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N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聚丙烯N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一、聚丙烯N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尹珊珊,徐秀东,周奇龙,周俊领,张锐[1](2021)在《温度对常规BCM系列催化剂聚合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常规BCM催化剂(BCM-100H和BCM-200)制备了聚丙烯,利用粒径分布、MFR、GPC等方法分析了丙烯聚合温度对催化剂及对应聚丙烯性能的影响,并与常用的进口丙烯聚合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BCM-100H和BCM-200的聚合活性增大,立构定向性提高,氢调敏感性提高。BCM催化剂在减少用氢量方面较进口参比催化剂有明显优势,有利于节约聚丙烯生产的能耗和物耗。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聚丙烯的堆密度增大,细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BCM-200、BCM-100H制备的聚丙烯的流动性和细粉含量分别与参比2催化剂和参比1催化剂制备的聚丙烯相当。

迟慧,牛伟伟,袁开燕,肖爱玲[2](2021)在《气相聚丙烯催化剂CS-G1的性能研究及其工业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考察了CS-G1催化剂的组成、粒子形态、催化丙烯聚合的性能,并与同类型进口的CDi催化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S-G1催化剂钛含量高,粒径分布窄,具有良好的类球型形态;与CDi催化剂相比,CS-G1催化剂应用于Innovene气相法聚丙烯工业催化丙烯聚合活性和氢调敏感性降低,但制备的聚丙烯粉料颗粒形态好,细粉含量低,有利于气相丙烯聚合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CS-G1催化剂在Innovene气相法聚丙烯装置生产的S2040产品表现出较高的立体定向性,性能指标符合低灰分、高等规度和较窄分子量分布的高流动性的产品要求。

汤小龙[3](2021)在《聚丙烯非织造布表面修饰及其气体净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颗粒污染物(PM)、挥发性有机物(VOC)以及臭氧(O3)等导致的复合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然而不同种类污染物去除机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单靠一种结构难以达到同时去除多种污染物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熔喷聚丙烯非织造布进行功能改性,制备集过滤-吸附-催化多种功能结构于一体的空气净化材料,用于同时去除PM、VOC以及O3。采用紫外辐照接枝和共沉积方法对聚丙烯非织造布(PP)进行表面改性,在非织造布表面引入叔氨基、羧基和伯氨/仲氨基团,结果表明接枝率为23.6%的表面带正电的叔氨基功能化非织造布(PP-g-DMAEMA)的PM过滤效率最佳,为76.4%,压降仅增加0.8 Pa。采用自组装方法将氧化石墨烯(GO)负载到PP-g-DMAEMA非织造布表面并用抗坏血酸将氧化石墨烯还原,制备石墨烯功能化PP非织造布(PP-g-DMAEMA/r GO)。当非织造布的增重率为6.3%时,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对甲苯、二甲苯和苯的吸附量分别为51.2 mg g-1、49.2 mg g-1和52.4 mg g-1。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MnOx催化剂并在制备过程中分别掺杂介孔SiO2与β-环糊精(β-CD),制备了MnOx-SiO2、MnOx-βCD,然后通过自组装将催化剂负载到PP-g-DMAEMA非织造布表面,得到负载锰氧化物催化剂的非织布。实验结果表明负载催化剂非织造布可实现对甲醛、臭氧等污染物的有效防护。采用复合方法将PP-g-DMAEMA非织造布与PP-g-DMAEMA/r GO非织造布进行功能组合,得到的吸附-过滤双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具有良好的芳香性气态污染物去除性能以及PM过滤性能;采用复合方法将MnOx-Si O2/PP-g-DMAEMA非织造布与PP-g-DMAEMA非织造布进行功能组合,制备的过滤-催化双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能够实现对甲醛、臭氧以及PM等多种污染物的有效防护。采用复合方法将PP-g-DMAEMA/rGO非织造布、MnOx-SiO2/PP-g-DMAEMA非织造布以及驻极处理的PP-g-DMAEMA非织造布进行组合,得到的多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防护材料具有良好的多污染物去除性能,且实验结果表明负载到非织造布表面的功能粒子均不会脱落。多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防护材料具有优异的多组分污染物去除性能、良好的透气性以及安全性能,在个人防护以及密闭空间空气净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为研发多功能防护材料提供的新的思路。

徐秀东,谭忠,周奇龙,张锐[4](2020)在《助催化剂对BCZ-108催化剂聚合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铝钛物质的量比为25、50、100、150、200、300条件下,研究丙烯聚合用BCZ-108催化剂的聚合行为及聚丙烯的主要性能,并与常规应用的NA催化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铝钛物质的量比的增大,两种催化剂的聚合反应速率的衰减越来越快,聚丙烯的立体定向性越来越低,熔点越来越低,分子量分布越来越宽; BCZ-108催化剂的聚合活性比NA催化剂高30%以上;两种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在铝钛物质的量比为50时达到最高,此时BCZ-108催化剂的活性为1 212 g·g-1,NA催化剂的活性为907 g·g-1。

闫义彬[5](2020)在《TiCl4/MgCl2催化体系在丁烯和己烯聚合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烯烃的优良性能使其在广泛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其中聚烯烃催化剂的研发对于高性能聚烯烃材料起着核心作用。催化剂中给电子体在Ziegler-Natta催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立足于1-丁烯聚合用催化剂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载体结构、内外给电子体、负载化和聚合工艺条件对聚合行为和聚合物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也进行了Ziegler-Natta催化剂用于催化1-己烯均聚合的研究。在聚合物表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催化剂结构与聚合物性能之间的关系。本论文研究了球形MgCl2/ID/TiCl4催化剂制备中载体结构、内给电子体加入量和种类、负载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比表面积测试仪(BET)、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仪器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确定了催化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以球形MgCl2?2.14C2H5OH为载体,以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为内给电子体,内给电子体DIBP与Mg的摩尔比为0.1,四氯化钛的负载温度为110℃。合成了四种新型氨基硅烷类外给电子体,分别为二哌啶基二甲氧基硅烷(DPPDMS)、二吡咯烷基二甲氧基硅烷(DPRDMS)、二哌啶基二乙氧基硅烷(DPPDES)和二吡咯烷基二乙氧基硅烷(DPRDES),研究了外给电子体结构与催化剂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不同聚合条件下外给电子体DPPDMS对聚合活性和聚合物等规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工业上常用的甲基环己基二甲氧基硅烷(CHMMS)相比,使用DPPDMS和DPRDMS作为外给电子体时催化剂的活性和聚合物的等规度都较高;氢气加入量对1-丁烯聚合的催化效率、聚合物等规度和熔体流动速率有着一定影响。采用球形TiCl4/MgCl2催化剂,通过颗粒反应器原位预聚法制备了新型聚丁烯-1合金材料,考察了原位预聚法对聚合产物形态、结构及聚合性能的影响,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偏光显微镜(PO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手段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详细表征,研究了原位预聚法中不同聚丁烯-1含量与产品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1-丁烯本体聚合相比,原位预聚法可以改善聚丁烯-1产物的形态,降低聚合物粒子之间的粘联,使聚合物在釜内成为球形颗粒,催化活性最高为10700 gPB/gCat,聚合产物的堆积密度为0.44g/cm3,产物的粒径为500μm左右;而且原位预聚法可以缩短聚丁烯-1产品由不稳定的晶型II向稳定的晶型I的转变周期。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聚丁烯-1釜内合金的拉伸强度和弯曲模量均随丙烯结构单元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但聚合物的密度、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降低。同时,与进口产品相比,自制聚合物的力学性能与进口产品的力学性能接近。为了探索新型TiCl4/MgCl2催化体系对长链α-烯烃聚合的适应性,本文研究了该催化体系催化1-己烯聚合工艺影响规律,完成了溶液法1-己烯常压聚合工艺研究,确定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体系、单体浓度、溶剂种类和加入量等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可达1268gPHe/gCat、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2×105g/mol,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1.4℃。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手段对聚合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聚合产物的内部结构,并通过核磁分析,计算了聚己烯-1的等规度。探索了聚己烯-1产品的应用方向,使用聚己烯-1(PHe)完成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改性,研究了共混物的形貌、流变学、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PHe含量达到10%(重量比)时,可以降低LDPE的融熔温度,还可以加快体系的结晶速率,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为186.4%。

包卓[6](2020)在《热可逆交联聚丙烯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聚丙烯(PP)是世界五大通用树脂之一,应用广泛。交联结构可以为聚丙烯提供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性及耐低温性等性能,拓宽其应用领域。但目前的交联聚丙烯大多为热固性聚丙烯,交联状态不可逆,这为材料的成型加工及再利用带来一定困难。本文设计合成一系列含有呋喃基团的功能性?-烯烃单体,通过其与丙烯的共聚合一步法得到含有呋喃侧基的聚丙烯,并以其作为原料与双马来酰亚胺小分子发生热致可逆的Diels-Alder反应,从而得到含有热可逆交联结构的聚丙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碳链长度的呋喃基-?-烯烃单体4-呋喃-1-丁烯(FB)、5-呋喃-1-戊烯(FP)、6-呋喃-1-己烯(FH)和8-呋喃-1-辛烯(FO),以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引发丙烯(P)与呋喃基-?-烯烃共聚合,详细研究了呋喃基-?-烯烃单体结构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合反应活性呈现FB<FP<FH<FO的规律,共聚合动力学曲线呈与丙烯均聚合相似的先升高后降低且缓慢衰减的特征,在P/FO和P/FH共聚合体系中,聚合活性高于丙烯均聚合。(2)研究了呋喃基-?-烯烃单体结构对共聚合竞聚率的影响,并与对应的不含呋喃取代基的?-烯烃(1-戊烯,1-己烯,1-辛烯)与丙烯共聚合竞聚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FO参与的共聚合反应中,共聚单体的竞聚率高于不含呋喃取代基的1-辛烯,经过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单体扩散速率增加所致;在P/FO共聚合中丙烯的竞聚率也明显升高,本文认为其引起的聚丙烯长序列含量增加是赋予该共聚物具有更高熔点和熔融焓的原因。通过改变反应物中的呋喃烯烃单体浓度,可对共聚产物中呋喃侧基含量在1.965.01 mol%之间进行调控,进而为聚丙烯交联度的设计奠定基础。(3)基于马来酰亚胺与呋喃之间的Diels-Alder反应,以双马来酰亚胺小分子作为交联剂,与合成的含有呋喃侧基的聚丙烯进行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热可逆交联功能的聚丙烯树脂。研究了双马来酰亚胺小分子结构、马来酰亚胺/呋喃比例、以及聚丙烯中的呋喃含量对交联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聚丙烯中引入交联能够显着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且通过改变交联程度可以进一步对聚合物的性能进行调节,从而初步验证了利用本研究方案解决聚丙烯树脂力学强度与加工效率之间矛盾的可行性。

王小央[7](2020)在《车用高流动共聚聚丙稀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汽车规模庞大,汽车逐渐向着轻量化、舒适化的方向发展,聚丙烯作为汽车不可或缺的材料越来越受到汽车工业的青睐。高流动高刚性聚丙烯具备熔体流动速率高、弯曲模量高、能耗低、加工性能好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汽车内饰件、门内衬板等大型制件。基于当前现状,本论文展开了针对高流动性高刚性聚丙烯的研究,在不同规模的聚合装置上进行了高流动高刚车用共聚聚丙烯产品的开发。该课题以制备高流动高刚共聚聚丙烯为目标,采用催化剂进行模试、中试聚合工艺研究,并对所制备的共聚聚丙烯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具体内容如下:(1)以催化剂A和催化剂B为主催化剂,研究了氢气加入量对催化剂活性、聚丙烯等规度及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并对比两种催化剂下所制备的相应聚合物的性能。通过选择高性能的催化剂B,解决了生产过程中聚丙烯粉料粒度细、等规度低等问题。在兰州化工研究中心75 kg/h SpheripolⅡ聚丙烯中试装置上,通过环管反应器调整氢气的加入量改变聚合物的熔体流动速率,从而改善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性,同时调整优化生产工艺参数,成功制备了高流动性高刚性抗冲共聚聚丙烯EP508N。(2)以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中试装置上制备的聚丙烯EP508N为研究对象,通过邻二甲苯对其进行溶剂分级,研究了聚丙烯EP508N的组成、乙烯含量及它们对材料的性能影响。采用TREF、GPC、DSC、FTIR、SEM、POM等方法分析了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组成和形态,并利用毛细管流变探讨了抗冲共聚聚丙烯的加工性能。同时将EP508N与进口同类产品BX3900进行结构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EP508N的橡胶相的分布、分子量及其分布、组成分布等微观结构合理,材料的流动性(熔体流动速率为60.4 g/10 min)、刚性(弯曲模量为1300 MPa)优异,并且具有良好的刚韧平衡性,综合性能达到同类进口产品水平。(3)为了进一步提高EP508N的综合性能,研究了不同成核剂及其添加量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通过POM和DSC等手段分析了成核剂对聚丙烯结晶温度和球晶大小的影响;考察了成核剂添加量对材料力学性能和热变形温度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优的添加比例。结果表明添加成核剂EPX-715时产品的综合性能优于成核剂NAA-325,且添加比例为0.07%时性能最好。

朱维权[8](2019)在《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聚丙烯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用途日益广泛,成为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合成材料,在许多领域取代了金属材料,聚丙烯向高端化、专用化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升级换代速度加快成为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纺布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无纺布消费爆发式增长,同时越来越细化、专业化,极大激发了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聚丙烯专用料牌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端领域依然有较大缺口,尤其是无纺布成为新兴的消费需求暴增点后,我国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牌号量少质低的矛盾比较突出,与欧美、日本的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提高档次与品质,丰富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牌号形势紧迫。洛阳石化通过与中石化北化院合作,共同研究开发了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实现了工业化批量生产。论文针对聚丙烯市场、催化剂市场、丙烯原料市场现状、聚丙烯工艺现状、无纺布市场、无纺布工艺现状等进行了总结。针对Spheripol和Hypol工艺,采用非含塑化剂新型催化剂研究开发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PPH-Y35X,根据催化剂性能,装置工艺特点,明确了催化剂配置、PP生产控制参数,同时,根据下游无纺布制造企业工艺类型、设备现状及市场消费特点,针对性设计分子结构,使其具备特定结晶行为、分子量大小等微观结构,从而使其具备相应的宏观力学性能、质量指标,开发出独特的聚丙烯无纺布专用料。PPH-Y35X是一种环保型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不含塑化剂,各项性能指标优良,在下游无纺布企业得到推广应用,逐渐替代进口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论文针对利用两种工艺生产出的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与韩国进口料3155E进行了宏观分析性能对比,并进行了分子量分布、结晶度等微观分子层面的对比,同时,针对两种料在下游客户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开发的高端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高度的满足了客户需求,符合欧盟的相关标准,促进了无纺布消费向高端迈进。

王晓东[9](2019)在《丙烯聚合用非塑化剂类BCM催化剂的性能及其工业应用》文中提出BCM-400型催化剂的粒径分布窄、颗粒形态好。小试液相本体聚合评价结果表明,BCM-400型催化剂活性高,活性衰减速率慢,氢调敏感性和立体定向能力好,所制聚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细粉含量少。在Innovene气相中试装置上制备了熔体流动速率不同的均聚聚丙烯,不加外给电子体的情况下,催化剂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立体定向能力。在Innovene气相工业装置上采用氢调法制备了超柔无纺布专用无规共聚聚丙烯Y40-V,Y40-V的力学性能优良,通过了FDA溶出物认证,可以用作直接接触食品的聚丙烯材料。

李红明[10](2019)在《Ziegler-Natta催化剂氢调敏感性的调控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丙烯聚合Ziegler-Natta催化剂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六代,催化剂的各项性能不断提高,聚烯烃新产品、新应用不断出现,对聚烯烃工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Ziegler-Natta催化剂及制备技术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但是在复杂的非均相催化剂体系中,对每种组分的科学理解仍然非常有限,载体、活性组分与内给电子体等各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仍不清楚,对催化剂微观结构的认识也比较欠缺,这已经成为了制约Ziegler-Natta催化剂进一步优化、改进的瓶颈。因此,采用现代仪器来研究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进一步阐明催化剂的结构、组成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新型高性能催化剂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市场上对高熔体流动速率聚丙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已经逐渐成为Ziegler-Natta催化剂研发的主要热点之一,但是对氢调敏感性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影响了对催化剂氢调敏感性改进方法的科学理解。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对内给电子体在催化剂中的作用方式,以及影响催化剂氢调敏感性的作用机理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研究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内给电子体结构与催化剂氢调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内给电子体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催化剂的结构与组成创新为基础,本论文合成了 ID1(芴二醚)、ID2(芴二醚酯)、ID3(芴二醇酯)三种内给电子体,采用1H-NMR,元素分析等方法表征了产物的结构与组成。结合目前聚烯烃工业领域仍普遍使用的内给电子体ID4(邻苯二酸酯),以ID1(芴二醚)、ID2(荷二醚酯)、ID3(芴二醇酯)、ID4(邻苯二酸酯)四种结构不同但又互相关联的化合物作为内给电子体,制备出了四种丙烯高效聚合催化剂,研究了内给电子体结构对催化剂的聚合行为和氢调敏感性的影响,揭示了内给电子体结构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实现了对催化剂氢调敏感性的有效调控。结果表明:同时具有醚基和酯基结构的内给电子体ID2(芴二醚酯)的催化剂氢调敏感性最高,具有两个醚基的内给电子体ID1(芴二醚)的氢调敏感性居第二,具有两个芳香族酯基的内给电子体ID4(邻苯二酸酯)的氢调敏感性居第三,具有两个酯基的内给电子体ID3(芴二醇酯)的氢调敏感性最低。氢调敏感性低的催化剂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曲线在高分子量部分会有一个小凸起,可能与催化剂中钛活性中心的种类有关。通过FT-IR、XPS等表征手段揭示了内给电子体在Ziegler-Natta催化剂中发生作用的方式:内给电子体与Mg和Ti之间存在共同作用;内给电子体通过氧原子与Mg和Ti发生作用,在同时存在醚基氧原子和羰基氧原子的情况下,羰基氧原子优先与Mg和Ti结合,说明羰基氧原子与Mg和Ti的结合能力优于醚基氧原子。内给电子体同时与钛和镁发生了配位作用,结合能发生了变化,总结合能变化值越大,氢调敏感性越低。总结合能变化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是:ΔEID3>ΔEID4>ΔEID1>ΔEID2。通过XRD研究了催化剂中氯化镁的晶型结构对氢调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氢调敏感性与催化剂中两种晶型β-氯化镁和α-氯化镁的比值有关,β-氯化镁占的比例越高,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越高,这对高氢调敏感性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DFT分子模拟计算,分析了内给电子体在氯化镁表面和四氯化钛的配位模型,研究了给电子体对氯化镁晶面的稳定作用,对氢调敏感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与104和011晶面上的以ZIP方式结合的表面能有关,01 1面上的以ZIP方式结合的表面能越高,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越高。

二、聚丙烯N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丙烯N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温度对常规BCM系列催化剂聚合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1.2 丙烯聚合
    1.3 测试与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表征
    2.2 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2.3 温度对催化剂立构定向性的影响
    2.4 温度对催化剂氢调敏感性的影响
    2.5 温度对BD的影响
    2.6 温度对聚丙烯细粉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3)聚丙烯非织造布表面修饰及其气体净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空气污染物概述
        1.2.1 颗粒污染物来源
        1.2.2 颗粒污染物的危害
        1.2.3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
        1.2.4 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
        1.2.5 臭氧的来源
        1.2.6 臭氧的危害
        1.2.7 复合空气污染物
    1.3 空气污染物去除研究
        1.3.1 颗粒污染物去除研究
        1.3.2 挥发性有机物去除研究
        1.3.3 臭氧去除研究
        1.3.4 复合污染物去除研究
    1.4 聚丙烯非织造布改性方法概述
        1.4.1 涂覆改性法
        1.4.2 化学改性法
        1.4.3 辐照改性
        1.4.4 等离子体改性法
        1.4.5 自组装改性法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叔氨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制备及过滤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3 材料制备
        2.3.1 叔氨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制备
        2.3.2 羧基、氨基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制备
    2.4 材料过滤性能测试
        2.4.1 不同Zeta电位材料的过滤性能测试
        2.4.2 不同接枝率的PP-g-DMAEMA非织造布的过滤性能测试
        2.4.3 水含量对改性前后聚丙烯非织造布过滤性能影响测试
    2.5 材料表征
        2.5.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5.3 热场发射扫描电镜
        2.5.4 固体表面Zeta电位
        2.5.5 微孔孔径分布
    2.6 结果与讨论
        2.6.1 单体浓度对叔氨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接枝率影响
        2.6.2 辐照时间对叔氨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接枝率影响
        2.6.3 红外光谱分析
        2.6.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6.5 扫描电镜分析
        2.6.6 固体表面Zeta电位分析
        2.6.7 叔氨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微孔孔径分析
        2.6.8 材料表面Zeta电位对PM过滤性能的影响
        2.6.9 DMAEMA接枝率对PM过滤性能的影响
        2.6.10 气溶胶流速与压降的关系
        2.6.11 水含量对改性前后聚丙烯非织造布过滤性能影响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丙烯非织造布负载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3 材料制备
    3.4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吸附性能测试
        3.4.1 还原时间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甲苯吸附性能影响
        3.4.2 rGO增重率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甲苯吸附性能影响
        3.4.3 甲苯浓度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吸附性能影响
        3.4.4 气体流速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甲苯吸附性能影响
        3.4.5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吸附不同类型的气态污染物
    3.5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稳定性测试
    3.6 材料表征
        3.6.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6.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6.3 热场发射扫描电镜
        3.6.4 透射电子显微镜
        3.6.5 比表面积测定
    3.7 结果与讨论
        3.7.1 GO浓度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增重率的影响
        3.7.2 红外光谱分析
        3.7.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7.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3.7.5 热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3.7.6 比表面积分析
        3.7.7 还原时间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甲苯吸附性能影响
        3.7.8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增重率对甲苯吸附性能影响
        3.7.9 甲苯浓度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吸附性能影响
        3.7.10 气体流速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吸附性能影响
        3.7.11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对常见VOC的吸附
        3.7.12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稳定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丙烯非织造布负载锰基催剂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3 材料制备
        4.3.1 硅掺杂锰氧化物MnO_x-SiO_2催化剂制备
        4.3.2 碳掺杂锰氧化物MnO_x-βCD催化剂制备
        4.3.3 MnO_x-SiO_2/PP-g-DMAEMA非织造布的制备
        4.3.4 MnO_x-βCD/PP-g-DMAEMA非织造布的制备
        4.3.5 MnO_x/PP-g-DMAEMA非织造布的制备
    4.4 负载锰基催化剂的聚丙烯非织造布臭氧催降解性能测试
        4.4.1 臭氧气体浓度对负载锰基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催化性能影响..
        4.4.2 催化剂负载量对负载锰基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催化性能影响..
        4.4.3 湿度对负载锰基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臭氧催化降解性能影响..
    4.5 负载锰基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甲醛催化降解性能测试
    4.6 负载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安全性测试
    4.7 材料表征
        4.7.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7.2 X射线衍射测试
        4.7.3 Raman光谱测试
        4.7.4 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4.7.5 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4.7.6 比表面积测定
    4.8 结果与讨论
        4.8.1 催化剂负载率的影响因素
        4.8.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8.3 X射线衍射分析
        4.8.4 Raman光谱分析
        4.8.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4.8.6 热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4.8.7 比表面积分析
        4.8.8 催化剂臭氧降解性能评价
        4.8.9 臭氧浓度对负载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4.8.10 湿度对负载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臭氧催化降解效率影响
        4.8.11 催化剂负载量对臭氧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4.8.12 催化剂甲醛催化降解性能分析
        4.8.13 负载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甲醛催化降解性能分析
        4.8.14 负载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安全性能评价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3 材料制备
        5.3.1 双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的制备
        5.3.2 非织造布驻极
        5.3.3 吸附-过滤-催化多功能层复合非织造布的制备
    5.4 多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性能评价
        5.4.1 透气性
        5.4.2 PM过滤性能
        5.4.3 芳香类气态污染物吸附性能
        5.4.4 臭氧催化降解性能
        5.4.5 甲醛催化降解性能
        5.4.6 非织造布烟气过滤测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吸附-过滤双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的性能分析
        5.5.2 过滤-催化双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的性能分析
        5.5.3 驻极对非织造布过滤的影响
        5.5.4 多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防护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以及申请专利
    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4)助催化剂对BCZ-108催化剂聚合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
    1.2 丙烯聚合
    1.3 测试与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丙烯聚合行为
    2.2 催化剂聚合活性的变化
    2.3 催化剂的立体定向性能
    2.4 聚丙烯熔点
    2.5 聚丙烯分子量分布
3 结论

(5)TiCl4/MgCl2催化体系在丁烯和己烯聚合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Zielger-Natta催化剂的发展历程
        1.2.1 主/助催化剂
        1.2.2 内/外给电子体
    1.3 MgCl_2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
        1.3.1 MgCl_2的晶体结构及作用
        1.3.2 MgCl_2的活化和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1.3.3 MgCl_2与催化剂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1.4 聚丁烯-1的催化体系及聚合工艺
        1.4.1 聚丁烯-1的催化体系
        1.4.2 聚丁烯-1的聚合工艺
    1.5 聚己烯-1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方向
        1.5.1 聚己烯-1的研究进展
        1.5.2 聚己烯-1的应用方向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催化剂制备方法
        2.2.1 载体的制备方法
        2.2.2 主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2.3 外给电子体的制备方法
    2.3 1-丁烯聚合评价实验方法
        2.3.1 常压聚合评价实验方法
        2.3.2 加压聚合评价实验方法
    2.4 1-己烯聚合评价实验方法
    2.5 催化剂结构表征和活性计算方法
        2.5.1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2.5.2 催化剂活性计算方法
        2.5.3 外给电子体的结构表征
    2.6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2.6.1 聚合物等规度的测定方法
        2.6.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6.3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6.4 力学性能测试
第3章 球形MgCl_2载体的制备及其载钛工艺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主催化剂制备工艺优化
        3.2.1 醇镁摩尔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2.2 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2.3 负载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 主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分析
        3.3.1 主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分析
        3.3.2 主催化剂的结构分析
    3.4 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的作用机制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氨基硅烷类外给电子体对1-丁烯聚合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氨基硅烷类外给电子体的结构分析及其机制研究
        4.2.1 氨基硅烷类外给电子体的结构分析
        4.2.2 氨基硅烷类外给电子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2.3 氨基硅烷类外给电子体对催化剂的作用机制研究
    4.3 聚合工艺条件对催化活性和聚合产物的影响
        4.3.1 氢气对催化活性和聚合产物的影响
        4.3.2 烷基铝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3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TiCl_4/MgCl_2催化体系催化1-丁烯聚合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原位预聚法合成聚丁烯-1研究
        5.2.1 预聚工艺条件对催化活性和聚合产物形态的影响
        5.2.2 聚合工艺条件对催化活性和聚合产物形态的影响
    5.3 球形聚丁烯-1的结构表征
        5.3.1 球形聚丁烯-1的形貌分析
        5.3.2 球形聚丁烯-1的热性能分析
        5.3.3 球形聚丁烯-1的结构分析
        5.3.4 球形聚丁烯-1的力学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TiCl_4/MgCl_2催化体系催化1-己烯聚合初探及对LDPE改性研究
    6.1 引言
    6.2 溶液法合成聚己烯-1研究
        6.2.1 催化体系对催化活性和聚合产物的影响
        6.2.2 聚合工艺条件对催化活性和聚合产物的影响
    6.3 聚己烯-1 弹性体的结构分析与改性低密度聚乙烯研究
        6.3.1 聚己烯-1弹性体的结构分析
        6.3.2 聚己烯-1弹性体改性低密度聚乙烯研究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热可逆交联聚丙烯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聚丙烯的合成
        1.1.1 溶剂法
        1.1.2 溶液法
        1.1.3 液相本体法
        1.1.4 气相法
        1.1.5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展
    1.2 聚丙烯的改性
        1.2.1 聚丙烯的物理改性
        1.2.2 聚丙烯的化学改性
    1.3 交联聚丙烯
        1.3.1 有机过氧化物交联法
        1.3.2 硅烷水交联法
        1.3.3 辐射交联法
    1.4 热可逆交联和Diels-Alder反应
    1.5 课题的提出
2 丙烯/呋喃基-α-烯烃共聚物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原料精制
        2.2.3 表征与测试
    2.3 实验部分
        2.3.1 呋喃基-α-烯烃单体的合成
        2.3.2 丙烯/呋喃基-α-烯烃共聚物的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呋喃基-α-烯烃的合成与表征
        2.4.2 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丙烯/呋喃基-α-烯烃共聚合
        2.4.3 丙烯/呋喃基-α-烯烃共聚物的热性能
    2.5 本章小结
3 热可逆交联聚丙烯的制备及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表征与测试
    3.3 实验部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交联剂的优选和交联反应的实施
        3.4.2 可逆交联聚丙烯的力学性能
        3.4.3 可逆交联聚丙烯的结晶性能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车用高流动共聚聚丙稀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丙烯概述
    1.2 聚丙烯工艺聚合技术
        1.2.1 Spheripol工艺
        1.2.2 Catalloy工艺
        1.2.3 Innovene工艺
        1.2.4 Hypol工艺
        1.2.5 Unipol工艺
        1.2.6 Novolen气相法工艺
    1.3 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 Ziegler-Natta催化剂
        1.3.2 茂金属催化剂
        1.3.3 复合催化剂
        1.3.4 N型催化剂
    1.4 外给电子体研究进展
        1.4.1 芳香族羧酸酯类
        1.4.2 有机胺类
        1.4.3 烷氧基硅烷类
        1.4.4 杯芳烃类
    1.5 聚丙烯改性方法
        1.5.1 共聚改性
        1.5.2 共混改性
        1.5.3 填充或增强改性
    1.6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流动高刚抗冲共聚聚丙烯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2 试验样品的制备
        2.2.3 性能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优选原则
        2.3.2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2.3.3 催化剂的形态分析
        2.3.4 催化剂的粒径分析
        2.3.5 均聚聚丙烯粉料的粒径分布
        2.3.6 催化剂对共聚物粒径大小的影响
        2.3.7 氢气加入量对熔指和等规度影响
        2.3.8 目标产品物性指标的确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2.2 材料的制备
        3.2.3 性能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性能测试
        3.3.2 结构分析
        3.3.2.1 二甲苯可溶物含量
        3.3.2.2 乙烯含量
        3.3.2.3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3.3.2.4 组成分布
        3.3.2.5 熔融结晶行为
        3.3.3 形态研究
        3.3.3.1 偏光
        3.3.3.2 SEM观察
        3.3.4 毛细管流变行为分析
        3.3.4.1 剪切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变化
        3.3.4.2 挤出胀大直径
        3.3.4.3 黏性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共聚聚丙烯EP508N的改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4.2.2 改性聚丙烯的制备
        4.2.3 性能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α 成核剂NAA-325 添加量对EP508N结构和性能影响
        4.3.1.1 结晶形态
        4.3.1.2 熔融和结晶行为
        4.3.1.3 热变形温度
        4.3.1.4 力学性能
        4.3.2 α 成核剂EPX-715 添加量对EP508N结构和性能影响
        4.3.2.1 结晶形态
        4.3.2.2 熔融和结晶行为
        4.3.2.3 热变形温度
        4.3.2.4 力学性能
        4.3.3 两种成核剂最佳添加量下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丙烯市场现状
        1.1.1 我国聚丙烯市场概况分析
        1.1.2 我国聚丙烯行业存在问题
    1.2 聚丙烯催化剂现状
        1.2.1 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
        1.2.2 国产聚丙烯催化剂的性能及应用
    1.3 丙烯原料市场现状
    1.4 聚丙烯工艺技术现状
        1.4.1 聚丙烯工艺技术分类
        1.4.2 我国聚丙烯工艺技术的发展
    1.5 聚丙烯无纺布市场现状
        1.5.1 无纺布的市场现状
        1.5.2 无纺布的发展趋势
    1.6 无纺布工艺技术现状
        1.6.1 高效催化剂氢调法
        1.6.2 化学降解法
    1.7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 DQC-401,Y35)的开发研究
    2.1 引言
    2.2 环管工艺流程
    2.3 实验原料、公用工程规格
        2.3.1 实验原料
        2.3.2 公用工程规格
    2.4 试生产方案
        2.4.1 基础树脂的选择
        2.4.2 生产Y35
        2.4.3 工艺条件及控制指标
        2.4.4 聚丙烯树脂的技术要求
    2.5 PPH-Y35的性能
        2.5.1 熔融指数稳定性
        2.5.2 产品性能指标
        2.5.3 等规度
        2.5.4 灰分
        2.5.5 相对分子量分布
        2.5.6 产品加工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井工艺高档聚丙烯纤维料开发研究
    3.1 引言
    3.2 工艺流程简介
    3.3 实验原料及辅助材料性质
        3.3.1 主要原料性质
        3.3.2 主要辅助材料性质
    3.4 BCZ-108H催化剂在三井工艺上的应用试验
        3.4.1 催化剂的预聚合
        3.4.2 主要工艺参数控制
        3.4.3 试用情况
        3.4.4 产品质量控制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石化环管工艺聚丙烯纤维料开发研究
    4.1 引言
    4.2 HR催化剂配置过程
    4.3 工艺流程
    4.4 HR催化剂试用过程
    4.5 HR催化剂试用性能
        4.5.1 活性和单耗
        4.5.2 氢调敏感性
        4.5.3 D502粉料性能
        4.5.4 成品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品的应用研究
    5.1 产品应用基本情况
    5.2 产品应用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丙烯聚合用非塑化剂类BCM催化剂的性能及其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1.2 催化剂本体聚合评价
    1.3 Innovene气相中试评价
    1.4 催化剂的工业试验及Y40-V的性能指标
    1.5 测试与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BCM-400型催化剂组成及颗粒形态
    2.2 BCM-400型催化剂小试液相本体聚合及气相中试性能评价
    2.3 BCM-400型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3 结论

(10)Ziegler-Natta催化剂氢调敏感性的调控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烯烃的生产
    1.3 Ziegler-Natta催化剂
        1.3.1 聚丙烯催化剂
        1.3.2 聚乙烯催化剂
    1.4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聚合机理
    1.5 氯化镁的结构
    1.6 氯化镁与给电子体的作用
    1.7 氯化镁与四氯化钛的作用
    1.8 氢气的作用和氢调敏感性
        1.8.1 氢气对乙烯聚合活性的影响
        1.8.2 氢气对丙烯聚合的活化作用
        1.8.3 氢调敏感性
    1.9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来源
    2.2 催化剂和配合物的制备
        2.2.1 配合物的合成
        2.2.2 聚丙烯催化剂的制备(研磨法)
        2.2.3 聚丙烯催化剂的制备(反应法)
    2.3 聚合方法
    2.4 催化剂的表征
    2.5 聚合物的表征
第三章 内给电子体的设计与合成
    3.1 内给电子体的结构设计
    3.2 内给电子体的合成
        3.2.1 ID1(9,9-双(甲氧基甲基)芴)的合成
        3.2.1.1 9,9-双(羟甲基芴)的合成
        3.2.1.2 9,9-双(甲氧基甲基)芴的合成
        3.2.2 ID2(9-甲氧基甲基-9-乙羧基甲基芴)的合成
        3.2.2.1 9-羟甲基-9-(甲氧基甲基)芴的合成
        3.2.2.2 9-甲氧基甲基-9-乙羧基甲基芴的合成
        3.2.3 ID3(9,9-双(乙羧基甲基)芴)的合成
    3.3 小结
第四章 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聚合行为及氢调敏感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形貌与粒径分布
    4.3 催化剂组成分析
    4.4 活性与聚合动力学
    4.5 立构选择性
    4.6 氢气的作用与氢调敏感性
        4.6.1 H2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6.2 H2对聚丙烯等规度的影响
        4.6.3 内给电子体对氢调敏感性的影响
    4.7 外给电子体对催化剂氢调敏感性的影响
    4.8 等规物的链结构与氢调敏感性
    4.9 小结
第五章 催化剂微观结构与氢调敏感性的关系
    5.1 内给电子体在催化剂中的结合方式
        5.1.1 IDI(9,9-双(甲氧基甲基)芴)
        5.1.2 ID2(9-甲氧基甲基-9-乙酸甲基芴)
        5.1.3 ID3(9,9-双(乙酸甲基)芴)
        5.1.4 ID4(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5.2 结合能的变化
    5.3 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内给电子体对氢调敏感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3 氯化镁载体模型
    6.4 内给电子体在氯化镁上的吸附
    6.5 内给电子体与氯化镁和四氯化钛的共吸附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四、聚丙烯N催化剂的工业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度对常规BCM系列催化剂聚合性能的影响[J]. 尹珊珊,徐秀东,周奇龙,周俊领,张锐. 石油化工, 2021(07)
  • [2]气相聚丙烯催化剂CS-G1的性能研究及其工业应用[J]. 迟慧,牛伟伟,袁开燕,肖爱玲.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1(03)
  • [3]聚丙烯非织造布表面修饰及其气体净化性能研究[D]. 汤小龙.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助催化剂对BCZ-108催化剂聚合行为的影响研究[J]. 徐秀东,谭忠,周奇龙,张锐. 工业催化, 2020(10)
  • [5]TiCl4/MgCl2催化体系在丁烯和己烯聚合中的应用研究[D]. 闫义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热可逆交联聚丙烯的制备[D]. 包卓.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车用高流动共聚聚丙稀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小央.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档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开发研究[D]. 朱维权.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9]丙烯聚合用非塑化剂类BCM催化剂的性能及其工业应用[J]. 王晓东. 石油化工, 2019(06)
  • [10]Ziegler-Natta催化剂氢调敏感性的调控与作用机理研究[D]. 李红明.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聚丙烯N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