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峡县总工会圆满完成2000年工会报刊征订任务(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1](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韩昱[2](2013)在《基层法制宣传效果探讨 ——以怀宁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法制宣传伴随国家与法律的产生而产生,伴随国家与法律的发展而发展。法制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各种法制信息与观念的传播,教育广大群众树立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最终实现全社会法律素质的整体提高,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顺利实现。而法制宣传效果则是指宣传对象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这是本论文结合现实研究的重点。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在全体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到目前全国已经进入了“六五”普法阶段。从“一五”到“六五”全国各地均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法制宣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宣传经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本文以怀宁县的法制宣传为研究对象,运用宣传效果理论和问卷调查法,分析该县法制宣传的现状,提炼该县法制宣传的经验,总结该县法制宣传的效果,指出该县法制宣传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正的建议。本文除第一章绪论部分共分为五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二章首先回顾了怀宁县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历程,然后对怀宁县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这也是支撑怀宁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此总结归纳出怀宁县多年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第三章是针对怀宁县法制宣传的问卷调查的分析与总结。根据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怀宁县4个乡镇,其中包括学生、教师、农民、工人等多种群体,设计了有关法制宣传意识、法制宣传主体、法制宣传媒介、法制宣传方式等问题,从问卷结果中分析怀宁县现阶段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特点。第四章结合问卷结果分析影响怀宁县法制宣传效果的因素,根据笔者掌握的怀宁县普法情况的文字资料结合问卷数据发现,影响怀宁县法制宣传效果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宣传主体、宣传对象、宣传媒介、宣传内容、宣传方式这五个方面。第五章是根据问卷调查获及的信息归纳出的一些问题。在肯定怀宁县法制宣传教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阻碍法制宣传效果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其中有体制不完善、资金不足等外部原因,也有工作意识不重视、工作态度不积极等内部原因。第六章笔者针对出现的法制宣传问题,结合怀宁县的实际,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提高怀宁县法制宣传工作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并试图以此探寻更为合理的的基层法制宣传之路。
宋艳梅[3](2012)在《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个案》文中提出高中教育承上启下,担负着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使命。高中教育不但会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还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示范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风向标和标杆,其规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对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等相关理论和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育叙事法等方法。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例,对示范高中的内涵、失范现象、失范原因和规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阐述与论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回顾了示范高中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改革、辐射带动等方面对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规范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之完善,学校管理之科学,校园文化之丰富,教师教学之生动和辐射带动之全面。第二,扫描了示范高中的失范问题。通过问卷、访谈和教育叙事法等方法,对示范高中存在的失范问题进行了扫描。其主要表现为:素质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念、示范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上的不规范。教师管理上,奖惩、评价和科研机制挫伤了部分教师积极性,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学生管理严管重罚,课业负担沉重,身体健康被忽视。财务欠债比较严重,教育乱收费。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合作精神淡漠,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精神追求单一,道德现状忧人,心理问题丛生;教学理念偏向主知主义;目标偏离素质;科目设置过于倾向高考;每周课时安排不均匀;方式单一封闭;内容偏难偏旧;评价分数挂帅。第三,透视了示范高中失范的原因。传统性影响上,官本位思想影响到示范高中发展的主动权和自觉性、教育理念和师生管理。社会本位思想使示范高中成为传承社会价值观念的工具,教学中灌输为主,训练和控制成为必需。专制思想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天经地义。教条主义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现代性的陷阱和危机上,功利主义影响到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并凸显教育负功能;控制思想使学校管理重权威、轻民主;科学主义使工具理性合理化,部分师生精神文化失范。招生考试体制导致重学历并影响教育教学;社会用人制度加剧了示范高中之间的比拼和一考定终身;重点学校制度的遗风影响教育理念;经费投入和保障不力引起学校负债和乱收费;法律制度不健全助长了不规范。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实的地域差别阻碍了示范。校园文化上,偏重物质建设滋生学生的享乐主义;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执行过程中的漏洞挫伤了部分教师积极性。教师素质中的教育观、学生观、知识观、师德修养、教学哲学和业务能力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素质上,示范高中生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意志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加上青春期的困扰以及人性复杂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降低了教学效果。最后,提出了示范高中进一步规范的思路与对策。从政府、社会和示范高中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示范高中规范发展的应对策略。政府层面上,应改革考试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示范高中发展搭建平台。社会层面,应转变用人观念和对示范高中的评价意识,重视育人质量;警惕失范效应扩展,扩大其规范引领作用;多种形式并举,普及高中教育;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示范高中自身层面,应端正素质教育和示范发展理念,完善教师管理的奖惩、评价和科研机制,提高管理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学生管理上应科学评价学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精神文化上,以师德建设促进教师精神文化建构,营造和谐的师-校,师-师,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标准的物质文化,建设规范的制度文化;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学习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教学上,树立知能结合的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握其难易度;推行多元多维学生评价。
韩福国[4](2004)在《市场、组织与国家——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面对中国在 1978 年后的制度变迁的革命性和平稳性,理论界提出了成功的理论解释:渐进的制度转型路径。但是这一渐进路径如何得以实现?是什么内在的逻辑因素支撑着国家和社会在制度转型中采取渐进而不是苏东制度转型的激进?中国制度变迁最为激烈和明显的领域就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及其产生的社会结构带来的社会制度变迁,因此上述问题在这一领域就转化为非公有制经济及其社会结构所涉及的制度变迁的渐进路径何以进行?在对这一制度领域的具体考察过程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基本架设:非公有制经济的代理组织——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及民间商会 (All-China Federation of Industry & Commerce ,简称 ACFIC)提供了国家与社会在制度博弈中载体,从而使二者在制度变迁中的合作博弈得以实现,减少了制度成本。ACFIC 通过对国家和社会的双重代理功能而承担了这一博弈载体的功能。本文应用新政治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博弈分析的方法,采取实证研究路径,基于 ACFIC 成立后的历史发展,以及 1979 年后的具体功能发挥来论证这一假设。
胡林辉[5](2002)在《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私营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思想政治领域内的变动,必然引起执政党在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内工作内容的调整和工作领域的拓宽。加强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样一个课题,就是我们党基于私营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且还将长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引起思想、道德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动这样一个总的历史背景提出来的。这一个课题的研究对于促进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党对私营经济的有效领导,加强私营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学科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认为,所谓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执政的共产党为实现对私营经济的政治领导,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在私营经济的活动领域,主要是面向私营经济广大从业人员,包括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共产党员,所开展的一种自觉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本文在论述中也涉及到与私营企业有关系的一些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由导言和正文六章构成。导论主要讲述了论文的选题过程,阐述了私营经济、私营企业、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等基本概念,论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现状和方法。第一章: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私营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党对私营经济有效领导的基础环节,是新形势下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条件,是私营经济领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主要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对象、工作任务、教育内容、工作方法、工作主体、领导机制等方面的特点。第三、四、五章构成了全文的重心部分,按照工作对象的不同,分别论述了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第三章:私营企业主的思想政治建设。论述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方针政策,对私营企业主阶层广大人员的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入党问题,以及私营企业主思想政治建设的载体问题。第四章:私营企业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从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员必须履行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义务两个角度论述了私营企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了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私营企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接着重点探讨了如何引导私营企业中的党员正确认识和对待私营经济的问题。最后,论述了私营企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的问题。 第五章:私营企业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对私营企业职工队伍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WP=3>务。其次,分别论述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环节、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是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手段、加强私营企业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的建设是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保障等三个问题。最后,论述了企业文化在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载体作用。第六章:私营企业党组织的建设。私营企业党组织应该是私营企业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本章重点探讨了私营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实现途径问题,私营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问题,私营企业党组织的作风建设问题,私营企业中的“隐性党员”和“口袋党员”问题,以及私营企业中党员发展工作问题。 目录中的二、三级标题和正文中的四级标题,以及正文中的加粗文字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赵保华[6](2000)在《西峡县总工会圆满完成2000年工会报刊征订任务》文中提出去年11月6日,河南省西峡县总工会圆满完成了工会报刊发行任务。其中,《中国工运》征订108份,是市总分配指导数70份的154%。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县在目前各类报刊征订激烈的形势下,能全面完成工会报刊征订任务实在不易。他们的主要作法是:1提高认识,加强?..
二、西峡县总工会圆满完成2000年工会报刊征订任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峡县总工会圆满完成2000年工会报刊征订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点 |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概念说明 |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
小结 |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
一、新省府工程 |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
小结 |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
小结 |
结语 |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
附录 |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基层法制宣传效果探讨 ——以怀宁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四节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怀宁县法制宣传历史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怀宁县法制宣传历程 |
第二节 怀宁县法制宣传工作的现状与分析 |
一、怀宁县法制宣传工作的组织机构 |
二、怀宁县法制宣传工作的人员构成 |
第三节 怀宁县法制宣传工作的代表性 |
第三章 怀宁县法制宣传教育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
第二节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一、调查样本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
二、调查样本文化知识水平、职业分布情况 |
第三节 怀宁县法制宣传问卷调查结果 |
一、法制宣传意识调查 |
二、法制宣传主体调查 |
三、法制宣传媒介调查 |
四、法制宣传方式调查 |
五、法制宣传内容调查 |
六、群众满意度调查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
第四章 怀宁县法制宣传效果的成因探究 |
第一节 法制宣传效果 |
第二节 怀宁县法制宣传教育包含的宣传因素 |
一、法制宣传主体 |
二、法制宣传对象 |
三、法制宣传内容 |
四、法制宣传媒介 |
五、法制宣传方式 |
第三节 宣传因素对宣传效果的影响 |
一、专业化主体“把关”宣传方向 |
二、重点性对象深化宣传效果 |
三、实用性内容增强宣传可接受度 |
四、多媒介运用提升宣传知晓度 |
五、情理兼容促进宣传深度 |
第五章 怀宁县法制宣传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人员之困——宣传队伍人员不足 |
第二节 区域之困——重点区域农村受忽视 |
第三节 媒介之困——法制宣传媒介滞后 |
第四节 资金之困——专项经费缺乏 |
第六章 提高基层法制宣传效果的策略建议 |
第一节 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立法 |
第二节 建立宣传主体绩效监控体系 |
第三节 加强法制宣传媒介的多样性、形式的灵活性 |
第四节 扩充人员编制加强组织建设 |
第五节 拓宽农村法制宣传渠道 |
第六节 推动法制宣传的市场化运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示范高中 |
1.3.2 规范 |
1.3.3 规范问题 |
1.3.4 示范高中规范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规范引领:示范高中示范诠释 |
2.1 示范高中创建的必要性 |
2.1.1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2.1.2 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
2.2 示范高中的演变历程 |
2.2.1 重点高中政策 |
2.2.2 “重点”“示范”并行 |
2.2.3 示范高中政策 |
2.3 示范高中应起的规范引领作用 |
2.3.1 理念规划之完善 |
2.3.2 学校管理之科学 |
2.3.3 校园文化之丰富 |
2.3.4 教师教学之生动 |
2.3.5 辐射带动之全面 |
第3章 规范失衡:示范高中失范现象扫描 |
3.1 教育理念重功利 |
3.1.1 素质教育理念模糊 |
3.1.2 教育公平理念不公 |
3.1.3 示范发展理念竞争 |
3.1.4 规划目标重进线率 |
3.1.5 办学目标重短平快 |
3.1.6 培养目标表里不一 |
3.1.7 办学质量效益不高 |
3.2 学校管理重控制 |
3.2.1 行政管理依赖评比 |
3.2.2 教师管理机制扭曲 |
3.2.3 教师负担过于沉重 |
3.2.4 学生管理严管重罚 |
3.2.5 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
3.2.6 学生健康不受重视 |
3.2.7 举债发展违规收费 |
3.3 精神文化重实用 |
3.3.1 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 |
3.3.2 一些教师合作精神淡漠 |
3.3.3 一些教师体罚变相体罚 |
3.3.4 一些学生精神追求单一 |
3.3.5 一些学生道德现状忧人 |
3.3.6 一些学生心理问题丛生 |
3.4 教师教学过重高考 |
3.4.1 教学理念偏向主知主义 |
3.4.2 教学目标偏离素质要求 |
3.4.3 科目设置过于倾向高考 |
3.4.4 每周课时安排不均匀 |
3.4.5 教学方式单一封闭 |
3.4.6 教学内容偏难偏旧 |
3.4.7 教学评价分数挂帅 |
3.5 正确认识示范高中失范现象 |
3.5.1 失范现象的诸类型 |
3.5.2 失范现象的普遍性 |
3.5.3 失范现象的特殊性 |
3.5.4 失范现象的动态性 |
第4章 难言隐痛:示范高中失范原因透视 |
4.1 传统思想影响 |
4.1.1 官本位与片面追求政绩的影响 |
4.1.2 社会本位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影响 |
4.1.3 专制主义与“一言堂”的影响 |
4.1.4 传统的教条主义影响 |
4.2 现代陷阱危机 |
4.2.1 功利主义冲击教育 |
4.2.2 控制思想影响学校 |
4.2.3 科学主义垄断教学 |
4.3 制度体制机制 |
4.3.1 招生考试体制的缺陷 |
4.3.2 社会用人机制的漏洞 |
4.3.3 重点高中制度的失误 |
4.3.4 经费保障机制的不足 |
4.3.5 法律制度的不够健全 |
4.4 地域差别 |
4.4.1 经济发展水平失衡 |
4.4.2 教育发展状况不匀 |
4.5 校园文化 |
4.5.1 物质文化有些过分 |
4.5.2 制度文化有些迷失 |
4.5.3 精神文化有些欠缺 |
4.6 教师素质 |
4.6.1 教育观念有些陈旧 |
4.6.2 师德修养有所欠缺 |
4.6.3 教学哲学有些无奈 |
4.6.4 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
4.7 学生素质 |
4.7.1 部分示范生自身缺点 |
4.7.2 青春期困扰未排除 |
4.7.3 个别差异性未受重视 |
4.8 主要原因关系探析 |
4.8.1 主要次要原因 |
4.8.2 内部外部原因 |
4.8.3 直接间接原因 |
4.8.4 多果以及多因 |
第5章 真正示范:正视失范规范发展 |
5.1 政府职责:从效率到公平 |
5.1.1 改革考试制度 |
5.1.2 减政放权松绑 |
5.1.3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
5.1.4 搭建学校发展平台 |
5.1.5 从重效率到重公平 |
5.1.6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
5.2 社会责任:从功利到合理 |
5.2.1 警惕蝴蝶效应发生 |
5.2.2 大力普及高中教育 |
5.2.3 科学评价育人质量 |
5.2.4 形成尊师重教风尚 |
5.3 示范高中:从失范到规范 |
5.3.1 端正办学理念 |
5.3.2 转变培养目标 |
5.3.3 完善教师管理 |
5.3.4 转方式提效能 |
5.3.5 完善学生管理 |
5.3.6 引领精神文化 |
5.3.7 推进素质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市场、组织与国家——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理论与假设的缘起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的问题:工商联在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二) 研究的假设:ACFIC 组织功能发挥与制度变迁 |
二 解释变迁的分析框架:制度博弈中的组织双重代理功能 |
(一) 理论综述:中国制度变迁的研究视角 |
(二) 方法论:新政治经济经学 |
(三) 分析框架:制度博弈中的组织代理 |
第二章 ACFIC 双重代理人的形成和历史作用 |
一 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
二 全国工商联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双重代理角色 |
(一) 中华全国工商联的建立的基础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正面评价 |
(二) 中华全国工商联建立是国家与社会的共同行为 |
(三) 全国工商联的双重代理功能的发挥 |
(四) 对历史上全国工商联代理绩效的评价 |
三 ACFIC双重代理在1978年后的定位 |
(一) 工商联的制度规定 |
(二) ACFIC 组织与政党、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和联系 |
(三) ACFIC 双重代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背景 |
(四) ACFIC 背后的经济和社会 |
第三章 ACFIC 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 |
一 ACFIC 的代理功能 |
(一) ACFIC 对私营经济的制度启动 |
(二) ACFIC 代表阶层的制度需求和制度阻力 |
(三) ACFIC 在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信息沟通 |
(四) ACFIC 的政治表达:政党中的民营企业家 |
(五) ACFIC 的组织安排:政协和人大中的民营企业家 |
(六) ACFIC 对自己代表阶层的规制和引导 |
二 ACFIC 双重代理下的制度博弈 |
(一) 参与人的博弈函数与组织缺失下的博弈模型 |
(二) 组织代理下的博弈模型 |
三ACFIC双重代理的结果:博弈均衡与制度发展 |
(一) 修改宪法将促使国家价值观发生改变 |
(二) 政治结构的开放性 |
(三) 多元社会结构的合作 |
(四) 经济竞争与政治平等间的共同进展 |
第四章 、组织的双重代理与非均衡状态的渐进转型 |
一、 非均衡社会制度转型结构与渐进转型路径 |
(一) 非均衡制度转型结构的中国现实 |
(二) 延续的组织为非均衡制度转型结构的渐进提供了载体和空间 |
二、 以组织为支点实现渐进制度转型的理论意义 |
三、 结论及其延展:ACFIC 类中间领域组织在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与价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5)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问题的提出与说明 |
一、 选题过程与思维走向 |
二、 相关的基本概念 |
(一) 关于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概念的使用 |
(二) 关于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
(三) 关于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使用和内涵 |
三、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
四、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一章 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 |
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私营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 |
(一)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私营企业的制度力 |
(二)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私营企业的管理力 |
(三)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私营企业的技术力 |
(四)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私营企业的文化力 |
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私营经济有效领导的基础环节 |
(一) 共产党必须坚持对私营经济的有效领导 |
(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私营经济有效领导的基础环节 |
(三) 思想政治工作是私营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
三、 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新形势下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意义 |
(一) 党对私营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
(二) 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
(三) 党对私营企业党员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必要条件 |
(四) 党对私营企业青年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党的事业在未来的发展 |
四、 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
(一) 私营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影响:积极和消极 |
(二) 思想政治工作在私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保护、批判和建设 |
第二章 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 |
一、 工作对象的特点 |
二、 工作任务的特点 |
(一) 特殊的服务性任务 |
(二) 突出的维权任务 |
(三) 显着的协调性任务 |
三、 工作要求和教育内容的特点 |
(一) 现实性 |
(二) 渐进性 |
(三) 层次性 |
四、 工作方法的特点 |
五、 工作主体和领导体制的特点 |
(一) 政工人员的受雇地位和政工人员工作的兼职化、业余化 |
(二) 企业党组织实际地位和领导权能的局限性 |
(三) 工作机构的特殊性:统战、工商行政、私企协会、工商联、企业主的参与 |
(四) 政工队伍结构的特殊性:政治指导员队伍、组织员队伍、挂职干部队伍、宣传员(信息员)队伍的形成 |
(五) 领导体制的特殊性: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创设 |
第三章 私营企业主的思想政治建设 |
一、 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方针政策 |
(一) 确认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个私营企业主阶层 |
(二) 确认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广大人员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三) 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促进私营企业主队伍健康成长 |
二、 做好私营企业主阶层广大人员的政治引导工作 |
(一) 引导政治认知理性化 |
(二) 引导政治要求合理化 |
(三) 引导政治参与有序化和合法化 |
三、 加强对私营企业主阶层广大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 |
(一) 以依法经营为基本要求的法制教育 |
(二) 以义利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 |
(三) 以人本观为指导的管理理念教育 |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入党问题 |
(一) 马克思主义在非无产阶级群众入党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
(二) 把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和革命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
(三) 确保私营企业主党员保持和发挥先进性作用 |
五、 私营企业主思想政治建设的载体 |
(一) “双思”教育活动 |
(二) 光彩事业 |
(三) 信誉宣言活动 |
(四) 政治安排 |
第四章 私营企业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 |
一、 私营企业党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一) 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求抓好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二) 党员履行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义务必须首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
二、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私营企业党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 |
(一) 现阶段私营企业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 |
(二) 把“三个代表”要求落实到私营企业党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
三、 引导私营企业中的党员正确认识和对待私营经济 |
(一) 党员要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 |
(二) 党员可以在法律、纪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创办和经营私营企业 |
(三) 党员到私营企业就业或任职可以做到立党为公 |
(四) 党员要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四、 建立健全融教育、管理、监督于一体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
(一) 党员意识养成机制 |
(二) 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
(三) 党员能力增强机制 |
(四) 党员责任落实机制 |
(五) 党员行为约束机制 |
(六) 党员进步激励机制 |
(七) 党员队伍进出口机制 |
第五章 私营企业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一、 私营企业职工队伍的现状与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
二、 维权:私营企业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环节 |
(一) 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职工权益状况透视 |
(二) 全面做好私营企业职工权益维护工作 |
三、 教育:私营企业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手段 |
(一) 理想信念教育 |
(二) 国家主人意识教育 |
(三)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
(四) 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教育 |
(五) 法制教育 |
四、 组织:私营企业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保障 |
(一) 私营企业群众组织建设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
(二) 私营企业工会和共青团的组建工作 |
(三) 加强党对私营企业群众组织的领导 |
(四) 支持群众组织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
五、 企业文化: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
(一) 发挥企业精神文化的作用 |
(二) 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 |
(三) 发挥企业行为文化的作用 |
(四) 发挥企业形象文化的作用 |
第六章 私营企业党组织的建设 |
一、 私营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
(一) 私营企业党组织是企业职工的政治核心 |
(二) 私营企业党组织是党团结和领导私营企业主的工作基础 |
(三) 私营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 |
(四) 私营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和履行职责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
二、 加强私营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
(一) 选好配强企业党组织负责人 |
(二) 妥善处理党员企业主兼任党组织负责人的问题 |
(三) 加强私营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 |
三、 私营企业党组织的作风建设 |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
(二) 认真学习、学以致用的风气 |
(三) 务实高效、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 |
(四) 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作风 |
(五)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 |
四、 切实解决私营企业中的“隐性党员”和“口袋党员”问题 |
(一) “隐性党员”和“口袋党员”问题产生的原因 |
(二) 解决“隐性党员”和“口袋党员”问题的对策 |
五、 做好在私营企业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
(一) 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和标准 |
(二) 在企业中形成合理的党员队伍结构 |
(三) 要坚持慎重发展的方针 |
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 |
后记 |
四、西峡县总工会圆满完成2000年工会报刊征订任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2]基层法制宣传效果探讨 ——以怀宁县为例[D]. 韩昱. 安徽大学, 2013(11)
- [3]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个案[D]. 宋艳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4]市场、组织与国家——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D]. 韩福国. 复旦大学, 2004(01)
- [5]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胡林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
- [6]西峡县总工会圆满完成2000年工会报刊征订任务[J]. 赵保华. 中国工运, 2000(01)
标签:法制宣传论文;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中国工会论文; 开封论文; 郑州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