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切口直视下骨折复位应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1](2021)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目的: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骨2例。术中桡侧辅助固定6例,尺骨茎突固定4例,背侧辅助钢板固定2例。结果:经随访2~15个月(平均6.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tland-Werley(GW)评价系统进行评估,本组:优13例,良3例。结论: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能够促进骨折准确复位,增强内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复位丢失,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第二部分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探讨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的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对40例桡骨远端Frykman分型Ⅶ-Ⅷ型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分为可靠内固定和未可靠内固定(未固定或固定发生移位)两组进行随访,骨性愈合后患腕拍正位片并进行2mm层厚的CT平扫,重点检查下尺桡关节恢复程度,通过握力计及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客观全面地评价腕部功能,观察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不同固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2个月,平均7.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3个月。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也未出现背侧伸肌腱激惹或肌腱断裂者。通过Gartland-Werley评分发现可靠内固定组预后优良率明显提高。与未可靠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给予复位并可靠内固定-,可以增加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显着改善腕关节功能。第三部分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应用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对Mayo分型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针对性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Mayo 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19~74岁,平均57.5岁。右侧13例,左侧20例。术中对骨块针对性内固定,术后进行影像测量分析,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7.8个月。X线片示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良好,桡骨无明显短缩。CT扫描发现有3例月骨窝关节面出现台阶,1例乙状切迹关节面分离,1例桡骨茎突旋转移位。应用GW评分,优23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骨块特异性固定可以增加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预防后期复位丢失,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第四部分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标准流程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通过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的38例(39侧)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22侧),女性16例(17侧);年龄53.5岁(范围:25~79岁)。按照Melone分类,Ⅳ型33例(34侧),V型5例;按照Frykman分类,Ⅶ型15例(15侧),Ⅷ型23例(24侧);所有骨折类型均为AO/OTA分类的C3型。手术均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先取掌侧改良Henry入路,掌侧接骨板固定桡骨茎突骨块和尺掌侧骨块;接着采用背侧入路,打开第三伸肌支持带并做V型皮瓣,显露和固定尺背侧骨块,必要时打开桡腕关节,复位游离的关节内骨块和关节面;必要时植骨支撑,以低切迹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缝合时将伸肌支持带V型皮瓣垫在接骨板和伸拇长肌腱之间。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内固定及骨关节炎等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有无疼痛、握力、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和PRWE评分等。结果:38例(39侧)患者中,33例(34侧)完成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38例(39侧)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范围2.5~5.7个月),未发生内固定失效。通过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有37例(38侧)获得解剖复位。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均达到健侧(双侧患者除外)的85%以上。DASH评分为6.5分(范围0~17分),PRWE评分为9.3分(范围:0~20分)。结论:对于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可以获得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第五部分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手术治疗新鲜桡骨远端骨折62例,其中48例采用单纯掌侧接骨板固定的患者纳入研究,男21例,女27例;年龄17~75岁,平均(43.6±10.6)岁。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15例、B型11例、C型22例。手术均采用掌侧改良Henry入路,自桡侧屈腕肌和桡动脉之间进入,骨折复位后选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为双皮质钻孔,螺钉长度的选择以较测深尺测量的数据短1~2 mm为宜,以防止背侧皮质穿出。术中接骨板固定完成后常规行标准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60°~70°,腕关节背屈,放射线球管对着大鱼际方向进行透视),将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更换为短螺钉后再行腕管位透视,直至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为止;术后常规行CT扫描进一步验证腕管位透视法的有效性。分别统计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的百分率,对比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侧位透视发现5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10.4%,5/48),腕管位透视发现包括上述5例在内的16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33.3%,16/48),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有2例患者螺钉进入下尺桡关节,这仅在腕管位透视中能发现。对于穿出背侧皮质和进入下尺桡关节的螺钉术中即更换为短螺钉,总体的螺钉更换率为37.5%(18/48))。此18例患者术后CT扫描未见螺钉穿出背侧皮质或进入下尺桡关节。结论:与正、侧位透视相比,腕管位透视法能可靠地探测到螺钉的背侧皮质穿出,并能对下尺桡关节提供良好的术中透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子文[2](2020)在《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此研究观察两者相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以探索出更好的治疗Colles骨折的方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课题研究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4例Colles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术后配合常规抗炎止痛、早期功能锻炼治疗47例;试验组即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术后予常规治疗上加用新伤续断汤47例。通过对比疼痛评分、肿胀评分、临床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各影像学指标等,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及对比。所有数据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伤侧、VAS评分、肿胀评分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等各项影像学指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研究价值。2.VAS评分、腕关节肿胀评分:术后1周、2周、4周VAS评分、腕关节肿胀评分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及肿胀均较前改善;三个时间节点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缓解疼痛及消肿方面较对照组疗效更好。3.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后8周、12周对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方案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加有效。4.临床愈合时间:两组临床愈合时间经t检验,结果显示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试验组所用方药具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5.影像学指标:通过对比术后1周、4周、8周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式对于影像学改变无明显差异;各时间点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后认为术后解剖位置有少许丢失,但丢失不明显,仍在允许范围内,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可靠。结论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显着,相比单纯抗炎止痛及功能锻炼的常规术后处理更具优势;能更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腕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劳动力。
袁俊[3](2020)在《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筛选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手术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骨折前下肢正常、年龄18岁以上、Rüedi-Allg?wer(Ⅱ-Ⅲ)型、接受手术治疗、临床病历资料完整、随访12个月以上的Pilon骨折患者75例,通过Excel表格,采用双人双机平行录入、专人核对、及时备份等方式收集姓名、性别、年龄、工作性质与状态(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离/退休)、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折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Rüedi-Allg?wer分型)、骨折复位质量(Burwell-Charlney标准)、手术方式(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Mazur法)、功能锻炼质量、医患关系满意度、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等资料,其中,功能锻炼质量、医患关系满意度、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的评定量表我院自行拟定,此三者及骨折复位质量、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均有优、良、可、差四级。依据各因素将患者分组,卡方检验筛选可疑影响因素,然后对可疑影响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影响因素,有统计学差异性的标准为P<0.05。结果:㈠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Mazur法评价:优者25例,良者33例,可者14例,差者3例,总优良率为77.33%。㈡可疑影响因素筛选:⑴性别:男性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6.79%,与女性组78.95%接近(P>0.05)。⑵年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0.77%、75.68%、75.68%,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⑶工作性质与状态:脑力劳动组、体力劳动组、离退休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1.25%、75.93%、80.00%,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⑷基础病:糖尿病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33.33%,显着低于高血压组的73.33%及冠心病组的80.00%(P<0.05);糖尿病组、冠心病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接近(P>0.05)。⑸骨折侧别:左侧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9.41%,与右侧组75.61%接近(P>0.05)。⑹致伤原因:坠落伤组、车祸组、摔伤组、其它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6.32%、80.00%、75.00%、80.00%,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⑺骨折分型:Ⅱ型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6.19%,与Ⅲ型组78.79%相当(P>0.05)。⑻骨折复位质量:差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0.00%,低于优组的100.00%、良组的90.00%、可组的16.67%(P<0.05);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低于优组、良组(P<0.05);优组与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接近(P>0.05)。⑼手术方式:内固定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69%,高于内固定联合外固定组的65.22%(P<0.05)。⑽功能锻炼质量:差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0.00%,低于优组的100.00%、良组的85.71%、可组的23.08%(P<0.05);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低于优组、良组(P<0.05);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低于优组(P<0.05)。⑾医患关系满意度:医患关系满意度差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0.00%,低于优组的81.63%、良组的73.33%、可组的77.77%(P<0.05);医患关系满意度可组、良组、优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⑿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差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59.375%,低于优组的100.00%、良组的100.00%、可组的86.21%(P<0.05);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低于良组、优组(P<0.05);优组、良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相等。⒀由以上可知,基础病、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方式、功能锻炼质量、医患关系满意度、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是单侧Pilon骨折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的可疑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工作性质与状态、骨折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尚无显着影响(P>0.05)。㈢独立影响因素筛选:将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Mazur总积分设为因变量Y,将基础病、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方式、功能锻炼质量、医患关系满意度、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分别设为自变量X1、X2、X3、X4、X5、X6,经统计,X1、X2、X3、X4、X6是单侧Pilon骨折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独立影响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0.196、0.528、0.728、0.307、0.315,P<0.05),最终构建的方程为Y^=66.307-0.196 X1+0.528X2+0.728X3+0.307X4+0.315X6。结论:糖尿病、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方式、功能锻炼质量、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是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中需加以重视。
崔志浩[4](2019)在《腕关节镜辅助下掌侧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下掌侧LCP内固定与另外两种方法治疗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AO/ASIF 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68例,其中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A组)14例,掌侧LCP内固定(B组)34例(其中两患者为双侧),关节镜辅助下掌侧LCP内固定(C组)20例。术前术后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平整度,腕关节功能采用Sarmiento改良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患者主观疼痛采用VAS可视化标尺法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48个月,平均为16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测量影像学数据较术前均有改善,术后患肢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按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A组优良率78.5%,B组优良率82.3%,C组优良率85%。B组C组在术后掌倾角、桡骨高度和关节面平整度恢复上较A组更优,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在关节面平整度恢复上较B组表现更优,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的尺偏角恢复没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与Gartland&Werley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但C组优良率更佳。结论: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掌侧LCP内固定治疗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能使关节面复位更平整,并能同时发现与修复腕部韧带损伤,改善腕关节伸屈及旋转活动,取得更高的优良率,疗效良好。
张宁宁[5](2019)在《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的临床安全性,并对其对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天津医院肢体矫形外科一病区进行治疗的98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年龄1561岁,男性68例,女性30例,均为单侧胫腓骨骨折。根据骨折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内固定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36例)和外固定组(Taylor空间支架外固定)(62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实施手术,术后均由相同的医师指导术后功能锻炼,在出院后定期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X线检查结果观察骨折的对位对线维持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患者进一步功能锻炼。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固定物去除距离骨折时的时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或拆除外固定支架后通过长期随访至少6个月后使用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并且都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通过分析后得到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患者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固定物去除距离骨折时的时长均显着高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钢板外露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钢板断裂1例;外固定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骨折延迟愈合2例、软组织缺损4例;两个治疗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个月使用Johner-Wruhs标准评分表评价各患者的患肢功能,内固定组优2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外固定组优5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6.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时评定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内固定组优3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8.9%;外固定组优5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8.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尤其是开放性骨折可充分发挥外固定支架的优点,经皮穿针固定骨折块,可避免切开软组织和剥离骨膜,有利于减少对软组织及骨折端血运的破坏,促进骨折恢复;术后可依据X线片结合配套计算机软件精确复位骨折,纠正畸形,调整下肢力线,延缓甚至避免引力线改变而导致的骨关节炎的发生;Taylor空间支架为微动支架,可有效刺激骨折端骨痂形成,从而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及带架时间;在术后通过阶段式的骨痂刚度轴向测定,不仅可以去除外固定支架的应力遮挡,并且为科学评判骨痂愈合程度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化标准,更加适宜骨折愈合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化差异,减少骨折治疗周期及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是一种固定可靠、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的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尤其是开放性骨折的技术。
李法杰[6](2018)在《微创手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外固定架外固定术和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整理山东省中医院小儿骨科病房2016年1月2017年3月新鲜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住院病例4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微创外固定架联合中药分期内服组(MIEFF组)20例;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联合中药分期内服组(MIPPO组)20例。两组入院后均配合三期辨证治疗,早期口服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口服舒筋活血汤加减,后期口服补肾壮骨汤加减;观察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消退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随访患者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和术后临床疗效,采用胫骨骨折(Johner&Wruhs)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评定两种微创手术配合中药分期内服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912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骨髓炎病例。经过统计学分析,MIEFF组与MIPPO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住院天数、骨痂出现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胫骨骨折(Johner&Wruhs)疗效评估标准评价患肢术后临床疗效:MIEFF组:优良率90.00%,MIPPO组:优良率85.00%,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微创外固定架外固定术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最终疗效无明显差异。2、外固定架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更少,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并且外固定的拆除无需二次手术,利于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因此,对于儿童胫骨骨折的治疗应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软组织条件、病人年龄、全身状况及不同手术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症等选取最佳治疗方案。3、根据中医三期辨证内服中药,可改善骨折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骨折愈合,缓解疼痛,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其疗效满意、安全可靠。4、微创手术配合三期辨证治疗儿童胫骨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术后并发症,利于早期行患肢功能锻炼,并且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翟延荣[7](2018)在《骨折复位导向钳的研制及初步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骨折复位导向钳微创治疗长骨干骨折的原理及其初步临床应用疗效。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腓骨下段骨折24例(常规切开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20-74岁,平均44.9岁。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使用自主研发的骨折复位导向钳微创治疗腓骨下段骨折22例(经皮微创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19-76岁,平均45.5岁。经皮微创组采用“降维复位法”,即将骨折的三维移位降为二维平面的参照模板复位;骨折两端作皮下隧道,骨膜外插入锁定解剖接骨板,骨折两端各安放2把骨折复位导向钳,经牵引、旋转复位,固定复位钳,通过复位钳快速加压筒将骨折段拉向接骨板,骨折完全复位并临时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AOFA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均有1年以上随访。经皮微创组与常规切开组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7.09±0.76)cm和(8.79±0.66)cm(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32.50±4.89)min和(39.17±4.28)min,(P<.005);出血量分别为(8.01±2.71)ml和(30.95±11.35)ml(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6.41±2.28)w和(19.50±2.86)w(P<0.05);两组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经皮微创组为75-99分,平均(92.27±5.94)分,其中优18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5%(21/22);钢板组为76—99分,平均(91.75±4.89)分,其中优20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8%(23/24)。结论自主研发的骨折复位导向钳治疗长骨干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可行、手术时间短、软组织损伤小、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高骏凯[8](2016)在《Ilizarov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下肢骨折,固定方式有髓内钉、钢板、外固定架。目前临床工作中多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环形外固定支架作为最终稳定的固定也有较多的使用。本文通过记录这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出院后随访观察临床愈合时间和下肢力线、功能恢复,进行分析两种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年3月到2015年8月患者,有42例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参与研究,其中采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分为治疗组;使用钢板内固定手术患者分对照组。1.两组都是单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术前、术后及复查的影像学资料的收集。2.记录手术时间;测量术前、术后胫腓骨的长度、力线,并进行比较。3.术后均给予接骨续筋方药煎剂口服治疗一周,术后1个月予以中药熏洗方熏洗治疗。4.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观察、评估。结果:42例纳入患者成功获得6个月的随访有39例。这些患者均在2月后达到临床愈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组及钢板内固定组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Müller AO分类42、42,固定在位,无断裂及松动,均未出现皮肤坏死、感染、骨不连。手术时间差异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考虑由于手术的复位较为困难,导致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临床愈合天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环形外固定支架组临床愈合时间优于钢板内固定组。术后6周与术后6个月两个时间点复查的X片,进行内翻畸形或外翻畸形的大小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故两组患者术后6周、6个月内、外翻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6周前后屈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前后屈角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环形外固定支架组患者术后6个月前后屈角度大于钢板内固定组。患者术后治疗随访至6个月,采用Johner-Wruh评估方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显示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组:优5例,良7例,中3例,差无,优良率达到80%,而钢板内固定组:优10例,良8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达到75%,可见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组疗效较优于钢板内固定组。结论:临床工作中对于要求解剖复位的患者,在软组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钢板螺钉固定。对于骨折复位要求不高,患肢软组织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选择Ilizarov外固定支架。Ilizarov外固定支架临床愈合时间优于钢板内固定。
梁鸣[9](2014)在《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回顾性分析(附192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可使骨折术中能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可使骨折早期愈合。方法:笔者回顾性总结分析10多年来,选用钢板、螺钉、钢丝、外固定支架、髓内针等固定器材对192例胫腓骨骨折实施手术治疗。结果:只要选择择适当的固定的器材治疗胫腓骨骨折,都可以达到骨折固定的目的;但坚强的固定可使骨折达到愈合快、肢体能早期功能锻炼,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合理选择最佳的手术固定治疗方案,才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结论:正确掌握、选择手术固定器材的方法,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合理选用手术固定器材,可以达到骨折固定、骨折愈合快、手术时间短、手术风险低、手术成功率高的目的。
徐佳明,艾自胜,张长青[10](2013)在《胫腓骨骨折固定物与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研究表明,血液供应和坚强牢固的骨折内固定存在不少冲突。胫骨和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人工内植物固定方式的选择,业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课题。目的:回顾近年来不同类型胫骨和腓骨骨折固定物及固定方式的文献研究,为胫骨和腓骨骨折临床治疗实践中客观合理地选择固定物提供参考和评价标准。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于1990年1月至2012年5月有关胫腓骨骨折手术固定治疗的临床与基础实验研究,检索关键词分别为"tibiofibularfracture,fixationmethod,researchprogress"和"胫腓骨骨折,固定方法,研究进展",排除发表时间较早或重复研究。结果与结论:①胫骨和腓骨拥有自己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骨折固定稳定及血液供应保障,应在胫骨和腓骨骨折的治疗中首先考虑,手术之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骨折恢复所必要的过程,也将很大程度上依赖骨折固定的稳定性。②以何种方式固定胫骨和腓骨骨折,应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创伤污染程度、软组织损伤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③严格执行经典AO骨折的固定和生物骨折固定的改良理论和技术显得非常重要。新型系列钢板和外固定支架的出现亦是值得研究的临床方向,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使用以及序贯治疗概念的提出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实践研究。④解剖复位困难或严重损害邻近关节的特殊病例,关节镜或关节置换可以有效地提高骨折的预后并改善术后生活功能。通过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间接复位技术,降低了伤口愈合不良、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率,正逐渐成为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最佳选择,而配合符合生物学骨折内固定原则的锁定加压钢板器械设计使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得以成为值得推广的内固定技术。
二、小切口直视下骨折复位应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切口直视下骨折复位应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探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四部分 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五部分 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桡髓端骨折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外文论文 |
Acknowledgements |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说明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1.6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法复位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VAS评分(主观指标) |
3.2 腕关节肿胀评分 |
3.3 临床愈合时间 |
3.4 腕关节功能评分 |
3.5 影像学指标 |
3.6 安全性检测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病例纳入情况 |
2 一般情况分析 |
3 两组患者VAS、腕关节肿胀评分 |
4 两组患者在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比较 |
5 两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比较 |
6 两组患者影像学各指标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1.2 桡骨远端骨折分型 |
2 中医对骨折的认识 |
3 Colles骨折治疗进展 |
3.1 手法复位 |
3.2 保守治疗 |
3.3 手术治疗 |
4 腕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 |
4.1 桡骨短缩 |
4.2 掌倾角 |
4.3 尺偏角 |
4.4 断端软组织 |
5 Colles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 |
6 Colles骨折的中药治疗措施 |
6.1 中药内服 |
6.2 中药外治法 |
6.3 其他疗法 |
7 新伤续断汤组方方药探讨 |
7.1 君药 |
7.2 臣药 |
7.3 佐药 |
7.4 使药 |
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9 结果分析 |
9.1 VAS评分比较 |
9.2 腕关节肿胀评分比较 |
9.3 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9.4 临床愈合时间对比 |
9.5 影像学指标对比 |
10 安全性分析 |
11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历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分型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手术方式 |
3.3 术后处理 |
4 资料的收集及随访 |
5 分组方法 |
6 质量控制 |
6.1 研究设计和人员的控制 |
6.2 资料控制 |
6.3 随访控制 |
7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单侧Pilon骨折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 |
2 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可疑影响因素 |
2.1 性别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2 年龄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3 工作性质与状态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4 基础病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5 骨折侧别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6 致伤原因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7 骨折分型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8 骨折复位质量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9 手术方式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10 功能锻炼质量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11 医患关系满意度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2.12 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对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
3 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独立影响因素 |
讨论 |
1 糖尿病对Pilon骨折的影响 |
2 手术方式和骨折复位对Pilon骨折的影响 |
3 功能锻炼和骨折康复知识知晓度对Pilon骨折的影响 |
4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 |
综述:Pilon骨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腕关节镜辅助下掌侧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治疗方案 |
三、影像学评价 |
四、疗效评分标准 |
结果 |
讨论 |
一、关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发展 |
二、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的治疗 |
三、腕关节镜的起源、发展及应用 |
四、腕关节镜辅助下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
五、腕关节镜辅助下诊治韧带及TFCC损伤 |
六、腕关节镜不足与并发症 |
七、围手术期护理及术后康复 |
八、手术中的技巧与体会等 |
九、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5)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骨折分型 |
1.2 治疗方法 |
1.2.1 外固定组 |
1.2.2 内固定组 |
1.3 观察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骨折术后一般指标比较 |
2.2 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 |
2.3 骨折术后患肢功能比较 |
3 讨论 |
3.1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案 |
3.1.1 胫腓骨骨折传统手术治疗 |
3.1.2 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治疗方案 |
3.2 外固定支架分类 |
3.3 TAYLOR空间支架的结构特点和临床优势 |
3.4 胫腓骨骨折的TAYLOR空间支架治疗方案 |
3.5 并发症情况 |
3.6 骨痂刚度及外固定支架力学分担比的测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胫腓骨中段骨折的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微创手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和病例选择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胫骨干骨折的AO分型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式 |
2.2.1 MIEFF组 |
2.2.2 MIPPO组 |
2.3 术后处理及患肢功能锻炼 |
2.4 分期内服中药 |
3 术后观察指标及方法 |
4 疗效评定指标 |
4.1 肿胀消退疗效评估 |
4.2 骨痂出现的时间 |
4.3 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 |
4.4 骨折的骨性愈合时间 |
4.5 胫骨骨折术后的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一、儿童胫骨骨折概述 |
1 儿童胫骨骨折的发生率 |
2 儿童胫骨骨折的发生原因 |
3 儿童胫骨骨折的解剖特点 |
二、儿童胫骨骨折的治疗 |
1 儿童胫骨骨折治疗理念的转变 |
2 两种微创手术优缺点及适应症的探讨 |
2.1 外固定架外固定术的优缺点 |
2.1.1 优点 |
2.1.2 缺点 |
2.1.3 外固定架的适应症 |
2.1.4 外固定架操作的注意事项 |
2.2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优缺点 |
2.2.1 优点 |
2.2.2 缺点 |
2.2.3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
2.2.4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注意事项 |
3 配合中药治疗的优势 |
4 中药治疗的药理学机理 |
三、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 |
1 感染 |
2 血管神经损伤 |
3 关节僵硬、功能受限 |
4 骺板及干骺端损伤 |
5 骨折畸形愈合 |
6 骨髓炎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骨折复位导向钳的研制及初步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8)Ilizarov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骨折的认识 |
2 中医的辨证论治 |
2.1 骨折的三期治疗 |
2.2 中医的治疗原则 |
3 现代研究 |
4 小腿及局部解剖和胫腓骨的生物力学 |
4.1 胫腓骨骨性结构和功能 |
4.2 胫腓骨的血供 |
4.3 骨筋膜间隔 |
5 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 |
5.1 病因 |
5.2 自然病程 |
5.3 病史、体格检查 |
5.4 分型 |
6 胫腓骨骨折及分型 |
7 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
7.1 非手术治疗 |
7.2 手术治疗 |
8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病例来源及纳入 |
2.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方案 |
3.3 资料的收集 |
3.4 评分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统计结果及分析 |
6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Ilizarov 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研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回顾性分析(附19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法 |
2.1手术固定材料选择: |
2.2并发症: |
2.3手术方法: |
2.3.1钢板内固定: |
2.3.2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法: |
2.4术后治疗: |
2.5治疗结果: |
3讨论 |
(10)胫腓骨骨折固定物与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质量评估 |
1.5 数据提取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基本概况 |
2.2 解剖理论基础——胫腓骨骨折 |
2.3 固定方式讨论 |
2.3.1 外固定器 |
2.3.2 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 |
2.3.3 交锁髓内钉 |
2.3.4 微创经皮钢板技术 (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 |
2.3.5 组合固定技术应用 |
2.3.6 关节镜辅助技术 |
2.3.7 关节固定和关节置换 |
3 讨论 |
四、小切口直视下骨折复位应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D]. 刘涛. 山东大学, 2021(10)
- [2]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D]. 刘子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单侧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影响因素分析[D]. 袁俊.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6)
- [4]腕关节镜辅助下掌侧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D]. 崔志浩. 苏州大学, 2019(04)
- [5]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段及下段骨折疗效观察[D]. 张宁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3)
- [6]微创手术联合中药分期内服治疗儿童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法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骨折复位导向钳的研制及初步临床应用[D]. 翟延荣. 苏州大学, 2018(12)
- [8]Ilizarov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骏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回顾性分析(附192例报告)[J]. 梁鸣. 中国农村卫生, 2014(12)
- [10]胫腓骨骨折固定物与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J]. 徐佳明,艾自胜,张长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