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再认识──兼谈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高雪倩[1](2020)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蕴含着深远的内涵,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进行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不仅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还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建立在古典哲学家的思想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碰撞之上,是以社会基本矛盾深化和新兴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为背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完善,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形成阶段以及成熟完善阶段。经典着作作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产生的温床,在对其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主要包括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等。同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深刻剖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进步性,也指出私有制是产生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了规划,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重建个人所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挖掘和探索,不仅满足了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需要,更是满足了目前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对所有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思考。总之,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是为了挖掘其重要的价值指向,包括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研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有指导意义,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彭巨水[2](201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所有制问题是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制问题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演进、更替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来看,所有制的演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现实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所有制改革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方位,所有制改革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所有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的战略方位和时代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所有制改革提出新部署、做出新动员,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时代命题,从“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强调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举措,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还存在“混合就是私有化”“混合就是新的公私合营”等理论争议、“混合是否要国有股‘一股独大’”“混合到底是‘谁混谁’”等实际操作难题,影响了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深入辨析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脉络,从中找出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而通过回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以此为基础,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从宏观、微观层面探讨如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提出总体性思考和针对性举措,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对策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问题。首先,从一般理论层面入手,对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了综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要探讨混合所有制理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入手。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并将其与西方产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希望能够对混合所有制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接着,从实践层面出发,讨论了建国以来所有制理论发展和实践情况,总结了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规律和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就是混合所有制,这是一种经济发展规律,也是一种生产力发展趋势。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混合所有制理论及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再次,从对策层面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和探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坚持原则、构造环境、改革重点,然后从宏观层面转入微观层面,具体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选择的路径。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讨论的逻辑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从整体上阐释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轨迹、演化趋势和内在规律,对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党的十九大,把“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在所有制变革方面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二是研究分析的结构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在阐释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具体领域中,构建了一个涵盖“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分析视阈,在差异化问题导向下分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发展中所需的条件保障和应坚持的科学路径;三是研究结论的实践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全盘私有化”和“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新的公私合营”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了混合所有制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的结论,以此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讨论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所有制的混合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大课题。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观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探索一种新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才能积极拓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要深刻认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动性、引领性,也要发挥民营经济倒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参与性;既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预期,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共识。
赵华美[3](2019)在《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也同步进入新时代。站在崭新的历史方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从哪里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向何处去,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基于怎样的价值立场与路径安排,这些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自身的前途命运,而且更是决定着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道路绝不是光明平坦、一帆风顺的,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有企业一直在荆棘密布中攻坚克难、在毁誉参半中砥砺前行。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始终充当着“顶梁柱”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和政治基础。时代孕育着问题,现实叩问着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心系牵挂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科学的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理论,指出了当前国企改革发展的总方向。新时代各种矛盾的叠加,意味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也必将成为在新时期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牵引力量,成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不容回避的焦点议题,因此要求具备科学完整的理论对国企改革进行指导。基于这种思考,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经验,通过追溯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思想以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国学为根的理论根源,阐明了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灵活运用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等方法论的深刻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特征,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思想涵盖了国企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包括国有企业的地位与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国企党建等问题,并对国企分类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监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践行国企改革。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思想对指导当前国企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生长点的形成、新型“市场-政府”关系的构建、市场经济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的内生场域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还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化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党执政基础的巩固提供了实践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思想的论述阐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小逻辑与全面深化改革大逻辑的内在机理,澄清了学界关于国企改革的各种错误言论,驳斥了国企低效论、国企垄断论和国企私有化等错误论断,增强了国企改革发展的自信。
刘孝文[4](2019)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关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经历了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有制的实践经历巨大的发展变化,从马克思当初设想的单一公有制形式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历史的演进,实践的发展,不仅是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自身进行了深化发展,同时也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且需要给予理论上的回答和释疑。由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提出的历史条件、发展演进,以及面对的现实实践的变化,因此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当代发展的理论需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第一部分,绪论。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创新之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说明选择该论文题目的目的及意义所在,为该研究的进行指明方向。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总结,对当前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明确的认识。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出本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为理论的发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第二部分,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基本内容概述。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产生,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的研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体系。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历史地位。第三部分,中国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探索与发展。对苏联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实践与发展研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实践与发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实践与发展研究。第四部分,我国在研究实践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经验总结。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为指导,推动我国所有制改革,为今后国内外的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周丹[5](2017)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伴随着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己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于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产生了迥异的观点和激烈的争论。一方从西方混合经济理论和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立论,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世界各国解决国有经济低绩效的通用办法,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选择,有利于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互补,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澄清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必须以混合所有制经济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为视角展开研究和论述。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本论文力图因循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这一思想基础,探析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渊源,并结合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成果,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做出理论指导。本论文分别从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和产权组织形式三个层次,阐述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公私融合、劳资结合和产权组合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在分析每一个方面时都试图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跟西方国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形式结合起来,以证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并对其发展做出理论指导。
郭泽红[6](2016)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和深刻,是马克思完整科学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系统地研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深入挖掘其精深的所有制理论宝库,不仅是准确把握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和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的需要,更是当前深化我国所有制改革实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需要。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进行了研究。第一章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阐明了马克思研究所有制问题的动因是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思想渊源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思想,所有制理论的形成发展阶段经历了萌芽、形成及发展三个阶段,及其在当时的重大意义。第二章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基本内容。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是历史范畴,所有制主要指生产资料所有制,消灭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社会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第三章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及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两个毫不动摇”思想、“两个平等”思想、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等内容。第四章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叶龙祥[7](2016)在《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吴宣恭的经济思想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吴宣恭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概括。吴宣恭经济思想主要涉及所有制与产权理论、我国社会的产权关系、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所有制改革理论、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价值理论、分配理论、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些重要理论、现阶段重大经济社会关系及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等方面。所有制与产权理论的研究与运用是吴宣恭经济思想的重中之重。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史论相结合、求实与创新相结合、调查与采访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对吴宣恭的经济思想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价值的结论。对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价值:第一,吴宣恭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吴宣恭经济思想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研究、发展和运用,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吴宣恭经济思想根植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际,研究吴宣恭经济思想有助于后学之辈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历程和实践运用,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脉络;第三,吴宣恭的严谨治学精神、高度责任感和崇高的品格是广大经济学人终身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邓沛琦[8](2015)在《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合所有”、“混合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报告等党的文件中先后被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践探索中,针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弊端和转轨中存在的问题,逐步突破所有制界线,提出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以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大改组和大转型的产物,它是多元化产权投资主体跨行业、跨所有制、跨产业的多样化经营的一种企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经营模式和经济形态,在我国20多年实践发展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截止2012年底,从全国整体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我国500强企业的80%。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为122.9万个,占企业登记总数的15%,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规模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3%,其税收贡献比占47%。其中,央企及其子公司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例接近57%,有少数中央企业的子公司占比达到了80%。由此可见,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经济增长处在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提“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在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新战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混合所有制是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产权主体相互投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基本表现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资联营等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经历了初步发展、基本形成和深化完善三个阶段。多种所有制的共存与共同发展、国家层面的理论创新和政策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资本市场与产权市场的发育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了基本条件。根据所有制、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辨证关系分析,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的具体实践形式。而混合所有制则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的制度安排。混合所有制经济寓于混合经济之中,是混合经济的基础。而混合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事实上,从世界潮流来看,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混合经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各国投资主体之间的经济混合程度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混合日新月异。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各国先后告别单一所有制而共同走上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道路。虽然各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特色不同,但是混合所有制以适应各国经济发展转变的需要,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必然趋势是“生产社会化规律”、资本社会化发展规律、市场经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规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等共同作用下促使了世界经济走向公私混合的市场经济新时代。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搞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200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在经历了数百年放任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后发展到在国家干预下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市场经济体制。二战后,随着国有企业的出现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英国开始实行国有和私有动态发展,相互依存,由此出现了混合经济或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和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都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条件的产物,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特征各不相同,因而有其借鉴与启示,但不能照抄照搬。在我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财富创造,调整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尤其是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活力不足、经营机制不灵活以及民营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再次成为本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是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为主线,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为抓住改革的战略机遇,必须继承和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经验成果,并进一步开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视角与路径。在新的时期,面对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上的问题,关于混的分类、混的模式、混的时机等问题亟需研究。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与调研访谈相结合法、历史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法,并更加注重经验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形成了一套全面的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体系。本文共分七章,各章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内容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对本研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文献分析,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根据全文研究,提炼出创新点,并提出研究展望。第二章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渊源。首先综述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性质和特征,以及混合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其次,进行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辨析。最后,着重论述了中西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与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本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为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及模式。首先,探讨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主要探讨国有化、私有化、中间道路、“大社会”等时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次,总结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分析了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与特征。第四章为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历程与模式。首先,分别从宏观政策和微观实践两个层次探讨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其次,总结归纳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最后,着重归纳和分析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式及特征。第五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思想演进及模式定性比较。综述了英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基础。比较了两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与特征。着重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进行全方位比较,包括宏观运行情况、微观操作、股权结构、利益相关者安排等方面。第六章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量化评价与比较。首先,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总体情况进行比较。其次,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层面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曲线,以进一步考察中英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耦合评价模型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分别针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基础环境与现状进行评价。最后,运用边际分析法对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首先,归纳出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的启示。而后,运用路径依赖分析,通过构建路径的锁定与突破模型,探讨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构建出我国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的升级模型与范式框架。最后,基于启示与改革的路径突破、升级与范式,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建议。
陈庆[9](2015)在《新中国国企改革思想的演进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制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国企改革问题便与公有制主导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伴左右、如影随形,而这一趋势还愈演愈烈,以至于成为理论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尽管分析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亦是推陈出新,但各方政策建议仍难免止步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全局性的把握——有鉴于此,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勾勒出1949年以来中国国企改革的制度路径变迁,并依托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中国各个主要时期、流派的观点加以分类归总,以期提炼出思想发展演进的谱系脉络,为下步理论、政策创新提供指引和导航。基于“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的科研创新要求,本文首先引入(横向)国际比较,分类论述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特别是俄罗斯、南斯拉夫、匈牙利外加法、德、英、美等国家的近代国企改革实践及经验教训,旨在摸索其中具有共性特征的制度内在逻辑和演化规律;再者(纵向)考察了中国上起先秦、下迄民国两千余年来围绕国有经济的思辨与论争,包括“官山海”、“盐铁专卖”、“均输法”、“青苗发”、“市易法”一直到后来的“红顶商人”、“官督商办”等等;最后借助委托代理的框架范式对新中国之后的国企改革思想进行“整合重构”,同时运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预算软约束”、“内部人控制”、“垄断割据”等现代经济学术语去描述并诠释国企改革过程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和问题,据以发现“委托人监督外部化”、“代理人激励具体化”和“主体间信息透明化”的制度变迁主线。文章将新中国的国企改革进程概括为三大历史时期,并进一步总结归纳道:(1)1949-1977年的计划经济阶段,国企改革由于受到社会主义“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等思维定势桎梏,鼓吹“行政性分权”和“精神激励”,终于引发严重道德风险和政治动荡,并陷入“放-乱-收-死”的怪圈之中;(2)1978-1992年的转轨经济阶段,全面系统的“拨乱反正”为“思想解放”创造了契机,“经济性分权”与“物质激励”的声音开始占据主导,但“行政性干预”及“预算软约束”的掣肘仍然存在,导致国有企业陆续开始大面积亏损、资产缩水规模不容小觑;(3)1993-2012年的市场经济阶段,“南巡讲话”开启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整体推进”、“抓大放小”等战略方针相继推出,现代企业制度、股权多元化、公开发行上市等配套措施也逐步跟进,这也为十八大之后的国企改革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挑战。研究结论还发现,新中国60余年来国企改革的历史——无论是早先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随后的“转轨经济”乃至“市场经济”时期——彼此之间都并未割裂、更非截然对立,相反却有着一脉相承、贯穿始终的逻辑连续性。换言之,从“体制下放”、“扩权让利”到“股份制改组”,不管是“央地博弈”也好,“政企关系”、“公司治理”也罢,都显着地反映出“问题导向”和“路径依赖”的制度演化特征,而其思路主线则可具体抽象为:(1)“委托人监督外部化”,即先后通过“行政性分权”、“经济性分权”、“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手段实现“企业经营监管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内部经理”直至“外部股东”的层层移交;(2)“代理人激励具体化”,即在于利用“政治挂帅”、“留利分成”、“股权激励”等办法,使激励机制的瞄准对象逐步从“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向“所有企业劳动者”、“经理人阶层”聚焦,从而不断提升改革措施的精度和效度;(3)“主体间信息透明化”,即将统计指标由“总产值”经“一揽子混合”过渡到“增加值”,同时辅之以“划小核算单位”,和着“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证券市场”的构建与完善,进而大大压缩了代理人“拆东墙补西墙”的“自由空间”,并且相当程度上扭转了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格局。本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总起全文,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结构安排,并围绕“国有企业”的由来、发展和现状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作简要评论且引出下文。第二章从经济史视角出发,记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主要国家——特别是苏联、南斯拉夫、匈牙利,加之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近代以来的国企改革实践,再行追溯中国自先秦以降国有经济的制度变迁,尝试同时引入国际横向比较与时间纵向比较,进而拓宽研究视域、激发观点创新。第三章作为经济思想史述评的第一部分,首先以客观历史史实为依托,分别介绍了1949-1977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场计划经济时期的主要“行政分权式”改革;接着针对届时热点问题,梳理出“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以及“计划与市场”三方面的思想争鸣;而后套用“产出曲线”、“效用函数”等现代经济学术语,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识别出“经济核算”、“政治挂帅”之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特殊实际意义,乃至势必引发“主观主义”和“预算软约束”的制度内在缺陷。第四章作为经济思想史述评的第二部分,首先以客观历史史实为依托,次第论述了1978-1992年从“扩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这两阶段转轨经济时期的主要“经济分权式”改革;接着针对届时热点问题,总结了“全国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莫干山会议”、“巴山轮会议”三次关键性理论研讨中的意见和建议;而后借用委托代理理论的立场观点,就“留成包干”与“效用激励”、“政企不分”与“预算软约束”,“两权分离”和“内部人控制”之间的关联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性阐释。第五章作为经济思想史述评的第三部分,首先以客观历史史实为依托,有代表性地列举了1993-2012年“管理层收购”、“股权激励”等市场经济时期的国企改革重要突破;接着针对届时热点问题,提炼出“产权理论”、“股份制改革”和“公司治理”三个颇具争议的舆论焦点;而后在汲取制度变迁理论的养分基础上,挖掘出“公司制改组”到“股权多元化”直至“公开募股”一系列政策背后之于“政企分离”、“控制权竞争”和“社会性约束”的本质用意。第六章结论收束全文,即从委托代理理论的源起和发展入手,梳理归纳了新中国以来国企制度改革的演进规律,总结出“委托人监督外部化”、“代理人激励具体化”、“主体间信息透明化”三条思路主线,并据以解读、预测十八大之后的国企改革新政,从而展望未来前进的方向。
刘明越[10](2013)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任何所有制都存有一个实现形式的问题。所有制改革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即社会中不同所有制比重的变化;其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即所有制具体采取怎样的形式来实现。我国的所有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沿着这两方面展开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从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是从传统的公有制企业变为现代公司制度,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都清晰地显示了这一演化过程。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微观基础,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国有企业30多年的改革,一方面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要不要坚持国有企业的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围绕实现形式这一重点问题展开的。目前,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了产权社会化。在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担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性的重任,体现公有制的性质,而其创造的财富必须实现社会共享。但国有企业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成为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按照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产权理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强调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即国家所有的性质;一方面也要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制后,宏观层面的产权多元化的结构已经形成,而企业微观层面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也随着产权多元化结构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产权“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也逐渐因产权制度改革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发生变化,除涉及国家绝对控股的行业外,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产权已经实现多元化,形成了国有相对控股和国有参股的产权模式。根据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和委托—代理关系,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国资委的成立,解决了国家所有权出资人的代管问题,解决了国有资产具体管理的问题。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的目标是保值和增值,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如何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实现国企经营成果全民共享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国资委的定位:国有资产代管者职能的完善;其次是对国有资产代管者的监督,以便确保代管者能够真正履职;第三是探索和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全民共享。
二、对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再认识──兼谈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再认识──兼谈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 |
2.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理论渊源 |
2.1.1 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对所有权的基本规定 |
2.1.2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所有制理论 |
2.1.3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所有制理论 |
2.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社会基础 |
2.2.1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观点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 |
2.2.2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 |
2.2.3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趋严重 |
第3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演进 |
3.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萌芽阶段 |
3.1.1 开始研究物质利益问题 |
3.1.2 形成对私有财产及其与国家关系的最初认识 |
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初步探索阶段 |
3.2.1 揭示私有财产与国家和法之间的关系 |
3.2.2 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和本质 |
3.2.3 论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命运及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扬弃 |
3.3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阶段 |
3.3.1 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私有制问题进行科学阐释 |
3.3.2 批判蒲鲁东对所有制问题的错误认识并考察所有制范畴 |
3.3.3 揭示资本的本质并阐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
3.3.4 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过渡性和未来社会的特征 |
3.4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成熟完善阶段 |
3.4.1 在理论上构建科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 |
3.4.2 深刻揭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
3.4.3 深入研究分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问题 |
第4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
4.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核心要义 |
4.1.1 所有制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 |
4.1.2 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 |
4.1.3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制关系的核心 |
4.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认识 |
4.2.1 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
4.2.2 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 |
4.2.3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4.3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设想 |
4.3.1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是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 |
4.3.2 共产主义社会要“重建个人所有制” |
第5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及现实意义 |
5.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价值指向 |
5.1.1 所有制形式以保障人的主体性和实现人的发展为根本 |
5.1.2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 |
5.1.3 所有制形式以激发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原则 |
5.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现实意义 |
5.2.1 为科学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变化提供理论指导 |
5.2.2 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
5.2.3 为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
一、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研究评述 |
二、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研究评述 |
三、当前所有制改革研究评述 |
四、存在问题及深化方向 |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
一、论文内容 |
二、结构安排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混合所有制思想综述 |
一、建国初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
一、混合所有制理论探索阶段的研究综述 |
二、混合所有制理论成长阶段的研究综述 |
三、混合所有制理论完善阶段的研究综述 |
四、混合所有制理论突破阶段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简要评述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列宁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三、斯大林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二节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
一、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 |
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
三、如何认识重建个人所有制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演进规律 |
一、所有制演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规律 |
二、所有制演进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统一规律 |
三、所有制演进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统一规律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对比研究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产权解析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所有权概念 |
二、马克思注意区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
三、产权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应有之义 |
四、简要评述 |
第二节 西方产权理论的综述 |
一、西方产权理论的概念 |
二、西方产权的属性和功能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辨析 |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联系 |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 |
三、两种产权理论对比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突破 |
第一节 我国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
一、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
三、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僵化固化阶段 |
第二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三次突破 |
一、“单一到补充”: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一次突破 |
二、“补充到共同”: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二次突破 |
三、“共同到混合”: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三次突破 |
第三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
一、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 |
二、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教训 |
第五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发展实践、基本经验及现实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产生的必然 |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实践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回顾 |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逻辑 |
第三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 |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 |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第四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的现实问题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形式主义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意识形态争论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混合所有制失灵”现象 |
第六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完善的环境和把握的重点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
一、坚持“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态 |
二、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混合所有制判断标准 |
三、坚持共同富裕的混合所有制价值取向 |
四、坚持互利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发展理念 |
五、坚持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方向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完善的环境 |
一、宏观制度层面 |
二、中观体制层面 |
三、微观机制层面 |
第三节 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
一、宏观层面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微观层面国有企业异质股权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七章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一节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意义重大 |
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二、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
三、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
四、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 |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理论困境 |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现实难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途径 |
一、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
二、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 |
三、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四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境构造 |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
二、平等保护各类产权 |
三、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第八章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一节 农村所有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所有制变革 |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所有制改革历程 |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目前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实现方式 |
一、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 |
二、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 |
三、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
一、加快理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关系 |
二、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
第九章 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 |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念 |
二、从所有制角度看民营经济 |
三、民营经济存在发展的内在逻辑 |
第二节 民营经济是混合所有制内在要素的逻辑分析 |
一、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
二、民营经济是提升国有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
三、民营经济融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分析 |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 |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分析 |
第四节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
一、自上而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
二、自下而上激发民营经济发展 |
三、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
结语与展望 |
一、研究预期达到目的 |
二、本文的政策建议 |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文图表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3)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二、关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三、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国企制度 |
四、关于界定国企改革的各种争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一、研究方法 |
二、结构安排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形成依据 |
第一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历史轨迹 |
第二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 |
一、回应风云诡谲的国际经济环境 |
二、反映国内经济新常态的深刻变化 |
三、总结新时代国有企业发展的丰富实践 |
第三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 |
二、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治理思想 |
三、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集体主义思想 |
第二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方法论研究 |
第一节 蕴含唯物史观的厚重底蕴 |
一、坚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性作用 |
二、坚持经济与政治的互动规律 |
三、坚持群众史观的价值理念 |
第二节 闪烁唯物辩证法的耀眼光芒 |
一、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
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
四、坚持底线思维与系统思维相结合 |
第三节 遵循认识论的基本路线 |
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 |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
第三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
第一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核心理念 |
一、明确方向,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
二、站稳立场,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
三、统筹协调,共写“两个毫不动摇”的奋进之笔 |
四、培根铸魂,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绝对领导 |
第二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战略布局 |
一、推进国有企业建设和加强党的领导 |
二、推进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 |
三、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四、推动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监管机制 |
第三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
一、“转观念”: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
二、“强自身”: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借东风”:践行“一带一路”开放倡议 |
第四章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
一、构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生长点 |
二、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政府”的新型关系 |
三、构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的内生场域 |
第二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重塑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 |
二、破解新时代发生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 |
三、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
四、巩固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与建设 |
尾论:坚守国企本性,永葆改革初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拟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拟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概述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时代背景 |
(二)马克思所有制的理论来源 |
二、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体系 |
(一)马克思关于所有制的一般理论 |
(二)消灭私有制是马克思所有制的基本结论 |
(三)公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
(四)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逻辑终点 |
三、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
(二)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一)关于所有制的基本构成 |
(二)关于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
(三)关于不同所有制经济 |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发展 |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的重要精神 |
(二)坚持“两个平等”的主张 |
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稳中有进推进所有制改革 |
(二)提出“三个没有变”,稳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三)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新思路新举措 |
(四)稳固基本经济制度的新实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探索的经验总结 |
一、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所有制要立足我国具体国情 |
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所有制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所有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四、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所有制要不断全面深化改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混合所有制经济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私融合的新突破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中国化 |
一、过渡时期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
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
第二节 西方混合经济体制的借鉴意义 |
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
二、国有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 |
三、私人资本社会化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多元所有制结构的微观实现形式 |
一、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
二、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问题的重要方案 |
三、实现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过渡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劳资结合的新尝试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实现形式理论中国化 |
一、从劳资结合方式考察所有制实现形式 |
二、从劳资对立到劳资两利 |
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第二节 西方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借鉴意义 |
一、美国企业的员工持股制度 |
二、德国企业的共同决定制度 |
三、日本工会的“春斗”制度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将为实现劳动者主体地位提供有效载体 |
一、劳动者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分享利润 |
二、劳动者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参与经营 |
三、劳动者通过集体协商制度维护权益 |
第三章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产权组合的新形式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国化 |
一、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 |
二、从公私兼顾到公私合营 |
三、《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 |
第二节 西方产权制度的借鉴意义 |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二、委托代理关系的发展 |
三、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资本高效运行的财产组织形式 |
一、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
二、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三、促进公私产权的流动和重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一)马克思研究所有制理论的动因 |
(二)马克思创立所有制理论的思想渊源 |
(三)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
(四)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意义 |
二、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 |
(二)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是历史范畴 |
(三)所有制主要指生产资料所有制 |
(四)消灭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五)未来社会的所有制是社会所有制 |
三、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当代中国新发展 |
(一)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 |
(二)江泽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范畴 |
(三)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四)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观点 |
四、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当代价值 |
(一)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价值 |
(二)对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及有待研究之处 |
第一章 吴宣恭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 |
第一节 吴宣恭学术生涯概况 |
第二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
二、在与多种经济思想观点碰撞中形成 |
三、在所有制改革实践中发展 |
第三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
一、求学时期的孕育阶段 |
二、任教时期的探索阶段 |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时期的形成阶段 |
四、新世纪以来在反思中发展阶段 |
第二章 所有制与产权基本理论的研究 |
第一节 所有制基本理论的研究 |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与生产关系的内涵 |
二、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三、所有制变革的规律 |
第二节 产权关系基本理论的研究 |
一、研究产权关系方法的探索 |
二、产权的定义 |
三、产权的性质 |
四、产权主体的权能、利益和责任的关系 |
第三节 产权体系的内部结构研究 |
一、产权关系的“四权” |
二、产权统一和分离 |
三、所有权与产权关系 |
四、归属权在产权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五、产权主体的确认 |
第四节 产权与产权制度关系的研究 |
一、产权的细分与组合 |
二、产权制度的内涵 |
三、产权制度与所有制的关系 |
第三章 对我国社会的产权关系的研究 |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产权关系的研究 |
一、全民所有制的产权关系 |
二、对全民所有制产权关系争议见解的驳斥 |
三、现实影响 |
第二节 股份公司的产权关系研究 |
一、股份公司的产权关系 |
二、运用辩证思维科学地看待股份制改革的利弊 |
三、坚持对片面夸大股份制作用进行有针对性地辩析 |
第三节 法人财产权的研究 |
一、法人财产权的内涵 |
二、在质疑中论证公司财产权内涵与实质 |
三、现实影响 |
第四节 中小企业产权关系的研究 |
一、运用辩证思维辨析家庭式企业产权结构的利弊 |
二、用质疑眼光追根溯源私营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 |
三、对中小企业产权制度调整提出科学设想 |
第四章 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评析西方现代产权理论 |
第一节 全面比较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理论 |
一、经济界对两种产权理论的研究情况 |
二、从总体上比较研究了两种产权理论 |
三、社会各界的理论影响和反应 |
第二节 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评析 |
一、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评析 |
二、对“科斯定理”理论的评析 |
三、现实影响 |
第三节 对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评析 |
一、多角度地批评“企业契约论” |
二、对以“利益相关者论”为根据的企业产权理论的评析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企业产权理论的研究 |
一、马克思主义企业产权理论 |
二、企业内部关系与法人治理结构 |
三、搞好企业治理结构 |
第五章 产权与所有制理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运用 |
第一节 产权分离理论在国有经济改革中的运用 |
一、国家所有制的实质 |
二、国家所有制产权分离理论 |
三、国家所有制改革形式 |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所有制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财产和劳动产品的归属关系研究 |
一、国有企业劳动产品的归属关系 |
二、国有企业股份改制中国有资产的维护 |
第三节 国有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
一、国有经济产权改革的必要性 |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 |
三、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问题 |
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
五、现实影响 |
第四节 所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的研究 |
一、理论界关于所有制实现形式内涵的学术探讨 |
二、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出现的原因与作用 |
三、中肯地提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注意事项 |
四、现实影响 |
第五节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
一、改革的方向和坚持的基本原则 |
二、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 |
三、对私有化理论的批判 |
四、现实影响 |
第六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研究 |
第一节 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
二、理论意义 |
第二节 市场经济形成与改革的“市场导向”问题研究 |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市场经济的形成 |
二、改革的“市场导向”研究 |
三、理论意义 |
第三节 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优势 |
一、准确论述所有制与计划、市场在社会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
二、探寻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优势的根本途径 |
第七章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研究 |
一、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
二、准确分清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
三、物化劳动与价值、剩余价值的关系 |
四、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原理的认识 |
第二节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关系的研究 |
一、价值形成与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作用 |
二、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 |
三、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在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及意义 |
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研究 |
一、论证价值量的影响因素 |
二、劳动生产率对价值量的影响 |
三、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 |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
第一节 所有权对分配关系的作用 |
一、劳动与产权关系 |
二、劳动与价值关系 |
三、产权、价值与分配关系 |
第二节 对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的批判 |
一、对西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批判 |
二、对西方“按要素贡献分配理论”的批判 |
三、正确理解“按要素贡献分配” |
第三节 对我国现阶段分配关系的研究 |
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二、我国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和根源 |
三、我国当前经济问题与分配不公的关系 |
四、解决分配不公的基本途径 |
第九章 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
一、立足现实,探讨如何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
二、立足现实,探讨促进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问题 |
三、关于发展企业集群和总部经济的有关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关于世界经济危机根源的研究 |
一、中外经济学家进行的各种推断 |
二、运用马克思危机理论把脉危机的病根,得出马克思主义结论 |
三、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为化解危机提供了科学的药方 |
第三节 关于股票市场的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准确把握中国股票市场的特点和问题及产生原因,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提出合理的目标模式 |
三、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有效的实施办法 |
第四节 关于住宅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 |
一、较早地倡议将住房建设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
二、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精辟的见解和有益的建议 |
三、考察了城市化发展道路,准确把握了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关键 |
第五节 文化知识经济的研究 |
一、把握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
二、深谙文化的重要性,呼吁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第十章 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 |
第一节 所有制与阶级关系和阶级分析 |
一、学界内的不同观点 |
二、吴宣恭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认识 |
第二节 对当前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内争鸣 |
二、从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中,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
三、为正确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提供理论分析 |
第三节 提出我国所有制的二元结构,研究经济规律的二元化 |
一、创造性地提出新“二元”规律体系 |
二、从所有制关系阐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规律及其影响 |
三、倡言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第十一章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研究 |
第一节 关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编写 |
一、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
二、抓住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系统、完整地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研究 |
一、质疑政治经济学以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准确解读了生产方式的内涵 |
二、质疑生产方式“中介说”的观点,准确把握生产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
三、强调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
第三节 从生产关系整体的角度分析“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争论 |
一、运用经济理论和“否定之否定”原理,强调恩格斯的解释符合逻辑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
二、辩析争论中的错误观点,准确分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及其基本特征 |
三、肯定争论中的有益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 |
四、批判私有化主张,揭穿有人利用争论浑水摸鱼、贩卖私货的真实面目 |
第四节 关于政治经济学结构和理论体系的研究 |
一、学界内对经济学主线的不同观点 |
二、联系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强调我国经济学主线是随着由所有制改革主导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展开的 |
第五节 强调所有制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
一、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所有制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呼吁重视所有制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
第六节 对经济学错误范畴的批判 |
一、学术界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
二、科学地认识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 |
三、科学地认识劳动与劳动力区别及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
四、揭露西方“人力资本”概念的谬误,维护经济学范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
第十二章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贡献与价值 |
第一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特点 |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
二、坚持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的统一 |
三、坚持革命批判与理论创新的统一 |
四、鲜明的阶级立场与严谨的治学精神的统一 |
第二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学术贡献 |
一、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积极探索者 |
二、国有企业改革“两权分离”路径的倡导者和研究者 |
三、中国MBA的首创者 |
四、教书育人的巨匠 |
第三节 吴宣恭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二、对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
三、对吴宣恭严谨治学精神和高尚品格的弘扬与传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研究 |
1.2.2 关于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展望 |
2 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及其理论渊源 |
2.1 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2.1.1 所有制、所有制结构与所有制形式 |
2.1.2 混合所有制的内涵 |
2.1.3 混合所有制的性质与特征 |
2.1.4 混合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
2.1.5 产权与所有权 |
2.2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 |
2.2.1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理论 |
2.2.2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 |
2.2.3 马克思的资本社会化理论 |
2.3 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 |
2.3.1 现代产权理论 |
2.3.2 国家干预理论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模式及其特征 |
3.1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 |
3.1.1 国有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1945-1978) |
3.1.2 私有化——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调整(1979-1996) |
3.1.3 中间道路——“新混合经济”开启(1997至2010) |
3.1.4 “大社会”运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继续推进(2010至今) |
3.2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与条件 |
3.2.1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动因 |
3.2.2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条件 |
3.3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 |
3.3.1 公私混合经营模式 |
3.3.2 出售国企股权模式 |
3.3.3 引入私人资本模式 |
3.3.4 MBO模式 |
3.3.5 员工持股计划(ESOP)模式 |
3.3.6 “黄金股”模式 |
3.3.7 PPP与PFI模式 |
3.4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特征 |
3.4.1 公私并存,私有制占主体 |
3.4.2 混合产权明晰,产权交易市场化 |
3.4.3 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法律体系完备 |
3.4.4 混合型资源配置,政府投资力度大 |
3.4.5 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并存 |
4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模式及其特征 |
4.1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 |
4.1.1 宏观层面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与实践 |
4.1.2 微观层面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与实践 |
4.2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动因与条件 |
4.2.1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动因 |
4.2.2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条件 |
4.3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 |
4.3.1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分类 |
4.3.2 混合型整合上市模式 |
4.3.3 混合型合资联营模式 |
4.3.4 混合型产权联盟模式 |
4.3.5 混合型项目制模式 |
4.3.6 混合型基金模式 |
4.3.7 产品分成模式 |
4.3.8 员工持股与MBO模式 |
4.4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特征 |
4.4.1 以产权多元化为基本导向 |
4.4.2 以国有资本监管体系变革为基点 |
4.4.3 以实现包容性增长为追求 |
4.4.4 以打造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
5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思想理论演进及性质与特征比较 |
5.1 英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思想理论演进 |
5.1.1 英国工党经济思想演进 |
5.1.2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 |
5.1.3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 |
5.1.4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
5.1.5 “第三条道路”理论 |
5.2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想理论演进 |
5.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 |
5.2.2 毛泽东的经济思想理论 |
5.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1978-至今) |
5.3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性质与特征比较 |
5.3.1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性质比较 |
5.3.2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征比较 |
5.4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定性比较 |
5.4.1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宏观面比较 |
5.4.2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微观比较 |
5.4.3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股权结构与利益相关者安排 |
6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量化评价与比较 |
6.1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总体情况 |
6.1.1 中英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比较 |
6.1.2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比较 |
6.2 中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
6.2.1 中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曲线 |
6.2.2 指标设立、模型假设与数据采集 |
6.2.3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
6.2.4 实证分析及结论 |
6.3 基于边际分析法的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
6.3.1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宏观运行分析 |
6.3.2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产权多元化分析 |
7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优化及政策建议 |
7.1 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后得到的启示 |
7.1.1 打造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理论体系 |
7.1.2 以有为的政府为支撑,推动有效的市场 |
7.1.3 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生动力 |
7.1.4 创新混合所有制模式,构建混合发展范式 |
7.1.5 发展PPP模式,推广员工持股,适度采用“黄金股” |
7.2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路径依赖分析 |
7.2.1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锁定与突破 |
7.2.2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升级 |
7.2.3 中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运行范式框架 |
7.3 政策建议 |
7.3.1 加强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顶层设计 |
7.3.2 深化现代产权制度改革 |
7.3.3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
7.3.4 转变政府职能与规范资本市场建设 |
7.3.5 强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基础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后记 |
(9)新中国国企改革思想的演进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选题背景 |
二、提出问题 |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基础和现状 |
一、重要概念界定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框架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内容框架 |
第二章 国企改革的思想基础 |
第一节 西方国企改革思想溯源 |
一、文艺复兴传统中的政府干预 |
二、从空想到科学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
三、列宁-斯大林体制下的“国家辛迪加” |
第二节 国企改革的历史实践——国外案例 |
一、苏联、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公有制探索 |
二、德、法跌宕起伏的国有化道路 |
三、英、美谨小慎微的国企试验 |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思想滥觞 |
一、古代传统的国有制思想 |
二、近代以来国家主义的萌发 |
三、建国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划体制下国企改革的制度思想探索 |
第一节 1949-1977年的国企改革 |
一、“行政性分权”战略的成因 |
二、“大跃进”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
三、“文革”乱局中的挫折与整顿 |
第二节“左倾”思潮下的探索争鸣 |
一、商品生产再认识 |
二、为价值规律正名 |
三、反思计划与市场 |
第三节“央地关系”中的制度摸索 |
一、“政府越位”的信息劣势 |
二、“经济核算”与产出计量 |
三、“政治挂帅”与效用评价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转轨时期国企改革的制度思想发展 |
第一节 1978-1992年的国企改革 |
一、“经济性分权”战略的形成 |
二、“扩权让利”方针的实施与评价 |
三、“企业承包”责任制的提出和改进 |
第二节“拨乱反正”下的思想解放 |
一、重申物质利益原则 |
二、定价权改革:“双轨制”来龙去脉 |
三、政府干预:从直接到间接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制度探寻 |
一、“留成包干”与效用激励 |
二、“政企不分”和预算软约束 |
三、“两权分离”与内部人控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市场条件下国企改革的制度思想深化 |
第一节 1993-2012年的国企改革 |
一、“整体推进”战略的出台 |
二、“抓大放小”改组的酝酿与实践 |
三、“股权交易”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
第二节 经济学百花齐放的盛宴 |
一、产权理论的引入 |
二、股份制改革摸索 |
三、公司治理的尝试 |
第三节 面向现代企业的制度迈进 |
一、公司制改革与“政企分离” |
二、股权多元化与“控制权竞争” |
三、公开募股与“社会性约束”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理论总览与政策剖析 |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的演绎 |
一、理论范式的西方源流 |
二、观点内涵的中国发展 |
三、模型对象的衍生实践 |
第二节 国企改革的思路主线 |
一、委托人监督外部化 |
二、代理人激励具体化 |
三、主体间信息透明化 |
第三节 十八大之后的国企改革述评 |
一、新政背景 |
二、制度解析 |
三、预测展望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附录 |
一、前提假设 |
二、建模推演 |
三、结果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
一、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产权论 |
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私有化论 |
三、国企产权改革制度的社会化论 |
四、按照宪法规制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方向 |
五、国企改革的市场化竞争论 |
六、国企产权改革的合理化优势论 |
第二节 继续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研究路径 |
一、论文基本结构 |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注释 |
第二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维度 |
第一节 产权制度概述 |
一、产权界定 |
二、产权的起源、产权结构与产权功能 |
三、经济学的产权和法学的产权 |
第二节 企业性质与企业产权理论 |
一、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分工与企业的产生 |
二、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局部均衡理论 |
三、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
四、企业家创新理论 |
第三节 企业制度(形态)的演变与企业产权结构变迁 |
一、企业制度的演变 |
二、现代企业(公司)的产权制度 |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混合所有制 |
四、现代企业制度与公有制的结合 |
注释 |
第三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演进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 |
一、国有企业界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
二、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及国有资本的关系 |
三、经典作家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阐释和实践 |
第二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最初探索 |
一、利益约束机制下的国营企业制度改革——放权让利 |
二、契约约束机制下的国营企业改革——两权分离 |
第三节 产权约束下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 |
一、国企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有限责任制度的形成 |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 |
注释 |
第四章 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逻辑和实现路径 |
一、国企股份制改革与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推进 |
二、“债转股”与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程度 |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推进 |
第二节 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演变 |
一、政企关系的破冰 |
二、政资关系的调整 |
三、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 |
注释 |
第五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
第一节 正确定位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功能 |
一、公法与私法视阈内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法律特征 |
二、国有经济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 |
三、以增加全民福祉为目标 |
四、强化国企社会责任 |
五、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
第二节 反对私有化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
一、反对国企权制度改革的私有化倾向 |
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
第三节 国民共进 |
一、“国进民退”的争论 |
二、国民共进 |
注释 |
第六章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制度 |
一、国企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
二、国企公司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向 |
三、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
第二节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和出资人代管职能 |
一、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架构 |
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的方向 |
第三节 实现国企经营成果的社会分享 |
一、自然垄断行业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
二、自然垄断行业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方向 |
三、强化国资监管、防止国资流失 |
四、建立国企经营成果共享机制 |
注释 |
第七章 结论 |
一、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
二、渐进式改革可以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对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再认识──兼谈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 高雪倩.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0)
-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D]. 彭巨水.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思想研究[D]. 赵华美. 厦门大学, 2019(08)
- [4]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 刘孝文.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混合所有制经济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研究[D]. 周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研究[D]. 郭泽红. 长安大学, 2016(02)
- [7]吴宣恭经济思想研究[D]. 叶龙祥.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8]中英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比较研究[D]. 邓沛琦. 武汉大学, 2015(03)
- [9]新中国国企改革思想的演进 ——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制度分析[D]. 陈庆.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12)
- [10]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D]. 刘明越. 复旦大学, 2013(03)
标签:混合所有制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所有制论文; 国企论文;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