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林业定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凤,王姝雅,全良,李京府[1](2021)在《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林业院校定位与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教育部发布的101所农林院校为研究对象,从院校综合实力、林学科实力、林学社会服务以及林业人才培养四方面,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林业类高等院校进行了定位研究,将我国林业类高等院校归纳为6种基本类型:高度均衡型、综合发展型、社会服务型、技能培养型、相对均衡型及其它类型。基于不同类型优势特点,分析了各类林业院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设策略:高度均衡型院校应合理分配资源,在林业人才培养、林业生态科学研究、林业生态社会服务、林业生态宣传、林业生态保护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均进一步提升;综合发展型院校应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林业学科领域,提升林学科实力;社会服务型院校应增强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技能培养型院校应注重课程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继续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的专门技术人才;相对均衡型院校应将资源投入向林学科方向倾斜,增强林业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技术人才培养;其它类型院校林业学科水平较弱,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辅助作用。
孟庆刚,王韵涵[2](2021)在《导航定位系统在林业勘测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林业资源保护问题必须引起社会重视,积极践行生态环保发展的政策要求。随着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其在林业中的实际应用也十分普遍,在提升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工作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系统性地介绍导航定位系统的概念,详细讨论其在林业工程实际勘测与调查设计当中的应用,助力提供林业发展水平。
王韵涵[3](2021)在《生态经济背景下林业勘察设计的定位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木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我国林业产业的总产值逐年增加。为了更好地管理林业产业,林业勘察设计应该依托实践,不断调整自身定位,促进林业产业长远发展。本文主要论述林业勘察设计的概念,分析林业勘察的整体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林业勘察设计的发展建议。
刘树西[4](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挖掘林业资源信息、监测评价综合效益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有关人地协调发展、生物多样性、目标决策、3S技术等理论,针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因子深度挖掘、天空地多尺度协同对林产业效益评价专题信息提取等科学问题和科技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2018-2021年协同天空地通过对野外考察、定位采集、天空地数据挖掘、资料调查收集等多手段、多数据、多方法为一体,挖掘生态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运用空间分析、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惠民效益与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揭示特色林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因素,提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发展和评价提供科技参考。1基于2015-2020年的两期遥感影像和相关地理专题数据,结合天空地一体化多源数据挖掘不同等级石漠化特色林产业专题资源信息,提取石漠化区生态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整体改善了石漠化区生态环境状况。近5年来关岭-贞丰花江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20.62%增长至23.28%,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0.29%、6.64%、5.58%、14.89%;毕节撒拉溪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11.07%增长至13.55%,潜在石漠化动态度增长了39.94%,但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47.88%、34.51%、0.31%;施秉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49.70%增长至50.81%,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7.07%、53.85%、1.61%。不同地域石漠化等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演进以重度向轻度过程演进为主。2基于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背景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多源数据挖掘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因子,以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改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定提升。依据指标体系结构层次的属性特征,即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石漠化程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涵养水源、人均收入、林产值、产业结构变化、人口密度、基础设施覆盖度、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生活保障、贫困率。采用熵权法计算生态效益权重为0.426,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权重为0.298和0.276。该指标体系及科学指标权重赋值法综合反映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3基于指标权重通过线性加权求和以确定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并构建天空地一体的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表明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随时间提高的变化程度,即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总体发展效益水平明显提升,但不同石漠化等级之间特色林产业的效益发展程度有所不同。近5年间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区)特色林产业综合得分由2015年的0.156增长至2020年的0.247。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区)综合得分由0.096增长至0.201。施秉(无-潜在石漠化区)综合得分由0.094提升至0.206。不同地域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分配以及不同生计策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值得商榷。4通过线性组合加权函数建立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表明综合效益增长变化明显。近5年间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由2015年的0.492提升至0.756,相较于其他两地区增长幅度最小(0.264),综合效益等级由中等(0.4~0.6)转变为较好。潜在-轻度石漠化(毕节撒拉溪)综合效益由2015年的0.296增长到2020年的0.622,综合效益等级由较差转变为较好(0.6~0.8)。无-潜在石漠化(施秉)综合效益分别为0.283、0.604,综合效益增长了(0.321),综合效益等级由较差(0.2~0.4)转变为较好(0.6~0.8)。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足以实现生态恢复与维持农户生计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实施对生态环境具有直接性影响,而社会经济环境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未来需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及综合效益评价,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刘伯涛[5](2021)在《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监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森林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关系着地方经济发展,还关系着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重大问题。森林资源监管系统建设是对森林资源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措施,更是推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己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森林资源监测手段创新和系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随着无人机技术、WebGIS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加强对森林资源有效监管,提高森林资源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整合WebGIS技术、视频直播点播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数据库等技术,构建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监管系统。以额尔古纳林业局下属6个林场为研究区,无人机巡检和护林员巡护作为森林资源监测两种重要手段,并结合地理基础数据、林业专题数据和监测数据,建立一个综合指挥管理中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林业管理部门的业务需求和行业标准规范,构建森林资源监管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对系统各模块功能和数据库进行详细设计。同时对系统构建中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确定系统开发框架为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空间数据库为Postgresql。(2)在系统开发前,进行服务器环境搭建、研究区数据处理和服务发布。先搭建Tomcat服务器、ArcGIS Server和流媒体服务器,并对各服务器搭建进行测试验证,确保搭建成功;再对研究区的矢量、栅格数据进行预处理,统一地理坐标系为WGS84,投影坐标系为Web墨卡托;最后对系统用到的GIS服务进行发布,为后续系统开发工作做准备。(3)本文采用RTMP推流方式,配合Nginx流媒体服务器,实现了无人机巡检视频直播和回看功能,并对巡检视频与无人机位置信息进行同步关联,可对指定林区或人员无法靠近的火灾地区进行精确巡检;采用Layui和空间数据库技术,实现了 Web端护林员巡护监控和巡护事件上报管理功能,林业管理人员可在二维地图上在线查看护林员当前位置和巡护轨迹信息,可对护林员上报巡护事件进行查看与回复;采用ArcGIS Server+ArcGIS for JavaScript进行二次开发,在林区三维场景下,实现了缓冲区分析、最近设施分析、最短路径分析、多点通视分析、视域分析、隔离带分析、小班对比分析等智能分析功能。本系统的构建与实现,可提高森林资源监管效率和水平,为林业部门指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森林资源监管信息化发展。
曾广辉[6](2021)在《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常德市震坤农林为例》文中认为2021年2月,随着我国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表明了我国正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文件中“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等概念深入人心,文件中还提指出到2025年末,我国将创建500个左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实现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林业产业园的建设;林业产业园是在有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不仅有生态观光、环境保护、休闲体验以及教育引导等功能,同时还是一个能让游客掌握生态知识了解民俗风情、观赏自然景观、体验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园区。现代林业产业园不仅可以大幅度满足城市居民归园田居的心理需求,而且还可以缓解都市生活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它已经逐步成为生态旅游深入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林业产业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产业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林业产业园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就目前来说,在林业产业园建设方面,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湖南常德市震坤林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以其景观规划设计为研究内容,采用实地考察、文献综述、实例论证以及美景度评价法(SBE法)等方法,对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对震坤林业产业园不同分区的景观美景度调查研究,利用SPSS22.0软件的多元线性回归程序,对不同分区的14个景观要素进行筛选,最终得出对震坤林业产业园美景度影响最大的景观因素是:道路通达性X1、被覆盖率X5、色彩对比X7、层次搭配X8、景观小品的艺术性X12并建立线性模型:Y=0.15+0.45X1-0.21X5+0.25X7-0.41X8+0.37X12(R2=1.21,P<0.001)通过模型分析:在产业园植被的层次搭配中,植物层次越丰富,美景度值反而越低,这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树种的种类越多,就显得景观序列凌乱,降低了景观美景度;因此在震坤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实践中,植物层次搭配不宜过多。在色彩对比中,植物的色彩越丰富,景观的美景度得分值越高,所以在本次景观规划中,要多考虑景观的色彩搭配,景观植物的选取上,多采用异色叶植物,主要包括春色叶植物与秋色叶植物。从植被覆盖率来说,植被覆盖率越高,美景度得分值越高,因此在本次规划中,除继续保持项目建设地现有植被覆盖率外,后期规划还应增加植被种植,加大植被覆盖率。2.建设林业产业园可以对我国城市的无序扩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引导我国传统林业转型。有助于实现我国城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地域资源的整合,以科学技术作为指导,构建现代林业生产体系,促使一二三产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林业供给质量和经营效益,从而建设产业兴旺的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3.综合型林业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虽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又要因地制宜,需根据地方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在景观的营造中,依托农业景观,融入当地地域文化,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林业产业园。通过震坤林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的实践,将园区总体规划为“两轴,两翼,七心”的格局,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完整、林业生产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业产业园。
王静雅[7](2021)在《油桐细胞分裂素响应调节因子(RRs)家族鉴定及功能分析》文中提出油桐作为中国特有的工业油料树种,其种子榨取的油脂称为桐油,在工业生产上被广泛应用。油桐单株的雌花较少和发育不正常,是导致结实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故研究油桐的雌花发育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阐明油桐雌花发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葡萄桐经过外源激素6-BA处理和未经过处理的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为材料,基于油桐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开展了油桐细胞分裂素响应调节因子(Response Regulators,RRs)家族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油桐RR基因家族的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油桐基因组数据库中分析鉴定出28个油桐RR家族成员,该家族编码蛋白由118-801个氨基酸构成,蛋白质分子量在13.14-87.09kDa之间,等电点在4.91-9.65之间。染色体定位显示有27个基因定位到10条染色体上,并呈现出不均匀地分布形式。根据同源进化关系,可将VfRRs基因家族分为A、B、C、PRR这4个亚类,其中每个亚类的成员在基因结构和保守结构域特征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这进一步支持了同源进化关系聚类的可靠性。2、油桐RR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利用转录组数据和qRT-PCR技术对油桐的不同发育时期花芽、果实和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探究,油桐VfRRs基因主要在油桐的根和茎中表达;VfRRs基因主要在果实发育的前三个时期(10、15、20WAF)中表达,其中VfRR17a、VfRR2b、VfRR10基因表达量较高,表明它们可能参与了果实的细胞分裂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在4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花中,B类的VfRR10、VfRR11a/b/c和VfRR12及C类VfRR22a在花中的表达量较高,表明这些基因在油桐花发育过程中起到了调控作用。通过qRT-PCR技术对经过外源激素6-BA处理和未经过处理的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VfRRs基因在未处理花芽中的表达模式基本上与转录组数据一致,这进一步说明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而在6-BA处理后的花芽中,A类的VfRR17a和C类的VfRR22a的表达量在处理30d前显着上调,这表明VfRR17a和VfRR22a受到6-BA的诱导,可能在雌花发育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6-BA处理后未能改变B类VfRRs转录水平,表明B类VfRRs不受6-BA的诱导。3、油桐RR基因的克隆及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通过PCR克隆技术获得5个 VfRRs,分别是VfRR2b、VfRR10、VfRR12、VfRR17a、VfRR22a;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进行烟草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B类的VfRR2b、VfRR10、VfRR12定位于细胞核,明确了 B类VfRRs蛋白具有转录因子的核定位特性;VfRR17a定位于细胞质,推测可能存在未知途径参与调控花发育过程;VfRR22a定位于内质网,暗示了 VfRRs蛋白可能还具有似细胞分裂素受体的功能。4、油桐RR家族基因异源表达分析。通过构建植物异源表达载体,分别转入野生型Col-0拟南芥和美国烟草,VfRR17a/22a已获得T3代拟南芥阳性苗并对T3代阳性苗进行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VfRR1 7a/22a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株系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株系,VfRR2b/10/12已获得T2代拟南芥阳性苗,转基因拟南芥尚未看到明显表型。转基因烟草植株GUS检测结果显示,VfRRs基因主要在根和叶片中表达,而在根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根尖处,表明着这可能与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有关。通过拟南芥和烟草的遗传转化为阐明油桐RR家族在雌花发育中的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艳华[8](2021)在《智慧林业中立体感知体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是规模最广泛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是否正常,与地区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传统基于人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存在花费高,野外工作强度大,消耗时间长等缺点,且时效性和准确性往往无法达到实际应用的标准。传统的单一的数据源难以获取高精度的森林参数信息,多源数据综合应用将成为未来森林资源监测的有效方法。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生态检测评价体系建设,深化遥感、定位、通信技术全面应用,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评估体系。随着智慧林业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以及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无人机以及无线通信网络对森林资源的信息进行监测可以有效的指导林业生产,通过构建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实时准确了解森林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以大大提高资源保护与利用效果,对于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等有关工作的开展均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空天地一体的森林资源监测角度出发,针对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类型复杂多样、数据维度高、信息冗余度高、数据信息处理量大等问题,研究综合性、立体性的森林资源监测网络体系,研究适合于森林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方案和模型,并着重解决在符合森林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的模型的网络结构中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和传输的效率,研究海量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开展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研究,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优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森林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ADHOC网络的组播路由模型,该模型特别适用于大规模、低密度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相对位置的确定,节点间连通性差,远距离节点间测距误差大的网络监测环境。在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邻居节点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将主流形学习和非线性维数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局部组合定位(LCL)算法,根据每个节点与相邻节点在一定通信范围内的成对距离,首先通过为每个节点构造一个局部子空间来获取全局结构的局部几何信息,然后对这些子空间进行比对,得到所有节点的内部全局坐标。结合全局结构和锚节点信息,最后利用最小二乘算法计算出所有未知节点的绝对坐标,构建可靠、高效的路由传输协议。通过在哈尔滨实验林场区域构建监测系统,实现气象、光照、土壤和空气质量全方位森林环境信息的获取。(2)针对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及数据挖掘,基于Hadoop内部提供的二进制文件存储形式SequenceFile,将图像数据序列化成字节流存到二进制文件中,在执行MapReduce任务时,直接用Hadoop的SequenceFileInputFormat输入文件格式进行读取,实现了图像并行处理。通过自定义分区策略的方式对遥感影像特征并行提取算法进行改进,增加提取遥感影像特征的MapReduce程序中Reduce任务数量,实现了 Hadoop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并行化。从而提高并行处理效率。针对KMeans聚类算法需要人为确定初始聚类中心和聚类数目,从而使聚类结果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结合Canopy算法对KMeans算法进行改进,首先通过Canopy算法对遥感影像的特征信息进行“粗聚类”,然后将结果作为KMeans聚类算法的初始聚类点,从而完成遥感影像的分类处理,为监测数据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影像。(3)针对现有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模型存在的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遥感影像的多维特征,利用U-net网络对遥感影像进行语义分割,并将分类结果与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的分类结果进行融合,从而准确的获得监测区域地物变化的特征,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取遥感影像的纹理和光谱特征,提高变化检测的精度。此外,本文通过无人机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影像数据来实现单木尺度森林资源监测,通过H-maxima变换结合标记控制分水岭算法实现单木树冠的自动勾绘,从而实现单木信息的提取。最后利用改进的变化检测模型,实现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变化检测,根据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变化监测的应用需要,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模型分析,实现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森林监测系统,对区域内森林变化情况进行精准监控。
董玮,秦国伟[9](2021)在《对森林开征资源税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与制度设计》文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森林资源税应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为主要功能,其理论定位应为一种生态资源税,而非级差资源税。在不大幅增加现行企业和居民税负的前提下,我国可以采用"清费立税"的改革思路,以清理、归并、规范现行林业相关税费为主要途径,对森林资源征收资源税。参考国际经验,可依据不同区位、不同林种的森林设置有差别的幅度税率,并明确森林资源税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纳税人及税收优惠等。
涂维娟,郭承军[10](2021)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文中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以来,在我国国防建设、电力调度、防灾减灾、农林渔业、智慧交通、水利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各国森林火灾频发,森林火灾不仅会破坏陆地生态系统,而且其产生的巨大烟尘将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直接威胁人类生存条件,扑救森林火灾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如今世界各国都把大面积的森林火灾作为重大自然灾害加以预防和控制。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繁重,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效应用到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林业建设管理的效率,及时发现林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更加全面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区等方面应用的研究状况,同时分析了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林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在林业领域如何更好的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出了展望。
二、我国林业定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林业定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林业院校定位与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定位研究设计 |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2 指标选择与测量 |
2.3 定位方法 |
3 定位结果与建设策略分析 |
3.1 高度均衡型 |
3.2 综合发展型 |
3.3 社会服务型 |
3.4 技能培养型 |
3.5 相对均衡型 |
3.6 其他类型 |
4 结论 |
(2)导航定位系统在林业勘测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航定位系统概述 |
2 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优势 |
3 导航定位系统在林业勘测调查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3.1 工程测绘 |
3.2 导航定位 |
3.3 林业勘测 |
4 导航定位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 |
4.1 导航系统精度不高 |
4.2 便于应用的终端缺乏 |
4.3 管理系统不科学 |
5 导航定位系统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
5.1 提高导航系统定位精度 |
5.2 改善导航系统终端设计 |
5.3 加强与管理系统的通信 |
6 结语 |
(3)生态经济背景下林业勘察设计的定位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林业勘察设计发展概述 |
2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趋势 |
3 林业勘察设计的作用 |
3.1 规划林业生产 |
3.2 提升现代林业资源保护质量 |
3.3 发挥土地价值 |
4 生态经济环境下林业勘察设计的变化 |
4.1 勘察设计理念的变化 |
4.2 勘察设计技术的变化 |
5 我国林业勘察设计单位的发展定位及思考 |
5.1 林业勘察设计单位资质问题 |
5.2 林业勘察设计单位面临的人才问题 |
5.3 林业勘察设计手段问题 |
6 结语 |
(4)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
(二)喀斯特环境天空地一体化与林产业效益监测 |
(三)天空地一体化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
1 文献论证与获取 |
2 研究阶段划分 |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特色与难点及创新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四)数据资料获取及可信度分析 |
1 天空地数据 |
2 野外调查数据 |
3 收集资料数据 |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
(一)数据挖掘 |
1 航天数据 |
2 航空数据 |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 |
(二)数据处理 |
1 航天数据处理 |
2 航空数据处理 |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处理 |
四 产业效益指标信息提取 |
(一)特色林产业提取 |
1 特色林产业分类标准 |
2 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时空分布特征 |
(二)生态环境指标因子 |
1 土地覆盖 |
2 石漠化类型 |
3 植被覆盖度 |
4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
5 生物多样性 |
6 涵养水源 |
(三)社会经济指标因子 |
1 人口密度 |
2 人均收入 |
3 林产值 |
4 产业结构变化 |
5 基础设施覆盖度 |
6 恩格尔系数 |
7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8 贫困率 |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
(一)指标体系构建 |
1 指标选取原则 |
2 指标因子选取 |
3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4 指标体系建立 |
(二)指标数据标准化 |
1 标准化方法 |
2 极差标准化 |
(三)指标权重确定 |
1 权重计算方法 |
2 指标权重计算 |
(四)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建立 |
2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计算 |
六 综合效益评价 |
(一)“两山”效益 |
1“两山”理论 |
2“两山”效益评价 |
(二)扶贫效益 |
1 扶贫发展 |
2 扶贫效益评价 |
(三)惠民效益 |
1 惠民内涵 |
2 惠民效益评价 |
(四)综合效益 |
1 综合效益 |
2 综合效益评价 |
七 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监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内容 |
1.2.2 国内研究内容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2 系统构建相关技术 |
2.1 WebGIS相关技术 |
2.1.1 WebGIS技术 |
2.1.2 ArcGIS Server |
2.1.3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 |
2.2 SMM框架开发技术 |
2.3 数据库技术 |
2.4 视频直播点播技术 |
2.5 空间分析技术 |
2.5.1 缓冲区分析 |
2.5.2 路径分析 |
2.5.3 可视性分析 |
2.6 相关插件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3 系统方案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用户需求分析 |
3.1.2 功能需求分析 |
3.1.3 性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设计原则 |
3.2.2 系统总体框架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研究区及服务器搭建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服务器搭建 |
4.3 数据处理及发布 |
4.3.1 数据处理 |
4.3.2 服务发布 |
4.4 系统开发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5 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
5.1 无人机巡检管理模块 |
5.1.1 巡检直播功能 |
5.1.2 巡检回看功能 |
5.2 护林员巡护管理模块 |
5.3 综合指挥管理模块 |
5.4 系统运行实例 |
5.4.1 无人机巡检管理 |
5.4.2 护林员巡护管理 |
5.4.3 综合指挥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常德市震坤农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背景 |
1.1.2 城市旅游背景 |
1.1.3 我国林业发展背景 |
1.1.4 消费需求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 |
1.3.1 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规划及专项规划研究 |
1.3.2 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1.5.2 美景度评价法 |
1.5.3 实践认证法 |
1.6 技术路线 |
2.国内外案例借鉴分析 |
2.1 日本富田农场 |
2.1.1 项目概况 |
2.1.2 项目规划思路 |
2.1.3 分析借鉴 |
2.2 寿光生态农业观光园 |
2.2.1 项目概况 |
2.2.2 项目规划思路 |
2.2.3 项目规划布局 |
2.2.4 分析借鉴 |
2.3 九江县西海荷天下农业观光园 |
2.3.1 项目概况 |
2.3.2 项目规划思路 |
2.3.3 项目规划布局 |
2.3.4 景区旅游规划 |
2.3.5 分析借鉴 |
3.林业产业园的基础研究 |
3.1 林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
3.1.1 生态农业理论 |
3.1.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3.1.3 风景园林学理论 |
3.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1.5 旅游经济学理论 |
3.1.6 城市规划理论 |
3.2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园发展面临的问题 |
3.2.1 耕地碎片化严重农耕景观破坏大 |
3.2.2 游憩性差 |
3.2.3 产品销售模式单一 |
3.2.4 产业化程度较低 |
3.2.5 产业规划不足 |
3.3 林业产业园的研究内容 |
3.3.1 林业产业专项规划研究 |
3.3.2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研究 |
3.3.3 产业生态旅游专项规划研究 |
3.4 林业产业园的景观类型 |
3.4.1 生态优美的田园景观 |
3.4.2 别具匠心的农业景观 |
3.4.3 历史悠久的农耕景观 |
3.4.4 与时俱进的高新科技景观 |
3.5 林业产业园的特征分析 |
3.5.1 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
3.5.2 参与性的农事活动 |
3.5.3 具有地域性差异的景观 |
3.5.4 丰富的产业结构 |
3.5.5 复杂矛盾的冲突 |
3.6 林业产业园基础研究小结 |
4.震坤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
4.1 项目区概况 |
4.1.1 区位分析 |
4.1.2 自然条件分析 |
4.2 园区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4.2.2 劣势分析(Weakness) |
4.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4.2.4 威胁分析(Threats) |
4.3 基于SBE法对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评价 |
4.3.1 研究方法概述 |
4.3.2 评价过程 |
4.3.3 景观获取 |
4.3.4 评判者选择 |
4.3.5 照片选取 |
4.3.6 景观美景度评价 |
4.3.7 景观要素分解 |
4.3.8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3.9 数据处理 |
4.3.10 美景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11 景观因子的剔除与模型建立 |
4.3.12 结果分析 |
4.4 项目定位 |
4.4.1 精品林业发展基地 |
4.4.2 循环林业经济产业示范基地 |
4.4.3 常德市美丽乡村旅游基地 |
4.5 规划依据 |
4.6 规划原则 |
4.7 规划目标 |
4.8 土地利用规划 |
4.8.1 土地利用现状 |
4.8.2 土地利用规划 |
4.9 规划结构 |
4.9.1 园区基本格局 |
4.9.2 分区规划 |
4.10 专项规划 |
4.10.1 交通规划 |
4.10.2 出入口及停车场规划 |
4.10.3 景观规划 |
4.10.4 基础设施规划 |
4.10.5 植被种植规划 |
4.11 服务体系规划 |
4.12 产业规划 |
4.12.1 油茶产业规划 |
4.12.2 珍稀苗木产业规划 |
4.13 游线规划 |
4.13.1 休闲一日游 |
4.13.2 欢乐度假二日游 |
4.13.3 综合三日游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震坤林业产业园美景度评价调查表 |
附录B 植物名录表 |
附录C 景观示例图 |
致谢 |
(7)油桐细胞分裂素响应调节因子(RRs)家族鉴定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油桐简介 |
1.1.1 油桐生物学特性与应用 |
1.1.2 油桐的研究进展 |
1.2 植物RR基因家族简介 |
1.2.1 A类RR基因的分类与研究进展 |
1.2.2 B类RR基因的分类与研究进展 |
1.2.3 C类RR基因的分类与研究进展 |
1.3 植物激素与花发育研究进展 |
1.3.1 植物激素对花芽分化的调控 |
1.3.2 植物激素对性别分化的调控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4.1 目的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2 油桐RR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数据库信息 |
2.2 试验方法 |
2.2.1 油桐RR家族基因的鉴定 |
2.2.2 油桐RR家族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2.2.3 油桐RR基因结构及保守结构域分析 |
2.2.4 油桐RR基因家族染色体定位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油桐RR家族基因的鉴定 |
2.3.2 油桐RR家族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2.3.3 油桐RR基因结构及保守结构域分析 |
2.3.4 油桐RR基因家族染色体定位分析 |
2.4 讨论 |
3 油桐RR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试剂与药品 |
3.1.3 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转录组数据分析 |
3.2.2 油桐不同发育时期花总RNA的提取 |
3.2.3 荧光定量反转录第一链cDNA的合成 |
3.2.4 荧光定量内参基因的选择与特异引物的设计 |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 |
3.2.6 荧光定量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油桐不同发育时期雌花总RNA的提取 |
3.3.2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VfRRs基因的表达分析 |
3.3.3 油桐VfRRs基因对6-BA的响应模式分析 |
3.4 讨论 |
4 油桐RR基因的克隆与亚细胞定位 |
4.1 试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载体与菌株 |
4.1.3 试验试剂 |
4.1.4 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4.2.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4.2.3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 |
4.2.4 BP载体构建 |
4.2.5 克隆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 |
4.2.6 菌液PCR检测及测序 |
4.2.7 BP重组子质粒提取 |
4.2.8 亚细胞定位表达重组子的制备 |
4.2.9 电击法转化农杆菌 |
4.2.10 阳性农杆菌筛选 |
4.2.11 本氏烟草的培养 |
4.2.12 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 |
4.2.13 亚细胞定位观察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油桐RR基因家族CDS区验证 |
4.3.2 BP重组子质粒提取 |
4.3.3 LR重组子质粒检测 |
4.3.4 阳性农杆菌检测 |
4.3.5 亚细胞定位观察 |
4.4 讨论 |
5 油桐RR家族基因的异源表达 |
5.1 试验材料 |
5.1.1 植物材料 |
5.1.2 载体与菌株 |
5.1.3 试验试剂 |
5.1.4 仪器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拟南芥异源表达 |
5.2.2 烟草异源表达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拟南芥异源表达 |
5.3.2 烟草异源表达 |
5.4 讨论 |
6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荧光定量引物 |
附录B 常用药品配制方法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智慧林业中立体感知体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资源信息监测研究 |
1.2.2 基于遥感影像的森林变化监测研究 |
1.3 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
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栈 |
2.2 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
2.2.1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
2.2.2 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分类与变化检测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资源监测方法及系统 |
3.1 基于信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模型 |
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可信信息传播概述 |
3.1.2 基于信任的信息传播模型 |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 改进的基于ADHOC网络的组播路由算法 |
3.2.1 组播路由协议基本过程 |
3.2.2 局部组合定位的路由算法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基于博弈理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私节点惩罚机制 |
3.3.1 激励惩罚机制概述 |
3.3.2 基于博弈理论的惩罚机制 |
3.3.3 模拟实验与结果分析 |
3.4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环境信息监测系统 |
3.4.1 系统设计思路 |
3.4.2 系统硬件设计 |
3.4.3 系统模拟软件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的单木尺度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
4.1 激光雷达数据解算及误差分析 |
4.2 地面点滤波 |
4.3 冠层高度模型的生成 |
4.4 单木树冠提取 |
4.5 单木参数提取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1 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 |
4.6.2 地面调查数据介绍 |
4.6.3 精度评价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遥感影像的森林资源监测方法 |
5.1 基于分布式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方法 |
5.1.1 遥感影像并行预处理 |
5.1.2 基于Hadoop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方法 |
5.1.3 基于Hadoop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算法实现 |
5.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语义分割 |
5.2.1 编码器模块组成 |
5.2.2 SELU激活函数 |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基于特征融合的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方法 |
5.3.1 聚焦损失函数 |
5.3.2 随机森林 |
5.3.3 特征融合 |
5.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基于深度学习的森林变化监测系统 |
5.4.1 需求分析 |
5.4.2 系统的总体功能 |
5.4.3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5.4.4 用户管理和遥感影像管理模块 |
5.4.5 监测区域变化监测功能 |
5.4.6 变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9)对森林开征资源税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与制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森林资源税的功能定位与理论依据 |
(一)资源税功能定位的历史演变 |
(二)现行资源税重新定位的理论依据 |
(三)森林资源税的功能定位 |
二、森林资源税开征的现实基础与实践必要性 |
(一)森林资源税开征的现实基础 |
1. 我国森林资源有关税收的征收情况。 |
2. 我国森林资源行政收费的征收情况。 |
(二)“清费立税”开征森林资源税的实践必要性 |
1. 归并统一“以费为主、标准不一”的林业收费。 |
2. 清理规范“多头收费、征管混乱”的征管模式。 |
三、森林资源税设立的国际经验借鉴 |
(一)征税范围广泛,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较强 |
(二)征收管理灵活,森林资源税税制效果明显 |
(三)税收优惠合理,森林资源税制配套措施健全 |
四、我国森林资源税的制度设计 |
(一)总体设计思路 |
(二)森林资源税制度设计 |
1. 征收对象与征税范围。 |
2. 税率。 |
3. 纳税人。 |
4. 税收优惠。 |
(1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北斗卫星导航在林业中的应用 |
2.1 森林资源管理 |
2.2 森林火灾应急管理 |
2.3 自然保护区管理 |
3 存在的问题 |
(1)定位精度不够 |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分散、不成规模 |
4 结语 |
四、我国林业定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林业院校定位与建设策略研究[J]. 赵凤,王姝雅,全良,李京府. 绿色科技, 2021(21)
- [2]导航定位系统在林业勘测工程中的应用[J]. 孟庆刚,王韵涵. 乡村科技, 2021(25)
- [3]生态经济背景下林业勘察设计的定位及发展[J]. 王韵涵. 乡村科技, 2021(17)
- [4]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刘树西.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监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刘伯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6]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常德市震坤农林为例[D]. 曾广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7]油桐细胞分裂素响应调节因子(RRs)家族鉴定及功能分析[D]. 王静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8]智慧林业中立体感知体系关键技术研究[D]. 王艳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9]对森林开征资源税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与制度设计[J]. 董玮,秦国伟. 税务研究, 2021(05)
- [1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A]. 涂维娟,郭承军.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1 卫星导航行业应用,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