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草枯中毒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段琬钰,樊卓,张文迪,邹凌云,曹琦,宋波[1](2022)在《我国2008-2018年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百草枯"、"对草快"、"克无踪"、"克芜踪"、"急性中毒"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08-2018年的文献,从中提取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中毒时间、地区分布、中毒原因、治疗及预后。录入Microsoft Excel,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共收集人急性百草枯中毒文献325篇,中国知网144篇,万方数据库181篇。共收集案例23 194例。其中女性案例8 596例,男性7 072例,其余文献未提及案例性别。(2)地区分布:文献发表量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山东省占12.260%、河南省占10.690%、河北省占9.750%。文献发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例数以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最多。(3)中毒方式:其中口服99.740%、舔服0.009%、肌内注射0.023%、农药喷洒和皮肤接触0.019%。中毒原因中自杀占比高达78.240%。中毒原因:自杀行为、误服、喷洒农药(皮肤接触)、水源投毒、精神障碍、与家人怄气。(4)治疗:发表文献案例中,48.920%的案例选择血液透析治疗,8%的案例未接受血液透析治疗,43.080%的案例未提及具体的治疗方式。结论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发表的文献数量多。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
吕冰[2](2021)在《1036例重症中毒临床分析及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回顾分析吉林省1036例急性重症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凸显如下事实:尽管百草枯已被禁售多年,但在吉林省内其危害性依然存在,且仍是毒性最强的中毒类型,为后两部分研究的开展提供必要性。考虑到百草枯的强毒性与其进入机体后不能被及时清除有关,因此血液净化的实施十分必要。然而常规血液净化方案较为僵化,急需一种能为血液净化提供指导的百草枯浓度检测技术。第二部分旨在验证连二亚硫酸钠半定量检测法可以用以评估百草枯的清除程度,从而为其指导血液净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第三部分旨在提出以毒物充分清除为目标、以尿半定量检测为指导的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方案,并通过与常规血液净化方案比较,探讨其治疗百草枯中毒的优越性。第一部分1036例急性重症中毒的临床分析目的旨在回顾分析吉林省急性重症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为急性重症中毒的救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吉林省8家三级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或相应科室)于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目标医院对接人员采集信息并填写《吉林省重症中毒信息调查表》后,由研究小组成员进行表格回收、信息汇总与质控。借助SPSS17.0统计学软件,采用u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中毒原因、中毒类型、中毒途径、中毒季节等流行病学特征及器官功能障碍情况进行分析,对有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如心肺复苏、机械通气、ICU住院时间、毒物类别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高威胁性毒物做重点描述。结果共纳入1036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1:1.17,年龄以20~39岁为主(47.98%),职业以农民最为多见(60.23%),自杀是最主要的中毒原因(87.64%),绝大多数患者经消化道中毒(93.05%),总病死率为12.55%。数量排在前三位的中毒物质依次是有机磷(159例,15.35%)、镇静催眠药(144例,13.90%)、百草枯(124例,11.97%),总体来看农药类中毒常见。从月份分布上看,4~9月份是农药类中毒的高发月份,8~10月份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月份,一氧化碳中毒高发月份是11~3月份。不同中毒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从12.73%到73.39%不等。功能障碍率从高到低的器官排名依次为脑(76.81%)、肺(70.82%)、循环系统(55.36%)、肝(49.63%)、肾(20.95%)、凝血系统(13.22%)、胃肠(9.98%)、代谢系统(9.48%)。单因素分析发现预后良好的患者与预后不良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毒物类型、ICU住院时间、中毒距就诊时间、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这几项因素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毒物类型、ICU住院时间、APACHEⅡ评分是与预后明显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百草枯中毒表现突出:数量占比排在第三位(11.97%),病死率(60.48%)和MODS发生率(73.39%)居首位。结论1)吉林省急性重症中毒有着与农业相关的流行病学特征。2)不同急性重症中毒之间的MODS发生率差异大;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的器官是脑和肺。3)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毒物类型、ICU住院时间、APACHEⅡ分值是与预后明显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4)百草枯中毒高发,是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最高的中毒类型。第二部分连二亚硫酸钠法尿百草枯半定量检测值与血百草枯浓度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目的旨在探究连二亚硫酸钠检测法测得的尿百草枯半定量值与血浆百草枯浓度之间的动态相关性,从而为该法指导血液灌流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ICU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采集每名患者入院时、每次血液灌流结束时同一时间点的血液和尿液样本,直至患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尿百草枯半定量检测结果转呈阴性;2)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3)中毒时间超过24h。构建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以定量检测血浆百草枯浓度,并利用连二亚硫酸钠检测试剂盒半定量检测尿百草枯浓度。借助SPSS17.0统计学软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血、尿百草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检测。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18名中毒患者并留取了血、尿样本各61份。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患者未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前提下,中毒24 h内同一时间点的尿百草枯浓度半定量检测值与血浆百草枯浓度定量检测值存在极强正相关性(r=0.975,P=0.000)。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24 h内,对于肾功能维持正常的患者,连二亚硫酸钠法检测的尿百草枯半定量值可以实时反映血浆百草枯负荷程度。第三部分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观察目的旨在探究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方案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优越性。方法采用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以2018年8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ICU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入组的患者分为常规组,给予常规血液净化方案,即连续血液灌流两次+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入组的患者分为目标导向组,给予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方案,即血液灌流的频次与时机由连二亚硫酸钠法尿百草枯半定量检测值决定,后续根据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情况决定CRRT的应用。两组患者接受的其他常规治疗方案相同(洗胃、吸附、导泄、抗氧化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呼吸支持、肾脏保护等)。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7.0,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等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了64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其中目标导向组25例,常规组3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2.00%vs.10.26%,P=1.000)。目标导向组中毒患者的7天病死率(32.00%)显着低于常规组(5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目标导向组中毒患者的28天病死率(52.00%)仍然低于对照组(6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7);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两组患者28天生存状况无显着差别(P=0.129)。以百草枯摄入量40ml为界,进一步对两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对于口服量≤40ml的患者,目标导向组中毒患者的28天病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26.67%vs.58.62%,P=0.047),两组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亦存在显着差异(P=0.046);对于口服量(29)40ml的患者,两组患者的28天病死率无差异(90.00%vs.90.00%)。结论与常规血液净化方案相比,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方案可以提高对百草枯的清除效力,明显改善低口服量(≤40ml)患者的28天预后;在治疗安全性上,两种方案无显着差别。
郭鹏[3](2021)在《23例儿童百草枯中毒并发肺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和早期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百草枯中毒并发肺部病变的患儿,肺部病变发生的性质、时期、早期危险因素,继而为百草枯中毒患儿的诊治水平和肺部病变的发生进行早期预测和早期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利用回顾性资料分析2011年9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且明确诊断的23例百草枯中毒患儿住院病历及电话随访信息。收集患儿入院时早期的临床信息:年龄、性别、中毒至入院时间、中毒至血液净化时间。收集患儿主要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及辅助检查:白细胞、血红蛋白、心肌酶、转氨酶、血钾、血钠、肌酐、尿素氮、纤维蛋白原、血气分析PH、血气二氧化碳分压、血气氧分压、百草枯血药浓度、计算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每3-5天监测胸部影像学检查,根据胸部影像学结果,把23例百草枯中毒患儿分为两组:有肺部病变组、无肺部病变组。有肺部病变组患儿,根据其肺部病变发生时期不同,分为小于7天发病、7-14天发病、大于14天发病,探索不同时期患儿肺部病变的性质。进一步将百草枯住院治疗患儿中有肺部病变组、无肺部病变组,入院时患儿的临床信息与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辅助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和R(4.0.3)统计学软件对患儿入院时的临床数据进行组间比较,进一步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评价患儿入院时的临床信息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意义,以探求百草枯中毒患儿发生肺部病变的性质和时期,以及早期危险因素,寻求为儿童百草枯中毒的诊治水平和肺部病变的发生进行早期预测及早期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23例百草枯中毒的患儿中,死亡2例,死亡率8.7%,均为有肺部病变组患儿。23例百草枯中毒患儿中,发生肺部病变患儿9例,未发生肺部病变患儿14例,百草枯中毒患儿肺部病变的发生率39.13%,有肺部病变组、无肺部病变组两组患儿一般临床数据比较:性别、年龄、收缩期血压、接触毒物至入院时间、接触毒物至血液净化时间组间比较结果均无显着差异(P>0.05),血药物浓度、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其中百草枯中毒后有肺部病变组9例患儿中小于7天发病患儿5例,7-14天发病患儿2例,大于14天发病患儿2例,肺部病变出现时期主要集中于中毒早期,即小于7天,占比55.56%。病变早期以中毒后渗出性肺部病变为主,表现出的特点为:斑片状高密度影、磨玻璃样高密度影、实变影。中晚期病变主要是肺纤维化和渗出性病变,表现为条索状高密度影、磨玻璃样高密度影。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静脉血钠离子浓度、钾离子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血糖浓度、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血气PH值、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肌酐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百草枯中毒患儿肺部病变危险因素发现,患儿的血气PH值与肺部病变发生与否不相关。而入院早期的血药物浓度、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血肌酐、纤维蛋白原浓度与百草枯中毒患儿发生肺部病变相关(P<0.05),是百草枯中毒患儿发生肺部病变的早期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百草枯中毒患儿肺部病变的发生进行早期预测和早期治疗指标。lasso多因素筛选结果表明,血药浓度与患儿肺部病变的发生相关最为密切(OR=9.86,95%CI:1.10~88.72,P<0.05),血药浓度为最主要因素。结论:1.儿童百草枯中毒主要途径为口服中毒,肺是百草枯中毒损害的主要靶器官,肺纤维化、肺功能衰竭是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23例患儿中有肺部病变组患儿9例,无肺部病变组患儿14例,肺部病变发生率39.13%,病变主要集中发病于中毒早期(小于7天),病变性质以渗出性病变为主。中晚期病变主要是肺纤维化和磨玻璃样渗出性病变。2.本次研究分析显示出:入院早期血药物浓度、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血肌酐、纤维蛋白原浓度是患儿百草枯中毒后肺部病变发生的早期独立危险因素,可为提高百草枯中毒患儿的诊治水平和肺部病变的发生进行早期预测和早期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多因素共同作用时,其中的血药浓度为最主要因素。
詹峰,宋维[4](2020)在《常见除草剂急性中毒:共性与差异性》文中研究表明
季鹏[5](2020)在《百草枯中毒模型建立及辅酶Q10解毒药效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百草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一种高毒性季铵盐类除草剂,对人畜均有极强的毒性。百草枯中毒无特效解毒药,仍以支持治疗为主,预后较差,因此中毒后病死率极高,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基于秀丽隐杆线虫与小鼠两种模式生物,构建百草枯中毒动物模型,初步探究辅酶Q10(CoQ10)作为抗氧化剂应用于百草枯中毒救治的可行性。1.构建百草枯中毒秀丽隐杆线虫模型(1)百草枯梯度浓度作用秀丽隐杆线虫,通过对线虫生存情况、吞咽能力、运动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构建百草枯中毒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百草枯浓度为5mg/m L,在百草枯5 mg/m L浓度作用下显着缩短线虫寿命。(2)CoQ10梯度浓度作用百草枯中毒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结果发现CoQ10呈剂量依赖性延长百草枯中毒线虫寿命,对百草枯中毒线虫表现出良好的救治效果。(3)CoQ10对百草枯中毒秀丽隐杆线虫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线虫体内ROS含量,CoQ10预处理能够降低百草枯中毒线虫体内ROS含量,抑制ROS上升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PCR)检测线虫体内8种氧化应激基因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cs-1)、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4、gst-20)、超氧化物岐化酶(sod-1、sod-2、sod-3、sod-4、sod-5)的m RNA表达水平,CoQ10预处理可抑制百草枯诱导的线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家族、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家族部分基因mRNA表达上升水平,抑制百草枯中毒线虫体内氧化应激;通过对转基因线虫CL2166(GST-4::GFP)荧光成像,CoQ10预处理可以降低百草枯中毒线虫体内氧化应激水平;通过TBA比色法检测线虫体内MDA含量,CoQ10预处理可以降低百草枯中毒线虫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减轻线虫体内氧化损伤程度。2.构建百草枯中毒小鼠模型(1)百草枯不同剂量对小鼠灌胃,根据小鼠的生存情况,筛选出构建百草枯中毒小鼠模型百草枯灌胃剂量为80 mg/kg。(2)通过CoQ10灌胃给药中毒小鼠,检测小鼠死亡率来研究CoQ10对百草枯中毒小鼠的救治效果。CoQ10给药能明显改善百草枯中毒小鼠呼吸急促,行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同时提高中毒小鼠生存几率。CoQ10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表现出良好的救治效果。(3)CoQ10灌胃给药百草枯中毒小鼠。通过计算小鼠肺组织湿干重比值,CoQ10给药可以降低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湿干重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毒小鼠肺部水肿病症;通过DCFH-DA荧光探针检测小鼠肺组织内ROS含量,CoQ10给药可以一定程度减少百草枯中毒小鼠小鼠肺组织内ROS含量;通过WST-1比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内SOD活性,CoQ10给药可以一定程度提高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内SOD活性;通过TBA比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内MDA含量,CoQ10给药可以一定程度减少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内MDA含量。(4)为了进一步检测CoQ10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肺部损伤的影响,对中毒小鼠肺组织做石蜡切片,并进行病理分析。CoQ10给药可以明显改善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结构紊乱,减轻肺泡内出血,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减轻百草枯中毒小鼠肺部损伤。综上结果表明,CoQ10发挥重要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清除体内过量产生的ROS,减轻氧化应激,具有较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可以减轻百草枯诱导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百草枯中毒对机体损伤程度,对两种模式生物百草枯中毒后均表现出良好的救治效果,对百草枯中毒主要损伤器官肺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陆欢[6](2020)在《早期肝损伤指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Acute Paraquat Poisoning,APP)患者早期肝损伤指标对轻中度和重度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旨在寻找一种简单易测、可靠的预测因子来为临床上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我们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2013 年 3 月 1 日至 2017 年 4 月 30 日收治的 476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出入院时间、年龄、性别、中毒至就诊时间、服毒剂量、既往史等,入院24小时的尿百草枯浓度及肝损伤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患者院内预后情况并对好转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按中毒后30天内预后分存活组和病死组,按尿百草枯浓度分轻中度和重度中毒组,尿液百草枯浓度≤30 μ g/ml为轻中度中毒组,尿液百草枯浓度>30 μg/ml为重度中毒组,尿液百草枯浓度采用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法快速半定量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百草枯中毒致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预后评价,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究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肝损伤指标对轻中度和重度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收476例,男202例,女274例,有282例(59.2%)存活,194例(40.8%)病死。①当尿百草枯浓度≤30μ g/ml时,存活组与病死组中服毒剂量、尿百草枯浓度、γ-谷氨酰转肽酶及直接胆红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8、0.833、0.761、0.758,以服毒剂量≥30ml、尿百草枯浓度≥2.69 μ g/ml、γ-谷氨酰转肽酶≥27.9U/L、直接胆红素≥8.4 μ mol/L为判断预后的临界值,其判断存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14%和85.31%、85.71%和 78.20%、57.14%和 85.71%、46.43%和93.84%。②当尿百草枯浓度>30 μ g/ml时,存活组与病死组中服毒剂量与γ-谷氨酰转肽酶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746,以服毒剂量≥45ml为判断预后的临界值,其判断存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8%和70.00%,以γ-谷氨酰转肽酶≥20.6 U/L为判断预后的临界值,其判断存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70%和87.50%。结论:早期肝损伤指标中直接胆红素升高可作为预测轻中度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γ-谷氨酰转肽酶可用来预测轻中度和重度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
李秀芹[7](2019)在《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行血液灌流的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筛查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几种常用的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制定急性中毒患者的个体化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以期为该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救治于山东某三甲医院的急性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且均经股静脉置管行血液灌流治疗,在拔管后行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31 1例患者,收集并记录一般资料、中毒种类、血液灌流相关资料、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信息、相关实验室指标、疾病与病史相关信息、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等临床资料。根据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一般资料与现状调查结果采用率、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因变量,以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为自变量,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该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该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Autar风险评估模型以及Padua风险评估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的血栓风险进行评分,使用MedCa1c软件比较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建立急性中毒患者的高危预测模型,并评价其准确性。研究结果:1.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9.2%(184例),年龄(36.05±16.53)岁,其中男性86人,女性98人。2.单因素分析结果:体重指数、股静脉置管留置天数、是否携带股静脉置管转运、血浆D-二聚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是否异常对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显着影响(p<0.05)。3.以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为因变量,以体重指数、导管留置天数、是否携带股静脉置管转运、血浆D-二聚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以及血脂是否异常为自变量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天数、携带股静脉置管转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血脂异常是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预测因素。4.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Autar风险评估模型、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急性中毒患者的血栓风险得分分别为(7.55±1.76)、(8.63±2.36)、(3.92±0.55)。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在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的评分及筛选高危患者中差异显着(p<0.05),另外两种模型的差异不明显(p>0.05)。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Autar风险评估模型及Padua风险评估模型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73、0.585、0.535,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与Autar风险评估模型及Padua风险评估模型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性显着(p<0.05),而Autar风险评估模型与Padua风险评估模型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灵敏度为91.9%,特异度为33.1%,约登指数为0.249。Autar风险评估模型的灵敏度为37.0%,特异度为77.2%,约登指数为0.141。Padua风险评估模型的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15.0%,约登指数为0.063。5.本研究中建立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最佳临界值为58.9,灵敏度为39.7%,特异度为92.1%,约登指数为0.318。研究结论:1.急性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大多为隐匿的无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应引起相关医务人员的注意并加强风险评估与预防。2.急性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股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携带股静脉置管转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血脂异常,在临床工作中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对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措施。3.本研究中建立的预测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准确性高于Autar风险评估模型及Padua风险评估模型,而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相比差异不明显,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该预测模型同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相结合,综合评价急性中毒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风险,并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
余翔,陆志前[8](2019)在《百草枯中毒早期胸部CT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百草枯(PQ)中毒早期胸部CT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宣城市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8年1月确诊为百草枯中毒的病人18例,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早期(<1周)与中期(1~2周)胸部病变区域CT值、是否合并肺外征象及发病年龄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中毒早期肺部病变范围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8例病人存活11例、死亡7例,病死率38.89%;两组年龄、中毒早期肺部病变CT均值、中毒中期肺部病变CT增加值、是否合并肺外征象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毒后行多次CT复查的病人中,早期与中期CT均值(Uc=-2.701,P=0.007)和中毒中期胸部损伤范围变化(P=0.03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率与中毒早期肺部损伤范围呈正相关(rs=0.655,P=0.003)。结论胸部CT对百草枯中毒病人肺部损伤的显示优势明显,在口服剂量不能获得的情况下,早期胸部CT检查有助于评估病人的中毒程度及预后。
薛兴帅[9](2019)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CT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CT上服毒至肺内开始出现磨玻璃影(GGO)的时间与中毒剂量及其预后的关系;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肺内开始出现GGO时GGO的相对面积与中毒剂量及其预后的关系;分析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CT表现与中毒剂量及中毒时间的关系;评价胸部CT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及预后预测提供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科收治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将38例患者按中毒剂量分为少量组≤10ml(10例),10ml<中量组≤20ml(11例),大量组>20ml(17例),按照不同预后分为存活组18例,死亡组20例,按中毒时间分为早期(<7d),中期(7-14d),晚期(>14d)。记录患者服毒至肺内开始出现GGO的时间,比较不同剂量组及不同预后组患者服毒至肺内开始出现GGO的时间差异,对服毒至肺内开始出现GGO的时间与中毒剂量行相关性分析。测定患者肺内开始出现GGO时GGO的相对面积,即对主动脉弓层面、主肺动脉窗层面、左肺上叶支气管层面、右下肺静脉层面、左侧膈顶层面5个层面的GGO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剂量组及不同预后组肺内GGO相对面积之间的差异,对GGO相对面积与中毒剂量行相关性分析。分析38例患者胸部CT表现与中毒剂量及中毒时间的关系。比较不同剂量组患者死亡率的差异。[结 果]三组不同剂量患者服毒至肺内开始出现GGO的时间及肺内出现GGO时GGO相对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组患者服毒至肺内开始出现GGO的时间及肺内开始出现GGO时GGO相对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组患者服毒至肺内出现GGO的时间明显早于少量组,死亡组患者服毒至肺内出现GGO的时间明显早于存活组;大量组患者服毒至肺内出现GGO时GGO相对面积明显大于少量组及中量组,死亡组患者肺内出现GGO时GGO相对面积明显大于存活组。患者服毒至肺内开始出现GGO的时间与剂量呈负相关(rs=-0.429,P<0.05),患者肺内开始出现GGO时GGO相对面积与服毒剂量呈正相关(rs=0.728,P<0.05)。不同剂量组间出现胸腔积液、肺纤维化及死亡例数(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随中毒剂量增加,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肺纤维化及患者死亡的概率增加。不同中毒时期,肺渗出实变、肺纤维化及少量心包腔积液例数(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随中毒时间推移,患者出现肺渗出实变、肺纤维化及少量心包腔积液的概率增加。[结论](1)PQ中毒患者服毒至肺内开始出现GGO的时间及GGO相对面积与服毒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预后与患者服毒至肺内开始出现GGO的时间及GGO相对面积有关,对临床判断病情及评价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2)PQ中毒患者肺部表现与中毒剂量及中毒时间有关,胸部CT检查能有效评估患者肺部损伤随时间变化演变情况,对临床判断急性PQ中毒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张瑞英[10](2019)在《百草枯中毒首诊肺CT及实验室检查与3年后生存情况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acute paraquat poisoning,APP)患者首诊肺CT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数值(均在服药后12小时内)与3年后生存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2013-2014年度收治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79个,不符合标准排除在外,最终将出院时存活的76例百草枯(Paraquat PQ)中毒患者入组,三年后电话回访;回顾性分析76例出院时存活的百草枯患者首诊肺CT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数值(均在服药后12小时内),根据患者三年后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其中存活组(59例),死亡组(17例),分别记录和分析入组患者入院12h内胸部CT检查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数值,包括: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P)、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ocyte percentage,LP)、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血糖。应用SPSS21.0软件,肺部CT表现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实验室相关检查采用t-test(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对3年生存情况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示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1.胸部CT表现中:(1)肺纹理增多,存活组20例(26.3%),死亡组5例(29.4%);(2)肺磨玻璃影(GGO),生存组20例(26.3%),死亡组5例(29.4%)(3)肺不张,生存组0例,死亡组3例(17.6%);(4)胸膜下线,生存组,29例(38.1%),死亡组6例(35.2%);(5)胸膜增厚,生存组20例(26.3%),死亡组7(41.1%);(6)胸腔积液,生存组11例(14.5%),死亡组6例(35.2%);(7)心包积液,生存组1例(0.1%),死亡组4例(23.5%);(8)纵膈气肿,生存组0例,死亡组3例(17.6%)(表1);2.胸部CT表现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肺不张、纵膈气肿、心包积液在生存组及死亡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他表现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实验室相关检查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血糖在生存组及死亡组之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谷丙转氨酶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4.上述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不张、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糖在两组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结论:PQ中毒(12h内)首诊肺CT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对预测3年生存情况有客观的临床指导价值;肺不张、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糖是影响3年后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百草枯中毒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草枯中毒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2008-2018年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 料 与 方 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数据整理及分析 |
2 结 果 |
2.1 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
2.2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数量 |
2.3 文献发表的地区分布 |
2.4 文献检出百草枯中毒患者分布特征 |
2.4.1 地区分布 |
2.4.2 人群分布 |
2.5 中毒情况 |
2.5.1 中毒方式 |
2.5.2 中毒原因 |
2.6 治疗及预后 |
2.6.1 治疗方式 |
2.6.2 预后 |
3 讨 论 |
(2)1036例重症中毒临床分析及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急性百草枯中毒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进展 |
1.1 引言 |
1.2 百草枯的毒理机制 |
1.2.1 氧化损伤 |
1.2.2 线粒体损伤 |
1.2.3 炎症反应 |
1.2.4 补体系统激活 |
1.2.5 钙超载 |
1.3 百草枯药代动力学 |
1.4 临床病程 |
1.5 预测预后的血清学指标 |
1.6 治疗策略 |
1.6.1 血液净化治疗 |
1.6.2 免疫抑制治疗 |
1.6.3 抗氧化治疗 |
1.6.4 抗肺纤维化治疗 |
1.6.5 中药治疗 |
1.6.6 肺移植 |
1.7 展望 |
第2章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的临床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数据采集与患者分组 |
2.2.3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
2.3.2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职业分布 |
2.3.3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中毒原因分析 |
2.3.4 中毒物质的类别与时间分布 |
2.3.5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中毒途径分析 |
2.3.6 1036 例急性重症中毒患者的转归 |
2.3.7 急性重症中毒的MODS发生率 |
2.3.8 合并MODS的急性重症中毒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情况 |
2.3.9 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连二亚硫酸钠法尿百草枯半定量检测值与血百草枯浓度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与质控 |
3.2.2 患者血、尿样本采集及百草枯浓度测定 |
3.2.3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高效液相色谱法质控结果 |
3.3.2 血、尿百草枯浓度相关性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4章 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观察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设备与试剂 |
4.2.3 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3.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4.3.2 血液灌流相关不良事件的比较 |
4.3.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初步比较 |
4.3.4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分层比较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5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23例儿童百草枯中毒并发肺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和早期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急性百草枯中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百草枯中毒模型建立及辅酶Q10解毒药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百草枯的研究进展 |
1.1.1 百草枯的使用现状 |
1.1.2 百草枯中毒临床症状 |
1.1.3 百草枯中毒对肺部的损伤 |
1.1.4 百草枯中毒的机制 |
1.1.5 百草枯中毒的临床治疗 |
1.2 辅酶Q10的药理作用 |
1.3 百草枯中毒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2章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秀丽隐杆线虫作用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2.3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线虫培养实验 |
2.3.2 百草枯中毒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建立实验 |
2.3.3 线虫寿命实验 |
2.3.4 线虫体内ROS测定实验 |
2.3.5 线虫RT-q PCR实验 |
2.3.6 转基因线虫荧光实验 |
2.3.7 线虫匀浆制备实验 |
2.3.8 BCA法检测线虫匀浆蛋白含量实验 |
2.3.9 线虫体内MDA测定实验 |
2.3.10 统计学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筛选建立百草枯中毒秀丽隐杆线虫模型条件 |
2.4.2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线虫寿命的影响 |
2.4.3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线虫ROS的影响 |
2.4.4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线虫氧化应激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2.4.5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转基因线虫GST-4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6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线虫MDA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小鼠作用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3.2.3 实验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百草枯中毒小鼠模型建立实验 |
3.3.2 小鼠生存率统计实验 |
3.3.3 小鼠肺损伤模型建立实验 |
3.3.4 小鼠肺组织湿干重比值测定实验 |
3.3.5 小鼠肺组织ROS测定实验 |
3.3.6 小鼠肺组织匀浆制备实验 |
3.3.7 BC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蛋白含量实验 |
3.3.8 小鼠肺组织SOD测定实验 |
3.3.9 小鼠肺组织MDA测定实验 |
3.3.10 肺组织石蜡切片制备 |
3.3.11 统计学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筛选建立百草枯中毒小鼠模型条件 |
3.4.2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
3.4.3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湿干重比的影响 |
3.4.4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ROS的影响 |
3.4.5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SOD的影响 |
3.4.6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MDA的影响 |
3.4.7 辅酶Q10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组织病理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早期肝损伤指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7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程度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相关预测指标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DVT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
2.1.2 急性中毒及血液灌流 |
2.2 DVT的诊断 |
2.2.1 血浆D-二聚体检测 |
2.2.2 多普勒超声检查 |
2.2.3 静脉造影 |
2.2.4 其他:螺旋CT血管成像及MRI静脉成像 |
2.3 DVT的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 |
2.3.1 DVT的危险因素 |
2.3.2 DVT的风险评估 |
2.3.3 风险评估工具的预测价值比较 |
2.4 DVT的预防 |
2.4.1 基本预防 |
2.4.2 物理预防 |
2.4.3 药物预防 |
2.5 急性中毒患者DVT的发生与预防现状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工具 |
3.2.2 质量控制及伦理问题 |
3.2.3 统计分析 |
3.2.4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急性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后DVT的发生率 |
4.3 急性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单因素分析 |
4.3.1 一般资料及血液灌流相关资料对急性中毒患者发生DVT的影响 |
4.3.2 相关实验室指标与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关系 |
4.3.3 其它因素对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影响 |
4.4 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
4.5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DVT的预测价值分析 |
4.5.1 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评分得分情况 |
4.5.2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风险评分的比较 |
4.5.3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急性中毒患者DVT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 |
4.6 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4.6.1 高危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得分情况 |
4.6.2 高危预测模型的评价 |
第五章 讨论 |
5.1 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DVT的发生情况 |
5.2 一般资料对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影响 |
5.3 血液灌流相关资料对急性中毒患者发生DVT的影响 |
5.4 相关实验室指标与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关系 |
5.5 其它因素对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发生DVT的影响 |
5.6 三种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急性中毒患者DVT发生的预测价值比较 |
5.7 急性中毒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5.8 对临床工作的启示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及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百草枯中毒早期胸部CT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影像检查 |
1.3 评价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百草枯中毒机制与胸部CT表现 |
3.2 早期胸部CT表现与临床相关性 |
(9)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CT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百草枯中毒首诊肺CT及实验室检查与3年后生存情况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指标与预后的临床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百草枯中毒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2008-2018年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 段琬钰,樊卓,张文迪,邹凌云,曹琦,宋波.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2(01)
- [2]1036例重症中毒临床分析及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探索[D]. 吕冰. 吉林大学, 2021(01)
- [3]23例儿童百草枯中毒并发肺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和早期危险因素分析[D]. 郭鹏.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常见除草剂急性中毒:共性与差异性[J]. 詹峰,宋维.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12)
- [5]百草枯中毒模型建立及辅酶Q10解毒药效作用研究[D]. 季鹏.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6]早期肝损伤指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D]. 陆欢. 郑州大学, 2020(02)
- [7]急性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D]. 李秀芹. 山东大学, 2019(03)
- [8]百草枯中毒早期胸部CT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 余翔,陆志前. 安徽医药, 2019(06)
- [9]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胸部CT临床应用价值[D]. 薛兴帅.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10]百草枯中毒首诊肺CT及实验室检查与3年后生存情况相关性[D]. 张瑞英.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