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省区网上银行发展情况调查

西北五省区网上银行发展情况调查

一、西北五省区网上银行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晶晶[1](2022)在《西北地区金融排斥的现状和水平》文中研究指明普惠金融是当代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动力,而金融排斥是从普惠金融中延伸出来的。西北地区作为中国地区中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金融排斥现象尤为严重。本文以西北五省区为例,采取"六维度"的金融排斥理论分析西北五省区的金融排斥现状,并提出激发西北五省区经济活力、创新基础性金融产品、引进人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等缓解金融排斥的建议。

滕飞[2](2021)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积累不少结构性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无疑将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与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去杠杆与严监管的趋势下,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出更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调整与金融深化改革都在呼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因此,探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传导机制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现状与问题梳理-相关性与作用机制分析-路径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开展研究。首先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进而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商业银行有效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理,并结合2006-2018年13年省域横向面板数据和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全国纵向时序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验证。最后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从“紧扣供给侧主旋律、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以及因地制宜展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前沿底层技术围绕实体重点产业链发展与补充薄弱环节从“业务创新、金融科技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等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行动路径。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和理论分析,包括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处等;第二章对相关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包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供给侧改革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等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进而提炼出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现状与需求分析,即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而深入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充分揭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层次需求以及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要求。具体包括:(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分析。首先,运用拓展费雪方程式(Fisher Extension)论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向实体经济发挥正向反馈作用;其次,运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Bank gambling equilibrium model)进行参数模拟,揭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须通过有效创新(如降低监督成本)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以更好地融入到供给侧改革之中。(2)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扩大供给和丰富产品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无法有效满足实体金融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支持重点领域存在创新不足等问题。(3)分析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特别应吸取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导致非理性扩张以及与实体经济需求脱节方面的教训。第三部分:运用规范性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即本文第四章。包括:(1)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和过度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说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面性。(2)系统归纳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影响消费需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要素与结构路径);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优化金融配置、增强金融功能,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之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金融发展路径)。(3)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通过搭建六部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剖析商业银行存贷和金融创新部门与实体经济下资源要素作用的内生机制,求解最优增长路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的拉动作用,且金融创新效率弹性对经济稳态增速拉动作用比较显着,产品弹性(即业务规模)对经济稳态增速同样具有非线性效应。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相关性及作用机制,主要从省域横向面板和全国纵向时序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包括本文第五章、第六章。具体包括:第五章,本文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基于2006-2018年31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面板横向角度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及所呈现的区域差异与阶段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总体是积极的,但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实证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低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效应较弱甚至是负面的;当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高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呈现正向效应且逐步增强,基准模型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整体呈现渐进正向的非线性转换趋势,上述结果说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总体效应是适度的。但是,通过对PSTR模型的非线性转换体制分析,发现不同省市转换函数值(g值)分布范围广且体制转换速度较慢,结合各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标样本期间所处体制情况,说明不同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2)中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创新规模的同时注重开展内涵式效率创新。通过比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指标与金融创新效率指标的非线性效应,金融创新规模指标的非线性效应更强体制转换速度更快。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金融创新规模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但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要优于金融创新规模指标,说明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金融创新规模的同时更应着眼于提高金融创新效率。(3)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的促进作用较供给侧改革前更显着,说明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采取的金融创新措施是有效的。(4)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通过分区域实证分析可得: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局部过度创新(东部、中部)和创新不足(西部)并存的现象,东部和中部区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规模经济边际递减现象。(5)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核心产业(制造业)发展同样具有渐进正向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替换自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得到基准模型相似结果,其中对制造业增长指标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指标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6)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入交互项的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基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并可得: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效应差异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资本积累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协同效应趋于正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研发指标发挥协同效应则趋于负向。第六章,主要基于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的全国经济变量数据和十六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时间序列角度纵向验证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对宏观实体经济增长“微观-宏观”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1)本文选取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规模)维度、金融业务创新效能维度、金融创新风控维度、金融科技创新维度以及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需求维度等五大维度下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Q3-2019Q2的15项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量化微观视角下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占据前四位主要得益于上述银行业务创新规模较大,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创新效能高的中型银行紧随其后。(2)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构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BII)并观察该指数趋势,分析其阶段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分阶段来看,BII经历持续增长期(2009Q2-2012Q4),波动调整期(2013Q1-2017Q4)以及转型回升期(2018Q1-2019Q2)等三个阶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波动后,商业银行经过业务转型与调整金融创新指数稳步回升。(3)构建供给侧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间接作用机制(包含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等宏观指标)和直接作用机制(包含实体经济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储蓄投资转换等金融指标)的SVAR实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在间接作用机制还是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都具有拉动作用并呈现短期快速拉动,中期波动,长期相对平稳的态势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高;第二,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直接作用机制更明显相关系数更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更注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要素积累与结构优化;第三,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资本积累影响存在反复,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第四,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融资规模具有微弱正向作用且存在时滞性,但有利于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优化储蓄投资转换职能。第五部分,基于第三章需求分析、第四章机理分析与数理推导、第五章和第六章实证分析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和行动路径建议,即本文第七章。具体包括:(1)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即:紧扣供给侧改革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金融创新;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以及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等。(2)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包括: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整合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等。(3)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业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智能化改造、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综合应用技术实现融合创新等。(4)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包括:搭建以业务为导向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完善金融创新制度、构建金融创新协同保障机制等。总之,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丰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金融创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提供可行建议。

李翔宇[3](2020)在《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所拥有的家庭财产逐渐增多,同时因盗窃、火灾等造成的家庭财产损失也在逐年上升。本应在保障家庭财产安全和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家庭财产保险却缺位严重。目前我国家财险的投保率不足10%,与发达国家平均70%以上的投保率水平相比有着巨大差距,也与我国财产保险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研究家庭财产保险的需求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宁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调研数据对西宁市的家财险需求进行研究。一方面分析西宁市居民的家财险需求现状,另一方面探索影响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的因素。通过分析指出西宁市家财险需求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与财产保险相比,西宁市的家财险业务发展缓慢,且落后于全国和西北五省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在现阶段,西宁市居民对家财险了解不足、接受程度较低,居民需求与保险产品不匹配,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西宁市家财险有效需求不足;在家财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中,居民的性别和年龄对家财险需求的影响为负,学历和家庭月收入对家财险需求的影响为正,而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的三个因子:销售渠道、居民保险意识水平和保险人员素质都对家财险的需求有显着正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保险公司应通过大力宣传,提高西宁市居民的保险意识水平;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家财险产品,并拓宽家财险的销售渠道;努力提升保险人员素质和完善配套服务以增强竞争力。

鱼靖博[4](2020)在《延安时期的金融实践研究 ——以陕甘宁边区银行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紧密联系,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陕甘宁边区银行的金融实践便是典型代表。在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之前,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二次国内战争中保存下来的老革命根据地,将中央红色政权得以巩固,西安事变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国民党仍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边区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阻碍。在这一背景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将重点工作放到了边区经济建设上,组建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银行、光华印刷厂、光华商店等。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以来先后发行了从属法币的光华商店代价券、独立自主的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和“以养易牛”的商业流通券,满足了市场货币流通需求,通过开展信贷业务、治理通货膨胀、禁用法币流通、完善法币出境管理和开展反假币斗争等方式,建立了正常的借贷机制,稳定了边区经济发展,支持了革命战争。陕甘宁边区银行也从原有的红色金融机构整合成立,由半独立发展到独立发展、从经营光华商业到全方面开展银行业务,成为了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金融枢纽。陕甘宁边区银行作出的贡献兼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在支撑革命战争、促进生产发展、密切群众关系、传承红色金融和完成新中国金融事业基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新时代金融环境下,通过分析陕甘宁边区银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大力发展生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工作经验,对当前金融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

洪艳[5](2018)在《发展普惠金融对缩小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然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依然严峻。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表现为由东部到西部逐渐升高的特点。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贫困严重,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突出。发展普惠金融,旨在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结合中国实际,应致力全面渗透于小微企业、农民、城市低收入人群、失业人员、残疾人、大学生等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弱势群体及贫困地区。因此,普惠金融被认为是能够减少贫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金融体系。在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研究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有利于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角度进一步完善西北五省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基础上,从金融服务的渗透性、金融服务的使用性和金融服务的质量三个维度选取了10个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法构建普惠金融指数(FII),并以该指数测度了西北地区2005-2016年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对发展普惠金融与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提高西北地区普惠金融水平、缩小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寻找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对普惠金融的内涵及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进行分析;(2)从金融服务的渗透性、使用性和使用质量三个角度梳理了西北地区现阶段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并对城乡收入差距现状进行分析;(3)从多个维度构建评价西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使用变异系数法构建普惠金融指数(FII),测度西北五省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量化分析省际差异;(4)使用变系数模型对西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5)在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本文遵循应用经济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结合理论和实际,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2005-2016年间,西北五省区普惠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均值从2005年的0.0297提高到2016年的0.1201;(2)从动态分析,2005-2016年间,西北普惠金融分别以2008年和2011年为拐点,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3)从2005-2016年的平均状况来看,发展普惠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宁夏和新疆的普惠金融政策显着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且宁夏普惠金融发展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是新疆的2倍,甘肃和青海的普惠金融发展可能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陕西的普惠金融发展可能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以上分析和实证结果,本文从普惠金融视角对缩小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融服务渗透性;(2)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使用性;(3)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服务质量;(4)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郭亚雨[6](2017)在《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开展产业合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光明之路”新经济计划是我国和哈萨克斯坦为应对目前各自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出的重要举措,二者在产业政策方面有诸多契合之处,为两国开展产业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国西北地区作为与哈萨克斯坦合作的前沿,希望借助与哈开展产业合作实现重型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哈萨克斯坦则希望通过与我国合作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以摆脱目前单一的依靠能源发展的路径。因此,本文在这些大背景下对我国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间的产业合作展开了研究。本文以产业合作相关理论为指导,从三个层次对产业合作的涵义做了界定,在区域产业合作的视角下,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产业合作历程,然后在整体把握双方产业合作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从贸易、投资、金融这产业合作的三大形式和三次产业合作实践两个方面介绍了双方的产业合作现状,并指出了当前产业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对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开展产业合作的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双方已具备了一定的开展产业合作的基础。在选取双方具有合作潜力的产业方面,根据选取一致的32个工业细分行业,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计算出西北各省与哈萨克斯坦各行业的产业转移与承接的综合得分,再采用四象限图的方式分省份与哈进行产业对接,并选取落在第一象限的行业作为双方具有合作潜力的产业,这些产业将确定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的重点产业及领域。文章进而通过借鉴两种国际产业合作模式范例:欧盟、中国—东盟产业合作,结合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产业合作的目标提出了双方的产业合作模式,并提出了合作模式的具体实现方式,即建立国际产业园的设想。最后文章提出了双方开展产业合作的一些政策建议。本文在搜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首次从工业细分行业的角度,通过多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进一步深化合作的重点产业及领域,以期为西北五省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哈萨克斯坦的产业结构完善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并希望能为我国其他省区与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开展产业合作提供研究借鉴。

王晨[7](2017)在《西北地区商业银行发展对策——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国内银行业整体较为低迷,西北地区商业银行由于其区域经济因素,发展程度同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更迫切地需要新的发展对策。本文以西北地区商业银行为对象,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分析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再结合西北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和状况,就西北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魏亦山[8](2016)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几十个国家积极参与,然而这个战略要想实现却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又是无限潜在的商机,但由于正式提出的时间只有二到三年(2013年提出),而“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又很广泛,情况纷繁,到底如何实施,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系统研究。当然经济实践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彻才开始,许多事情恰恰是边做边研究边完善的。而研究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理论支持和指导,而且还需要有周全而深入的剖析,即对相关国家、区域和领域及我国自身的各种条件、基础和实力开展各种专项研究。然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性资料及实时动态研究很少,甚至一些相关小国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既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又有很大的研究难度。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着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持续了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同时,由于过去十多年过于乐观的产能扩张,中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部分产能技术大多数是不落后的,只是供大于求,需要向外转移扩展市场。再者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孕育了一批大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因素叠加促使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还能够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也能够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整个战略中如果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也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是重头戏,所以,本研究就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国情,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研究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以财政资金和信贷为主的融资手段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基础设施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以寻找到能够提供给“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资金的供给。由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与很多国家相关,要想顺利地建设好,必须要有这些国家相关人员的合作,而人们的合作行为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这些文化因素,所以,需要还要考虑金融支持的文化影响问题。而这从文化影响(以宁夏为例)的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实施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对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查阅,将现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为指导,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障碍,在借鉴世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支持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二是目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三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情况以及效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概况以及经验总结:四是分析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文化相似在“一带一路”特殊地位和典型作用。五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需要有金融的支持,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系统性的做好这些工作:第一,要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体系;第二,要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第三要发挥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带一路”的整个经济发展;第四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第五,以文化作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条件。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与相关国家文化的沟通、融洽与融合的观点。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由政府最高层主导、多部门联合参与,这样高规格的政策等级,在中国通常意味着相关省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执行中是一路绿灯。这样的支撑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目的,但也会因这是进入中国许多企业并不太熟悉的国际舞台,风险也特别大,因为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等原因,可能会不仅使中国的企业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还很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只有在思想文化融洽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不同国家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中国主导的金融的合作与发展,达到减少阻力获得共赢。2.本研究做了目前学术理论界还没有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研究以金融支持作为一种系统体系,从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两方面来综合进行分析。这是由于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时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金融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的情况。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与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国际上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寄希望于本国或政府间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上,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欧洲复兴银行。而本文认识基础设施的研究落脚重点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加强跨进征信合作等。三是建议大力促进文化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支持,这也是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因为文化活动可以领引金融活动,西方的竞争文化与中国的中庸竞争观有很大差别,金融波动有幅度,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体现,不能把赢利看作是唯一目的。同时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产品还可转化金融产品,做到金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3.使用了目前学术界还有用过的新数据。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新数据论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紧迫性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以及不相匹配的金融供给,并针对此种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案例剖析。目前从国内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省区来看,宁夏有独特的优势。在沿丝路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主流地位,这些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可绕开的极为重要区域,而这正是宁夏回族文化所有的独特优势,而且,假如通过文化融洽为先导顺利开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为其他省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

罗珺仁[9](2016)在《西北地区金融普惠与外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普惠”这一概念早在2005年被提出,历经10余年的探索,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规划,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实践正在不断深入。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存在较为明显的经济差异,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中部、东部稍显落后,西北地区经济建设和金融普惠发展理应更受关注,从缩小自身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差异的角度而言,金融普惠的发展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金融普惠水平在提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能提振居民消费,助推城镇化进程?从中折射出普惠金融所产生的外溢效应?本文以金融普惠制理论和金融发展的三大效应为研究基石,在此基础上,从供求两方面分析了西北五省金融现状,紧接着构建西北地区金融普惠水平测算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对2004-2014年西北地区进行了测评,分析了影响西北五省金融普惠水平高低的因素,最后运用2004-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说明金融普惠对居民消费和城镇化带来的外溢效应。文章结构上可以分为七个章节,是基于理论—实证—对策的思路构建的框架。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金融普惠的理论基础和金融发展的外溢效应;第三章以西北地区为背景展开的金融普惠现状分析;第四章,对金融普惠测度指标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借鉴已有IFI指数,构建西北五省金融普惠测度指标(IFI),并依此确立了3个维度。基于此,对西北五省金融普惠水平进行了实际测评,为获取西北五省金融服务的总体概况,先对西北五省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及贷款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依据该章确定的维度与计算方法,对西北五省金融普惠水平进行了实际测算。从纵向上看,2004-2014年间,西北五省金融普惠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横向来看,不同省(区)之间金融普惠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陕西、宁夏金融普惠的整体水平较高,甘肃、青海和新疆的金融普惠整体水平较低。第五章在已有金融普惠水平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影响金融普惠水平的相关指标,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西北地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从研究结果可知,第三产业拉动率、城镇化率、受教育水平和公路里程数与金融普惠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而第一产业拉动率则呈负的显着性影响。第六章选用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面板VAR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金融普惠的外溢效应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金融普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的发展,但作用效果需在第6期得以显现;金融普惠与城镇化发展表现为相互促进的关系,说明金融普惠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外溢效应。以上结论暗含的政策含义是要提升西北地区金融普惠水平,必须增加金融机构网点数,强化和完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产业升级机遇,结合城镇、教育和交通的正向影响,乘势而上;放宽金融市场限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消费升级。

王荣华[10](2014)在《危机下的转机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时间为经,以西北五省和主要领域为纬,主要论述在战前与战时各省在交通、水利、移民垦殖及工业四个开发呼声最高,成效最为显着,对西北地区影响最巨的经济开发活动。本研究力图以危机的视角,通过文本来考察和分析经济开发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和特点,探究其未臻理想的原因。本研究所论述的危机包含西北地区内部危机与外部危机及其互相交织的各种危机。战前西北最严重的内部危机是1928-1933年大旱灾,但此一时期尤其是1931年以前,国民政府对西北的政策以救济旱灾为主,而少有实际举措。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外患日益严重,国家危机逐渐明朗化并日渐加深,为了应对此一危机,国民政府提出了“开发西北”的口号,出现了第一次开发热潮。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面临的危机更加严峻。为了救亡图存,早日取得战争胜利,恢复统治区域,国民政府只能在战争状态对控制下的西南与西北予以有限度的开发建设。战争初期的工厂内迁为后方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新生力量,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进入相持阶段后,对外军事压力稍有纾缓,而此时国共合作出现裂痕,国民政府对中国共产党扎根的西北地区的注意力迅速上升。滇缅路被切断后,西北国际通道重要性增加,西北的政治地位再次被提升。在国民政府的努力下,新疆问题也得到解决,开发亦属必然。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忙于战后复员与接收,对于西北经济建设无暇顾及,内战风云急起,各项经济举措及计划只能让位于“更大的”政治,无形中大大放缓了建设的步伐或停顿下来。本文认为,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是一项国民政府主导下的时间较长、范围广阔、门类众多、成效较大、影响深远的活动。从目的性而言,并不是纯粹的经济活动,而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对西北地区而言,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过度强调军事性掩盖了开发的经济性,亦折射出军事性对经济性的妨碍与消解。就时间而言,是近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这一过程未因战争而中断,成果更为显着。就开发领域来说,在传统模式中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虽然规模有限,但开创性不容忽视,并且这些领域都是步入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西北经济开发未能取得当时人们期许的更大成效,其原因有如下诸端:第一缺乏一个民主、高效的政府及和平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来保证开发活动有序、顺利地进行,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第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无交通区位优势,经济情势要想在短期内有根本改观殊不可能;第三,国民政府及西北各地方政府无力投巨资进行这一需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活动;第四,虽然制定了各种计划,但缺乏统一的领导机关和系统的机构来指导开发;第五,极强的军事性妨碍了经济开发的效果;第六,各级各类教育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第七,国民政府兼顾西南与西北开发,而开发西北与开发西南相比,并不占优。国民政府时期乃至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轨迹显示出,西北乃至后发展地区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及其背后各种各样的危机,危机在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危机越严重,西北地位的重要性上升越快,则越能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随之开发的力度也越大,取得的开发成果也越丰富。反之则越小,以至于无。交织在一起的重重危机促成了经济开发活动,即所谓“危机下的转机”。西北及后发展地区没有持续地被中央政府重视甚至被长期漠视,没有持续的政策支持,因此得不到持续的发展,这是导致西北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一旦被重视,则会极大地推动这一地区的快速发展。

二、西北五省区网上银行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北五省区网上银行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地区金融排斥的现状和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西北五省区金融排斥基本情况
    (一)地理排斥
    (二)营销排斥
    (三)条件排斥、评估排斥和价格排斥
    (四)自我排斥
二、缓解西北地区金融排斥的建议
    (一)激发西北五省区的经济活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二)明确金融服务对象,创新基础性金融产品
    (三)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强化居民学习意识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与助力职能

(2)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实体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1.2.2. 有关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1.2.3.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
        1.2.4.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文献综述
        1.2.5. 文献简评与本文努力方向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与分类
        2.1.2 有关实体经济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2.2. 供给侧改革理论
        2.2.3. 金融发展理论
        2.2.4.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3.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3.1.2. 供给侧改革是实体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3.1.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1.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开展金融创新
    3.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
        3.2.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程
        3.2.3.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成效
        3.2.4.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问题
    3.3.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
        3.3.1.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
        3.3.2.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教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4.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4.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4.1.2. 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的消极作用
    4.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分析
        4.2.1. 加强资本积累
        4.2.2. 推动技术进步
        4.2.3. 升级供给端
        4.2.4. 优化需求端
    4.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分析
        4.3.1. 增强金融功能
        4.3.2. 推动金融发展
        4.3.3. 优化金融结构
        4.3.4. 影响货币深化
    4.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
        4.4.1 假设
        4.4.2 最优路径推导
        4.4.3 平衡增长路径
        4.4.4 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
    5.1. 关系特征及实证假设
    5.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5.2.1. 计量模型的建立与说明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相关检验
        5.3.1. 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5.3.2. 位置参数的确定
    5.4. 实证结果
        5.4.1. 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2. 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3. 非线性转换体制的分析
    5.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分析
        5.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差异分析
        5.5.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6.1. 替换自变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核心实体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非线性关系
        5.6.2. 加入交互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的创建与衡量
        6.1.1. 金融创新指数构建思路
        6.1.2. 金融创新指数维度与指标选取的说明
        6.1.3. 金融创新指数测度过程
        6.1.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测度结果
    6.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2.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6.2.3. 模型稳定性与格兰杰检验
        6.2.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2.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及行动路径
    7.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
        7.1.1 紧扣供给侧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7.1.2 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
        7.1.3 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差异化金融创新
        7.1.4 推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能
        7.1.5 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
    7.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
        7.2.1. 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
        7.2.2. 整合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
        7.2.3. 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7.2.4. 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丰富民生类金融产品
        7.2.5.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
    7.3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
        7.3.1. 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
        7.3.2. 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集约化业务平台
        7.3.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的智能化改造
        7.3.4. 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
        7.3.5.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实现融合创新
    7.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
        7.4.1. 商业银行主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3. 建立与完善适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
        7.4.4. 构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制度协同运行保障机制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研究不足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调研开展
        1.4.1 调研对象与方式
        1.4.2 问卷设计
        1.4.3 调研实施情况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支撑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文献述评
    2.2 理论支撑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3 新古典保险需求理论
第三章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现状
    3.1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发展环境
        3.1.1 西宁市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3.1.2 政府对财产保险的支持
        3.1.3 西宁市财产保险行业竞争情况
    3.2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市场规模
        3.2.1 保费收入
        3.2.2 保费增长速度
    3.3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类型
        3.3.1 家庭财产综合保险
        3.3.2 投资保障型家庭财产保险
        3.3.3 个人抵押贷款房屋综合保险
第四章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分析
    4.1 西宁市居民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现状
        4.1.1 西宁市居民家财险投保情况
        4.1.2 西宁市居民家财险产品购买情况
        4.1.3 西宁市居民愿意接受的家财险保费支出
    4.2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2.1 西宁市家财险需求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4.2.2 西宁市家财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 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存在的问题
        4.3.1 居民对家财险了解不足
        4.3.2 受区域发展制约,居民对家财险接受程度低
        4.3.3 产品供给与居民需求不匹配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保险知识宣传,提高居民保险意识
        5.2.2 创新家财险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5.2.3 拓展家财险销售渠道,增加家财险保费收入
        5.2.4 完善家财险配套服务,提升保险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附录

(4)延安时期的金融实践研究 ——以陕甘宁边区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陕甘宁边区银行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背景
        1、红色政权得以巩固
        2、国内主要矛盾转化
    (二)经济背景
        1、金融水平相对落后
        2、国民党进行经济封锁
        3、民生得到相对改善
    (三)社会文化背景
        1、文化教育水平落后
        2、社会不稳定因素存在
        3、金融机构和人员转入
二、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建立及主要金融实践
    (一)建立边区银行,完善金融工作体系
        1、经营光华商店
        2、成立光华印刷厂
    (二)发行流通货币,建立自主货币体系
        1、从属法币的光华商店代价券
        2、独立自主的陕甘宁边区银行币
        3、“以羊易牛”的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
    (三)治理通货膨胀,稳定边区经济发展
        1、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2、治理通货膨胀的有力措施
    (四)开展货币斗争,支持革命斗争需要
        1、禁用法币流通
        2、完善法币出境管理
        3、开展反假币斗争
    (五)开展信贷业务,建立正常借贷制度
        1、发放贷款,支援生产自给
        2、吸收存款,开展储蓄运动
        3、发行建设救国公债
        4、发展信用合作社
三、陕甘宁边区银行金融实践的历史贡献
    (一)保障经济发展,支撑了革命战争
    (二)繁荣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
    (三)扩大社会影响,密切了群众关系
    (四)传承红色金融,实现了薪火相接
    (五)积累丰富经验,奠定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基础
四、陕甘宁边区银行金融实践对于当代金融事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金融工作的根本基石
    (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是金融工作的重要前提
    (三)保持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四)发展生产是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
    (五)以人民为中心是金融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5)发展普惠金融对缩小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可能创新之处
        1.4.2 不足
2 理论基础
    2.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2.1.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1.2 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2 金融发展理论
        2.2.1 金融发展概念的演化
        2.2.2 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3 金融排斥理论
    2.4 普惠金融理论
        2.4.1 普惠金融产生的背景
        2.4.2 普惠金融的内涵
        2.4.3 普惠金融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
3 西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3.1 西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3.1.1 普惠金融服务的渗透性
        3.1.2 普惠金融服务的使用性
        3.1.3 普惠金融服务的质量
    3.2 西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价
        3.2.1 普惠金融指数的构建
        3.2.2 普惠金融指数的测算
        3.2.3 普惠金融指数分析
    3.3 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3.3.1 城乡收入差距的测算
        3.3.2 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4 西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4.1.1 变量和数据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3 模型设定
    4.2 实证检验过程
        4.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4.2.2 面板协整检验
        4.2.3 面板回归及结果分析
    4.3 实证结论
        4.3.1 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4.3.2 控制变量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5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5.1 政策建议
        5.1.1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融服务渗透性
        5.1.2 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使用性
        5.1.3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服务质量
        5.1.4 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开展产业合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合作的涵义
    2.2 产业合作涉及的理论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产业合作历程及现状
    3.1 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产业合作历程
    3.2 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产业合作现状
        3.2.1 双方产业合作面临的环境分析
        3.2.2 双方产业合作形式
        3.2.3 双方三次产业合作实践
    3.3 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产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产业合作潜力分析
    4.1 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产业合作基础
    4.2 西北五省产业转移分析
        4.2.1 产业转移能力与意愿的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4.2.2 西北五省产业转移测算
    4.3 哈萨克斯坦产业承接分析
        4.3.1 产业承接能力与意愿的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4.3.2 哈萨克斯坦产业承接测算
    4.4 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具有合作潜力的产业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产业合作模式
    5.1 国际产业合作模式范例分析
    5.2 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产业合作模式选择
        5.2.1 产业合作目标
        5.2.2 产业合作模式构建
        5.2.3 产业合作模式的具体形式—国际产业园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西北地区商业银行发展对策——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西北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风险和挑战
    1、机遇
    2、风险和挑战
二、西北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及西北地区的互补性优势
    1、西北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2、西北地区互补性优势
三、西北地区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1、针对中小企业
    2、结合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

(8)“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一带一路”战略
        2.1.2 基础设施与建设
        2.1.3 金融支持的含义与原理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发展理论
        2.2.3 梯度推进发展理论
    2.3 基础设施的一般理论
        2.3.1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2.3.2 基础设施的五大基本属性
        2.3.3 基础设施的功能
    2.4 金融支持理论
        2.4.1 金融支持与约束理论
        2.4.2 金融发展理论
        2.4.3 货币政策与调控理论
    2.5 国际货币理论
        2.5.1 国际货币流通理论
        2.5.2 汇率理论
3 “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现状、问题与成因
    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现状
        3.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量巨大
        3.1.2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极为重要
        3.1.3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必要性
        3.1.4 支付能力有限需要开发性金融为主导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的问题
        3.2.1 资金需求量大、金融需求迫切
        3.2.2 投融资期限较长、回报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3.2.3 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效率较低
    3.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问题的成因
        3.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国家多比较难协调
        3.3.2 目前基础设施不足而需求增长又过快
        3.3.3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4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现状、问题与成因
    4.1 “一带一路”的金融供给现状
        4.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概况
        4.1.2 中国目前的金融供给现状、特点与风险
        4.1.3 沿线国家的金融供给现状与特点
    4.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问题
        4.2.1 金融供给水平低、商业贷款不愿介入
        4.2.2 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制度有问题
        4.2.3 相关国家政府财力弱办事效率低
        4.2.4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5 汇率波动大
        4.2.6 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度较高风险大
        4.2.7 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跨境金融合作协作很难
    4.3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问题的成因
        4.3.1 基础设施自身固有的特点
        4.3.2 中国金融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4.3.3 来自其他沿线国家的原因
        4.3.4 跨境合作难度大需要有磨合期
5 国际货币组织、部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经验借鉴
    5.1 洲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1.1 亚开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
        5.1.2 资金投向基础领域的效果
    5.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2.1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2.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融资原则、效果与影响
    5.3 世界银行集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3.1 世行的宗旨、目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3.2 世界银行的金融服务
        5.3.3 对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扶持的效果与问题
    5.4 国外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5.4.1 美国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2 加拿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3 日本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4 欧洲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5 美、加、日和欧洲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6 借鉴的启示
6 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势与典型作用
    6.1 宁夏的战略支点优势地位
        6.1.1 四个对接
        6.1.2 中阿新通道
        6.1.3 四个关键点
        6.1.4 新平台
    6.2 宁夏的典型作用
        6.2.1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现状
        6.2.2 宁夏金融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
        6.2.3 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金融联结
        6.2.4 文化融合取得的成就与促进的措施
7 “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7.1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需要构建体系
        7.1.1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合作
        7.1.2 推进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合作跨境解决基础设施的资金问题
        7.1.3 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货币兑换、支付结算方面的障碍
        7.1.4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跨境合作中的风险
        7.1.5 建立与沿线各国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机制
        7.1.6 大力发展国际投资信用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
    7.2 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
        7.2.1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
        7.2.2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式
    7.3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各国经济合作
        7.3.1 交通运输行业
        7.3.2 通讯行业
        7.3.3 设备及配套类设施制造业
        7.3.4 物流业与旅游业
        7.3.5 文化传媒行业
    7.4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
        7.4.1 促成、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
        7.4.2 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切实形成资金权益保障体系
        7.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
        7.4.4 加强跨境征信合作
        7.4.5 吸引和培养大量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人才
    7.5 金融支持需要与所在国文化融洽氛围的配合
        7.5.1 金融与文化密切相连
        7.5.2 文化产品可转化为金融产品
        7.5.3 文化活动引领金融活动
        7.5.4 金融产品扩展需要有文化环境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着

(9)西北地区金融普惠与外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金融普惠与外溢效应的相关理论
    2.1 金融普惠制理论
        2.1.1 金融普惠产生的背景
        2.1.2 金融普惠的内涵
        2.1.3 金融普惠的框架
        2.1.4 金融普惠的特征
    2.2 金融发展的三大效应理论
        2.2.1 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
        2.2.2 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效应
        2.2.3 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
第三章 西北地区金融普惠发展现状
    3.1 西北地区的金融需求现状
        3.1.1 西北地区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及储蓄现状
        3.1.2 西北地区城镇、农村居民支出现状
        3.1.3 西北地区农户和涉农企业金融需求满足程度及现状
    3.2 西北地区金融服务的供给现状
        3.2.1 金融机构网点及从银行从业情况
        3.2.2 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3.3 西北地区金融普惠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现状
第四章 西北地区金融普惠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金融普惠水平测度
        4.1.1 西北地区金融普惠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西北地区金融普惠水平的实际测算
    4.2 西北地区金融普惠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4.2.2 金融普惠影响因素的总体回归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北地区金融普惠的外溢性效应
    5.1 变量和模型的设定
        5.1.1 变量和数据
        5.1.2 模型的设定
        5.1.3 面板单位根检验
    5.2 西北地区金融普惠的外溢性分析
        5.2.1 西北地区金融普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5.2.2 西北地区金融普惠对城镇化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金融普惠指数纵向测度值
附录二:金融普惠各影响因素的原始数据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危机下的转机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区域的界定
    二、资料状况与研究现状
    三、论文创新之处
    四、本文研究路径
第一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北社会
    第一节 西北自然概况和资源蕴藏
        一、西北自然概况
        二、西北资源蕴藏
    第二节 民国以来纷乱扰攘的西北政局
        一、濒临战区、更替频繁的陕西政局
        二、民元后甘肃政局的变迁
        三、宁夏、青海独立设省
        四、政变阴影下的新疆政局
    第三节 西北经济社会概况
        一、自然条件较差,各种灾害频繁
        二、交通落后,工商业不发达
        三、苛捐杂税繁重,摊派严重,高利贷盛行
        四、鸦片的毒害
        五、教育落后,风气闭塞
    小结
第二章 危机袭来时的经济开发(1927.4-1937.7)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经济开发
    第二节 救济旱灾而非开发经济(1927.4-1931.9)
    第三节 “甜蜜的事业”:民间的主张、声势与活动
        一、开发主张
        二、浩大的声势
        三、毕竟是民间:软弱无力的活动
    第四节 一箭多雕: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经济的动机与姿态
        一、30年代初的国内外形势
        二、官方开发西北的言论、主张与举措
        三、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经济动因分析
    第五节 西北经济开发的主要成果
        一、交通
        二、农田水利
        三、移民垦殖
        四、工业
    小结
第三章 危机高涨下的战时经济开发(1937.7-1945.8)
    第一节 抗战全面爆发,危机空前高涨
        一、抗战经济损失概况
        二、危机再次催生经济开发热潮
    第二节 工厂内迁:西北工业的春天
    第三节 战时主要建设成就
        一、交通
        二、农田水利
        三、移民垦殖
        四、工业
    第四节 战后经济开发的余波
    小结
第四章 评价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是经济开发,还是政治开发?
    第二节 原因分析
    小结
结语
征引文献
    一、档案资料
    二、着作
    三、报刊
    四、文史资料
    五、英文资料
表格索引
后记

四、西北五省区网上银行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地区金融排斥的现状和水平[J]. 李晶晶. 河北企业, 2022(02)
  • [2]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D]. 滕飞. 广西大学, 2021(07)
  • [3]西宁市家庭财产保险需求研究[D]. 李翔宇. 青海大学, 2020(02)
  • [4]延安时期的金融实践研究 ——以陕甘宁边区银行为例[D]. 鱼靖博. 延安大学, 2020(12)
  • [5]发展普惠金融对缩小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D]. 洪艳. 新疆财经大学, 2018(07)
  • [6]西北五省与哈萨克斯坦开展产业合作的研究[D]. 郭亚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7]西北地区商业银行发展对策——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研究[J]. 王晨. 当代经济, 2017(10)
  • [8]“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魏亦山. 武汉大学, 2016(01)
  • [9]西北地区金融普惠与外溢性研究[D]. 罗珺仁.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10]危机下的转机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研究[D]. 王荣华. 南京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西北五省区网上银行发展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