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百色地区血吸虫病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翠姬,邓积广,余水兰,吴淑娟,杨再旺[1](2021)在《1950—2019年百色市右江区疟疾疫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和探讨百色市右江区疟疾疫情流行规律和分布特征,为消除疟疾后制定适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50—2019年百色市右江区疟疾疫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1950—2019年百色市右江区累计报告疟疾病例87 730例,疟疾发病率从第一阶段1954年的527.00/万和第二阶段1971年的946.76/万下降至1995年的1.00/万以下,2000年(0.03/万)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目标。2009年起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5年达到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的标准。结论百色市右江区在不同阶段实施的疟疾防治策略和综合抗疟措施有效。今后应加强业务水平培训以及加强监测,及时处置输入性病例是进一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关键。
邓积广,余水兰,农智,杨益超[2](2019)在《2006-2015年百色市重点寄生虫病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006–2015年百色市重点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制定和调整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5年百色市及辖区内的12个县(市、区)重点寄生虫病终期评估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5年百色市共开展人体寄生虫病调查20 654人·次,感染人数为1 147人,总平均感染率为5.55%;2006年感染率最高(28.67%),2013年感染率最低(2.08%)。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最高,其次为蛔虫。男性人体寄生虫感染率为5.35%,女性为5.8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5,P> 0.05);40~岁年龄组、常住地为农村、职业为农民、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寄生虫感染率较高。结论 2006–2013年百色市人体寄生虫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14–2015年又出现回升。下一步应加强重点人群卫生教育宣传、重点人群定期驱虫以及粪便无害化管理。
周晓瑾[3](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指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罗秀秀,方钰,莫彬华,李秀慧,解继胜,孔保庆,漆光紫,覃凌峰,邓积广[4](2017)在《广西凌云县土源性线虫土壤污染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周边地区土壤中土源性线虫污染情况,为开展土源性线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中蛔虫卵、鞭虫卵及粪类圆线虫幼虫等土源性线虫污染情况。结果本次调查共检测4个调查点共130份土壤样本,土源性线虫阳性55份,土源性线虫总检出率为42.31%。共检出蛔虫卵、鞭虫卵、粪类圆线虫、钩虫卵、蛲虫卵和克氏假裸头绦虫卵6种土源性线虫/虫卵。蛔虫卵检出率最高(22.31%),其次是鞭虫卵(21.54%)。结论百色市凌云县周边地区土壤存在土源性线虫污染,应继续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以降低土壤土源性线虫的污染。
余水兰,邓积广,刘日辉,黄俊[5](2017)在《广西田阳县1951-2014年疟疾监测及防控措施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田阳县1951-2014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控制措施和防控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后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田阳县1951-2014年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血清学、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等资料进行统计,对在不同疟疾发病阶段采取的不同防控措施进行效果分析。结果田阳县1951-2014年来共报告疟疾病例68 417例,年均发病率为38.12/万,经反复防治,疟疾疫情得到全面控制。2004年起无本地疟疾病例发生,2014年8月经自治区、百色市卫计委组织专家考核确认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1951-2014年田阳县疟疾病例全部是输入性病例,加强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回归人员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病例是疟疾防控后期重要的措施。
邓积广,余水兰[6](2016)在《2012-2014年百色市疟疾流行状况及消除疟疾可行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百色市2012-2014年疟疾流行状况和趋势,探讨百色市2015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2014年百色市本地发热患者、疟疾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等疟疾监测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市疟疾发病情况、病例的分布与分类等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4年,百色市共血检总数102 715人次,其中本地发热患者83 451人次、外出回归人员8 668人次、外来人群10 573人次,共检出疟疾患者25例阳性病例,3类人群平均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261%和0.038%。2012-2014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性继发病例,疟疾患者全部是输入性病例。结论对照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的标准,百色市已进入消除疟疾阶段巩固期。只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对全区劳务输出等归国人员监测和管理,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百色市于2015年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黎军,杨益超,张伟尉,韦树娇,林康明[7](2016)在《广西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广西曾是我国历史上四大高疟区之一,也曾是恶性疟和间日疟严重流行区。建国前部分地区居民脾肿率3%58%,疟原虫阳性率7.1%84.9%,年病例数在500万以上。1952—1958年全广西发病人数12.5万54万,发病率68.08/万103.88/万。1954年成立广西自治区卫生防疫站,1958年成立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各地市县卫生防疫站设置寄生虫病防治科(组),疟疾防治得以全面开展。1980年起发热病人血检成为发现传染源主要技术手段,血检覆盖至村屯,覆盖率不低于95%,当年全广西发病率降至4.76/万。1990年至1999年,广西报告病例11 557例,本地病例5 735例,发病率降至不足万分之一(1999年,0.95/万);2000年广西继续实施基本消灭疟疾及巩固成果策略,至2008年109个市县均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2009报告病例2 122例,本地病例289例,病例数较上个10年下降81.64%,内源性病例下降94.96%。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在自治区各级党政及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领导下,防治工作得以加强。针对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且逐年快速增长特点,主要加强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广泛开展涉疟临床医生诊疗培训,同时巩固市、县、乡疟原虫镜检能力;二是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侧重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提高民众对疟疾了解,改善就医依从性;三是对返乡人员全员筛查,掌握一人,筛查一人,随访一人,早发现早治疗。2010—2015年,除2012年出现1例内源性病例外,其余2 068例为输入性,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10万以下,期间在2013年广西上林县出现输入性聚集性疫情暴发,经精心组织,科学防治,实现了无二代和死亡病例发生。至2016年1月,全广西所有县均已通过消除考核。
邓积广,余水兰,黄建华,黄石[8](2016)在《1951-2014年广西平果县疟疾疫情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疟疾疫情流行规律和分布特征,为消除疟疾后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51-2014年平果县疟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951-2014年平果县累计报告疟疾病例71 365例,疟疾发病率从1960年的429.43/万下降至1993年的0。1993年达到了基本消除疟疾目标,2002年起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4年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在不同阶段实施的疟疾防治策略和综合抗疟措施有效。今后应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和输入性病例及时处置,这是巩固疟疾防治成果的关键。
杨永亮,林康明,吴声荣,郑传金[9](2016)在《1951-2014年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疟疾疫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1951-2014年隆林各族自治县疟疾疫情资料,探讨疟疾分布特征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1-2014年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疟疾疫情资料,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51-2014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共报告疟疾病例93 460例。疟疾发病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年均疟疾发病率分别为3 237.94/10万和1 572.12/10万;20世纪80年代后疫情趋于平缓。2000年以前本地病例为主要病例类型,2008年后再无内源性疟疾病例报告。20世纪50年代病例以恶性疟为主,占45.01%(2 392/5 314);间日疟和三日疟次之,分别占33.72%(1 792/5 314)和19.55%(1 039/5 314);20世纪60年代后以间日疟为主,所占比例呈升高趋势;三日疟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再无报告。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该时期共报告51例,以间日疟为主,占98.04%(50/51),感染来源主要为国内疟疾流行疫区;2000年以后以恶性疟为主,占60.00%(21/35),感染来源主要为非洲、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结论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当地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但输入性疟疾疫情严峻,加强流动人口尤其是国外务工返乡人员的监测是当前及今后疟防工作的重点。
丁国永[10](2015)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致人群敏感性传染病发病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当前,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异常越来越明显,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胁。在2014年APEC会议和G20峰会上,气候变化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各国政要达成共识,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改变。20世纪的观测事实说明,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其中暴雨洪涝灾害是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是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全球洪涝灾害大约占总自然灾害的40-50%。暴雨洪涝是指长时间降水过多或区域性持续的大雨、暴雨以及局地性短时强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冲毁堤坝、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城镇等,引发地质灾害,造成意外死亡、疾病、财产损失和农作物减产等的一种灾害。我国是一个暴雨洪涝频发的国家,根据1950-2006年全国洪灾资料初步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967.02万hm2,成灾面积542.55万hm2,平均成灾率为56.1%。目前,防洪减灾已成为全世界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对暴雨洪涝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是科学防灾减灾的基础,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针对脆弱人群提出各有侧重的卫生干预措施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国内外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危害的研究显示:直接死亡、外伤、伤口感染、皮炎、传染病、中毒、低温症、呼吸系统疾病和精神障碍等是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疾病。但目前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仍缺乏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且由于所能收集到的数据限制,往往只着眼于一两次洪水过程所造成的人群健康影响,没能全面反映暴雨洪涝引起的人群传染病敏感疾病谱,也未深入了解暴雨洪涝对相关敏感疾病的影响程度。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与暴雨洪涝相关的传染病大多已降到较低水平,但传染病的传染源以及传播条件依然存在,灾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依然严峻,开展暴雨洪涝对人群传染病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仍然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的应用,使用长时间尺度和大空间尺度的研究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海量的气象灾害信息和人群疾病信息,重点开展三方面研究:一是识别暴雨洪涝事件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确定暴雨洪涝对传染病的敏感疾病谱;二是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和病例交叉设计定量评价暴雨洪涝与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关系,确定暴雨洪涝对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发病影响;三是基于WHO推荐的可比较风险评估框架(Framework of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CRA),估算出重点敏感性疾病归因于暴雨洪涝事件的疾病负担。研究目的(1)识别研究区域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谱。(2)建立适合研究现场的暴雨洪涝与人群重点敏感性传染病关系的定量模型。(3)确定暴雨洪涝对重点敏感性传染病影响的滞后效应,评价暴雨洪涝对敏感性传染病的发病影响。(4)估算暴雨洪涝对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归因疾病负担。研究方法基于暴雨洪涝发生的频率和流域分布特点,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识别敏感性传染病谱和长时间尺度评估暴雨洪涝对传染病影响程度的研究区域,选择安徽省北部作为典型一次暴雨洪涝事件研究的研究区域。本研究的传染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法定报告传染病数据库,暴雨洪涝数据来自相关年鉴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采用生态趋势研究识别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首先,根据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和生物学合理性,排除与暴雨洪涝无关的传染病种类。然后描述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剔除发病较少的病种(因在后续评价中造成结果不稳定)。根据研究现场暴雨洪涝状况选取暴露期和具有可比性的对照期,通过比较暴露期与对照期传染病的发病频率来粗筛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最后,在控制了潜在混杂因素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分析,将多因素回归模型认为有关联的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原理分析,判断筛选结果的可靠性,最终确定出暴雨洪涝对传染病的敏感疾病谱。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病例交叉设计定量评价暴雨洪涝与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关系。首先从长时间尺度定量评价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及肺结核的关系。暴雨洪涝对AHC发病影响的评估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暴雨洪涝与肺结核发病的定量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然后开展典型暴雨洪涝事件(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作为典型代表)对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发病影响。分别采用时间分层和双向对称的病例交叉设计定量评价了2007年淮河大洪水对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发病影响。采用CRA框架估算重点敏感性传染病归因于暴雨洪涝事件的疾病负担。经修饰滞后效应后,首先收集暴雨洪涝暴露效应期AHC、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病例。采用WHO推荐的直接法计算暴雨洪涝暴露效应期三种传染病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基于CRA框架,计算暴雨洪涝对AHC、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潜在影响分值(Potential impact fraction,PIF)。进而估算暴雨洪涝致AHC、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归因疾病负担,即归因YLDs。研究结果(1)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AHC、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百日咳、流行性感冒、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EEB)、炭疽、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疟可能是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其最强滞后效应分别出现在1旬、2旬、6旬、0旬、7旬、9旬、0月或8旬、0旬、0月或0旬、8旬、9旬、0月或0旬、12旬、5旬和1月。(2)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肠道传染病为痢疾和AHC,其ORs分别为1.268(95% CI:1.072-1.500)和3.230(95% CI:1.976-5.280);相关敏感性呼吸道传染病为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和流行性感冒,其ORs分别为1.808(95% CI:1.721-1.901)、1.200(95% CI:1.036-1.391)和2.614(95% CI:1.476-4.629);相关敏感性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为HFRS.EEB.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疟,其ORs分别为1.284(95% CI:1.104-1.493)、2.232 (95% CI:1.302-3.827)或2.334 (95% CI:1.119-4.865)、 1.138 (95% CI:1.075-1.204)和3.476 (95% CI:1.497-8.07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月洪水历时天数在滞后3个月时与肺结核发病呈最强相关性(rs=0.165,p<0.05)。其他滞后效应分析显示暴雨洪涝对AHC的最强滞后效应出现在0旬(RR=1.026,p=0.014);阜阳市洪水事件对感染性腹泻的最佳滞后期为2天,而毫州市洪水事件对感染性腹泻的最佳滞后期为5天;洪水对疟疾的最强滞后效应出现在第25天,而渍害最强的滞后效应出现在第7天。(4)GAM显示暴雨洪涝致AHC发病风险的RR值为2.048(95%CI:1.075-3.903)和2.358(95% CI:1.229-4.625);面板数据模型显示月洪水历时天数与肺结核月罹患率成显着正相关关系,其发生比率比为1.395(95% CI:1.244-1.565)和1.401(95% CI:1.249-1.571);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表明阜阳市洪水事件与感染性腹泻发病有较强的关联(OR=3.175,95% CI:1.126-8.954),而毫州洪水事件对感染性腹泻的OR=6.754(95% CI:1.954-23.344)。1:3双向对称的病例交叉研究显示洪水单独作用对疟疾的发病风险比值为1.467(95%CI:1.257-1.713),渍害单独作用对疟疾的风险比值为1.879(95% CI:1.696-2.121),而洪水与渍害联合作用的风险比值为2.631(95% CI:2.341-2.956)。(5)研究现场暴雨洪涝对AHC和感染性腹泻的PIF分别为0.2033/0.2485和0.807;洪水单独作用对疟疾的PIF为31.8%,渍害单独作用对疟疾的PIF为47.3%,而洪水与渍害联合作用对疟疾的PIF为62.0%。(6)研究现场受灾人群AHC归因暴雨洪涝的YLD强度为0.0407(95% CI:0.0004-0.0827)或0.0497(95% CI:0.0106-0.0938);感染性腹泻归因于暴雨洪涝的YLD强度在阜阳为0.0081,毫州为0.0209;可归因于洪水作用、渍害作用和洪水与渍害联合作用的疟疾YLD强度分别为每天0.009、0.019和0.022。研究结论(1)广西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谱为细菌性痢疾、AHC、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流行性感冒、HFRS、EEB、钩端螺旋体病和疟疾(主要为恶性疟)。(2)暴雨洪涝可以导致AHC的发病增加,暴雨洪涝期间AHC的脆弱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3)暴雨洪涝对肺结核在人群中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滞后3个月的洪水历时对肺结核发病影响最大。随着洪涝历时天数增加,肺结核的发病风险随之增加。(4)暴雨洪涝可以显着增加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另外,相比短时间的骤发洪水,历时较长一般洪水会加重感染性腹泻的疾病负担。暴雨洪涝期间感染性腹泻的脆弱人群为老年人和儿童。(5)洪水和渍害有利于疟疾发病的异常增高,首次阐明了农业气象灾害渍害对疟疾的发病风险。另外,渍害引起疟疾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洪水,且洪水与渍害对疟疾的联合作用呈协同趋势。暴雨洪涝期间疟疾的脆弱人群为男性、老年人和儿童。创新性(1)提出了与我国暴雨洪涝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现有的研究虽然对暴雨洪涝与个别传染病进行了探讨,但是仍不清楚与我国暴雨洪涝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本研究系统地开展了暴雨洪涝对传染病敏感性的筛选工作,明确了与我国广西地区暴雨洪涝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2)针对暴雨洪涝-健康特点,本研究从多区域长时间序列探讨了暴雨洪涝与传染病的关联强度。利用时间序列GAM评估了暴雨洪涝对AHC的发病影响,证实了暴雨洪涝能显着增加AHC的发病风险。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暴雨洪涝与肺结核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证实暴雨洪涝对肺结核在人群中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3)确定了评价暴雨洪涝对人群疾病负担影响的指标及其计算。本研究对我国安徽省西北部地区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进行了定量分析,首次采用了一种综合性评估方法,即利用归因YLDs评价暴雨洪涝造成的流行病学负担。从长时间尺度评估了暴雨洪涝对AHC的归因疾病负担。本研究发现虫媒传染病的流行与农业气象灾害渍害有密切关系,首次阐明了渍害对人群疟疾的归因YLDs,且洪水与渍害对疟疾的联合作用呈协同趋势。
二、1999年百色地区血吸虫病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百色地区血吸虫病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950—2019年百色市右江区疟疾疫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不同阶段采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
1.3 监测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调查摸底、试点防治阶段(1950—1960年) |
2.2 全面控制攻坚阶段(1961—1982年) |
2.3 基本消灭阶段(1983—2000年) |
2.4 基本消灭后监测阶段(2001—2009年) |
2.5 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9年) |
3 讨 论 |
(2)2006-2015年百色市重点寄生虫病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容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总体感染情况 |
2.2 感染虫种 |
2.3 人群分布情况 |
2.3.1 性别分布 |
2.3.2 年龄分布 |
2.3.3 居住地分布 |
2.3.4职业分布 |
2.3.5 文化程度 |
2.4 土壤中蛔虫卵污染情况 |
2.5健康教育 |
3讨论 |
(3)《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广西凌云县土源性线虫土壤污染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土样来源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检测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调查点土源性线虫样本阳性率比较 |
2.2 不同虫种检出率比较 |
3 讨论 |
(5)广西田阳县1951-2014年疟疾监测及防控措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病原学监测 |
1.2.2 疟原虫血清抗体调查 |
1.2.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流行概况 |
2.2 发热病人和居民血检 |
2.3 本地发热病人血检年龄分布 |
2.4 田阳县本地病例月分布统计表 |
2.5 居民抗体水平 |
2.6 输入性疟疾病例感染来源 |
3 讨论 |
(6)2012-2014年百色市疟疾流行状况及消除疟疾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组织实施 |
1.2.2 病例监测 |
1.2.3 病例分类 |
1.3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2012-2014年疟疾发病情况 |
2.2 2012-2014年疟疾血检情况 |
2.3 2012-2014年流动人口血检情况(含外出回归及外来流动) |
2.4 2012-2014年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分类 |
2.4.1 虫种分类 |
2.4.2 地区分布 |
2.4.3 人群分布 |
2.4.4 职业分布 |
2.4.5 季节分布 |
2.4.6 病例及时就诊率 |
2.5 2012-2014年全市人员疟防技术培训 |
3 讨论 |
(7)广西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疟疾流行的历史背景 |
1.1人群感染率 |
1.2 防控的历程 |
1.2.1防治初期主要措施 |
1.2.2防治中期主要措施 |
1.2.3防治后期主要措施 |
2 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目标实现情况 |
2.1保障措施和疫情控制情况 |
2.2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工作完成情况 |
3 主要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及措施落实情况 |
3.1省级技术培训 |
3.2市县级技术培训 |
3.3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 |
3.4病例报告、治疗和个案调查 |
3.5疫点处置 |
3.6健康教育 |
4 能力建设情况 |
4.1人力与技术保障 |
4.2经费、物资保障 |
5 多部门合作情况 |
5.1建立口岸疫情通报机制 |
5.2对援非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
5.3确定疟疾病人定点收治医疗单位 |
6 经验总结 |
7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8)1951-2014年广西平果县疟疾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防治措施 |
1.3 监测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调查摸底,试点防治阶段(1951-1960年) |
2.2 全面控制、攻坚阶段(1961-1982年) |
2.3 基本消灭阶段(1983-1993年) |
2.4 实现基本消灭后监测阶段(1994-2009年) |
2.5 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4年) |
3 讨论 |
(10)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致人群敏感性传染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识别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区域 |
2. 数据来源 |
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
4. 质量控制 |
三、结果 |
1. 传染病描述性分析 |
2. 暴雨洪涝描述性分析 |
3. 传染病粗筛结果 |
4. 主成分分析 |
5. 多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定量评价暴雨洪涝对敏感性传染病的发病影响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现场 |
2. 资料来源 |
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
4. 质量控制 |
三、结果 |
1. 长时间尺度定量评估结果 |
2. 典型暴雨洪涝事件定量评估结果 |
四、讨论 |
1. 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2. 暴雨洪涝与肺结核 |
3. 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 |
4. 暴雨洪涝与疟疾 |
第三部分:估算暴雨洪涝对敏感性传染病的归因疾病负担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现场 |
2.资料收藏 |
3. 研究设计 |
4. 质量控制 |
三、结果 |
1. 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研究结果 |
2. 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的研究结果 |
3. 暴雨洪涝与疟疾的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1. 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2. 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 |
3. 暴雨洪涝与疟疾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英文论文两篇 |
四、1999年百色地区血吸虫病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950—2019年百色市右江区疟疾疫情监测结果分析[J]. 陈翠姬,邓积广,余水兰,吴淑娟,杨再旺. 医学动物防制, 2021(09)
- [2]2006-2015年百色市重点寄生虫病监测结果分析[J]. 邓积广,余水兰,农智,杨益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5)
- [3]《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4]广西凌云县土源性线虫土壤污染调查分析[J]. 罗秀秀,方钰,莫彬华,李秀慧,解继胜,孔保庆,漆光紫,覃凌峰,邓积广.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7(02)
- [5]广西田阳县1951-2014年疟疾监测及防控措施效果分析[J]. 余水兰,邓积广,刘日辉,黄俊. 医学动物防制, 2017(08)
- [6]2012-2014年百色市疟疾流行状况及消除疟疾可行性分析[J]. 邓积广,余水兰.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6(06)
- [7]广西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报告[J]. 黎军,杨益超,张伟尉,韦树娇,林康明. 中国热带医学, 2016(04)
- [8]1951-2014年广西平果县疟疾疫情分析[J]. 邓积广,余水兰,黄建华,黄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6(04)
- [9]1951-2014年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疟疾疫情分析[J]. 杨永亮,林康明,吴声荣,郑传金.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6(02)
- [10]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致人群敏感性传染病发病影响的研究[D]. 丁国永. 山东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