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卫生防病系统继续医学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江维正[1](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卫生和政治事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针对疫病严重流行的情况,一面着手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各级卫生防疫、医疗保健机构;一面总结革命根据地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的经验,建立各级卫生(防疫)委员会,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清洁卫生运动,消灭蚊蝇鼠等病媒虫兽,减少和防止疫病威胁。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为反对美国的细菌战争、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中共中央于1952年将卫生防疫运动定名为爱国卫生运动。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卫生事业关系着人民健康,影响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卫生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一直高度重视。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泛深入开展对于改善环境卫生、防止和减少疾病、维护和增进人民生命安全与健康水平发挥着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1]可见,爱国卫生运动仍是当前发展卫生事业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内容。而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往可以知来。回顾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总结其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无疑可为当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历史钥匙”与现实启示。基于此,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考察梳理和归纳总结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实践成效及历史经验,力图达到“复原历史”、“以史鉴今”之预期目标。而在具体研究中,本着将中国共产党的卫生工作思想、方针政策与地方实践“上下打通”的学术理念,立足全国的视野与高度,结合地方的精度与深度,从全国着眼,从地方着笔,以重庆为实例,系统深入地考察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历程、成效与经验,力求从重庆市贯彻党的爱国卫生运动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的历史脉络和实践图景中,揭示和探寻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轨迹、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以期为当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历史镜鉴。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状况和美军细菌战两方面论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卫生事业的落后面貌,又重点分析了侵朝美军在我国东北等地发动的细菌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危害,党中央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第二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理论依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的卫生防疫思想、卫生工作方针和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决策、指示等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阐述“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四大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过程,四大卫生方针是新中国卫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导原则,从卫生事业的工作方向、应对疾病的科学方法、我国医学的发展道路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四大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内涵。爱国卫生工作的相关理论充分体现了党领导卫生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全面性、人民性、主体性等。第三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历程。即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机构、宣传动员、主要活动、检查与评模等四个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活动内容。(1)重庆市各级爱国卫生组织的相继建立、各级领导的重视、规范的制度以及不断发展的卫生资源等为全市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2)为了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全国各地采取各种方式深入地开展卫生常识结合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的卫生常识水平普遍提高,因此爱国卫生运动迅速地开展起来;(3)开展了“讲卫生、除四害、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冷饮管理”的爱国卫生运动和春、夏季的爱国卫生运动;(4)阐述了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机制,通过自上而下的定期检查和群众的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后的评模是为了在各个领域树立典范、形成激励机制、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向前发展。第四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成效。主要从减少疾病,促进生产、增进卫生知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梳理归纳了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历史成效。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卫生状况,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卫生知识水平,养成了爱好清洁卫生的风尚习俗,保证了爱国增产和生产建设的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开展增强了政治认同感,树立了中共新形象,提升了重庆人民的爱国意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风尚。第五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主要基于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具体举措及其成效,分析总结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群众路线是重要基础;紧密结合生产是不竭动力;建立健全制度是长久保障。这些经验可以为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历史参考和重要导向。
李乾坤[2](2018)在《长征前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文中指出长征前,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在缺医少药和面临敌人不断进攻的艰苦条件下,创建了各级医疗卫生组织,创办了红军军医学校和卫生材料厂,初步建立了红军部队的卫勤体系与地方卫生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发动革命根据地各方力量开展了有效的战伤救护和卫生防病工作,既为土地革命战争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卫勤保障,增强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卫生观念和身体健康,又确立了中共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整合了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坚持走中西医相结合的医疗卫生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的伟大开端。
张峰[3](2019)在《某战区陆军基层卫生机构卫勤保障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队基层卫生机构在军队医疗保障体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中间层角色,其职能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关注。随着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增多,对基层部队卫勤保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采用文献检索、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现场查阅等方式,从人员、装备、编制、业务、训练、管理六个方面,对某战区陆军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重点围绕人员、装备、编制三个方面展开。并通过改革前后卫生队与卫生连对比,进行了适当前瞻性研究。研究发现,原战区陆军师以下作战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建设不足,存在人才队伍建设脱节、机构装备建设不足、卫勤力量编制不合理、业务工作开展不全面、战备训练落实不实、行政经费管理不力等问题。各基层卫生机构卫勤保障能力参差不齐,改进部队基层卫勤保障体制和模式,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卫勤保障能力的任务日益紧迫。研究认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要统筹专业人才队伍梯次,培养专业技术骨干,打好人才储备基础;要保障卫生装备数质量完好,开展人装结合训练,打好装备建设基础;要研究卫生人员编配比例,调整卫勤力量配伍,打好体制编制基础;要落实卫生业务工作制度,提升服务保障质量,打好制度落实基础;要落实卫生战备训练制度,强化实战训练标准,打好战备落实基础;要加强卫生行政经费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环境,打好管理正规基础,才能建设成一流的现代基层卫勤保障队伍,为实现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贡献卫勤建设力量。
李乾坤[4](2017)在《一场无声的革命——红军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工作述论》文中研究表明面对红军时期革命根据地疫病丛生与自然资源丰富相交错的自然环境与政治压迫严重、社会经济封闭困顿和卫生状况恶劣的社会生态,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缺医少药和各种敌对势力不断"围剿"的困难,白手起家,在红军各部队和苏维埃地方逐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医疗卫生组织,开展了战伤救护和卫生防病工作,降低了红军部队的死亡率、伤残率,保证了武装斗争的有序进行。红军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医院政治工作机制,成立了简单而不平凡的工农剧社,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各项医疗卫生政策,使科学卫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丁国亮,吴泽来,韩畅[5](2013)在《军队疗养院要加强卫生防病工作》文中研究表明卫生防病工作是军队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的进步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卫生防病工作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和内容,军队疗养院的服务对象以军人为主体,要适应"面向战场保打赢,服务市场求发展"就要加强卫生防病工作。
唐雪峰,吴先萍,吴建林,祝小平,张成云,方刚,罗湘蜀,刘伦光,袁珩,邓斌,吕强,钟波,陈丹[6](2013)在《芦山地震后2周卫生防疫绩效评估》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芦山地震后2周卫生防疫绩效,评估灾区卫生防疫现状与需求,为后续卫生防疫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地震当日为震后1天,收集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疾控中心震后卫生防疫工作有关信息,从灾情、灾区公共卫生背景、应急响应与资源调配、灾后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等方面与汶川地震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震后2周卫生防疫应急响应绩效,明确目前现状与需求,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结果芦山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卫生防疫部门立即做出反应,紧急调度队伍进行对口支援,并对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作出要求。在震后1小时,第一支卫生防疫应急队即赶赴灾区,并当日完成灾后公共卫生现状和需求快速评估。震后3天,实现灾区地域和工作内容全覆盖。震后2周,灾区环境、饮水、食品安全卫生、传染病监测与防控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灾区无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结论芦山地震后,四川卫生防疫继承和发展了汶川经验,应急响应及时、有序、科学、适度,震后2周已完成卫生防疫政策、技术、资源等的部署,卫生防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建议下一步工作重点为落实各项政策、策略和措施,继续做好安置点卫生管理、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以及重大疾病的监测与防控、群体性预防接种、科学消杀和健康宣教工作,完善长效机制,稳定工作绩效。
徐洁,杜国福[7](2012)在《某军区空军机关门诊部开展卫生防病工作措施探讨》文中指出通过综合分析某军区空军司令部门诊部卫生防病工作的现状和特殊性,总结出部队机关门诊部开展日常卫生防病的5点做法,并针对目前的工作现状提出改进工作的几点体会,旨在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有保障途径,提高日常卫生防病质量,达到促进官兵健康,巩固和增强部队战斗力的目的 。
段佳丽,刘峥,曾晓芃,王艳春,宋玉珍,郭欣,孙颖,耳玉亮,吕若然,符筠,滕立新,王观,刘亨辉,高维[8](2011)在《《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2010年)》实施效果考评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面评估《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2010年)》实施效果,查找目前影响北京市学生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为制订十二五期间学校卫生工作的目标、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12月13-17日开展对16个区县《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2010年)》现场考核并对2006-2010年北京市学校卫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2010年)》各项学校卫生防病工作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协同机制、监测机制、培训机制、视导机制逐步健全,教学与生活环境卫生明显改善,沙眼、蛔虫控制以下的低水平,龋齿检出率下降7.11个百分点,贫血检出率下降2.32个百分点、营养不良检出率下降3.89百分点,视力不良和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但年增长幅度由2-3个百分点降至0.8-0.9个百分点。结论《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2010年)》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北京市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对提升北京市中小学健康状况起到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应针对本次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应围绕主要健康问题重点加强政策、人力、经费的投入和有效措施的研发和推广。
李程跃[9](2011)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着特征,提高公共服务绩效亦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加快政府绩效考核,是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绩效状况自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并不容乐观,“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现象突出,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科学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管理,切实提高体系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二)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绩效考核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价。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企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在卫生领域,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第一次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健康状况的改进度、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初级卫生保健、健康城市等概念、目标和指标的提出也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卫生系统绩效的提高;而在我国,卫生系统开展的诸多绩效考核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医疗领域,而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少:仅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和《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标准》,并于1996年开始对全国卫生防疫站实行等级评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其职能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何考核其工作绩效,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集成国内外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特点,研制系统评价体系绩效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个科学难题。(三)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2003年始,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筹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体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做?做得如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已完成“做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做?”的研究工作。现阶段,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与改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已成为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些,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中:如何科学设计全面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的考核框架、如何系统收集与筛选考核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何实现绩效的综合评价、如何确保科学可操作的实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期望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构建绩效考核实施的全流程、设计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在省级疾控中心全面推广绩效考核,综合评价其绩效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应该考核什么”、“如何综合评价”、“如何科学、可操作地实施考核”、“全国省级机构实践检验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系统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构建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重论证与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步骤,研制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形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并通过测试单位的现场测试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获取基础数据,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选用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组合评价等方法,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优先改进重点和关键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头脑风暴法、机构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处室专家、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等13个省级疾控中心;参与现场测试的包括北京、吉林、四川3个省级疾控中心和河北省邯郸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4个市县级疾控中心。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并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1、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在系统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性,运用专家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框架,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层次结构分析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子模—概念/维度—指标”的思路进行逐层分解,形成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2)围绕着上述框架,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的界定与解释、依据、计算方法、基本数据的定义与解释、资料收集来源与方法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2、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业务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定了考核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其次,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结合各考核指标值的分布状况,明确了每个考核指标不同量级(极差、差、较差、中、较好和好)的评分标准;在获取考核指标原始数据后,进行模糊判断构建隶属函数和评判矩阵,通过权重与评判矩阵的运算获得绩效综合得分,最终构建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二)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收集资料)、实施阶段(数据填报、质量控制、验证核实)、反馈阶段(综合评价、绩效诊断、持续改进)等环节。为了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针对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重点明确了全面收集数据、有效控制数据质量、科学绩效诊断的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实现考核数据的全面收集:构建包括4个模块、26个类别、50个子类别、3000多个指标的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途径,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收集与填报流程;(2)实现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从类型、格式、数据间逻辑、数据界限等4方面对填报数据进行错误校验;其次采用逻辑判断、极值判断、经济判断和纵向比较判断4种方法对指标自评值进行分析,筛选出现场考核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和机构;最后明确了现场数据资料核实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能够准确收集考核数据;(3)实现工作绩效的科学诊断:在获取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思路,诊断明确各层面(总体、类别、指标)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定量明确差距的大小,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模板。(三)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首先是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和需求分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结合专家焦点组访谈,明确了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应包括信息填报、审核判断、综合评价、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信息的流向;明确管理软件应设置的用户类型,包括填报用户约6800个、审核员约450个、管理员约450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5个功能模块细化。其次是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以信息流程为导向,演化并明确管理软件主要涉及到的结果数据库及其结构与内容,并实现用户角色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动态分配。第三是具体功能模块设计。重点明确前期研究中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的筛选、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等过程的“软件化”思路,并解析为对应的运算数据库、设计相应的软件流程,实现信息填报、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判断、绩效指标值运算、绩效指标得分运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最后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依据形成的软件设计思路,由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现场测试对软件的稳定性、各主要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设计与开发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绩效考核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与利用的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1、总体绩效状况2009年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平均绩效得分为83.2分,平均完成度为82.1%。2、取得的成绩(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筹资机制逐步完善。省级财政加大投入,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财政投入34.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9.7%,职工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9.5%和78.4%,每服务人口人均防治专项经费2.23元,比2005年增长283.7%,呈现出对业务专项经费投入的侧重;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为27.4%,比2005年下降33.2%,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增加23.3%。(2)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得分平均为7.50;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57.9%,高级职称比例占26.6%,与2005年相比人力结构明显优化。(3)机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比例为41.8%,A类设备配置率为78.6%,分别较2005年增长5.0%、34.8%和31.4%。(4)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着。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32(满分为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和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分别达到91.3%和99.8%;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达到89.8%,冷链运转完好率94.4%,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着,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标县(区)比例为91.3%,五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0.7%;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广泛实施,各省以县(区)为单位均已实现了DOTS策略全覆盖,29省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超过了70%;血吸虫病控制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疫区省份的人群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控制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碘盐监测达标的县(区)比例达98.7%,氟、砷中毒病区改水工程监测覆盖达标的病区比例达96.6%。(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分工、技术方案制订等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处置的要求,预案体系完整、原因查明和规范处置3类指标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31个、28个;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数据报告、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发病趋势预测4类指标的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25个、27个、22个,信息利用率高达97.6%;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工作逐步引起重视,食品污染监测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2项指标的达标省分别达到了31个、24个;实验室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4.3%,实验室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实验室质控覆盖率为85.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卫生宣传活动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6%,行为干预指数平均为0.916(满分为1);技术指导与培训得到加强,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天数平均为25.0天,对基层机构工作指导覆盖率平均达97.7%,“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理念正在省级疾控中心形成。(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单位职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8.6%、98.6%、96.5%。3、存在的问题(1)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机制仍待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0.16%,仅有16个省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政经常性支出;经常性维持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人员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增长79.5%和78.4%,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9%)和社会经济增长(80.2%);机构自筹经费的比例仍然较高,机构总收入来源中平均仍有27.4%为技术服务收入,经常性维持经费拨款占机构基本支出的比例仅为59.3%。(2)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在岗人员数量为374人,比2005年下降了5.6%,且较平均编制数(418人)少44人,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0.88人,比2005年减少3.13%;人员结构仍然不合理,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达标的省仅分别仅为7个和11个;部分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分别仅占10.6%和2.5%。(3)房屋设施配置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省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和实验室面积比例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仅有13个,A类设备配置率达标的仅有10个;仅有19个省级疾控中心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在95%以上(4)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仍需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设置不足,全国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达标的比例为72.6%;结核病人系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登记结核病人中系统管理率为85.6%,距标准仍差10个百分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差距,钩、蛔、鞭、蛲等4种常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55.2%;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缓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仅为81.1%,居民建档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30.6%,慢性病人规范管理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41.7%。(5)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尚不适应发展需求。应急物品储备尚不完备,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队伍保障3类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仅有1个省达标;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从系统配置、工作环境、管理规范、运行情况和指导下级等5个方面评价网络建设情况,只有15个省达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薄弱,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75.7%,人群膳食指导项目达标县(区)比例仅为35.8%;实验室检验能力仍需提高,仅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85%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仍需加强,平均岗位技能培训率为84.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平均为85.8%,均未达到考核要求;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专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32篇/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工作的平均完成度分别仅为67.7%和65.9%,远未得到绩效考核要求。4、改进策略与建议(1)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经常性维持经费与财政支出增长水平或GDP增长同步。(2)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尽快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准入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确保人才质量。(3)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健全艾滋病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改善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理论、规范差距分析、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被卫生部直接采纳运用,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2、基于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通过构建考核框架-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理论-预实验-理论-实践”反复论证的过程,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被卫生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多样性的问题。被卫生部采纳,运用于医改12大重点工作之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考核的实践中。4、为了解决绩效考核实施中操作的复杂性和考核结果欠公正等问题,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考核提供了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被卫生部采纳并直接运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践中。5、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形成明确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绩效诊断思路,并首次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标准化模板,为科学诊断绩效并逐步走向绩效改进奠定了基础。6、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横向与纵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首次全面评价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涵盖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和外部评价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控制重点,提出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祝小平,唐雪峰,方刚,刘伦光,杨超美,张成云,罗湘蜀,刘兆炜,邱东川,邓佳云,兰真,刘玲玲,朱洪斌,张灵麟,吴建林[10](2010)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的卫生防病工作》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四川省的卫生防病工作,为今后应对类似重大突发事件后的卫生防病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四川省各级疾控机构工作档案资料。结果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阶段,四川省卫生防病工作遵循本地为主、属地管理,指导协助、形成合力的原则,采取立足本地力量,充分依托外援支持,在恢复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基础上,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加强人才队伍技术培训,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的策略,各项卫生防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取得显着成效。结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四川省的卫生防病工作策略正确、措施有效,值得在今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病工作中推广。
二、浅谈卫生防病系统继续医学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卫生防病系统继续医学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2.1 爱国卫生运动的起因及过程 |
1.2.2 爱国卫生运动的分期及内容 |
1.2.3 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及评价 |
1.3 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和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时间界限:新中国成立初期 |
1.4.2 空间界限:重庆市 |
1.4.3 内容界定:爱国卫生运动 |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背景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状况 |
2.1.1 疫病流行猖獗 |
2.1.2 环境卫生恶劣 |
2.2 防范美军细菌战的需要 |
2.2.1 侵朝美军发动细菌战 |
2.2.2 中共中央应对细菌战 |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理论依据 |
3.1 中国共产党的卫生防疫思想 |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方针 |
3.3 党和人民政府关于卫生防疫的指示 |
4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内容 |
4.1 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领导 |
4.1.1 中央卫生组织机构 |
4.1.2 重庆卫生组织机构 |
4.1.3 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和议事制度 |
4.1.4 爱国卫生运动的医疗资源 |
4.2 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动员 |
4.2.1 宣传之初群众不正确的认识 |
4.2.2 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动员的开展 |
4.2.3 重庆市宣传动员的成效 |
4.3 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活动 |
4.3.1 讲卫生 |
4.3.2 灭四害 |
4.4 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与评模 |
4.4.1 爱国卫生运动的检查 |
4.4.2 爱国卫生运动的评模 |
5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成效 |
5.1 减少疾病 |
5.2 促进生产 |
5.3 增进卫生知识 |
6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 |
6.1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
6.2 坚持群众路线是重要基础 |
6.3 紧密结合生产是不竭动力 |
6.4 建立健全制度是长久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类 |
二、着作类 |
三、报纸类 |
四、学位论文 |
五、期刊论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2)长征前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革命根据地开展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自然与社会生态 |
二、革命根据地医疗卫生组织的创建 |
(一) 星星之火———红军各部队医疗卫生组织的初创 |
(二) 燎原之势———革命根据地医疗卫生组织的迅速发展 |
三、革命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 |
(一) 开展战伤救护工作 |
(二) 开展卫生防病工作 |
四、革命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成就 |
结语 |
(3)某战区陆军基层卫生机构卫勤保障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选题依据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研究现状 |
二、主要外军卫勤保障力量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前后基层卫生机构编配现状 |
一、基层卫生机构编制情况 |
二、基层卫生机构总体情况 |
三、卫生机构内部编制情况 |
四、战时卫勤人员编组情况 |
五、战时救治任务担负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革前基层卫生机构卫勤保障能力现状分析 |
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
二、卫生机构装备建设情况 |
三、卫勤力量编制配伍情况 |
四、卫生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
五、卫生战备训练落实情况 |
六、行政教育经费管理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陆军基层卫生机构改革前后简要对比研究 |
一、从人员编制调整方面看,人员编制配备还不充分。 |
二、从卫生装备建设方面看,卫生装备建设还不完善。 |
三、从军事训练工作方面看,军事训练要求还不合理。 |
四、从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看,管理还未能激发能动性。 |
五、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看,人才队伍建设还不配套。 |
六、从机关业务管理方面看,落编岗位胜任还需加强。 |
七、从卫生经费管理方面看,卫生经费管理还不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陆军基层卫生机构卫勤保障能力提升策略 |
一、统筹专业人才队伍梯次,培养专业技术骨干,打好人才储备基础。 |
二、保障卫生装备数质完好,开展人装结合训练,打好装备建设基础。 |
三、研究卫生人员编配比例,调整卫勤力量配伍,打好体制编制基础。 |
四、落实卫生业务工作制度,提升服务保障质量,打好制度规范基础。 |
五、落实卫生战备训练制度,强化实战训练标准,打好备战实战基础。 |
六、加强卫生行政经费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环境,打好教育管理基础。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陆军基层卫生机构卫勤保障能力现状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5)军队疗养院要加强卫生防病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卫生防病工作的概念与进展 |
1.1 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卫生防病工作涉及更广泛的范围 |
1.2 新的健康观推动卫生防病工作走向更高的层次 |
1.3 疾病谱的变化推动卫生防病工作确定新的工作重点 |
2 军队疗养院卫生防病工作的特点 |
2.1 疗养人群特点 |
2.2 疗养院的居住环境特点 |
2.3 军人的职业特点 |
2.4 军队疗养院卫生防病工作的管理特点 |
3 军队疗养院卫生防病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措施 |
3.1 坚持预防为主 |
3.2 要重视健康教育 |
3.3 要注重卫生防病监督 |
3.3.1 环境卫生监督 |
3.3.2 水源卫生监督 |
3.3.3 军队疗养院食品卫生监督 |
3.3.4 疫情监督 |
(6)芦山地震后2周卫生防疫绩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灾区公共卫生背景 |
2.1.1 社会背景 |
2.1.2 传染病本底 |
2.1.3公共卫生体系受损 |
2.2 卫生防疫应急响应 |
2.2.1 响应速度与级别 |
2.2.2 组织指挥 |
2.2.3 人力调度 |
2.2.4 政策与技术保障 |
2.3 震后公共卫生现状与措施 |
2.3.1 遇难者遗体与动物尸体处理 |
2.3.2 安置点卫生管理 |
2.3.3 饮水卫生安全 |
2.3.4 群众卫生 |
2.3.5 传染病防控 |
3 讨论 |
3.1 芦山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
3.2 汶川经验在芦山地震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和提升 |
3.3 芦山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应急响应及时、科学、适度 |
3.4 震后2周已基本实现卫生防疫政策与资源部署, 下一步重点是抓好落实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7)某军区空军机关门诊部开展卫生防病工作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部卫生防病工作特点 |
1.1 保障范围广, 条件复杂, 难度大 |
1.2 保障对象复杂, 层次多, 要求高 |
1.3 官兵健康影响因素增多、疾病谱改变 |
1.4 卫生防疫力量比较薄弱 |
1.5 卫生防病工作经费投入少 |
2 卫生防病工作的主要做法 |
2.1 加强防疫机构建设和防疫人员培训, 促进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
2.2 细化标准制度, 加大食品卫生监督力度[1] |
2.3 注重流行病学调查, 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
2.4 加强卫生宣教, 增强官兵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 |
2.5 结合实际多方筹集经费, 解决部队急需 |
3 几点体会 |
3.1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措施得力 |
3.2 抓制度落实是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的关键 |
3.3 顺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 制定切实可行的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
(9)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项目来源 |
二、研究背景 |
(一) 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 |
(二) 绩效考核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 |
(三) 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
三、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
(一) 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 |
(二) 实施流程与方法的研制可促进绩效考核的科学开展 |
(三) 软件管理可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 |
四、本研究的定位 |
五、研究目的与目标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目标 |
六、研究内容 |
(一)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
(二)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软件设计 |
(三) 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
(三) 模糊综合评价法 |
(四) 层次分析法 |
(五)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
(六) 规范差距分析法 |
(七) 敏感性分析法 |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
(一) 文献归纳分析 |
(二) 专家咨询与论证 |
(三) 机构预试验 |
(四) 测试单位现场测试 |
(五) 省级绩效考核实践 |
(六) 前期数据资料的利用 |
三、资料质量控制方法 |
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
五、研究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第一部分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 构建全面反映工作的考核框架 |
(二) 收集与筛选绩效考核指标 |
(三) 界定与论证绩效考核指标 |
(四) 确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一) 确定考核指标权重 |
(二) 确定指标评分标准 |
(三) 构建指标隶属函数 |
(四) 建立评判矩阵 |
(五) 获得绩效综合得分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1)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 |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步骤 |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收集 |
(一) 构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 |
(二) 建立指标数据的收集填报流程 |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质量控制 |
(一) 校验考核填报数据的错误 |
(二) 筛选需重点关注指标/机构 |
(三) 规范现场数据核实的流程 |
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与诊断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2)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 |
一、管理软件的设计主旨 |
二、管理软件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
三、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 |
四、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 |
(一) 业务与数据流程分析 |
(二) 用户类型设置 |
(三) 功能模块细化 |
五、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 |
(一) 数据库设计与结构分析 |
(二) 代码设计 |
六、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一) 信息填报功能 |
(二) 综合评价功能 |
(三) 审核判断功能 |
(四) 信息查询功能 |
(五) 系统管理功能 |
七、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 |
八、小结 |
第三部分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
一、研究思路 |
(一) 绩效现状评价的总体思路 |
(二) 绩效改进策略的研制思路 |
二、省级疾控中心总体绩效状况 |
三、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
(一) 人力数量情况 |
(二)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
(三) 人力综合素质情况 |
(四)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参考标准的比较 |
(五) 人力资源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
四、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
(一) 政府财政投入情况 |
(二) 机构经费来源渠道 |
(三) 财政投入机制分析 |
(四) 经费投入现状与参考标准比较 |
(五) 经费投入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
五、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房屋设施与仪器设备 |
(一) 房屋建设状况 |
(二) 仪器设备配置状况 |
(三) 设施设备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
六、省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现状 |
(一) 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
(三) 信息管理能力 |
(四)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能力 |
(五) 实验室检验能力 |
(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 |
(七)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能力 |
七、省级疾控中心职责落实状况 |
八、省级疾控中心外部评价状况 |
九、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结果规律探讨 |
(一) 利用绩效完成度验证规律 |
(二) 利用绩效得分验证规律 |
十、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与建议 |
(一) 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
(二) 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
(三) 进一步改善疾病控制机构的设施设备 |
(四) 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 |
(五)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
十一、小结 |
附表 |
讨论 |
一、研究结果概述 |
(一) 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的步骤、思路与具体方法 |
(二) 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 |
(三) 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 |
(四) 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现状 |
(五) 提出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 |
二、探讨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的影响因素 |
(一) 绩效结果与经济水平间的关系 |
(二) 绩效结果与权重之间的关系 |
(三) 绩效结果与数据填报质量之间的关系 |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 |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和应用 |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在读期间参与编写的书籍 |
致谢 |
综述 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与代码表 |
(10)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的卫生防病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灾后恢复重建期疾控工作需求评估 |
2.2 确定工作原则、策略、目标与任务 |
2.3 恢复重建期疾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
2.3.1 统一领导, 强化组织管理与指挥协调 |
2.3.2 加强指导和交流, 科学引导恢复重建 |
2.3.3 依托项目, 大力促进恢复重建 |
2.3.4 加强人才培训, 提高疾控能力 |
2.3.5 强化工作督导, 确保措施落实 |
2.4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
2.4.1 疫情报告系统的恢复重建 |
2.4.2 疾病监测报告与疫情处置 |
2.5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
2.5.1 饮水卫生 |
2.5.2 营养与食品卫生 |
2.6 免疫规划工作 |
2.6.1 免疫规划系统的恢复 |
2.7 公共卫生检验检测 |
2.8 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 |
2.8.1 结核病 |
2.8.2 艾滋病 |
2.8.3 血吸虫病防治 |
2.8.4 地方病 |
2.8.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卫生 |
2.8.5.1 重灾区建档工作 |
2.8.5.2 灾区心理重建和康复援助项目 |
2.8.6 健康教育 |
2.8.6.1 及时编发内容广泛的健康教育资料,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
2.8.6.2 巩固成果, 深入开展秋冬季健康教育行动 |
2.8.6.3 开展健教合作项目工作 |
2.8.7 开展科学研究, 指导疾控实践 |
3 讨论 |
3.1 灾后恢复重建卫生防病工作基本经验总结 |
3.1.1 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根本保证 |
3.1.2 全国卫生力量的全力支援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强大动力 |
3.1.3 兄弟省份的对口援建是自然灾害应对的伟大创举 |
3.1.4 综合防病措施为赢得和谐稳定的恢复重建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
3.1.5 立足自身、依托外援、依托项目, 在恢复重建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
3.2 恢复重建阶段卫生防病工作存在的问题、思考与建议 |
3.2.1 全国疾控资源的统一指挥、调度是发挥资源最佳效能的关键 |
3.2.2 进一步总结、提炼灾后恢复重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模式 |
3.2.3 疾控机构自身的恢复重建与疾控工作服务于灾区整体恢复重建工作 |
3.2.4 面对巨灾, 疾控工作的优先顺序与工作内容的调整值得研究和总结 |
四、浅谈卫生防病系统继续医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 ——以重庆为例[D]. 江维正.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20(09)
- [2]长征前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J]. 李乾坤. 军事历史研究, 2018(03)
- [3]某战区陆军基层卫生机构卫勤保障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D]. 张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4]一场无声的革命——红军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工作述论[J]. 李乾坤. 医疗社会史研究, 2017(02)
- [5]军队疗养院要加强卫生防病工作[J]. 丁国亮,吴泽来,韩畅.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3(06)
- [6]芦山地震后2周卫生防疫绩效评估[J]. 唐雪峰,吴先萍,吴建林,祝小平,张成云,方刚,罗湘蜀,刘伦光,袁珩,邓斌,吕强,钟波,陈丹.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3(05)
- [7]某军区空军机关门诊部开展卫生防病工作措施探讨[J]. 徐洁,杜国福.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0)
- [8]《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2010年)》实施效果考评报告[A]. 段佳丽,刘峥,曾晓芃,王艳春,宋玉珍,郭欣,孙颖,耳玉亮,吕若然,符筠,滕立新,王观,刘亨辉,高维. 201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会论文汇编, 2011
- [9]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D]. 李程跃. 复旦大学, 2011(12)
- [10]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的卫生防病工作[J]. 祝小平,唐雪峰,方刚,刘伦光,杨超美,张成云,罗湘蜀,刘兆炜,邱东川,邓佳云,兰真,刘玲玲,朱洪斌,张灵麟,吴建林.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