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病历内容目录的可操作性(论文文献综述)
姚育楠[1](2021)在《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医联体协同效应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关欣[2](2021)在《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康复医院的数量逐年快速增加,但是康复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标准。康复医疗质量管理是康复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标准和必备工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在国内外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现状研究的基础上,从康复医院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出发,立足于康复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构建一套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为加强康复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善,促进我国康复医院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工具。本研究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结合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构建了一套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符合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管理的实际需要,可作为康复医院日常质量监测自评,或卫生行政部门对康复医院进行康复医疗质量监督的工具,促进康复医院质量全面提高。本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和管理性文件、标准、指南等资料的调研,分析国内外现有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为论文中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部分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讨论,形成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始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第一轮调查问卷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省市的14所非营利性康复专科医院或具有康复医学专业的综合医院的25位专家,涵盖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和康复临床科室管理等领域。采用德尔菲法对25名专家进行函询,综合分析专家反馈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改,最终确定入选指标,构建了包括数量指标、质量与安全指标、效率指标和管理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利用Yaahp12.5软件构建判断矩阵,计算确定各指标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三部分选取一家非营利性三级康复医院作为实证研究医院,结合该院2015年获批为三级康复医院,并于2017年和2019年两次进行康复医疗管理模式改革的特点,利用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比较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数据,回顾性评价该院3个改革阶段的康复医疗质量情况。结果表明该院从2015年到2019年的康复医疗质量呈阶梯式递增趋势,3个年度比较,2019年康复医疗质量为最优,符合该院康复医疗管理模式改革预期和实际情况。第四部分分析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对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展望。
起鹏丽[3](2020)在《M县妇幼保健院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提升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和根本,目前,我国在妇幼方面的医疗保健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妇幼群体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县级妇幼保健院作为妇幼卫生工作保基本、强基层的枢纽机构,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妇幼卫生服务面临的各种挑战,必须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其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及医疗技术水平,为妇女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而探索一套以医院的战略为导向,以维护医院公益性为前提,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县级妇幼保健院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以M县妇幼保健院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该院目前的绩效考核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该院在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梳理和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进行大量文献阅读和研究后,选取与M县妇幼保健院目前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PI)对其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优化设计。结合县级妇幼保健院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特点,以医院总体战略目标为导向,建立了一套以平衡计分卡(BSC)为框架,以关键绩效指标(KPI)为落脚点的“BSC+KPI”的医院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共包括三个层级,一级指标为目标层,共有5个指标,二级指标为准则层,共有13个指标,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共有28个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分级确定。按照“医院→科室→职工”的方向,将绩效考核指标进行层层落实,使医院的战略目标能通过绩效考核得以实现。优化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对医院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通过绩效考核,能使科室和职工不断提高自己的绩效,最终推动医院战略的执行与落地。同时,以“BSC+KPI”模式设计的绩效考核体系使考核指标既有关联性,又能突出考核重点,既重视短期目标,又注重长期目标,同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最后,优化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后,医院的医疗质量和运行效率都有所提高,患者满意度从92.1%提升至93.2%,平均住院日从5.9d降至5.56d。
谭然[4](2020)在《基于最佳临床实践指南的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的构建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检索护士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对纳入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为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循证依据。2.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评价证据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筛选具有临床适用性的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以科学、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变革。3.探索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在临床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护士在给药过程中证据应用的依从性,最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1.采用美国循证实践学术中心(Academic 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Practice,ACE)ACE Star模式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检索护士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应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Evaluation Ⅱ,AGREE Ⅱ)工具评价循证指南,应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共识评价标准评价专家共识指南,总结分析各指南的推荐内容。2.基于临床实践指南获取的最佳证据,拟定护士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专家咨询表。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评价证据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形成适用于病房的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3.遵循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Evidence System,PACES),采用类试验研究方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一外科病房作为试点病房,于2019年8月-9月进行基线调查,明确护理实践与审查标准之间的差距,分析护理实践的主要障碍因素,于2019年11月-12月在试点病房开展基于循证的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临床实践,并从护士层面、患者层面和组织系统层面评价证据应用的效果。结果1.共纳入10部临床实践指南,其中循证指南4部,基于专家共识的指南6部;1部循证指南评价为A级,3部为B级;6部专家共识指南评价为“纳入”;共提取44条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证据。2.共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2轮专家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为100%和90.91%;专家权威程度平均值为0.86和0.87。2轮专家咨询重要性评分均数均>3.50;第1轮可操作性评分均数范围在3.18-5.00之间,第2轮可操作性评分均数均>3.50。2轮重要性变异系数平均值为0.09和0.10,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平均值为0.21和0.10;第2轮肯德尔和谐系数(0.308,0.328)较第1轮(0.286,0.237)上升,协调系数经检验后均有显着性(P<0.01)。2轮专家咨询后,删除11条不适用的条目,补充1条,修改6条描述不准确的条目,最终形成共34条推荐意见的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3.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临床应用前,试点病房护士对审查标准的依从性较低,8条审查标准执行率均<50%;护理实践的主要障碍因素有护士因素(缺乏药物相关知识、对给药错误认识不统一,缺乏循证相关知识),患者因素(缺乏参与用药安全意识),组织系统因素(缺乏药物知识培训体系)。证据应用后,护士人员组成无变化,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审查标准的依从性均大幅提高,所有审查标准执行率均>50%;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护士循证实践知识、态度、行为,护士用药环境感知水平均显着提高(P<0.05);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行为高于基线调查水平(P<0.05)。此外,科室还进行了一系列组织系统层面的完善和改进。结论1.用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和防范给药错误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最佳临床实践指南,汇总分析给药错误预防和管理推荐意见,为提高临床用药安全,减少给药错误提供循证依据。2.德尔菲专家论证对基于证据的给药错误预防和管理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高了证据向临床转化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实用性。3.基于循证的质量审查项目可促进证据向临床的有效转化,改善患者层面、护士层面和组织系统层面的临床实践。
严云鹰[5](2020)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工具运用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对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具有关键作用。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合理选择政策工具不仅能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也能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对有效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把握现阶段国家和地方层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优化完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工具提供参考和思路借鉴。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工具的研究现状,基于公共政策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构建二维分析框架,其中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包括需求型、供给型和环境型三类政策工具和19个次级工具;Y维度系统政策工具包括内、外部子模两部分和8个次级工具。选取浙江、安徽和重庆作为东中西部地区的样本城市,收集2009-2018年国家层面和浙皖渝颁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文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工具进行量化,利用Excel软件对政策工具进行文本内容摘录和编码,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和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与结论研究共收集到2009-2018年国家层面颁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文件116份,量化形成720条政策工具编码;收集到浙江、安徽和重庆各自颁布的政策文件51份、58份和44份,各自量化形成237条、275条和234条政策工具编码。就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而言,国家需求型、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次数分别为136次、236次和348次,占比分别为18.89%、32.78%和48.33%;2009-2013年和2014-2018年前后五年,国家三类基本政策工具的整体比例结构和各自内部次级工具构成间的变化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浙皖渝三地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次数分别为49次、39次和41次,各占20.68%、14.18%和17.52%,浙皖渝三地供给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次数分别为63次、83次和60次,各占26.58%、30.18%和25.64%,浙皖渝三地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次数分别为125次、153次和133次,各占52.74%、55.64%和56.84%,浙皖渝三地间三类基本政策工具的整体比例结构和各自内部次级工具构成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3年和2014-2018年前后五年,浙皖渝三地间三类基本政策工具的整体比例结构和各自内部次级工具构成间的变化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系统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而言,国家内、外部子模的使用次数分别为258次和462次,各占35.83%和64.17%;2009-2013年和2014-2018年前后五年,国家内、外部子模整体比例结构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部子模和外部子模各自次级机制构成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浙皖渝三地内部子模的使用次数分别为69次、110次和78次,各占29.11%、40.00%和33.33%,浙皖渝三地外部子模的使用次数分别为168次、165次和156次,各占70.89%、60.00%和66.67%,浙江与安徽间内、外部子模整体比例结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浙皖渝三地内部子模各类次级机制构成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徽与浙江间、安徽与重庆间外部子模各类次级机制构成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3年和2014-2018年前后五年,浙皖渝三地间内、外部子模的整体比例结构和各自次级机制构成间的变化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以上结果和对政策工具内容的深入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政策工具的配置缺乏互补性;二是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不足、部分工具运用存在缺位;三是供给型政策工具内部分布不均,重视“软件”淡化“硬件”;四是环境型政策工具“过溢”,部分工具可操作性不高;五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系统政策工具内外部结构失衡;六是内部子模中部分机制的内涵建设不足;七是外部子模中各类机制使用差异性较大;八是前后五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工具结构趋于稳定;九是浙皖渝三地因地制宜,政策工具运用的比例结构不同。建议结合专家访谈意见和政策工具的互补原则,研究提出优化我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工具的建议:一是优化基本政策工具的比例结构,其中需求型政策工具要提高使用比例、丰富工具类型,供给型政策工具要优化内部结构、精准契合政策目标,环境型政策工具要打破路径依赖、提高工具的可操作性;二是合理配置系统政策工具的内外结构,其中内部子模要增加使用比例、重视机制内涵建设,外部子模要调节使用比例、优化系统外部环境;三是浙江应深化决策执行机制和财务会计机制,增加使用次数;四是安徽应加强示范试点,打破国际交流工具的零使用率;五是重庆要加大信息公开,明确资金投入的实施细则。
都豪[6](2020)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公立A医院绩效评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和市场化的发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可选择就医地点呈爆发式增长,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率转变。同时伴随新医改的不断深化,限制公立医院在药品方面获利,要求公立医院凸显社会公益性导向,强调公立医院建立完善的绩效制度。在此环境下,公立医院现行以经济效益为主的绩效评价体系既不符合医改政策规定,又无益于医院长期发展,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公立医院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公立A医院为例,在已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A医院现行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寻找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将A医院科室分为内科、外科、医技和职能四大类,根据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理论筛选绩效评价指标,通过调研和专家咨询确定绩效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设计科学合理的A医院绩效评价框架。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以科学的流程确定临床科室3个投入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选择并使用C2R和BC2模型测算临床科室相对效率,以2018年临床科室效率为例,并指出其中DEA无效科室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将各类科室平衡记分卡与临床科室效率相结合,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方法和标准,提出评价结果应用方式、具体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使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本研究为A医院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也为同类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李悦[7](2020)在《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困境及突破 ——基于区块链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全民医保的目标得以实现,受益人数不断增长,医疗保障事业也因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占据了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医疗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下文简称“医保基金”)监管力度的强化,对于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意义重大。本文之所以选择“基于区块链应用的医保基金监管困境及突破”这一论题,其研究背景在于,国家高度重视医保基金监管机制的健全完善,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可控是维护医疗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客观需求。其研究意义在于,运用区块链强化医保基金监管有利于完善我国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有利于保障医保领域现代化建设及医疗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本文通过对区块链嵌入医保基金监管体系这一论题进行系统分析,希望能够对突破我国医保基金监管困境有所贡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及时间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等内容。论文主体是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现状及困境分析、理想愿景和策略选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分别论述了区块链、医保基金监管的概念。从区块链与医保基金监管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和界定了两者的概念,总结了两者的独立特征及分类,并阐述了在本论题中运用到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围绕医保基金监管的现状及困境进行深入分析。为了保证对医保基金监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分别从内部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四个方面对其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并按照这四个方面的划分,深入挖掘了当前存在的困境。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智能合约、不可篡改性、非对称加密等特征何以能够突破我国医保基金监管困境,并将之分解为“基于区块链应用的医保基金监管的理想愿景”和“突破医保基金监管困境的策略选择”两个部分,后者又从“基于区块链应用的医保基金监管体系模型及构建”和“基于区块链应用的医保基金监管体系构建的多元主体监管模式及双重规则约束模式”为我国医保基金监管提供可选策略。结论部分,针对论文主体部分的研究内容进行成果总结、观点凝练与研究展望。
王教志[8](2020)在《中医医院信息系统(主)数据标准应用水平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以来,中医药行业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中医药中的作用,全面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推进,中医医疗核心业务,中医临床系统产生大量数据的聚合和利用问题已成为新的障碍,形成了新的“信息孤岛”与“信息烟囱”。数据标准是实现跨部门、跨机构、跨区域数据共享与交互的基石。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颁布了多项中医药信息标准,但推广应用有待加强。标准应用水平测试是为更好地促进标准的落地应用。因此开展中医医院数据标准应用水平测评工作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相关概念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分析,分析医院信息标准化测评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应用水平测评提供设计思路和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卫生行业测评方法的特征,从中构建中医医院数据标准应用水平测评方法学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医医院数据标准应用水平测评的方法学体系。其主要包括测评流程设计、测评指标设计、判定模型设计以及可视化图表设计。2.开展实证研究验证中医医院数据标准应用水平测评方法学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徐晓敏[9](2020)在《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目前我国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梳理国内外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确定指标权重,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实现定量地对各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阅读和网络资料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基层卫生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和基础理论,构建指标备选库。2、提出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的初步框架,筛选指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3、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确定三级指标的计算公式。4、对指标体系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构建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进一步筛选和完善指标,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3、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两两判断矩阵结果,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4、加权综合评分法:制定三级指标评分细则,构建评价模型。研究结果:1、制定了一套内容全面的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和规划、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功能与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系统智能化情况、信息化建设成效等7个维度,以及19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2、通过德尔菲咨询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其中,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和规划(16.99)、保障体系(15.26)、基础设施建设(11.67)、信息系统功能与应用(18.78)、信息系统互联互通(15.17)、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情况(8.04)、信息化建设成效(14.10)。3、制定了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确定了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4、综合评价指标模型通过了信、效度检验,计算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471-0.823之间,表明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指标内容经过两轮的专家咨询后确定,表明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研究结论: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2、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内容,突出重点工作内容。3、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与目前基层卫生信息化工作重点相一致。4、综合评价模型的赋值和计算方法提高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建议:1、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常规评价工作。2、实现评价指标的动态更新。3、不断调整评分细则,保证评分结果的可比性。4、推进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地与应用。
唐兴李[10](2020)在《GATS下跨境医疗服务准入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经过了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后,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地球村”的概念已经被当代学者频繁提及。信息、科技以及人类的健康等诸多领域受到地域的限制将会越来越小。这无疑对各国政府的准入管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特别是在与国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领域。过高的准入门槛有可能使本国的医疗市场难以从全球范围内吸收新技术、共享医疗数据及临床案例,从而在面对重大医疗危机时难以借助国际力量;而过低的准入门槛则有可能使不同文化下的医疗管理及市场体制摧毁本国市场。因此,自WTO与WHO成立伊始,就不断与各成员国政府在磋商此类问题。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在未来20年到50年的全球化进一步加剧的过程中,不能合理确定本国医疗服务市场准入规则的国家将很可能会在这个领域落后于其它国家,并严重影响到国民的生命安全。医疗服务的准入早在WTO成立以前就已经存在,不过直到GATS的出现才将医疗服务真正纳入多边贸易法律体制中并以经济和法律的语言确认了其可交易性。然而,目前在GATS中作出医疗服务承诺的成员较少,而且大多数成员对医疗服务的市场准入采取的是极为谨慎的态度。随着医疗服务全球流动的不断加强,不同利益个体、群体甚至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争论。面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国际化,如何平衡国内规制与贸易自由化?是更加自由还是保守?各成员对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主要模式有哪些?各成员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外资准入的做法和考虑因素是什么?我国对医疗服务,尤其在外资准入领域的法律规范,还有哪些不足?面对未来医疗服务市场准入法律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以及未来医疗服务市场准入法律的突破方向可能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的研究主题是用GATS框架下的四种提供服务方式来分析医疗服务行业中市场准入方面所面临的法律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GATS下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概念和界定,以及GATS下四种提供方式的适用范围。随后通过分析各成员国对其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承诺,总结了主要成员国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模式。另外,结合我国国情,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模式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紧接着,从四种提供方式(跨境提供、跨境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出发,本文分析了医疗服务市场准入面临的法律问题。首先,是跨境提供和跨境消费模式在医疗服务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互联网医疗以及跨境医疗消费的准入问题。由于医疗服务的本质是流动性的,大多数成员国在GATS中对医疗服务市场在跨境提供和跨境消费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基本是不限制,加之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为呈现越来越多的线上诊断。与此同时,跨境医疗消费日益增加,也使得各国不得不重新面对市场准入的问题。在跨境提供方面,互联网医疗的准入涉及到了国家和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因此很多政府的国内准入应对措施则是选择性屏蔽相关跨境医疗服务网站信息;对于跨境消费方面,政府则采用的是控制出入境签证率,以此来控制跨境就医问题。然而,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平衡国内规制和贸易自由化。本文研究发现,很多成员国政府选择在遵守GATS承诺表的前提下,各成员国政府都采用援引GATS的一般条款和例外条款来作为医疗服务跨境提供和跨境消费的市场准入国内措施的补充条款。其中,我国在医疗服务市场准入方面就提出适用GATS例外条款。对于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方面,大多数成员国在GATS承诺表里都表示有所限制。医疗服务市场的外资准入问题主要体现在外资准入的设立形式及条件。本文以我国现状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梳理了我国当前医疗服务市场外资准入的设立形式、条件,新《外商投资法》对医疗服务市场外资准入的影响以及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目前存在的有关外资准入的法律问题。论文对医疗服务的外资准入范围、比例条件、外资准入履行方面以及审批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从法律角度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最后,本文研究了在GATS框架下各成员国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对自然人流动方面的准入问题。各成员国在医疗服务方面的人员准入主要体现为对外国执业医师的限制,限制内容包括对服务提供者数量的限制、对特定服务部门或服务提供者雇佣的限制以及对服务业务范围及地域的限制。文中分析了主要成员国在医疗服务行业自然人流动的准入模式,总结了医疗服务行业自然人流动市场准入的法律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最后,文章分别从跨境提供、跨境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方面总结了当前医疗服务市场准入面临的法律障碍,在比较和借鉴中,提出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以及我国的应对之策。
二、探讨病历内容目录的可操作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病历内容目录的可操作性(论文提纲范文)
(2)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研究 |
1.1 国外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1.1.1 美国 |
1.1.2 加拿大 |
1.1.3 德国 |
1.1.4 瑞典 |
1.1.5 希腊 |
1.1.6 荷兰 |
1.1.7 日本 |
1.1.8 各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 |
1.2 国内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1.2.1 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评估指标体系 |
1.2.2 康复医院基本标准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 |
1.2.3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和管理指南 |
1.2.4 康复质控中心康复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
1.2.5 CARF认证在我国康复医疗机构的应用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1 研究思路 |
2.1.2 研究过程 |
2.1.3 统计分析 |
2.1.4 质量控制原则 |
2.2 评价指标体系初始框架 |
2.2.1 指标分类 |
2.2.2 指标筛选 |
2.3 问卷调查专家情况 |
2.3.1 专家的构成情况及积极系数 |
2.3.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2.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2.4 评价指标体系 |
2.4.1 评价指标体系形成 |
2.4.2 评价指标层次模型 |
2.4.3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2.4.4 评价指标修改 |
2.4.5 评价指标确定 |
2.4.6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资料来源 |
3.1.3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3 结果分析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
3.3.2 可根据康复医院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评价指标权重 |
3.4 与TOPSIS方法比较 |
3.4.1 评价方法 |
3.4.2 结果 |
3.4.3 结果分析 |
3.5 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证应用中反馈的相关问题与改进策略 |
3.5.1 关于适度指标的评价把握 |
3.5.2 关于评价指标综合评分方法的灵活应用 |
3.5.3 关于评价指标的数据获取 |
3.5.4 关于康复医疗质量评价中发现的质量问题 |
3.5.5 结合康复医院具体情况对评价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善 |
3.5.6 关于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咨询问卷 |
附录 B 基于AHP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层次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 C 层次分析调查问卷判断矩阵结果 |
附录 D TOPSIS法评价指标的正负理想解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3)M县妇幼保健院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基本理论 |
1.3.1 绩效的内涵 |
1.3.2 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 |
1.3.3 绩效考核常用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企业绩效考核相关研究 |
1.4.2 第三方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
1.4.3 医院绩效考核方法研究 |
1.4.4 文献述评 |
1.5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第2章 M县妇幼保健院绩效考核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 |
2.1 M县妇幼保健院基本情况 |
2.2 绩效考核体系现状 |
2.3 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
2.4 绩效考核体系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章 M县妇幼保健院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的框架设计 |
3.1 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3.1.1 优化的目标 |
3.1.2 优化的原则 |
3.2 优化设计选取的方法 |
3.3 优化设计的流程和内容 |
第4章 M县妇幼保健院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 |
4.1 制定医院的总体战略目标 |
4.1.1 医院战略环境分析 |
4.1.2 医院总体战略目标确定 |
4.1.3 绘制医院的战略地图 |
4.2 医院内部“BSC+KPI”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 |
4.2.1 初选指标的内容及说明 |
4.2.1.1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 |
4.2.1.2 内部流程维度的指标 |
4.2.1.3 患者维度的指标 |
4.2.1.4 财务维度的指标 |
4.2.1.5 公益性维度的指标 |
4.2.2 初选指标的确定 |
4.2.3 绩效考核指标的最终确定 |
4.3 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选取专家组成员 |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3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4 组合权重系数及目标值的确定 |
4.4 建立科室绩效考核指标 |
4.5 建立岗位绩效考核指标 |
第5章 M县妇幼保健院优化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和效果分析 |
5.1 实施过程 |
5.1.1 召开中高层会议进行讨论 |
5.1.2 召开职工代表大会 |
5.1.3 组织各级人员培训 |
5.1.4 全面实施 |
5.2 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M县妇幼保健院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系数专家咨询表 |
致谢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4)基于最佳临床实践指南的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的构建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四、相关概念 |
五、理论框架 |
六、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给药错误相关概念及损伤结局分级 |
(一) 给药错误相关概念 |
(二) 给药错误损伤结局分级 |
二、给药错误发生、报告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 给药错误发生现状及原因分析 |
(二) 给药错误报告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三、给药错误造成的影响 |
四、给药错误预防与管理现状 |
第三章 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最佳临床实践指南的评价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一)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 检索策略 |
(三)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四) 指南质量评价标准 |
(五) 数据分析与整合 |
三、研究结果 |
(一) 文献检索结果和纳入指南基本特征 |
(二) 指南质量评价结果 |
(三) 指南推荐内容汇总 |
四、讨论 |
(一) 临床实践指南分为循证指南和专家共识两个类别 |
(二) 纳入指南的整体质量较高,但部分领域待提高 |
(三) 纳入指南涵盖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证据较全面 |
第四章 基于德尔菲法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证据的论证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 成立研究小组 |
(二) 拟定专家咨询问卷 |
(三) 遴选咨询专家 |
(四) 实施专家咨询 |
(五) 统计学方法 |
(六)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二) 专家积极程度 |
(三) 专家权威程度 |
(四)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五)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六) 专家咨询内容的修订 |
(七) 形成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 |
四、讨论 |
(一) 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二) 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
第五章 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的初步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 |
(三) 实践变革 |
(四) 证据应用后再审查 |
(五) 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二) 审查标准的执行情况 |
(三) 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 |
(四) 护士循证实践知识、态度、行为和护士用药环境感知水平 |
(五) 住院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行为 |
四、讨论 |
(一) 循证实践提高了患者安全与护理质量 |
(二) 循证实践提升了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 |
(三) 循证实践提高了护士循证实践知、信、行和用药环境感知水平 |
(四) 循证实践促进了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行为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性 |
三、研究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工具运用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 |
3.2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系统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政策工具的配置缺乏互补性 |
4.2 需求型政策工具运用不足,部分工具运用存在缺位 |
4.3 供给型政策工具内部分布不均,重视“软件”淡化“硬件” |
4.4 环境型政策工具“过溢”,部分工具可操作性不高 |
4.5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系统政策工具内外部结构失衡 |
4.6 内部子模中部分机制的内涵建设不足 |
4.7 外部子模中各类机制使用差异性较大 |
4.8 前后五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工具结构趋于稳定 |
4.9 浙皖渝三地因地制宜,政策工具的比例结构不同 |
第五章 优化建议 |
5.1 优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政策工具的结构 |
5.2 合理配置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系统政策工具的内外结构 |
5.3 浙江应深化决策执行机制和财务会计机制,增加使用次数 |
5.4 安徽应加强示范试点,打破国际交流工具的零使用率 |
5.5 重庆应加大信息公开,明确资金投入的实施细则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6)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公立A医院绩效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医院绩效评价发展及评述 |
1.4.1 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展及评述 |
1.4.2 医院绩效评价方法发展及评述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方法 |
2.1 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绩效 |
2.1.2 绩效评价 |
2.2 绩效评价方法 |
2.2.1 平衡记分卡 |
2.2.2 数据包络分析 |
3 A医院绩效评价现状 |
3.1 A医院基本情况 |
3.2 A医院现绩效评价情况 |
3.3 A医院现有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3.3.1 调查问卷对象 |
3.3.2 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4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构建 |
4.1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总体设计 |
4.1.1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目标 |
4.1.2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4.1.3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
4.2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科室绩效评价体系框架构建 |
4.2.1 绘制A医院战略地图 |
4.2.2 筛选各维度参考绩效评价指标 |
4.2.3 确定各评价对象绩效评价指标 |
4.2.4 制定各评价对象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
4.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A医院临床科室相对效率测算 |
4.3.1 确定决策单元与资料来源 |
4.3.2 文献分析与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
4.3.3 选择DEA模型 |
4.3.4 临床科室DEA评价——以2018年临床科室为例 |
4.4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5 A医院绩效评价标准及保障 |
5.1 A医院绩效评价标准及结果 |
5.1.1 绩效评价标准 |
5.1.2 绩效评价结果 |
5.1.3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5.2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实施步骤与保障 |
5.2.1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实施步骤 |
5.2.2 A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实施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困境及突破 ——基于区块链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区块链的概念 |
(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概念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二、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现状及困境分析 |
(一)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现状分析 |
(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困境分析 |
三、基于区块链应用突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困境的理想愿景和策略选择 |
(一)基于区块链应用的医保基金监管理想愿景 |
(二)基于区块链应用的医保基金监管体系模型及构建 |
(三)基于区块链应用的医保基金监管实现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医医院信息系统(主)数据标准应用水平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组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信息标准概述 |
2.1 卫生信息标准 |
2.1.1 卫生信息标准概述 |
2.1.2 卫生信息标准体系 |
2.2 中医药信息标准 |
2.2.1 中医药信息标准概述 |
2.2.2 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 |
2.3 中医药基准(主)数据及其标准概述 |
2.3.1 中医药基准(主)数据属性 |
2.3.2 中医药基准(主)数据属性描述规则 |
2.3.3 中医医院主数据数据元专用属性格式 |
第三章 中医医院数据标准应用水平测评方法分析与设计研究 |
3.1 测评流程分析与设计 |
3.1.1 设计原则 |
3.1.2 用户分析-多方参与模型 |
3.1.3 总体流程设计 |
3.1.4 阶段流程设计 |
3.2 测评指标体系分析与设计 |
3.2.1 设计原则 |
3.2.2 评分模型设计 |
3.3 判定模型分析与设计 |
3.3.1 需求分析 |
3.3.2 判定模型设计 |
3.4 数据可视化分析与设计 |
3.4.1 设计原则 |
3.4.2 可视化图表设计 |
第四章 测评方法应用与验证 |
4.1 概况 |
4.2 主要测试内容 |
4.3 测评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标准水平测评申请材料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情况 |
致谢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国内外研究 |
2.1 国外卫生标准符合性测评研究现状 |
2.2 国内卫生标准符合性测评研究现状 |
2.3 国内中医药标准符合性测评研究现状 |
3 数据标准水平测评相关研究 |
3.1 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研究 |
3.2 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研究 |
3.3 中医药基准(主)数据概念研究 |
3.4 标准符合性测试相关概念研究 |
3.5 标准测评相关技术研究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9)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有关要素分析 |
3.2 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 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 讨论 |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
4.2 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内容,突出重点工作内容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与目前基层卫生信息化工作重点相一致 |
4.4 综合评价模型的赋值和计算方法提高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
4.5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6 建议 |
6.1 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常规评价工作 |
6.2 实现评价指标的动态更新 |
6.3 不断调整评分细则,保证评分结果的可比性 |
6.4 推进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地与应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10)GATS下跨境医疗服务准入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基本理论和法律问题研究 |
1.2.2 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法律问题研究 |
1.2.3 通过GATS四种提供方式对医疗服务市场准入基本法律问题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章 GATS下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基本理论 |
2.1 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概念 |
2.1.1 市场准入的含义 |
2.1.2 学界对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界定 |
2.1.3 GATS对医疗服务市场准入的界定 |
2.2 GATS下医疗服务的四种提供方式及成员国的准入承诺 |
2.2.1 跨境提供 |
2.2.2 跨境消费 |
2.2.3 商业存在 |
2.2.4 自然人流动 |
2.2.5 成员国医疗服务四种提供方式的市场准入承诺 |
第3章 GATS下医疗服务市场跨境提供和跨境消费的准入问题 |
3.1 GATS例外条款的解读和适用分析 |
3.2 GATS例外条款对跨境医疗提供市场准入的补充限制 |
3.2.1 跨境医疗提供的界定 |
3.2.2 GATS例外条款对跨境医疗提供准入制度的法律适用及影响 |
3.3 GATS例外条款对跨境医疗消费市场准入的补充限制 |
3.3.1 跨境医疗消费的界定 |
3.3.2 GATS例外条款对跨境医疗消费准入制度的法律适用及影响 |
3.4 援引GATS例外条款限制跨境医疗提供和跨境医疗消费的法律适用和程序 |
3.5 我国医疗服务准入援用GATS例外条款应注意的问题 |
第4章 GATS下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的准入问题 |
4.1 成员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准入的审核模式及我国的选择 |
4.1.1 以美国为代表的宽泛限制模式 |
4.1.2 以澳大利亚和德国为代表的重点限制模式 |
4.1.3 以英国为代表的自身体系限制模式 |
4.1.4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准入的审核模式选择 |
4.2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的准入制度 |
4.2.1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准入的企业形式及条件 |
4.2.2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医疗机构的设立条件及准入程序 |
4.2.3 外商独资经营医疗机构的设立条件及准入程序 |
4.2.4 新《外商投资法》对医疗服务市场外商投资的准入标准 |
4.3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准入制度的法律问题 |
4.3.1 外资准入范围、比例条件需更加量化 |
4.3.2 外资准入履行方面需有详细可操作性规定 |
4.3.3 外资准入审批程序以及条件需更加透明、公开和具体 |
4.4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商业存在准入制度的完善建议 |
4.4.1 量化外资准入范围、比例条件 |
4.4.2 完善外资准入履行方面细节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 |
4.4.3 提高外资准入审批程序和条件的透明度 |
第5章 GATS下医疗服务市场自然人流动的准入问题 |
5.1 医疗服务市场的外国执业医师准入问题 |
5.1.1 外国执业医师的界定以及其民事法律地位 |
5.1.2 针对外国执业医师他国行医的限制措施 |
5.1.3 外国执业医师他国行医的准入通用要求 |
5.2 跨境医疗服务市场自然人流动的准入模式探析 |
5.2.1 以英国为代表的注册与审核并重的模式 |
5.2.2 以美国为代表的统一资格考试与长期考核认证模式 |
5.2.3 以中国为代表的注册制为主的模式 |
5.3 跨境医疗服务自然人流动准入的法律问题 |
5.3.1 限制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数量,执业医师执业技能认证标准不一 |
5.3.2 医疗特定服务部门或服务提供者雇佣准入限制标准多元化 |
5.3.3 外国执业医师信息管理相关法律的缺失 |
5.4 跨境医疗服务自然人流动准入制度的完善建议 |
5.4.1 建立准入时成员国医疗从业资质互相认可制度 |
5.4.2 建立相应体制帮助执业医师的文化融合 |
5.4.3 加强档案立法,确保输出国医生档案的完整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探讨病历内容目录的可操作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医联体协同效应评价与对策研究[D]. 姚育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关欣. 军事科学院, 2021(02)
- [3]M县妇幼保健院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D]. 起鹏丽.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最佳临床实践指南的给药错误预防及管理策略的构建与初步应用[D]. 谭然. 山东大学, 2020(02)
- [5]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工具运用与优化研究[D]. 严云鹰.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6]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公立A医院绩效评体系研究[D]. 都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困境及突破 ——基于区块链应用[D]. 李悦. 吉林大学, 2020(08)
- [8]中医医院信息系统(主)数据标准应用水平测评研究[D]. 王教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9]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D]. 徐晓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GATS下跨境医疗服务准入法律问题研究[D]. 唐兴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