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花木需求的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彭瀚锃[1](2021)在《基于养生养老理念的浏阳河花木产业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浏阳河花木产业带距今已有百余年的花木生产历史,原本以农林业为发展驱动的模式逐显力不从心,其转型、升级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对健康与养老问题的思考,应对产业发展受限的现状,对当地进行养生养老适宜性评价,将评价结果所示的区域优缺与现状相结合,针对性地构建规划理论体系,为实践环节提供科学、精确的指导。最后,对花木产业带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立足理念,分析讨论了场地现状、花卉苗木与养生养老的关联与应用、服务对象等,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2)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对当地养生养老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总体上该地综合条件满足并适合嫁接养生养老产业与服务,通过相应功能的完善促进区域综合发展。分析数据发现,准则层建设条件B1层的硬件设施、政府扶持指标,以及自然环境B2层的空气质量、植被条件指标的权重占比较大,依次为0.1151、0.1317、0.2848、0.1794。依据自然资源的优势以及服务配套等的短板,提出了“补短延优”的应对策略,为实践部分的开展提供参考。(3)从综合发展的角度限定了规划的期限、原则、目标和战略定位,并从健康服务、生态保护、区位优势、人文古迹四个层面构建规划策略;进而对案例的产业、市场、健康三者进行布局;依据布局进行功能区划分,分为廪实、知礼、修身、天伦共四区,与各分区职能相对应地进行养生养老规划体系的构建,并进行基础设施与专项的规划设计。(4)最后以产业发展、文化展示、食疗保健、山林养老为主题,即四个主要节点的规划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方案与措施。节点分别为,普迹中医食疗养生文化小镇、柏加花卉养生文化小镇、跳马镇城郊花木科展园和枨冲镇山林旅居养老社区。本文以花木产业带为对象进行研究,案例兼具的产业色彩、跨区划等场地特性,致其涵盖的领域、内涵、功能等诸多方面,较现有的养生(养老)社区景观研究要更综合、更复杂。基于对现实的尊重,通过嫁接养生养老产业与功能,为促进以农林业为主且具生态优势的乡镇区域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论。以期通过研究为未来的农村、农业发展与转型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高秀峰[2](2021)在《丹阳市苗木种植产业的成本分析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升,人民美好向往需求不断增强,在生态建设的驱动下,与绿化相关的苗木种植产业迎来产业发展机遇。丹阳市苗木种植一直是本地区第一产业的重要部分,具有苗木种植产业代表性,本文对丹阳市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对地区产业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咨询,研究了丹阳市苗木种植的当前状况、经营者情况、从业者情况、区域布局、科研能力,并通过丹阳市苗木种植中的成本、收益情况,分析了丹阳市苗木生产经营状况及发展方向,以部分经营信息为依据对分析了丹阳市苗木种植产业的盈利状况,通过对比常州市苗木产业分析了本地区产业不足方面。最后运用SWOT分析了本地区苗木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进一步阐述了苗木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丹阳市苗木种植及其产业发展现状:(1)总体种植分析:当前丹阳市苗木种植面积约12万亩,分散于10个乡镇。其产业以2015年为时间分割点,2015 年前市场以香樟(Camphor)、杉树(Cina abis)、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大型桂花树(Sweet scented osmanthus tree)等树形中等而枝干挺直的大型树种为主要需求,以道路沿途栽种或者密林栽种为主要用途,此阶段称为传统种植阶段(亦称大型树木种植阶段);2015年后为苗木变革阶段,也可称为转型阶段,苗木市场经历寒潮影响,市场需求从枝干转向树冠,种植从量逐步转向质,市场热门品种转变为洋槐(locust)、栾树、金冠女贞(Ligustrum lucidum)、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景观桃花(Flores)、樱花(cherry flowers)等中小型、可观赏的树种。文中以丹阳市奕源花木合作社2015年以来的种植销售收据进一步说明了当前丹阳市苗木产业的活力和需求。(2)丹阳市的苗木种植经营情况:其中占比最大的是苗木生产者也称个体经营户,达到全市经营主体的75%以上。其次分析了丹阳市苗木种植从业人员情况,主要包括经营主、技术员、从业人员,在全市范围内数量分别为320人、100人、5000人左右,全市目前经验丰富有种植专业基础的经营主以及自主培养的专家型人才较为缺乏,技术人员仍以外聘为主要方式。(3)销售供给情况:通过2016-2019年丹阳市苗木销售供给数据调查、丹阳市各销售方式成交情况对比得出,丹阳市目前供大于求,各年销售占供给总数的70%左右;在销售模式方面来说,丹阳市销售仍以线下交易为主要方式;而在品种供给方面,丹阳市目前缺乏优质及特殊品种苗木,每年外购数量较大。2、丹阳市苗木种植成本分析:(1)通过分析丹阳市苗木种植成本,发现苗木产业中的相关问题,从苗木种植成本要素梳理苗木种植中的前期费用、种植费用、销售费用的具体项目情况,2015年、2017年、2019年各年每亩种植总成本分别为9200元、11017元、11235元,前期费用各年费用分别为6500元、8050元、9050元,种植管理阶段费用分别为2700元、2967元、3285元。通过总成本、生产成本、土地成本、物料成本、人工成本的各项对比分析增长情况及费用增长变化。(2)以美国红叶紫薇为研究对象,以一亩种植为基本研究数据,假设3年销售期,一年种植期不进行苗木销售,以第二年、第三年分别销售50%的销售模式进行苗木种植成本、销售收入以及预计利润的测算,从数据上看每亩净利润为35640元,成本合计23760元;(3)通过进一步分析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情况,并收集目前市场主要品种的成本利润情况,对比成本利润率可以看到紫薇、女贞等其市场活力较强,而水杉、香樟等虽仍活跃但盈利能力不足。3、通过SWOT分析,明确丹阳市苗木产业在自然地理、对外交通、苗木基础方面的优势(S)情况。总结目前丹阳市生产技术难推广、生产效益难提升、缺乏品牌效应导致产业规模化不强;科学技术方面因缺乏专家技术指导、应用以及研发导致科学技术水平低、创新产品缺乏;产业管理由于欠缺管理主体而导致区域内缺乏对种植规划、市场监测的精确分析,缺乏成本收益指导;市场营销方面,丹阳市的“熟带生”模式缺乏有效市场宣传,更难以突破销售局限;合作竞争的供需矛盾、衔接不畅、恶性竞争、合作机制不足的多项问题(W)。以丹阳市“十四五”规划政策引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方向分析丹阳市苗木种植产业发展机遇(O)主要为居民消费需求及观念变化、全域旅游产业带动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加大、适度规模经营形式转变。针对优劣势及问题机遇,阐述丹阳市苗木种植产业在劳动力短缺、土地价格、土地流转、资金流动等方面面临的各种挑战。发展对策方面,本文提出了当前形式下丹阳市苗木产业发展在种植模式方面要合理进行行业规划,建议由产业主管部门统筹规划产业发展,避免农户盲目种植;政府做好产业分析,科学化分析市场走向,按照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定制化种植,实现收益快速化;政府和经营者要集中力量加大科研力量投入,不断培育新品种、改进新技术、引进新经验、做好新管控,真正使苗木产业在种植上有所突破。针对当前苗木销售经营方式方面,提出一方面要转变营销模式,强化区域协调,以电子商务平台、新媒体等为基础不断创新组合销售模式,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打破分散种植分散经营思维,打造合作共享模式,优化规模经营与分散种植的合作关系,强化经营企业与经营者的产业链关系,不断拓宽销售优势,真正提升本地区苗木产业发展。
田茜[3](2021)在《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强大动能,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始终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积累了财富,提升了个人素质,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把城市的先进经验带到农村,帮助农村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多次发文指导各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助力。近年来,T市J区政府通过政策落实、资金奖补、创业培训指导等方面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并提供了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政府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创业专项资金、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成效不明显、成果不突出。因此,针对T市J区政府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府支持研究,对于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创业理论等,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其次根据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通过一些国家级返乡创业示范区的经验借鉴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相关的概念界定及其基础理论;第三部分是T市J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第四部分是T市J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国家其他地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验借鉴;第六部分是针对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中的的对策建议:(1)健全制度保障,包括政策体系的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政府监管责任的落实;(2)增加创业资金投入,包括建立创业财政专户、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信贷额度、配套的资金投入;(3)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包括开发监测网络、优化创业培训、建立返乡创业平台;(4)加大宣传力度,包括增加宣传渠道、营造有利社会舆论环境。
姚丹[4](2021)在《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化苗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产业,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农民收益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也符合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整体布局,对于区域经济稳增长、促就业而言其作用十分显着。西安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绿化苗木生产消费地,也是南北苗木交易的重要中转站。西安市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苗木品种结构、市场供需关系、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学习了解国内外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方向的基础上,对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情况现状从品种、产业现状、生产经营情况、市场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生产技术与国内先进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西安市目前主要栽植的苗木品种以传统、常规品种为主,乔木主要有国槐、雪松、大叶女贞等14种,花乔及灌木主要有小叶女贞、大叶黄杨、红叶石楠等13种;西安市在引种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和成功案例,但是所引品种没有大规模推广和生产应用。(2)西安市苗木产业逐年稳步发展,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近年也出现一些行业创新引领者,如务本堂。苗木总栽植面积、绿化总产值、从业人数均稳步增长,五年间,苗木栽植总面积从32万亩增长至98万亩,总产值从10亿元增长至32亿元;绿化从业人数从4万人增长至10万人。(3)西安市苗圃数量众多,一些规模较大的苗圃在品种培育、科学种植、产业转型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整体大规模苗圃占比较小,以中小苗圃及农民散户居多,生产管理水平落后。(4)市场方面:苗木交易市场数量少,目前仅西部裕盛花木城一家规模较大的苗木交易市场;产销一体,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苗木经纪人和自主销售为主;供销结构性不平衡,供大于销,常规、低端苗木存量大,需求弱,高品质、精品苗木供不应求。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提出西安市绿化苗木行业存在的问题:(1)品种缺乏创新和竞争力;(2)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3)管理科学化程度低;(4)销售网络不健全、渠道单一。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1)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2)完善销售流通体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3)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跨越式提升。主要是进行品种、产销模式、产业分工的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的发展。
郭超[5](2020)在《浙东森林木本植物功能属性和无脊椎动物对凋落叶和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凋落叶和木质残体分解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发现,由功能性状介导的植物经济型谱通过“生命后效应”(after-life effect)可预测种间凋落物分解的差异。由于植物器官的功能、形态、生理结构不同,其分解速率对植物经济型谱效应的响应可能不同。同时,作为主要分解者,无脊椎动物对不同器官的取食偏好不同。当前,还非常缺乏凋落物基质与无脊椎动物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植物不同器官间凋落物分解轨迹的深入研究。另外,木腐真菌是大径级木质残体分解初期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其与无脊椎动物如何共同影响植物经济型谱预测的大径级木质残体分解种间格局尚不清楚。基于此,本论文在浙江普陀山和天童山分别建立了树木残体分解长期控制实验,以代表不同生长快慢植物经济型谱(the fast-slow economics spectrum)的41种木本植物的凋落叶、不同径级木质残体(2 cm细枝、5 cm粗枝和20 cm树干)为对象,在测定各器官功能性状的基础上,通过3年期的分解过程,分析凋落叶和不同径级木质残体的质量损耗、优势无脊椎动物以及木腐真菌的多度和物种组成动态。本论文旨在回答如下科学问题:1)凋落叶和木质残体(细枝)质量损耗对植物经济型谱效应的响应是否同步?且无脊椎动物如何影响凋落叶和木质残体分解的同步性?2)不同径级木质残体质量损耗对植物经济型谱效应的响应是否具有同步性?且白蚁如何介导植物经济型谱效应的影响?3)植物经济型谱、木腐真菌和白蚁三者如何通过相互作用而影响种间树干残体质量损耗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参与叶片和细枝凋落物分解的鳞翅目幼虫和白蚁均显着改变了植物经济型谱预测的种间凋落物分解格局,并改变了凋落叶和细枝分解的同步性。具体来说:分解初期,叶经济型谱(the leaf economics spectrum,LES)与凋落叶质量损耗线性正相关,即:种间凋落叶分解的差异对应叶经济型谱预测的分解轨迹;但在分解中后期,随着鳞翅目幼虫盐肤木黑条螟(Arippara indicator Walker)的出现,二者间的相关性消失,盐肤木黑条螟幼虫多度与凋落叶质量损耗呈线性正相关,与LES呈倒U型的单峰关系。木质经济型谱(the wood economics spectrum,WES)与细枝质量损耗线性正相关,并随分解时间增加而增强。白蚁取食强度既与细枝质量损耗正相关,也与WES正相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盐肤木黑条螟幼虫多度和枝叶质量损耗的差异正相关,即,随着鳞翅目幼虫多度的增加,凋落叶与细枝质量损耗的耦合度降低;相反,白蚁取食强度和枝叶质量损耗的差异负相关,即,随着白蚁取食强度的增加,凋落叶与细枝质量损耗的耦合度加强。2.植物木质经济型谱可预测细枝、粗枝与树干残体分解的种间差异,但是,白蚁取食强度显着改变了不同径级木质残体分解的同步性。具体来说:WES与各径级质量损耗速率均显着正相关,其解释度在分解初期最大。随分解时间增加,径级间的分解差异增大。对于细枝,其质量损耗与WES和白蚁取食强度均正相关。对于粗枝,在分解前12个月,白蚁取食强度与WES正相关,但在18个月,二者呈倒U型单峰关系。对于树干,其质量损耗与WES和白蚁取食强度均显着正相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白蚁取食加速了快生长物种粗枝的分解,导致粗枝分解快于细枝;相反,白蚁对慢生长物种粗枝的取食较少,对其不同径级分解差异的改变很小;由于树干尚处于分解初期,白蚁取食强度和WES均不能解释其与小径级分解的差异。该结果表明,白蚁取食强度显着改变了细枝和粗枝残体分解的同步性,但分别对细枝与树干、粗枝与树干残体间分解差异的影响较小。3.树干残体质量损耗具有显着的木质经济型谱效应,白蚁和木腐真菌数量特征与WES密切相关,白蚁活动强度放大了木腐真菌对树干残体分解的影响。具体来说:白蚁活动强度低时,白蚁消耗的树干残体体积、木腐真菌强度(木腐真菌覆盖面积、优势种真菌覆盖面积、菌丝分布密度、菌丝入侵深度等反映木腐真菌强度的指标)均与WES显着正相关。白蚁活动强度高时,白蚁多度、木腐真菌强度沿着WES梯度呈倒U型分布;白蚁消耗的树干残体体积与WES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当白蚁活动强度低时,木腐真菌强度和白蚁活动强度与WES的协同性较高,木腐真菌和白蚁均促进了快生长物种的分解;当白蚁活动强度高时,其对快生长物种树干残体的消耗体积最大,改变了木腐真菌强度与WES的关系,使得二者负相关。整体上,WES是驱动物种间树干残体分解差异的主导因素,WES对白蚁活动强度的解释度高于木腐真菌强度,白蚁活动强度对树干残体分解的解释度高于木腐真菌强度。综上所述,本论文系统探索了浙东森林植物经济型谱对叶片、细枝、粗枝和树干残体质量损耗的影响,以及主要无脊椎动物和木腐真菌的调控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木本植物功能属性介导的植物经济型谱在枝叶器官,以及在木质器官不同径级中均具有显着的“生命后效应”,由于不同器官基质特征的不同,参与分解的无脊椎动物类型和取食强度以及木腐真菌类群差异巨大,从而显着改变植物经济型谱预测的凋落物或枯死木残体分解轨迹的同步性。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亚热带森林植物死亡后动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也有助于揭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机制,并为科学管理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支持。
夏茂珍[6](2020)在《提高武进区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解体并重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变迁,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投射到农民群体,就出现了由于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而产生的一批数量逐年增加的失地农民。截至2019年底,武进区嘉泽镇共有失地农民8865人,占总人数的10.19%,预计到2020年底,嘉泽镇共有失地农民近2万人,占总人数的18.39%。在基层社会实践中,围绕失地农民产生的问题逐渐成为矛盾的集中爆发点,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科学完善的镇级政府政策体系,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更是成为基层政府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本文在对嘉泽镇失地农民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满意度量表测算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工具研究影响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最终影响因素。构建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文化程度、是否享受就业保障、职业满意度、家庭年收入、房屋居住面积、房屋满意度、环境满意度、治安满意度、周边邻居满意度、有无活动室和娱乐场所、土地被征用态度、征地政策满意度、参加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满意度这些指标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发现,就业情况中的是否享受就业保障政策、职业满意度,家庭收支情况中的家庭年收入、收入满意度,居住情况中的居住面积以及征地情况中的对土地被征用的态度等六个因素对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影响显着。针对问题,嘉泽镇政府要立足实际,不断研究制定精准度高、群众满意的相关政策,呼应需求,综合施策,形成全面的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利用各项政策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要研究制定拆迁、安置、兜底保障全流程政策,从前期摸底、中期依法推进、后期严格履约等突出政策把关和过程管控,切实保障失地群众享受平等拆迁安置权利。要贴近需求、回应诉求,不断优化居住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等的政策体系,以舒适宜居宜业为目标,科学选址,完善配套,把安置小区打造成失地群众放心满意的新住宅。要依托国家、省市区现有政策,优化完善促进失地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就业、发展生产的政策,以充分的就业政策、土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其再就业,把从土地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转化为促进发展的重要资源。
阚俊芬[7](2020)在《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增权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实地访谈法和观察法,借鉴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的背景、基础以及发展现状,探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小镇特色产业资源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盆景文化体验反响不佳、休闲度假规模低于预期以及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强,政府主导特征明显、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不足,特色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难以提供有效支撑。针对以上问题,如皋盆景风情小镇的创建要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主体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运营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坚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强化组织、政策、资金、人才保障力度。企业和社区居民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如皋盆景风情小镇的创建当中,推动小镇品牌化发展,构建小镇核心竞争力,形成良好的多元主体互动协作、共建共享的创建氛围。
张俞[8](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李骁峰[9](2020)在《颜集镇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世界各地,花卉产业是农业产业中唯一不受国家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因此成为21世纪发展潜力最好的十大产业之一。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各行各业都有所影响,而花卉产业更是凭借其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在各行各业面前大放异彩,形成了一个与多个行业相关的独立行业。2000以年后花卉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极为迅猛,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到今天,我国花卉产业已形成了区域聚集化、市场专业化和品种多样化的生产特点,且还具备产业素质提升、农民收入增长快等优势。当前,我国花卉产业的集群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江苏等南方地区,各地区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能有效促进集群内部组织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分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和竞争力,促进了花卉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本文是以花卉产业集群研究为基础,通过对颜集镇这一案例的实地考察,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我国目前花卉产业集群的现状和现实意义进行研究,以颜集镇为例,分析比较颜集镇花卉产业集群化的形成和发展较发达地区存在哪些不足,为颜集镇政府在推进花卉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促进颜集镇花卉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颜集镇花卉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业集聚的雏形已初步形成,由龙头花卉企业带动建成的花卉示范园也不断涌现,与国内外地区也加强了合作与交流。但产业集群程度与发达成熟地区还有较大差距,集群内部技术创新能力还较弱,外部市场竞争力不足,且相关基础设施和组织制度还不够完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颜集镇政府可采取建设专业服务性组织、构建科学合理的花卉产业集群结构、贯彻落实科技兴花战略、发展多元化花卉产业模式的方式提升颜集镇花卉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该地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仲贞[10](2020)在《政府推进西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旅游产业飞速发展。全域旅游的提出,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给游客带来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泛西太湖地区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撑,更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程度的主导,实现区域旅游创新。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常州西太湖地区为核心研究对象,以政府行为推进产业发展为研究视角,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研究内容,以政府职能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为最终研究的落脚点,探讨政府推进西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对西太湖地区政府推进西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发现西太湖地区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文旅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存在区位较偏、缺乏旅游名片和IP、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劣势。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可以总结为:政府服务历年的缺失、政策配套有待提高、资源整合有待加强和专业人才良莠不齐等政府推进方面的问题和产业发展定位和品牌不明确、产业功能和集聚度不高、线路和产品无法联动等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基于以上现实问题,通过借鉴江浙地区周庄、乌镇、同里等国内知名乡镇文化旅游发展的优秀案例和经验,从政府带动谋划,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政府开拓思路,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加强政府主导,文旅产业管理与服务并行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政府推进西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该论文有图14幅,表4个,参考文献54篇。
二、当前,花木需求的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花木需求的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养生养老理念的浏阳河花木产业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不可避免的老龄化趋势与亚健康现状 |
1.1.2 传统文化遗失与农村空心化 |
1.1.3 乡村振兴战略与产业融合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养生及应用研究 |
1.3.2 国内养生及应用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
2.1 养生养老 |
2.1.1 养生文化 |
2.1.2 养生方法 |
2.1.3 养老模式 |
2.2 相关产业 |
2.2.1 养生养老产业 |
2.2.2 养生旅游 |
2.2.3 绿化苗木与花卉产业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环境养生理论 |
2.3.2 产业融合理论 |
2.3.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3.4 园艺疗法理论 |
3 浏阳河花木产业带概况与分析 |
3.1 区位交通 |
3.1.1 区位背景 |
3.1.2 规划范围 |
3.1.3 交通现状 |
3.2 自然环境 |
3.2.1 气候特征 |
3.2.2 地形地貌 |
3.2.3 土壤与成土母岩 |
3.2.4 矿产资源 |
3.2.5 水文与水系 |
3.2.6 动植物资源 |
3.2.7 环境保护概况 |
3.2.8 土地利用现状 |
3.3 地域文化 |
3.3.1 历史沿革和古迹遗存 |
3.3.2 历史名人 |
3.3.3 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 |
3.3.4 民族和宗教 |
3.4 社会经济 |
3.4.1 生产总值 |
3.4.2 生活水平 |
3.4.3 人口结构 |
3.4.4 医疗条件 |
3.4.5 养老设施 |
3.5 旅游发展 |
3.5.1 旅游收入 |
3.5.2 重点景区与文物保护 |
3.5.3 旅游资源调查 |
3.6 花木产业建设现状 |
3.6.1 浏阳河花木产业带 |
3.6.2 花木资源现状 |
3.6.3 配套建设现状 |
3.6.4 花木经营现状 |
3.6.5 目前面临问题 |
3.6.6 花木与养生养老的关联性 |
3.7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相关解读 |
3.8 养生养老景观的需求分析 |
3.8.1 老年人对养老景观的诉求 |
3.8.2 中年人对养生景观的诉求 |
3.8.3 青少年对养生景观的诉求 |
4 浏阳河花木产业带养生养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 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 |
4.1.1 综合性 |
4.1.2 定量定性结合性 |
4.2 养生养老适宜性指标体系构建 |
4.2.1 评价指标因子的确定 |
4.2.2 成对判断矩阵构建 |
4.2.3 权重的求解 |
4.3 养生养老适宜性评价与分析 |
4.3.1 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 |
4.3.2 综合评价 |
4.3.3 小结与建议 |
5 基于养生养老理念的浏阳河花木产业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5.1 规划期限 |
5.2 基于养生养老理念的规划设计原则 |
5.2.1 安全原则 |
5.2.2 康体养生原则 |
5.2.3 生态效益原则 |
5.2.4 以人为本原则 |
5.2.5 交互体验原则 |
5.2.6 艺术美学原则 |
5.3 规划目标与战略 |
5.3.1 规划目标 |
5.3.2 规划战略 |
5.4 规划定位与策略 |
5.4.1 发展定位 |
5.4.2 健康定位 |
5.4.3 规划策略 |
5.5 总体规划布局 |
5.5.1 总体布局 |
5.5.2 市场布局 |
5.6 分区规划 |
5.6.1 城郊科产组团——廪实区 |
5.6.2 花木文旅组团——知礼区 |
5.6.3 平原养生组团——修身区 |
5.6.4 山林养老组团——-天伦区 |
5.7 基础设施规划 |
5.7.1 道路与交通设施规划 |
5.7.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5.7.3 给排水工程规划 |
5.8 专项规划设计 |
5.8.1 养生养老理念在景观中的体现 |
5.8.2 基于养生理念的生态设计 |
5.8.3 养生植物景观规划 |
5.8.4 老旧房改造 |
5.8.5 养生养老活动规划 |
5.9 主要节点规划 |
5.9.1 普迹中医食疗养生文化名镇 |
5.9.2 柏加花卉养生文化小镇 |
5.9.3 跳马镇城郊花木科展园 |
5.9.4 枨冲镇山林旅居养老社区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意见评价打分表 |
附录B 规范与行业标准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丹阳市苗木种植产业的成本分析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苗木种植产业概述 |
1.2.1 国外总体发展情况 |
1.2.2 我国总体发展情况 |
1.2.3 江浙地区发展情况 |
第2章 丹阳市苗木种植及其产业的发展现状 |
2.1 数据与方法 |
2.1.1 数据来源 |
2.1.2 分析方法 |
2.2 丹阳市苗木种植总体情况 |
2.2.1 丹阳市苗木种植的主要分布 |
2.2.2 丹阳市苗木种植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
2.3 丹阳市苗木种植经营情况 |
2.3.1 丹阳市苗木种植经营者分析 |
2.3.2 丹阳市苗木种植从业人员情况 |
2.4 丹阳市苗木产业发展分析 |
2.4.1 丹阳市苗木供给情况分析 |
2.4.2 丹阳市苗木销售情况分析 |
第3章 丹阳市苗木种植成本分析 |
3.1 数据与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分析方法 |
3.2 丹阳市苗木种植成本情况 |
3.2.1 丹阳市苗木种植成本要素 |
3.2.2 2015年以来丹阳市苗木种植成本总体情况 |
3.2.3 苗木种植中的成本分析 |
3.3 苗木种植产业收益情况 |
3.3.1 苗木种植收益概述 |
3.3.2 苗木种植中的利润分析 |
第4章 丹阳市苗木种植产业中的SWOT分析 |
4.1 发展优势(S) |
4.1.1 自然地理优势 |
4.1.2 对外交通优势 |
4.1.3 发达的苗木基础 |
4.2 存在问题(W) |
4.2.1 产业规模化不强 |
4.2.2 科学技术水平低,产品缺乏创新 |
4.2.3 缺乏精确分析,成本收益指导性不足 |
4.2.4 市场营销力度及区域化整体性不足 |
4.2.5 内部合作力不足、竞争机制不断走偏 |
4.3 发展机遇(O) |
4.3.1 全国经济发展蓬勃,居民消费需求及观念变化 |
4.3.2 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全域旅游带动产业发展 |
4.3.3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加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4.3.4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转变,促进苗木产业向好发展 |
4.4 面临挑战(T) |
4.4.1 劳动力短缺、土地价格 |
4.4.2 土地流转困难 |
4.4.3 苗木种植资金链问题 |
第5章 丹阳市苗木种植产业的发展对策 |
5.1 种植模式方向的对策思考 |
5.1.1 合理行业规划,避免盲目选种 |
5.1.2 科学分析市场走向,定制化种植 |
5.1.3 加大科研力量投入,提升自我竞争力 |
5.2 销售经营方式的对策思考 |
5.2.1 转变营销模式,加强区域协调化 |
5.2.2 打造合作共享模式,拓宽销售辐射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2.1 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民工 |
2.1.2 农民工返乡创业 |
2.1.3 政府支持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创业理论 |
第3章 T市J区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现状 |
3.1 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采取的措施 |
3.1.1 出台了相关政策 |
3.1.2 增加了资金投入 |
3.1.3 开展了创业培训 |
3.1.4 改进了基础设施 |
3.1.5 扩大了宣传途径 |
3.2 取得的成效 |
3.2.1 涌现一批创业典型 |
3.2.2 创业品牌越来越响 |
3.2.3 创业平台更加多元 |
3.2.4 营商环境实现提升 |
3.3 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及其意愿的调查分析 |
3.3.1 成功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 |
3.3.2 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的现状调查 |
第4章 当前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T市J区政府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农民工返乡创业制度保障不健全 |
4.1.2 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
4.1.3 帮扶农民工返乡创业举措不力 |
4.1.4 农民工信息渠道不通畅 |
4.2 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服务意识不强 |
4.2.2 缺乏创业专项资金 |
4.2.3 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
4.2.4 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5章 国内其他地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验借鉴 |
5.1 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县的政府支持举措 |
5.1.1 贵州省正安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1.2 江苏省沭阳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1.3 河南省平舆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举措 |
5.2 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县中政府支持的启示 |
5.2.1 提高重视程度 |
5.2.2 利用资源优势 |
5.2.3 加大资金补贴 |
5.2.4 扩大创业平台建设 |
5.2.5 加强宣传氛围营造 |
第6章 T市J区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
6.1 健全创业制度保障 |
6.1.1 提高政府重视程度 |
6.1.2 完善创业政策体系 |
6.1.3 加强部门联动协作机制 |
6.1.4 落实政府监管责任 |
6.2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
6.2.1 建立创业财政专户 |
6.2.2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
6.2.3 投入更多配套资金 |
6.3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
6.3.1 建立健全监测网络 |
6.3.2 优化创业培训 |
6.3.3 建立返乡创业平台 |
6.3.4 利用本地地域特点 |
6.4 加大创业宣传力度 |
6.4.1 增加创业宣传渠道 |
6.4.2 营造社会创业氛围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成功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及其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2 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4)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苗木产业现状 |
1.2.2 国内苗木产业现状 |
1.3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调查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调查内容 |
2.1.1 西安市苗木产业现状调查 |
2.1.2 生产技术对比调查 |
2.2 调查研究的方法 |
2.2.1 文献查阅法 |
2.2.2 实地调研法 |
2.2.3 数据分析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
3.1 概述 |
3.2 绿化苗木品种调查 |
3.2.1 主要绿化苗木品种 |
3.2.2 引种情况调查 |
3.3 产业发展情况 |
3.3.1 绿化种植面积 |
3.3.2 总产值和销售收入 |
3.3.3 从业人数和人均收入 |
3.4 苗圃生产和经营状况 |
3.4.1 苗圃数量及规模 |
3.4.2 苗圃生产经营状况 |
3.5 西安市绿化苗木市场状况 |
3.5.1 苗木交易市场调查 |
3.5.2 苗木销售渠道调查 |
3.5.3 生产和市场需求分析 |
3.6 与发达地区生产技术情况对比调查 |
3.6.1 注重产品研发,产品科技含量高 |
3.6.2 苗圃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科技化程度高 |
3.6.3 标准化、容器化生产技术 |
3.6.4 各种造型及苗木产品新形态技术 |
第四章 问题及建议 |
4.1 存在问题 |
4.1.1 品种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
4.1.2 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
4.1.3 管理专业化程度低 |
4.1.4 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
4.1.5 销售网络不健全,渠道单一,市场缺乏多元化 |
4.2 建议及对策 |
4.2.1 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 |
4.2.2 完善销售流通体系,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
4.2.3 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跨越式提升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浙东森林木本植物功能属性和无脊椎动物对凋落叶和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植物功能属性的差异及其“生命后效应”(after-life effect) |
1.3 植物经济型谱效应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
1.3.1 植物经济型谱效应是否在不同器官的分解过程中具有同步性? |
1.3.2 植物经济型谱效应是否在不同径级木质残体分解过程中具有同步性? |
1.4 无脊椎动物对凋落物分解中植物经济型谱效应的介导 |
1.4.1 无脊椎动物对不同植物器官分解过程的影响 |
1.4.2 无脊椎动物对不同径级木质残体分解过程的影响 |
1.4.3 无脊椎动物与木腐真菌对大径级树干残体分解的影响 |
1.5 本论文的研究动机和思路 |
1.6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实验设计和布置 |
2.2.1 样地设置 |
2.2.2 物种选择 |
2.2.3 样品收集 |
2.2.4 样品制作 |
2.2.5 样品布置 |
2.2.6 样品收回处理 |
2.3 植物各器官功能性状测定 |
2.3.1 叶片经济性状测定 |
2.3.2 不同器官结构功能性状测定 |
2.3.3 各器官化学性状测定 |
2.4 白蚁取食强度测定 |
2.5 木腐真菌测量及分类鉴定 |
2.6 木腐真菌强度测定及物种多样性计算 |
2.7 质量损耗计算 |
第三章 植物经济型谱与无脊椎动物对凋落叶和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叶片和细枝凋落物质量损耗的种间差异与时间动态 |
3.3.2 植物经济型谱与凋落叶和细枝残体质量损耗的关系 |
3.3.3 无脊椎动物与凋落叶和细枝残体质量损耗的关系 |
3.4 讨论 |
3.4.1 植物经济型谱对凋落叶和细枝残体质量损耗的影响 |
3.4.2 无脊椎动物对凋落叶和细枝残体质量损耗的影响 |
3.4.3 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经济型谱对枝叶分解同步性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植物经济型谱和白蚁相互作用对不同径级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木质残体质量损耗的种间差异和径级差异 |
4.3.2 植物经济型谱与木质残体分解径级间差异的关系 |
4.3.3 白蚁取食强度与木质残体分解径级间差异的关系 |
4.3.4 植物经济型谱和白蚁相互作用与木质残体分解径级差异的关系 |
4.4 讨论 |
4.4.1 植物经济型谱对木质残体分解径级差异的影响 |
4.4.2 白蚁对木质残体分解径级差异的影响 |
4.4.3 白蚁与植物经济型谱对不同径级木质残体分解同步性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植物经济型谱、白蚁与木腐真菌对树干残体分解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不同物种树干残体的质量损耗差异 |
5.3.2 植物经济型谱与树干残体质量损耗的关系 |
5.3.3 木腐真菌强度及白蚁活动强度与植物经济型谱的关系 |
5.3.4 植物经济型谱和木腐真菌强度及白蚁活动强度与质量损耗的关系 |
5.4 讨论 |
5.4.1 植物经济型谱对树干残体分解的影响 |
5.4.2 植物经济型谱对木腐真菌强度和白蚁活动强度的影响 |
5.4.3 木腐真菌强度和白蚁活动强度介导植物经济型谱效应对质量损耗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结论 |
6.1.1 植物经济型谱与无脊椎动物对凋落叶和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 |
6.1.2 植物经济型谱和白蚁相互作用对不同径级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 |
6.1.3 植物经济型谱、白蚁与木腐真菌对树干残体分解的影响 |
6.2 研究特色和创新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概念释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提高武进区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创新点 |
2 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测算 |
2.1 失地农民 |
2.2 生活满意度 |
2.3 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问卷 |
2.4 失地农民满意度情况 |
3 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
3.1 失地农民个人基本特征分析 |
3.2 失地农民就业情况分析 |
3.3 失地农民家庭收支情况分析 |
3.4 失地农民居住情况分析 |
3.5 失地农民征地情况分析 |
3.6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分析 |
3.7 生活满意度LOGISTIC回归分析 |
4 提升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对策 |
4.1 完善拆迁政策,提升失地农民土地征用满意度 |
4.2 完善安置小区提档政策,提升失地农民居住满意度 |
4.3 拓宽收入渠道,提升失地农民收入满意度 |
4.4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提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的现状 |
第一节 小镇创建背景 |
第二节 小镇创建基础 |
第三节 小镇发展规划 |
一、明确小镇特色发展主题 |
二、小镇总体发展愿景 |
三、小镇运行管理机制 |
第四节 小镇创建举措 |
第二章 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镇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
一、小镇特色产业资源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
二、小镇盆景文化体验反响不佳 |
三、小镇休闲度假规模低于预期 |
四、小镇花木盆景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
第二节 小镇创建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
二、政府主导特征明显,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不足 |
三、特色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
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难以提供有效支撑 |
第三章 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 |
一、日本·京都六角堂池坊花道—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
二、德国·巴德克罗钦根小镇—多元的产品体系构建 |
三、法国·格拉斯小镇—独特产业资源开发 |
第二节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 |
一、南浔双林盆景小镇—产业、品牌和市场的整合运营 |
二、新沂盆景创意小镇—产旅城一体化打造创意产业集群 |
三、龙泉氧吧长寿小镇——长寿产业链的延伸 |
四、浙江杭州梦想小镇——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引擎 |
第三节 国内外特色小镇的经验借鉴 |
第四章 完善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坚持发挥规划引领,找准小镇发展定位 |
一、明确小镇发展方向和目标 |
二、充分挖掘小镇文化内涵 |
三、重点打造如皋盆景文化产业园区 |
四、注重以人为本 |
第二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保障水平 |
一、强化组织保障 |
二、强化政策保障 |
三、强化资金保障 |
四、强化人才保障 |
五、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
第三节 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
一、创新运行管理机构和模式 |
二、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 |
三、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
四、不断提升小镇服务质量 |
第四节 提升核心文化竞争力,推动小镇品牌化发展 |
一、打造小镇文化体验 |
二、创新旅游线路设计 |
三、提高旅游产品开发 |
四、加快推进旅游景点的建造 |
五、拓宽小镇品牌宣传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如皋盆景风情小镇的访谈记录 |
致谢 |
(8)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
一 服务功能特性 |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
第一节 模式构建 |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颜集镇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 |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
3.农业产业集群实证分析研究 |
4.国外花卉市场和生产的研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花卉产业集群现状研究 |
2.花卉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
3.花卉产业集群存在问题研究 |
4.花卉产业集群对策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系统分析法 |
1.3.3 实地调研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花卉与花卉产业 |
2.1.2 产业集群 |
2.1.3 花卉产业集群 |
2.2 理论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分工协作理论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第三章 颜集镇花卉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
3.1 地理及气候条件 |
3.2 悠久的花卉种植历史 |
3.3 便捷的运输条件 |
3.4 劳动力充足 |
3.5 消费需求潜力大 |
3.6 政府引导、村干部带头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 第四章 颜集镇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4.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
4.2 颜集镇花卉产业发展模式 |
4.3 花卉产业生产集聚,“一村一品” |
4.4 花木协会、龙头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
4.5 建立优异的社会网络联系 第五章 颜集镇花卉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
5.1 花卉产销网络不够完善 |
5.2 花卉品种结构不合理 |
5.3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牌 |
5.4 花卉产业集群内部存在恶性竞争 |
5.5 花卉产业集群产业链条短、水平低 |
5.6 花卉产业集群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第六章 颜集镇花卉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
6.1 强化政府职能,完善花卉产销网络 |
6.1.1 制定良好的花卉产业政策 |
6.1.2 加大财政投入 |
6.1.3 加大执法力度、完善花卉产业集群管理制度 |
6.1.4 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和保险制度 |
6.2 加强花卉合作组织和花卉行业协会建设,解决内部恶性竞争 |
6.2.1 加强花卉合作组织建设 |
6.2.2 加强花卉协会建设 |
6.3 实施名牌战略,提高花卉效益 |
6.3.1 建立名优花卉品牌 |
6.3.2 统一质量管理,确保品牌信誉 |
6.3.3 提升名牌花卉的知名度 |
6.4 加快花卉产业集群的产业化进程 |
6.4.1 促进花卉产业向现代化经营方式转变 |
6.4.2 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实现规模化经营 |
6.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花卉生产经营水平 |
6.5 实施科技兴花战略、提高花卉竞争力 |
6.5.1 建立花卉品种培育体系,引进优质花卉新品种 |
6.5.2 做好花卉科技推广工作 |
6.5.3 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
(10)政府推进西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相关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3 政府推进西太湖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
3.1 优势分析 |
3.2 劣势分析 |
3.3 机会分析 |
3.4 威胁分析 |
4 政府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 |
4.1 政府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服务理念缺失 |
4.2 政府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源不够 |
4.3 政府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不明确 |
4.4 政府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功能与产业链不足 |
5 政府推进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的优秀经验借鉴 |
5.1 周边地区政府推进的优秀案例 |
5.2 周边地区政府推进的优秀经验 |
6 政府推进西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
6.1 政府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构想 |
6.2 政府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 |
6.3 政府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当前,花木需求的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养生养老理念的浏阳河花木产业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彭瀚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丹阳市苗木种植产业的成本分析与发展对策[D]. 高秀峰. 扬州大学, 2021(09)
- [3]T市J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政府支持研究[D]. 田茜. 扬州大学, 2021(09)
- [4]西安市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调查报告[D]. 姚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浙东森林木本植物功能属性和无脊椎动物对凋落叶和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D]. 郭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6]提高武进区嘉泽镇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对策研究[D]. 夏茂珍.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7]如皋盆景风情小镇创建问题及对策研究[D]. 阚俊芬. 苏州大学, 2020(03)
- [8]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9]颜集镇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李骁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10]政府推进西太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仲贞.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