3.2 推拿疗法 |
3.3.3 正骨疗法 |
3.3.4 针刺疗法 |
3.3.5 艾灸疗法 |
3.3.6 刮痧疗法 |
3.3.7 传统功法 |
3.3.8 热敷疗法 |
3.3.9 砂石疗法 |
3.3.10 温泉疗法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2.1 受试者资料 |
1.2.2 干预方法 |
1.2.3 诊断标准 |
1.2.4 纳入标准 |
1.2.5 排除标准 |
1.2.6 中止标准 |
1.2.7 脱落标准 |
1.2.8 不良反应 |
1.3 观察指标 |
1.3.1 —般资料 |
1.3.2 NPQ颈痛量表 |
1.3.3 VAS评分 |
1.3.4 颈椎关节活动度 |
1.3.5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
1.3.6 颈肩部红外热成像图温度数据 |
1.4 评价标准 |
1.5 疗效评估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1.7 研究结果 |
1.7.1 一般资料分析 |
1.7.2 临床疗效评价 |
1.7.3 干预前后NPQ颈痛量表评分分析 |
1.7.4 干预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分析 |
1.7.5 干预前后VAS评分分析 |
1.7.6 干预前后CASCS量表评分分析 |
1.7.7 干预前后颈肩部红外成像温度分析 |
1.7.8 安全性评价 |
1.8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
1.讨论 |
1.1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
1.2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应用依据 |
1.3 远红外线疗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现代理论基础 |
1.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2.结论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1.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 |
附录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
个人简介 |
(5)针刺八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即时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随机方法 |
(二)质量控制 |
(三)治疗方法 |
(四)临床疗效观察与判定 |
(五)统计学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治疗结果与分析 |
(三)不良反应 |
(四)结论 |
讨论 |
一、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诊疗 |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病因病机 |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中医治疗 |
二、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诊疗 |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病因以及病理机制 |
(二)诊断以及治疗 |
三、对照组疗效机制 |
四、指标选取依据 |
(一)麻木VAS积分 |
(二)尼龙绳实验、针刺实验 |
五、结果探讨 |
(一)结果回顾性分析 |
(二)机理探讨 |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八邪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7 脱落和剔除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练习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3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
4 质量控制 |
5 本研究的伦理审查 |
6 统计分析 |
7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两组VAS评分比较 |
3 两组颈椎生理曲度比较 |
4 两组颈椎有限元分析数据 |
4.1 椎体各节段椎间盘应力 |
4.2 椎体各节段关节突关节囊应力 |
5 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
讨论 |
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
1.2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 |
2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2.1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
2.2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 |
3 颈椎力学与颈椎病的关系 |
3.1 颈椎力学失衡与颈椎病的关系 |
3.2 颈椎力学失衡与颈椎生理曲度的关系 |
4 研究选取分型、训练方法及分组的依据讨论 |
4.1 颈椎病分型、分期选择依据 |
4.2 易筋经托天桩选择依据 |
4.3 分组的选择依据 |
5 结果指标的选择依据 |
5.1 生理曲度的选择依据 |
5.2 有限元分析的选择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VAS评分影响分析 |
6.2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影响分析 |
6.3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椎间盘应力影响分析 |
6.4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关节突关节囊应力影响分析 |
7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温针与电针比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例选择 |
三、研究方法 |
四、干预措施 |
五、效果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六、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内容及处理 |
七、均衡性控制 |
八、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病例完成情况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部活动度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 |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麻木评分比较 |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比较 |
七、不良事件观察 |
讨论 |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颈椎活动测量方法及实现仪器 |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8)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随机分组 |
2.操作方法 |
3.观察指标与观察方法 |
4.疗效判定标准 |
(三)数据处理 |
二、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1.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3.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二)MPQ量表结果比较 |
1.两组PRI评分比较 |
2.两组VAS评分比较 |
3.两组PPI评分比较 |
(三)NPQ颈痛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
(四)临床疗效比较 |
(五)安全性评价 |
三、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
1.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 |
1.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
(三)课题依据 |
1.针指震颤行气法 |
2.选穴依据 |
3.选用平补平泻法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4.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四)研究结果讨论 |
四、结论 |
五、问题与展望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一、单一针刺方法 |
二、针刺配合其他疗法 |
三、总结 |
参考文献 |
运用不同针刺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一、传统针刺手法 |
二、特殊针刺手法 |
三、其他针刺手法 |
四、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表5 |
致谢 |
(9)基于证素理论与46位编码技术针灸治疗颈椎病辨证选穴的算法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及字母代号表 |
引言 |
1.颈椎病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2.针灸疗法能有效治疗颈椎病但选穴方案繁多导致疗效高低不一 |
3.针灸辨证辨经络治疗颈椎病相关数字化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
1.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颈椎病的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 |
1.2.1 颈椎病诊断标准 |
1.2.2 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 |
1.3 病例资料的纳入标准 |
1.4 病例资料的排除标准 |
1.5 文献纳入标准 |
1.6 文献排除标准 |
1.7 文献检索策略 |
1.8 文献筛查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临床数据与文献数据的规范处理 |
2.2 确定颈椎病主要证素编码与病变经络 |
2.3 确定症状对于各证素编码的权值ωjn及证素编码对于各证型的预设权值Wkj |
2.4 数字化辨证及辨经络模式 |
2.5 验证“CS-23 位证素编码”算法模型辨证准确率 |
2.6 基于FP-growth关联规则算法腧穴方案的选取与优化 |
2.6.1 文献数据关联分析 |
2.6.2 临床数据关联分析 |
2.7 确定腧穴方案选取策略 |
3.结果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3.2 颈椎病证素编码对于各证型的权值 |
3.3 “CS-23 位证素编码”算法模型辨证准确率 |
3.4 颈椎病文献数据关联分析结果 |
3.4.1 颈椎病文献主穴分析结果 |
3.4.2 颈椎病文献各证型配穴分析结果 |
3.4.2.1 风寒湿型配穴分析结果 |
3.4.2.2 痰湿阻络证常用配穴分析结果 |
3.4.2.3 气滞血瘀证常用配穴分析结果 |
3.4.2.4 肝肾不足证常用配穴分析结果 |
3.4.2.5 气血亏虚证常用配穴分析结果 |
3.4.3 颈椎病文献经络腧穴关系分析结果 |
3.4.3.1 阳明经病变常用腧穴分析结果 |
3.4.3.2 太阳经病变常用腧穴分析结果 |
3.4.3.3 少阳经病变常用腧穴分析结果 |
3.4.3.4 督脉病变常用腧穴分析结果 |
3.5 颈椎病临床数据敏化腧穴关联分析结果 |
3.5.1 颈椎病患者一般情况 |
3.5.2 颈椎病临床数据证型、病经以及敏化腧穴分布情况 |
3.5.3 颈椎病各证型敏化腧穴分析结果 |
3.5.3.1 风寒湿型敏化腧穴分析结果 |
3.5.3.2 痰湿阻络证敏化腧穴分析结果 |
3.5.3.3 气滞血瘀证敏化腧穴分析结果 |
3.5.3.4 肝肾不足证敏化腧穴分析结果 |
3.5.3.5 气血亏虚证敏化腧穴分析结果 |
3.5.4 颈椎病病变经络敏化腧穴分析结果 |
3.5.4.1 阳明经病变敏化腧穴分析结果 |
3.5.4.2 太阳经病变敏化腧穴分析结果 |
3.5.4.3 少阳经病变敏化腧穴分析结果 |
3.5.4.4 督脉病变敏化腧穴分析结果 |
3.6 针灸治疗颈椎病选穴方案优化结果 |
讨论 |
1.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病变机理以及治疗方法均有论述 |
1.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1.2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1.3 针灸为主要干预手段的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1.4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1.5 针灸辨证辨经络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 |
2.中医针灸数字化研究尚属于探索阶段 |
3.可用现代化设备检测穴位的敏化状态以优化传统腧穴方案 |
4.应用“证素”理论与“46位编码”技术使四诊客观化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
5.成熟的关联规则分析算法中FP-growth算法较Apriori算法更为适用于本研究 |
5.1 Apriori算法 |
5.2 FP-growth算法 |
6.关于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
6.1 “CS-23 位证素编码”辨证算法模型贴合中医辨证思维 |
6.2 “CS-23 位证素编码”算法模型辨证准确率较高且可量化记录患者诊疗信息 |
6.3 结合敏化腧穴结果针灸治疗颈椎病腧穴方案得以优化改进 |
6.3.1 针灸治疗颈椎病主穴方案的优化 |
6.3.2 针灸治疗颈椎病各证型配穴方案的优化 |
6.3.3 针灸治疗颈椎病变经络腧穴方案的优化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颈椎病中医诊疗信息采集表 |
附件3:症状对于相关证素编码权值表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
1.1.2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3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中医辨证分型的认识 |
1.1.4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进展 |
1.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1.2.1 颈椎生理特点 |
1.2.2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 |
1.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鉴别诊断 |
1.2.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病例来源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
2.1.7 研究终止原则 |
2.2 研究方案 |
2.2.1 随机分组、对照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2.2.3 治疗方案 |
2.2.4 疗效评价标准 |
2.2.5 统计方法 |
2.2.6 技术路线 |
2.2.7 火针疗法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处理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资料分析 |
2.3.2 基线比较 |
2.3.3 临床疗效比较 |
第3章 讨论 |
3.1 火针穴位选取依据 |
3.1.1 天柱穴(足太阳经) |
3.1.2 颈百劳穴(经外奇穴) |
3.1.3 大杼穴(足太阳经) |
3.1.4 阿是穴 |
3.2 火针疗法探析 |
3.2.1 火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
3.2.2 火针的功效、适应症及禁忌症 |
3.2.3 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
3.3 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探析 |
3.3.1 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 |
3.3.2 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组成及理法分析 |
3.3.3 综合作用 |
3.4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3.4.1 疗效评价方面 |
3.4.2 生存质量评价方面 |
3.5 研究的创新性 |
3.6 结果分析 |
3.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3.7.1 存在的问题 |
3.7.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 |
四、分型针刺治疗颈椎病1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论治颈性眩晕学术经验整理研究[D]. 陈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椎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讨[D]. 张兆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D]. 吴柏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远红外线疗法对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研究[D]. 李石林.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针刺八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的即时临床疗效[D]. 高海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D]. 李智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温针与电针比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8]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熊小路.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基于证素理论与46位编码技术针灸治疗颈椎病辨证选穴的算法模型研究[D]. 曹继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火针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梁淑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