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卡驱动是这样找的

显卡驱动是这样找的

一、显卡驱动程序是这样找到的(论文文献综述)

张凤[1](2020)在《智能垃圾分拣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塑料瓶识别与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受经济与技术水平影响,对塑料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为直接掩埋。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导致几百年无法降解,垃圾处理场地日益枯竭,无法利用可回收资源,导致资源流失。因此,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废旧塑料瓶识别和自动分拣定位系统对大规模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提出的分拣设备中塑料瓶识别与定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是对采集训练塑料瓶数据集、调用模型和目标垃圾定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和需求分析,并且根据调研情况制定系统的总体计划,对系统硬件选型进行方案论证(如ARM9处理器、相机、触摸屏、DC-DC直流转换器模块、存储模块、通信模块和电平匹配模块等)和系统软件(如嵌入式Linux),从而完成对分拣设备中塑料瓶识别与定位系统的总体设计;2、在系统硬件上实现嵌入式软件平台。首先需要在PC端建立深度学习框架并且搭建系统所需的第三方库,然后在嵌入式软件上进行交叉环境的编译、配置、裁剪和移植,并对嵌入式系统下的Open CV进行介绍和详细的源代码编译说明,最后生成嵌入式系统下的图像依赖库,并通过程序移植进行验证;3、系统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数据集主要通过自己采集和网络来获取正负样本,再通过手动标注软件等方法对数据标注。在PC机中搭建训练的环境平台,进行塑料瓶数据集训练,建立相关识别模型;4、将训练得到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验证,对定位算法进行研究分析并在ARM板上进行代码实现;5、系统硬件软件平台的测试。首先对设计的硬件平台进行驱动测试,然后模拟实际的预设场景,应用移植在ARM的算法进行塑料瓶的识别,通过测试矫正系统参数与状态;通过上面的研究,搭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环境平台,实现了塑料瓶的识别和定位,证明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0.47%,系统反应时间在0.5s以内。根据比较,本文使用的算法YOLOv3在识别速度和算法的繁琐性上都优于其他的一些算法,对后期系统的完善能够更加深入的开展。

李伟男[2](2018)在《应用差异化更新技术实现GPU虚拟化场景性能优化》文中提出GPU在Graphics User Interfaces(简称GUIs),2D,3D以及多媒体数据处理等应用中可以极大地释放CPU资源,并可以提供流畅的用户体验。在系统虚拟化场景中,云服务提供商也已经从传统的仅提供虚拟计算服务向着提供图形处理支持及其它复杂应用场景的服务转变。基于Intel x86平台的GPU虚拟化采用Mediated Pass-Through的方式以实现全虚拟化,同时兼顾不同虚拟机之间的安全隔离特性,可扩展性以及性能等因素,将一个物理的GPU硬件通过共享的方式为多个不同的虚拟机提供图形处理硬件加速服务。由于不同的虚拟机采用不同的硬件驱动设计和系统配置,因此在不同的虚拟机中就存在对于GPU硬件的不同参数配置需求,在虚拟GPU的调度中需要保存及恢复硬件上下文。同时为了保证虚拟机系统中对用户事件响应的及时性,需要提高虚拟GPU的调度频率,一般为毫秒级。在高频的虚拟GPU调度场景中,单次调度延迟就成为了系统整体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调度延迟主要来自硬件上下文切换,而硬件上下文切换主要耗时在需要访问大量的硬件寄存器,随着寄存器访问数量的增多以及调度频率的提高,总计的寄存器访问延时在硬件上下文切换中的时间占比变大,从而影响到了系统的整体性能。本论文在研究了虚拟GPU的硬件场景保存及恢复的原理后,设计了一种基于差异化更新的技术方案,可以明显减少虚拟GPU调度过程中的硬件寄存器访问次数。基于不同的虚拟GPU配置的趋同性,可以在访问硬件寄存器之前对切换前后的虚拟GPU硬件场景进行对比分析,仅更新具有差异的寄存器内容。为了实现这种差异化更新,在每个虚拟GPU中保存一份硬件寄存器的副本,也称为虚拟寄存器(Virtual Reg)(简称vReg),用于标识自身的硬件配置信息。当虚拟GPU为当前状态时,保证虚拟寄存器和硬件寄存器中的值实时同步,在虚拟GPU处于非当前状态时,虚拟寄存器中暂存需要更新寄存器值。这样可以保证在需要进行虚拟GPU切换时不需要再读取并保存当前硬件的状态信息,寄存器的切换也只需要将差异的设置进行更新即可。由于硬件配置的趋同性,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可以省略大部分的硬件寄存器访问。从而达到缩短虚拟GPU切换的时间,提高系统的调度效率,提升系统整体性能,并可以同时节约CPU资源的目的。

郭建伟[3](2015)在《有的放矢,从容处理Windows蓝屏故障》文中认为在使用Windows的过程中,最烦心的就是遇到蓝屏故障。特别是当您正在执行重要操作时,不请自来的蓝屏故障一定让您无可奈何。那么蓝屏故障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处理呢?其实,发生蓝屏故障实际上是Windows对自身的保护措施,提醒我们系统已经出现了严重故障需要进行维护,从而有效避免带来的进一步损失。这里就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介绍蓝屏故障的起因以及处理方法。

郭进先[4](2015)在《面向开源软件的自动化测试及缺陷定位框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开源软件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大,开源软件的软件开发方式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然而,开源软件的开源特性,决定了开源软件测试及调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开发人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大型开源软件项目。面向开源软件的、高度自动化的、测试框架,以及缺陷定位框架,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通过Intel显卡Linux驱动自动化测试及缺陷定位框架的设计与实现,研究通用的面向开源软件自动化测试和缺陷定位框架的可行性。Intel显卡基于Linux平台的驱动程序,代码总量大,测试用例众多,需要频繁的大规模重复性的测试。为执行编译和测试,设计了自动化测试及缺陷定位框架,并对其进行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内核的自动化编译。部分显卡驱动集成于内核中,测试驱动前需要对包含内核的编译。本框架采用分布式云服务系统Kcloud进行内核编译。Kcloud包括一台主服务器,用于监控代码变化,生成待编译内核列表;和数量可随意增减的众多编译服务器,用于依次从待编译内核列表中取出任务,完成编译。保证了编译的效率,又可以根据内核代码变化的频繁程度决定硬件服务器的投入;2.Kexec内核快速切换技术。在内核测试中,需要频繁更换内核,采用传统的内核安装方式耗时耗力耗空间,使用Kexec技术,支持系统启动时重新载入别的内核,不需要安装内核到本地;3.基于git bisect的缺陷定位。基于git bisect的缺陷定位功能可以实现回归缺陷的快速定位,找出导致缺陷发生的补丁,可以减少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分析缺陷的时间,提供软件开发的效率。该自动化框架完成后,已经在Intel开源软件部门用于Linux下的显卡驱动测试六个月以上,状况良好。该框架可以通过对不同模块的少许修改,实现通用的面向开源软件的自动化测试及缺陷定位框架,在开源软件蓬勃发展的趋势下,有深远的前景。

曹琨[5](2014)在《基于Space操作系统的AMD显卡驱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有些设备驱动程序已经可以正常地在Space系统上运行,但是对于独立显卡的驱动程序来说,Space系统上只能安装运行两大显卡品牌之一的NIVDIA显卡的驱动,而AMD显卡驱动程序还无法在Space系统上正常地安装和运行。这导致Space系统在配备AMD独立显卡的计算机上无法发挥显卡性能,分辨率较低而且无法开启Space系统的显示特效以及三维桌面。本课题主要围绕如何研究解决AMD显卡驱动在Space系统上无法安装运行的问题,并尽量实现驱动应用过程的简洁实用化,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首先对Linux操作系统下字符设备的驱动进行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原理和相关知识,并进行驱动编译实验,了解了显卡驱动程序的基本工作原理。在研究字符设备驱动程序原理和Space操作系统的驱动应用基础上,为了验证AMD显卡驱动在Space系统上移植的可行性,分别通过实验研究了AMD显卡驱动在Ubuntu的两个长期支持版本系统上的应用,总结了在这些系统上安装调试AMD显卡安装驱动程序存在的问题。根据在Linux系统上的实验验证了AMD显卡驱动可以在Space上运行的可行性,并摸索出在Space系统上成功运行AMD显卡驱动的方法。其次,在以上可行性实验的研究基础上,完善了Space操作系统对显卡设备的支持。对Space操作系统中的内核配置和Xorg配置做了修改,并更新系统中驱动依赖的软件包。然后重新构造编译了修改配置后的Space kernel和space.sys文件,在这些改动基础上再对驱动进行编译、安装,最终实现了Space操作系统对AMD显卡设备驱动的支持。最后,为驱动安装进行了实用化的图形引导界面设计,将比较复杂的命令行操作集成到应用程序中,通过Zenity和Desktop配合设计简单的图形界面引导用户安装驱动程序,简化操作。并且将驱动程序集成到Space系统的软件安装盘中,从而提高和完善了Space系统的应用性,有利于Space系统的推广应用。

刘宗凡,陈守家,邱元阳[6](2014)在《再说驱动》文中提出新的一年,"高手论技"继续伴随大家前行,身处一线的你,就那些技术上最常遇到的故障、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最成熟的应用……都可以在此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继续围观还是现身说法,新浪微群http://q.t.sina.com.cn/264976,期待您的共同参与。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人性化,我们的许多工作便利了,这其中驱动程序功不可没,但作为幕后英雄,却甚少为人关注。在此,主持人和嘉宾将分两期来探讨驱动程序所带给我们的精彩。

李鸽[7](2014)在《基于VxWorks WindML组件的SM502显卡驱动开发》文中指出VxWorks操作系统以其良好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被广泛地应用于通信、航空、航天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领域中。WindML(Wind Media Library)组件是针对VxWorks操作系统的图形软件开发库,对该组件的图形驱动开发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本课题将某图形显示模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VxWorks5.5操作系统、Freescale MPC8270处理器,实现了基于WindML3.0组件的低功耗显卡SM502显卡驱动。项目内容包括:搭建VxWorks嵌入式系统平台,通过PCI总线接口实现处理器和显卡之间的连接,实现主机和目标机的交叉调试;核心工作是实现基于WindML组件的SM502显卡驱动程序的开发,具体包括:不同架构下存储体系移植驱动、中英文混合显示字体驱动、页面双缓存驱动、抗锯齿功能驱动、贝塞尔曲线绘制驱动、文本渲染驱动等多项图形驱动模块。在完成上述各项驱动程序后,编写测试应用程序,对所开发的驱动功能模块分别进行模块测试,确保各驱动功能模块性能完善,经过反复调试,最终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并已成功应用于某测试设备中,工作稳定可靠。

姜海涛[8](2013)在《内核级二进制翻译系统设计及性能优化》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新的硬件平台不断推出,在推动计算机系统性能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使得软件兼容性问题日益突出。软件兼容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针对一种体系结构的处理器(如x86体系结构处理器)编译出来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无法直接在另一种体系结构处理器(如MIPS体系结构处理器)上运行。当前,软件兼容性问题已经影响到底层硬件设计,上层软件开发以及终端用户体验等计算机技术的各个层面。二进制翻译是一种翻译执行二进制程序的技术,能够在一种处理器上直接翻译执行其他体系结构处理器的二进制程序,可以在可控的人力投入范围内解决软件兼容性问题。二进制翻译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编译技术。传统编译器的前端是高级语言,后端生成针对某种体系结构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而二进制翻译器的前端是某种处理器的二进制代码,后端生成可在另一种体系结构处理器上执行的指令。近些年,随着云计算的兴起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二进制系统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制约二进制翻译系统发展的技术难题:1)执行过程引入过多额外工作负载;2)翻译后指令质量不高导致执行性能降低;3)目标体系结构与宿主体系结构差异导致性能下降;4)对与操作系统内核交互的应用软件支持不够完善。围绕上述几个问题,本文以内核中的二进制翻译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为中心,从性能和功能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研究如何利用内核和底层硬件特性对系统进行深度优化,另一方面利用内核的特性对传统二进制翻译系统的功能进行扩展,使之支持新的执行模式。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设计并实现了内核级动态二进制翻译系统。该系统具有不同于传统动态二进制翻译系统的新执行模式,其目标程序的执行环境和与操作系统的交互方式都与用户态二进制翻译系统有显着不同。同时,内核态的特殊性给二进制翻译系统的性能优化带来了新的突破点。2)提出了软硬结合的二进制翻译系统指令管理与查找策略。该策略通过加速单次指令查找速度提升系统整体性能。与传统的利用纯软件技巧减少指令查找次数的优化方法相比,充分利用了硬件的性能优势,优化效果较为明显,进一步优化的潜力也较大。3)设计了一种新的应用软件内核驻留模块翻译执行模式。传统的用户态二进制翻译系统只能通过翻译执行整个操作系统的方式来实现内核模块的跨平台运行,而本文提出的内核级二进制翻译系统设计了专门的执行模式,能够直接翻译执行内核模块。由于减少了翻译执行的指令数量,该模式显着提高了系统的执行效率。4)设计了新的硬件设备模拟方式。该方式利用内核态程序能直接操纵底层硬件设备的特性,将传统的纯软件模拟硬件设备的方式升级为使用实际的硬件设备模拟目标硬件。这种模拟方式能够将软件的工作量减少到最低的程度。5)设计了面向龙芯计算平台的动态二进制翻译系统翻译规则优化策略。该策略利用动态二进制翻译系统执行过程中获得的目标程序动态信息,统计并分析了动态二进制翻译系统后端指令执行规律,在这一基础上,利用龙芯CPU扩展指令集进行了高频指令的翻译规则优化。这种优化策略显着减少了翻译后指令的数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所有研究工作己实际应用于龙芯动态二进制翻译系统,显着提升了龙芯计算平台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和X86应用程序的性能,支持了国产CPU的发展和市场化。

《个人电脑》编辑部[9](2012)在《商务专刊——承前启后,蓄势待发》文中提出关注并熟知业界发展的读者对于英特尔Tick-Tock(嘀嗒),又称钟摆节奏肯定是耳熟能详。夸张点说,这个在2006年问世的战略,与指导业界发展数十年的摩尔定律在过去几年对于整个PC产业发展的影响已经称得上是并驾齐驱。按照这一节奏,英特尔准时推出了采用22纳米制造工艺,代号为IvyBridge的新一代处理器——第三代英特尔智能酷睿处理器。随着计算平台的更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用产品也在进行着更新换代。从商用办公环境来看,IvyBridge无疑将成为未来两年主流的商用计算平台,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台式机产品,都将从IvyBridge的诸多新特性中获益。除此以外,在显示、打印以及网络技术方面,都可以看到诸多新应用在逐步被用户采用。为了让您在商用产品采购中有更多的参考,我们在商务专刊中针对计算平台、笔记本电脑、台式机、云计算、显示设备、打印设备以及网络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希望在您制定采购计划时能够有所帮助。

个人电脑编辑部[10](2011)在《商用产品采购专刊 新平台 新选择》文中提出商务笔记本电脑在商用电脑领域,笔记本电脑现在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办公的主流设备。相对于台式机甚至是最新的LCD一体机,笔记本电脑在移动上的灵活性是毋庸置疑的,而无线网络的普及更加增强了笔记本电脑的移动性。我们可以在任何覆盖了无线网络的环境中连接互联网,可以通过VPN来安全的访问内部网络,即便不在公司也可以获得各种工作所需的数据。

二、显卡驱动程序是这样找到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卡驱动程序是这样找到的(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垃圾分拣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塑料瓶识别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本设计系统方案及相关理论
    2.1 本设计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2.2 本设计使用的检测算法
    2.3 本设计使用深度学习框架简介
        2.3.1 Darknet框架
        2.3.2 Tensor Flow框架
        2.3.3 CUDA并行计算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与实现
    3.1 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
    3.2 MCU型号的选择
        3.2.1 STM32芯片的主要功能特点
        3.2.2 树莓派的特点
        3.2.3 ARM微处理器和性能简介
    3.3 图像采集设备
    3.4 电源设计
        3.4.1 主电源电路设计与实现
        3.4.2 次电源电路设计与实现
    3.5 触摸屏
    3.6 外围设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平台的搭建与算法实现
    4.1 系统软件总体方案介绍
    4.2 系统软件环境的搭建及实现
        4.2.1 Darknet框架的搭建及算法模型制作
        4.2.2 Tensor Flow框架的搭建
        4.2.3 OpenCV及其他第三方库的安装
    4.3 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的移植与实现
        4.3.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
        4.3.2 引导系统的实现
        4.3.3 Linux内核的裁剪及移植
        4.3.4 嵌入式文件系统的实现
        4.3.5 Open CV移植
    4.4 用户应用程序
        4.4.1 应用程序的选型
        4.4.2 Qt环境搭建
    4.5 系统识别算法与定位程序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的测试平台
        5.1.1 系统功能测试的硬件平台
        5.1.2 系统功能测试的平台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系统的评价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2)应用差异化更新技术实现GPU虚拟化场景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系统虚拟化发展现状
    1.2 GPU虚拟化的商业前景
    1.3 GPU虚拟化技术发展现状
        1.3.1 基于Qemu的 I/O虚拟化模型
        1.3.2 GPU虚拟化技术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论文研究的贡献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GPU虚拟化的基础知识与技术
    2.1 GPU与虚拟化相关的设计
        2.1.1 GPU显存管理机制
        2.1.2 GPU的指令提交
    2.2 GVT-g架构设计
        2.2.1 整体架构设计
        2.2.2 中断处理
        2.2.3 Intel GVT-g页表虚拟化
    2.3 KVM及 Qemu
    2.4 本章小结
3 Intel GVT-g的性能优化分析
    3.1 性能实验分析
        3.1.1 应用场景介绍
        3.1.2 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3.1.3 对比实验分析
        3.1.4 性能实验分析总结
    3.2 vGPU上下文切换
    3.3 硬件寄存器访问与内存访问延迟分析
    3.4 vGPU上下文切换中的寄存器
    3.5 Intel GVT-g的 vGPU调度频率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差异化更新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差异化更新技术方案的提出
    4.2 基于差异化更新设计方案的实现
        4.2.1 vGPU硬件寄存器访问拦截方法
        4.2.2 PIO及 MMIO更新寄存器的拦截与模拟
        4.2.3 GPU指令更新寄存器的拦截与模拟
        4.2.4 GPU硬件上下文中包含的通用寄存器处理
        4.2.5 特殊MOCS寄存器处理
    4.3 开源社区代码贡献
    4.4 测试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有的放矢,从容处理Windows蓝屏故障(论文提纲范文)

一、了解蓝屏故障的基本知识
二、缜密分析,找出蓝屏的根源
三、处理Windows 8蓝屏的方法
四、实例分析和硬件有关的蓝屏故障

(4)面向开源软件的自动化测试及缺陷定位框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关键技术
        1.3.1 Linux内核的编译
        1.3.2 Kexec快速内核切换
        1.3.3 Git版本管理系统
        1.3.4 Piglit测试套件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知识与技术
    2.1 Linux内核编译
        2.1.1 获取最新内核代码
        2.1.2 配置.config文件
        2.1.3 编译
    2.2 Linux系统引导过程
        2.2.1 固件自检
        2.2.2 第一阶段引导
        2.2.3 第二阶段引导
        2.2.4 加载Linux内核
        2.2.5 用户空间初始化
    2.3 Kexec快速内核切换
    2.4 Git版本管理系统
    2.5 Piglit测试套件
    2.6 Intel显卡驱动测试框架
        2.6.1 Intel显卡测试方式
        2.6.2 基于Kexec的自动化测试及缺陷定位系统
    2.7 本章小结
3. 总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项目背景
        3.1.2 框架功能性需求
        3.1.3 框架非功能性需求
    3.2 系统架构设计
    3.3 系统模块设计
        3.3.1 内核编译子系统Kcloud
        3.3.2 测试控制模块
        3.3.3 Kexec内核切换模块
        3.3.4 自动化缺陷定位模块
    3.4 本章小结
4. 自动化框架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自动化框架的开发环境和开发方法
        4.1.1 自动化框架开发环境
        4.1.2 自动化框架开发方法介绍
    4.2 Kcloud内核编译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 测试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编译apache程序
        4.3.2 cgi-bin目录配置
        4.3.3 测试控制模块实现
    4.4 内核Kexec切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1 加载预装内核及文件系统ramfs
        4.4.2 Kexec内核切换
        4.4.3 内核切换模块交互界面的实现
    4.5 自动化缺陷定位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测试结果分析
        4.5.2 自动化缺陷定位
        4.5.3 自动化缺陷定位模块可视化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测试与验证
    5.1 模块测试
        5.1.1 Kcloud子系统测试
        5.1.2 测试控制模块测试
        5.1.3 内核切换模块测试
        5.1.4 自动化缺陷定位模块测试
    5.2 测试框架效率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改进
    6.1 工作总结
    6.2 框架改进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Space操作系统的AMD显卡驱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总体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后续章节安排
第二章 Space系统以及驱动程序的介绍
    2.1 Space操作系统的总体介绍
    2.2 设备驱动程序介绍
    2.3 字符设备介绍
    2.4 显卡驱动程序原理
    2.5 AMD显卡及其驱动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 AMD驱动移植的可行性实验
    3.1 Linux版本显卡驱动简介
    3.2 AMD显卡驱动在Ubuntu8.04上的实验
        3.2.1 传统的软件源驱动安装方法
        3.2.2 官方最新驱动的手动安装方法
        3.2.3 手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解决办法
        3.2.4 安装成功展示
    3.3 AMD驱动在Ubuntu12.04上的实验
        3.3.1 安装过程
        3.3.2 遇到的问题或错误解决办法
        3.3.3 安装成功展示
    3.4 AMD显卡驱动移植可行性实验总结
第四章 AMD显卡驱动在Space上的应用实现
    4.1 AMD显卡驱动在Space上的应用分析
        4.1.1 系统中的Xorg
        4.1.2 软件依赖包
        4.1.3 deb软件包
    4.2 修改Space内核配置
        4.2.1 修改编译kernel
        4.2.2 重新构造space.sys文件
    4.3 驱动安装、调试及配置
        4.3.1 安装过程
        4.3.2 遇到的部分问题及错误解决办法
    4.4 驱动成功运行之后的效果展示
第五章 驱动程序在Space上的实用化集成设计
    5.1 总体结构设计
    5.2 实现图形化界面窗口
    5.3 在系统开始菜单中添加启动程序
    5.4 将AMD驱动添加到Space安装盘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完成情况
    6.2 工作总结
    6.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6)再说驱动(论文提纲范文)

●驱动的分类
●驱动安装之惑
●特殊设备驱动和驱动增强
●驱动开发环境

(7)基于VxWorks WindML组件的SM502显卡驱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与安排
第二章 硬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 系统组成及原理
    2.2 件系统模块设计
    2.3 显卡和硬件绘图的工作原理
        2.3.1 SM502显卡的组成
        2.3.2 处理器与SM502显卡的接口设计
        2.3.3 WindML硬件绘图的工作原理
    2.4 PCI总线协议
        2.4.1 PCI总线典型架构
        2.4.2 PCI配置空间
        2.4.3 PCI设备检测及初始化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VxWorks操作系统软件工作原理
    3.1 软件系统整体架构
        3.1.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3.1.2 VxWorks操作系统整体框架
    3.2 VxWorks操作系统
        3.2.1 VxWorks特点
        3.2.2 VxWorks操作系统内核实现
    3.3 Tornado集成开发环境
    3.4 BSP
        3.4.1 BSP功能
        3.4.2 BSP的相关配置
    3.5 WindML组件
        3.5.1 WindML组件结构
        3.5.2 WindML重要文件分析
        3.5.3 WindML图形驱动结构分析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WindML组件的SM502显卡驱动开发
    4.1 WindML图形驱动开发流程
    4.2 WindML组件的配置
    4.3 WindML组件的加载
    4.4 WindML驱动功能模块
        4.4.1 不同架构下存储体系移植驱动
        4.4.2 中英文混合显示字体驱动
        4.4.3 页面双缓存驱动
        4.4.4 页面切换与动态加载驱动
        4.4.5 抗锯齿功能驱动
        4.4.6 贝塞尔曲线绘制驱动
        4.4.7 文本渲染驱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驱动模块测试和效果显示
    5.1 系统测试流程
    5.2 驱动功能模块测试
    5.3 完整图形的实际效果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内核级二进制翻译系统设计及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二进制翻译的产生背景
        1.1.2 二进制翻译的基本概念
        1.1.3 二进制翻译的应用
    1.2 二进制翻译系统的分类
        1.2.1 解释型二进制翻译系统
        1.2.2 静态二进制翻译系统
        1.2.3 动态二进制翻译系统
        1.2.4 混合型二进制翻译系统
        1.2.5 进程级二进制翻译系统
        1.2.6 系统级二进制翻译系统
    1.3 主流二进制翻译系统介绍
        1.3.1 QEMU系统
        1.3.2 FX!32系统
        1.3.3 UQBT和UQDBT系统
        1.3.4 Aries系统
        1.3.5 Daisy系统
        1.3.6 DigitalBridge和Bitran系统
        1.3.7 同源虚拟机系统
        1.3.8 龙芯动态二进制翻译系统
        1.3.9 主流二进制翻译系统列表
    1.4 动态二进制翻译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成果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动态二进制翻译系统结构与技术要点
    2.1 动态二进制翻译系统结构
        2.1.1 动态二进制翻译系统执行流程
        2.1.2 运行时环境模拟器
        2.1.3 前端指令解析器
        2.1.4 指令翻译器
        2.1.5 后端指令管理器
        2.1.6 后端指令执行器
        2.1.7 外设模拟器
    2.2 动态二进制翻译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2.2.1 基本块索引
        2.2.2 分支指令跳转
        2.2.3 寄存器分配
        2.2.4 内核驻留模块的翻译
        2.2.5 实时性问题
    2.3 小结
第三章 KBT二进制翻译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研究背景
        3.1.1 KBT系统的产生背景
        3.1.3 KBT系统的定位
    3.2 KBT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3.3 KBT各模块设计与实现
        3.3.1 用户态监视器
        3.3.2 内核态监视器
        3.3.3 CPU模拟器
        3.3.4 指令翻译器
        3.3.5 外设模拟器
    3.4 KBT性能测试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与数据
        3.4.2 KBT各模块执行时间分成
        3.4.3 KBT性能与同类系统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KBT后端指令管理系统性能优化
    4.1 研究背景
    4.2 LIIS设计与实现
        4.2.1 LIIS设计思想
        4.2.2 LIIS系统结构
    4.3 LIIS指令替换算法
        4.3.1 后端指令局部性分析
        4.3.2 L3替换算法
        4.3.3 L2替换算法
        4.3.4 L1替换算法
    4.4 LIIS性能分析与实验结果
        4.4.1 替换算法性能及测试
        4.4.2 LIIS性能测试
        4.4.3 LIIS进一步优化实验
    4.5 小结
第五章 KBT的内核模块翻译系统性能优化
    5.1 研究背景
    5.2 UKCF设计与实现
        5.2.1 UKCF执行流程
        5.2.2 UKCF系统结构
    5.3 外部函数直接执行机制
    5.4 UKCF性能分析与实验结果
        5.4.1 UKCF性能分析
        5.4.2 UKCF性能测试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面向龙芯平台的KBT性能优化策略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后端指令执行频率分析与翻译规则优化
        6.2.1 KBT后端指令执行时间测试与分析
        6.2.2 面向龙芯3A的翻译规则优化策略
        6.2.3 翻译规则优化性能分析与测试
    6.3 硬件模拟方式优化
        6.3.1 研究背景
        6.3.2 基于KBT的管道式硬件模拟
        6.3.3 管道式硬件模拟实验结果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显卡驱动程序是这样找到的(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垃圾分拣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塑料瓶识别与定位[D]. 张凤.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应用差异化更新技术实现GPU虚拟化场景性能优化[D]. 李伟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3]有的放矢,从容处理Windows蓝屏故障[J]. 郭建伟. 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 2015(10)
  • [4]面向开源软件的自动化测试及缺陷定位框架设计与实现[D]. 郭进先.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5]基于Space操作系统的AMD显卡驱动的研究与实现[D]. 曹琨.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9)
  • [6]再说驱动[J]. 刘宗凡,陈守家,邱元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01)
  • [7]基于VxWorks WindML组件的SM502显卡驱动开发[D]. 李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内核级二进制翻译系统设计及性能优化[D]. 姜海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9]商务专刊——承前启后,蓄势待发[J]. 《个人电脑》编辑部. 个人电脑, 2012(06)
  • [10]商用产品采购专刊 新平台 新选择[J]. 个人电脑编辑部. 个人电脑, 2011(05)

标签:;  ;  ;  ;  ;  

显卡驱动是这样找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