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臂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鹏,郑进发,林进标,王永标[1](2021)在《骨延长骨搬移技术治疗骨感染、骨缺损的临床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骨延长骨搬移技术治疗骨感染、骨缺损的临床观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4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骨感染、骨缺损患者46例,按其治疗方式分组,其中24例接受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治疗(Orthofix组),另22例接受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Ilizarov组),比较治疗效果,如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等。结果 Orthofix组愈合指数、带架时间、骨延长长度、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与Ilizarov组相比,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ADL评分、SAS评分,治疗前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izarov组ADL评分高于Orthofix组,SAS低于Orthofix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术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术在治疗骨感染、骨缺损上疗效基本相当,但后者对患者心理影响程度较小,临床治疗骨感染、骨缺损时可根据患者实际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治疗方案。
陈洋[2](2021)在《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负重稳定性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的负重稳定性及在临床应用中效果。2研究方法2.1方法1:尸体标本研究按照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提出的骨折块的数量及Leonetti等在2017年提出的不同分型骨折线的方向截骨建立Pilon骨折模型。将同一具尸体的左右脚进行配对,然后采用数字结合左右对标本编号,随机抽取一只采用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配对另一只自动接受单臂式外固定架固定,然后重新施加暴力造模后,第一阶段应用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的模型改为单臂式外固定架固定,应用单臂式外固定架固定的改为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将应用马蹄环形外固定架的称为实验组,单臂式外固定架的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固定后与在施加300N、600N、900N轴向载荷情况下,外踝、内踝、距骨倾斜、距骨移位、关节面台阶及角度的变化。在SPSS20.0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对各指标两组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每组固定后及300N、600N、900N轴向载荷下的移位及角度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2方法2:临床应用研究收集2018年1月-2020年9月收治我院Pilon骨折的患者20名。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从收集的20名患者中进行选择,最终纳入6例应用马蹄环形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6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5-65岁。女性2人,男性4人。Ruedi-allgower分型:Ⅲ型2例,Ⅱ型1例,Ⅰ型3例。2/3的患者伴有腓骨骨折。马蹄环形手术包括局部穿针撬拨复位和整体穿针两部分。所有病人随访0.5-1年。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的X线片;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感染率情况,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末次随访的足踝评分,记录末次随访的生活质量评分。3研究结果3.1尸体标本研究结果3.1.1胫骨前侧角及踝穴角变化的分析3.1.1.1两组不同载荷下胫骨前侧角及踝穴角变化组间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胫骨前侧角的改变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实验组的胫骨踝穴角角度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3.1.1.2实验组不同载荷下胫骨前侧角及踝穴角变化组内比较胫骨前侧角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后(0N)与固定前胫骨前侧角相比,数值没有明显变化(P>0.05);施加不同载荷后,与固定前胫骨前侧角相比,其角度也没有明显改变(P>0.05);0N、300N、600N及900N每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胫骨前侧角的角度也没明显改变(P>0.05)。胫骨踝穴角固定后(0N)胫骨踝穴角与固定前的胫骨踝穴角相比,数值变小,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加300N,600N轴向压缩力后,踝穴角角度与固定前的胫骨踝穴角相比仍较小(P<0.05);施加900N轴向压缩力后,踝穴角角度仍小于固定前胫骨踝穴角,但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0N、300N、600N及900N每两组数值之间进行比较,显示角度变化不显着(P>0.05)。3.1.1.3对照组胫骨前侧角及踝穴角的变化组内比较分析胫骨前侧角对照组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后(0N)与固定前胫骨前侧角相比,数值没有明显变化(P>0.05)。施加不同载荷后,与固定前胫骨前侧角相比,其角度没有明显改变(P>0.05)。0N、300N、600N及900N每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胫骨前侧角度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胫骨踝穴角固定前的踝穴与固定后向(0N)的踝穴角相比,角度改变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着性(P>0.05);施加300N、600N及900N的轴向压力后,胫骨踝穴角与固定前的胫骨踝穴角相比明显减小(P<0.05)。0N、300N、600N及900N每两组数值之间进行比较,差值不显着(P>0.05)。3.1.2踝关节稳定性分析3.1.2.1距骨倾斜及距骨移位组间分析在600N载荷下,对照组距骨移位与实验组的移位相比,其数值更大,它们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0N、300N、900N轴向载荷下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载荷下,两组在距骨倾斜变化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3.1.2.2距骨倾斜及距骨移位的组内分析3.1.2.2.1实验组距骨倾斜及距骨移位的组内分析外固定架固定前与固定后及施加300N、600N、900N轴向载荷相比,两者的距骨移位上有明显差异(P<0.05);在距骨倾斜变化方面,外固定架固定前与固定后及施加300N、600N载荷有明显差异(P<0.05),与施加900N载荷后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距骨移位及距骨倾斜在0N、300N、600N及900N不同载荷下移位值进行两两之间的比较,改变均无任何统计学意义(P>0.05)。3.1.2.2.2对照组距骨倾斜及距骨移位的组内分析在距骨移位方面,外固定架固定前与固定后及施加300N、900N载荷有明显差异(P<0.05),与施加600N载荷后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在距骨倾斜变化方面,外固定架固定前与固定后有明显差异(P<0.05),与施加300N、600N及900N轴向载荷后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3.1.3不同载荷下骨折端移位比较分析3.1.3.1两组不同载荷下骨折端移位组间比较分析不同载荷下,两组在外踝侧方、内踝侧方、内踝分离及关节面台阶变化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3.1.3.2骨折端移位组内分析3.1.3.2.1实验组骨折端移位组内分析外固定架固定前与固定后及施加300N、600N、900N轴向载荷相比,两者在外踝侧方、内踝分离上有明显差异(P<0.05)。外固定架固定前与固定后及施加300N、600N、900N轴向载荷相比,两者内踝侧方移位及关节面台阶变化上差异不明显(P>0.05)。对实验组外踝侧方、内踝侧方、内踝分离及关节面台阶移位各指标在0N、300N、600N及900N不同载荷下移位值进行两两之间的比较,改变均无任何统计学意义(P>0.05)。3.1.3.2.2对照组骨折端移位组内比较分析外固定架固定前与固定后及施加300N、600N、900N轴向载荷相比,两者在外踝侧方、内踝分离上有明显差异(P<0.05);外固定架固定前与固定后及施加300N、600N轴向载荷相比,两者在内踝侧方及关节面台阶变化上差异不明显(P>0.05),在施加900N时,关节面移位超过固定前数值。对照组外踝侧方、内踝侧方、内踝分离及关节面台阶位在0N、300N、600N及900N轴向载荷的数值,对各指标下的四组数据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其差异均不明显(P>0.05)。3.2马蹄环形外固定架的临床应用分析结果5例6个月全部愈合,1例腓骨愈合延迟。术中出血量少,无浅表及深部感染,切口处皮肤无坏死。术后6例放射学评分均为优。随访期0.5-1年,疼痛评分术后比术前降低,足踝评分为92.2分,生活质量评分:PCS平均评分51.7分,MCS评分平均评分为59.2分。4结论在生物力学方面,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在控制踝关节稳定性及关节面内骨块移位上优于单臂式外固定架。在临床方面,马蹄环形外固定架构型简单轻便适合治疗关节附近的骨折,初步应用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因此,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对于关节面粉碎的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是一个选择。
王瑞[3](2020)在《筋骨并重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中医“筋骨并重”为指导理论,以骨短缩-延长术为治疗方式,比较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与Orthofix单臂外固定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4年9月~2019年9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资料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骨短缩-延长术的手术治疗方式。根据手术方法的差异分为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组(A组)与Orthofix单臂外固定架组(B组),每组各20例。记录并采集两组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骨缺损长度、软组织缺损面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愈合时间、软组织愈合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的HHS评分、术后踝关节功能的Baird-Jackson评分。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t检验、X2检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40例患者均得到复查及随访且未出现不良事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主要并发症以及术后踝关节功能上存在统计学的差异。A组平均手术时间147.95±18.59min,B组平均手术时间115.75±10.97min,两组数据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B组比A组手术时间短。A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55.60±20.79ml,B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02.25±26.73ml,两组数据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B组比A组术中出血量少。A组6位足下垂患者,B组足下垂患者1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B组发生足下垂畸形的几率更高;A组2位骨偏移患者,B组8位骨偏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比A组发生骨偏移的几率高。A组平均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78.95±7.27分,B组平均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85.50±6.04分,两组数据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B组比A组术后踝关节功能好。结论:应用骨短缩-延长术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中,采用Orthofix单臂外固定支架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发生足下垂畸形可能性小、术后踝关节功能良好;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发生骨偏移可能性小,固定效果更加牢固稳定。故需要根据两组治疗方式各自的优势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刘林军[4](2020)在《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创伤骨科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参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取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参照组为80.00%,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参照组术前和术后1周的IL-1β、TNF-α、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1周的IL-1β(3.62±0.29)pg/mL、TNF-α(450.14±86.20)ng/L、CRP(30.12±9.48)ng/mL明显低于术前IL-1β(4.54±0.26)pg/mL、TNF-α(557.81±80.13)ng/L、CRP(45.23±11.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的IL-1β、TNF-α、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1周的IL-1β(3.62±0.29)pg/mL、TNF-α(450.14±86.20)ng/L、CRP(30.12±9.48)ng/mL明显低于参照组术后1周的IL-1β(4.62±0.41)pg/m L、TNF-α(550.12±82.15)ng/L、CRP(46.07±10.3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住院时间(7.75±1.26)d和骨折愈合时间(27.58±3.14)d明显短于参照组住院时间(9.61±2.35)d和骨折愈合时间(32.12±3.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缩短治疗时间,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效果确切。
梁礼堪[5](2020)在《体外冲击波联合经络腧穴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运用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联合经络腧穴治疗骨不连,对比对照组临床疗效,评价ESW联合经络腧穴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为骨不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纳入诊断标准的50例骨不连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与治疗组病例数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宣传指导。治疗前两组患者均通过X线确定骨折线在体表的位置,对照组以骨折线为中心,上下各取2个治疗点冲击,每次治疗点可不同,但均在骨折线周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经络腧穴治疗,所选腧穴为双侧大杼、悬钟、膈俞、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两组都使用EMS Swiss Dolorclast MP100型气动弹道式ESW治疗仪,选用气压弹道式针灸探头,每个治疗点及腧穴冲击300次,频率14Hz,能量范围:0.320.55mj/mm2,每周1次,4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影像学评分、中医症候总积分等疗效指标,应用统计学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总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VA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第一次治疗结束后VAS评分较治疗前稍增高,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8、12周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3.VAS评分组间比较:第一次治疗结束、治疗4、8、12周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4.影像学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两组影像学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12周后,影像学评分较治疗前均取得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5.影像学评分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影像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影像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影像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7.安全性方面:安全性评价,两组骨不连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评价上无差异。结论1.ESW联合经络腧穴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ESW联合经络腧穴可提高骨不连的治愈率,ESW联合经络腧穴既能发挥ESW的作用,又能体现腧穴功效,较常规ESW治疗具有疗效佳、效显着的优点。
曾益龙[6](2020)在《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对恢复colles骨折解剖结构疗效及比较分析组合式外固定架与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整复后colles骨折的疗效差异,为组合式外固定架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30例:男8例,女22例,左侧colles骨折22例,右侧colles骨折8例,年龄52-73岁,平均61.90岁;手法整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30例:男10例,女20例,左侧colles骨折18例,右侧colles骨折12例,年龄51-74岁,平均61.20岁。分析统计各例外固定架固定所用的手术时间;据手术前,术后即时、2周、6周及12周分别查患侧腕关节正侧位片,进行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指标方面的比较,详细记录结果;记录各例术后第12周随访时的解剖学评分、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以上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侧别及年龄方面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手术时间对比:运用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所用时间少于运用单臂外固定架固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值方面的对比:手法整复对两组colles骨折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的恢复均疗效满意,手法整复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整复后,不论是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还是单臂外固定架,均能很好地维持复位后的掌倾角和尺偏角,但桡骨长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丢失。4.桡骨短缩丢失量的对比:手法整复后行组合式外固定架桡骨短缩丢失量(术后6周桡骨短缩值-术后即时桡骨短缩值)少于单臂外固定架桡骨短缩丢失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解剖学评分对比: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在术后第12周随访时的解剖学评分优良率高于手法整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在术后第12周随访时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于手法整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其他并发症: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发生钉道感染2例(6.67%,2/30),单臂外固定架固定发生钉道感染1例(3.33%,1/30),两组钉道感染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发生钉道感染的患者经换药和应用抗生素治疗均治愈,两组患者无一例发生钉道骨髓炎及固定钉松动。结论:手法整复对恢复colles骨折解剖结构疗效肯定;与单臂外固定架相比,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整复后colles骨折在手术时间、维持桡骨长度方面更优,且解剖学评分优良率及腕关节功能评分更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沈义东[7](2019)在《泰勒空间支架不同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对多平面复合畸形矫形精准度的实验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Sawbone人工合成胫骨制作多平面复合畸形模型,使用泰勒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对其进行畸形矫正,比较三种不同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对TSF矫形精准度的影响。探讨这三种安装参数测量方法的各自优缺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12根产自同一厂家的Sawbone人工合成胫骨模型,检查其质量无误后,进行多平面复合畸形模型的制作。先在模型上标记计划的截断位置,在畸形模型上安装泰勒空间支架,记录每个泰勒空间支架的3个框架参数即近远端环的直径、6根泰勒杆的长度,然后每个模型在不同部位截断制作胫骨多平面复合畸形。在进行畸形矫正之前拍摄胫骨模型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记录6个畸形参数。分别按照术中C臂透视测量法、术后三维CT测量法以及术后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法测量泰勒空间支架的安装参数。分别将这三种方法所测的安装参数输入泰勒空间支架配套的在线软件,出具电子矫形处方,依次调节六根带刻度的泰勒杆进行畸形矫正。矫形完成后再次拍摄胫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残留畸形(冠状面成角及移位、矢状面成角及移位)。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这三种方法测量的各安装参数数值,然后分别将这些参数输入在线软件出具初次矫形处方,再分析比较按照这三种测量方法出具的电子处方矫形后残留畸形的大小。记录术者在本组实验对象的安装参数测量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2)本研究选用3例分别按照这三种方法测量安装参数的临床典型病例,以展示其临床应用方法。典型病例均使用Bone Ninja软件进行测量及手术术前规划,将相关参数输入泰勒空间支架的在线软件得出初次矫形处方。支架调节完成后再次拍摄全长X线片测量残留畸形情况,再次使用在线软件得出进一步的矫形处方,直至矫形结果满意。结果:(1)术中C臂透视测量法、术后三维CT测量法以及术后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法测量的安装参数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使用术中C臂透视法、术后三维CT法和术后全长正侧位X线片法三种方法所测量的安装参数进行矫形后,残留冠状面成角(正值为内翻,负值为外翻)的均值分别是0.83°、0.67°和0.33°;残留冠状面移位(正值为外移,负值为内移)的均值分别是0.33mm、0.50mm和-1.17mm;残留矢状面成角(正值前弓,负值为后弓)的均值分别是0.50°、0.50°和1.67°;残留矢状面移位(正值为后移,负值为前移)的平均值分别是-1.67mm、-2.17mm和-0.50mm。使用这三种泰勒空间支架安装参数测量方法进行畸形矫正之后的残留畸形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C臂透视法、术后三维CT法和术后全长正侧位X线片法这三种TSF安装参数测量方法所测的各安装参数数值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多平面复合畸形的一次处方的矫形过程中,这三种泰勒空间支架安装参数测量方法的矫形精准度也没有显着差异。这三种安装参数测量方法都能够准确地定义泰勒空间支架的安装参数,都能够对多平面复合畸形进行精准的矫形。临床应用时三种方法均可以选择,如果术中需要立即行骨折复位或者使用泰勒空间支架辅助即刻矫形,此时可选用术中C臂透视法,但此方法在术中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参数测量,将会延长手术时间。术后三维CT测量法对于术者来讲是最省时的方法,只要读取放射科的报告就可以,而对于患者来讲可能会增加辐射剂量。术后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法拍摄时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患者摆体位配合,才能测量出比较准确的参数。
王爽[8](2019)在《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借助生物力学实验,比较固定胫骨干骨折的环形支架不同穿针方式五种构型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以直径3cm的直型聚乙烯塑料棒(PE棒)制作胫骨中段不稳定骨折模型,选取相同厂家同批次的聚乙烯塑料棒15根,将其随机均分为5组。截取长度51cm,两端各做6.5cm深度牙托粉塑模包埋,以适合机械安装,自中央部分横型截除2cm,形成每段18cm游离段。应用内径155mm的泰勒全环和螺纹杆安装四环结构环形支架,两端组环外径各8cm,中间两环间内径16cm,其中中间骨段上下各7cm,缺损骨段长度2cm。外固定架两端环外缘距相邻牙托粉塑模边缘各3cm。5组构型的穿针分别应用2.0mm克氏针及5.0mm半针或混合应用,每个环两枚固定针交叉90°固定。具体构型分为:每个环的穿骨元件均为交叉成90°的拉张克氏针组即全克氏针组(A组)、每个环均由2枚5.0mm螺纹半针相交叉成90°固定即全半针组(B组)、两端的两个环均由交叉成90°的拉张克氏针固定同时中间两环各以1枚拉张克氏针及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且两枚半针平行(C组)、每个环均以一枚拉张克氏针结合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且两端环组间克氏针及半针分别垂直(D组)、每个环均以1枚拉张克氏针结合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每个环的半针及克氏针分别平行组(E组)。应用拉张器给以克氏针1200N的恒定张力,螺栓扭矩限定在14Nm。将上述5组模型分别安装至实验机器,进行扭转及轴向压缩实验。通过对轴向负荷的断端位移和不同扭矩下的扭转角度的测定并计算相对应的刚度值,进行统计分析,比较5种不同穿针方式的环形支架的生物力学差异。并以经典的“理想状态”下的全克氏针Ilizarov支架(A组)做参照标准,分别比较各组环形外固定架构型在500N轴向压缩力及5Nm旋转扭矩时生物力学稳定性大小。结果:显示随着轴向负荷及旋转扭矩的增大,不同构型的外固定架轴向位移及旋转幅度均相应增大。比较500N轴向负荷下5组不同穿针方式的环形外固定架构型的轴向负荷实验提示:B组和其他各组相比轴向压缩位移最小(P<0.05),轴向刚度最大(P<0.05);此时C组、D组、E组的轴向位移和轴向刚度分别和标准参照组A组比较,提示两项指标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扭转实验5NM扭矩下上述5组构型两两比较时:B组在扭转角度上数值最小(P<0.05)和扭转刚度最大(P<0.05)。C组和E组在上述两项指标中比较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0.05),而在扭转刚度上弱于全克氏针组Ilizarov支架(A组)(P<0.05)。D组和A组在扭转角度和扭转刚度上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P=0.981)。结论:随着轴向负荷及旋转扭矩的增大,不同构型的环形外固定架轴向位移及扭转角度均相应增大。1、轴向压缩负荷实验:在轴向压力为500N时5组构型中全半针组环形支架(B组)具有最好的轴向抗压缩能力,此时C组、D组、E组的轴向抗压缩能力和A组相当。2、扭转负荷实验:在扭矩为5Nm时,5组构型中全半针组环形支架(B组)显示了更好的抗扭转能力,此时D组的抗扭能力和A组相当,C组和E组抗扭转能力相当,但二者均相较A组在抗扭转能力上为弱。
苏虔[9](2018)在《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2号方治疗上肢骨折15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2号方治疗上肢骨折15例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科2014年9月2017年6月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2号方治疗上肢骨折共15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1572岁,平均为41.20±16.37岁。肱骨骨折6例,尺桡骨双骨折4例,桡骨远端骨折5例。骨折类型:其中粉碎骨折8例(占病例总例数53%),横断骨折2例,斜形骨折2例,螺旋形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9例(占病例总例数60%),根据Gustilo分型,其中GustiloⅠ型3例,GustiloⅡ型5例,GustiloⅢa型1例,闭合性骨折6例。根据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具有可比性,随机选取同期上肢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联合接骨2号方的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080岁,平均为49.40±19.21岁。肱骨骨折8例,尺桡骨干双骨折3例,桡骨远端骨折4例。骨折类型:其中粉碎性6例(占病例总例数40%),横断骨折1例,斜形骨折3例,螺旋形骨折5例。开放性骨折5例(占病例总例数33%),根据Gustilo分型,GustiloⅠ型4例,GustiloⅡ型1例,闭合性骨折10例。通过查阅住院、门诊病历及定期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及上肢功能活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10个月,最长18个月,平均13.5个月。1、治疗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04﹤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最短3.5周,最长16周,平均12.13±3.45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最短4周,最长18周,平均13.22±3.44周。2、治疗组均未出现并发症,5例患者出现针口渗液,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经加强伤口换药处理后好转。对照组出现2例并发症(发生率13.3%),1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出现感染,经换药及应用抗生素处理,骨折3个月达到临床愈合,予以取出钢板。1例肱骨干骨折术后出现神经损伤,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3个月后恢复。3、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DASH)时间效益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术后当天、术后2周、术后4周、末次随访治疗组上肢功能评分(DASH)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均获得良好恢复,术后当天、术后2周、术后4周、末次随访治疗组上肢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好。结论:1、两种固定方式在治疗上肢骨折中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2、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上肢骨折,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更适用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伊力扎提·伊力哈木[10](2018)在《两种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干创伤后骨髓炎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Orthofix单臂轨道式重建外固定支架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骨传送治疗胫骨干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接受Orthofix单臂轨道式重建外固定支架和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骨传送治疗的14例患者资料。男11例,女3例;根据患者采用的外固定支架种类分为2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类型、初始致伤原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术前一般资料。术后710 d开始行骨传送,每段骨块按1mm/d的速度传送,分46次完成。术后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骨延长长度、带架时间、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及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Orthofix单臂轨道式重建外固定支架组患者9例,平均年龄:40.4岁;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组患者5例,平均年龄:30.6岁。Orthofix单臂轨道式重建外固定支架组患者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组患者术前白蛋白平均:40.2 g/L,39.6 g/L;术前血红蛋白平均:139.8 g/L,130.0g/L;术前白细胞平均:6.75 x10^9/L,7.71 x10^9/L;矿化时间平均:48.4天,45.6天;骨延长长度平均:6.9cm,7.4cm;带架时间平均:19.1月,20.4月;骨对接端加压处理的患者分别为8例,5例;骨对接端修整植骨的患者分别为1,0例;患者踝、膝关节活动度受限患者分别为2例,5例;患者骨传送期间皮肤牵拉痛分别为5例,3例;钉道周围出现分泌物的患者分别为6例,4例;两组患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结果提示:Orthofix单臂轨道式重建外固定支架组1例患者敌对因子分值>2,1例患者人际关系因子>2,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组1例患者人际关系因子>2。结论:Orthofix单臂轨道式重建外固定支架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干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临床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后期对患者生活、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单臂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臂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骨延长骨搬移技术治疗骨感染、骨缺损的临床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指标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围术期指标 |
2.2 ADL评分、SAS评分 |
3 讨论 |
(2)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负重稳定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接骨学治疗骨折的理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Pilon骨折内外固定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节 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负重稳定性尸体标本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Ruedi-Allgower Ⅱ型Pilon骨折模型制备 |
3 实验方法 |
4 干预措施 |
5 主要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7 结果 |
第二节 马蹄环形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临床应用初探 |
1 临床资料 |
2 临床研究方法 |
3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及小结 |
1 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方案的优势 |
2 不同外固定架的生物力学机制及临床应用 |
3 马蹄环形外固定架的生物力学优势 |
4 马蹄环形外固定架的临床应用优势 |
5 结论 |
6 本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3)筋骨并重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二) 治疗方式 |
1. 术前准备 |
2. 手术过程及方法 |
3. 术后处理 |
4. 术后并发症 |
(三) 疗效评价 |
(四) 统计学方法 |
(五) 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及情况 |
2.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
3. 骨愈合时间及软组织愈合时间 |
4. 术后主要并发症 |
5. 术后膝关节及踝关节功能 |
二、讨论 |
(一) 基于中医骨伤科“筋骨并重”的理论指导 |
(二) 骨短缩-延长术的生物学原理 |
(三) 骨短缩-延长术的优势及缺点 |
(四) 两组外固定架的比较 |
(五) 胫骨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治疗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骨骨缺损及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中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4)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2.3 两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
3 讨论 |
(5)体外冲击波联合经络腧穴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 |
1.6 病例去除标准 |
1.7 终止研究标准 |
1.8 知情同意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3.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3.3 两组VAS评分及影像学评分比较 |
3.4 两组总疗效评价 |
3.5 安全性评价 |
4.讨论 |
4.1 立题基础 |
4.2 ESW治疗骨不连的相关机制 |
4.3 穴位的定位 |
4.4 选穴分析 |
4.5 结果分析 |
4.6 问题和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Colles骨折的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一般临床资料 |
第二部分 方法 |
1 试验组治疗方案 |
1.1 手法整复 |
1.2 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 |
1.3 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处理方案 |
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1 治疗前准备及手法整复同试验组 |
2.2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 |
2.3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处理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手术时间 |
3.2 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值治疗前后情况 |
3.3 解剖学评分 |
3.4 腕关节功能评分 |
3.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手术时间比较 |
2 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值比较 |
3 桡骨短缩丢失量比较 |
4 解剖学评分比较 |
5 腕关节功能比较 |
6 其他并发症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三柱理论 |
2 Colles骨折分型 |
3 手法整复 |
4 colles骨折的治疗方式 |
4.1 小夹板固定 |
4.2 石膏固定 |
4.3 外固定架固定 |
4.4 经皮克氏针固定 |
4.5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
4.6 髓内钉内固定 |
4.7 植骨 |
4.8 人工腕关节置换 |
4.9 腕关节镜技术 |
5 外固定架固定在治疗colles骨折中的优势 |
6 组合式外固定架与单臂外固定架运用及疗效对比 |
7 本研究运用组合式外固定架的创新之处 |
8 不足与展望 |
9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附录A |
2 附录B |
3 附录C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泰勒空间支架不同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对多平面复合畸形矫形精准度的实验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泰勒空间支架的不同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对三维复合畸形矫形精准度的实验对比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工具 |
1.1.3 实验仪器 |
1.1.4 应用软件 |
1.1.5 实验步骤 |
1.1.6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三种方法所测的安装参数数值的比较 |
1.2.2 三种安装参数测量方法矫形结果之间比较 |
1.2.3 Sawbone骨畸形模型实验过程展示 |
1.3 讨论 |
1.3.1 畸形矫正的原则 |
1.3.2 即刻矫正还是缓慢矫正 |
1.3.3 TSF用于胫腓骨骨折复位 |
1.3.4 TSF用于三维复合畸形的矫正 |
1.3.5 安装参数测量误差原因分析 |
1.3.6 三种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各自的优缺点 |
1.3.7 实验过程说明及结果分析 |
1.3.8 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二、三种安装参数测量方法临床应用的典型病例 |
1.1 典型病例1 |
1.2 典型病例2 |
1.3 典型病例3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泰勒空间支架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实验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1.1 主要实验材料和外固定架组件 |
1.1.2 主要实验工具 |
1.1.3 实验仪器 |
1.1.4 实验场所 |
1.1.5 应用统计软件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标本分组 |
1.2.2 制备胫骨骨折模型 |
1.2.3 安装外固定支架 |
1.2.4 骨折的生物力学模拟实验 |
1.2.5 数据的整理及统计软件分析 |
2.结果 |
2.1 轴向压缩实验 |
2.1.1 轴向位移 |
2.1.2 轴向刚度 |
2.2 模型扭转实验 |
2.2.1 扭转角度 |
2.2.2 外架扭转刚度 |
3.讨论 |
3.1 骨折的修复愈合机制 |
3.2 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 |
3.3 骨折的治疗 |
3.3.1 骨折的早期非手术治疗(夹板、石膏) |
3.3.2 骨折治疗内固定理念 |
3.3.3 骨折外固定治疗的优、缺点以及Ilizarov外固定架的应用 |
3.4 Ilizarov支架各组件对整体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 |
3.5 胫骨骨折常用手术固定方式及其生物力学比较 |
3.5.1 胫骨骨折常用手术固定方式 |
3.5.2 胫骨骨折常见固定方式的一些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
3.6 胫骨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及常见骨不连情况的处置 |
3.7 实验设计思路及相关评价 |
3.8 数据分析 |
3.9 本次实验的优点和局限性 |
3.9.1 本次实验的优点 |
3.9.2 本次实验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Ilizarov外固定支架的发展和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2号方治疗上肢骨折15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2.3 术后随访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3.2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 |
3.3 并发症发生情况 |
3.4 两组患者术后DASH评分比较 |
3.5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上肢骨折的认识 |
4.2 上肢骨折的治疗 |
4.2.1 石膏或夹板外固定 |
4.2.2 钢板螺钉内固定 |
4.2.3 髓内钉内固定 |
4.3 单臂外固定支架的生物力学特征 |
4.4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优越性 |
4.5 单臂外固定支架适应症分析 |
4.6 单臂外固定支架的局限性 |
4.7 手术经验的探讨 |
4.8 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 |
4.9 单臂外固定支架术后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
5 中药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
6 接骨2号方的组成及具体药物分析 |
7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10)两种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干创伤后骨髓炎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2.治疗方法 |
2.1 骨传送手术指征 |
2.2 扩大清创 |
2.3 Orthofix单臂轨道式重建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 |
2.4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 |
2.5 截骨 |
2.6 手术器械及耗材 |
3.术后处理及疗效评定 |
3.1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原理 |
3.2 术后随访及治疗 |
3.3 术后功能锻炼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单臂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骨延长骨搬移技术治疗骨感染、骨缺损的临床观察研究[J]. 李宇鹏,郑进发,林进标,王永标. 智慧健康, 2021(23)
- [2]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负重稳定性与临床应用研究[D]. 陈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筋骨并重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D]. 王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刘林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20(12)
- [5]体外冲击波联合经络腧穴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礼堪.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D]. 曾益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泰勒空间支架不同安装参数测量方法对多平面复合畸形矫形精准度的实验对比研究[D]. 沈义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王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2号方治疗上肢骨折15例临床疗效观察[D]. 苏虔.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两种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干创伤后骨髓炎的疗效对比[D]. 伊力扎提·伊力哈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colles骨折论文; 骨折论文; 骨折恢复论文; 胫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