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同求异 责备求全——创新共斟酌(论文文献综述)
张后尘[1](2012)在《准备、创新与开疆拓域——外语学术研究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科研准备的五个方面:哲学准备、数学准备、多学科知识准备、定向准备、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准备,特别提出整合与外语研究的现实性,讨论了创新的层次,以及寻找新视角、开疆拓域从事学术创新研究的思路。
林大津,虞秋玲[2](2006)在《再评“目的意图原则”——兼与褚修伟和霍永寿先生商榷》文中研究指明褚修伟等撰文对我们质疑钱冠连的目的—意图原则提出质疑,认为我们的质疑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忽略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即对目的—意图原则的质疑没有结合钱冠连提出的“语用学三带一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就语用学的研究意义定调子,并认为目的—意图原则虽然简单,但不会导致“语用虚无主义”。笔者通过分析与论证指出:1.我们的质疑并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2.局部问题若不需要结合整体就能被发现且不结合整体也能得到澄清时,就事论事未免不可;3.目的—意图原则的提出与论证过程的确显得过于简单化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4.由于目的—意图原则的简单化,因此若发展到极端,可能导致“语用虚无主义”。
林大津[3](2006)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文中认为跨文化交际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美国跨入中国外语界。二十多年来,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虽然成果斐然,但大都忙于文化差异的描述,而疏于理论梳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同样问题,而国外专门探讨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着作从理论到理论,大都没有具体实例,完全陷入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的“象牙塔”雕琢。 跨文化交际学的多学科或交叉学科性质决定了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但同时也掩盖着某种负面的因子——学科理论建构显得支离破碎。相比之下,语用学和修辞学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研究既具体又兼有理论深度。本文选取语用学和修辞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专门探讨跨文化言语交际,旨在构建(跨文化)言语交际的互动理论框架。 本文从区分语言意义、言语意义和语用意图入手,探讨言语交际的形与质,进而将语用意图划分为言实、言情和言理三大类,同时区分了日常生活中即时聚焦性意图与文学作品中延时离散性意图。结合语用学和修辞学的相关理论,本文将言语交际成功划分为表达者一方的社交性成功与接受者一方的认知性成功。 迄今为止,国外语用学研究领域就语言使用与理解的研究已总结出三大模式:代码模式、意图推理模式和明示——推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存在互补关系:交际代码模式提供话语的语言意义:合作原则之意图推理模式提供推断话语关联性的起点准则: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提供推断语用意图的关联性桥梁。接受者推断表达者的语用意图离不开交际双方最起码的共享信息。语境和话语关联性既可以是给定的,也可以是在交际过程中创建的。 通过对“修辞技巧论”、“修辞认同说”和“认知修辞学”的分析,本文重新确立了言语交际“效应论”的合理性,并澄清围绕得体原则探讨中的各种观点,最后确认得体原则作为言语交际最高原则的意义。得体原则是抽象的,而言语交际策略是具体的:抽象原则体现于具体的策略,具体策略验证抽象的原则。 言语交际原则体现的是表达者、接受者及其与其它语境因素的互动作用,主要体现于表达者的“互文性”和接受者的“前结构”以及表达者与接受者双方的“互证身份”。
徐盛桓[4](2006)在《思维方式与创新——创新共斟酌之二》文中研究说明“高端笔会”是为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一个广阔视域,以千字文形式介绍国内外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创新研究的成果和热点。本刊将在日后发表有关专题作者的研究报告,欢迎赐稿。
林大津,虞秋玲[5](2005)在《修辞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与王希杰先生商榷》文中指出本文以《王希杰修辞学论集》中的一些矛盾观点为话题,就修辞和修辞学中的修辞学、阶级性、编码、解码、接受修辞、语言美、言语美、得体性和有效性等一些基本概念阐述个人看法,以期引起修辞学界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周俊,孙志[6](2003)在《《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2003年第1季度 )》文中认为
郭着章[7](2001)在《关于英、汉“反复”辞格分类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本文以对话方式 ,主要讨论英语辞格“repetition”和汉语辞格“反复”的分类。根据迄今出版的研究成果发现 :前者的分类远远多于后者。本人通过较前深入的探讨 ,得出的结论是 :英、汉“反复”辞格的分类 ,并非是孰多孰少而是分类的视角、方法和措辞不同的问题。英、汉“反复”辞格的分类 ,虽实用价值不大 ,但此文对之“小题大作”的目的却是想强调在科研中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以期对英、汉语比较研究有所裨益
刘明东[8](2001)在《试论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与国际接轨 ,我国学术期刊纷纷编出了英文目录 ,这就要求对中文学术论文的标题进行英译。本文为此探讨了英译学术论文标题的常用结构 ,并提出了英译时应遵循准确、易懂、具体、简洁和规范的原则 ,旨在能对广大学术研究者在英译自己的学术论文标题时有所启发
郭着章[9](2000)在《关于英汉“反复”辞格分类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关于英、汉"反复"辞格分类问题,我10多年前第一次碰到。后来又多次碰到: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教学、科研,还是指导学生写作论文(包括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我都遇到过这类问题,可是都没能很好解决,心里总觉得是身为学人的一个失败,不解决它总是有点不甘心。不久前终于下了决心,很花了点时间认真查找资料,寻求答案。这答案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学生问到的和我个人遇到的有关问题,但总算有了进展,总算发现了一些可
徐盛桓[10](2000)在《存同求异 责备求全——创新共斟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存同求异 责备求全——创新共斟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存同求异 责备求全——创新共斟酌(论文提纲范文)
(1)准备、创新与开疆拓域——外语学术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准备是科研工作的基础 |
2 创新与开疆拓域是科研工作的目标 |
2.1 创新的三个层次 |
2.2 创新大有可为 |
2.3 创新需要批判精神 |
2.4 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创新的主要途径 |
2.5 外语人应在开疆拓域中发挥优势 |
(2)再评“目的意图原则”——兼与褚修伟和霍永寿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局部与整体——探讨原则的原则 |
3. 《思考》的篇章框架与《褚文》的误读 |
4. 《文化》与《褚文》中的前后矛盾 |
5. 局限与超越——学术争鸣的意义 |
(3)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交际、语用、修辞 |
1.1 选题的动机:思考链和逻辑路向 |
1.2 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关系 |
1.3 语用学和修辞学研究路向的缘由 |
1.4 语用学及其早期重要理论 |
1.5 殊途同归:语言使用与理解的互动研究 |
1.6 本文的基本思路、资料、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意义 |
第2章 言语交际:语言、言语、意图 |
2.1 交际、类型、言语交际 |
2.2 “信息”的载体及其信息 |
2.3 语用意图的分类 |
第3章 言语交际:意图、社交、认知 |
3.1 代码模式 |
3.2 意图推理模式 |
3.3 明示—推理模式 |
3.4 三模式的局限及其互补关系 |
3.5 “交际成功”的语用学视角 |
3.6 “交际成功”的修辞学视角 |
3.7 社交性成功与认知性成功的关系 |
第4章 言语交际:效果、原则、策略 |
4.1 为“效应论”正名 |
4.2 言语交际原则:得体 |
4.3 原则与策略:抽象与具体 |
第5章 言语交际:语境、关联、互动 |
5.1 表达者与接受者:“在场”的多重身份 |
5.2 表达与接受:“语言游戏”新解 |
5.3 表达者与接受者:谈判伙伴 |
5.4 跨文化交际:域外理论回顾 |
结论: 管见、局限、超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10)存同求异 责备求全——创新共斟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创新三形态 |
3 创新的机制 |
4 让创新机制常青 |
5 结束语:才为德之资, 德为才之帅 |
四、存同求异 责备求全——创新共斟酌(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备、创新与开疆拓域——外语学术研究的几个问题[J]. 张后尘. 中国外语, 2012(02)
- [2]再评“目的意图原则”——兼与褚修伟和霍永寿先生商榷[J]. 林大津,虞秋玲. 外语研究, 2006(03)
- [3]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 林大津.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 [4]思维方式与创新——创新共斟酌之二[J]. 徐盛桓. 中国外语, 2006(01)
- [5]修辞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与王希杰先生商榷[J]. 林大津,虞秋玲.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 [6]《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2003年第1季度 )[J]. 周俊,孙志.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5)
- [7]关于英、汉“反复”辞格分类的几个问题[J]. 郭着章.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03)
- [8]试论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J]. 刘明东.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1)
- [9]关于英汉“反复”辞格分类的几个问题[A]. 郭着章.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四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0
- [10]存同求异 责备求全——创新共斟酌[J]. 徐盛桓.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01)
标签:修辞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