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脂肪肝与血脂浓度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缪文茹[1](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林彩霞,黎灿然[2](2021)在《脂肪肝的超声诊断与血脂、谷丙转氨酶的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脂肪肝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分析脂肪肝与血脂浓度、血清谷丙转氨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中心2018年1月— 12月门诊职业健康体检的作业工人中,收集脂肪肝218例与非脂肪肝462例,肝脏超声检测结果和血脂浓度、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脂肪肝声像图,大多数表现为弥漫性,少数表现为非均匀性,弥漫性脂肪肝分度:轻度脂肪肝55.96% (122/218),中度脂肪肝37.16% (81/218),重度脂肪肝6.88% (15/218);(2)脂肪肝组TC、TG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脂肪肝的程度越重,血脂异常率越大(P<0.01);(3)脂肪肝组ALT升高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超声诊断脂肪肝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脂肪肝与血脂浓度、血清谷丙转氨酶有关,应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还要进行血脂、血清谷丙转氨酶测定,对预防脂肪肝、改善肝功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任琦[3](2021)在《对药茯苓-泽泻干预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通路和肠道菌群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脾主运化”、“脾为生痰之源”的中医理论,在本团队前期研究基础上,以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对药“茯苓-泽泻”干预,研究其化痰降浊、控制血脂的效应,从AMPK信号通路和肠道菌群方面阐明其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对药“茯苓-泽泻”化学成分鉴定及网络药理学分析采用UPLC-Q-Orbitrap-MS法定性分析对药“茯苓-泽泻”煎剂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在线数据库和文献检索方法检索所鉴定化学成分的靶点,检索血脂异常的疾病靶点。将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后构建“化合物--血脂异常疾病靶点”网络图。对网络图进行拓扑分析,探索对药“茯苓-泽泻”降脂的潜在关键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KOBAS数据库分析关键靶点所富集的KEGG功能通路,应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部分化学成分对疾病靶点的作用,挖掘对药“茯苓-泽泻”治疗血脂异常的潜在机制。2.血脂异常痰浊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将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造模使用高脂饮食喂养,正常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作为对照,4周后分析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饮食、体重、活动度、大便等),并检测各组大鼠的血脂四项,依据模型评价标准判定模型成功与否。3.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的降脂疗效按照血清总胆固醇(TC)值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西药组)、对药茯苓-泽泻高、中、低剂量组(茯泽-H组、茯泽-M组、茯泽-L组)5个实验组,每组8只;正常组8只作为空白对照(空白组)。给药4周后,对比分析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饮食、体重变化、活动度、大便等)、血清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总胆汁酸(TBA)、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肝内脂质沉积(肝内TC、TG)、肝脏病理变化等指标。4.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RT-PCR和WB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中AMPK和下游靶点ACC、SREBP-1C、HMGCR、PCSK9以及PPAR γ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5.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16S rDN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行α多样性、β多样性、组间差异物种、功能预测和相关性等分析。结果:1.对药“茯苓-泽泻”化学成分鉴定及网络药理学分析的结果结合文献和数据库比对,对药“茯苓-泽泻”煎剂初步鉴定出45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类、倍半萜、有机酸、黄酮类、氨基酸类、酰胺类、核苷类、甾体类、苷类、酚类、生物碱类、酯类等。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对药“茯苓-泽泻”发挥降脂疗效的主要成分可能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圆柚酮(Nootkatone)、阿魏酸(Ferulic acid)、柑桔黄酮(Tangerit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蜜桔黄素(Nobiletin)、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12(13)-DiHOME、9S,13R-12-Oxophytodienoic acid以及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 Rg3),关键靶点显着富集于AMPK、胰岛素、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糖脂代谢通路(P<0.05),其中AMPK信号通路的富集程度最高。分子对接结果提示,齐墩果酸可与AMPKα、PPARy、SREBP1和HMGCR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与AMPKα的结合最好;阿魏酸和柑桔黄酮可与PPARγ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人参皂苷Rg3和圆柚酮可与AMPKα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2.成功复制血脂异常痰浊证病证结合SD大鼠模型4周造模期结束,造模组大鼠出现体胖、纳呆、活动度降低、体毛无光泽、大便粘腻等表现;血脂四项检测显示造模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增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成功复制血脂异常痰浊证病证结合SD大鼠模型,符合模型评价标准,提示造模成功。3.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降脂疗效的结果给药期结束,各实验组大鼠的体重均增加,其中茯泽-H组的体重变化率最低,与空白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大鼠的自主运动总距离均有一定的增加趋势(P>0.05)。药物干预对模型大鼠的进食量无明显影响,提示对药茯苓-泽泻可改善模型大鼠的部分痰浊证症状。给药结束后,对药茯苓-泽泻各剂量组的血清LDL-C和TBA在给药后明显降低(P<0.05);茯泽-H组的血清HDL-C值在给药后明显增高(P<0.05);对药各剂量组的血清TC值无明显变化(P>0.05);对药茯苓-泽泻各剂量组的血清TG和FFA在给药后有一定降低趋势(P>0.05)。肝内脂质及肝指数比较显示,茯泽-H组、茯泽-M组的肝内TC、肝内TG及肝指数在给药后呈降低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大鼠肝脏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呈现严重的脂肪变性,有炎症改变,各药物干预后可改善肝脏的脂肪变性以及炎症状况。以上结果显示:对药茯苓-泽泻能改善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的血脂异常。4.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信号通路影响的结果PCR结果显示,给药干预后,对药各剂量组的AMPKα基因表达上调(P<0.05);对药各剂量组SREBP-1C和PCSK9的基因表达量降低(P<0.05);茯泽-H、茯泽-M的PPARγ基因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茯泽-H组的ACC和HMGCR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WB检测结果显示:给药后,茯泽-H组AMPKα和pAMPKα的蛋白水平增高,茯泽-M组AMPKα的蛋白水平增高(P<0.05);对药各剂量组的ACC总蛋白水平降低,茯泽-H组、茯泽-M组的pACC蛋白水平增高(P<0.05);对药各剂量组的SREBP-1C、PCSK9、PPARγ及HMGCR蛋白表达水平给药后明显降低。以上结果提示:对药茯苓-泽泻具有通过调节AMPK信号通路控制血脂异常的效应机制。5.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茯泽-M组大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显着增高;β多样性分析显示给药后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明显不同,其中茯泽-M组的肠道菌群结构与空白组最接近。与模型组相比,对药“茯苓-泽泻”干预主要增加了厚壁菌门、毛螺菌科、克里斯滕森菌科、ChristensenellaceaeR7group的丰度,降低了疣微菌门、阿克曼菌科以及阿克曼菌属的丰度,茯泽-H和茯泽-M组的拟杆菌门、瘤胃菌科丰度增加,茯泽-M组还可增加普雷沃氏菌科、乳酸菌科、乳杆菌属、苏黎世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以及约氏乳杆菌的丰度,茯泽-H及茯泽-L组中的拟杆菌属和拟普雷沃菌属等的丰度增加。KEGG功能预测分析显示,对药“茯苓-泽泻”可显着降低脂多糖(LPS)生物合成,胰岛素、AMPK、PI3K-Akt信号通路,类固醇合成等糖脂合成以及炎症相关通路的基因富集,增加丙酮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脂肪酸的分解、甘油脂代谢以及花生四烯酸等糖脂分解代谢相关通路的基因富集。相关性分析显示:①在门水平,柔壁菌门、拟杆菌门等与血清TC以及肝内TC和TG呈负相关,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及变形菌门等均与血清TC呈正相关;②在属水平,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unculturedbacteriumoMollicutesRF39、unculturedbacteriumfPrevotellaceae、瘤胃菌科UCG-014 以及普雷沃氏菌属UCG-001与肝内TC和TG、血清TC、FFA呈负相关,Parabacteroides、拟杆菌属、阿克曼菌属等则与肝内TC、血清TC、TG和FFA呈正相关;③在种水平,大肠杆菌和Clostridiumglycyrrhizinilyticum 等与血清 TC、肝内 TG 和 TC 呈正相关,与 HDL-C呈负相关;Romboutsiailealis与血清TC、FFA呈正相关;Akk菌等则与血清TC、TG、FFA及肝内TC呈正相关;单形拟杆菌、产酸拟杆菌和狄氏副拟杆菌等与血清TC、TG、FFA、肝内TG及肝内TC呈正相关。结论:1.对药“茯苓-泽泻”煎剂含有齐墩果酸、圆柚酮、阿魏酸等多种降脂成分,网络药理学提示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降脂作用。2.对药“茯苓-泽泻”可降低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血清中有害脂质,显着改善肝脏脂质沉积,减轻肝脏的脂肪变性及炎性改变,并改善体胖、倦怠等痰浊证症状。3.对药“茯苓-泽泻”可激活AMPK信号通路表达,通过抑制其下游靶点ACC、SREBP-1C、PCSK9、PPARγ、HMGCR的表达,调控胆固醇代谢和脂肪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4.对药“茯苓-泽泻”可调控大鼠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恢复肠道稳态。
朱熠文[4](2021)在《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其不同中医体质分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并探讨非肥胖型脂肪肝与肥胖型脂肪肝的体质学特征差异,以便为今后的临床诊治、预防及调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黄贝岭分院体检中心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261例样本资料,其中符合非肥胖型NAFLD诊断标准的患者137例,符合肥胖型NAFLD患者的对照组124例。本课题将遵循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模式进行临床研究,在参照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所编纂的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基础上对非肥胖型NAFLD及肥胖型NAFLD进行体质类型辨识,并比较两者之间的体质差异;并拟尝试探析出非肥胖型NAFLD各体质类型在相关发病因素(性别、年龄、腰围、血压、血脂、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上的差异。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26.0,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或四分位间距描述,依据统计条件可进一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C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则以频率及百分比描述,采用多种卡方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果:1.基本情况:共纳入137例非肥胖型脂肪肝患者,其中男性53例(38.7%),女性84例(61.3%);年龄范围在35~75岁之间,中年患者63例(46.0%),老年前期及老年患者74例(54.0%);该型脂肪肝以轻度脂肪肝为主,共128例(93.43%),而中重度脂肪肝仅9例(6.57%),且本病常不同程度的合并或者存在其他肝外异常表现,其中合并腹型肥胖48例(35.04%),存在低密度脂蛋白异常61例(44.53%)的,合并高血压72例(52.55%)以上,合并高尿酸血症78例(56.93%),合并空腹血糖异常82例(59.85%),合并高胆固醇血症82例(59.85%),合并高甘油三酯血脂92例(67.15%)。2.NAFL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非肥胖型脂肪肝与肥胖型脂肪肝均有其特殊的体质分布规律,但都以偏颇体质为主。(1)非肥胖型脂肪肝人群体质分布规律如下:湿热质(32,23.4%)>气虚质(29,21.2%)>痰湿质(25,18.2%)>阴虚质(18,13.1%)>平和质(17,12.4%)>阳虚质(8,5.8%)>瘀血质(4,2.9%)>特禀质(2,1.5%)=气郁质(2,1.5%);(2)肥胖型脂肪肝人群体质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50,40.3%)>湿热质(17,13.7%)>气虚质(15,12.1%)>平和质(14,11.3%)>阴虚质(12,9.7%)>瘀血质(7,5.6%)>阳虚质(6,4.8%)>气郁质(2,1.6%)>特禀质(1,0.8%)。3.非肥胖型脂肪肝病变程度及影响因素与中医体学的关系:在脂肪肝程度分级上,痰湿质在非肥胖型脂肪肝中重度程度明显高于轻度脂肪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响因子上,(1)湿热质的男性患病率较女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湿热质在中年期较老年及老年前期具有更高的患病率,气虚质、阴虚质在老年及老年前期较中年期有更高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湿热质的腰围在周径上明显高于气虚质、平和质,痰湿质同比平和质在腰围的周径上也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在SBP明显高于平和质,DBP同比湿热质、气虚质数值也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湿热质在RBC、HGB、HCT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气虚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PLT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6)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在FBG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平和质,其中湿热质还明显高于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在TG水平分布上高于平和质,且痰湿质高于“其他体质”类型;痰湿质在TC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气虚质、阴虚质、平和质;痰湿在LDL-C水平分布上高于气虚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7)湿热质在ALT水平分布上高于“其他体质”;湿热质、痰湿质在SUA水平分布上明显高于平和质和“其他体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Cre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非肥胖型脂肪肝以轻度脂肪肝为主,其自然病程的形成包含多种危险因素,其中性别、年龄、腰围、代谢综合征及高尿酸血症可能在该病的形成中更加密切;2.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传统性NAFLD相比具有其特殊的体质趋向性,以偏颇病理体质为主,其中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是非肥胖型脂肪肝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3.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有着诸多内在的联系。在脂肪肝程度的分级上:痰湿质在中重度脂肪肝中具有更高的罹患性;在各相关因子的表达上:(1)性别:湿热质多发于男性;(2)年龄:湿热质多发于中年患者,气虚质、阴虚质多发于老年前期及老年患者;(3)腰围:湿热质、痰湿质更易出现腹型肥胖;(4)血压: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更易出现血压异常;(5)血常规:湿热质更易出现RBC、HGB、HCT比例升高;(6)血糖及血脂: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更易出现FBG异常;痰湿质更易出现TG、TC、LDL-C异常;(7)肝肾功能:湿热质更易出现ALT比例升高;湿热质、痰湿质更易出现SUA水平异常。
凡军芳[5](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受控衰减参数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肝脏的受控衰减参数(CAP)值与其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共计160例(男86例,女74例),采用法国Echosens医疗技术公司的生产的Fibro Scan-502 Touch仪器检测患者的肝脏CAP值,依据肝脏CAP数值将患者分为四组:(1)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组:CAP<240d B/m,共计43例;(2)轻度NAFLD组:240d B/m≤CAP<265d B/m,共计35例;(3)中度NAFLD组:265d B/m≤CAP<295d B/m,共计35例;(4)重度NAFLD组:CAP≥295d B/m,共计47例。以上所有患者均采用日本欧姆龙HDS-2000内脏脂肪检测仪器测定内脏脂肪组织(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AT)的含量,所有患者均检测25(OH)D、血糖、血脂和其他生化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用方差分析法,组间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用Kruskal-Wallis成对比较;NAFLD的危险因素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指标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AP对T2DM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最佳阈值。结果1.无NAFLD组VAT、SAT显着低于轻度NAFLD组、中度NAFLD组和重度NAFLD组,轻度NAFLD组VAT、SAT显着低于重度NAFLD组(P<0.05)。2.无NAFLD组25(OH)D显着高于中度NAFLD组和重度NAFLD组;轻度NAFLD组显着高于重度NAFLD组(P<0.05);中度NAFLD组25(OH)D显着高于重度NAFLD组(P<0.05)。3.T2DM患者肝脏CAP与25(OH)D、HDL-C呈负相关(r=-0.436,-0.193,均P<0.05),与WHR、BMI、VAT、SAT、TC、TG、FINS、HOMA-IR、FFA、CRP、γ-GT、ALT呈正相关(r=0.276~0.447,均P<0.05)。4.T2DM患者血清25(OH)D与CAP、VAT、FBG、TC、TG、FFA、HOMA-IR、ALT、CRP、γ-GT呈负相关(r=-0.436~-0.156,均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OH)D是T2DM患者NAFLD的保护因素(P<0.05),FFA是NAFLD的危险因素(P<0.05)。6.ROC曲线显示以CAP 265 d B/m为诊断界值,预测T2DM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敏感性为0.776,特异性为0.637。结论1.T2DM患者肝脏脂肪含量(LFC)与VAT、SAT含量密切相关。2.T2DM患者无NAFLD组血清25(OH)D水平显着高于中度NAFLD组和重度NAFLD组,CAP与血清25(OH)D负相关,25(OH)D是T2DM发生NAFLD的保护因素。3.T2DM患者肝脏CAP对维生素D缺乏具有预测价值。
李品桦[6](2021)在《NAFLD纤维化进展与ET-1/NO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NAFLD不同纤维化程度患者之间ET-1、NO等指标的差异,探讨NAFLD肝纤维化进展与ET-1、NO的关系,以明确纤维化进展是否会对内皮功能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了408例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门诊/住院的NAFLD患者,严格按照本课题的入排标准,最终纳入280例NAFLD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等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及各血清学指标数据,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2(m2)]。使用Fibro Touch检测仪对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的患者进一步检测其肝脏硬度值(LSM)及脂肪衰减度(FAP),并做好记录。应用SPSS22.0版本统计软件分析不同纤维化程度中各组NAFLD患者ET-1、NO等血清学指标及一般资料的差异;采用Spearman分析方法分析ET-1、NO等各指标与LSM值的相关性,同时用Spearman分析方法分别分析ET-1、NO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纤维化进展(LSM值升高)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证素分布情况。结果:1、根据LSM值将280例NAFLD患者分为无或轻微纤维化组、肝纤维化组、进展期纤维化组和重度纤维化组,研究发现LSM值与BMI、FAP、ALT、AST、GGT、TG、HDL-C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LSM值与BMI、FAP、ALT、AST、GGT呈正相关(rs>0),与TG、HDL-C呈负相关(rs<0)。2、根据LSM值分为无或轻微肝纤维化与肝纤维化、非进展期纤维化与进展期纤维化两种不同的纤维化阶段,在无或轻微肝纤维化与肝纤维化阶段中,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FAP、ALT是NAFLD纤维化进展(LSM值升高)的危险因素;在非进展期纤维化与进展期纤维化中,Logistic回归分析示HDL-C是NAFLD患者纤维化进展(LSM值升高)的保护因素。3、在不同纤维化阶段中,LSM与ET-1、NO在各组中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分析示ET-1与年龄、NO、ALT、AST、GGT、CHOL、TG、HDL-C、LDL-C、LSM、FAP、BMI均不相关(P均>0.05),NO与年龄、ET-1、ALT、AST、GGT、CHOL、TG、HDL-C、LDL-C、LSM、FAP、BMI亦不相关(P均>0.05)。4、本研究中NAFLD的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和痰湿困脾证最常见,其次是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和脾肾阳虚证;病位证素为肝、脾、肾;病性证素以湿、气滞和气虚最常见,其次是痰、热、瘀、阳虚。结论:Fibro Touch诊断NAFLD患者LSM值可能受年龄、BMI、FAP、ALT、AST、GGT、TG、HDL-C因素的影响;NAFLD患者中不同肝纤维化阶段LSM值的影响因素可能不相同;年龄、FAP、ALT是NAFLD纤维化进展(LSM值升高)的危险因素,HDL-C是NAFLD纤维化进展(LSM值升高)的保护因素;NAFLD纤维化进展对ET-1、NO无影响,提示纤维化进展可能对内皮功能无影响;NAFLD的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和痰湿困脾证为主,病变部位为肝、脾、肾,常见病性证素为湿、气滞和气虚。
李娜[7](2021)在《青海地区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铁代谢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青海地区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铁代谢水平变化,以及对胰岛素抵抗影响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男性患者200例,年龄22-82岁,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100例,单纯2型糖尿病组100例,选取同一时间段在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记录一般资料;收集铁代谢指标、生化指标及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等指标,所有入选者进行肝脏彩超检查,并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三组间年龄、身高、腰围、血压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的体重及体重指数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②甘油三酯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中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尿酸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中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③血清铁蛋白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中显着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单纯糖尿病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总铁结合力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中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间血清铁、不饱和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④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C肽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中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空腹血糖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和单纯糖尿病组中高于健康对照组,而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中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中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单纯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及胆红素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⑥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三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⑦相关性分析可得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相关性(单纯糖尿病组铁代谢指标与胰岛素抵抗间无相关性):血清铁蛋白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关系,rs值为0.549,(P<0.001);不饱和铁结合力与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关系,rs值为-0.246,(P<0.05);总铁结合力与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关系,rs值为-0.197,(P<0.05);转铁蛋白饱和度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关系,rs值为0.213,(P<0.05);血清铁与胰岛素抵抗之间(P>0.05)无显着相关关系。结论:①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较高的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水平。②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铁代谢指标与胰岛素抵抗指数之间具有相关关系,提示铁代谢可能参与了胰岛素抵抗。③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易引起肝酶指标的异常,引起肝功能损害。
邢英[8](2021)在《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代谢紊乱,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NAFLD的疗效、炎症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探讨GLP-1在体外细胞模型水平、肠道微生态上对NAFLD的作用机制。为NAFLD防治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通过121例NAFLD患者与121例正常人群的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比较,分析炎症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NAFLD患者在利拉鲁肽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改善情况,及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从公共数据库即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脂肪肝芯片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查找差异靶基因和通路。以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经游离脂肪酸(FFA)和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24h,通MTT测定细胞活性,结合油红O染色及细胞内甘油三酯(TG)的测定,确定NAFLD体外模型的建立。模型确立后给予不同浓度GLP-1干预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并反转录,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差异基因相关通路脂联素(APN)、脂联素受体(Adipo R)、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mRNA的表达;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蛋白印迹法(Westren Blot)检测APN,Adipo R、AMPK、PPARα蛋白的表达;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情况。分析GLP-1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第三部分: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对比30例NAFLD患者与30例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功能的差异。进一步将60例NAFLD患者完全随机平均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二甲双胍治疗组,深入探究利拉鲁肽治疗前后,患者炎症指标、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共变化机制,并通过功能预测评价和验证利拉鲁肽的治疗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本研究中NAFLD患者的一般资料(体重指数(BMI)、血压、腰臀比(WHR))、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但高密度脂蛋白C(HDL-C)显着低于健康人群(P<0.05)。对比分析发现,NAFLD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空腹胰岛素(FINS)、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极显着高于健康人群(P<0.05),IL-6、TNF-α均与HOMA-IR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2)利拉鲁肽治疗NAFLD患者前后诸多指标变化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对患者一般资料(BMI、WHR、DBP、SBP)、胰岛β细胞功能(FPG、2hPG、FINS、HbA1c、HOMA-IR)、炎症相关指标(IL-6、TNF-α和APN)、脂代谢(TC、TG、LDL-C)、肝功能(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脂肪衰减值(CAP)均产生极显着影响(P<0.001),对HDL-C、LSM影响不显着(P>0.05)。肝功能指标改善与炎症因子下降、APN升高呈正相关。第二部分:(1)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发现NAFLD差异基因富集的AMPK、过氧PPARα信号通路为APN及Adipo R下游通路。(2)通过油红O染色、TG的测定及结合MTT结果显示:(油酸)造模液浓度为1mM,造模时间为24h时,对细胞活性无显着影响,且细胞内TG显着升高,细胞内脂滴蓄积明显,是诱导细胞脂肪变性的最佳条件。(3)TG含量测定:不同浓度GLP-1处理组与模型组细胞比较,TG含量显着下降,并且与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P<0.01)。(4)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可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内蓄积的脂滴,尤其1000nM效果明显。(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后,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 mRNA表达明显升高;(6)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GLP-1处理48h后,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第三部分:(1)NAFLD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差异明显。NAFLD患者肠道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等典型优势有益菌的丰度均低于健康人群,同时包含多种机会性致病菌的变形菌门的丰度显着高于健康人群。(2)利拉鲁肽对NAFLD的治疗效果优于二甲双胍。且利拉鲁肽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相对较小。利拉鲁肽治疗后,肠道细菌丰度变化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脂代谢、炎症相关指标、肝功能、脂肪沉积等多项指标密切相关。此外,利拉鲁肽治疗后,患者肠道中多个基因丰度存在显着差异,包括胆汁酸生物合成、胰岛素抵抗、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显着减弱,丙酸代谢、丁酸代谢显着增强等(P<0.05)。结论:(1)NAFLD患者存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并有炎症指标偏高及胰岛素抵抗。故NAFLD患者应全面评估并对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即控制糖脂等代谢紊乱、合理降压等,GLP-1可显着改善NAFLD患者临床指标,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肝脏脂肪沉积,对脂肪肝治疗效果显着。(2)脂肪肝存在APN基因及下游通路基因的差异表达。1Mm FFA培养HepG2细胞24h,可诱导细胞脂肪变,可作为脂肪肝细胞模型;GLP-1通过激活脂代谢基因APN、Adipo R、AMPK、PPARα的表达,从而缓解HepG2细胞脂肪变,减少细胞内脂滴,因此GLP-1对脂肪肝细胞模型有一定缓解作用。(3)利拉鲁肽对NAFLD的疗效优于二甲双胍,且对患者肠道菌群影响相对较小,肠道菌群与炎症指标相关,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组学可能是其改善脂肪肝重要突破口。
邸亚楠[9](2021)在《不同脂耐量人群血清ApoB48与NAFLD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不同脂耐量人群高脂餐前后血清载脂蛋白B48(ApoB48)水平的变化,并探讨ApoB48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招募志愿者。完善常规健康体检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将检查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人纳入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行口服高脂餐试验(OFTT),分别在空腹及餐后2h、4h、6h、8h采血检测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高脂餐前后血清ApoB48的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检测。根据受试者空腹及餐后4h的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将受试者分为三组:1脂耐量正常组(NFT,0h TG<1.7mmol/L且4h TG<2.5mmol/L);2脂耐量减低组(IFT,0h TG<1.7mmol/L且4h TG≥2.5mmol/L);3高甘油三酯血症组(HTG,0h TG≥1.7 mmol/L)。参考2018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诊断标准: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140g/周(女性<70g/周),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应用SPSS26.0软件分析ApoB48水平与NAFLD的关系。结果:1、NFT、IFT和HTG三组人群的年龄、腰围、BM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腰围和BMI随脂耐量减低而升高;三组人群空腹TG、LDL-C、VLDL-C、Apo B、ApoB48水平也随着脂耐量减低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三组受试者的餐后各时间点TG、VLDL-C、HDL和ApoB48水平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G、VLDL-C和ApoB48水平随着脂耐量减低逐步升高,而HDL-C水平则逐渐降低。进食高脂餐后,NFT组TG、VLDL-C和ApoB48水平均在餐后2h达高峰,而IFT组及HTG组的TG、VLDL-C和ApoB48水平分别在餐后4h、6h达到高峰,并且HTG组的高峰明显高于NFT组和IFT组。3、空腹ApoB48水平与年龄、收缩压、腰围、BMI、TC、TG、血糖水平呈正相关。4、根据空腹血清ApoB48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从Q1组到Q4组,NAFLD的发生率分别为7.04%,16.00%,23.07%和33.33%,Q4组与Q1、Q2、Q3组NAFLD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8,P=0.027)。结论:1.空腹ApoB48水平与TG水平呈正相关,随着脂耐量减低,高脂餐后血清TG水平峰值增加且高峰延迟,高脂餐后ApoB48分泌增多与TG的清除障碍相一致。2.血清ApoB48水平与NAFLD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ApoB48水平的升高,NAFLD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
吴孟娜[10](2021)在《探索肝功能指标在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性别、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分组,分析在血糖水平动态升高的过程中,各肝功能指标与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变化,讨论肝功能指标对FBG水平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2.基于性别、年龄分组,单独及联合纳入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指标以构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风险预测模型,分析各分组模型中危险因素构成差异并比较肝功能指标及血脂指标在预测T2DM发病风险中的潜在作用。[方]第一章肝功能指标在FBG水平升高中的潜在作用以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的体检人群中符合相应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31944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FBG水平、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对象性别及FBG 水平(分别为<5.0mmol/L、5.0-5.5mmol/L、5.6-6.2mmol/L、6.3-6.9mmol/L、≥7.0mmol/L)将其进行分组。除一般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外,将FBG水平作为连续数值变量及分类变量(血糖水平<5.0mmol/L为第1组、5.0-5.5mmol/L为第 2 组、5.6-6.2mmol/L 为第 3 组、6.3-6.9mmol/L 为第 4 组、≥7.0mmol/L 为第 5组)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在血糖水平动态升高的过程中,各肝功能指标与FBG水平的相关性变化,讨论肝功能指标对FBG水平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第二章肝功能指标对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将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的健康体检人群及同期于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中符合相应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共121240人分别作为对照组(113164人)与病例组(8076人),并收集其性别、年龄、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对象性别及年龄(分别为<25,25~,35~,45~,55~,65~)将其进行分组。除一般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外,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单独或联合纳入肝功能及血脂指标,采用逐步前进法筛选各分组中T2DM风险预测模型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分组危险因素构成差异并比较肝功能及血脂指标在预测T2DM发病风险中的潜在作用。[结果]第一章肝功能指标在FBG水平升高中的潜在作用1.FBG作为连续变量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男性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升高与FBG水平升高之间无关联性(P>0.05)。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ALT/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与 FBG水平呈正相关(P<0.05)。直接胆红素(Directbilirubin,DBI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lbumin to globulin ratio,AGR)与 FBG 水平呈负相关(P<0.05)。女性中TBIL、AGR与FBG水平之间无关联性(P>0.05)。IBIL、TP、ALB、GLO、ALT、AST、ALT/AST、GGT、ALP、AFU 与 FBG 水平呈正相关(P<0.05)。DBIL与FBG水平呈负相关(P<0.05)。2.FBG作为分类变量与血清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关系对男性而言,三项胆红素指标(TBIL、DBIL、IBIL)中TBIL、IBIL对动态预测FBG水平升高的意义不显着。DBIL与FBG水平的关系在血糖升高过程中有变化,尚不能明确DBIL在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中的潜在作用。血清蛋白类指标(TP、ALB、GLO、AGR)在各血糖分组中的意义相对较为固定,TP、ALB、GLO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AGR呈负相关。当FBG<6.2mmol/L时,血清蛋白类指标均可用于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但随着血糖水平继续升高(≥6.3mmol/L),胆红素指标与血清蛋白类指标用于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的作用均不理想。各项肝酶指标(ALT、AST、ALT/AST、ALP、GGT、AFU)在以FBG水平<5.0mmol/L为对照时,肝酶指标在各血糖分组中的意义相对较为固定,ALT、AST、ALT/AST、ALP、GGT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但针对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的作用,GGT优于其他肝酶指标,主要表现为在血糖水平逐步升高时,GGT始终与FBG水平保持正相关。AFU与FBG水平的关系在血糖升高过程中存在变化,其用于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的作用尚不能明确。对女性而言,以FBG水平<5.0mmol/L为对照时,三项胆红素指标(TBIL、DBIL、IBIL)中 TBIL、IBIL 在较高血糖水平(5.6-6.2mmol/L、6.3-6.9 mmol/L、≥7.0mmol/L)时均始终作为危险因素,但用于预测FBG动态升高的作用不理想;DBIL与FBG水平的关系在血糖动态升高过程中存在变化,尚不能明确其在预测FBG水平动态升高中的潜在作用。在以FBG水平<5.0mmol/L为对照时,TP、ALB、GLO在其余各血糖分组中的临床意义相对较为固定,TP、ALB、GLO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TP、ALB用于预测FBG水平逐步升高的作用基本体现在FBG<6.2mmol/L时,当血糖再进一步升高的过程中(≥6.3mmol/L),其对血糖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不理想。AGR在FBG水平动态升高中的作用随血糖水平存在变化,与线性回归结果联合分析后推测AGR在女性FBG动态升高过程中变化较不突出。ALT、AST、ALT/AST、ALP、GGT水平升高与FBG水平呈正相关。对FBG水平动态升高的预测作用,ALT/AST、ALP、GGT、AFU均较优,基本表现为在血糖水平动态升高时,与FBG水平保持正相关。第二章肝功能指标对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1.单独纳入肝功能指标构建T2DM风险预测模型时,男性所有年龄分组中,TP、ALP、AFU始终被纳入回归模型中,TP的比值比(Oddsratio,OR)值小于1,ALP、AFU对应的OR值大于1。女性所有年龄分组中,TP、AFU始终被纳入回归模型中,其OR值大小与男性中相似。所有分组中AFU对应的OR值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后所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均大于0.9,提示肝功能指标对T2DM的预测效能较优。2.单独纳入血脂指标构建T2DM风险预测模型时,男性、女性所有年龄分组中,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始终被纳入最终模型中,且所对应OR值均<1。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与T2DM的关系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男性年龄<45岁时,lnTG所对应OR值>1,年龄>54岁时lnTG所对应OR值均<1,在45-54岁中Logistic回归未纳入lnTG。女性所有年龄分组均纳入了 lnTG,但其OR值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绘制ROC曲线结果后所得AUC值为0.781-0.912,AUC在不同性别、年龄分组中变化较大。3.联合纳入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构建T2DM风险预测模型时,男性所有年龄分组中,TP、AFU、ApoA1始终被纳入回归模型中,TP、ApoA1的OR值小于1,AFU对应的OR值大于1,且所有分组中AFU对应的OR值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女性Logistic回归结果与男性相似,所有年龄分组中均纳入了 TP、AFU,ApoA1,此外,女性所有年龄分组中均纳入了 lnTG,但其OR值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4.单独纳入肝功能指标时,GGT仅在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24岁时表现为危险因素,ALP在男性所有年龄段、女性<65岁时表现为危险因素。当联合纳入肝脏相关实验室指标与血脂指标时,ALP、GGT与T2DM风险之间的关联在男、女性部分年龄分组中不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肝酶指标(ALT/AST、ALP、GGT、AFU)在FBG水平动态升高中具有预测作用且存在性别差异,有必要分性别讨论肝功能指标在FBG升高中的潜在作用。2.无论单独或联合纳入肝功能指标与血脂指标,T2DM风险预测模型最终所纳入的变量在不同性别、年龄分组中均存在差异;3.肝功能指标对T2DM的预测效能优于脂类指标,两者联合应用的模型预测效能更优。
二、脂肪肝与血脂浓度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肪肝与血脂浓度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脂肪肝的超声诊断与血脂、谷丙转氨酶的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仪器与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2结果 |
3讨论 |
(3)对药茯苓-泽泻干预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通路和肠道菌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概述 |
第一节 血脂异常的中医概述 |
一、血脂异常的中医病名 |
二、血脂异常的中医病因病机 |
三、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四、血脂异常的中医治疗 |
第二节 血脂异常的西医治疗 |
一、生活方式干预 |
二、药物治疗 |
第三节 茯苓、泽泻单药及对药研究进展 |
一、茯苓研究进展 |
二、泽泻研究进展 |
三、对药“茯苓-泽泻”研究进展 |
第四节 AMPK信号通路与脂代谢关系 |
第五节 肠道菌群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
一、肠道菌群对宿主脂代谢的影响 |
二、肠道菌群与血脂异常的联系机制 |
第六节 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一、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相关性 |
二、中药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血脂异常 |
第七节 导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假说 |
三、研究内容 |
四、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对药“茯苓-泽泻”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
一、实验材料及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第二节 血脂异常痰浊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第三节 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的降脂疗效 |
一、实验材料与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第四节 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通路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与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第五节 对药“茯苓-泽泻”对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与设备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一、基于中医之“脾”探讨血脂异常痰浊证与AMPK通路及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
二、对药“茯苓-泽泻”降脂的药效学物质基础及潜在分子机制研究 |
三、血脂异常痰浊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研究 |
四、对药“茯苓-泽泻”的降脂疗效研究 |
五、对药“茯苓-泽泻”干预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通路研究 |
六、对药“茯苓-泽泻”调节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肠菌稳态研究 |
七、AMPK信号通路、肠道菌群与血脂异常的相互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非肥胖型脂肪肝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概念 |
1.2 人群特点 |
1.3 病因及危险因素 |
1.4 诊断评估 |
1.5 治疗进展 |
2.非肥胖型脂肪肝的中医体质学研究 |
2.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与发病的关系 |
2.2 中医体质学的判断标准及应用 |
2.3 中医体质学的分型及与证的关系 |
2.4 中医体质学的治疗及预防概括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病例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终止试验标准 |
1.6 调查内容 |
1.7 调查方法 |
1.8 质量控制 |
1.9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非肥胖型脂肪肝的基本情况 |
2.2 两组脂肪肝一般情况及中医体质类型的比较 |
2.3 非肥胖型脂肪肝病变程度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 |
2.4 非肥胖型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因素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 |
3.讨论 |
3.1 非肥胖型脂肪肝的体质可分性 |
3.2 非肥胖型脂肪肝的体病相关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5)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受控衰减参数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附录 C 综述 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NAFLD纤维化进展与ET-1/NO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获取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NAFLD患者不同纤维化阶段LSM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无或轻微纤维化与肝纤维化阶段LSM值的影响因素 |
2.4 非进展期纤维化与进展期纤维化阶段LSM值的影响因素 |
2.5 中医内容 |
3 讨论 |
3.1 西医研究结果分析 |
3.2 中医研究结果分析 |
3.3 西医对NAFLD的探讨 |
4 局限性 |
5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青海地区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铁代谢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T2DM的诊断标准 |
2.1.2 NAFLD的诊断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 |
2.2.2 一般资料收集与方法 |
2.2.3 生化指标收集与方法 |
2.2.4 肝脏彩超 |
2.2.5 指标计算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三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三组间血脂水平的比较 |
3.3 三组间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的比较 |
3.4 三组间血常规指标的比较 |
3.5 三组间铁代谢指标的比较 |
3.6 三组间肝功能及其他指标的比较 |
3.7 铁代谢指标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T2DM合并NAFLD患者的特征 |
4.2 铁代谢与NAFLD |
4.3 铁代谢与胰岛素抵抗 |
4.4 NAFLD与胰岛素抵抗和2 型糖尿病 |
4.5 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利拉鲁肽对NAFLD的治疗效果及其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
1 IL-6、TNF-α在NAFLD的水平变化及与HOMA-IR相关关系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2 利拉鲁肽治疗前后NAFLD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GLP-1对Hep G2 细胞脂肪肝模型的影响 |
1 生信分析及细胞试验 |
1.1 数据来源与差异分析 |
1.2 GO富集分析 |
1.3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1.4 细胞培养 |
1.5 实验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GLP-1对NAFL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差异 |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试验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2 利拉鲁肽对NAFLD患者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高血糖素样肽-1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不同脂耐量人群血清ApoB48与NAFLD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载脂蛋白B与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探索肝功能指标在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潜在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肝功能指标在FBG水平升高中的潜在作用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章 肝功能指标对T2DM发病风险的预测效能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肝外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脂肪肝与血脂浓度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脂肪肝的超声诊断与血脂、谷丙转氨酶的结果分析[J]. 林彩霞,黎灿然.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2)
- [3]对药茯苓-泽泻干预血脂异常痰浊证大鼠AMPK通路和肠道菌群的机制研究[D]. 任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非肥胖型脂肪肝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研究[D]. 朱熠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受控衰减参数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相关性[D]. 凡军芳.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NAFLD纤维化进展与ET-1/NO的关系研究[D]. 李品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青海地区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铁代谢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D]. 李娜. 青海大学, 2021(01)
- [8]GLP-1通过调节脂代谢基因及肠道菌群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邢英.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9]不同脂耐量人群血清ApoB48与NAFLD的相关性分析[D]. 邸亚楠.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探索肝功能指标在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潜在作用[D]. 吴孟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