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ow-Temperature Hydrogen Storage Allo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i-MH Battery(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博[1](2021)在《钴磷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储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Co基合金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储氢性能,作为Ni-MH电池的负极材料在新能源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以Co-P合金为研究对象,加入花状Ni/C纳米晶、MWCNT/MoS2复合材料和C@Ni S核壳材料,形成以Co-P合金为主的复合材料,并研究了Co-P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花状Ni/C纳米晶,采用球磨法将其与Co-P合金复合,形成Co-P+Ni/C复合材料。Co-P+Ni/C复合材料的最大放电容量为635.8 m Ah/g,容量保持率为66.3%。研究表明,花状Ni/C纳米晶所具有的独特片层结构和电催化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Co-P合金的电化学储氢性能。(2)采用溶剂热法将MoS2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进行复合,再通过高能球磨法制备出Co-P+MWCNT/MoS2复合材料。复合后的材料表现出比Co-P合金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在30 m A/g电流密度下,最大放电容量可达702.9 m Ah/g,循环50圈后的放电容量仍可保持在478.7 m Ah/g。研究表明,MWCNT优异的电导率和中空管状结构可以加速电荷转移并为氢提供传输通道,MoS2可以抑制活性物质的溶解和氧化。二者形成复合材料后,MWCNT和MoS2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改善了Co-P合金的电化学储氢性能。(3)采用低温水浴法制备了一种核壳材料,这种核壳材料是由Ni S包覆多孔碳(C@Ni S)形成的,并采用球磨法制备出Co-P合金和C@Ni S的复合材料。当Ni S和多孔碳的摩尔比为4时,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好,最高放电容量可达697.8 m Ah/g,容量保持率为69.2%。研究表明,具有催化作用的Ni S纳米片层均匀的包覆在多孔碳表面上时,可以为电化学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加快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电荷转移速率,促进氢的扩散,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储氢性能。
黄建灵[2](2020)在《镁基非晶储氢合金的结构稳定性与电化学性能》文中认为镍氢(Ni-MH)电池具有动力性能好,工作温度宽,安全性好,但其能量密度偏低的短板使其应用受到较大的局限。Mg基合金具有电化学容量高(Mg2Ni H4的理论电化学容量为999 m Ah/g)和资源丰富等优点,使用Mg基合金电极将大幅度提高Ni-MH电池的能量密度,是Ni-MH电池负极的理想材料。然而,Mg基合金电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特别严重,前人的研究中将其归因于Mg在电解液中的腐蚀。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主要是期望通过抑制Mg的腐蚀来提高Mg基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采用的方法包括表面改性、与其他材料复合、合金多元化和电解液改性等。但是,Mg基合金电极循环稳定性的提高非常有限,仍不能满足Ni-MH电池负极的商用要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致力于揭示Mg基合金电极容量衰减的相关机理并提高其循环稳定性,为研发电化学性能优异的Mg基合金电极提供新方法。另外,本研究探索了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电解液和高浓度LiOH+Li2SO4电解液对Ni-MH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为提高Ni-MH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提供新思路。本文研究采用球磨法制备的非晶Mg-Ni合金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容量,但其容量在充/放电循环中快速衰减。为了揭示球磨法制备的Mg-Ni合金的电化学容量来源及其容量衰减的机理,本文系统对比研究了Mg2Ni合金,纳米晶Mg2Ni合金和非晶Mg0.5Ni0.5合金的气-固吸放氢和电化学吸放氢性能,以及合金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球磨Mg-Ni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容量来自合金中非晶Mg Ni相的脱氢反应,并非来自Mg2Ni相,因为Mg2Ni H4在电化学作用下不能脱氢。除了合金电极的腐蚀外,氢致晶化也是非晶Mg-Ni合金电极容量衰减的一个主要原因。非晶Mg-Ni合金电极的氢致晶化速率和腐蚀速率均与充电容量成正比关系。在高充电容量下,非晶Mg Ni容易晶化成Mg2Ni H4相,合金粉化速率也增加,导致其容量快速衰减。相反,在低充电容量下,合金的氢致晶化反应和粉化速率并不明显,所以合金电极的循环性能相对较好。添加Ti对Mg-Ni非晶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有一定的提高,为了揭示添加Ti对球磨Mg-Ni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系统对比研究了Mg0.50Ni0.50、Mg0.45Ti0.05Ni0.50和Mg0.40Ti0.10Ni0.50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以及合金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本研究发现,Ti的添加之所以能提高球磨Mg-Ni合金电极的循环寿命,是因为提高了合金中非晶相的稳定性,抑制了氢致晶化反应的发生。Ti的添加并没有提高合金电极的抗腐蚀性能,这推翻了前人提出的添加Ti改善循环稳定性是因为提高了抗腐蚀能力的机理。另外,Ti的添加使合金中有纳米晶Ti Ni相生成,从而提高了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和高倍率性能(HRD)。在300 m A/g的放电电流密度下,Mg0.50Ni0.50、Mg0.45Ti0.05Ni0.50和Mg0.40Ti0.10Ni0.50合金电极的HRD值分别为41.7%、83.7%和90.3%。而在1200 m A/g的放电电流密度下,HRD值分别为26.7%、34.8%和46.2%。Ti的添加提高了非晶Mg-Ni合金中非晶相的稳定性,但没有抑制合金电极的腐蚀,其容量衰减依然很严重。为了减少Mg基合金电极的腐蚀,本研究尝试使用TMAH溶液作为电解液。相比于6M KOH,Mg0.40Ti0.10Ni0.50合金电极在4.5M TMAH电解液中的腐蚀速率更小,因此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经过100次循环后,Mg0.40Ti0.10Ni0.50合金电极在4.5M TMAH的放电容量为210 m Ah/g,而6M KOH电解液中只有69 m Ah/g。Mg0.40Ti0.10Ni0.50-Ni(OH)2电池在4.5M TMAH中的自放电也远小于在6M KOH中。另外,在4.5M TMAH中添加少量Cu(OH)2后,Cu2+在充电过程中还原沉积到Mg0.40Ti0.10Ni0.50合金电极的表面,进一步提高了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经过100次循环后,Mg0.40Ti0.10Ni0.50合金电极还具有313 m Ah/g的放电容量。合金电极表面沉积的Cu也促进了合金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速率。最后,为了提高Ni-MH电池的工作电压,本研究尝试使用高浓度LiOH+Li2SO4溶液作为Ni-MH电池的电解液。在LiOH+Li2SO4溶液中,Li2SO4的溶解度随着LiOH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溶液的离子电导率增加。高浓度LiOH+Li2SO4溶液的电化学窗口比6M KOH和5M LiOH溶液的宽。由AB5型合金电极与Ni(OH)2正极配对的Ni-MH电池在5M LiOH+0.8M Li2SO4电解液中的工作电压显着高于在传统的6M KOH电解液中,从1.28 V(6M KOH)提高到1.34 V(5M LiOH+0.8M Li2SO4)。由电化学比容量更高的Mg0.40Ti0.10Ni0.50合金电极与Ni(OH)2配对成全电池,在5M LiOH+0.8M Li2SO4电解液中的放电比能量高达169 Wh/kg。此外,Mg0.40Ti0.10Ni0.50合金电极在5M LiOH+0.8M Li2SO4电解液中的腐蚀速率小于在6M KOH电解液中。因此,采用该电解液不仅能提高能量密度,也有利于提高循环寿命。
金玉凡[3](2020)在《基于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Systems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能源危机和环境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电动汽车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电池技术的突破,电池是电动汽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此,对电动汽车电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也大力支持和发展电动汽车,对于电池这方面文章的翻译,有助于了解国外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情况,同时促进我国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上的突破。本报告以Sandeep Dhameja所着的《电动汽车电池系统》(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Systems)中的前两章作为源语文本,应用Trados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实践。本文旨在研究Trados辅助翻译软件在科技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在报告中,作者详细说明了应用Trados翻译的整个过程,介绍了 Trados软件的主要模块,包括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等。通过具体案例,作者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难点进行了归纳,从词汇、句法及语篇三个层面结合实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进而总结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指出了 Trados辅助翻译软件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根据报告分析,笔者发现尽管Trados辅助翻译软件存在不足,译者仍能通过Trados的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提供的平行文本和术语,在短时间内快速熟悉原文的背景知识。笔者从翻译效率、翻译一致性以及译后审校三个方面对Trados辅助翻译软件进行了客观评价,分析了 Trados辅助翻译软件的优势。作为译员,必须遵循时代的步调,学习应用Trados等CAT技术,将Trados和人工翻译相结合,从而提高翻译效率,保证翻译的质量。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的分析报告,一方面能为翻译此类文本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深化人们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正确认识。
尹亮亮[4](2020)在《电极材料及装配方式对新能源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以其低油耗、低排放的优点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但由于纯电动汽车技术还需继续发展完善,技术较为成熟的混合动力汽车(HEV)成为近中期发展的目标。镍氢电池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的首选动力电池,其性能的高低关乎着车辆的节油效果。为了提高镍氢电池的性能,本文进行通过改进负极基材和改进内部连接阻值来降低电极的内阻等途径改善电池性能。影响电池功率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电池内阻,电池内阻小的电池相对应的电池功率性能就好。电池内阻产生的一个因素就是电池内部集流体的连接(焊接)电阻。通过对极耳外观及焊接方式进行改进,通过设计不同样式(集流盘式和双极耳)及不同焊接方式(四焊点、六焊点、八焊点),增大焊接面积,从而降低电池内部的连接内阻,降低电池交流内阻和直流内阻,提升电池性能,主要是功率性能。对于本实验,通过测试对比,集流盘式极耳和六点焊接制成电池内阻有明显降低,功率性能最好。极板基材在电池内部既是活性物质载体,也是导电框架,通过对负极基材进行改进,设计不同孔径的冲孔镀镍钢带,钢带冲孔排列间距一致,冲孔孔隙率不同,对浆料涂覆效果有一定影响,测试基材样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程度。经过对比试验,对于本实验,φ1.2mm孔径的钢带制成电池功率性能、低温性能以及自放电性能均优于φ1.0mm孔径钢带制成的电池。镍氢电池性能除了与电池装配工艺有关外,负极材料-贮氢合金的性能对电池性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AB5型贮氢合金La0.70Ce0.30Ni4.25+xCo0.35Mn0.55-xAl0.15中不同比例Mn元素的研究,x=0、0.1、0.2、0.3,通过对比实验测得,随Mn元素的减少,合金的晶格常数和晶胞体积逐渐减小,导致合金的放氢平台压力逐渐提高。合金的最大放电容量逐渐降低,高倍率放电和循环稳定性先提高后降低。为研究Mn元素被Ni元素替代后,对镍氢电池性能的影响程度,设计出两种La0.70Ce0.30Ni4.25+xCo0.35Mn0.55-xAl0.15(x=0和x=0.2)合金粉,并制备电池测试性能,x=0.2合金的功率性能、低温性能和循环寿命均优于x=0的电池。
尤超[5](2020)在《非晶硅薄膜的结构分析及作为新型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Ni-MH电池自上世纪90年代投入商业应用以来,作为Ni-MH电池负极的储氢合金电极材料发展已取得显着进展。然而,在绿色电动汽车和储能器件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Ni-MH电池由于受限于现有储氢合金电极容量较低以及水系电解质电化学窗口较窄的缺点,致使镍氢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仍比较缓慢,这极大限制和阻碍了Ni-MH电池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探索非传统储氢合金的新型高容量储氢电极负极材料以及与之匹配的具有较宽电化学窗口的电解液,这对发展高能量密度的镍氢电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最近有关非晶硅材料具有可逆电化学储氢性能的初步研究结果,本文首先通过磁控溅射方法制备非晶硅(a-Si)薄膜材料,探究了非晶硅薄膜的制备工艺,并采用三维轮廓、XRD、XPS、EDS、TEM等表征手段对非晶硅薄膜进行表征。对上述a-Si薄膜在以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的高纯H2中进行氢化处理,以制备氢化非晶硅(a-Si:H)薄膜,并采用红外FT-IR光谱等对该a-Si:H薄膜的结构和硅-氢键合模式进行分析。最后,以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EMIM][Ac])与醋酸混合组成的质子型离子液体为电解质,分别以非晶硅薄膜和氢化非晶硅薄膜作电池负极,组装成世伟洛克型电池,测试和分析了上述a-Si薄膜及a-Si:H薄膜的电化学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磁控溅射制备非晶硅薄膜过程中,溅射功率和气体工作压强对非晶硅薄膜的生长影响明显。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大,薄膜的生长速率随之增大;工作压强的作用则相反,随着工作压强的增大,薄膜的生长速率呈减小趋势。通过相关的表征分析可知硅薄膜呈现非晶态,但由于实验条件的制约,非晶硅薄膜在表面及体相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氧化,并且在溅射过程中,在衬底与薄膜的界面处有硅镍化合物产生。(2)通过储氢性能PCT装置对非晶硅薄膜进行氢化处理。在高温氢化处理过程中薄膜出现剥落,随着氢化时间的延长薄膜的剥落现象加剧,薄膜表面出现气孔。另外,通过相关表征发现高温氢化后的薄膜部分发生晶化,氢化后的薄膜氧化现象更为明显。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在制备的氢化非晶硅薄膜中存在SiH,SiH2,SiH3三种键合模式。(3)在电化学测试中,设定充放电电流密度为200 mA·g-1,本征非晶硅薄膜最大放电容量为113 mAh·g-1,采用共溅射制备的含有合金的非晶硅薄膜最大放电容量为221 mAh·g-1,电导率对非晶硅的电化学性能影响明显。氢化处理后的氢化非晶硅薄膜的最大放电容量为479.5 mAh·g-1,说明氢化处理对非晶硅薄膜的电化学性能影响更为明显。三组样品的放电平台均出现在0.7V附近。以上的电化学性能证明非晶硅在镍氢电池中有这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吕健[6](2020)在《钴硼合金的改性及其电化学储氢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有关报道可知,近些年,有许多新型储氢合金受到了关注,而具有高放电容量的钴基合金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新的能源储存和转化材料而被研究,应用于镍氢电池的负极材料。本文中的所有试验都是以Co2B合金为主研究主体,通过利用机械球磨和化学置换的方法,将Pd、Cu、碳纤维和Co3O4纳米颗粒掺入其中形成以钴基合金为主的复合材料,从而研究对Co2B合金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机械球磨的方法将5wt.%Pd掺入Co2B合金当中,通过研究球磨时间对Co2B+5wt.%Pd复合合金的影响,当球磨时间为30min时,Pd的分布最均匀,复合合金的电化学性能最佳。研究表明,Pd作为一种高效催化剂,可以加速电荷的转移速率,从而改善了材料的动力学和电化学活性。(2)通过机械球磨的方法分别掺入碳纤维和Co3O4纳米颗粒以及将碳纤维和Co3O4纳米颗粒共同掺入Co2B合金中,分别研究了碳纤维和Co3O4纳米颗粒对Co2B合金的影响以及两者协同作用下对Co2B合金的影响。碳纤维具有高导电能力以及强抗腐蚀的性能,Co3O4纳米颗粒是一种高效的电催化剂,保证了Hads在合金充放电中的供应,两者分别对Co2B合金的影响显着,改善了Co2B合金的放电容量以及循环寿命等的电化学性能,共同掺杂后,协同作用下,提高效果更是显着。(3)采用机械球磨法和化学置换法制备了Co2B+3wt.%Cu复合合金,通过实验发现化学置换法制备的复合合金中的Cu分布更加均匀,单位面积Cu含量也更高,使复合合金具有更好的化学性能。Cu的导电性以及抗腐蚀性在复合合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两种复合合金都表现出了更好的循环稳定性。
梁维俊[7](2020)在《氢氧化镍与聚乙烯醇基水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在柔性电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镍氢电池的比容量、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和成本都在锂离子电池和铅酸电池之间。更重要的是,镍氢电池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此外,超级电容器也是一种良好的能量存储系统,可以比电池以更高的功率密度使用。作为正极材料的氢氧化镍既可应用在镍氢电池,也可应用在超级电容器上,所以该材料在未来仍很有发展潜力。另外随着各种柔性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作为设备核心部件的柔性能源存储装置,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镍氢电池具有上述优势,但是柔性镍氢电池相关领域仍较为少有,所以研发柔性镍氢电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柔性镍氢电池正极材料氢氧化镍的制备和改进,以及柔性镍氢电池水凝胶薄膜电解质的制备与电化学储能应用上的探讨,来实现镍氢电池的柔性应用,以及整体的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花状结构的铝掺杂α-Ni(OH)2,并初步探究了铝离子浓度和尿素浓度对α-Ni(OH)2晶体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我们发现少量的铝含量能改善α-Ni(OH)2的电化学性能,但是在过量的情况下会严重削弱α-Ni(OH)2的性能。另一方面,尿素浓度越高的情况下,产生的副产物越多,但是对α-Ni(OH)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影响不大。出于利用率和电化学性能的最优化,综合上述测试,我们选出最优的α-Ni(OH)2合成方案。其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容量为302.22 mAh g-1,甚至在10 A g-1仍有71.22%的容量保持率。(2)在花状α-Ni(OH)2上包覆β-Ni(OH)2,从而改善了α-Ni(OH)2的性能,并探讨了花状α@β-Ni(OH)2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纳米核壳和介孔结构。即花状结构的α-Ni(OH)2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够使离子和电子沿着介孔结构快速转移。而β-Ni(OH)2纳米片作为壳,紧密包覆在α-Ni(OH)2核的表面,形成核壳结构,所以具有良好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此外,由于β-Ni(OH)2壳可以物理隔离强碱溶液,因此在充放电循环中提高了α-Ni(OH)2的晶体稳定性。另外,具有独特的纳米核壳和介孔结构的花状α@β-Ni(OH)2,可以提供与电解质更多的活性接触点,有利于提高电极的利用率和反应活性,从而提高了电极的比容量。使其组装的镍氢电池在424.75 W kg-1的功率密度下具有100.17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3)为了实现镍氢电池的柔性,创新地制备了厚度可控的具有自愈性的Borax-PVA/KOH/GO水凝胶薄膜并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抗拉伸,抗扭曲和防刺穿的性能,符合柔性储能器件电解质的要求。还将Borax-PVA/KOH/GO水凝胶薄膜应用于柔性α@β-21//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和柔性α@β-21//MH电池上,发现厚度小有利于比容量但是不利于循环寿命,而厚度较大的反而有利于循环寿命,这是由于厚度大的存液量比厚度薄的大,以至于不会快速干涸,保留其高离子导电率,使其即使在5 A g-1下,3300次循环后,仍有70%的容量保持率。另外,Borax-PVA/KOH/GO水凝胶薄膜应用在柔性α@β-21//MH电池上,我们发现水凝胶薄膜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略低于6 mol/L KOH水溶液,以致柔性α@β-21//MH电池比容量下降,但是水凝胶薄膜中的GO和部分PVA上的含氧官能团相对储氢合金能快速储存离子,即在电池中作为缓冲层。所以在大电流的情况下,储氢合金反应不充分,但是水凝胶薄膜仍能为其提供离子和比容量,从而提高倍率性能。并且成功地模拟为便携式柔性镍氢电池,点亮红色LED。
翟晓杰[8](2019)在《渗锂及复相材料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i基正二十面体准晶的特殊结构使其在理论上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但在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中,以包含正二十面体准晶相Ti-V-Ni和Ti-Zr-Ni合金为主合金材料,通过准晶空隙中渗锂、添加过渡金属氢化物以及元素替代方式制备Ti基准晶复合材料并讨论其电化学储氢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电弧熔炼和急冷技术制备Ti55V10Ni35和Ti1.4V0.6Ni准晶薄带,通过熔盐电渗方法将金属锂渗入到准晶空隙中,可逆的化学反应Li++H-←→LiH可使氢吸附解吸附(电荷转移)反应速率提高。渗锂电流密度分别为0.3 A/mg、0.6 A/mg、0.9 A/mg时制得Ti55V10Ni35-Li复合材料合金电极在放电电流密度为30 mA/g时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257.7 mAh/g(0.3 A/mg)、301.8 mAh/g(0.6 A/mg)和238.7 mAh/g(0.9 A/mg)较无添加时Ti55V10Ni35的219.8 mAh/g有大幅度提升,由此确定最佳渗锂电流密度为0.6 A/mg。同时研究发现Ti1.4V0.6Ni-Li(0.6 A/mg)复合材料合金电极在放电电流密度为30 mA/g时最大放电容量较无添加时Ti1.4V0.6Ni的276.8 mAh/g提升到307.1 mAh/g。2.熔盐电渗方法可提高准晶电极电化学性能但实验方法较复杂,过渡金属氢化物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起到催化和协同作用,因此考虑在Ti1.4V0.6Ni准晶合金中适量添加TiH和ZrH2。研究表明TiH和ZrH2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5 wt.%和10 wt.%时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放电能力。Ti1.4V0.6Ni和Ti1.4V0.6Ni+15 wt.%TiH电极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278.6 mAh/g和339.8 mAh/g,循环30次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5.6%和86.7%,高倍率放电能力由75.0%提升到85.6%;同样Ti1.4V0.6Ni+10wt.%ZrH2复合材料合金电极较无添加时的Ti1.4V0.6Ni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明显改善。3.LiH含有极高的氢重量密度,锂离子位于准晶晶格的空隙中可产生羟基离子并生成LiOH沉积在孔洞中以防止碱液腐蚀合金电极,准晶合金中添加LiH可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Ti55V10Ni35和Ti55V10Ni35+6 wt.%LiH电极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220.1mAh/g和292.3 mAh/g,复合材料循环容量保持率较无添加时相比由73.9%提高到87.1%,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由78.1%增加到87.8%;放电电流密度为30 mA/g时Ti41.5Zr41.5Ni17与Ti41.5Zr41.5Ni17+10 wt.%LiH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96.5 mAh/g和146.6 mAh/g,添加LiH后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由62.7%提升到76.3%。4.Pd具有良好的电催化能力,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导电性,Pd和/或MWCNTs的协同作用可提高准晶合金电极的储氢能力。采用机械合金化和退火工艺合成Ti49Zr26Ni25准晶,采用机械球磨法将不同比例Pd和/或MWCNTs的混合物加入合金粉末中,Ti49Zr26Ni25+a MWCNTs+b Pd(a+b=5%)复合电极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Ti-V-Ni合金中适当添加Fe可有效提高合金电极的活化性能,降低成本,改善电化学性能。Fe和V的电化学协同作用比纯V效果好且Fe的氧化层会最大程度的保护合金电极不受腐蚀。
蔡狄[9](2019)在《基于燃料电池架构的电化学氨气压缩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氨气是世界上最常见、最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农业、医疗行业等众多领域。传统上氨气压缩所采用的机械压缩技术有着诸多缺点,而与之相比,气体的电化学压缩技术具有效率高、节能、无噪音、环境友好等明显优势,近年来广受关注。本论文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燃料电池架构的新型电化学氨气压缩技术,以成本低廉的储氢合金替代铂催化剂来制作膜电极,使用自行设计的具有燃料电池架构的设备成功地对氨气进行了电化学压缩,所得高压气体的压力可达600kPa以上。本论文研究制备了粒度合适的储氢合金粉末,探索了膜电极的制作工艺;对制作出的膜电极进行充放电测试,证明了在膜电极中用电化学方法使储氢合金充氢的可行性,并考察了不同电极面积及制作材料对膜电极容量的影响,以及膜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和贮存性能。选取的三种材料中,MmNi3.73Co0.74Mn0.41Al0.19材料所制成的膜电极拥有最大的容量和最好的循环稳定性,其容量可达305mAh·g-1,并在25个循环之后仍保有最大容量的93.8%;在贮存性能方面,LaNi4.5Co0.5材料的表现最佳。在掌握膜电极容量特性的基础上,组装了氨气压缩设备,通过对比实验指出氨气压缩的最佳工作条件为60℃温度、60%进气湿度;在最佳工作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外加电压下的氨气压缩效果,分析了所得高压气体的组分,此外还考察了膜电极的电化学特性,讨论了装置的渗漏效应和逆向扩散效应,并计算了氨气压缩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1.5~3.0V的范围内,随着外加电压升高,氨气压缩所能达到的最大压力增大,而所需的时间则缩短。在3.0V电压下,氨气压力在32min内可升至672.4kPa。不同电压下的压缩产物中,氨气的含量可达86~94%。膜电极的极化曲线显示,外加电压高于1.2V时电流密度随电压升高而明显增大,这与氨气压缩所需的电压范围吻合。不同电压下,氨气压缩的电流效率在46~49%之间;储氢合金利用效率随电压升高而增大,最高可达60.5%。
王雨潇[10](2019)在《元素Y、Zr替代对AB5型储氢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AB5型储氢合金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储氢产品,占据了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在AB5型储氢合金的主要元素组成中,发现钴的添加提高了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但由于Co高昂的价格和潜在的上涨趋势。为了满足镍氢电池的市场需要并提升竞争力,采用感应熔炼法制备了La0.75Ce0.25-xZrx(Ni Mn Al)5.6(x=0,0.01,0.02,0.03),(La0.75Ce0.25-xYx)(Ni Mn Al)5.6(x=0,0.03,0.06,0.09)两个系列的合金。通过XRD、半电池测试系统等手段,研究合金的微观结构、活化性能、放电容量、循环寿命和高倍率放电性能。并研究与最优成分相匹配的热处理工艺,最终形成满足客户技术指标(0.2C容量>320mAh/g,1C循环200周容量保持率>80%)的低成本(无钴)产品。研究结果如下:Zr替代Ce后合金的结构未发生变化,晶胞体积逐渐减小,半峰宽逐渐增大。未经热处理的(La0.75Ce0.25-xZrx)(Ni Mn Al)5.6(x=0,0.01,0.02,0.03)系列合金中x=0.01样品的原材料成本82.19元/公斤,容量为332.6mAh/g,循环200周容量保持率从39.7%提高到57.8%。综合成本与性能方面考虑,该合金最具优势。以此合金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和热处理时间对该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热处理后合金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是合金的晶化程度和晶格参数略有不同。该合金在1000℃保温6h的热处理条件下具有最优的性能:最高容量为333mAh/g,循环200周后容量保持率达到83.05%,5C倍率下HRD值达到88.41%,均满足客户的性能指标。Y替代合金中的Ce后,合金的相结构仍为CaCu5型的LaNi5相,合金的半峰宽先增大后减小。经1000℃保温8h热处理后的(La0.75Ce0.25-xYx)(Ni Mn Al)5.6(x=0,0.03,0.06,0.09)系列合金中x=0.03样品的原材料成本为83.1元/公斤,其容量为333.4mAh/g,倍率性能达到最优,循环240周剩余容量由未替代合金的200.7mAh/g提高到241.2mAh/g。综合成本与性能考虑该合金有望达到客户的性能指标。因此研究该合金的最佳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研究发现1000℃保温8h后合金的性能达到最优:容量达到330mAh/g,循环240周容量保持率达到80.55%,5C倍率下HRD达到82.66%,均满足客户的性能指标。
二、Low-Temperature Hydrogen Storage Allo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i-MH Batte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ow-Temperature Hydrogen Storage Allo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i-MH Battery(论文提纲范文)
(1)钴磷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储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Ni-MH电池的简介 |
1.2.1 Ni-MH电池的发展过程 |
1.2.2 Ni-MH电池的原理及特点 |
1.2.3 Ni-MH电池的基本性能 |
1.2.4 Ni-MH电池未来发展趋势 |
1.3 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
1.3.1 AB_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 |
1.3.2 AB_2型Laves相储氢合金 |
1.3.3 AB_3型储氢合金 |
1.3.4 AB型钛基储氢合金 |
1.3.5 镁基储氢合金 |
1.3.6 钴基储氢合金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的仪器设备 |
2.2 材料的制备方法 |
2.2.1 机械合金化法 |
2.2.2 溶剂热法和水热法 |
2.3 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表征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2.4.1 Ni-MH模拟电池的制备 |
2.4.2 电池的放电容量及循环稳定性测试 |
2.4.3 高倍率放电性能测试 |
2.4.4 动电位极化测试 |
2.4.5 线性极化测试 |
2.4.6 阻抗测试 |
第三章 花状Ni/C纳米晶对Co-P合金电化学储氢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Co-P合金的制备 |
3.2.2 Ni/C纳米晶的制备 |
3.2.3 Co-P+Ni/C复合材料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
3.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WCNT/MoS_2复合材料对Co-P合金电化学储氢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Co-P合金的制备 |
4.2.2 MWCNT/MoS_2的制备 |
4.2.3 Co-P+MWCNT/MoS_2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
4.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NiS核壳材料对Co-P合金电化学储氢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Co-P合金的制备 |
5.2.2 多孔碳的制备 |
5.2.3 C@NiS核壳材料的制备 |
5.2.4 Co-P+C@NiS复合材料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
5.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镁基非晶储氢合金的结构稳定性与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Ni-MH电池的发展 |
1.3 Ni-MH电池的工作原理 |
1.4 电化学吸放氢和气-固吸放氢的关系 |
1.5 储氢合金电极材料 |
1.5.1 稀土系AB5型合金 |
1.5.2 稀土系AB_(3-3.5)型合金 |
1.5.3 AB_2型合金 |
1.5.4 Ti-V基合金 |
1.6 Mg基储氢合金电极的研究进展 |
1.6.1 合金多元化 |
1.6.2 表面修饰 |
1.6.3 与其他材料复合 |
1.6.4 电解液改性 |
1.7 本研究的依据、意义和内容 |
1.7.1 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
1.7.2 本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非晶Mg-Ni合金电极容量的来源及衰减机理 |
2.1 引言 |
2.2 合金的制备和分析方法 |
2.2.1 合金的制备 |
2.2.2 合金的结构、组织形态及结构转变表征 |
2.2.3 合金的气-固吸放氢测试 |
2.2.4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2.3 球磨Mg-Ni合金的电化学容量来源 |
2.3.1 球磨Mg-Ni合金的结构特征 |
2.3.2 球磨Mg-Ni合金的气-固吸放氢性能 |
2.3.3 球磨Mg-Ni合金的电化学储氢性能 |
2.4 非晶Mg0.5Ni0.5合金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
2.4.1 充电容量对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2.4.2 非晶Mg_(0.5)Ni_(0.5)合金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
2.5 非晶Mg-Ni合金容量衰减的机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i对 Mg-Ni非晶合金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合金的制备和分析方法 |
3.2.1 合金的制备及其结构、组织形态和结构转变表征 |
3.2.2 合金的气-固吸放氢测试 |
3.2.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3.3 添加Ti对球磨Mg-Ni合金的结构和非晶相稳定性的影响 |
3.4 添加Ti对 Mg-Ni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5 添加Ti提高球磨Mg-Ni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g-Ni基合金电极在四甲基氢氧化铵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
4.1 引言 |
4.2 电解液和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4.3 TMAH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质 |
4.4 Mg_(0.4)Ti_(0.1)Ni_(0.5) 合金在TMAH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
4.5 Mg_(0.4)Ti_(0.1)Ni_(0.5)合金在TMAH+Cu(OH)_2 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浓度盐电解液提高镍氢电池的能量密度 |
5.1 引言 |
5.2 合金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5.3 AB_5 合金电极在高浓度LiOH+Li_2SO_4 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
5.4 Mg基合金电极在高浓度LiOH+Li_2SO_4 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System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3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dos-aided Translation Practice Process |
2.1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Preparation of Source Text and Parallel Text |
2.1.2 Preparation of Re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Tools |
2.1.3 Making a Term List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with Trados |
2.2.1 Creation of a New Project |
2.2.2 Creation of Translation Memory and Term Base |
2.2.3 Pre-translation |
2.2.4 Translating the Project |
2.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with Trados |
2.3.1 Quality Control and Proofreading |
2.3.2 Update of Translation Memory and Term Base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of Trados-aided Translation Practice |
3.1 Translation Problems at Lexical Level and Solutions |
3.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
3.1.2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
3.2 Translation Problems at Syntactic Level and Solutions |
3.2.1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
3.2.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
3.2.3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
3.3 Translation Problems at Discourse Level and Solutions |
3.3.1 Lexical Cohesion |
3.3.2 Reference Cohesion |
3.4 Problem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rados and Solutions |
3.4.1 Improper Assignment of Segments |
3.4.2 Figure Format Problems |
3.4.3 Term Base Connection Problems |
Chapter Four The Evaluations of Trados in the Whole Translation Process |
4.1 Using Translation Memory to Improve Translation Efficiency |
4.2 Using Term Base to Ensure Translation Consistency |
4.3 Using Bilingual Texts for Easy Review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
5.1 Findings and Benefits of the Study |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Practice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Term List |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Ⅲ Target Text |
Achievements |
(4)电极材料及装配方式对新能源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新能源汽车政策 |
1.1.1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
1.1.2 新能源汽车分类及发展前景 |
1.1.3 动力电池的发展概况 |
1.2 镍氢电池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
1.2.1 化学电源的发展 |
1.2.2 镍氢电池简介 |
1.2.3 镍氢电池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4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
1.2.5 镍氢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 |
1.2.6 贮氢材料的发展及制备工艺 |
1.2.7 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极耳样式与焊接方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2.1 极耳样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2.1.1 电池制作 |
2.1.2 电池的功率性能 |
2.1.3 电池的自放电性能 |
2.1.4 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 |
2.1.5 电池的循环寿命 |
2.1.6 小结 |
2.2 焊接方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2.2.1 电池制作 |
2.2.2 电池的功率性能 |
2.2.3 电池的自放电性能 |
2.2.4 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 |
2.2.5 电池的循环寿命 |
2.2.6 小结 |
3 负极基材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3.1 基材选择 |
3.2 冲孔镀镍钢带设计及极板制作 |
3.2.1 钢带冲孔设计 |
3.2.2 负极板设计制作 |
3.3 电池制作 |
3.4 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3.4.1 电池的功率性能 |
3.4.2 电池的低温性能 |
3.4.3 电池的自放电性能 |
3.4.4 小结 |
4 贮氢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4.1 Mn含量对贮氢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1.1 合金的制备与测试 |
4.1.2 合金的相结构分析 |
4.1.3 合金的PCT特性 |
4.1.4 合金的活化及放电容量 |
4.1.5 合金的倍率性能 |
4.1.6 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
4.1.7 小结 |
4.2 Mn元素被Ni替代后对电池电性能的影响 |
4.2.1 合金粉制作 |
4.2.2 电池的制作 |
4.2.3 电池的功率性能 |
4.2.4 电池的自放电性能 |
4.2.5 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 |
4.2.6 电池的循环寿命 |
4.2.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非晶硅薄膜的结构分析及作为新型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镍氢电池概述 |
1.2.1 传统合金氢化物镍氢电池的特点和应用 |
1.2.2 新型镍氢电池的发展 |
1.3 硅基材料在储能和电化学方面的应用 |
1.3.1 硅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1.3.2 硅在储氢及电化学方面应用 |
1.4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及原理 |
2.1 薄膜制备方法简述 |
2.2 磁控溅射原理及非晶硅薄膜制备 |
2.2.1 磁控溅射原理 |
2.2.2 磁控溅射影响成膜质量的因素 |
2.3 非晶硅的气态氢化处理和方法 |
2.4 非晶硅薄膜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分析表征 |
2.4.1 三维轮廓仪 |
2.4.2 小角掠入射X射线衍射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2.5 电池组装及非晶硅薄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2.5.1 世伟洛克型电池组装 |
2.5.2 电解液配置 |
2.5.3 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 |
2.5.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章 非晶硅薄膜的制备及组织结构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过程 |
3.3 实验设计 |
3.4 结果分析及薄膜表征 |
3.4.1 薄膜的厚度测量及工艺参数确定 |
3.4.2 薄膜的形貌分析 |
3.4.3 薄膜的物相及结构分析 |
3.5 含掺杂的非晶硅薄膜制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晶硅薄膜的氢化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非晶硅薄膜的氢化行为研究 |
4.2.1 实验过程 |
4.2.2 氢化非晶硅薄膜表面形貌和结构分析 |
4.2.3 氢化处理后非晶硅薄膜的结构分析 |
4.2.4 氢与硅的相互作用分析 |
4.3 非晶硅薄膜电极在质子型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4.3.1 电解液相关分析 |
4.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4.3.3 循环后电极片相关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6)钴硼合金的改性及其电化学储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二次电池的特点 |
1.3 Ni-MH电池的工作原理 |
1.4 电化学性能与储氢性能之间的关系 |
1.5 用于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
1.5.1 AB_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 |
1.5.2 AB_2型(锆系)储氢合金 |
1.5.3 A_2B_7型和AB_3型RE-Mg-Ni基超晶格储氢合金 |
1.5.4 AB型(钛系)储氢合金 |
1.5.5 A_2B型(镁系)储氢合金 |
1.5.6 钴系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药品 |
2.1.2 仪器设备 |
2.2 材料的制备方法 |
2.2.1 高温固相法 |
2.3 电极材料微观结构的表征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3 X射线能谱仪成分分析(EDS) |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2.4.1 模拟电池的制备 |
2.4.2 放电容量及循环稳定性测试 |
2.4.3 高倍率放电性能 |
2.4.4 循环伏安测试(CV) |
2.4.5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 |
2.4.6 线性极化测试(LSV) |
2.4.7 电极腐蚀曲线测试 |
第三章 Pd的添加对Co_2B合金电化学储氢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的微观结构 |
3.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碳纤维与Co_3O_4纳米颗粒对Co_2B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协同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材料的微观结构 |
4.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种添加铜方法对Co_2B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材料的微观结构 |
5.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氢氧化镍与聚乙烯醇基水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在柔性电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镍氢电池的概述 |
1.2 镍氢电池正极 |
1.2.1 氢氧化镍的分类及结构 |
1.2.2 氢氧化镍的制备方法 |
1.2.3 氢氧化镍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 水凝胶电解质 |
1.3.1 水凝胶电解质的组成和特性 |
1.3.2 水凝胶电解质的种类与应用 |
1.4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花状结构的铝掺杂α-Ni(OH)_2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2.1 本章引论 |
2.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过程 |
2.3.1 花状结构的铝掺杂α-Ni(OH)_2的制备 |
2.3.2 电极制备 |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铝离子含量的铝掺杂α-Ni(OH)_2的性能 |
2.4.2 不同尿素含量的铝掺杂α-Ni(OH)_2的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壳结构的α@β-Ni(OH)_2 的制备、电化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
3.1 本章引论 |
3.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的主要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实验过程 |
3.3.1 花状结构的铝掺杂α-Ni(OH)_2的合成 |
3.3.2 核壳结构的α@β-Ni(OH)_2 的合成 |
3.3.3 电极制备 |
3.3.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3.3.5 α@β-Ni(OH)_2//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设计和组装 |
3.3.6 α@β-Ni(OH)_2//MH镍氢电池的组装 |
3.4 结果讨论 |
3.4.1 材料的结构表征 |
3.4.2 材料的形貌特征 |
3.4.3 电化学性能研究 |
3.4.4 α@β-Ni(OH)_2//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3.4.5 α@β-Ni(OH)_2//MH电池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厚度可控的Borax-PVA/KOH/GO水凝胶薄膜电解质的制备、电化学性能和应用研究 |
4.1 本章引论 |
4.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3 实验过程 |
4.3.1 厚度可控的Borax-PVA/KOH/GO水凝胶薄膜电解质的制备 |
4.3.2 电极制备 |
4.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4.3.4 柔性α@β-Ni(OH)_2//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组装 |
4.3.5 柔性α@β-Ni(OH)_2//MH电池的组装 |
4.4 结果讨论 |
4.4.1 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
4.4.2 材料的形貌表征 |
4.4.3 电化学性能研究 |
4.4.4 弯曲性能研究 |
4.4.5 自愈合性能研究 |
4.4.6 柔性α@β-Ni(OH)_2//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4.4.7 α@β-Ni(OH)_2//MH柔性镍氢电池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渗锂及复相材料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准晶 |
1.1.1 准晶的分类 |
1.1.2 准晶的制备方法 |
1.1.3 准晶的基本性能及应用 |
1.2 Ti基准晶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1.2.1 Ti基准晶性质及制备方法 |
1.2.2 Ti基准晶储氢性能 |
1.2.3 Ti基准晶的电化学性能 |
1.3 Ni-MH电池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 样品制备 |
2.3 材料表征 |
2.3.1 X射线衍射(XRD)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4 电化学性能表征 |
2.4.1 循环稳定性 |
2.4.2 自放电性能 |
2.4.3 高倍率放电性能(HRD) |
2.4.4 阻抗与阶跃测试 |
2.4.5 线性极化与动电位极化 |
第3章 渗锂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i_xV_(65-x)Ni_(35)(x=45,55)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3.3.2 Ti_(55)V_(10)Ni_(35)-Li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3.3.3 Ti_(1.6)V_(0.4)Ni-Li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3.4 小结 |
第4章 复相材料TiH、ZrH_2 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i_(1.4)V_(0.6)Ni+TiH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4.3.2 Ti_(1.4)V_(0.6)Ni+ZrH_2 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4.4 小结 |
第5章 复相材料LiH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 |
5.1 概述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Ti_(55)V_(10)Ni_(35)+LiH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5.3.2 Ti_(41.5)Zr_(41.5)Ni_(17)+LiH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5.4 小结 |
第6章 复相材料Pd/MWCNTs、Fe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 |
6.1 概述 |
6.2 实验部分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Ti_(49)Zr_(26)Ni_(25)+Pd/MWCNTs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6.3.2 Ti_(49)Zr_(26)Ni_(25)+Pd/MWCNTs(不同掺杂量)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6.3.3 TiV_((1-x))Ni Fe_x(x=0,0.1,0.2,0.3 和0.4)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9)基于燃料电池架构的电化学氨气压缩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燃料电池 |
1.1.1 燃料电池的发展简史 |
1.1.2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1.1.3 燃料电池的特性 |
1.1.4 燃料电池的分类 |
1.1.5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1.2 基于燃料电池架构的电化学气体泵技术 |
1.2.1 基于燃料电池架构的电化学气体泵技术原理 |
1.2.2 基于燃料电池架构的电化学气体泵技术研究现状 |
1.3 电化学氨气压缩 |
1.3.1 电化学氨气压缩的基本原理 |
1.3.2 电化学氨气压缩的混合气体法 |
1.3.3 电化学氨气压缩的储氢合金法 |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膜电极的制备 |
2.2.1 储氢合金粉末的制备 |
2.2.2 浆料的配制与单电极的制备 |
2.2.3 膜电极的热压 |
2.3 膜电极的充放电测试 |
2.3.1 氢氧化镍正极的制备 |
2.3.2 充放电装置的结构 |
2.3.3 充放电测试 |
2.4 电化学氨气压缩实验 |
2.4.1 氨气压缩装置的结构 |
2.4.2 单电池的结构 |
2.4.3 氨气压缩实验 |
2.4.4 膜电极的线性伏安扫描 |
2.4.5 气密性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膜电极的制备 |
3.1.1 储氢合金材料的选用 |
3.1.2 储氢合金粉末的制备 |
3.1.3 浆料的配制 |
3.1.4 质子交换膜及活性物质载体的选用 |
3.1.5 膜电极热压的工作条件 |
3.2 膜电极的充放电测试 |
3.2.1 膜电极充放电测试的工作条件 |
3.2.2 电极面积及制作材料对膜电极容量的影响 |
3.2.3 膜电极的循环稳定性 |
3.2.4 膜电极的贮存性能 |
3.3 电化学氨气压缩实验 |
3.3.1 氨气压缩实验的工作条件 |
3.3.2 不同外加电压下的氨气压缩实验 |
3.3.3 压缩产物的组分 |
3.3.4 膜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
3.3.5 装置的渗漏效应及逆向扩散效应 |
3.3.6 电化学氨气压缩的效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10)元素Y、Zr替代对AB5型储氢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稀土储氢材料的发展历程与分类 |
1.2.1. 发展历程 |
1.2.2. 稀土储氢材料的分类 |
1.2.3. 稀土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MH/Ni镍氢电池的一般原理与基础结构 |
1.3.1.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
1.3.2. MH/Ni电池的结构 |
1.4. AB_5型储氢合金改性的研究趋势 |
1.4.1. 元素替代对合金相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4.2. 热处理对合金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5.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5.1. 选题的依据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课题研究预期目的 |
2. 实验的研究方法 |
2.1. 实验的合金组分设计与样品制备 |
2.2. 合金微观结构测试 |
2.3. 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
2.3.1. 制备测试电极 |
2.3.2. 活化性能和电化学放电容量测试 |
2.3.3. 合金循环稳定性能测试 |
2.3.4. 合金高倍率放电性能的测试 |
3. Zr替代Ce对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1. (La_(0.75)Ce_(0.25-x)Zr_x)(Ni Mn Al)_(5.6)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3.1.1. (La_(0.75)Ce_(0.25-x)Zr_x)(Ni Mn Al)_(5.6)合金的结构 |
3.1.2. (La_(0.75)Ce_(0.25-x)Zr_x)(Ni Mn Al)_(5.6)合金的活化性能及电化学容量 |
3.1.3. (La_(0.75)Ce_(0.25-x)Zr_x)(Ni Mn Al)_(5.6)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分析 |
3.1.4. (La_(0.75)Ce_(0.25-x)Zr_x)(Ni Mn Al)_(5.6)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
3.1.5. 成本对比 |
3.1.6. 小结 |
3.2.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2.1.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
3.2.2.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活化及容量的影响 |
3.2.3.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循环寿命的影响 |
3.2.4.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倍率性能的影响 |
3.2.5. 小结 |
3.3.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3.1.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
3.3.2.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活化与容量的影响 |
3.3.3.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
3.3.4.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高倍率性能的影响 |
3.3.5. 小结 |
4. Y替代Ce对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1. (La_(0.75)Ce_(0.25-x)Zr_x)(Ni Mn Al)_(5.6)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4.1.1. (La_(0.75)Ce_(0.25-x)Zr_x)(Ni Mn Al)_(5.6)合金的微观结构 |
4.1.2. (La_(0.75)Ce_(0.25-x)Zr_x)(Ni Mn Al)_(5.6)合金的活化性能及电化学容量 |
4.1.3. (La_(0.75)Ce_(0.25-x)Zr_x)(Ni Mn Al)_(5.6)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
4.1.4. (La_(0.75)Ce_(0.25-x)Zr_x)(Ni Mn Al)_(5.6)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
4.1.5. 合金成本对比 |
4.1.6. 小结 |
4.2. 热处理温度对La_(0.75)Ce_(0.24)Y_(0.03)(Ni Mn Al)_(5.6)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2.1.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
4.2.2.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活化及容量的影响 |
4.2.3.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循环寿命的影响 |
4.2.4.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倍率性能的影响 |
4.2.5. 小结 |
4.3. 热处理时间对La_(0.75)Ce_(0.22)Y_(0.03)(Ni Mn Al)_(5.6)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3.1.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的外貌与氧含量的影响 |
4.3.2.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
4.3.3.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电化学容量与活化性能的影响 |
4.3.4.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
4.3.5.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高倍率性能的影响 |
4.3.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Low-Temperature Hydrogen Storage Allo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i-MH Battery(论文参考文献)
- [1]钴磷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储氢性能研究[D]. 李智博.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2]镁基非晶储氢合金的结构稳定性与电化学性能[D]. 黄建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基于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Systems为例[D]. 金玉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2)
- [4]电极材料及装配方式对新能源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性能影响研究[D]. 尹亮亮.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5]非晶硅薄膜的结构分析及作为新型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 尤超.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6]钴硼合金的改性及其电化学储氢性能的研究[D]. 吕健.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7]氢氧化镍与聚乙烯醇基水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在柔性电池中的应用[D]. 梁维俊. 华侨大学, 2020(01)
- [8]渗锂及复相材料改善Ti基准晶储氢性能的研究[D]. 翟晓杰.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2)
- [9]基于燃料电池架构的电化学氨气压缩技术[D]. 蔡狄. 厦门大学, 2019(12)
- [10]元素Y、Zr替代对AB5型储氢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 王雨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