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管理——知本管理的利器(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兴[1](2018)在《SL人寿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心业务系统是保险公司将所有业务数据进行信息化的项目,核心业务系统作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系统,是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支撑着保险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大保险公司相比,多数中小型保险公司创始资金有限,项目成本管理就成为决定公司核心业务系统项目运转效率的关键。如果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出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和公司的业绩,更会对公司的信誉和品牌造成损伤而影响长期发展。因此,如何在成本约束下优化项目成本管理机制,提高核心业务系统运转效率,是中小型保险公司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选取某新开业保险公司SL人寿保险公司为样本,以其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项目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从SL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的管理现状着手,深入分析SL公司核心业务系统项目管理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基于调研数据深入探究问题的成因。基于此,本文根据当前保险业的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性的提出SL公司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SL人寿保险公司在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核心业务系统实施方案成本过高、项目过程中人力投入不符合实际要求、项目成本超支严重这三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优化策略。具体成因和优化策略如下:(1)核心业务系统项目人员成本意识欠缺,本文针对提出了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意识和完善成本制度的优化策略。(2)成本管理相关制度不完善,这方面包含项目成本管理流程欠缺、项目考核体系不健全、项目奖惩激励制度不完善这三点,本文针对提出了完善项目成本管理相关制度的优化策略,主要包含优化项目成本管理流程、调整考核体系、健全项目奖惩激励制度这三点。(3)项目过程中成本控制不当,这方面包含项目开发前需求范围不明确、项目开发中人力利用率不高、项目开发后验收测试流程不规范这三点,本文针对提出了注重项目过程中成本控制的优化策略,主要包含项目开发前明确需求范围、项目开发中提高人力成本利用率、项目开发后优化验收测试流程这三点。
俞姝[2](2012)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S高校中层干部培训项目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科教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高校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关系到高校组织管理的工作绩效。彼得原理告诉我们,不是每一名被提任的管理者必定能胜任新的管理岗位,针对胜任力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校领导干部接受的教育以学历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在管理知识和技能方面普遍未经专业培训,存在能力短板。众所周知,培训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利器”,培训同样是提高高校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事关高校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将干部培训工作提到了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省委教育工委也对我省高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S高校为实证,试图构建以胜任力模型为导向,以项目管理为手段,符合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中层干部培训项目设计思路。力求切实提高高校中层干部培训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以S高校为实证,通过审视S高校中层干部队伍现状及学校干部培训管理现状,得出该校干部培训管理在培训理念、培训机制及培训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构建高校中层胜任力模型。在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学校中层干部胜任力现状评估,得出干部胜任力的“短板”,并依据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现代培训理论,对学校中层干部培训项目进行设计。
帅良余[3](2012)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下的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下的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为主题,重点研究学习型组织实践中的成人学习,分析成人通过学习所发生的个性变化和发展,以期反映当今成人学习的过程、方式和成效,努力揭示其中的相关特点、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和指导成人学习的实践。一、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看,自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第一部有关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专着以来,西方国家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与此同时,其在我国也有十多年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经验积累。但总体而言,学习型组织是一项新生事物,因此,其理论本身需要丰富和完善。从成人学习的视角看,在成人教育学领域,有关成人学习的研究得到充分的重视,研究成果也较丰硕。但是,成人学习在传统成人教育体系之外的探索和发展往往被忽视。所以,论文注重在学习型组织条件下,研究成人学习、成人个性发展。从成人个性发展的视角看,通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个性理论分析,使得个性以及成人个性发展与成人学习、学习型组织之间建立联系,为分析成人学习提供理论依据。二、论文研究的探索与创新本论文的探索与创新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主题体现创新理念。本研究着眼于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下的成人学习,而学术界对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能否与学习理论、学习型社会学说相融合,能否将这些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思考,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所以,论文研究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前提,立足成人教育学理论,思考成人学习与成人个性发展,这在国内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中,似乎不多,因此,研究主题具有创新意义。第二,本研究的多学科、多理论组合具有新颖性。在论文研究中运用了成人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对成人学习进行交叉性的探索。在成人教育学领域,这样的理论组合与应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第三,本论文的实际案例分析具有原创性、实用性。在研究中建立“三维度、六元素”的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分析框架,并且将这个分析框架作为探索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表明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体现本研究的独创性。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将其中的相关内容重新整理,在2012年《开放教育研究》杂志(CSSCI)第1期,发表了以“多视阈中的成人学习研究”为题的文章;在2012年《职教论坛》杂志(中文核心期刊)第10期,发表了以“组织学习文化研究,,为题的文章;在2011年《终身教育》杂志第9卷第4期,发表了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促进机关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为题的文章。三、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框架本论文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研究主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多学科理论的综合应用。研究包括四个方面,共计十一章。一是研究的缘起、假设和方法。这部分共有两章,主要是发现问题,明确研究重点、方法和特点,提出论文研究的假设和构想。二是概念分析与文献综述。这部分共有两章,主要为前面的理论假设寻找理论根据,同时,研究各学科的内涵、特征,明确各学科的范畴与作用,为个案研究提供方法和工具。三是访谈与个案研究。这部分共有四章,分别对两家机关、两家企业,共8位成人学习者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实际走访了7个正在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机关和企业,访谈了19位参与创建活动的成人学习者,根据研究需要,从其中遴选了8位成人学习者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通过个案分析,探索成人在组织学习中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四是对成人学习与成人个性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这部分共有三章,前两章是以前面的个案实例为基础,分析成人学习与成人个性的相互作用。最后一章,以访谈获得的信息为基础,针对创建中的不足,提出加强学习团队和组织学习文化建设的建议。
李根胜[4](2011)在《A公司呼叫中心运营管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呼叫中心得到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银行,保险,美容,外送快餐,网络销售等呼叫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虽然人们经常接触到呼叫中心,甚至对呼叫中心的热线电话非常熟悉,但是人们并不了解呼叫中心,更不了解呼叫中心的运营和盈利模式。另外对部分有计划开展呼叫中心业务的公司对项目运营管理缺乏经验,往往会走许多弯路,甚至因管理不善造成巨大的损失。A公司为呼叫中心外包服务公司,负责了项目的全部实施工作,包括场地租用,客服人员招聘,硬件购买,软件安装。客户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己的核心价值,有关呼叫中心的相关事项交给我们全面的呼叫中心外包即可。在运营管理方面,A公司的呼叫中心外包服务有多种的运营模式:模式一:坐席租用,按坐席租用的个数收取客户的租金。模式二:合营分成,与客户合作共同运营呼叫中心,对所得利润进行分成。模式三:系统租用,客户提供呼叫中心场地和人员,我司只需提供系统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即可。模式四:项目承接,按项目收取费用,根据客户的需求完成项目即可。本案例对某24小时外送快餐呼叫中心的运营管理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硬件与软件系统管理,运营指标与质量管理,流程管理,客户管理,成本效益;然后并对此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包括:组织管理分析,流程管理分析,技术管理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并对运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描述,为该呼叫中心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为未来新项目的运营提供有价值参考。
刘琴[5](2010)在《数字化背景下报纸内容生产及其管理研究 ——基于知识资本管理的视角》文中提出本文选择从知识资本管理的角度来考量报纸内容生产的绩效张大,是基于报纸产业在数字化时代遭遇来自内部与外部多重生存压力所致,要求通过从经营层面到管理层面,释放生产力要素获取绩效。同时,随着报业知识产业属性逐步渗透到其经营管理中,对知识的开掘、传承、共享、增值的研究成为报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在报业管理渐成显学之际,作为以服务知识企业效益增值的知识资本管理在报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缺位,这一现状表明,整个报业集团对知识与知识开发并增值的认识高度不够。综观传统报业的内容生产体系,是建立在单一媒介基础上的单一产品的生产模式,报媒生产结构围绕文字产品的开发来布局,这样的生产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赢利模式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薄弱。在新媒体冲击下,报业正实施的转型路径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核心价值回归,传统纸质媒体回归小众化的精英报,以内容产品的权威性、辐射力成为影响其他媒体的媒体。其二是内容价值延伸,开发多渠道的数字化衍生产品,释放知识价值的增值特性,最终以构建具有多点赢利模式的新型产业价值链,缔造报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报业现行的内容生产体系。因此,作为一个中观性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借助了知识资本管理的理论范式来分析解答,报业为什么要导入知识资本管理的理论与操作方式,它们如何指导报业正在进行的数字化转型。论文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视点转移与报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入手,首先论证了报业的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本,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是报业知识资本重要的构成要素。在人力资本效益释放上路径上,论文提出了适应数字化生产的全媒人才知识培养的模式——以知识资本管理为着力点的教育体系构成。而报业之所以导入知识资本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是基于它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多重阻力,导致知识价值转移,因此,本论文力图证明传统报业的价值回归路径是精英报的现实必然,对这一动态的发展趋势给予从多方面阐释。另一方面,报业要获取知识资本价值增大必须投身数字化,再造流程与重建组织结构,搭建知识共享的平台,实现内容价值衍生品增值。因此,论文从结构优化是一种生产力的角度论述了报业实施数字化战略流程再造的几种方式与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新形态。同时,论文针对报业本质属性到底为何的现实论争,提出报业生产的实质是版权工业下的知识产品生产的新观点,从而为报业获取知识价值增大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报业知识资本价值张大的路径:以数字技术为平台的多渠道的衍生品经营与开发。
王浩[6](2007)在《金蝶软件集团沈阳分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的竞争并赢得竞争,而竞争的深层次的东西则是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工具。ERP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并且颇有效果的管理方法。金蝶软件集团是国内领先的ERP供应厂商,金蝶软件集团沈阳分公司(以下简称为金蝶沈阳分公司)负责整个辽宁ERP市场的开发与维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市场营销几乎是企业的全部任务和职责,它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金蝶沈阳分公司必须深入研究市场营销战略,来指导企业的经营实践,从而不断的获得竞争优势。本文运用营销战略管理理论,分析了金蝶沈阳分公司所面对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并结合行业的现状分析了金蝶沈阳分公司的市场机会与威胁;然后分析了沈阳分公司的内部环境,揭示了其优势和劣势;结合金蝶沈阳分公司内外部的环境进行了公司的SWOT矩阵分析,进而制定了公司的营销战略目标及市场细分、选择和定位战略、市场竞争战略和相应的营销组合战略:最后提出了公司营销战略实施的基本思路。本文提出的金蝶沈阳分公司的市场营销战略,希望能对公司有所裨益,同时也给其它类似的软件企业的营销工作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路。
宋绍成[7](2006)在《智能企业门户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企业门户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近年来企业知识管理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主题。本论文以企业门户建设实践活动的(EIP→EKP→IEP)渐进和跃变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首先对国内外企业门户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归纳总结了企业门户渐进和跃变过程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及其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以企业门户建设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体现信息技术在企业门户建设中应用价值的视角,构建了智能企业门户体系结构的概念模型、知识框架、门户的业务、门户的控制块、实施块、开发块以及门户信息集成、门户信息中介等智能企业门户平台的子模块,并详细阐释了各子模块的功能。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论述了智能企业门户平台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模型,并从门户信息中介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安全机制、导航机制、公共接口、知识组织机制几个方面分析了智能企业门户的微观运行机制。并且,通过阐述构建智能企业门户评价模式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探讨了智能企业门户评价的技术和效益指标及指标要素,将一个完整的智能企业门户评价指标体系展示出来。最后,对企业门户平台进行了实证分析。
张骥[8](2005)在《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及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及其管理机制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组织间网络理论、协同理论、企业资源观和组织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1)母子公司网络的组织特征;(2)母子公司网络的横向联系与组织绩效的关系;(3)横向联系的收益成本影响因素;(4)如何对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进行有效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且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 按照基础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管理策略的思路,全文分成七章: 第一章是绪论。总结了过去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论文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目的,并阐述文章的主要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在本章中,在总结社会网络理论的基础上,从竞争环境和母子公司演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母子公司网络化的动因。接下来,从母子公司网络的依存关系、协调机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母子公司网络的性质,指出:母子公司网络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具有科层结构和权力的组织间网络。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部分。首先,在分析两种基础的母子公司横向联系收益机制基础上,系统分析母子公司网络内的各种形式的横向联系类型。接着,分析了横向联系与母子公司网络绩效的关系,以及与母子公司网络的竞争优势的关系,并提出了横向联系与母子公司网络绩效关系模型。然后,重点对横向联系涉及的成本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扩展和重新定义了母子公司网络交易成本的概念。认为从横向联系的成本和收益出发,母子公司应该重点关注的横向联系类型是战略性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从母子公司网络的自我发展和母子公司网络管理机制两个方面对横向联系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动态性分析,得出了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影响因素动态模型。在这两章中,提出了论文的主要命题和假设。 第五章是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主要从(1)母子公司网络化动因与母子公司组织特征的关系,(2)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3)横向联系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开展。并且,在统计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案例分析。 第六章主要是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于如何管理母子公司网络的横向联系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对横向联系的系统管理机制包括母公司角色的重新定位,网络结构的优化,协调激励机制、网络社会资本的积累等方面。并且,采用重点案例分析的方法来定性地应用模型进行分析。 第七章是论文的结束部分。本章概括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指出了论文在理论分析,特别是在实证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最后针对我国母子公司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综观全文,笔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对母子公司管理研究做了一定创新性工作: 1.系统地将组织间网络理论应用到对于母子公司性质的分析中。以往的研
周业强[9](2004)在《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已经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同。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正如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所预见的那样“目前真正的控制性资源和生产决定性因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力,而是知识”。基于将知识作为企业组织核心资源而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管理的理念,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并成为新兴且日益重要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通过知识管理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在发达国家,知识管理已得到了相当的普及,500强大部分都已经开始把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许多着名的跨国公司,像IBM、微软等公司,都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显着的成效。但是,在中国,企业对知识管理的接触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在知识管理的应用中普遍存在知识管理方案与企业的业务流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 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成功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许多知识管理项目经理往往只注意知识本身的收集、分类、存储、查询和创新。虽然这些都是知识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知识管理人员同时必须认识到,知识的集约、共享与创新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知识管理只有与特定的业务流程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这个前提下,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成功案例,提出构建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应用模式的思路。以工作中的相互依赖程度和知识创新程度为标准,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将知识管理划分为日常事务模式、部门协作模式、合作创新模式以及知识专家模式等四种知识管理模式,以便更好的适应不同企业或者企业中不同部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管理的需要,并针对各模式提出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
刘伟[10](2004)在《宝威公司管理控制体系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相应许多新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尤其到了本世纪知识在人类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着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率先提出了知识管理理念,而国外许多先进企业也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纷纷将知识管理引入到实际的生产经营中,成为新时代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基于以上情况,论文以宝威公司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国内企业如何转变思路寻求发展的问题。通过对宝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得出宝威目前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式落后、内部管理松散、员工不能人尽其才等许多国内企业存在的通病。为此笔者运用营销理论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宝威的症结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即运用管理控制思想为其设计了内部管理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及管理控制制度,同时为宝威开发了知识管理系统,保证了管理控制的运行效率,并达到知识传播、共享的目标。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通过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中的知识管理必能使宝威在严峻的市场形式下达到增强实力、获得竞争优势目的的目的。 论文最后指出宝威内部管理中的知识管理还必须关注企业内部观念转变、企业文化重塑等,提高了该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知识管理——知本管理的利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管理——知本管理的利器(论文提纲范文)
(1)SL人寿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目的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项目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
2.1.1 国外对项目成本管理的研究 |
2.1.2 国内对项目成本管理的研究 |
2.2 项目管理理论 |
2.3 项目成本管理理论 |
2.3.1 项目成本估算 |
2.3.2 项目成本预算 |
2.3.3 项目成本控制 |
第三章 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公司项目简介 |
3.2 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
3.3 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项目实施方案成本过高 |
3.3.2 项目开发人力投入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
3.3.3 项目项目成本超支严重 |
第四章 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问题的成因 |
4.1 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意识欠缺 |
4.2 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相关制度不完善 |
4.2.1 项目成本管理流程欠缺 |
4.2.2 项目考核体系不健全 |
4.2.3 项目奖惩激励制度不完善 |
4.3 核心业务系统项目开发成本控制不当 |
4.3.1 项目开发前需求范围不明确 |
4.3.2 项目开发中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 |
4.3.3 项目开发后验收测试流程不规范 |
第五章 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优化 |
5.1 加强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员成本控制意识 |
5.2 完善项目成本管理相关制度 |
5.2.1 优化项目成本管理流程 |
5.2.2 调整项目考核体系 |
5.2.3 健全项目奖惩激励制度 |
5.3 注重项目过程中成本控制 |
5.3.1 项目开发前明确需求范围 |
5.3.2 项目开发中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
5.3.3 项目开发后优化验收测试流程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S高校中层干部培训项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高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1.3.2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层干部培训项目设计 |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胜任力模型 |
2.1.1 胜任力理论的概念及特点 |
2.1.2 胜任力模型的国外研究现状 |
2.1.3 胜任力模型的国内研究现状 |
2.1.4 高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模型 |
2.1.5 简要评述 |
2.2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理论 |
2.2.1 国外培训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2.2 国内培训理论的发展 |
2.2.3 国外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理论研究现状 |
2.2.4 国内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理论研究现状 |
2.2.5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特征 |
2.3 培训项目管理 |
2.3.1 培训项目管理概念 |
2.3.2 培训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
3 S高校中层干部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
3.1 学校的干部队伍现状 |
3.1.1 学校概况 |
3.1.2 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观 |
3.1.3 学校中层干部队伍现状 |
3.2 学校的干部培训管理现状 |
3.2.1 干部培训现状 |
3.2.2 问卷调查及结果 |
3.3 胜任力视角下S高校干部培训存在的问题 |
3.3.1 培训理念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培训导向 |
3.3.2 培训机制问题:尚未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
3.3.3 培训内容问题:不符合成人学习特点 |
4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S高校中层干部培训需求分析 |
4.1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思路 |
4.1.1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特征及优点 |
4.1.2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思路 |
4.2 高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4.2.1 胜任力指标的初步确定 |
4.2.2 问卷调查与分析 |
4.2.3 高校中层干部胜任力模型结论 |
4.2.4 信度分析 |
4.3 S高校中层干部胜任力评估 |
4.3.1 干部整体自评结论 |
4.3.2 新任职干部自评结论 |
4.3.3 教学部门干部自评结论 |
4.3.4 职能部门干部自评结论 |
4.4 培训需求调研 |
4.4.1 培训需求调研的意义和方法选择 |
4.4.2 培训需求调研的层次 |
4.4.3 培训需求调研的结论 |
4.5 S高校中层干部培训需求分析结论 |
5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S高校中层干部培训项目设计 |
5.1 培训项目设计思路 |
5.1.1 培训目标 |
5.1.2 培训项目设计原则 |
5.1.3 培训项目设计思路 |
5.1.4 培训课程的设置 |
5.1.5 培训项目工作任务分解 |
5.1.6 培训项目的组织形式 |
5.2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项目设计 |
5.2.1 集中培训项目 |
5.2.2 分类培训项目 |
5.2.3 远程培训 |
5.3 培训项目保障体系 |
5.3.1 建立培训档案 |
5.3.2 实施学分制管理 |
5.3.3 培训项目参与者 |
5.4 培训项目效果评估 |
5.4.1 培训评估相关理论 |
5.4.2 S高校干部培训项目评估体系 |
6 研究结果及展望 |
6.1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主要的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3)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下的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缘起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面向学习主体的研究被忽视 |
二、成人学习理论的应用未能得到深化 |
三、成人学习成效的研究存在缺失 |
第二节 研究主题的确定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一、基于学习型组织视角的研究意义 |
二、基于成人学习视角的研究意义 |
三、基于成人个性发展视角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方法和特点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设计 |
二、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设计 |
三、关于“成人学习”的研究设计 |
四、关于“成人个性发展”的研究设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和实践资料的收集、查阅和整理 |
二、个案研究 |
三、访谈研究 |
四、建立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的分析框架 |
五、论文正文的有关说明 |
第三节 研究特点 |
一、务实性 |
二、交叉性 |
三、创新性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分析 |
第一节 学习型组织 |
一、彼得·圣吉的观点 |
二、其他学者和实践者的观点 |
第二节 成人学习 |
一、成人 |
二、学习 |
三、成人学习 |
四、成人学习者 |
第三节 成人个性 |
一、哲学研究中的个性 |
二、心理学研究中的个性 |
三、社会学中的个性 |
四、教育学和学习理论中的个性 |
五、成人个性发展 |
第四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学习型组织 |
一、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 |
二、学习型组织中的主要关系 |
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
四、学习型组织的分类 |
第二节 关于成人学习 |
一、成人学习的特性 |
二、“三大理念”中的成人学习 |
三、“学习型组织理念”中的成人学习 |
四、“成人教育”中的成人学习 |
第三节 关于个性与成人个性发展 |
一、个性 |
二、成人个性发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的归纳与分析框架概述 |
一、文献综述的归纳 |
二、分析框架中的六项元素 |
三、分析框架的应用说明 |
第五章 创建学习型机关中的个案研究(上) |
第一节 X工商分局创建学习型机关概况 |
一、精心组织,措施有力 |
二、激发动力,重在实效 |
三、学用结合,拓展成果 |
第二节 个案研究之一:龚一楠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三节 个案研究之二:桑叶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六章 创建学习型机关中的个案研究(下) |
第一节 Y法院创建学习型机关概况 |
一、总体筹划,认真落实 |
二、培育组织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三、创新学习载体,提高业务能力 |
第二节 个案研究之一:倪申汉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三节 个案研究之二:袁北仁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七章 创建学习型企业中的个案研究(上) |
第一节 M电器厂创建学习型企业概况 |
一、宣传创建理念,建立学习制度 |
二、领导带头示范,全员参与学习 |
三、鼓励学习成果转化、促进学习发展 |
第二节 个案研究之一:田建设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三节 个案研究之二:戚冬梅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八章 创建学习型企业中的个案研究(下) |
第一节 N电信分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概况 |
一、围绕“一个主线”,建立共同愿景 |
二、培养“四个理念”,改善心智模式 |
三、突出“三好”目标,鼓励自我超越 |
四、建立IPTV项目攻关小组,倡导团队学习 |
第二节 个案研究之一:盛鑫兰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三节 个案研究之二:邢为民 |
一、工作和学习简况 |
二、故事简述 |
三、故事分析 |
第九章 成人学习对于成人个性发展的作用 |
第一节 “问题解决导向学习”对于成人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一、“问题解决导向学习”对于建构经验的作用 |
二、“问题解决导向学习”对于拓展职业角色的作用 |
第二节 “工作管理导向学习”对于成人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一、“工作管理导向学习”对于满足职业需要的作用 |
二、“工作管理导向学习”对于完善职业兴趣的作用 |
第三节 “文化建设导向学习”对于成人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一、“文化建设导向学习”对于深化自我认知的作用 |
二、“文化建设导向学习”对于形成职业态度的作用 |
第四节 “技能成长导向学习”对于成人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一、“技能成长导向学习”对于满足职业需要的作用 |
二、“技能成长导向学习”对于深化自我认知的作用 |
第十章 成人个性发展对于成人学习的作用 |
第一节 需要、兴趣及其发展对于成人学习的作用 |
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对于学习的作用 |
二、自尊需要对于学习的作用 |
三、遵从组织需要对于学习的作用 |
四、遵从社会需要对于学习的作用 |
五、兴趣的发展对于学习的作用 |
第二节 自我认知、经验及其发展对于成人学习的作用 |
一、职业能力的自我认知对于学习的作用 |
二、学习能力的自我认知对于学习的作用 |
三、个人特长的自我认知对于学习的作用 |
四、经验对于学习的作用 |
第三节 职业角色、态度及其发展对于成人学习的作用 |
一、职业角色领悟对于学习的作用 |
二、职业角色实践对于学习的作用 |
三、职业角色评价对于学习的作用 |
四、职业角色规范对于学习的作用 |
五、职业角色建设对于学习的作用 |
六、态度对于学习的作用 |
第十一章 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建议——基于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的视角 |
第一节 加强学习团队建设 |
一、学习团队的主要含义 |
二、学习团队的沟通交流对于成人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三、学习团队的建设 |
第二节 加强组织学习文化建设 |
一、组织学习文化的含义 |
二、组织学习文化的培育对于成人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三、组织学习文化的建设 |
附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A公司呼叫中心运营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呼叫中心的类型 |
1.2.2 国内外呼叫中心的发展 |
1.2.3 呼叫中心运营管理的最新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A公司呼叫中心背景介绍 |
2.1 A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
2.2 A公司呼叫中心业务产生的基础 |
2.3 A公司呼叫中心介绍 |
2.4 A公司呼叫中心业务的远景与期望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呼叫中心的运营管理 |
3.1 M呼叫中心项目营运策划 |
3.2 M呼叫中心的运营管理 |
3.2.1 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 |
3.2.2 硬件与软件系统管理 |
3.2.3 运营指标与质量管理 |
3.2.4 客户管理 |
3.2.5 流程管理 |
3.2.6 成本效益 |
3.3 M呼叫中心的远景和期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呼叫中心运营效果分析 |
4.1 组织管理效果分析 |
4.2 技术管理效果分析 |
4.3 流程管理效果分析 |
4.4 成本效益分析 |
4.5 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4.5.1 人力安排问题及解决方案 |
4.5.2 运营指标问题及解决方案 |
4.5.3 软件功能问题及解决方案 |
4.5.4 系统故障问题及解决方案 |
4.6 M呼叫中心运营管理经验与建议 |
4.6.1 项目运营经验 |
4.6.2 项目改进建议 |
4.7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数字化背景下报纸内容生产及其管理研究 ——基于知识资本管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现实与理论两个层面 |
一、现实背景:知识资本管理在报业管理中的缺位 |
二、理论背景:知识资本管理成为新的管理哲学范式 |
三、为什么选择报业内容生产的知识资本管理作为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框架与研究路线设计 |
一、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 |
二、研究的理论范式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三节 研究力图实现的创新与难点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几组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有关研究的几组相关概念 |
一、知识与知识的经济价值 |
二、知识资产与知识资本 |
三、报业产品与知识产品 |
四、报业管理与报业生产管理 |
五、知识资本管理与知识管理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报业发展综述 |
二、报业管理研究综述 |
三、报业内容生产及其管理研究综述 |
四、知识资本管理研究综述 |
五、传媒知识资本管理研究 |
六、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报业资本与报业知识资本及其管理分析 |
第一节 报业资本的系统构成 |
一、报纸产业化:报业经济属性的确认 |
二、报业资本的构成体系 |
三、报业资本构成的结构关系 |
第二节 知识资本与报业知识资本 |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资本 |
二、报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 |
三、报业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报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核心要义与内涵 |
一、从信息管理到知识资本管理:报业管理的新视角 |
二、报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核心要义 |
第四章 知识资本与报业人力资源管理 |
第一节 作为知识资本核心的报业人力资源 |
一、报业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本 |
二、报业个人知识的价值特性分析 |
三、现实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短视 |
第二节 报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效益最大化 |
一、报业人力资本目标效益函数的确认 |
二、报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逻辑演进 |
三、报业生产者知识转换的路径 |
四、报业生产者知识存量盘活的几个典型案例 |
第三节 报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知识资本的增值 |
一、内生扩张增值——学习能力的激励与满足 |
二、价值共享增值:基于利益共通的激励与满足 |
三、公平过程管理的终极实现 |
第五章 知识资本与报业内容生产流程管理 |
第一节 数字化与报媒核心价值转移 |
一、价值转移:新媒体冲击下报媒功能的再审视 |
二、核心价值回归:精英报作为纸质形态的生命延伸 |
三、价值增值:报纸媒体的网络化与数字化生存 |
四、报媒生产功能转型:从内容生产商到内容服务商 |
第二节 全媒产品生产与流程再造 |
一、基于纸质媒体转型的产品定位设计 |
二、全媒产品生产与新闻业务变革 |
三、生产变革与流程再造 |
四、报纸采编流程再造的三种模式 |
第三节 基于报业内容生产流程再造的组织重构 |
一、报媒形态变迁催生组织结构再造 |
二、结构优化:获取智力资本的效益最大化 |
三、基于全媒产品生产的柔性组织设计 |
第四节 报业内容生产流程管理与知识资本效益的最大化 |
一、报业集团信息采集的知识管理 |
二、新闻中心----报业集团知识共享平台的搭建 |
三、报业集团信息产品存储的知识资本管理 |
第六章 基于内容生产增值的报业数据库的建立 |
第一节 报业数据库的建立 |
一、报业内容数据库搭建的现实意义 |
二、内容数据库平台搭建的可行性与现实阻力 |
第二节 从综合性数据库到专业化数据库 |
一、内容数据库搭建:为智力资本的价值增大 |
二、内容数据库运营:从综合性数据库到专业化数据库 |
第三节 从"二次销售"到内容再销售 |
一、二次售卖理论下报业生产绩效考量 |
二、从二次售卖到N次售卖,报业效益扩张的必由之路 |
三、内容数据库营销:知识内容产业模式的寻求 |
第七章 基于内容生产增值的多元衍生产品开发 |
第一节 报业内容生产的实质 |
一、报业内容生产的实质:版权工业下的知识产品生产 |
二、报业知识产品延伸:知识价值的再开发 |
第二节 版权经营:作为内容服务商的衍生品开发 |
一、作为内容服务商的版权衍生品 |
二、版权衍生品的经营方式 |
第三节 基于数字化产品形态的衍生品开发 |
一、向网络介质延伸的报纸网络版 |
二、向电信市场延伸的手机报 |
三、向视觉传播延伸的网络视频 |
四、终极目的:数字报业的产业新形态与产业价值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收藏恩惠 |
(6)金蝶软件集团沈阳分公司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营销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 营销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
2.1.1 营销战略的概念 |
2.1.2 营销战略的特征 |
2.2 营销战略的地位与作用 |
2.3 营销战略的基本内容 |
2.4 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2.4.1 营销战略的制定 |
2.4.2 营销战略的实施 |
第三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技术环境分析 |
3.1.4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3.2.2 竞争结构分析 |
3.2.3 辽宁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分析 |
第四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文化分析 |
4.2 组织结构分析 |
4.3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
4.3.1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4.3.2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分析 |
4.4 服务能力分析 |
4.5 营销能力分析 |
4.6 公司SWOT矩阵分析 |
第五章 公司营销战略的制定 |
5.1 制定营销战略目标 |
5.2 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战略 |
5.2.1 市场细分化 |
5.2.2 选择目标市场 |
5.2.3 市场定位 |
5.3 市场竞争战略 |
5.3.1 对大型企业用户的差异化战略 |
5.3.2 对中型企业用户的差异化战略 |
5.3.3 对小型企业用户的差异化战略 |
5.4 营销组合战略 |
5.4.1 产品策略 |
5.4.2 价格策略 |
5.4.3 渠道策略 |
5.4.4 促销策略 |
第六章 公司营销战略的实施 |
6.1 培训科学化和规范化 |
6.1.1 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培训体系 |
6.1.2 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 |
6.2 人才的优化与激励 |
6.2.1 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
6.2.2 进一步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 |
6.3 营销专业化和联盟化 |
6.3.1 营销团队化 |
6.3.2 方案行业化 |
6.3.3 市场联盟化 |
6.4 服务专业化和标准化 |
6.4.1 服务的专业化 |
6.4.2 服务的标准化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智能企业门户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门户 |
1.1.2 企业信息门户 |
1.1.3 企业知识门户 |
1.1.4 智能企业门户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企业门户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2.1 国外企业门户的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2.1.1 国外企业门户的含义的研究综述 |
2.1.2 国外企业门户研究的进展情况 |
2.2 国内企业门户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2.2.1 国内企业门户的含义的研究综述 |
2.2.2 国内企业门户的研究现状 |
2.2.3 国内企业门户研究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智能企业门户的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
3.1 智能企业门户的相关理论 |
3.1.1 信息构建 |
3.1.2 信息资源集成 |
3.1.3 知识管理 |
3.2 智能企业门户的关键技术 |
3.2.1 商业智能 |
3.2.2 Agent 技术 |
3.2.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3.2.4 语义Web 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4 智能企业门户的体系结构与功能 |
4.1 传统企业门户的体系结构和功能 |
4.1.1 传统企业门户的体系结构 |
4.1.2 传统企业门户的功能 |
4.1.3 传统企业门户的核心技术 |
4.1.4 传统企业门户的不足 |
4.2 智能企业门户的概念模型 |
4.3 构建智能企业门户体系结构 |
4.3.1 智能企业门户的知识层 |
4.3.2 智能企业门户的应用层 |
4.3.2.1 智能企业门户的控制子层 |
4.3.2.2 智能企业门户的实施子层 |
4.3.2.3 智能企业门户的开发子层 |
4.3.2.4 基于语义Web 的企业信息集成 |
4.3.2.5 可扩展的门户信息中介系统 |
4.4 智能企业门户的体系结构 |
4.5 智能企业门户的主要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5 智能企业门户运行机制研究 |
5.1 智能企业门户系统宏观运行机制 |
5.2 智能企业门户系统微观运行机制 |
5.2.1 门户信息中介系统 |
5.2.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5.2.3 智能企业门户安全机制 |
5.2.4 导航机制 |
5.2.5 公共接口 |
5.2.6 智能企业门户知识组织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6 智能企业门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 智能企业门户评价的意义及其基本原则 |
6.1.1 智能企业门户评价的意义 |
6.1.2 智能企业门户评价的基本原则 |
6.2 智能企业门户技术评价 |
6.2.1 智能企业门户技术评价模型 |
6.2.2 智能企业门户评价标准 |
6.3 智能企业门户效益评价 |
6.3.1 智能企业门户效益评价模型 |
6.3.2 智能企业门户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7 企业门户平台实证分析研究 |
7.1 企业门户平台简介 |
7.2 企业门户平台体系结构 |
7.2.1 Microsoft SharePoint Portal |
7.2.2 Oracle Portal 体系结构 |
7.2.3 IBM WebSphere Portal 体系结构 |
7.2.4 BEA WebLogic Portal |
7.2.5 BEA AquaLogic Portal 体系结构 |
7.3 企业门户平台功能与应用 |
7.3.1 应用平台 |
7.3.2 功能介绍 |
7.4 企业门户平台特点分析 |
7.4.1 BEA WebLogic Platform |
7.4.2 SharePoint Portal |
7.4.3 OracleAS Portal |
7.4.4 IBM WebSphere Portal |
7.4.5 BEA AquaLogic Portal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语与展望 |
8.1 本文总结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8)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及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与文献综述 |
1.1 母子公司发展态势 |
1.2 母子公司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选择的意义和界定 |
1.4 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母子公司网络化驱动因素及组织性质 |
2.1 母子公司网络化趋势及驱动因素 |
2.2 母子公司网络的结构 |
2.3 母子公司网络的组织特征 |
2.4 母子公司网络的内部协调机制 |
3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与绩效关系研究 |
3.1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收益机制 |
3.2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类型 |
3.3 横向联系与母子公司网络绩效的关系 |
4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横向联系收益的影响因素 |
4.2 横向联系的成本及其影响因素 |
4.3 母子公司战略性横向联系 |
4.4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影响因素动态模型 |
5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实证研究 |
5.1 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 |
5.2 数据采集和调查问卷设计 |
5.3 母子公司网络化驱动因素的因子分析 |
5.4 母子公司网络化指数 |
5.5 横向联系与母子公司网络经营绩效的关系 |
5.6 横向联系影响因素分析 |
5.7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案例分析——金地集团 |
6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的管理机制 |
6.1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管理的基本逻辑 |
6.2 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管理模型 |
6.3 母子公司网络结构优化管理 |
6.4 母子公司网络的差异化横向协调机制 |
6.5 母子公司网络社会资本培育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对实践的启示 |
7.3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知识管理的提出 |
1.1.1 知识成为企业成长中重要的战略资源 |
1.1.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管理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
1.1.3 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
1.1.4 缺乏知识管理是企业智力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 |
1.2 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应用研究现状 |
1.3 我国知识管理的现状 |
1.3.1 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应用现状 |
2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 |
2.1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的发展 |
2.2 知识管理的内涵 |
2.2.1 数据、信息、知识的含义 |
2.2.2 知识管理的内涵 |
2.2.3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
2.3 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 |
2.3.1 企业知识的集约 |
2.3.2 企业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
2.3.3 企业知识的运用 |
2.3.4 企业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
3 国外优秀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解析 |
3.1 对日常事务性知识的管理 |
3.1.1 巴克曼实验室的“工作坏境”系统 |
3.1.2 施乐公司对日常工作中事务性知识的管理 |
3.2 对部门共享性知识的管理 |
3.2.1 美国戴尔公司的“直接商业模式” |
3.3 对知识型员工合作创新的管理 |
3.3.1 英国石油公司促进员工合作创新 |
3.4 对知识专家所拥有的知识的管理 |
3.4.1 惠普公司的“专家网络系统”沉淀专家的隐性知识 |
3.5 案例解析--将知识管理与企业实际业务相结合 |
4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模式构想 |
4.1 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2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模式构想 |
4.2.1 日常事务模式 |
4.2.2 部门协作模式 |
4.2.3 合作创新模式 |
4.2.4 知识专家模式 |
4.3 将知识管理应用模式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 |
5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应用模式的实施策略 |
5.1 日常事务模式的知识管理策略 |
5.1.1 建造企业知识库 |
5.1.2 绘制企业知识地图 |
5.2 部门协作模式的知识管理策略 |
5.2.1 消除部门间知识传递的障碍 |
5.2.2 采用先进信息技术,确保企业内部网的安全 |
5.3 合作创新模式的知识管理策略 |
5.3.1 建立促进合作创新的企业组织模式 |
5.3.2 培育相互信赖的企业文化 |
5.3.3 塑造知识共享创新的企业文化 |
5.4 知识专家模式的知识管理策略 |
5.4.1 加强对企业中知识专家的管理 |
5.4.2 “专家系统”减少企业因知识专家离职而造成的损失 |
5.4.3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宝威公司管理控制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宝威公司概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研究 |
2.1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 |
2.2 内部控制理论 |
2.2.1 内部控制的涵义 |
2.2.2 内部控制的分类 |
2.2.3 管理控制的整体框架思想 |
2.2.4 管理控制的主要模式 |
2.3 知识管理理论 |
2.3.1 知识的概念、分类及成长模式 |
2.3.2 知识管理的含义 |
2.3.3 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 |
2.3.4 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 |
2.3.5 知识管理在管理控制中的作用 |
3 宝威公司环境分析 |
3.1 宝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 宝威管理控制现状分析 |
3.2.1 组织结构 |
3.2.2 人员结构 |
3.2.3 财务状况分析 |
3.2.4 生产现状 |
3.2.5 销售状况 |
3.2.6 企业目标管理建设情况 |
3.2.7 宝威公司知识管理现状 |
3.3 宝威管理控制及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4 宝威SWOT分析 |
4 宝威公司管理控制体系设计 |
4.1 管理控制体系设计思路 |
4.2 宝威公司管理控制的指标体系 |
4.2.1 宝威公司管理控制的层次划分 |
4.2.2 宝威公司管理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宝威公司管理控制体系评价 |
4.3.1 宝威公司管理控制评价方法 |
4.3.2 企业总体评价 |
4.3.3 供应过程评价 |
4.3.4 生产过程评价 |
4.3.5 销售过程评价 |
4.4 宝威公司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和设计 |
4.4.1 宝威公司管理控制制度设计的原则 |
4.4.2 宝威公司管理控制组织机构 |
4.4.3 宝威公司管理控制手册设计 |
4.4.4 宝威公司述职制度 |
5 宝威公司知识管理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
5.1 宝威公司的知识管理的设计思路 |
5.1.1 宝威公司知识管理体系开发所应遵循的原则 |
5.1.2 宝威公司知识管理的目标体系结构 |
5.2 宝威公司知识管理体系开发进程分析 |
5.3 宝威公司知识管理体系的实现 |
5.3.1 “目标管理”体系的建设 |
5.3.2 “内部信息”模块的建设 |
5.3.3 “知识宝库”模块的建设 |
5.3.4 “员工BBS讨论区”模块开发方案 |
6 实施建议 |
6.1 宝威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 |
6.2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
6.3 企业文化重塑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知识管理——知本管理的利器(论文参考文献)
- [1]SL人寿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 孙永兴.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S高校中层干部培训项目设计[D]. 俞姝.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 [3]创建学习型组织背景下的成人学习和成人个性发展研究[D]. 帅良余.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4]A公司呼叫中心运营管理分析[D]. 李根胜.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5]数字化背景下报纸内容生产及其管理研究 ——基于知识资本管理的视角[D]. 刘琴. 武汉大学, 2010(08)
- [6]金蝶软件集团沈阳分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 王浩. 东北大学, 2007(03)
- [7]智能企业门户构建研究[D]. 宋绍成. 吉林大学, 2006(10)
- [8]母子公司网络横向联系及管理机制研究[D]. 张骥. 浙江大学, 2005(04)
- [9]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模式与策略研究[D]. 周业强. 中国海洋大学, 2004(01)
- [10]宝威公司管理控制体系设计[D]. 刘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