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及维护中有关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健楠[1](2020)在《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安机关利用个人信息完成执法等警务工作已经成为目前必不可少的执法手段和工作方式,并且,未来的警务活动将会更加依赖于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采集是个人信息利用的前置程序。个人信息采集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个人信息能否被顺利地应用于公安工作中。但是,目前公安机关的个人信息采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个人信息采集的效率,还威胁着信息主体的信息权益。因此,为了提高个人信息采集效率,保障公民个人信息权益,亟需从法律体系建设角度对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规范化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建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规范化的建构展开分析与论证。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概述。从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我国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的历史沿革及法律依据、公安机关采集个人信息的意义、公安机关采集个人信息的种类和途径、公安机关采集个人信息的类型化五方面入手,厘清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为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存在的问题。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法律原则落实不到位,二是法律依据不完善,三是个人信息存储安全存在风险,四是政府部门间的必要信息共享不畅。第三部分为个人信息采集域外主要立法模式评析及监管经验。评析分散立法模式和统一立法模式两大域外主要立法模式,并总结了域外的监管经验。第四部分为我国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规范化建构。一是确立立法模式;二是建构立法原则,具体有:破除知情同意原则的困境,遵循比例原则和法律优先原则,分类适用法律保留原则;三是完善立法规则,具体有:明确公安机关采集个人信息的授权,规范公安机关采集个人信息的程序,建立完备的救济途径;四是建立合理的保护机制;五是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六是完善政府部门间的必要信息共享;七是对公众开展个人信息保护的说明和宣传。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汤君[3](2020)在《我国刑法修正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中国刑法随着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79年刑法典),结束了新中国长达30年没有刑法典的历史。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1997年刑法典)。受到历史条件和立法技术的限制,刑法典的稳定性和完备性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必然面对必要的修改补充,而刑法典的修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1979年刑法典的修改补充主要采用了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的方式,1997年刑法典在采用了唯一一次单行刑法的修改方式后,改为以刑法修正案修改刑法,并先后出台了十个刑法修正案,使得刑法修正案成为此后修改刑法的唯一方式。本文以1997年刑法典的十个刑法修正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论证刑法修改应当坚持的模式,总结历次刑法修正案的特点,分析刑法修正案的发展趋势,提出刑法修正案应当秉承的理念以及刑法修正案制定主体的重构。本文第一章对我国刑法修正案进行了总的概述。在法律修改概念的基础上,对刑法修改的内涵进行界定,考察了域外和我国刑法修改的历史,综合比较各类刑法修改方式,认为我国刑法修改应当坚持刑法修正案模式,并介绍了我国刑法修正案的基本情况。首先,界定法律修改的内涵,考察域内外刑法修改的历史。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刑法修改是立法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现行刑法通过增加、删除、替换等方式进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立法活动。法律修改的类型包括法律修订、法律修正和法律修正案。法律修订是立法机关全面修改法律的一种方式,我国1997年刑法典就是在1979年刑法典基础上做出的全面修订。法律修正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主要是局部或者个别的修改。法律修正案也是法律修正的一种,我国出台的十部刑法修正案便属于此类型。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基本都是通过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修改刑法部分条款和全面修订刑法典等方式对刑法进行修改完善。我国立法机关也先后通过制定24部单行刑法,在107个非刑事法律中设置附属刑法规范,对1979年刑法典做了一系列的补充和修改。11997年刑法典颁行后,立法机关除了通过1部单行刑法外,主要以刑法修正案的方式陆续对1997年刑法典做了局部性的修改补充。其次,论述了我国刑法修改模式的选择。刑法修改模式是指立法者修改、完善刑法典的方式。单行刑法具有灵活简便、针对性强、专业性突出等优点,但也存在随意性大,功利性明显的弊端,从而导致单行刑法与刑法典之间存在适用协调性问题,会实际损伤刑法典的稳定。附属刑法具有协调性较强,专业性突出等优点,但也会导致刑法典同其他法律衔接不畅,缺乏体系性,缺乏监督制约等问题。笔者认为,采用刑法修正案模式修改刑法有其一定的优越性:一是采用刑法修正案修改刑法有利于维护法治统一,二是采用刑法修正案修改刑法有利于实现刑法任务,三是采用刑法修正案修改刑法有利于公民认知和司法适用,四是采用刑法修正案修改刑法有利于限制立法者权力。再次,总结和分析十个刑法修正案个体和整体的特征。笔者梳理了刑法修正案对刑法典的修改情况,对修改的条文数、增设(废除)罪名数,犯罪构成的变化情况进行详尽的量化比较分析,逐个总结历次刑法修正案得失,展示了十个刑法修正案个体和整体的特征和趋势。笔者认为,刑法修正案总体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1)总则与分则、广泛与集中相结合。为了保证刑法典整体的价值统一和逻辑统一,形成修改的普适性,减少修改频次,扩大适用范围,刑法修正案从只对刑法分则进行修改扩大到总则和分则相结合修改。另外,刑法修正案出于社会发展和犯罪形态变化等不同需求,对刑法分则十个类罪名皆有不同程度的修改,有重点、有主次,体现出了广泛而集中的特点。(2)积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一方面,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刑事立法积极开展对新型犯罪的刑法规制,积极呼应社会关切,积极贯彻刑事政策,体现出了刑法修正案积极性的一面。另一方面,立法机关也非常重视刑法典的稳定性。将刑法修正案作为唯一的刑法修改模式,尽量坚守谦抑性原则,理性对待实践部门、理论学者和民众提出的修改刑法草案或建议。总体而言,刑法修正案对刑法典的修改还是以稳定性为主。(3)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一方面逐步减少死刑罪名,加大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的从宽处理,体现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国际刑法理念;加强恐怖活动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立法的国际化,实现与国际条约相关条文的对接。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和立法、司法实践,在社区矫正和终身监禁制度的立法上,设置了与其他国家并不相同的本土化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修正案的本土化特征。第二章提出我国刑法修正案呈现犯罪圈扩张化趋势。我国十个刑法修正案基本上显示了犯罪圈扩张的主要导向,并主要从三种路径实现。(1)增设新罪,将原先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前五个刑法修正案是增设新罪的平稳期,增设新罪的条款相对较少。从《刑法修正案(六)》开始至今,增设罪名的高峰期到来,虽然《刑法修正案(十)》只增设1项罪名,但能否迎来增设罪名的拐点,有待后续的观察。(2)扩大犯罪主体。一是由特殊犯罪主体扩大到一般犯罪主体,二是扩大特殊主体范围,三是在自然人犯罪的基础上,增加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四是将单位犯罪扩张至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3)降低入罪门槛。刑法修正案分别通过扩张行为方式,扩张犯罪对象范围,降低构成要件标准的方式降低了部分罪名的入罪门槛。本文认为,刑法修正案在犯罪圈扩张上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加强社会治理和社会控制的客观需要。域外传统大陆法系国家近年来对涉及到恐怖主义犯罪、金融犯罪、网络犯罪等刑法条款都进行了修改补充,适当扩大了犯罪圈。传统刑法的“后置化”保护已不能满足需要,刑事立法越来越注重保护“前置化”。受到风险刑法理论的影响,法益保护的范围越来越大,导致犯罪圈呈现了扩张化。(2)刑法结构转型的需要。1997刑法典因罪名体系不严密,罪状设计粗疏,立法技术局限,导致很多社会危害性较大的违法行为长期被排除在犯罪之外,不能有效地及时惩治犯罪、保护法益。同时刑罚严苛导致刑罚重刑主义,忽视人权保障。只有适当扩张犯罪圈,严密刑事法网,将一定的轻微犯罪纳入刑法规制,在刑罚轻缓化的前提下,整体上形成“严而不厉”的刑法结构才能有效实现刑法目的。(3)废止劳动教养后调整法律制裁体系的需要。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被犯罪化,刑法将部分“应受劳教处罚行为”纳入规制范围,犯罪圈的逐步扩张是弥补法律制裁漏洞的需要。针对刑法修正案中犯罪圈不断扩张的趋势,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1)理性回应民意。刑法修正案应当尊重和回应民意,但需理性对待非理性的民意。刑法修正需要尊重刑事立法规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民意的回应应有限度,不能盲目满足民意表达,违背刑法谦抑原则,最终损害刑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2)避免过度道德刑法化。刑法不应对非道德的行为过度介入,对道德刑法化应在一定的原则下有所限制,一是要限于普适的道德,二是要限于必要的道德,三是要坚持谦抑性原则,四是要限于以不法行为为基础,以侵害法益为结果。(3)限制过多预防性立法。刑法修正案中预防性立法应当作为例外情况,应针对“危险行为”而非“风险行为”进行规制,应限于有“重大”危险的特定犯罪领域。第三章提出我国刑法修正案呈现出民生化的趋势。本文认为,刑法修正案的民生化是立法实践强化对民生刑法保护的结果,是实践推动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其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应当肯定强化对民生的刑法保护,深化对民生刑法观的理论研究。我国通过五个刑法修正案,分别从矜老恤幼、保护劳动权益、保护食品安全权益、加大对危险驾驶行为的惩处、进一步保护个人信息等五个方面完善了刑法典对民生权益的保障。首次涉及到刑法典总则的修改,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出于矜老恤幼的考虑,强化民生保护,完善了对老年人犯罪的从宽处理。刑法修正案中的民生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矜老恤幼。《刑法修正案(八)》顺应了“矜老”刑法发展理念,一是增加了对年满75周岁的老年人从宽处理的规定。二是有条件地排除死刑适用。三是缓刑的宣告条件从宽。对未成年人的从宽处理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修改。一是排除累犯。二是缓刑的宣告条件放宽。三是免除了未成年人的前科报告义务。(2)保护劳动权益。在劳动刑法发展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历次刑法修正案也日益突出劳动权益的保护,先后三个修正案对刑法典有关条文进行了修改。《刑法修正案(四)》增设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刑法修正案(六)》对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作出修改。《刑法修正案(八)》对强迫劳动罪作出修改,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三个刑法修正案充分发挥刑法“保障法”的作用,进一步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劳动关系。(3)保护食品安全权益。充分发挥刑法保护食品安全权益最后一道屏障作用,进一步预防和惩治食品安全犯罪,成为近年来刑法修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刑法修正案(八)》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作出修改,增设了食品监管渎职罪。(4)将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规制。《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刑法修正案(九)》修改了危险驾驶罪,进一步惩治危险驾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行为。(5)保护个人信息。《刑法修正案(七)》注重加强对侵犯公民信息个人行为的刑法规制,增设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修正案(九)》再次修改完善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犯罪主体扩大为一般主体,修改了该罪的犯罪构成,提高了本罪的法定刑。第四章提出我国刑法修正案呈现国际化的趋势。刑法修正案的国际化,是法律修改国际化在刑法领域的展开,是中国化与国际化的结合,是我国出于共同打击国际犯罪或保障人权的需要,根据缔结的国际公约或者国际刑法发展理念,对国内刑法予以修改、完善的过程。刑法修正案国际化基础主要在于:一是国际社会存在共同的法律文化。各个国家的刑法体现出蕴含在刑法中得以为各国所接受和承认的法律文化,从而使得各国刑法在某些领域互相接近而彼此融合,形成一种互相借鉴、彼此联结的国际性刑法发展趋势。二是面临共同的犯罪问题。即出现了新的跨国犯罪形态,且呈现日趋严重的趋势,各类犯罪行为也展现出国际化的特点。三是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人权保障作为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体现,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认为,刑法修正案国际化应当坚持三项原则:一是主权平等与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法律秩序中,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主体,应在充分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平等交往。需要各国在平等善意、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充分的沟通与协作,并通过各国主权力量承认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以实现各国在国际法上的同等限制与保护。二是坚持条约必须信守原则。要求对于合法缔结的国际条约,缔约国在有效期内必须依法善意履行条约义务。从诚信、公正的角度,不仅限于遵守条约文字,更重要的是从立约精神的角度履行义务,不能以任何行为破坏条约宗旨,应全面履行条约。三是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人权保护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责任主体是主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应成为国内刑法修正案国际化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我国在刑法修正案国际化的立法路径上,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未成年人保护的国际化。国际公约主要聚焦在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定,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以及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限制。《刑法修正案(八)》分别从对未成年人累犯制度、缓刑制度和前科封存制度三个角度的修正落实了国际公约中对未成年人从宽处理的原则和要求。(2)生命权保护的国际化。国际条约主要聚焦在死刑的废除和限制使用。我国立法机关从《刑法修正案(八)》开始对死刑制度进行改革,《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延续改革的基本方向,顺应了国际社会对于取消和限制死刑的人权保护理念。(3)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化。根据国际公约的相关要求和精神,我国立法机关通过《刑法修正案(三)》和《刑法修正案(九)》全面修改与补充了1997年刑法典中有关恐怖活动犯罪的条文。契合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要求和精神,将有关罪名的预备行为实行化,增设罪名,将以往作为共犯处理的犯罪行为单独作为正犯处理。犯罪圈进一步扩大,通过增设罪名或修改犯罪构成,将“结果犯”或“情节犯”的立法模式改为“行为犯”。(4)反腐败犯罪的国际化。我国通过增设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修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犯罪构成和法定刑等,总体上实现了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关条款的对接,履行了反腐败的国际义务,但也存在一定的错位。第五章提出我国刑法修正案呈现刑事制裁措施多元化的趋势。笔者认为,刑事制裁措施与刑罚并非一个概念,刑事制裁措施是使犯罪行为人得到刑事制裁的具体措施,包含刑罚措施与非刑罚措施两种类型。不仅包括我国刑法典中规定的主刑和附加刑,还包括社区矫正制度、从业禁止等预防性措施以及终身监禁制度等措施。通过对法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多元化的刑事制裁措施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域外刑事制裁措施总体有三个特点:一是刑事制裁措施的层次化。域外基本上采取了犯罪分层制裁设计,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从纵向上来对全部犯罪进行轻重分层,并针对轻罪和重罪采取不同制裁手段或方式。二是刑事制裁措施的多元化。传统的4个大陆法系国家对于刑事制裁制定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同时对于每一类制裁措施的规定又较为细化,考虑到了不同的犯罪形态,力求做到罪刑适当。三是刑事制裁措施的轻缓化。各国广泛适用罚金刑,注重行为矫正,充分利用保安处分措施,显示了制裁的轻缓化。我国逐渐重视对刑事制裁措施的改革,并通过刑法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刑事制裁措施的相关立法,体现出刑事制裁措施多元化的立法趋势。一是增设预防性刑事制裁措施,二是创设终身监禁制度,三是增设社区矫正制度。刑事制裁措施多元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现代刑罚理念发展的需要。一是刑罚轻缓化的需要,我国刑法典中的刑事制裁措施基本以重刑为主,种类偏少,也未规定保安处分等措施,使得我国刑罚轻缓化的选择余地较小。二是发挥刑罚预防目的的需要。立法机关不仅关注行为的危害性,还关注了对人身危险性的有效治理,刑事制裁措施多元化为发挥刑法功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应对犯罪发展的需要。一是需要应对严密法网带来的挑战。二是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需要,针对犯罪轻重的不同,需要采取轻重不同的制裁措施。(3)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需要。该宽的宽,该严的严,克服从宽处理刑事制裁措施单一化的弊端。第六章讨论了我国刑法修正案的科学化完善。在刑法修改实践中,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刑法立法观,对刑法修改实践缺乏有力的引导。在如何界定刑事犯罪的边界,如何实现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和秩序维护机能的平衡,以及犯罪圈大小的划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在刑法修改过程中,因受到不同刑法立法观的影响,导致不同时期的刑事立法呈现出不同的立法趋势。总体而言,一方秉持保守型、审慎型刑法立法观。坚持刑法谦抑原则,坚决反对刑法的过度犯罪化,反对犯罪圈的扩张。但该类立法观忽略了刑法自身发展完善的需求,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也忽略了国内外对于犯罪认识的巨大差异。另一方秉持积极型、预防型的刑法立法观。以社会转型、风险社会和刑法国际化为由,主张采取积极型、预防型刑法立法观。但该类立法观模糊了立法总结与立法指导的界限,将立法短暂的趋势当成指导立法的理念并不可取。与传统刑法理念背道而驰,违背了刑法谦抑性,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错误认为刑法的积极介入为社会的刚性需求,而给不给其法律调整方式以机会。最终,不符合我国的依法治国现实国情与保障人权的时代精神。本文认为应当坚持理性刑法观,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一是贯彻刑法谦抑主义,纠正刑法万能主义,纠正刑法过分工具化,纠正重刑主义。刑事立法要考虑刑法介入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刑罚宽缓化。二是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有利于刑罚报应与预防目的的统一,有利于协调有限的刑罚资源,有利于实现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根据我国现今的国情和刑法发展的方向,有必要长期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刑法化,探索犯罪分层,以犯罪类型为标准适用宽严对象,持续推进刑罚的宽缓化和刑事制裁措施的多元化。三是贯彻人权保障理念。推进人权保障的刑法立法化,进一步限制和废除死刑,进一步完善特殊群体的宽缓制度,进一步完善非监禁刑。针对刑法修正案制定权的完善问题,本文提出应重构刑法修正案的制定权。刑法修正案的制定权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围绕我国刑法修正案制定主体是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唯一主体的“一元主体”,还是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其常务委员会为主体的“二元主体”?及在刑法修正案立法主体“二元主体”下,两个主体的位次和权限如何界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发挥了刑事立法的主体作用,大有架空全国人大基本法律立法权之势,并在刑法修改主体、修改限度和修改程度上存在失范的问题。一是修正案制定主体主次失序。作为刑法制定者的全国人大20年间11次刑法修改中,无一例外地被规避参与刑法的修改,全国人大的制定权意味着被虚置。二是修正案修改限度的失控。历次刑法修正案修改罪名达97个之多,所占比例高达23.15%,修改罪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速度较快。三是修正案修改程度的失当。从《刑法修正案(八)》开始涉及到了对刑法总则的修改,再加上因历次刑法修正案从量变带来的质变,导致刑法修改出现了程度上的失范情况,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受到了挑战。域外刑法修改的经验表明,刑法修改有且只能有唯一的立法机关,即最高立法机关行使刑法修改权利,并力行严格的立法程序。在此经验启示下,有必要将刑法修正案制定权回归全国人大。本文认为应重构刑法修正案的制定权,“二元主体”下的限权路径更为符合我国法律和现实国情的需要。限制全国人大常委会附条件的刑法修改权,即限制修改刑法总则,限制增设新罪。最终,确立全国人大制定刑法修正案为一般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刑法修正案为例外情况的位次,对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刑法修正案,只能限于在非常紧迫情况下对刑法分则的必要修改。
杨林[4](2020)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区域医疗服务发展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国家对于公立医院的管理也非常重视,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作为重点任务,同时第一次把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确立为改革的重点。2017年5月印发了《关于印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再一次明确了医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公立医院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领头羊首当其冲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目前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着眼于医院内部,对于如何服务区域医疗,如何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还缺乏一些针对性的对策。本论文通过对新医改政策分析解读,分析政策中对公立医院的定位,尤其是在区域公共医疗中的作用,总结出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在推动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比目前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以及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取长补短,结合对比分析,以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建设为落脚点,为我国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对策。对提高公立医院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救治的应急指挥能力以及不断提升我国区域医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理论支撑。
徐晓敏[5](2020)在《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目前我国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梳理国内外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确定指标权重,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实现定量地对各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阅读和网络资料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基层卫生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和基础理论,构建指标备选库。2、提出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的初步框架,筛选指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3、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确定三级指标的计算公式。4、对指标体系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构建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进一步筛选和完善指标,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3、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两两判断矩阵结果,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4、加权综合评分法:制定三级指标评分细则,构建评价模型。研究结果:1、制定了一套内容全面的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和规划、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功能与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系统智能化情况、信息化建设成效等7个维度,以及19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2、通过德尔菲咨询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其中,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和规划(16.99)、保障体系(15.26)、基础设施建设(11.67)、信息系统功能与应用(18.78)、信息系统互联互通(15.17)、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情况(8.04)、信息化建设成效(14.10)。3、制定了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确定了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4、综合评价指标模型通过了信、效度检验,计算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471-0.823之间,表明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指标内容经过两轮的专家咨询后确定,表明评价模型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研究结论: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2、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内容,突出重点工作内容。3、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与目前基层卫生信息化工作重点相一致。4、综合评价模型的赋值和计算方法提高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建议:1、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常规评价工作。2、实现评价指标的动态更新。3、不断调整评分细则,保证评分结果的可比性。4、推进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地与应用。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曹洋[7](2019)在《G市人民医院全成本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立医院的资金补偿渠道通常有三种主要途径:1.药品加成收入;2.医疗服务收入;3.政府财政补助。其中药品加成收入和医疗服务收入是公立医院的主要补偿渠道,二者合计共占医院总收入的95%左右;政府的财政补助收入最少,约占5%左右。随着我国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现象,使我国医疗事业回归公益性的初心,国家从2009年开始推行药品“0加成”政策,时至今日,这一政策基本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县级公立医院中实施。药品“0加成”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公立医院的补偿途径由原来的三条途径变为以医疗服务收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两条途径。虽然国家有相应的配套财政补助措施,但补助金额十分有限,失去占总收入40%的补偿渠道,无疑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同时,随着国家给予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逐年减少,加之大量民营医疗机构不断蚕食市场,不论是公立医院的生存还是发展都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公立医院亟需寻求一种高质量的经营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医院内部结余,从而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如何选择一种更加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帮助公立医院加强成本的管控,实现改善经营的目标,是我国公立医院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县级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数量上占我国公立医院总数的一半以上,医疗服务所覆盖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70%,是城乡医疗中起桥梁作用的纽带,更是区域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更高级别的公立医院,它们在设施、设备方面虽然没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医疗服务水准和运营管理水平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譬如在成本核算、控制方面,优秀的三级甲等医院不论是在信息化管理能力,还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经验上都更胜一筹,其工作效果和效率自然会更加出色,以此来对冲不论是来自医疗事业改革或是外部竞争加强对医院经营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县级公立医院与之相比,因为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面临的问题也更加严峻。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三种方法,在学习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医院成本核算相关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全成本核算在县级公立医院中相比传统医院成本核算的优势,并在研究过程中去发现研究对象在全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不足提出优化方案。本文期望在以G市人民医院为对象的研究中能对全成本核算在县级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为我国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在建设成本核算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倪正[8](2019)在《基于SSH2的医院等级评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意义及其重大,传统的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存在着评审成本居高不下、评审人员工作量繁重、评审工作过程透明化程度不高以及评审数据采集不规范和数据共享使用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为解决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建设完成了一个医院等级评审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Java EE开发平台,基于Spring、Struts2和Hibernate(即SSH2)框架设计和实现,它主要包括评审申请管理、评审过程管理、评审标准管理、评审专家管理、行政管理等几大功能。所有功能中采集的数据都按照国家规定的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规范进行,形成了统一的评审数据库,既方便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也为评审工作各环节保留下详细地数据记录。在医院等级评审管理系统建设中,所做工作主要有:(1)在详细讨论系统研究背景的前提下,对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分析结果以及可参考和借鉴的内容。之后,根据系统研究实际,指出了目前研究成果在系统设计和实现方面存在的应用不足。(2)对Java EE开发平台下比较成熟和常用的开发技术框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然后明确了系统基于SSH2的开发技术路线,并对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需要用到的其它技术进行简介。(3)根据系统研究背景,结合医院等级评审管理工作实际,首先对系统进行了概要分析,得出了系统主要角色和所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其次运用用例图建模分析方法,对系统各主要功能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重点提出了每个功能的角色和事件流等。最后还对系统性能需求进行了必要分析。(4)根据系统技术路线和需求分析,分别对系统架构、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和系统数据库等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对设计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之后,通过类图、序列图等建模设计方法,对系统各主要功能的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给出了具体的实现类、重要方法的伪代码等内容。(5)从功能和性能方面对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系统完全是按照系统需求进行实现的,且实现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满足医院等级评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需要。
唐尚锋[9](2018)在《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旨在梳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迁移路径,构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协作系统绩效评估模型并对分别由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的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进行绩效循证比较,明确项目绩效的内生规律和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提出以系统绩效改善为导向的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管理策略,为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基于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CNKI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变迁,分析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分别通过词频分析法和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图谱分析法界定公私伙伴关系内涵和探索公私合作研究前沿。(2)现场调查法。第一阶段于广东、湖北、河南和重庆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过程和项目绩效的基线调查;第二阶段于湖北、河南和贵州的12个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收集最新的绩效数据;第三阶段于对河南某案例乡镇分别由民营医院和公立卫生院主导的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进行监测,为绩效循证提供数据支撑。(3)德尔菲法与熵值法。通过德尔菲法评价协作系统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并运用熵值法优化部分客观绩效指标权重系数。(4)数理统计方法。在公私协作要素与项目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运用相关性分析。运用加权TOPSIS法综合比较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慢性病患者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5)定性比较分析法。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验证培训、分工协作、督导考核、激励约束、沟通反馈等五大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6)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彼德·圣吉系统基模诊断公共卫生绩效增长问题,并借助流位流率入树建模法规范构建公共卫生绩效系统动力结构流图。(1)农村地区存在分别由乡级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私立村医参与,政府部门监管的主流和特殊类型的两种公私协作模式。为达到多方共赢目标,乡村主体间探索形成了包含业务培训、监督考核、沟通交流、激励约束等在内的公私协作机制。(2)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结构、过程、结果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公共卫生项目绩效内生主线是通过扩大重点人群覆盖面、个体项目的服务内容以及群体项目绝对数量,增加服务相对数量和规范性等来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重点人群健康、群体项目效果等。源于外生变量对中间变量的作用以及中间变量、过程变量以及结果变量内外部相互影响,公私协作机制直接对中间变量和过程结果变量产生影响。(3)在排除干扰因素后,典型案例的公私协作系统综合绩效随着时间向后推移而呈现逐渐递增关系,主流模式绩效整体优于特殊协作模式,主要源于结构绩效上的绝对优势。然而,尽管特殊模式在结果绩效呈现下滑趋势,但仍然优于主流模式。两者在协作制度要素直接产生的绩效上差异不明显。(4)公私协作紧密程度、激励机制和督导考核影响项目绩效的根本因素,高绩效结果受监督考核机制的影响。在协作不紧密或监督考核强度较弱的情况下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低项目绩效,而高绩效结果与激励约束机制无关。服务能力影响绩效的前提是开展紧密协作,与经费激励挂钩的高强度督导考核和高强度技能培训是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结论】过程和结果绩效源于有效的公私协作机制,协作紧密度与督导考核机制影响较大。案例表明中卫生院主导的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社会资本主导的特殊模式,但其所在特殊地理位置、积极性不容忽视。时间是决策者采用社会资本主导提供公益性服务不得不面临的风险,同时决策者需要关注由于潜在重点人群基数的不确定可能导致出现牺牲重点人群筛查绩效来维持较高的管理水平,进而将新晋重点人群拒绝在免费项目之外的现象。为了提高协作绩效水平,本研究建议合理设定绩效目标,加强关系治理,提高乡级协作管理水平,奖励和约束机制并重,加【主要结果】强人才内涵建设,准确把握重点人群对项目的合理需求。【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基于定量比较为主流公私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特殊型协作模式以及发现时间是社会办医疗机构公益行为的关键风险因素提供了证据支撑。(2)基于定性比较分析论证了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的循证关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结构流图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熵值法仅对部分客观指标权重进行了优化,部分主观性指标赋分值得进一步推敲。(2)受样本量限制而设计的公私协作机制解释变量有限,公私协作机制对绩效的作用难以完全避免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刘琰瑾[10](2017)在《青海H医院信息系统改进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被社会上各行各业所需求。我国的医疗行业也受其冲击,医院信息系统发展迅速。近十年,我国卫生部要求医院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且在2010年颁发了相关要求。随着医院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医院工作将更便捷高效、管理更精细、决策更有效,同时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整体竞争力。本文以青海H医院为例展开研究。首先,以医院信息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走访调查并分析了青海H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发现青海H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度低、应用版本低、功能不完善和安全存在隐患等影响系统运行的客观存在因素;并发现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医院各部门对信息系统建设认识不够,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管理不当,医院信息系统技术人员水平低,信息部门隶属混乱、职责不明以及安全管理薄弱。其次,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系统改进方案设计目标、进行了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并阐述了方案实施的相关事项。最后,本文详细说明了解决医院信息建设存在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例如提高医院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统一整体规划,重视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管理,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合理设置医院信息管理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安全管理等。只有完善这些方法和制度,青海H医院才能在这次信息化的进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长久的发展。
二、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及维护中有关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及维护中有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概述 |
1.1 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 |
1.2 我国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的历史沿革及法律依据 |
1.2.1 我国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的历史沿革 |
1.2.2 我国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的法律依据 |
1.3 公安机关采集个人信息的意义 |
1.3.1 维护社会稳定 |
1.3.2 完善社会治安治理 |
1.3.3 预防和打击犯罪 |
1.3.4 建设服务型公安 |
1.4 公安机关采集个人信息的种类和途径 |
1.5 公安机关采集个人信息的类型化 |
2 我国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存在的问题 |
2.1 法律原则落实不到位 |
2.1.1 知情同意原则面临困境 |
2.1.2 采集范围匹配失当违背比例原则 |
2.1.3 规范性文件违背法律优先原则 |
2.1.4 执法过程行政法与刑法交叉突破法律保留原则 |
2.2 法律依据不完善 |
2.2.1 行政领域授权不明确 |
2.2.2 信息主体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
2.3 个人信息存储安全存在风险 |
2.4 政府部门间的必要信息共享不畅 |
3 个人信息采集域外主要立法模式评析及监管经验 |
3.1 域外主要立法模式评析 |
3.1.1 分散立法模式 |
3.1.2 统一立法模式 |
3.1.2.1 欧盟 |
3.1.2.2 韩国 |
3.1.2.3 日本 |
3.1.3 分散立法模式和统一立法模式评析 |
3.2 域外监管经验 |
3.2.1 设立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机构 |
3.2.2 统一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标准 |
4 我国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规范化建构 |
4.1 立法模式的确立 |
4.2 立法原则的建构 |
4.2.1 破除知情同意原则的困境 |
4.2.2 遵循比例原则控制个人信息采集范围 |
4.2.3 遵循法律优先原则做到有法必依 |
4.2.4 法律保留原则的分类适用 |
4.3 立法规则的完善 |
4.3.1 明确公安机关采集个人信息的授权 |
4.3.2 规范公安机关采集个人信息的程序 |
4.3.3 建立完备的救济途径 |
4.4 立法落实的保障 |
4.4.1 建立合理的保护机制 |
4.4.2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
4.4.3 完善政府部门间的必要信息共享 |
4.4.4 对公众开展个人信息保护的说明和宣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我国刑法修正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刑法修正案概述 |
第一节 刑法修改的历史 |
一、法律修改的界定 |
二、域外刑法修改的历史沿革 |
三、我国刑法修改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我国刑法修改模式的选择 |
一、单行刑法修改模式之利弊 |
二、附属刑法修改模式之利弊 |
三、刑法修正案模式的确立 |
第三节 我国刑法修正案的基本情况 |
一、刑法修正案的内容与成效 |
二、刑法修正案的特点 |
第二章 我国刑法修正案的犯罪圈扩张化体现 |
第一节 犯罪圈扩张的立法路径 |
一、增设新罪 |
二、扩大犯罪主体 |
三、降低入罪门槛 |
第二节 犯罪圈扩张的必要性 |
一、加强社会治理和社会控制的客观需要 |
二、刑法结构由“厉而不严”转型为“严而不厉”的需要 |
三、废止劳动教养后调整法律制裁体系的需要 |
第三节 理性限定犯罪圈的扩张 |
一、理性回应民意 |
二、避免过度道德刑法化 |
三、限制过多预防性立法 |
第三章 我国刑法修正案的民生化体现 |
第一节 民生刑法的提出 |
一、民生刑法之历史渊源 |
二、民生刑法的概念 |
第二节 刑法修正案中的民生保护 |
一、矜老恤幼 |
二、保护劳动权益 |
三、保护食品安全权益 |
四、对危险驾驶行为的惩处 |
五、保护个人信息 |
第四章 我国刑法修正案的国际化体现 |
第一节 刑法修正案国际化缘起 |
一、法律国际化 |
二、刑法修正案国际化的内涵 |
第二节 刑法修正案国际化的原则 |
一、主权平等与国际合作原则 |
二、条约必须信守原则 |
三、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
第三节 刑法修正案的国际化路径 |
一、未成年人保护国际化 |
二、生命权保护国际化 |
三、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国际化 |
四、反腐败犯罪国际化 |
第五章 我国刑法修正案中刑事制裁措施多元化体现 |
第一节 刑事制裁措施立法的域外范式 |
一、域外刑事制裁措施的考察 |
二、域外刑事制裁措施的特点 |
第二节 刑事制裁措施多元化的立法路径 |
一、增设预防性刑事制裁措施 |
二、创设终身监禁制度 |
三、增设社区矫正制度 |
第三节 刑事制裁措施多元化的现实意义 |
一、现代刑罚理念发展的需要 |
二、应对犯罪发展的需要 |
三、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需要 |
第六章 我国刑法修正案完善的科学化 |
第一节 刑法修正案的理念问题 |
一、积极型、预防型刑法观之批判 |
二、保守型、审慎型刑法观之反思 |
三、确立理性刑法观 |
第二节 刑法修正案制定权的完善 |
一、刑法修正案制定权之争 |
二、刑法修正案之失范 |
三、刑法修正案制定权之重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4)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新医改相关政策 |
第二节 医疗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 |
第三节 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第二章 国内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问题 |
第一节 国内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国内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
一、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新定位不相适应 |
二、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 |
三、区域医疗信息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 |
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
五、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
六、医疗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不完善 |
第三章 完善我国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转变建设理念,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
第二节 提高思想站位,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标准 |
第三节 完善用人制度,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
第四节 健全保障机制,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
第五节 确保信息安全,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
第六节 紧跟时代发展,引入先进互联网通信技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发展有关要素分析 |
3.2 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 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 讨论 |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
4.2 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内容,突出重点工作内容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与目前基层卫生信息化工作重点相一致 |
4.4 综合评价模型的赋值和计算方法提高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
4.5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6 建议 |
6.1 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常规评价工作 |
6.2 实现评价指标的动态更新 |
6.3 不断调整评分细则,保证评分结果的可比性 |
6.4 推进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地与应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7)G市人民医院全成本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医院成本核算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医院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成本收益理论 |
2.1.3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2 全成本核算概述 |
2.2.1 全成本核算的概念 |
2.2.2 全成本核算的范围 |
2.2.3 全成本核算的分类 |
2.2.4 全成本核算的原则 |
2.2.5 全成本核算的组织体系 |
3 我国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
3.1 医院会计制度关于成本核算的规定 |
3.2 医院成本核算总体状况 |
3.3 医院间接成本分摊现状分析 |
3.4 医院管理费用的处理 |
3.5 医院管理者和员工的成本核算意识淡化 |
4 G市人民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G市人民医院简介 |
4.2 G市人民医院成本核算现状 |
4.3 G市人民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
4.3.1 《制度》缺乏指导、分摊方式比较单一 |
4.3.2 信息技术的共享程度较低 |
4.3.3 部门间协调程度不高 |
4.3.4 医院管理者和员工的成本核算意识淡薄 |
4.4 G市人民医院成本核算问题的成因分析 |
4.4.1 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
4.4.2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 |
4.4.3 医院信息系统相对落后 |
4.4.4 未建立成本核算制度体系 |
4.4.5 管理层偏离成本核算目的 |
4.4.6 医院管理者和员工对成本的认识不足 |
5 G市人民医院全成本核算流程设计及应用分析 |
5.1 全成本核算建立的目标和原则 |
5.1.1 全成本核算的目标 |
5.1.2 全成本核算的原则 |
5.2 G市人民医院全成本核算流程设计 |
5.2.1 数据的采集 |
5.2.2 科室成本核算流程 |
5.2.3 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流程 |
5.2.4 单病种成本核算流程 |
5.2.5 住院床日和门急诊诊次成本核算流程 |
5.3 全成本核算在G市人民医院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分析 |
5.3.1 G市人民医院2018 年收入与成本概况 |
5.3.2 全成本核算在G市人民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
5.3.3 全成本核算在G市人民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分析 |
6 G市人民医院实施全成本核算保障措施 |
6.1 组织层面的保障措施 |
6.1.1 建全建立相关核算机构 |
6.1.2 明确各部门的成本核算责任 |
6.2 人员层面的保障措施 |
6.2.1 配备专业成本核算人员 |
6.2.2 树立成本控制意识 |
6.2.3 加强人员培训 |
6.3 制度层面的保障措施 |
6.3.1 建立相关的制度 |
6.3.2 明确成本核算所需的原始资料 |
6.3.3 其他相关制度的制定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基于SSH2的医院等级评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 |
1.4 论文结构 |
2 系统业务分析 |
2.1 业务工作简介 |
2.1.1 评审标准与评审机构简介 |
2.1.2 评审内容简介 |
2.1.3 评审程序简介 |
2.2 业务工作流程分析 |
2.3 业务工作面临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角色和概要用例分析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2.1 系统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
3.2.2 申请管理功能 |
3.2.3 评审管理功能 |
3.2.4 行政管理功能 |
3.2.5 评审标准管理功能 |
3.2.6 专家组管理功能 |
3.2.7 报表统计功能 |
3.3 性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技术设计 |
4.1.1 Java EE开发框架综述 |
4.1.2 系统技术路线 |
4.1.3 SSH2 技术简介 |
4.1.4 系统架构设计 |
4.2 功能结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4 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1 系统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2 申请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3 评审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4 行政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5 评审标准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6 专家组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7 报表统计功能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功能测试 |
5.2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9)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热点研究 |
1.2.1 国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
1.2.2 国内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
1.2.3 国内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研究的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建设路径演变 |
2.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引入阶段 |
2.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探索阶段 |
2.1.3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设阶段 |
2.1.4 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分析 |
2.2 基本公共服务公私协作内涵界定 |
2.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内涵 |
2.2.2 农村公共卫生供给的公私主体界定 |
2.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供给系统 |
2.3.1 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观点 |
2.3.2 绩效理论中的卫生系统 |
2.3.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 |
2.3.4 协作行为与博弈论思想 |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2.4.2 系统基模分析工具 |
2.4.3 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 |
2.4.4 入树基模集的生成 |
2.5 本章小结 |
3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模型研究 |
3.1 农村地区公私协作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理论框架 |
3.1.1 宏观系统绩效评估框架 |
3.1.2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框架 |
3.1.3 农村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绩效框架 |
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2.1 项目绩效备选指标 |
3.2.2 专家的基本情况 |
3.2.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权重 |
3.3 基于熵值法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3.3.1 指标优化方法的选择 |
3.3.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优化 |
3.3.3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相关关系研究 |
4.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现状 |
4.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的组织管理模式 |
4.1.2 农村基层卫生系统公私协作机制 |
4.1.3 农村公私协作机制运行的问题 |
4.2 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要素 |
4.2.1 公私协作的结构要素分析 |
4.2.2 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服务能力 |
4.2.3 乡村两级公私协作主体协作的主观意愿调查及因素分析 |
4.3 公私协作系统要素与绩效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1 社会条件与项目过程绩效之间的关系 |
4.3.2 管理制度与项目绩效相关性 |
4.3.3 项目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4.3.4 乡村公私协作系统项目绩效内生机理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5 公私协作模式与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 |
5.1 典型公私协作模式 |
5.1.1 概述 |
5.1.2 样本乡镇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协作模式 |
5.2 公私协作机制与基本公共卫生绩效的循证分析 |
5.2.1 结构绩效分析 |
5.2.2 过程绩效分析 |
5.2.3 结果绩效分析 |
5.3 公共卫生绩效综合比较 |
5.3.1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绩效评估 |
5.3.2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综合绩效的比较 |
5.3.3 公共卫生服务绩效增长类系统基模分析 |
5.3.4 问题类系统分析基模 |
5.4 公私协作模式的形成、发展与组织管理挑战 |
5.4.1 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的形成契机 |
5.4.2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的SWOT比较 |
5.4.3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组织管理的问题、风险和挑战 |
5.5 本章小结 |
6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与改进策略研究 |
6.1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 |
6.1.1 项目工作绩效的表现形式 |
6.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的共生关系 |
6.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内生规律 |
6.2 公私协作机制对项目绩效影响的验证 |
6.2.1 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
6.2.2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结果 |
6.2.3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分析 |
6.3 基于系统动力学反馈结构的绩效改进策略 |
6.3.1 基于项目绩效机理的因果关系 |
6.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反馈基模生成集 |
6.3.3 公共卫生项目绩效系统动力流图 |
6.3.4 改善项目绩效的策略建议 |
7 研究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与项目制度变迁 |
7.1.2 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与项目绩效机理 |
7.1.3 公私协作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绩效循证 |
7.1.4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路径 |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7.2.1 研究的创新 |
7.2.2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与调查问卷 |
(10)青海H医院信息系统改进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现代信息技术概念 |
2.1.1 信息系统 |
2.1.2 管理信息系统MIS |
2.1.3 医院信息系统HIS |
2.2 现代信息管理理论 |
2.2.1 企业内容管理 |
2.2.2 企业智能管理 |
2.2.3 信息管理学 |
第3章 青海H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青海H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
3.1.1 青海H医院规模概况 |
3.1.2 信息系统网络建设 |
3.1.3 信息系统流程及模块应用说明 |
3.1.4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主要成效 |
3.1.5 医院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
3.2 青海H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医院各部门对信息系统建设认识不够 |
3.2.2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前期缺乏整体规划 |
3.2.3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管理不当 |
3.2.4 医院信息系统技术人员水平低 |
3.2.5 信息部门隶属混乱,职责不明 |
3.2.6 安全管理薄弱 |
第4章 青海H医院信息系统改进方案设计 |
4.1 医院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4.1.1 医院用户使用需求 |
4.1.2 信息系统功能需求 |
4.1.3 医院宏观层面能需求 |
4.2 医院信息系统改进目标 |
4.3 医院信息系统总体改进方案的设计 |
4.4 医院信息系统详细改进方案的设计 |
4.4.1 信息系统集成方案 |
4.4.2 主要几个应用系统的升级方案 |
4.4.3 手术及麻醉管理系统方案 |
4.4.4 信息系统安全性方案 |
4.5 医院信息系统改进方案的实施 |
4.5.1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
4.5.2 慎重选择信息系统开发技术 |
4.5.3 执行统一信息标准 |
4.5.4 进行风险控制 |
第5章 青海H医院信息系统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提高医院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
5.1.1 提高青海H医院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
5.1.2 提高医院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
5.2 统一整体规划 |
5.3 重视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管理 |
5.3.1 重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
5.3.2 重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管理 |
5.4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
5.5 合理设置医院信息管理机构及岗位职责 |
5.6 强化安全管理措施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及维护中有关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安机关个人信息采集规范化研究[D]. 刘健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我国刑法修正案研究[D]. 汤君.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4]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林. 青岛大学, 2020(02)
- [5]区域基层卫生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研究[D]. 徐晓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G市人民医院全成本核算研究[D]. 曹洋.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8)
- [8]基于SSH2的医院等级评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倪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D]. 唐尚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10]青海H医院信息系统改进方案设计[D]. 刘琰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