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干部任免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刘滨[1](2021)在《约束性放权:地方政府剩余权激励与问责调适》文中提出
朱真微[2](2021)在《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以建行N市分行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履职与担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中央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多次强调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常态化“经济体检”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审计模式,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供参照和学习的基本准则、制定依据和审计方式方法还存在很大的空白,而频频发生的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玩忽职守、侵吞国有资产的案例,现有审计模式无论在经济性还是在效果性方面都显露出弊端,反映出现有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工作还没有到位,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高管人员威慑和限制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商业银行本身所具有的资产庞大、员工众多、业绩稳健等特点,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稳定的金融压舱石,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贡献了巨大动能。银行行业本身经营着货币资金,这一特殊性也决定了比其他行业具有更大的经营管理风险。由于近年来银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面临上级下达的绩效考核任务、检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以及贷款风险化解的压力,部分银行领导干部对银行规章制度置之不顾,违法违规经营,同时商业银行的相较于其他类型企业独有的存贷业务,信贷业务往往是银行领导干部寻租和腐败的高发领域。因此,对商业银行相关领导干部在进行职务调整时,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分支,与政府机构、其他国企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比,在满足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普遍规律的同时,还具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系统主要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对商业银行在加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实现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体系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在当前银行经营形势复杂多变和风险高发、频发的特殊时期,面对内外部监管、问责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要更好的发挥查错纠弊作用,促进领导人员增强履职尽责本领,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应当不断从内部加强管理,特别是从加强组织、监督工作管理等方面进行努力,对现有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综合阐述前人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基础上,通过列举建行A省分行内部审计部门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真实案例,对当前建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的执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对此提出建立健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加快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创新、推广大数据运用和强化审计结果对任职影响程度等改进建议。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简要摘述以往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理论成果,然后对文献进行了综合述评,介绍了本文所撰写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对全篇研究框架进行流程图展示。第二章首先概述了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就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实施流程进行分别描述,最后再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阐述。第三章首先简要介绍了N市建行的基本情况,包括机构设置、人员机构和业务发展等情况,然后对审计实施流程和预期取得的目标进行介绍,并对审计的重点关注事项进行描述,最后对此次审计评价结果进行阐述,包含对N市分行行长的总体评价,审计结果的公示公开以及转换利用情况。第四章结合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发现存在相关经济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审计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准确、审计程序执行不够恰当、被审人评价事项不够全面和审计成果转换利用和公开公示不够透明等问题,并逐一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对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对策,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三是加快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创新;四是加大大数据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力度;五是重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对本文进行概括性总结与展望。
章海燕[3](2021)在《江西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红色旅游快速发展,以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和革命旧居等为主体的红色场馆成为我国红色旅游、红色主题教育学习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红色旅游、红色主题教育学习和党史学习教育的传播者——讲解员,则是沟通红色场馆与游客的桥梁和纽带,是红色场馆的名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红色场馆讲解员基层职业环境不佳,讲解队伍不足,严重不稳定,讲解水平参差不齐,其深层次的原因与不健全的讲解员激励机制密切相关。本文立足于江西,以江西红色场馆讲解员为研究对象。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她是红色旅游的策源地和红色旅游发展的“领跑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保存有井冈山和瑞金两处规模宏大的革命旧址群以及近三千多处的各类红色革命遗址,拥有众多知名红色场馆和一批红色场馆讲解员。本文通过对现有激励理论进行系统的整合,在对8个江西红色场馆中的讲解员做访谈调查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江西红色场馆讲解员的激励机制优化措施和对策,该激励机制的优化对红色讲解员队伍的建设具有一定意义和作用。本文首先对红色场馆讲解员、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机制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激励理论进行系统说明,确立研究的理论基础,再对江西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红色场馆讲解员执业状况及受激励情况设计访谈提纲,通过访谈调查分析江西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薪酬激励存在总体薪资待遇偏低、不同场馆之间差距大、在编在岗内部无差别、在编在岗人员与聘用人员差距大等问题;晋升激励存在在编在岗人员晋升激励不健全和聘用人员晋升激励缺失两方面的问题;培训激励存在培训过于形式化、缺乏系统培训和培训考核缺失三方面的问题;情感激励存在沟通不通畅、企业文化不健全、归属感较差和社会关系不融洽等问题;荣誉激励存在激励方式较单一和志愿讲解激励不足两方面问题。本文根据讲解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激励理论,从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建立完善的红色讲解员晋升机制、完善红色讲解员培训体系、构建良好红色场馆文化和健全荣誉激励机制等五个层次优化江西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机制。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
张玉玲[4](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初心如始,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拒腐防变的新路,一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传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显着优势的监督体系,是能够保持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在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逐一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为逻辑主线,渐次展开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论文正文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分别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分别从基本概念界定、十大要素的梳理整合和“多维立体协同”监督模式及其特点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分别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厘清监督主体、强化问责——“谁来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从内容逻辑视角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的坚守、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精神内核的继承创新、对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的秉承、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的域外借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分析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第四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依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2012);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2012——)。其次,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分别从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阐释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章主要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与现实贡献。首先,通过古今中外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显着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优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其次,基于显着优势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方面的现实贡献: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从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剖析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但当前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二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有待加强;三是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对现实挑战的剖析,本文提出新时代应对现实挑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条对策:一是完善协同监督机制,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二是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分别从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完善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宏观提炼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本文基于以上六章内容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制度密码”。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管住公权力”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研究,协同监督机制研究,权力配置、运行和制约机制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阐释,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朱洲[5](2021)在《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伟大实践中,党的干部队伍工作从研究探索到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过程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光辉,又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党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提出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化了党管干部、组织选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修改完善党章,先后两次修订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自我革命的优秀传统鞭策下,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此淬炼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遵循。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及其建设等进行概念界定。重点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在理性甄别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分析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体现和价值所在。第三,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能力、作风以及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基本经验。第四,总结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在特点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包括: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在形式上是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等。提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贡献,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立的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第五,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内容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杨大泽[6](2021)在《基于纳税人需求导向的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有助于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国家治理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对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工作也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税务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做好政务公开工作,有助于规范税收执法,优化纳税服务,加强廉洁自律,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近年来,基层税务部门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公开平台建设,扩大主动公开范围,常态化实施政务公开,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显着提升。但是从当前基层税务部门政务公开总体情况看,政务公开水平与纳税人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之间仍有差距,政务公开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本文从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工作的现状出发,以纳税人对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的需求为导向,将服务型政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知情权理论、税收遵从理论等运用于改进提升政务公开工作实践,总结回顾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体系建设的历程,查找了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中存在的政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政务公开时效性不强、公开信息获取不方便、公开信息质量不高、政务公开缺乏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从思想认识、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监督考核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纳税人政务公开调查问卷数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积极转变政务公开的思想观念、加快政务公开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政务公开平台建设、规范政务公开实施工作、健全政务公开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
任爽[7](2021)在《地方政府常务副职研究:形态、职能和运作 ——基于293个地级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干部体制改革,干部群体的研究逐渐由中央走向地方,副职群体也愈发受到关注。常务副职作为地方政府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履行重要职能,但学界对于常务副职运行实践并未给出明确的阐述:为何设立常务副职这一职务?常务副职具有哪些特征?在政府中履行何种职能?在行政体系中的运行表现有哪些?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实证分析法,通过常务副职的研究侧面理清地方政府常务副职的形态与职能,试图梳理地方政府领导班子的组织结构和运作形式,从而推动领导班子的科学化配置。结合副职分管、官员晋升和政治精英的研究,本研究对副职和常务副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现常务副职是为减轻“高配一把手”工作负担、辅助“一把手”主持日常工作、丰富干部晋升途径而设立。通过对293个地级市常务副市长履历的分类分析,文章总结地方政府常务副职基本特征和功能:他们大多基层经验丰富,经过副职和党委岗位锻炼,多为管理类、经济类人才,具有一定综合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和统驭能力显着。基于常务副职的基本形态,以杭州和成都两市常务副市长为案例总结工作领域与形式,本研究将地方政府常务副职职能分为作为政府领导和作为党委领导两个部分进行讨论。作为政府领导常务副职具有实质性职能和象征性职能。其中,实质性职能主要包括业务性工作和辅助性决策,内容包括分管经济业务、协调部门工作、参与政府决策。象征性职能主要体现在作为政府领导出席会议、接待参访团、走访慰问。作为党委委员常务副职主要协助兼任行政首长的党委副书记主持政府工作,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和投票。根据政治实践观察,地方政府常务副职成长途径主要分为基层成长型和直接委派型。从法律层面上来讲,常务副职由本级人大提名选举产生。但作为党委常委,常务副职的选任主要通过党委培养、上级党委批准和任命三个步骤。其政府职务主要是领导班子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内部副职分工。地方政府常务副职作为国家法定职务,职权法定,其运行表现依托于职位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其权力来源于党委政治授权,通过行政分权来运行,可分为领导权、管理权和决策权三部分。在行政系统内,与行政首长是领导和被领导关系;与同级副职是分工合作关系;与下级职能部门是分管与被领导关系。
戴正[8](2021)在《PV-GPG理论视域下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演进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本研究以比较制度分析、治理理论、PV-GPG理论为主要依据,从“部门职权”的视角入手,运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耦合)的思想使得政府绩效管理工具能够更好地与中国的优势制度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也有助于为PV-GPG理论的落地寻找实践路径。本文拟探究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演化脉络及逻辑。为解释这一问题,本研究在绪论部分重新审视了中国情景下政府绩效、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考核、政府绩效管理等概念,总结归纳了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演进研究的现状。在第二章援用综合个体主义和制度主义的方法论假设,对个体(部门)和制度演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假定。第三章先梳理出中央和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实践,然后结合中国特色的“职责同构”政府管理体制,总结归纳出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的四种模式。再通过与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的对比分析,结合博弈论的思想,从工具层面对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概念进行解构,最后探讨PV-GPG理论的适用性,并结合其形成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分析框架。第四章依据实践模式的三个管理领域梳理出其中政府绩效管理核心政策、权力与机构的变迁路径,然后再结合PV-GPG理论与分析框架将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梳理各个阶段公共价值内涵、组织管理、协同领导等内容。第五章先对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进行静态分析,主要讨论制度的两个重要截面即“形成”和“消失”,探究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基本制度和衍生制度演进的静态逻辑。然后使用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实践的相关资料以及多案例比较分析的方法和文本分析工具,结合分析框架与前文的研究结论提炼总结出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演进的逻辑。经过分析,本文得出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演进的逻辑:在公共价值引领下,具有人事管理权、财政管理权和公共事务监督权的管理单元,与业务单元中政府管理范围以及政府绩效管理工具进行耦合生成基本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或衍生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基本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与衍生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并集构成了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集合。公共价值塑造了各个时期业务单元与管理单元的协同领导系统、政府绩效管理工具的组织管理系统以及三种核心权力的内涵。此外还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于不同的权力逻辑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有些制度偏向于内生型、有些偏向于外生型,均非是完全内生或是外生。二是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产生必然依托于具体管理机构的职权范围,职权范围包括三方面内容:被评估对象的范围、评估者的范围和评估内容的领域范围。政府绩效管理工具极易与具有“横断”管理性质的部门进行耦合,产生新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三是人事管理权和财政管理权,是制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最核心的两个权力,也是为某一具有评估特征的政府部门赋予考核权的最根本权力。四是在PV-GPG理论的视角下,公共价值作为既定的纳入时间维度的外生变量,重塑协同领导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此外研究提出相关各界仍需要努力的四个方向:一是完善与发展基本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事管理权和财政管理权的核心作用。二是与相邻域管理范围的制度进行更好的耦合。三是走向政府绩效治理。政府绩效治理是要以绩效为核心,重新设计相邻域的制度。四是财政紧缩时代背景下探索新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最后基于本文的局限性:“第三方”绩效评估、“职责异构”管理体系和一些研究不足,提出了未来需要探索的三个方向。
金兴会,邵广林,郝庆福[9](2021)在《法治戒毒所建设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委依法治省办印发《山东省2019年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部署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山东省司法厅在全省监狱戒毒系统同步部署开展法治监狱、法治戒毒所建设。山东省鲁中强制隔离戒毒所作为全省戒毒系统法治戒毒所建设先行试点单位,深入探索实践,积极推动落实,积累了初步经验。
陈鞠萍[10](2020)在《秦皇岛市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党中央对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不断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从严治党管党力度持续加大,由此部分官员人事档案造假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发公众对政府机关干部人事档案的深入关注,暴露出我国现阶段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弊端。论文在对干部人事档案的基本概念、特性和管理内容的研究基础上,以信息化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获取了国内外关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对秦皇岛市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案卷质量不高、重要信息不一致、信息化建设滞后、服务不到位等方面。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流程不科学、对档案重视程度及审核监督不到位、信息化工作滞后、服务性和人本性缺乏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相关理论指导,论文从规范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和理念等方面提出加强K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首先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把档案材料收集、审核和装订等工作形成高效的管理链条;其次是提高认识,提升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地位和要求,并建立合理监督约束制度等;再次是推进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大资源投入,使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工作职能转变的服务媒介,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是切实转变理念,创新利用方式,探索建立与政府机关干部人事档案相适应的面向公共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保障档案相对人合法权利,建立全新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并对我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与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二、近期干部任免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期干部任免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2)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以建行N市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研究 |
1.2.2 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
1.2.3 关于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
2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概述 |
2.1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 |
2.1.1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
2.1.2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2.1.3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
2.2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目标 |
2.2.1 确定责任人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
2.2.2 评价责任人经营管理水平和业绩 |
2.2.3 为责任人的考核和评价提供依据 |
2.3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
2.3.1 聘期经营业绩审计 |
2.3.2 战略目标完成审计 |
2.3.3 内部控制状况审计 |
2.3.4 可持续发展力审计 |
2.4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流程 |
2.4.1 审前准备阶段 |
2.4.2 现场审计阶段 |
2.4.3 审计报告阶段 |
2.4.4 督促整改阶段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委托代理理论 |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3 人本管理理论 |
3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案例介绍 |
3.1 建行N市分行相关情况简介 |
3.1.1 建行N市分行内部组织机构和人员情况 |
3.1.2 任职期间业务经营情况 |
3.2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
3.3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及主要工作内容 |
3.3.1 审前准备阶段,起草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
3.3.2 现场实施阶段,核查被审人存在的问题及内控缺陷 |
3.3.3 审计报告阶段,评价履职情况为后续任职提供依据 |
3.3.4 督促整改问责,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及强化问责警示 |
3.4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
3.4.1 任期经营管理业绩及目标责任完成情况 |
3.4.2 建行N市分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否到位 |
3.4.3 建行N市分行行长任内决策与审批是否合理 |
3.5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
3.5.1 审计结果总体评价 |
3.5.2 审计结果公示公开 |
3.5.3 审计结果转换运用 |
4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4.1.1 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相关审计事项界定不够清晰 |
4.1.2 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把握不够准确 |
4.1.3 审计过程中存在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执行不够恰当 |
4.1.4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对被审人评价事项不够全面 |
4.1.5 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换利用和公开公示不够透明 |
4.2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审计计划不够合理,资源紧张导致审计事项分析不透彻 |
4.2.2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能力不足对重点内容把握不准 |
4.2.3 制度体系不够规范,部分审计程序推进过程存在随意性 |
4.2.4 审计工具方法落后,无法较短时间内掌握评价所需数据 |
4.2.5 先离后审普遍存在,审计结果对被审计人职务影响有限 |
5 建行N市分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完善对策 |
5.1 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监督体系 |
5.1.1 增强审计计划的主动性,对审计资源做好统一筹划安排 |
5.1.2 构建审计质量监督体系,持续加强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 |
5.2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后续业务培训 |
5.2.1 优化审计队伍层次和专业知识结构 |
5.2.2 加大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和培养力度 |
5.2.3 挑选人员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专家库 |
5.3 加快审计运行机制创新,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范 |
5.3.1 建立健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
5.3.2 建立项目过程动态调度制度 |
5.3.3 逐步规范推广任中审计制度 |
5.4 推广大数据技术,推动审计工具手段智能化 |
5.4.1 加强日常信息收集,建立一个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数据信息资料库 |
5.4.2 加强数据转换利用,建立一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非现场审计模型 |
5.5 坚持先审后离原则,强化审计结果对职务任免影响程度 |
5.5.1 科学统筹人事安排,坚持先审计后任职任用原则 |
5.5.2 在保守秘密前提下,采用一定形式公开审计结果 |
5.5.3 严肃问题整改问责,强化审计结果对任职的影响 |
6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江西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红色场馆讲解员 |
2.1.2 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机制 |
2.2 相关激励理论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双因素理论 |
2.2.3 成就需要理论 |
2.2.4 公平理论 |
2.3 红色场馆讲解员需求与激励因素分析 |
2.3.1 红色场馆讲解员需求因素分析 |
2.3.2 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因素分析 |
3 江西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江西红色场馆讲解员基本情况 |
3.2 案例分析 |
3.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2.2 访谈过程 |
3.2.3 访谈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
3.3 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现状分析 |
3.3.1 薪酬激励的现状分析 |
3.3.2 晋升激励的现状分析 |
3.3.3 培训激励的现状分析 |
3.3.4 情感激励的现状分析 |
3.3.5 荣誉激励的现状分析 |
3.4 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薪酬激励存在总体薪酬待遇偏低等问题 |
3.4.2 晋升激励存在晋升渠道缺失等问题 |
3.4.3 培训激励存在缺乏系统培训等问题 |
3.4.4 情感激励存在场馆文化不健全等问题 |
3.4.5 荣誉激励存在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 |
4 江西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机制优化措施 |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
4.2 建立完善的红色讲解员晋升机制 |
4.3 完善红色讲解员培训体系 |
4.4 构建良好红色场馆文化 |
4.5 健全荣誉激励机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性观点简介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式 |
一、基本概念阐释 |
(一)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公权力与腐败 |
(二)监督、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 |
(二)学界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探讨 |
(三)梳理与整合:党和国监督体系的“十大要素”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结构模式 |
(一)“多维立体协同”监督结构模式及其结构分析 |
(二)“多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式的特点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 |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 |
(一)党内监督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
(二)国家监督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打造廉政为民政府 |
(三)社会监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筑人民监督网 |
二、厘清监督主体——“谁来监督” |
(一)厘清党内监督多元主体 |
(二)厘清国家监督多元主体 |
(三)厘清社会监督主体 |
三、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 |
(一)党内监督对象始终坚持全覆盖和抓“关键少数”相结合 |
(二)国家监督逐步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 |
(三)社会监督对象的统一性和全覆盖 |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 |
(一)压实责任,党内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二)强化责任担当,国家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三)依法有序监督,社会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 |
一、始终坚守马列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 |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内核的坚守 |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继承 |
二、始终继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的精神内核 |
(一)学习借鉴苏联的党政监督模式 |
(二)党政监督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
(三)重视党政监督法规建设 |
(四)建立局部政权条件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 |
三、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 |
(一)对我国传统法治监察思想的传承 |
(二)对我国传统监察制度体系建设思想的借鉴 |
(三)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的扬弃 |
四、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思想的借鉴 |
(一)各国应在共同反腐中交流互鉴 |
(二)对资产阶级权力监督思想的批判吸收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 |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制度框架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 |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2012) |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发展(2012——)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必须坚持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 |
(三)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 |
(四)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
(五)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 |
一、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 |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
(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 |
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贡献 |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
(二)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 |
(三)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 |
(四)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 |
第六章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与完善对策 |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 |
(一)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
(二) “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短板 |
(三)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
二、健全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策 |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
(二)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同级监督难题 |
(三)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观点、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1.4.1 核心观点 |
1.4.2 创新点 |
1.4.3 重点及难点 |
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
2.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
2.1.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 |
2.1.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 |
2.1.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2.2.1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2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2.3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3 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 |
2.3.1 中国传统吏治思想的传承 |
2.3.2 中华传统吏治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
2.4 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1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4.2 非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1.1 突出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 |
3.1.2 强调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 |
3.1.3 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
3.1.4 服从真理,改正错误 |
3.1.5 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山头主义 |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2.1 注重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精神 |
3.2.2 强调一切听从党安排 |
3.2.3 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 |
3.2.4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
3.2.5 经验教训 |
3.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3.1 强调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方针 |
3.3.2 强调党员干部具备开拓进取精神 |
3.3.3 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党性锻炼 |
3.3.4 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
3.3.5 强调党员干部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
3.3.6 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3.4.1 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 |
3.4.2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
3.4.3 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 |
3.4.4 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五大体系 |
3.4.5 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3.4.6 组织选拔与群众拥护有机统一 |
3.4.7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 |
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
4.1 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 |
4.1.1 对党绝对忠诚 |
4.1.2 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 |
4.1.3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4.2 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
4.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4.2.2 坚定理想信念 |
4.2.3 干群平等 |
4.2.4 不谋私利 |
4.3 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 |
4.3.1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选人用人 |
4.3.2 坚持民主集中制 |
4.3.3 任人唯贤 |
4.3.4 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 |
4.3.5 完善考核评价使用机制 |
4.3.6 注重干部来源广泛性代表性 |
4.4 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
4.4.1 注重实绩 |
4.4.2 突出胜任力 |
4.4.3 注重实践锻炼 |
4.4.4 强调斗争精神 |
4.4.5 注重班子整体建设 |
4.5 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
4.5.1 密切联系群众 |
4.5.2 理论联系实际 |
4.5.3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4.5.4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
4.5.5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4.5.6 惩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
4.6 干部队伍的纪律建设 |
4.6.1 模范遵守纪律 |
4.6.2 自觉接受监督 |
4.6.3 实行问责制度 |
4.6.4 开展反腐败斗争 |
4.6.5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5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 |
5.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 |
5.1.1 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 |
5.1.2 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 |
5.1.3 与时俱进丰富完善 |
5.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精髓 |
5.2.1 干部是党的正确路线确定后的决定因素 |
5.2.2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及杜绝个人依附 |
5.2.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暨任人唯贤 |
5.2.4 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干部问题 |
5.2.5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5.2.6 干部权责一致 |
5.2.7 干部成长体现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统一 |
5.2.8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
5.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价值 |
5.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
5.3.2 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3 建立了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干部队伍 |
6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和创新发展 |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境遇 |
6.1.1 世情的深刻变革引发新的国际力量博弈 |
6.1.2 国情的深刻变革要求统揽和推进“四个伟大” |
6.1.3 党情的深刻变革激励全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
6.1.4 社情的深刻变革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6.2.2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6.2.3 全面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本领能力 |
6.2.4 建立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 |
6.2.5 健全科学选拔任用机制 |
6.2.6 加强监督管理狠抓作风 |
6.2.7 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
6.2.8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
6.2.9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纳税人需求导向的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政务公开 |
二、政务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 |
三、税务政务公开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知情权理论 |
四、税收遵从理论 |
第二章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税务政务公开的相关制度 |
一、我国政务公开制度概述 |
二、税务系统政务公开的相关要求 |
第二节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现状 |
一、政务公开的制度建设 |
二、政务公开的组织领导 |
三、政务公开的内容及流程 |
四、政务公开平台建设情况 |
五、开展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情况 |
第三节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绩效考评现状 |
一、考核指标内容 |
二、指标考核情况 |
第四节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成效 |
一、促进税收执法规范化 |
二、提升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
三、促进税收营商环境优化 |
四、促进机关行政效能提升 |
第三章 纳税人政务公开需求及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说明 |
一、问卷设计情况 |
二、调查样本构成 |
第二节 纳税人政务公开需求分析 |
一、政务公开的内容需求分析 |
二、政务公开的平台需求分析 |
三、政务公开的质量需求分析 |
四、政务公开的时效需求分析 |
五、政务公开的服务需求分析 |
六、关于政务公开的监督要求分析 |
第三节 纳税人对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现状满意度分析 |
一、纳税人对税务政务公开工作的总体评价 |
二、纳税人对税务政务公开工作的分项指标评价 |
第四章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政务公开内容不够全面 |
一、决策信息公开不全面 |
二、执行信息公开不全面 |
三、管理信息公开不全面 |
四、服务信息公开不全面 |
五、结果信息公开不全面 |
第二节 政务公开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
一、线上、线下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 |
二、网站功能不完善 |
三、税收新媒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三节 发布信息质量不高 |
一、公开格式不规范 |
二、内容呈现形式单一 |
三、公开精准度不够 |
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第四节 政务公开的时效性不够强 |
一、信息发布不及时 |
二、过期信息清理不及时 |
三、政策解读不及时 |
第五节 政务公开服务有待提升 |
一、依申请公开服务还需改进 |
二、征纳双方双向互动还需加强 |
三、缺乏政务公开工作中的问题收集反馈机制 |
四、政务公开信息查询渠道还需拓展 |
五、政务公开监督和救济工作还需加强 |
第五章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思想认识不到位 |
一、税务机关对政务公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二、税务机关政务公开服务意识不够强 |
三、政务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处理不到位 |
四、纳税人政务公开参与意识不强 |
第二节 政务公开法律制度不健全 |
一、政务公开立法滞后 |
二、税务部门政务公开管理制度不健全 |
三、税务部门政务公开救济制度不健全 |
第三节 政务公开保障措施不到位 |
一、机构人员保障不到位 |
二、政务公开经费保障不足 |
三、培训宣传保障不到位 |
第四节 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
一、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
二、内部考核机制不健全 |
三、激励问责机制不健全 |
第六章 改进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工作的对策 |
第一节 树立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政务公开理念 |
一、充分认识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 |
二、进一步增强征纳双方政务公开意识 |
三、正确处理税务政务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 |
四、正确处理好税务政务公开与税收宣传的关系 |
第二节 加快政务公开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 |
一、加快政务公开法律体系建设 |
二、完善税务部门政务公开制度 |
三、严格执行法律制度规定 |
第三节 立足纳税人需求加强政务公开平台建设 |
一、整合利用传统政务公开平台资源 |
二、加强部门网站建设 |
三、用好用活新媒体平台 |
四、增强政务公开平台互动效果 |
五、建立基于民众需求导向的税收大数据分析发布机制 |
第四节 健全政务公开保障机制 |
一、强化组织保障 |
二、强化人才保障 |
三、强化经费保障 |
四、强化技术保障 |
第五节 规范税务政务公开实施工作 |
一、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
二、明确界定政务公开范围 |
三、规范政务公开流程 |
四、增强政务公开时效性 |
第六节 健全政务公开监督考核评价机制 |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政务公开考核评价指标 |
二、引入第三方对政务公开进行多维度评价 |
三、加强政务公开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调查问卷 |
致谢 |
(7)地方政府常务副职研究:形态、职能和运作 ——基于293个地级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副职分管 |
(二)官员晋升 |
(三)政治精英 |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常务副职 |
(二)干部管理 |
二.理论基础 |
(一)结构功能主义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常务副职基本形态 |
一.副职基本形态 |
(一)副职分管制的历史沿革 |
(二)副职的功能 |
二.地方政府常务副职基本形态 |
(一)常务副职的历史沿革 |
(二)常务副职的功能 |
三.地方政府常务副职现状 |
(一)数据选择和分类 |
(二)结果 |
(三)地方政府常务副职基本特征 |
(四)“一把手”后备干部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常务副职职能 |
一.作为政府领导的职能 |
(一)实质性职能 |
(二)象征性职能 |
(三)常务副职和一般副职 |
二.作为党委委员的职能 |
(一)党委常委 |
(二)常务副职和其他常委副职 |
第五章 地方政府常务副职运作形式 |
一.选任 |
(一)常务副职来源 |
(二)常务副职任命形式 |
二.权力 |
(一)授权方式:法理性和政治性 |
(二)内容:领导、管理和决策 |
三.关系 |
(一)行政系统 |
(二)地方党委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PV-GPG理论视域下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演进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提出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文献综述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1.4.2 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演进的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述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法论与基本假定 |
2.1 综合个体主义和制度主义的方法论 |
2.2 个体行为的基本假定 |
2.3 制度演化的基本假定 |
2.3.1 制度的相关性假定 |
2.3.2 制度的层次性假定 |
2.3.3 制度的次序性假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实践、模式与分析框架 |
3.1 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实践 |
3.2 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模式 |
3.3 基于PV-GPG理论的制度演进分析框架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演进的历史梳理 |
4.1 中国政府绩效管理政策与机构变迁梳理 |
4.2 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动态演进的三个阶段 |
4.2.1 “融合型”绩效管理阶段 |
4.2.2 “衍射型”绩效管理阶段 |
4.2.3 “棱柱型”绩效管理阶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演进逻辑分析 |
5.1 基本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演进逻辑 |
5.1.1 人事管理权衍生出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
5.1.2 财政管理权衍生出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
5.1.3 公共事务监管权衍生出的绩效管理制度 |
5.2 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演进逻辑的构建 |
5.2.1 案例样本与分析流程 |
5.2.2 衍生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演进逻辑 |
5.2.3 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演进逻辑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
6.2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法治戒毒所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法治戒毒所建设的重大意义 |
(一)建设法治戒毒所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 |
(二)建设法治戒毒所是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建设法治戒毒所为推进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
二、法治戒毒所建设的具体任务 |
(一)打造完备的制度体系 |
(二)建立高效的执法体系 |
(三)健全完善的依法管理体系 |
(四)构建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
(五)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
三、法治戒毒所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
(10)秦皇岛市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 |
2.1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相关概念 |
2.1.1 人事档案 |
2.1.2 干部人事档案 |
2.1.3 干部人事档案的特性 |
2.1.4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化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
3.1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概况 |
3.1.1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总体情况 |
3.1.2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相关制度政策 |
3.1.3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
3.2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问卷调查情况 |
3.2.1 调查的前期准备 |
3.2.2 问卷的设计 |
3.2.3 调查数据分析 |
3.3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实地访谈情况 |
3.3.1 访谈的目的和方法 |
3.3.2 访谈的设计 |
3.3.3 访谈过程与结果 |
3.4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
3.4.1 部分档案中信息存疑、记载不准确 |
3.4.2 档案案卷整体质量不高 |
3.4.3 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
3.4.4 档案发挥效用水平低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成因 |
4.1 对档案重要性认识及审核监督不到位 |
4.1.1 干部本人的档案意识薄弱 |
4.1.2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地位不高 |
4.1.3 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不到位 |
4.1.4 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缺乏有力监督惩罚机制 |
4.2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流程不科学 |
4.2.1 档案材料收集鉴别工作被动 |
4.2.2 档案整理工作效率低下 |
4.3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
4.3.1 对档案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
4.3.2 缺乏专业的信息化建设指导 |
4.3.3 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技能不强 |
4.4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缺乏服务性 |
4.4.1 传统档案思想和管理模式封闭固化 |
4.4.2 档案功能发挥存在局限性 |
4.4.3 档案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
4.4.4 档案相对人合法权利缺乏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
5.1 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地位和要求 |
5.1.1 提高干部人事档案重要性认识 |
5.1.2 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 |
5.1.3 建立长效审核监督机制 |
5.1.4 探索建立干部人事档案失信惩戒制度 |
5.2 建立科学高效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流程 |
5.2.1 建立科学完备的材料收集网络和联系制度 |
5.2.2 严把档案材料规范性和真实性审核关口 |
5.2.3 实施科学精细化档案整理办法 |
5.3 加快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
5.3.1 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必要性和重要性 |
5.3.2 夯实档案信息化建设根基 |
5.3.3 加快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 |
5.4 探索建立面向公共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 |
5.4.1 树立干部人事档案公共服务理念 |
5.4.2 合理把握适度公开原则 |
5.4.3 建立面向公共服务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
5.4.4 保障档案相对人合法权利 |
5.4.5 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秦皇岛市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调查问卷 |
附录2 秦皇岛市 K 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近期干部任免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约束性放权:地方政府剩余权激励与问责调适[D]. 刘滨. 吉林大学, 2021
- [2]商业银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以建行N市分行为例[D]. 朱真微.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江西红色场馆讲解员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 章海燕.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 张玉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 朱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6]基于纳税人需求导向的楚雄州税务局政务公开问题研究[D]. 杨大泽.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地方政府常务副职研究:形态、职能和运作 ——基于293个地级市的研究[D]. 任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PV-GPG理论视域下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演进逻辑研究[D]. 戴正. 兰州大学, 2021(12)
- [9]法治戒毒所建设探析[J]. 金兴会,邵广林,郝庆福. 中国司法, 2021(03)
- [10]秦皇岛市K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鞠萍. 燕山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