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高校馆期刊资源共享的战略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婕[1](2021)在《江西省图书情报领域发展分析:研究规模、质量、力量与主题的发展变迁》文中研究说明
钟欢[2](2021)在《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图书情报新需求交织在一起,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学科服务平台的与时俱进问题:传统型学科服务平台到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的进阶。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作为传统型学科服务平台的2.0模式,对于缓解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严峻现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立足学科服务平台发展现状,剖析高校内用户对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的需求,期望通过设计构建契合需求的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和智慧学科服务功能,来探索平台由传统向智慧转型的可行思路。本文按照平台现状、用户需求、核心架构、核心模块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通过网络调研发现42所“双一流”高校中图书馆官网已建有学科服务平台的高校有18所,但现有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尚不成熟,仍存在学科服务平台目标定位和服务体系不清晰、服务内容较为传统、维护更新机制缺位、智慧化程度低等问题。其次,通过访谈和扎根理论研究分析方法总结出用户具有信息查询和预约需求、资源获取需求、反馈管理需求、信息推送需求、虚拟服务需求、指导辅助需求、素养提升和教育需求、社交互动需求、空间服务需求、决策服务需求、针对性需求等11个方面的需求,继而依据KANO模型将各方面需求划分为基本型、期望型、魅力型三个层次。再次,基于前期现状调查和需求调研展开平台设计,构建了包含用户交互层、智慧服务层、信息处理层、技术支持层、数据资源层五个层面的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描述了各层设计思路和理念;设计了兼具数据采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智能标签系统、行为预测系统、服务应用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的的业务处理流程结构;提出了以数据感知与监控、数据采集与计算、智能分析与处理、服务智能化为诉求的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架构。最后,文章设计了用户服务管理、学科资源服务、学科知识服务、学科空间服务、学科产品服务、特色专项服务等六大服务模块,及各个模块下的具体服务功能,以精准对接用户对于平台的多类型需求。面临多重挑战与考验,学科服务平台向智慧型进阶已成必然。本研究设计的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核心架构和服务模块,将有助于丰富当前关于学科服务平台的研究体系,亦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研究和实践提供新思路。
张俊,谢冰冰[3](2021)在《开放科学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科研角色与服务》文中认为文章旨在为高校图书馆明确科研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完善科研数据管理,创新科研服务等开放科学实践提供借鉴,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构建开放科学环境与氛围,助力开放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高效实现科研价值。文章利用网络调研方式,分析国内外图书馆开放科学实践,揭示开放科学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科研角色定位、科研服务转变上如何实现科研价值,提出高校图书馆在开放科学环境下助力科研价值实现的对策。
陆兴华,吴震[4](2021)在《江苏高校图书馆缩微技术应用历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记录了1942年以后缩微技术在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历史,以江苏高校图书馆为样本,确定发展分期。用文献调查法,梳理史料、考订事实。以全球缩微技术史发展为参照系,从服务、市场、技术、学术研究和人物事件等维度进行评价,分析新旧技术间冲突的深层原因。2000年后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兴起,缩微技术退出高校图书馆,再无回归的可能。
李世宇[5](2020)在《常州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而高校图书馆是整个社会信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是高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集中地和发散地,拥有优良的物理空间环境和专业的技术人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愈益迫切并日益多样,为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多年来,国家一直提倡和鼓励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好学校师生的同时,积极开展和改进社会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开展和改进社会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自身价值的彰显,是履行社会职能的体现,也是推动高校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常州具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网络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分析文化产业及其特征,依托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理论、共享经济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理论指导,通过对四所高校馆工作人员、社会公众的访谈和对四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和方式的现状调查并进行分析,发现常州高校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着思想观念和工作状态、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体制改革和奖惩机制、历史传统和人才建设、知识产权和经营方式、空间布局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并对所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变落后保守观念、树立服务创新意识,制定保障性法律法规、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改革传统管理体制、建立有效奖惩机制,革除用人历史积弊、加强专业人才建设,规避知识产权制约、采用企业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空间格局、推进信息技术革新等有益的对策建议,可以更好地促进常州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改进。
林怡思[6](2020)在《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这个信息创造价值的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形式、内容正向着更适应当代读者需求的方向发展变化,相应地,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也处于不断地动态变化之中。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主要的延伸服务有以下三类: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根据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的自身特色,其发展的延伸服务除国内三类主要延伸服务以外,还有基于FULink平台的延伸服务、自助服务、RFID项目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以及时间延伸类服务。然而对比国内延伸服务发展程度较高的高校图书馆,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的延伸服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推进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其对策在于:线上线下融合,加大推广力度;完善延伸服务,助力高校科研;借鉴国内先进经验,深化延伸服务;建设服务空间,令读者享有所用;整合多种延伸服务,打造智慧化服务等。因此,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是当下构建高校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大且极具现实意义的举措。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应当在结合自身馆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趋势,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充分挖掘读者的需求,并通过各类平台和各项技术,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深入的延伸服务。
周宁馨[7](2019)在《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的需求也随之变化,用户的阅读方式开始由传统的纸质化阅读向微型碎片化阅读转变。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项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服务,在大众群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使用,成为用户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中的运用为新型服务方式的发展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图书信息等一系列数字资料,对图书馆中的数字文献资源进一步全面地管理,保障高校师生及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然而,在追寻如何更方便地服务于用户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更好的发展途径。高校图书馆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技术的发展,对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进行优化和优化,实现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同时探索用户的真正需求,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和利用率,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本文通过对云南省8所高校图书馆用户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网络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较为系统地分析出了目前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现状与不足之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根据收集到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及对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面及服务面进行分析,笔者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优化策略。借鉴国内其它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建设的相关经验,笔者对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建设思路提出了构想,即基础服务、资源服务和拓展功能。其中,基础服务包括消息推送、个人业务办理;资源服务包括文献资源、多媒体资源;拓展服务包括在线咨询、个性应用、平台活动。笔者期待通过以上优化方案,能为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董悦[8](2019)在《高校图书馆常态化阅读推广模式研究 ——以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途径,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文化繁衍和传播的纽带。随着我国经济与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倡导”全民阅读已满足文化教育领域的需求,进而向“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发展转变,提高到了国家工程和战略的层面,推动促进“全民阅读”与建设“书香社会”。近年来,学界对阅读推广研究的数量不断增多。作为高校图书馆来说,促进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职能之一。然而,对于目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研究并不系统全面,因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整体的认识,对成功案例不能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和总结,阅读推广活动缺乏长效机制等。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大多呈现趋同性、阶段性特点,缺乏整体、长远的规划,普遍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推广模式。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经过实地调研,以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总结南京理工大学在阅读推广工作上的理念方法,特点和优势,调研部分用户对南理工阅读推广活动的评价,探究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近年来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思路及运作模式,为其他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借鉴和指导,为推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参考。南理工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有传统高校图书馆每年举办的读书节系列活动及不定期书展,还将定期阅读推广活动发展成了系统化、常态化、日常化的工作:每学期的第一周至最后一周,除周六外,每天有固定形式的活动按周进行,每月有读书月主题,命名为“非常6+1”模式的常态化阅读推广活动。南理工图书馆的常态化阅读推广逐渐形成系统,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反馈。以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为案例,描述了南理工图书馆总体阅读推广概况,以及目前效果最好、持续时间最长的星期四移动式讲堂活动作为典型,提出了“常态化”阅读推广模式。
胡曦玮[9](2019)在《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投入的比例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数字阅读技术的蓬勃发展也让用户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变化。数字阅读方式不断普及,电子书作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相较于纸质书携带轻便、获取便捷、借阅方便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使得用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数量与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当前国内图书馆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同时,电子书馆藏建设存在着电子书使用率低下、电子书商捆绑销售和版权严苛等问题,阻碍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用户对数字资源需求的增强推动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着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和电子书馆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图书馆电子书服务中,由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形成的电子书流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作为其依托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水平欠佳。造成这一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共信息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因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结为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主体未能普及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共生理念,尚未形成良好的共生机制等。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兼顾馆员和电子书商的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加以指导与规范。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调研了解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现状,从理论上根据文献、着作等资料检索,梳理与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图书馆电子书馆藏政策的研究。从实践上调查中美两国前100所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数据库情况、电子书许可协议情况以及电子书馆藏政策实践情况;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其次构建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在公共政策分析指导下,构建两套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案方案,一套为现有政策内容为基础的限制性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一套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从共生理论角度来看,首先阐述了共生理论的内涵和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其次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共生系统构成条件、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然后论述了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运用。需求理论认为电子书馆藏建设各方需求推动着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发展,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电子书馆藏建设中的利益生态链及形成动因,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研究电子书馆藏利益管理与馆藏建设政策的关系,从而找出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三者的共同利益需求条款重点分析。通过数字资源建设理论和调查的现有政策条款来拟定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最后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流程来设计政策方案。首先明确政策构建的思路,确立政策目标,设计两套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最后对两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调查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情况。以上文中两套政策条款的设置为基础,对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分别开展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接受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分析三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利益需求,来确立政策条款。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抉择出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从研究结果发现,有88.61%的用户、95.00%的图书馆员和96.05%的电子书商认为需要构建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有93.47%的用户、95.32%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的构建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主、兼顾图书馆和电子书商的需求。此外,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一致认为政策框架需要包括14项条款:“政策概括”、“采购标准”、“用户资格规定”、“版权限制”、“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合作馆藏”和“政策修订”。其中“采购标准”、“版权限制”、“用户义务”、“三方共同义务”、“电子书整合”、“评价与剔除”和“政策修订”这七项条款与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中的对应条款一致。其余的“政策概括”、“用户资格规定”、“电子书商义务”、“图书馆义务”、“电子书访问”、“电子书保存”和“合作馆藏”这7项政策条款根据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在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做了优化和调整。此外,有90.95%的用户、91.49%的图书馆员和97.04%的电子书商认为政策需要揭示,对每项政策条款揭示度的分值发现,揭示度分数较高的条款基本都涉及到用户如何使用相关信息,也与访谈者所述情况相吻合。最后依据相关调研数据和访谈内容,来提出改善用户、馆员和电子书商三方共生关系、促进三方共同利益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兼顾电子书商和图书馆利益需求的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上包括:(1)加强组织信息文化建设,推广信息人生共生理念、(2)改善公共信息政策环境,推动共生系统平衡和优化、(3)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组织,促进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的构建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上分别从用户与图书馆的角度、图书馆与电子书商角度和用户、图书馆和电子书商角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政策主要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三大功能。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包括: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并从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来预测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张玲,牛爱菊,黄燕云[10](2019)在《基于部分成员馆现状的CASHL运行发展策略思考》文中提出[目的/意义]通过走访调研、分析CASHL华北区域部分成员馆在人文社科外文资源、CASHL服务方面的现状问题,结合成员馆意见反馈,为CASHL联盟的运行发展提出建议。[方法/过程]采取实际走访座谈、网页调研、一对一咨询相结合的形式,调研14家成员馆人文社科电子资源、特色资源、CASHL服务等方面现状。[结果/结论]基于走访调研结果,从资源建设、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改进等角度探讨CASHL运行发展策略。
二、我省高校馆期刊资源共享的战略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高校馆期刊资源共享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学科服务 |
2.1.2 学科服务平台 |
2.1.3 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需求驱动理论 |
2.2.2 协同理论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结果 |
3.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系统分析 |
4.1 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开发的意义 |
4.1.1 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
4.1.2 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是创新和完善学科服务体系的可行之路 |
4.1.3 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是智能时代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
4.2 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的用户需求分析 |
4.2.1 用户需求获取 |
4.2.2 用户需求结果与分析 |
4.3 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开发的总体原则 |
4.3.1 自由开放、科学规范 |
4.3.2 交互泛在、运作智能 |
4.3.3 内容精准、服务赋能 |
4.3.4 集成生态、持续发展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的架构设计 |
5.1 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5.1.1 数据资源层 |
5.1.2 技术支持层 |
5.1.3 信息处理层 |
5.1.4 智慧服务层 |
5.1.5 用户交互层 |
5.2 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业务处理流程结构设计 |
5.2.1 数据采集模块 |
5.2.2 需求分析模块 |
5.2.3 智能标签模块 |
5.2.4 行为预测模块 |
5.2.5 服务应用模块 |
5.2.6 数据交换模块 |
5.3 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架构设计 |
第6章 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的核心服务模块设计 |
6.1 用户服务管理 |
6.1.1 资源监控与管理 |
6.1.2 服务发现与管理 |
6.1.3 平台伦理规约 |
6.2 学科资源服务 |
6.2.1 资源智能检索 |
6.2.2 资源智能推送 |
6.2.3 资源共享进化 |
6.3 学科知识服务 |
6.3.1 指导与辅助 |
6.3.2 伙伴精准匹配 |
6.3.3 智慧素养教育 |
6.4 学科空间服务 |
6.4.1 学科研讨空间 |
6.4.2 教育虚拟空间 |
6.4.3 虚拟仿真空间 |
6.5 学科产品服务 |
6.5.1 咨询类决策产品 |
6.5.2 情报类发展产品 |
6.5.3 工具类应用产品 |
6.6 特色专项服务 |
6.6.1 智慧发现 |
6.6.2 智慧获取 |
6.6.3 智慧共享 |
6.6.4 智慧创造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开放科学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科研角色与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图书馆的开放科学实践 |
1.1 机构知识库建设 |
1.2 开放获取政策制定 |
1.3 开放教育资源服务设计 |
1.4 开放数据服务设计 |
2 高校图书馆的科研角色定位 |
2.1 倡导者 |
2.2 构建者 |
2.3 协作者 |
2.4 出版者 |
2.5 规范者 |
2.6 评估者 |
3 高校馆的科研服务转变 |
3.1 科研数据管理转变 |
3.1.1 管理过程优化 |
3.1.2 共享政策制定 |
3.1.3 管理规范完善 |
3.1.4 利益相关者界定 |
3.1.5 共享途径构建 |
3.2 其他科研服务创新 |
3.2.1 开放科研资源整合服务 |
3.2.2 开放科学信息服务 |
3.2.3 开放科研教育服务 |
3.2.4 新媒体及移动服务 |
3.2.5 开放学术交流服务 |
4 结语 |
(4)江苏高校图书馆缩微技术应用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综述 |
3 抗战期间引入缩微技术应用服务(1942-1948) |
3.1 CU中国计划的图书影片子项目 |
3.2 江苏西迁高校图书馆缩微技术应用 |
3.3 金陵大学理学院战时缩微技术推广贡献 |
4 缩微技术应用复苏与发展(1949-1976) |
4.1 国外缩微出版业市场和图书馆应用 |
4.2 新中国图书馆缩微技术应用复苏 |
4.3 江苏图书馆缩微技术应用的第一次高潮 |
5 江苏高校图书馆新技术服务的冲突与发展(1977-1999) |
5.1 中国缩微技术应用事业发展的高潮与危机 |
5.2 江苏高校馆缩微技术应用的第二次高潮 |
5.3 数字图书馆时代缩微技术应用的困境 |
6 数字化网络化的兴起与缩微技术应用的落幕(2000-) |
6.1 江苏高校馆缩微技术应用的离场 |
6.2 新技术运动与缩微技术应用历史的思考 |
7 结语 |
(5)常州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社会化 |
2.1.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
2.2 文化产业及其特征 |
2.3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理论基础 |
2.3.1 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理论 |
2.3.2 共享经济理论 |
2.3.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
2.4.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
2.4.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方式 |
第3章 常州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
3.1 常州市高校概况 |
3.2 常州市四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 |
3.2.1 资源情况 |
3.2.2 传统社会化服务 |
3.2.3 社会化服务内容 |
3.2.4 社会化服务方式 |
3.3 常州市四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分析 |
第4章 常州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改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思想观念和工作状态 |
4.1.1 存在问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工作状态轻松安逸 |
4.1.2 原因分析 |
4.2 法律保障和政策指导 |
4.2.1 存在问题: 法律保障有待细化,政策指导亟待出台 |
4.2.2 原因分析 |
4.3 体制改革和奖惩机制 |
4.3.1 存在问题:体制改革裹足不前,奖惩机制效用不足 |
4.3.2 原因分析 |
4.4 历史传统和人才建设 |
4.4.1 存在问题:历史传统有待改变,人才建设亟待加强 |
4.4.2 原因分析 |
4.5 知识产权和经营方式 |
4.5.1 存在问题:知识产权制约明显,经营方式亟需改革 |
4.5.2 原因分析 |
4.6 空间布局和信息技术 |
4.6.1 存在问题:空间布局亟待改造,信息技术有待更新 |
4.6.2 原因分析 |
第5章 常州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改进策略 |
5.1 改变落后保守观念,树立服务创新意识 |
5.1.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5.1.2 拓展服务对象 |
5.1.3 提高思想认识 |
5.1.4 增强创新意识 |
5.2 制定保障性法律法规,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 |
5.2.1 国家制定并颁布具体细化的法律法规 |
5.2.2 地方政府应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文件 |
5.3 改革传统管理体制,建立有效奖惩机制 |
5.3.1 建立高校图书馆新管理体制 |
5.3.2 建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工作长效奖惩机制 |
5.4 革除用人历史积弊,加强专业人才建设 |
5.4.1 革除用人历史积弊,优化图书馆人员结构 |
5.4.2 多种方式加强专业人才建设 |
5.5 规避知识产权制约,采用企业经营方式 |
5.5.1 合理规避知识产权对社会化服务的约束 |
5.5.2 采用企业化经营方式增进图书馆经济效益 |
5.6 改造传统空间格局,积极推进技术革新 |
5.6.1 打造现代图书馆空间布局 |
5.6.2 积极运用最新信息科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常州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的访谈 |
附录二 对常州市社会公众关于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访谈 |
致谢 |
(6)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概述 |
2.1 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界定 |
2.1.1 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概念 |
2.1.2 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与基础服务的关系 |
2.1.3 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延伸方向 |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主要延伸服务的特点 |
2.2.1 多样的学科服务平台及人员结构 |
2.2.2 线上信息素养教育是新模式 |
2.2.3 丰富的信息共享空间命名 |
2.3 我国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形式与内容 |
2.3.1 基于实体空间形式的延伸服务 |
2.3.2 基于虚拟空间形式的延伸服务 |
2.3.3 基于人力资源形式的延伸服务 |
2.4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意义 |
2.4.1 深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
2.4.2 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
2.4.3 促进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升级转型 |
3 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现状 |
3.1 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概况 |
3.1.1 各高校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基础条件 |
3.1.2 各高校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整体情况 |
3.1.3 FULink的建设情况 |
3.2 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调查分析 |
3.2.1 学科服务调查分析 |
3.2.2 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调查分析 |
3.2.3 空间服务调查分析 |
3.2.4 自助服务调查分析 |
3.2.5 RFID项目服务调查分析 |
3.2.6 移动图书馆服务调查分析 |
3.2.7 时间延伸类服务调查分析 |
3.2.8 FULink调查分析 |
3.3 读者对延伸服务的了解及使用情况分析 |
3.3.1 读者对延伸服务的了解程度 |
3.3.2 读者对延伸服务的使用频率及满意程度 |
3.3.3 读者对建设空间服务的期待 |
3.3.4 读者对延伸服务的其他期待与建议 |
4 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 服务的推广力度不大 |
4.1.1 线上推广力度不强 |
4.1.2 线下推广力度不足 |
4.2 服务的完整性不佳 |
4.2.1 学科馆员制度模糊 |
4.2.2 学科服务平台功能不完备 |
4.2.3 信息道德与法律教育稀缺 |
4.3 服务的深度不够 |
4.3.1 学科人员结构单一 |
4.3.2 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陈旧 |
4.4 服务的空间建设不足 |
4.4.1 未营造差异化氛围 |
4.4.2 实践服务建设不足 |
4.5 服务的智慧化程度不高 |
4.5.1 自助服务功能发展不均衡 |
4.5.2 RFID项目功能覆盖不全面 |
4.5.3 移动端APP数目欠缺 |
4.5.4 时间延伸类服务匮乏 |
5 推进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对策 |
5.1 线上线下融合,加大推广力度 |
5.1.1 优化网页设计 |
5.1.2 提高新媒体利用程度 |
5.1.3 与校内社团合作 |
5.2 完善延伸服务,助力高校科研 |
5.2.1 完备学科服务平台 |
5.2.2 依托FULink开展馆际合作 |
5.2.3 加强信息道德与法律教育 |
5.3 借鉴国内先进经验,深化延伸服务 |
5.3.1 丰富学科人员结构 |
5.3.2 革新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
5.4 建设服务空间,令读者享有所用 |
5.4.1 营造差异化氛围 |
5.4.2 建设实践服务功能 |
5.5 整合多种延伸服务,打造智慧化服务 |
5.5.1 整合移动图书馆服务与其他延伸服务 |
5.5.2 整合座位管理服务与时间延伸类服务 |
5.5.3 整合图书管理服务与RFID项目服务 |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福建师范大学“24 小时书房”馆员访谈语录 |
附录2 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读者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1.4.1 重点和难点 |
1.4.2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依据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微信 |
2.1.2 微信公众平台 |
2.1.3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
2.2 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服务 |
2.2.1 服务内容 |
2.2.2 服务特点 |
2.3 优化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意义 |
2.4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2.4.1 用户体验理论 |
2.4.2 感知服务质量理论 |
3 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现状分析 |
3.1 面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使用需求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内容 |
3.1.4 调查数据分析 |
3.2 面向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建设现状调查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方法 |
3.2.3 调查内容 |
3.2.4 调查数据分析 |
3.3 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存在的问题 |
3.3.1 平台开通数量少,建设步伐缓慢 |
3.3.2 消息推送频率低,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
3.3.3 宣传推广力度小,品牌意识欠缺 |
3.3.4 缺少专业化团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
3.3.5 资源类型不全面,数据库利用不够便捷 |
3.3.6 平台交互性不强,用户参与度不高 |
3.3.7 服务形式较有限,功能性服务模块较少 |
4 国内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经验借鉴 |
4.1 重视规范运营,保障基础服务 |
4.2 根据用户需求,完善资源服务 |
4.3 坚持开拓创新,提升拓展服务 |
4.4 建立运营小组,实现全面管理 |
5 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优化策略 |
5.1 规范平台建设,提高开通数量 |
5.2 保证推送频率,丰富推送内容 |
5.3 加强宣传推广,树立品牌意识 |
5.4 打造专业团队,建立管理制度 |
5.5 增加资源类型,指导资源利用 |
5.6 完善平台交互,提升服务质量 |
5.7 拓展服务形式,满足用户需求 |
6 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建设构想 |
6.1 整体目标 |
6.2 构建思路 |
6.3 服务内容框架构建 |
6.3.1 基础服务 |
6.3.2 资源服务 |
6.3.3 拓展服务 |
6.4 保障条件 |
6.4.1 人才保障 |
6.4.2 财政保障 |
6.4.3 政策保障 |
6.4.4 技术保障 |
6.4.5 资源保障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高校图书馆常态化阅读推广模式研究 ——以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常态化 |
2.1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内涵与组成要素 |
2.1.1 阅读推广的定义 |
2.1.2 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构成要素 |
2.2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发展现状 |
2.3 图书馆阅读推广“常态化” |
2.3.1 阅读推广“常态化”的含义 |
2.3.2 阅读推广“常态化”的特点 |
2.3.3 阅读推广“常态化”的目的 |
3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调查分析 |
3.1 南理工图书馆硬件设施概况 |
3.2 南理工图书馆“常态化”的阅读推广活动 |
3.3 南理工图书馆“常态化”阅读推广的优势 |
3.3.1 推广对象范围广 |
3.3.2 阅读推广具有长效性 |
3.3.3 推广渠道具有针对性 |
3.4 南理工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 |
3.4.1 阅读数据分析 |
3.4.2 读者调查分析 |
4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星期四移动式讲堂”活动案例分析 |
4.1 “星期四移动式讲堂”活动的发展 |
4.2 “星期四移动式讲堂”活动的宣传策略 |
4.3 “星期四移动式讲堂”活动的组织机构 |
4.4 “星期四移动式讲堂”活动的主要内容 |
4.5 “星期四移动式讲堂”活动的嘉宾来源分析 |
4.6 “星期四移动式讲堂”活动组织流程 |
4.7 “星期四移动式讲堂”活动的效果评估 |
5 基于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思考 |
5.1 常态化阅读推广活动的核心要素 |
5.1.1 常态化活动内容的选择 |
5.1.2 常态化活动形式的选择 |
5.2 常态化阅读推广活动开展的内驱因素 |
5.2.1 从业人员的重视和坚持开展的毅力 |
5.2.2 加强合作,争取多方支持 |
5.3 常态化阅读推广活动开展的外部因素 |
5.3.1 注重建设阅读环境 |
5.3.2 建立专设阅读推广部门 |
5.3.3 建立专设阅读推广评估机制 |
5.3.4 活动宣传手段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用户电子书需求上涨 |
1.1.2 图书馆电子书经费投入增长 |
1.1.3 电子书市场面临挑战 |
1.1.4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矛盾凸显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图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电子书馆藏建设概念术语厘清 |
2.2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资源馆藏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
2.3 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进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分析 |
3.1 中美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现状调查 |
3.1.1 高校馆电子书商数量统计 |
3.1.2 电子书数据库检索情况 |
3.1.3 电子书商统计情况 |
3.2 国内外电子书许可协议条款调查与评价 |
3.2.1 图书馆电子书许可协议模板条款调查 |
3.2.2 国外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
3.2.3 国内电子书商许可协议调查与评价 |
3.3 国内外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调查与评价 |
3.3.1 政策网上公布情况 |
3.3.2 政策覆盖范围情况 |
3.3.3 政策修订情况 |
3.3.4 政策条款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构建 |
4.1 共生理论 |
4.1.1 共生理论的内涵 |
4.1.2 信息人共生的概念、条件与模式 |
4.1.3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及构成要素 |
4.1.4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构成条件 |
4.1.5 电子书馆藏建设共生系统形成与进化 |
4.1.6 共生理论在电子书馆藏建设及其政策中的应用 |
4.2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
4.2.1 需求理论 |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4.2.3 数字资源建设理论 |
4.3 政策构建思路 |
4.3.1 政策构建流程 |
4.3.2 现有共生系统问题分析 |
4.3.3 政策宏观层次的问题 |
4.3.4 政策微观层次的问题 |
4.3.5 政策构建原则 |
4.4 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构建 |
4.4.1 政策目标确立 |
4.4.2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
4.4.3 共生视角政策备选方案的条款设置 |
4.4.4 限制性政策备选方案与共生视角下政策备选方案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备选方案的接受度调查 |
5.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预调查 |
5.3.1 样本描述 |
5.3.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5.3.3 正式调查问卷形成 |
5.4 正式调查的实施 |
5.4.1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
5.4.2 调查数据的检验 |
5.5 正式调查数据的分析 |
5.5.1 样本属性分析 |
5.5.2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框架接受度调查 |
5.5.3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接受度调查 |
5.5.4 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揭示的认知调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方案的确立 |
6.1 政策方案抉择 |
6.1.1 “政策概括”条款抉择 |
6.1.2 “采购标准”条款抉择 |
6.1.3 “用户资格规定”条款抉择 |
6.1.4 “版权限制”条款抉择 |
6.1.5 “电子书商义务”条款抉择 |
6.1.6 “图书馆义务”条款抉择 |
6.1.7 “用户义务”条款抉择 |
6.1.8 “三方共同义务”条款抉择 |
6.1.9 “电子书访问”条款抉择 |
6.1.10 “电子书保存”条款抉择 |
6.1.11 “电子书整合”条款抉择 |
6.1.12 “评价与剔除”条款抉择 |
6.1.13 “合作馆藏”条款抉择 |
6.1.14 “政策修订”条款抉择 |
6.2 共生视角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条款 |
6.3 相关意见与建议 |
6.3.1 宏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
6.3.2 微观层面的意见与建议 |
6.4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分析 |
6.4.1 政策的功能 |
6.4.2 政策执行的过程 |
6.4.3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主要贡献与结论 |
7.1.2 研究的创新点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基于部分成员馆现状的CASHL运行发展策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走访实施概要 |
2.1 CASHL华北区域成员馆概况 |
2.2 走访计划制定 |
2.3 走访调研概况 |
3 走访成员馆人文社科外文资源调研结果与分析 |
3.1 走访成员馆人文社科外文电子资源情况及分析 |
3.1.1 地区资源比较分析 |
(1) 资源数量差异。 |
(2) 资源结构、类型分布特点。 |
3.1.2 不同图书馆类型间的资源比较 |
3.1.3 OA资源利用的特点 |
3.2 走访成员馆人文社科外文特色资源及建设情况 |
3.3 走访成员馆文科专款经费利用问题反馈 |
4 走访成员馆CASHL服务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人力资源匮乏 |
4.2 缺乏服务规范与意识 |
4.3 经费支持问题 |
4.4 用户需求满足渠道分流明显 |
5 基于走访调研的思考与建议 |
5.1 CASHL资源建设策略 |
5.1.1 逐步加大CASHL成员馆资源自建力度, 将更多特色资源纳入CASHL |
5.1.2 注重CASHL资源建设差异化, 促进资源结构均衡化 |
5.1.3 优化文科专款经费利用 |
5.2 CASHL服务平台优化策略 |
5.2.1 优化功能, 升级服务 |
(1) 优化联合认证。 |
(2) 优化资源检索与揭示。 |
(3) 开发移动服务。 |
(4) 细化强化统计。 |
5.2.2 构建用户社区, 打造学术交流平台 |
5.3 CASHL服务改进策略 |
5.3.1 优化基础服务 |
(1) 确立基础服务的品牌及周期。 |
(2) 共享优质宣传材料, 提升整体宣传效率。 |
(3) 推动电子图书借阅服务, 跟进假期服务。 |
(4) 拓宽交流培训渠道, 加强服务理念与业务经验分享。 |
(5) 加强两微一站品牌化服务阵地建设。 |
5.3.2 基于用户需求, 深化学科服务 |
5.3.3 基于院校定位, 施行差异化推广策略 |
6 结语 |
作者贡献说明: |
四、我省高校馆期刊资源共享的战略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图书情报领域发展分析:研究规模、质量、力量与主题的发展变迁[D]. 赵婕. 南昌大学, 2021
- [2]高校图书馆智慧型学科服务平台设计研究[D]. 钟欢.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开放科学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科研角色与服务[J]. 张俊,谢冰冰. 图书馆论坛, 2021(07)
- [4]江苏高校图书馆缩微技术应用历程[J]. 陆兴华,吴震. 图书馆论坛, 2021(09)
- [5]常州市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改进策略研究[D]. 李世宇. 扬州大学, 2020(05)
- [6]福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D]. 林怡思.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研究[D]. 周宁馨. 云南大学, 2019(03)
- [8]高校图书馆常态化阅读推广模式研究 ——以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D]. 董悦.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共生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政策研究[D]. 胡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基于部分成员馆现状的CASHL运行发展策略思考[J]. 张玲,牛爱菊,黄燕云. 图书情报工作,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